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家长会2013.4第二学期

更新时间:2023-05-29 21: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2013第二学期家长会交流稿

如何对待孩子

(背景播放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

各位家长:你们好!

感谢你们的到来,今天与大家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对待孩子》。我虽然是老师,但有了女儿后我也是一名家长了。看着女儿的成长,如何对待孩子引发我不断的思考。所以,今天我以家长的身份来谈如何对待孩子。咱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父母爱抚愿望的歌曲。

我私下里与你们的孩子聊天,从他们灿烂的笑容里,我读到了你们待孩子的态度,你们给了孩子需要的关心和理解,孩子幸福的表情说明他们非常满意你们的爱和关心。我也从孩子们给你们打电话关心你们的语气里感觉到了你们亲子间的感情逐渐浓厚,较以前改善很多,相处的像好朋友一样,现在你们的孩子做起事来心情很舒畅,我很感谢你们创造了这样良好家庭氛围,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我们发现在竞技赛场上,表面看是队员与队员的竞争,其实是队员背后教练与教练之间的竞争。我们孩子的表现表面上看是孩子与孩子的竞争,其实是孩子背后家长与家长之间素质的竞争,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家庭是把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真正原因,正如那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竞争体现了家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家庭教育成为父母培养自己心中希望的培养基地和加油站,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的独立生活,将来有个好前途立足社会。在教育孩子时,有些家长偏偏是急性子总想立竿见影,为了督促孩子尽快改变,喜欢拿别家孩子跟自己孩子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来比去总感觉人家孩子聪明,自己孩子咋这么笨;别家孩子那么刻苦,自已孩子却如此懒惰,人家孩子知书达理,自己孩子却淘气无知。像这样用别人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就会发现人家孩子优点多多,自己孩子一无实处,开始以爱生怨恨铁不成钢了。

我国有6000万对父母坦言,自己是失败的家长: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这些父母依然保持着陈旧的家教观念。我们提倡的家庭教育是:“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应该眼含热泪的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曾经我们心爱的宝宝因口渴颤抖地说出第一个含混不清的“水”时,我们会立刻把水送给宝宝,并为他喝彩:“我们的宝宝会说话了”抱他、吻他、逢人就夸。因为再糊涂的家长也不会怀疑自己孩子不具备说话能力,既使宝宝的第一次发音发得再不清楚,我们都百分百地坚信孩子能行,从此孩子生活在“行”的教育世界里,一有点滴进步,我们都会给予他热情的赞美,结果孩子欢欣鼓舞,对学说话充满信心,我们满怀喜悦,把教育当作享受,不知不觉中教孩子学会了极难学的汉语。这就是赏识教育。赏识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了自信,结果每个正常孩子都学会了说话和走路。赏识教育的实质是承认差异、不怕失败。如果我们不谈孩子的天赋、超常智力,只把着眼点放在孩子潜在能力的开发上,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好孩子、优秀的孩子。而教婴儿说话的方法恰恰是发掘孩子潜力的最好方法,这个方法我们每个家长都曾经用过。

而现在的我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就像辛勤的园丁,一面束缚着孩子把他们改造成一盘盘盆景,一面又赞叹着黄山劲松的挺拔身姿。黎巴嫩诗人纪伯纶有一首诗:“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不属于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心里有为欣赏而生存的心理需求,我们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感觉到他能

行。比如做数学题,如果孩子十道题做对了一道,父母要表扬孩子比自己强,哪怕是应付一声的“好”也会让孩子很满足,这也比歧视的目光强百倍。专家经过智商测试结果表明正常孩子之间的智商没有太大的差别。让我们奇怪的是孩子小时候,眼睛是亮晶晶的,可上学以后,就慢慢地变得黯淡无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上学后家长看待孩子一切只看分数,让孩子内心充满了恐惧感,恐惧最容易摧毁人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心本来就比较脆弱,必将在父母的指责中渐渐丧失。如果是孩子做错事,先不急着去埋怨,和孩子一起分析情的原因,继而告诉孩子正确的做事方法和怎样思考问题,做出选择。如果孩子答错了问题我们不要马上指责他,而是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他,在面对别人嘲笑和讥讽时,我们反过来教育孩子:“说你笨的人最笨”来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对孩子而言就是不甘心、不服输、喜欢上进的心理素质。每个孩子通过小时候学说话学走路已经培养出了自己强烈的自信心。在孩子眼里要学的东西并没有难易之分,只要我们专找孩子的优点,对其小题大做,就会点燃孩子希望的星星之火使之成为燎原之势。从古到今,凡有卓越成就的人,虽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自信心。

自信有两种:一种是技术自信。是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较突出,比如成绩好、劳动好、个人仪表卫生好等等。第二种是人格自信。人格自信稳定性强不会随一时的成败而大起大落,一直能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当孩子取得技术性的成功时,我们要给予孩子人格上的赞扬,当孩子取得局部的小成功时,我们要给予孩子整体性的赞扬,如果在某一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并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我们不能被喜悦的心情忘了原则乱表彰,要就事论事的褒奖。

孩子总是说:“我们做错事总逃不出父母一双锐眼,而我们做好事时,家长却怎么也看不见。”这是孩子在提醒我们为人父母的家长必须要承认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有长处和短处的,只不过是彼此并不相同而已,我们需要好好的反思一下了。我们清楚的知道了每个孩子都是由优点和缺点组成,每个家庭教育是由赞扬和批评组成,但怎样赞扬或批评教育孩子就要看家长怎么把握形式和内容了。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有这种感觉: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不批评吧忍不住,怕“洞小不补洞大叫苦”,批评吧往往是越批评效果越糟,看着孩子又气又恨干着急。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我们普遍采取了训斥的批评方法,让孩子产生了副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他们潜意识里播种了“笨”、“不行”的种子,经常骂孩子笨他们怎能聪明呢。反而使孩子更加怀疑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变得更加脆弱。

2、孩子简单的逻辑思维里被训斥等于不喜欢、等于讨厌。

3、经常训斥使孩子适应训斥的能力不断提高,变得越来越不在乎,就是我们常说的骂皮了、打皮了,而我们却误认为是孩子脾气犟。

4、孩子表面上屈服,心里却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怨恨情绪,以致孩子想方设法往外跑,找哥们、姐们寻求精神乐趣,容易离家出走或跟“关心”他的不良少年走上歧途,甚至会诱发孩子早恋。这样的训斥非但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孩子心理上的新问题——自卑、怨恨。

那对待孩子的缺点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借鉴以下批评方式:

1、爱心批评。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什么人批评自己才最容易接受呢?答案肯定是知心朋友,为什么家长就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呢?原来家长在批评孩子有两种感情交织着:真正的爱和真正的气凝聚而成,爱的越深火气越大,往往感情用事,缺少理智,一味说教,指责辱骂,却把深切的爱心给忘了,

让孩子觉得父母像狼外婆自己是小红帽。我们要看得起自己的孩子,不管别人怎么瞧不起自己的孩子,你都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相信他能行。看得起是肯定赏识孩子,是与孩子共同分享快乐、承受痛苦、挫折,在孩子眼里才够朋友,这样孩子才会相信父母是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

2、谈心批评。我们不是用责备的方式,而是推心置腹的与孩子谈,先接纳孩子不成熟的观点,然后耐心分析过程、结果,后升华为理性思考开导孩子,在思想上逐渐转过弯儿来,不能急着控制主动权,让孩子听自己的,按自己的意愿办,要用对话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家庭的平等和对他的尊重,从而化解孩子心中的疑虑,消除孩子的心理反抗,使其自愿弥补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这样的交流更多的是用好的建议提醒孩子,不是指责孩子,本身孩子做错事就会产生愧疚感,平等的交谈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产生弥补错误的愿望,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就算达成了。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走出教育的误区。

3、故事批评。小时候我们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让孩子知道好孩子是怎样的,不要轻易上当,不能耍小聪明贪小便宜等等,这是潜移默化地教育,现在我们可以借身边人的得失让孩子联想自己如果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良后果。利用故事间接的教育孩子,会让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故事的教育意义上,少了对孩子的埋怨,多了善意的提醒,孩子接受起来没有逆反心理,也容易让孩子敢讲真话,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提高认识避免再犯类似的错。

4、幽默批评。我们不能在气头上批评孩子,有时候当众批评不如个别批评,实际上个别批评是尊重孩子人格。做为成人都不喜欢别人当众受人批评,将心比心,孩子肯定也不愿意。比如打断大人说话抢话头,我们可以用无关紧要的话题岔开孩子正在犯的错误,也可以学孩子刚才说的话,语气变一下,总之避免正面生硬的历声责骂,用侧击的方法来告诉孩子犯的错误及带来的后果,特别是在别人眼中会留下不好的印象难以改变等,让孩子自己羞愧认识到自己的无理取闹。

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不是,最大的失误是我们不理解孩子,现在的我们是否清楚孩子心里在想啥。想必大家不一定清楚。我们常说要孩子有眼色,其实我们的眼力劲儿倒是有点迟钝,却看不出来孩子在想啥。孩子上学常有什么忧虑,最大的忧虑又是什么?我告诉大家,他们普遍的忧虑是担心失败,害怕批评,怕别嫌自己笨,而他们最大的忧虑则是怕考试,更怕考不出好成绩。孩子放学家长都要问:“考了多少分?”你知道美国的家长问什么吗?美国的家长会问:“你今天有什么新创造?帮老师做了什么?”,从简单的生活对话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家培养的是发明家,我们培养的是书呆子。”可悲的是我们的家长还是一如既往的关注孩子成绩,看待孩子的分数依然是95分以上奖,90-95分罚,90分以下打。这样的家长还为数不少,这那是教育孩子呀,这是拿孩子当牛的教育方法,是逼孩子当书呆子,培养解题高手应付考试而已。看的出来在我们中国家长的心目中,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好成绩才是真的。一味的逼孩子却不明白考出好成绩要遵循“松胜紧败”这个道理,松是放下负担,紧是不能紧张。我们期望孩子在患得患失中正常发挥是不合情理的。造成孩子紧张的原因也有老师追求成绩的原因,作业量大学业负担重,有些孩子承受不了让老师产生了孩子懒的感觉。我们要告诉孩子:“没考出好成绩就是考验自己是不是个懦夫,敢不敢面对它”。害怕摔跤的孩子能学会溜冰吗?如果总担心失败还怎么看到希望,关键是能不能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勇于克服,突破自己的现在,努力补上自己的不足,做到谨慎认真,去改变被动的局面。我们要教会孩子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这样让孩子头脑清醒面对失败,敢于从困难中走出来。我们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而不是打击孩子。

换句话说我们对孩子的关心是不够的。因为有好些事孩子不跟咱们说,就选择上网、找朋友疏通

心事。孙子兵法:知已知彼、百战百胜。我们知道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开始有独立自主的需要,表现为孩子有点“不听话”,那是他为自己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的空间,争取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的反抗行为,因为不得不依赖父母所以还能控制住,委屈了往往是哭一鼻子了事,我们称这个阶段为第一反抗期。到了十几岁也是上中学的阶段,孩子的第二反抗期到来了,主要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与父母的关系变化特点是进入初中后,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反抗情绪增加了,能够从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价。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是小学时期心中老师还有着权威的地位,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对教师品头论足。身体的迅速生长发育,活动能力的加强,交往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引起了他们自己成熟过程比较强烈的自我体验,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成熟感突出,独立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很快,对人、对已、对如何进行评价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尺度,他们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学习上仍然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制约,他们也不愿意完全放弃这种依附关系。在思想深处并不希望师长完全不管或不关心他们,但家长教师过分的监护和管理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反抗行为,造成与家长、老师的矛盾与冲突,初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反抗和不服从作为争取改善与父母、老师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手段。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改变对待他们的态度,这种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会时常发生,久了,会形成逆反性格。反抗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成人感出现带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初二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关键时期,初二女生在自尊心方面有自我教育能力,独立性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如何使您的孩子更加聪明?教育名家曾说:“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虽然是处于他们双亲的‘催残’之下,然而还是发挥出难以想象的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所以说,孩子能力的幼芽是被大人掐掉的。”

有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一只小鹰,因为鹰妈妈的粗心和懒惰,由鸡妈妈孵化并抚养长大,它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鹰。有一天,它正在和其他小鸡一起啄米,看到一只展翅翱翔的苍鹰,小鹰十分羡慕地说:“好威风的鹰啊!我如果也能飞那么高就好了。”小鸡嘲笑它:“别做白日梦了,它是鹰,你是鸡,你永远都不可能飞上蓝天。”“是啊,我只是一只鸡而已,我不可能翱翔蓝天。”从此,这只小鹰一直跟着鸡群为吃饱肚子而寻找食物,直到它老了,死了,它还认为自己只是一只普通的小鸡。同样的境况下,丑小鸭却活出了天鹅的本色。

如果孩子有时退步或停滞不前怎么办?很简单,家长要采取宽容安慰的态度。教育孩子就好比农民种庄稼,庄稼长得不好,没有一个农民会去埋怨庄稼不好好的长,相反的,农民总是从自身寻找庄稼长不好的原因,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孩子成长中出现了我们不希望的坏毛病或坏习惯,我们也要像农民种庄稼一样的态度从自身找问题,要勇于反省自己,敢于反思纠正自己教育孩子的过失,孩子犯错我们能自觉地从自身去找问题才符合教育规律,也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孩子犯错一般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外部环境诱使孩子出现过错;另一方面是心理思想因素,主要包括:无知和缺乏经验,好奇和情不自禁的摹仿,主观意识与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自尊心的旺盛发展与道德认识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孩子面对引诱纠结时容易轻率做出选择,往往会忽略对与错。

我们常讲教育要注重言传身教,而身教胜于言教。可现实中我们做家长的往往使用双重标准,对自己是一个标准,对孩子是一个标准。家长的态度是:我可以这样做,孩子不可以这样学。家长自己打

麻将,却要求孩子听话乖乖的写作业。这是家长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不平等观念在作怪。明明是自己做出不良榜样,却责备孩子不学好,总认为自己有骂孩子的特权,而孩子感觉委屈回嘴就不行,家长对自己是没有对错的,对孩子却要求多多、有错必究。古人主张:“责人宽、责已严。”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却是“责子严、责已宽”,这样的做法不仅使父母在孩子眼里没了分量,也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如此一来,孩子以后还怎么听信家长的教育呢?父母如果老是盯着孩子的毛病,孩子也会反过来盯着父母的毛病,这个盯毛病的做法孩子与家长在思想意识上是相同的,这样的“逆反心理”从思维方式上看并不“逆反”反倒是一种“趋同”,因为你在孩子眼里也是逆反的,只不过 “逆反”的这个帽子父母没有顶而已。

从教育实例来看,要想解决好孩子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做家长的要多一点自我批评精神。在教育孩子时要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坦然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并通过学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完善自己,实现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的目标。这才是身教胜于言教的正确行为,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夫妻间要坚持原则统一,态度一致。在教育孩子时,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既不答应也不发火是上策,不答应但不发火,批评孩子是中策,不发脾气乖乖照孩子的办是下策,是放纵。家长要放下架子抛弃虚荣心、不怕丢面子孩子就不会钻空子。要是顾面子,家长就会被孩子们控制。

我们从孩子身上可以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也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成为理解孩子的好家长。

1、孩子厌食。孩子们所处的年代已经不是我们当年的苦日子和穷日子的时代了,生活上我们大人吃东西的毛病都比以前添一点了,何况没经历苦日子的孩子呢。古话说的好“饥不择食”吗,饥才不择食,不饥所以择食。孩子爱吃零食,饭菜不合口味不爱吃,父母赶快换一样,另做一个菜,家庭教育就怕“心太软”,这主要是家长迁就造成的。改善的方法关键在于父母要控制孩子喝饮料和吃小食品,从零花钱上着手。孩子正在长身体加上不断增加的活动量,如果择食、厌食,肯定影响身体发育质量。孩子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就是营养,缺乏了必将影响身体器官和脑发育,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偶染疾病和药物治疗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我们做父母的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衰弱,而且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有良好的状态。

2、孩子胆小。孩子碰什么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总结出一条经验,最可靠的办法是什么也别摸,什么也别碰,什么也别干。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安全意识过强老是吓唬孩子造成的。

3、孩子不爱学习。学习困难一般是指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正常而学习效果低下的状态。形成的原因是孩子常常是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学习失败和困难又使得他们回避困难、缺乏自信和学习动机,日积月累成为学困生,将学习当作沉重的负担自然不爱学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并不是智力水平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小学阶段持续的学习困难,阻碍知识积累,基本技能匮乏造成的,而长期的学业失败更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丧失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也有一些学生自控力弱不能坚持,突显人性的弱点。也有些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弱被教师视为学习态度有问题而引起情感对立不愿学习了,但也有个别学生的确是学习行为上存在问题。经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能力的差异跟遗传和环境有关系,遗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孩子不爱学习形成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表扬,实际上学习问题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学习背后的情感问题,也是大家常说的非智力因素。

在孩子得到表扬又感受到成功时情绪才会积极,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比如孩子不自觉写作业,家长就要和孩子谈一谈,采取先提醒,然后再观察孩子的自觉性,如果发现孩子松懈了再提醒。这样与孩子先约定后强制的方法既尊重了孩子又监督了孩子。像这样适当的控制管理和放松,让他有机会学会管住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不易急怒,避免自己替孩子着急,前功尽弃。

4、学生厌学。孩子厌学很大程度是受应试教育的背景影响造成的,我们把厌学的责任推给孩子是不恰当的。学习需要是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或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力求获得满足的内心状态。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人认识自然与客观事物的生存本能的自然现象。可是我们老想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为了取得好成绩加大作业量,让孩子感觉任务重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开始反感这样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现在有许多青年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就是脑子里刻上了这样统一的成功标准。因为人们没有区分各自的成功标准,于是失去了做大事的勇气,心理暗示自己做不成,又失去了做小事的动力,心想这样的事做成了也不算成功。我们看待成功要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其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能但各有优势,所以我们要保护孩子的个性。个性就是一个的性格特点、爱好、独立见解等。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的教育效果最好、效率最高,逆反现象最少。

5、孩子拖拉不写作业。孩子不写作业一是作业量大,二是不会做。而且这些现象多发生在成绩不占优势的学生当中。学习好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只要时间不紧较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待孩子拖拉作业我们如果用诸如“还不去写作业吗?”这样命令的口气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孩子智力有什么问题,普遍是情商较差,加上消极的心态,自然感觉自卑,没有信心造成各种失败后的心理行为反映。

6、班里宿舍时常丢东西。我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孩子们的享受欲,消费欲也大大膨胀了,容易诱发小偷小摸的行为。再说好些同学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也多,丢一点根本不在乎,即使发现丢了也不在意,这样就助长了一小部分孩子占小便宜的贪念。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主要跟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父母不在意孩子在家里没规矩,没有私人空间,一家人相互间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因而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并养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习惯。有些家长忽略了孩子占小便宜的侥幸思想教育,孩子书包里出现别人的东西不管不问,让人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对异性同学给自己孩子写的小纸条倒是关心的很哪,整天担心这担心那,疑神疑鬼的。如果孩子有偷拿别人财物的行为,在了解事实真相之前不要给孩子乱扣帽子,了解清楚后要耐心教育,如果没有做到时常提醒,家里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活富裕了,改革开放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工作做起来就增加了难度。我建议各位家长在生活水平的改善情况下,不要拘泥于看起来勤俭朴素很有原则的传统,让孩子适当有点零花钱是合理的需要,只要不与同学攀比就行,一个原则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但不乱给孩子钱花。

7、说假话。真话常常是不中听的,说真话常常使孩子受到父母的批评,容易遭到惩罚,孩子不断总结经验,慢慢地学会了看家长脸色行事,揣摩家长的好恶来说话,变成了“小油条”,专挑家长爱听的须耳的话说,自然也就学会了说假话。我认为只要孩子说的是心里话,是实情,家长要先容忍和接纳,然后再酌情引导,采用融进去诱出来的教育方法。就说孩子学习的事儿,每个孩子都喜欢做容易的题,尽量少背些单词,这跟我们成人做事避难就易是一个道理,是人之常情。这时候我们要相信孩子,克服

孩子懒惰的只能是孩子自己,我们总想让孩子处处顺自己的心,听自己的话,是成年人的一种自我中心的臆想,是不妥当的,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我们老想把孩子“管成”一个老实的孩子,能够乖乖的少说少动,顺手顺脚,据我的经验这是不现实的。对待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宽容、引导。宽容不是放纵,老师、家长大可不必见错就管,见错就管实际上是教师的职业病,家长的心理疾病,不一定是负责任的表现。孩子有十个错,拣两三个最主要的管一管,其他的可以不必过问,要不然,孩子被说皮了,就没用了。管到点子上,才是优秀的教师和家长。我们不能事事都管,有些事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自己能解决好,我们要三分管七分等。特别是孩子在一起经常会闹着玩,就像大人互相开玩笑一样,是正常的。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能恶意伤着对方。当孩子把别人闹急了,他自己得难堪了,就知道掌握分寸了,这样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经验,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有些孩子很犟,你不让他做的事他非要做,我们可以让他尝试一下,就让他撞撞南墙,许多事得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有时虽然知道孩子的决定是错的,也应该让他去试一试,让他体会一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道理,这样的尝试只会增加生活经验,而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对孩子从这以后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

8、人际关系。同伴关系表现为七、八个孩子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三四七八岁时一般是不分性别的。进入青春期,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够倾吐烦恼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交友范围开始缩小,只有一两个同性朋友,对异性同学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我认为教会孩子做事,要让孩子先由一件两件的小事做起来的,做的多了就学会了。

各位家长可以看看自己现在的家境,就会发现人生不过两大任务,一是自我控制,二是自我发展。自我控制是自我发展的基础,没有自我控制的所谓发展不过是放纵或者随波逐流而已。各位家长你们有了现在的家业就是这两方面相互制约作用的结果,应该深有体会。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千万不可急躁,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可能有反复,请各位家长必须要有耐心。我们的教育不一定使孩子成才,但要让孩子成功。上大学是成才,可到社会上一应聘才知道文凭和能力是两码事。我们的孩子自制力较弱不能安排支配好自己的时间,缺乏毅力,在校学习时间,接触现实社会的范围很小,仅限于家庭和亲威的圈子,很少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也就没有机会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谈不上娱乐和煅炼。为了让孩子能够先人一步,我们有些家长对此的理解就是特长教育,就催着孩子学画画、弹钢琴练舞蹈等等,这只能是让孩子具备某项技能素质,多一项才能展示而已。

我认为一个人能成功地适应社会,解决面临的问题就是聪明的。只要能成功地适应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能解决问题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当孩子做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你是个有责任心的人,真是个认真的人”、“让你办这件事,我真有眼光。”这样的夸赞表扬会到孩子心里去。对这样的孩子有时老师会在全班表扬虽然很隆重却反而让孩子感觉不好意思,心里很高兴但接受起来很别扭,有时也会招来少数部分同学的嫉妒,使被表扬的学生会产生被动。而做完事后私下里的表扬是自然流露的夸赞,孩子之前不知道会得到夸奖,没有思想准备,会有意外惊喜,而且还会在心里肯定自己做事的能力,感觉兴奋。这样的引导教育就不需要去唠叨了,只会话越说越少,孩子会越来越懂事,主动的加把劲进名次。这样的做法就体现了“教育本来就是为了不教育”的目标。

总结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要适应未来的挑战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1、要具备基本的智力。智力是人类认识和适应世界成功解决各种问题所需的能力的综合体,其中

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2、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3、具备健全的人格。具体包括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稳定而灵活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自我观念等。在健全的人格中最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初中生神经系统、脑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全有潜力学习和探索各种复杂问题,在脑的发育过程中,应有适当压力才会有所跃进,脑是越用越灵的。

每个人的人生问题只能由他自己解决,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家里的大事小事可以跟孩子说一说,让他从小懂得一些事理,为以后长大了自己处理事情时打好意识上的基础,虽然现在不懂总有一天会懂的运用的。我们要让孩子觉得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就算“别人把你看扁,你要把自己看圆”,时不时的建议孩子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拓展人文知识面,提升非智力素质。我们要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所以我们要转变家教观念:

1、从只养不教转变为养教并重。一只猎豹生下幼豹就要承担养育的义务,这里的“养育”有两重意思:一是“养”,要养活幼豹,给它寻找食物,喂养它长大,二是“育”,要教会幼豹学会如何捕食,让它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在幼豹长大后母豹把它从身边赶走,让它独立谋生。我们可以从中学习。

2、从专制粗暴转变为平等民主。家长就是以“爱的名义,以为孩子好”为借口处处左右孩子,事事为孩子作主,特别是担心早恋,就禁止与异性交往,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没有视孩子为独立人格的平等自由的人。

3、从分数中心转变为全面发展。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兴趣、习惯的培养,一味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忽视言伟身教和基本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培养,重视增加营养而忽视体育锻炼,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生存能力。

4、从盲目随意转变为因材施教。我们要承认差异,一个人的成就,更多的不是靠智商有多高而与其他因素如意志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有关。智力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存在个体差异,总体上来看一个最核心的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数学能力、空间认识能力、言语能力。

5、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交流。很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向孩子传授知识经验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却没意识到自己也在接受孩子的影响,从孩子那里学到好多东西,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两代人相互影响的过程。

我们培养孩子肯定是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的。要想培养孩子成功,得用成功的教子方法,而如何才能获得成功的教子方法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我们要采取:机械与灵活性、发现与奉送、参与和请教、强化与强制、反思与前进的教育思路。指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孩子的路在何方。2、孩子有什么弱点。3、随着年龄的增长行的意义也要延伸。4、孩子爱好特长的发展。5、孩子对父母的欠债感。

我们细细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很多做法简单了些,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塑造”孩子,结果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实教的引导教育,解开孩子的心结,续续帮助孩子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走出心灵的困境。

谢谢各位家长的时间,谢谢你们的支持。

参考文献资料:

1、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志刚编著《21世纪教子方法》,工商出版社2002年。

4、关鸿羽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

5、杨春茂主编《小学生家长手册》,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

6、杨春茂主编《中学生家长手册》,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

7、杨春茂主编《高中生家长手册》,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

8、魏书生主讲《如何当班主任》,全国班主任工作与班主任专业论坛。

9、周弘主讲《如何赏识你的孩子》,第一届学习型中国家庭(亲子)教育论坛。

10、余世伟博士主讲《家教与社会竞争力》,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11、董进宇博士主讲《学习方法的革命》,智慧中国讲坛。

12、卢勤主讲《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第一届学习型中国家庭(亲子)教育论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rg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