牧牛老人--佛法的基础知识--妄心、真心、起用
更新时间:2024-06-28 15: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牧牛老人魏鸿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佛法的基础知识--妄心、真心、起用 牧牛老人
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千古恨。我今既得人身,而此人身却又“如露亦如电”,稍纵即逝。是故佛法常提醒我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学佛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生死大事,牢牢把握着既得人身的这个机会,永超生死轮回。王骧陆大善知识在六祖坛经注上讲:“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妄心,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终不能了生死也。”了生死,在明心地,求个究竟,是故学人真欲了生死,成就道业,就必须把“妄心”(心、识)与“真心”(本性)两个问题弄清楚,彻底搞明白。
什么是妄心?妄心者,即我们凡夫“背觉合尘”,住著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生的心。也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生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异名心。
我们凡夫动心起念总不离六尘,无时无刻不在六尘里滚来滚去,一念也离不开。而这六尘说起来,也不过是妄心所幻,并非实有。佛法上讲“心物不二”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即心(思想)之处,物(六尘)在其中;反过来说,即物之处,心在其中,心即物,物即心,心外无物,物外无心。这里所说的“物”字,就是心中的什念—妄想、妄心——识,也就是内六尘,亦名法尘。佛教经典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故物,因心故物”。“心
本无生因境有”。“心生种种法生,法生种种心生”。这都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心”就是六根对六尘所生起的六识。 下面试以表来说明之: 六尘、六根、六识示意图 前五尘色声香味触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 内尘、法尘法
第六识 意识 意缘法生意识 第六意 意 ↓
第七识 意根 ↓
长八识如来藏识
色、声、香、味、触,包括世间一切可见可闻的境界。 法之一字,包括世间不可见,不可闻而为心识所能及的境界。 识乃心的别名。前五识和内六、七、八识,乃识的分位,深浅有不同,意义是相似的。以树为喻,第八识可比树根,第七识可比树干,第六识可比树枝,前五识可比树叶。
一切法皆从对待而生,故经云:“法不孤起”,又云:“凡夫之人,皆认六尘缘影为心。”换言之,我们的思想皆是六尘的影子。这一点,
《楞严经》说的非常肯定而明确,即“意识之心,随境生灭,前尘相想,分别影事。”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只能分别各自的境界,如眼见色。只能分别色,汇集到第六意,意缘法,生意识,致于或青或白,或美或丑,全是意识分别计度,所以当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便有意识同时俱起,帮助着发生进一步的作用,因此把意识又叫做“五俱意识”,但意识有时能离开前五识,而独立发生各种思念,这就叫做“独头意识”。 根是根,尘是尘,中间的媒介是第六识,如果意不生,则根尘不交涉,所谓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那么,客观事物即不可能成为“意识”。
前面谈到心物不二。不二者,好不可强分为二,亦不可强执为一。例如,摄影师为我们拍照,拍出的照片与我一模一样,名之非二,但照片毕竟不是能知痛痒的我,故曰非一。这如禅宗洞山禅师因过水睹影有偈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即非一,又非二,佛法上称为“不二”。
现代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只研究到人们的前五识和内第六识,而从佛法上来说,还有第七、第八两个识,这是佛法所特有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如上列图表所说,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根(亦名意根),第六识有时间断(有审无恒),而第七识是不间断的,常常在那里思量(有审有恒),他所思量的就是执定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有这种执著,众生面对宇宙万象(色尘),立即
就产生了取、舍、顺、逆、贪爱、憎恶等等,佛法称之为“我执”,同时又认定呈现在面前的宇宙万象,都是真真实实的,于是又产生了“法执”,既错认了主观的我为真,又错认了“生、住、坏、灭”的宇宙万象为实,由此而起惑造业,永远难以脱离苦趣,不得清净解脱了,故又名染污识。
那么,为之执著当作自我的,又是谁呢?他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佛性和生生灭灭的、而又相续不断的无明妄想相和合的第八识——如来藏识,他是前五识和内第六、第七识的根本,是一切有情的总报主,我们的根身(肉身)器界(宇宙万象),都是他显现出来的,故经云:“唯识所现,见妄所生”。我们历劫所造成的业力种子,“都储藏在内,因缘会合,就起现行(由此种子,生心色之法,现若乐境 界)现行又去影响藏识,即又成为新的种子,如此循环不息。《涅磐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云:“我们临终时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文殊经》云:“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识”《俱舍 论》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分别名识”。《密严经》云:“藏是心,执我意,取诸境界名识。如是等说,皆小异而大同,都是说明六识、七识、八识的含义。
由于我们凡夫,不明六识向上还有七识、八识的道理,更谈不上本来面目——如来佛性,所以不认为有因果业报,六道轮回,因而终朝尽夜,肆无忌惮,起惑造业,故《楞严经》云:“如此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来自受。”
我们做工夫,欲识得本性,说来这并不烦难,元音老人讲:“一念断处,那了了分明的是什么?”六祖慧能大师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得悟,这说的都是一码事,所谓“不思善、不思恶”,所谓“一念断处”,这都是说把妄念息下来,而这妄念也不是外人,乃是盗窃家宝的内贼。外贼作殃犹可治,亲家作祟不可祷也。而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无你回避处。
永嘉大师《证道歌》言:“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妄心),顿入无生知见力。”大愚祖师《解脱歌》言:“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尘识中盲揣摩”。(学人在情识里求见本性是捞摸不到的),又《金刚经》“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妄)。”这里只说降伏,而不是压制,更不是消灭,若把妄心压制住,乃至消灭掉,这恰恰又违反了佛法的真谛,而成了断灭论。我人做工夫,总是要活泼泼的,潇洒自在,而不是金石木头,若学佛者一个个都呆若木鸡,死板板的,又如何起用?故知做工夫应是息妄而不求真。(息妄而不求真)
那么,什么是真心?真心就是背尘合觉,即离心意识,所谓歇下妄心,就是真心,换句话说,真心不在别处,就在妄心里头,觌面就是。可惜我们凡夫福薄障重,就是相见不相识,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众生)。”须知凡夫之心,虽完全不觉,而实为本觉之所变现,所谓真妄和合,名之曰如来藏识。“降伏其心”,是不住著于妄念,不跟着妄念跑,
内不为念转,外不随境迁,《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所谓八识爆破,也就是明心见性,如来就出藏了。“主人翁,惺惺着”,使不觉者觉,故善用之,即能以妄破妄,去邪归正,转而启大机大用,名六度万行,得证大智慧;如不善用之,背觉合尘,便是覆盖自性光明的障碍,名为六贼,成为造业堕落生死轮回的因由。 工夫做不做得上,第一步要把上面图解里的客尘要认识,如不认识,仍旧在客尘里打滚,空过光阴,这里《楞严经》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经文,今录如下:
“佛言:?我初成道,于鹿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阿若侨陈如答言:?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世尊,比如行路,投寄路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束装前进,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维,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动摇,虚空寂然,如是思维,澄寂名空,动摇名尘,以动摇者,名为尘义。?”
我们心中的妄想(法尘),亦复如是在平时起心动念时,并不知道,一到修行静坐,用功当中,才察觉到妄念起伏不断,这就须要我们如《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教导的那样:“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里“入流亡所”乃修证圆通的总诀。所谓入流亡所,永嘉大师说:“流,非亡所而不能 入;所(六尘,妄念)非入流而不能亡。”元音老人进一步明确
开示说:“入流应该是将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置于能闻声音的法性当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全部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了,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工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这就教导我们,做工夫时,要返闻闻自性,禅宗修法:看话头就是返闻闻自性。不生不灭就是自性。返闻不生不灭,即是反闻闻自性。若用眼看耳闻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色逐色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声声唤醒主人翁。如净宗念佛法门,每一句佛号,佛号的每一个字,念的清清楚楚,听的真真灼灼,一字一句都回到自己的闻性中去,久而久之,工夫纯熟了,念佛声中,声声唤醒自性弥陀,终至能念的我与所念的佛一时消融,顿断无明业识与妄想执著,当下便是极乐。净宗行人,以此得成就者,代不乏人。如果用功不得力,那就作不得主,一面口头念佛,一面想心事,仍旧在妄念里打滚,那就不能横超三界,仍在流浪生死海中打转转。“境风浩浩,不被境转”,在对境的时候,见色不迷,见财不贪,见名不受,乃至一切不受,不被客尘烦恼所累,五欲所牵,“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则六根渐得清净,如牧牛人那样,要稳住绳索,牵住牛鼻子,不许它犯人苗稼,牛如不听话,即抽它几鞭子,如是降伏其心,日久工深,就有回头到家的日子。
经典上常说,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者,乃诸佛菩萨,从其亲证实相理体,假借文字语言,以教导一
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观照般若者离文字语言,归到心源上观照,则开始“背尘合觉”,能开发正智,由观照功醇,则始觉合本觉,证实相般若。此时心与法,皆无立足之地,心中无比清净,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乃《金刚经》“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谓也。
永嘉大师《证道歌》言:“心是根,法是尘,两者优如镜上痕(妄心),痕垢尽时光始现(智慧光明),心法双亡性即真(明心见性、真心)。”
证实相般若,乃学人非常关心的大问题,他的异名也很多,如“明心见性”、“花开见佛悟无生”等等,一般往往说不清楚,其实经典里讲的明明白白,但非明眼人联系不起来。《法华经》偈云:“宅中宝藏,非智人莫能开,尘里经卷,必净眼乃能破。”故说明心见性的人,如经论看不懂,保证老兄尚未见性,虽明心见性不能示人,但说理则非明心见性不可,达摩祖师言:“若不见性,说法决无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既不懂经文,只得讲神通奇特,怪力乱神等迷信活动惑众,应知这是敌不过生死的,不仅欺人,而且自欺,被人欺尚有发觉的时候,若自欺,再回头来,非常烦难,孟子曰,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佛法不是迷信,搞迷信则不是佛法,功德且不谈,作业则何必,珍重珍重。
那么,怎样方可为人之师呢?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矣。”所谓“故”,即指我人的本性而言,本性是人人本具、先天地而有、后天地而不灭、是万古常新的,换句话说,彻见本性的人,
昭昭使人昭昭,见性后,可为人天师表矣。故佛法只说心与非心,(不觉与觉)。《金刚经》言:“如来说心,是为非心。所以者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指妄心,非心指真心,三心不可得,则彻见本性,亦即孟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此乃最大的佛圆通(亦名道通),这才能敌得过生死。今以佛菩萨的开示,为诸同修参证:
释迦文佛说:“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离开了妄想执著,本来智、无师智,自然智,本自具足。”妄想执著来源于六尘,实际就是离开六尘。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则根无所对(对六尘)与六尘不交涉,亦即离一切法(尘),则六识不生,念无来处,是名无念。得三摩地,此即离开根尘两边的无生本体(正念),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则同金石土木矣。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说“入流亡所”,亡所即亡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则不外乎六尘。
《金刚经》佛言:“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换句话说,即离相见性,再换句话说,即见性成佛。离一切相,即离一切法,法已不立,故无法可说,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即非心非法,亦即心法双忘性即真——明心见性。
回头来,再谈“离一切相”,乃离相不离体,否则断灭相矣。故经云,说法不说断灭相。空寂是体,体上有知,不从缘生,不从境
有,故曰灵知之心,亦名离念灵知,亦名本来智、无师智、自然智,亦名灵明空寂,惟如来能知能见,即所谓惟证乃能知,体即如来法身,灵知即智慧光明如来报身。经云,般若无见,能见涅磐,涅磐无生,能生般若。涅磐能生般若,即名如来法身,般若能见涅磐,故号般若知见,即是如来报身。这对真谛而言。致于以俗谛论,以心印心,乃佛菩萨亲证本来智,所生的后得智即转世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八识为大圆镜智——起化他之智,即如来化身,乃佛菩萨的圆通。这才可说“三身四智体中圆”,自性本自具足,而立一切法,且可善巧方便,用语言文字,为人演说,借权显实,用方便显真实,为众生得真实之慧,说法度生。
三位佛菩萨,话虽不同,其义则一,目的皆为了离根尘识(妄念执著,心意识),彻见本性明心见性。
关于明心见性的层次,六祖在彻悟之后所说的五个“何期自性”,表述的最为明白不过了。下面,我们就以六祖的表述,即可看出与《金刚经》完全异曲同工,可见佛佛祖祖,纵经尘劫,永无变易。 (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金刚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金刚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即法性空寂之义,即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何期自性本不动摇”。——《金刚经》:“不取于相,如
如不动。”如如者,即自性。而动者是妄想什念,离开妄想执著就如如。
(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金刚经》:“离一切相是名诸佛”。佛具足法、报、化三身。法身人人本具,而报化身,则须如法修持而得(明心见性)。
(五)“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谛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凡夫之心,乃境上生心(意),意缘法即意识(六尘),此乃妄,一妄一切妄;报、化身说法,是知上分别,此即分别智、后得智。六祖言说法不离自性,那么一切法皆自性(真心)流出,一真则一切真。
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即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净念”“正念”、“一念不生”“一心不乱”、“离心意识录”、“喜怒哀乐之未发”乃至“禅宗录话头”等等,都是无念,即所谓“无念宗”。有念则立相,有相则住;反之,不住于相,则念从何来? 若有人问,即然无念,尤如金石木头,如何起用?答曰:应知般若自性起念,亦即自性能生万法,亦即智上分别,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不变,即所谓尘劳不染其智,故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故大觉自性为贵,自悟为尊,觉则对境自然解脱,心无束缚,法见顿空,无念无相无住,三即一,一即三,一体妙用成矣。此自在解脱之大圣人也。
六祖云,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得真实受用。
见性之人,由于转识成智,他的起心动念,创造发明,经营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作为,皆名自性起用,喜笑怒骂,磬咳掉臂皆是般若放光。《楞严经》云:“性识真空,性空真识”,此见性之妙用也。
见性之人,由于转识成智,能解佛菩萨经论,佛法妙义,皆由自性本来智流出,亦即“自性能生万法”。
见性之人,由于转识成智,处种种差别境界,人事纷纭而不惑。此即性海图融,缘起无碍,因识得本来,心不颠倒,不逐境流浪,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自然安住无心本位。
见性之人,由于转识成智,世出世事业无不成办,孔夫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了道德仁义的依据,何止文艺技术,茶楼酒肆皆是道场,无处不现游戏三昧了。”
见性之人,由于转识成智,不住境逐物,心空意闲,则诚于中,形于外,必然精神面貌起脱胎换骨的变化,正如孟夫子云:“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卒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见性之人,由于转识成智,不独自己解脱,看到苦恼众生,于迷梦中,长夜漫漫,心为物转,轮回六道,不知何日醒悟出头,必然心生慈悲,强烈愿望说法度生。
后记:
般若是大乘,最上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王骧陆大善知识经注)是般若经的核心,无论修禅、修密、修净,皆须以般若为眼目,而以其他经论,包括儒学孔孟之性与天道为旁通。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性灵知之心,亦即离念灵知。学佛就是为了以佛的教义,开发我人的般若智慧,通过修持,以达到心常寂是自性体(如来法身)、心常知是自性智(如来报身)、心常用是自性起用(如来化身),从而“绍隆佛种,续慧联芳”,大机大用,荷担如来家业的重任。若不如是,任你懂得许多道理,只得心所法。只是语言文字、思想意识、名相概念、文化学问、道德文章、哲学理论,仅是以手指月,不是真月。
如实知自性般若,必直须明心见性,始可突破语言文字,思想意识,想名相概念、文化学问,道德文章,哲学理论等等葛藤粘缚,得自在解脱。得自在解脱者,无有一切身心苦乐,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故王骧陆大善知识言:“众苦只由于不觉,极乐莫过于明心。” 明心见性,是彻见本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言之,是把经论里的佛言祖语得到印证。其次是行解相应,行动与佛知佛见一致,把那亲证到的表现出来,此即绵密保养圣胎。
佛法的真谛,在了生死,明心性。故不在事相中,换句话说,在吹打念唱上是捞摸不到的,事相本身是无常的,无常就是生灭,生灭就是生死。那么,为了了生死,不在根本上下功夫,而在事相上求取,这是了的什么生死呢?
学佛者,不了彻般若自性,虽尽知种种教义,尽学种种法门,皆是舍本逐末,在枝叶上寻觅,岂能了生死明心地。故大乘佛法都强调先悟后修,至少要有个解悟,始可避免心外求法之嫌。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诸位同修,慎之慎之!
正在阅读:
2018-2019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5套)03-14
3d80次教案之二04-06
因式分解之十字相乘法专项练习题12-09
注册环评工程师复习笔记 导则篇.doc04-17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03-14
了不起的我作文450字06-27
乡镇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工作思路08-04
环境影响评价期中考复习04-27
医院个人先进事迹材料2012年03-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牧牛
- 起用
- 佛法
- 基础知识
- 真心
- 老人
- 兰州市陆都花园二期建设项目 - 图文
- 舒适节能策略在南京南站中的应用
- 加油站建设审批条件及程序
- 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 宝宝八字五格数理起名相关
- 第六课 体温表的来历
- 辽宁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8号)
- 马原题库
- 2011届高考历史复习预测试题6
- 植物学第十二章整理资料
-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模块十
- 塑料排水板的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
- 农业开发项目技术标 - 图文
- 2011年高考数学一轮精品题集:三角函数(无图)
- 2012届毕业生毕业实习有关文档格式模板附件1-4
- 《夜莺的歌声》课堂实录反思
- 2014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辅助活动行业黑龙江双鸭山市TOP10企
- 英文读后感The Little Prince小王子
- 最新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 药物化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