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学习资料整理

更新时间:2024-06-25 19: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教育史资料整理

1、智者:○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后来,自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称为智者。到公元前 5世纪 ,特别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智者虽有上述涵义,但多指专门以教授青年而获取报酬的职业教师。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因而智者在历史上又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2智者最早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智者学说的基础。其他代表人物有:普罗狄柯、希庇阿、安提丰、特拉西马库和克里底亚等。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是较为一致的。他们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思想,肯定运动变化着的感觉现象的真实性,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性认识作用的观点,但又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知识就是感觉,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述 。○3智者还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因素,普罗泰戈拉发挥了恩培多克勒关于感性事物是对立性质的混合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每一个问题都有互相对立的方面。高尔吉亚通过对“不存在”的3 个论证, 驳斥了爱利亚学派否认非存在的形而上学观点,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别,接触到存在与非存在的联系与转化。智者们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人们为了避免在互相残杀中归于毁灭而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反映了当时民主派要求冲破旧传统、旧观念的愿望。○4它宣告了以宇宙生成为研究对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 ,开辟了由自然哲学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转变的道路,它探索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异,这一切标志着哲学研究的深化;它冲破了传统宗教神话的桎梏,否定了神对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等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干预,强调人在自然力面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具有明显的反神学意义;其约定论思想,是奴隶主民主派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启迪了古代的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契约论理论也发生了深远影响。

2、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德即知识”(Virtueis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

1

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1、讽刺。2、定义。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3、助产术。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3、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一、理念论与“回忆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所谓真理、就是理念。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二、灵魂说与“哲学王”。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三、《理想国》与教育制度。《理想国》(Republic)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书中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等人的对话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讨论了政治体制、婚姻、优生、宗教、道德、教育、文艺等各种问题。在本书中,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公民的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其养育和教育。柏拉图很重视学前教育。为使幼儿受到美好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一切事情都应该慎之于始,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在幼儿教育之后,青少年要从7~17岁接受普通教育。这时期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音乐教育为了陶冶心灵,体育为了锻炼身体。二者不可偏废。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青年们要接受两年(从18岁到20岁)军事训练,一般青年到了20岁,学业就算基本结束了。少数优秀的对智力有兴趣的各方面发展良好的青年要继续学习。他们从20岁到30岁期间要研究高深的科学理论。到30岁以后,要进一步挑选为数极少的最优秀的人继续深造,这就进入到了学习哲学的阶段,一直学5年,到35岁为止。学完5年哲学以后,还必须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到了50岁时,他的知识、经验都丰富了,他就可以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军人和执政者,这两种人在全体人民中是少数。他们是人中的精英,是国家的栋梁,唯有他们才能过共产主义的生活。共产主义既是优秀人物所组成的制度,又是保证能够创造优秀人物的制度。在柏拉图的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执政者即哲学王,哲学家应是热爱知识,不是爱一般的变幻无常的东西,而是爱永恒不变的真理。他所有的快乐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的,他不贪婪、不偏狭、不怯懦。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博大精深,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的重要问题。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并且想到的。

2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植物学、文学,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

一、灵魂说与和谐教育。1.灵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动物的和人的生命。人的灵魂包含两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一是理性灵魂。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是感觉的接受器,感觉是灵魂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2.和谐教育,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二、论自由教育。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理性灵魂,人的理性灵魂的功能是沉思。自由教育的实施,要想达到沉思的效果,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闲暇;(2)自由学科。沉思活动需要充分的闲暇。闲暇并非无所事事,闲暇与沉思相联系。沉思的活动也是一种有为的活动,他本身既有较高的严肃的价值。自由学科是自由教育实施的另一个必备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知识。所谓自由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音乐、绘画等。总之,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三、知识论与求知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类”的概念。他认为尽管一切知识最初都是要通过感觉的,但感觉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放到“类”里面去,才能够理解这些知识,才可以获得更高级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类的观念不但独立,还有系统,它可以形成知识的系列和条理性;同时,分类的观念还提供了寻求知识的方法和条件,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5、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等著作中。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他指出,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首先,他必须具有广博得知识。在雄辩家所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他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使知识充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西塞罗进一步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的主张。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对昆体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6、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Quintinlianus,35-100或40-114),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3

(一)雄辩家的培养,与西塞罗一样,昆体良也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二)昆体良的教学论。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教学组织形式: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昆体良的一个重要见解是反对体罚。昆体良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为防止学生因为负担过重而造成疲劳,昆体良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昆体良主张教学应当明白易懂。昆体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关于教师的论述。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首先,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其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第三,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第四,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才可能有效地教学。第五,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7、与希腊教育思想相比,古罗马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第一、从教育思想产生的直接来源看,古罗马教育思想与教育家个人的实践经验之间存在着密切直接的联系,古希腊的教育家很难看到他们个人的教育实践情况,他们的教育思想不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是理论思考的产物。但在古罗马教育思想中,人们可以看到教育家的经验与他们思想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第二,从教育思想的主要倾向来看,古罗马教育思想更为注重道德的修养,在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远比知识更为重要,道德既是知识的目的,也是获取正确知识的必要条件。第三,从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来看,古罗马教育思想的特色在于更关注相对具体的教育问题。

8、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以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宗教哲学和教育。奥古斯丁的最高精神实体就是上帝。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二)灵魂论和知识论。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也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知、情、意。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人的认知活动包括三种能力: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是思想。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 (三)伦理学和德育。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是他的宗教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极重要的理论。到了中世纪,它们就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圣经中的有关亚当夏娃的故事制造出他的“原罪论”。它对教育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成为中世纪学校恐吓和鞭打儿童的理论根源。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他的原罪论的派生物。他每天采取斋戒和鞭打自己身体的办法,来到到禁欲的目的。这种用鞭打而强行克制并进而扑灭人的任何情欲的

4

办法,以后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在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既深又广,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为灵魂。他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他所设的以皈依和信仰上帝为教育目的,以原罪说和禁欲主义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圣经为核心教材,以经过改造过的神学化的古典文化为课程,以服从和体罚为主要教育教学方法,构成了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指导思想。

9、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4~1274)

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托马斯·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1).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阿奎那的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知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识,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

(2)、论教学,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号作为媒介,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识即寓于这些符号之中。

(3)、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第一,正反论辩式。第二,开放调和式。第三,启发诱导式。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其内核已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强调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分,为教育思想发展到尊重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

(4)、信仰与理性,坚持信仰至上的原则,重申哲学是神学恶婢女。哲学和神学是到达同一真理的两条不同途径,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哲学和神学是互补的关系,信仰可以帮助理性开阔视野,补充和完善哲学真理,理性可以维护、解释和证明信仰。

10、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管理特征:从12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标志。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和具体的原因。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 二、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特点。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但是,不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执掌教务的并不是学生和教师个人,而是由他们组成的团体。在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组成的“组合”。在“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会”又互相组合,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组织。“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会”。这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中世纪大学建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了争取大学的支持,往往授予大学一定的特权。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趣于统一和稳定。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第一阶段:可获“学生学位”,在此基

5

础上可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学位。

11、中世纪大学与经院哲学:(1)经院哲学的兴衰,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教父哲学的继续与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进入13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经院哲学逐渐衰落。经院哲学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经院哲学家所作的工作之一,就是使神学哲学化。

(2)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经院哲学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巨大,它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密切,是当时大学的灵魂。第一,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二,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第三,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第四,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第五,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家在大学中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狭窄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12、人文主义教育活动及教育思想。他们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重视用新的教育观指导办学,用新的教育方法培养人的思想,对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人文主义者(如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还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 一、维多里诺(VittorinodaFaltre,1378-1446)的教育思想。维多里诺总结了许多教育原则。主要有:(1)为儿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2)学校应是一个亲密的集体。(3)学校要对儿童负责,培养儿童良好的纪律。(4)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允许儿童个性的发展,给予适合他们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习任务。

二、拉伯雷(Rabelais,1494-1553)和蒙田(Montaigne,1533-1592)的教育思想。拉伯雷和蒙田都是以文学作品来影响后世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对封建制度及其教育进行了批判,阐述了新的教育观。拉伯雷主要提出了在愉快、自由教育的基础上来培养人的思想,蒙田提出了培养儿童的判断力和主动性的思想。

三、伊拉斯谟斯的教育思想。伊拉斯谟斯(Erasmus,1466-1536)是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主要教育著作有:《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学》等。伊拉斯谟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教育的批判。伊拉斯谟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他指出:“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教育要在青少年的头脑里播下宗教虔诚的种子,借助宗教知识的学习和神学经典学习,形成合宜 的宗教观念,为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奠定基础;引导青少年热爱并透彻学习自由学科;帮助青少年履行社会生活义务和家庭责任; 四、格里诺的教育思想:

13、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倡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追求一种新的教育,并注重扩大教育的对象。人文主义教育的这种新的特征主要是对人研究的参照物的变化。第二、创建新型的学校机构,使教育环境自然化。一种教育的实施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机构来完成的。教育上大规模的改革必然要触及其学校学校机构的变化。

14、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1世俗和宗教兼顾的教育目的;○2普及强迫教育的思想,路德对强迫义务教育思想的主张:一是青少年的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应当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二是为子女提高良好的教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对城市当局来说,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也是分内的责任。○3国家教育制度思想,国家教育制度包括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家庭教育承担着儿童的宗教信仰基础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任务,初等教育主要学习《圣经》和《教义问答集》,中等教育在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和教士,大学教育在于造就政府领导者和高级神职人员。○4教

6

师观。教士是仅次于教士值得从事的第二项职业。

15、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活动与《大教学论》。在政治观上。在宗教观上。在认识论上。在社会观上。

二、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它的的提出,主要受到如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这个思想的提出是他把文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思想在教育中的全面运用,力求探索自然法则对教育影响的结果。在他看来,自然不仅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自然的发展规律就是宇宙万物的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 、泛智教育与学校教育体系。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泛智”思想实际上是使所有的人都竭尽个人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所有的知识,其中有两点宝贵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类以广泛的知识教育,就会在人心中培育和发展美德和虔诚的种子。其次,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教育的。如何研究和进行广泛的知识教育,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研究并总结出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求人人都应该掌握这种对于现实生活有益的、有用的知识。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发展教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泛智教育”思想是夸美纽斯一生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的核心。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泛智教育”的思想出发,夸美纽斯论述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和普及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成年(0-24岁)这一阶段,以后就主要是发展力量了。他把这一时期按照人的发展顺序划分为4段,每段6年,分别设立相应的学校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四、学校各阶段的特点和内容:1、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夸美纽斯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1)要让儿童去活动,不应阻止他们的爱好和兴趣。(2)父母要亲自抚育子女,使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3)不仅注重感官的教育,还要求给予儿童以多方面的知识教育。2、关于国语学校的教育:(1)应对所有的适龄儿童进行教育,反对过早的教育分化。(2)所有的儿童都要先学习国语,为以后学习拉丁语打下基础。

3、拉丁语学校的教育:这是为12-18岁的青年设立的中学。在拉丁语学校教育内容更为丰富。4、大学的教育:夸美纽斯认为大学应该是研究的人类知识专门学科场所。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周全的。总之,夸美纽斯所设想的四级教育体系,注意到了各级学校的前后衔接和层次的递进,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反映了民主教育和普及教育的思想。此外,夸美纽斯十分重视通过设置学校开展普及教育工作。

五、学校教育组织和管理。在夸美纽斯以前,还没有人从理论上论述过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针对中世纪学校教学效果低的个别施教的传统做法,夸美纽斯要求实行班级制。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十分松散,学生入学或离校停学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的普遍现象,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应实行学年制的要求。夸美纽斯了阐述班级教学的益处。

夸美纽斯在总结实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教学工作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对后来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上,夸美纽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在学校教育问题上,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等问题。

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尽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受一定时代的限制,但是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教育思想。正如一些后来教育家在评价他时说,夸美纽斯的教育是一个重视知识的教育,是一个理想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是一个为了人类的教育。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学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附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7

1、教育目的:反映了夸美纽斯世界观中宗教性和世俗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为来世的永生做准备;另一方面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包括服务和享乐,服务是为社会、国家和别人服务,享乐是指心灵的快乐。教育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

2、教育作用: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教育看作是改造社会和建设国家的手段。认为教育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扰和倾轧等。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也有重大作用。他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响,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和最美好的,充分肯定人的智慧和价值,充满对人尊重和信任;相信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得到良好发展。 3、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即“秩序”或“规律”,它在动植物和人的活动中都发挥着作用,保证了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工作也必须遵循这一普遍法则。

4、普及教育思想:夸美纽斯从其“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主张。泛智即广泛而全面的科学与智慧。它有两层涵义:一是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教育内容应该广博、全面。大教学论就是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艺术”,泛智论是关于让所有人掌握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一切有用知识的理论,它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

5、学校体系:与教育适应自然和普及教育相适应,夸美纽斯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学制的主张。他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把人从出生到成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设立不同的学校和开设不同的课程。(1)婴儿期(1-6 岁):身体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母育学校; (2)儿童期(6-12 岁):记忆力、想象力和语言的发展,国语学校;(3)少年期(12-18 岁):理解与判断能力的发展,拉丁语学校;(4)青年期(18-24 岁):意志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大学。他还为各级学校规定了广泛的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以上各级学校相互衔接,学习内容逐步加深。这是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单轨学制,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

6、教学制度:夸美纽斯主张儿童在同一时间入学(秋季始业)、把整个学年划分为月、周、日、小时,学校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学生的学习、休息和生活也要合理安排。针对当时普遍采用的个别教学制度,他在总结前人及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班级授课制理论。这是对世界教育史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对普及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教学原则:美纽斯为了寻找一种“迅速、愉快、彻底”的教学方法,他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教与学的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便易性原则、确切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原则等他还将教学原则运用于各科教学之中,提出了关于科学、艺术、语文、道德和宗教等各科教学法。

8、道德教育:夸美纽斯首次把道德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位于宗教教育之前,并把德行培养看作学校的主要任务,比智育更重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四种品德,其方法包括践行、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惩罚等。

9、教育管理:夸美纽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教育管理思想,如强调国家的教育管理权、由国家设置督学对教育进行监督、校长的职责是领导和协调学校各项工作。 10、关于教师: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他更优越的光荣职业,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观点;同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如爱护自己的事业、以慈父态度对待学生、考虑和激发儿童的兴趣、循循善诱而不使用粗鲁的办法等。

夸美纽斯对教育理论的贡献:1.具有民主主义、人文主义及唯物主义进步思想,提倡普及教育和科学文化;2、努力探讨学校及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如教育目的、作用、内容、方法、原则、学制、教学组织形式学年制等,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以往对教育现象的描述上升到理论论证,使教育学的理论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3、以教育适应自

8

然为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推进了学及学校内部工作的发展;4、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统一学制,对学前教育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5、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地位的论述,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鉴于以上贡献,夸美纽斯被视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

16、洛克的教育思想: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对西方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1.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93年,发表了《教育漫话》。2.思想基础: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观和哲学观是密切联系的。在社会政治观上,洛克赞成君主立宪政体。

二、“经验论”与求知方法。1.“经验论”,(1)认识论。在认识论上,洛克反对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这样,知识与经验的关系问题成为洛克所思考的中心问题。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主要讨论了知识和人的心智关系问题,并提出了经验是一切知识来源的观点。人的经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的经验,一个是内部的经验。2.求知方法。关于求知的方法,洛克首先提出了知识定义的方法。二是提出了推理的方法,洛克强调个体可以进行推理的重要意义。3.对“经验论”的评价。洛克“经验论”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3点:

(1)只重批判方法,缺乏创新方法;(2)只重视具体而轻视抽象观念;(3)忽视了人的主动性。

三、洛克提出了要培养一种新型的“绅士”,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绅士教育中提出了身体养护和健康锻炼的主张,身体健康的标准在于能够忍耐痛苦,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于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德育方面在于培养有理性的意识、自制,优雅得体的礼仪、慷慨、公正、勇敢等品质,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反对鞭挞和惩罚,主张发挥榜样的作用,并用有道德意义的实例进行说教。在智育方面,要培养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重点放在古典学科的学习上,重视本国语言的教育

四、《教育漫话》简介:《教育漫话》是洛克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各国(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7、绅士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1、论教育的作用,作为资产阶级的教育家,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洛克认为英国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绅士教育上。二、论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是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为绅士将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它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许多新的特点。

1、体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一开始就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三、论儿童的健全精神教育。洛克关于儿童健全精神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人的早期,特别是儿童时期健全精神的发展和教育;(2)重视以理性为指导的儿童健全精神教育;3)重视理性指导与有效管理相结合的儿童健全精神教育。1、儿童健全精神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的关系,在《教育漫话》的开篇,洛克首先关注的是儿童健全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是有特定涵义的,即主要是针对那些身体本来健康、至少没有疾病,在不借助医药范围以内的儿童身体的维护和改进。关于儿童健全精神的教育,洛克是把它放在与身体健康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上。2、关于儿童健全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1)儿童管束和放任的问题:儿童应该受到管束;应该实行有条件的管束。 18、卢梭的教育思想:一、卢梭(Jean-Jacques

9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

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他的思想基础: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和教育等领域。这些著作虽然内容不同,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共同点是抨击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方法和途径。他的政治观:卢梭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要求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张社会契约论。卢梭的政治思想实质上是以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把资产阶级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新人便成为社会改造的重要的一环。

二、《爱弥儿》简介。概况:《爱弥尔——论教育》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公分五卷。前四卷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认为,研究教育要先从研究学生开始。应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行起来容易的方法。这种思想和方法就是自然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自然教育”的目的观:在《爱弥尔》一书中,卢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目的观。论教育的作用:卢梭在书中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对《爱弥尔》的评价:《爱弥尔》是西方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论著,其中所论述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当然,《爱弥尔》一书所反映的卢梭的教育思想还具有一些不足。

19、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原则和方法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对“自然”等概念的理解:关于自然主义教育,涉及到“自然”、“自然主义”和“自然教育”的概念等问题。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里把爱弥尔的教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2岁以前幼儿期的教育;2-12岁儿童期的教育;12-15岁少年期的教育;15-20岁青春期的教育;爱弥儿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

1、卢梭儿童观和教育观的依据和基础。(1)幼儿期与儿童期的区别。在卢梭看来,幼儿是指“不会说话的人”儿童期开始后,他们开始说话,哭的时侯要少一些。(2)少年期与儿童期的区别。在儿童期,儿童还是很柔弱的,在少年期,他们已经变强了。(3)青年期和少年期的区别。卢梭认为青年期是儿童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2、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教育史上,很少有人对儿童期给予特别的关注,卢梭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人。

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1)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卢梭认为儿童自身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2)关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卢梭认为,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发展是经过几个明显的、相互联系的阶段的。

4、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教育观:卢梭关于儿童主体地位的论述,反映在教育上,构成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1)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个性自由发展的作法。主张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是任儿童身心自由发展的教育。

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1)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自然和虚假的;(2)要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2、应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自然教育:(1)“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的区别;(2)应对儿童进行“隶属于物”的自然教育。3、反对进行“积极教育”,主张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1)“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的含义和区别。(2)进行“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4、自然教育应当通过儿童做事情来进行:1)做事情来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2)可以利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3)事物学习与符号学习的区别

5、自然教育应当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1)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2)让儿童按照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ro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