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 伊氏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6 22: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伊氏

2007年《中华百家姓氏通鉴第二卷》征文材料 2008年《中华姓氏文化名人博览》征文材料 2009年《中华姓氏起源》征文材料

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邢家小学

伊利善 整理 邮编:256403 手机:15064367116

家电:0533-8888338 邮箱:yi011011@163.com 2009年6月10版

1

目 录

一、历史渊源及搬迁路线

1、历史渊源及搬迁路线(《伊氏世谱》首序)

城伊氏系列报道 五、古代名人故事

21、伊放勋(尧帝) 22、伊尹

23、伊籍 24、伊慎 25. 伊辟 26. 伊巘

27. 伊应鼎与《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 28. 伊桂

29、伊桂与刘墉佚事 30、伊秉绶 31. 伊允祯 六、当代名人 32、伊丕聪传略 33、伊利善传略 34、伊曰浩 35、伊丕涛 36、伊丕智 37、伊靖

38、抗日爆破能手伊若岚 39.“活神仙”伊丕继 六、补充材料

40、关于最终平息吴三桂叛乱的大帅

伊辟的以身殉职与隐遁之异说 41、第九次续修《伊氏世谱》预备通知 42、中华伊氏古代21贤达

43、桓台邢家《伊氏世谱》49贤达

二、谱序集锦

2、关于第八次修谱(第八次谱序) 3、续修伊氏族谱序(第八次谱序)

三、《伊氏世谱》简介

4.《伊氏世谱》简介 5、《伊氏世谱》各派、支目录表 6、族人在全国各地分布表

三、郡望堂号

7、邢家“达门里” 8、“悦来客栈”

四、人文知识(本姓氏文化)

9、历史上的济(南)东望族——伊氏 10、记祖庙、祖茔 11、《山东通志》序

12、刑部尚书王渔洋为伊辟所撰墓志铭 13、宰相刘墉为伊桂之母袁氏所撰墓志铭 14、续濮州志序

15、清状元王寿彭、外交部翟化鹏为伊氏族人所作祝寿文

16、陆军中将勋四位海州镇守使白宝山、津

浦全路商货统捐总办王其康为伊氏族人所作祝寿文 17、分家论

18、伊允祯诗歌选

19、清朝皇帝给伊氏族人下的部分圣旨照片 20、《淄博晚报》刊登的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新

2

一、历史渊源及搬迁路线

1. 历史渊源及搬迁路线(《伊氏世谱》首序)

伊之得姓,系出伊祁氏,盖帝尧之后。夏末子姓中微,或处有莘之野,成汤兴。任圣父

子世济甘美为商元老。嗣后无闻。唐仆射慎以绩勋祚茅土,封南充郡,号异姓王。而伊氏始大显为世名族云。山东新城之伊氏,始迁自直隶枣强,而原所自处则仆射之苗裔也。始迁祖失讳,至祖讳翔始, 日以浸昌故以翔祖为第一世。迨七世效吾公惇德裕后,八世纯仁公经术貽谋,九世中丞公、望江公两世父连登科甲,为国名臣,斯则累世积德之。稍食甘报,而上天眷佑之,未有艾也。特以终身尽瘁匪躬忘私,故所编族谱一册。

十世孙 伊克勤 谨识

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九月

二、谱序集锦

2、关于第八次修谱(第八次修谱谱序)

此次续修《伊氏世谱》,在历史上是第八次,自上次1919年续修至今已73年。按谱规,这期间应有一续,可因时代沧桑,中断。虽然“老庄”福善宗兄和我父亲讳懋财等人在1962年曾经组织过修谱事宜,并计划由掌握石印术的我父亲负责印刷,可是,当部分用具已备时,却因社会“气候”不宜而夭折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伊氏世谱》大部遭焚,而劫后余生之谱本已是深藏不露。为搞本次修谱,我千方百计寻得前两次的谱本,潜心研究一年,以熟悉族谱。后与志善、立善(大)、庆善宗兄,与讳丕聪、丕相宗祖多次慎重商讨,并广泛征求族人意见,认为冰冻已解,春暖花开,气候适宜,续修族谱刻不容缓。于是,在1992年3月10日,召集族中各支派执牛耳人会议,宣布成立修谱班子,先由我们几个发起人凑款办公。我因在职,无昼闲时间,既把“戏台” 扎好,心略慰矣。

此次修谱,本着科学、团结、发展的原则作了两大改革:一是男女均可入谱,二是将《恩谱》(即养子及其后代单辑的一谱本)融入正谱。此改原因有三: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升华更新;二是国家执行一对夫妇一个孩的计划生育政策;三是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男女平等、享有同样的权益和义务。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遵循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谱五世一图(页),“五世图”上面还有一栏专门溯叙脉络关系,越至后世,叙述俞繁,使人俞难理解。如从谱中查找某人,难以迅速查到。鉴于此,可给“五世图”中顶上和底下两世人编上序号,则查阅起来方便多了。此可谓“坐标法”。

今后修谱,精简谱序,言简意赅,一篇即可,或无。过去的已成历史,下不为例! 谱中原有“允若丕懋 善继祖述 希怀孔衍 毓世庆长”16字辈,阖族自16世统用“允”字辈起,往后依次通用(一至十五世没有统一字辈)。本次新添“钦圣歆廉 昭旭炳正 崇谦荣逊 恪慎永兴”16字辈。其中首字“钦”,是引自于上次修谱主持人讳“丕钦” 祖之字,以示纪念。为何?因是该贤祖经过几十年的呕心沥血、搜集整理,方在上次修谱中添加了《守先录》,《守先录》是谱之精华,是我族之荣耀,此盖其功也。

观谱,为有讳辟、巘、桂、应鼎、允祯、袁夫人等贤达之祖而深感敬佩、荣耀。忠孝节义礼,是人立世之本,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任何一个政治社会所都弘扬的。在这方面,先祖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古往今来,忠孝节礼人人敬,骄奢淫逸千夫指!

我贤达之祖,虽著述甚多,但多已散失;虽官绩显赫,却尘封于历史。每念至此,心总

3

不安。我自幼悉听长辈、族人及世人在茶余饭后啧啧称颂我先祖事迹,耳濡目染,铭记在心。经过几十年的潜心搜集整理,得以将先祖事迹弘扬于多中书刊,心慰。

谱牒既是氏族史料,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许多重要资料、珍贵文献,从国史中查不到的则可能从各氏族谱牒中找到。各氏谱牒,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愿我《伊氏世谱》这颗璀璨明珠,永远熠熠闪光,光照于中华谱林。 虽有“天下无二伊”之说,但中华伊氏却未统一谱,且九世祖讳辟在云南所留后代,因历史原因一直未有联系。因此,望我代代族人以孔氏谱牒为榜样,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以达到中华伊氏统纳一谱的宏伟目标。

谱,应一代人一续(特殊情况例外)。那种认为辈分未用尽、续与不续都无所谓的观点是极荒谬的!如间隔时间过长或断续,势必给后续增加难度。如本次修谱,就出现孙难寻祖、祖难觅孙、根干枝叶脉络关系难以理顺的困难。

观历次修谱,显而易见,皆大宗之家、贤达之士适时组织、住持。这是使命,义不容辞!

二十世孙 伊利善 谨笔 1992年3月

3、续修伊氏族谱序(第八次修谱谱序)

尧生伊祁,号伊祁氏,伊氏得姓,系出于此。夏末伊尹,耕于莘野,勋封南充,伊氏显赫,世称名族。山东桓台,伊氏旺族,元末明初,由燕迁齐,长白之麓,锦秋之阴,居数百载,族盛丁众。寄迹风云,惠和千里,书誓河山,启土开封,毛诗振家,运当攀龙,父子蝉联,昆仲鹊起,中丞望江,连贯贤书,内掌拜教,外任巡方。代有名人,扬历中外。尊族敬宗,世系井然,先贤刊谱,当称伟功,每四十年,续修一宗。光阴荏苒,日月流荒,一九一九,至今未修。壬申春月,时政清明,国逢盛世,人得丰年,涵虚明鉴,澡心浴德,族众公议,修谱守先,吾辈不才,不甘白丁,久有夙志,仰慕先贤,中丞望江,神采遗风,苏公谱引,范公义庄,有志未逮,欲尽薄力,主设谱局,专司此职,大义甫定,协力共济,人才踊跃,朝夕不遑,巳力于斯,不时而功,族众倾囊,各尽天良。拜读斯谱,足见伟功,守先启后,敦祖睦宗,忠孝节烈,持家报国。水源木本,同气连枝,秩序井然,亲洽恭敬,慰我祖先,启迪后生,肃哉我祖,慎终如始,碧海惊流,天集河汉,莽然九派,有我伊宗,伊勋伊德,千古流芳。仅书此言,孰谓斯心,复嘱后人,仅此为序。

十八世孙 伊丕聪 谨识 1992年8月20日

二、《伊氏世谱》简介

4. 《伊氏世谱》简介

《伊氏世谱》共十一册,由《守先录》和《世谱》组成,计1754页。《守先录》记载了伊氏历史上贤达族人的宦绩、诗文、传略、墓志铭及皇帝的旌表圣旨。《世谱》中首先是谱序、凡例、“派、支”目录、族人居住地分布表,往后便是各世族人载述。《伊氏世谱》,第二世分“派”, 第六世分“支”。 《伊氏世谱》共有“允若丕懋 善继祖述 希怀孔衍 毓世庆长 钦圣歆廉 昭旭炳正 崇谦荣逊 恪慎永兴”32字辈,族人自16世启用“允”字辈始,往后依次通用(一至十五世没有统一字辈)。现族人属19、20、21世、即占“懋、善、继”三字辈者居多。

4

5. 《伊氏世谱》各派、支目录表 册数 二世分派 六世分支 复公支 泽公支 礼公派 洧公支 濯公支 洛公支 第一册 圣公支 敦公派 厚公派 尚志公支 忠公派 凤翱公支 尚明公支 信公派 复公支 泽长支 第二册 礼公派 泽次支 泽三支 泽四支 泽五支 洧长支 洧次支 礼公派 洧三支 濯公支 洛公支 第三册 圣公支 敦公派 厚公派 尚志公支 忠公派 凤翱公支 尚明公支 信公派 复公支 泽长支 第四册 礼公派 泽次支 泽三支 泽四支 第五册 第六册

所在页数 11-12 13-43 44-58 59-61 61-63 64-70 70-74 75-80 81-83 84-86 87 88-94 95-104 105-108 109-126 127-166 167-226 227-300 301-334 335-392 393-398 399-400 401-403 404-416 417-430 431-441 442-452 453-4474 475-508 509-522 523-534 535-536 537-573 574-627 628-736 737-852 853-930 册数 第七册 二世分派 敦公派 厚公派 忠公派 六世分支 尚志公支 凤翱公支 尚明公支 所在页数 1063-1069 1070-1084 1085-1106 1107-1148 1149-1161 1162-1184 1185-1191 1192-1215 1216-1225 1226-1246 1246-1258 1258-1264 1264-1280 1280-1282 1283=1284 1285-1306 1307-1323 1324-1370 1370-1380 1380-1386 1387-1391 1391-1392 1392-1398 1398-1448 1449-1508 1509-1593 1594-1613 1614-1615 1616-1624 1625 1626-1662 1663-1668 1669-1673 1674-1676 1676-1699 1700-1710 1711-1719 信公派 二至六世 7至11世 学公支 行公派 连公支 赞公支 学公支 连公支 赞公支 第八册 二至六世 7至11世 禄公支 星长支 笃公派 星次支 星三支 庆公支 云公支 安公支 泰公支 禄公支 星长支 星次支 第九册 笃公派 星三支 庆公支 安公支 泰公支 复公支 第十册 礼公派 泽次支 泽三支 泽四支 礼公派 礼公派 泽五支 洧长支 第十册 5

礼公派 泽五支 洧长支

洧次支 洧三支 濯公支 册 礼公派 洛公支 圣公支 931-1032 1033-1036 1037-1038 1039-1040 1041-1062 忠公派 笃公派 洧次支 圣公支 凤翱公支 禄公支 1720-1742 1743-1748 1749-1752 1753-1754

6. 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分布表 二世分派 六世分支 本姓氏在全国各地 山东省桓台县周家乡店子村。桓台县新城镇邢家庄(以下简称“本庄”)。 桓台县马桥乡黄郭村、岔河村。 山西省平阳府曲沃县白店村。北京第二毛纺厂。 桓台县周家乡杨家楼。本庄。 桓台县:果里村,索镇赵家庄、东王庄、龙王庄、侯家庄,陈庄乡小罗村,邢家乡张茂庄,周家乡李王庄,荆家镇吴家园。博兴县唐家庄。本庄。 邹平县:南田庄,焦家桥,小店。 桓台县:索镇雅河庄,荆家镇前高桥,王家埠小笼庄,侯家庄,马桥镇北营,陈庄乡西潘,荆家镇伊家园,周家乡红庙村、李王庄,果里镇西沙河,唐山镇于堤村、楼子村。周村区小姜庄。张店区范刘庄,北石桥。茌平县徐家楼。本庄。 桓台县:马桥镇北岭庄,陈庄乡王家庄,邢家乡辛庄、后诸葛庄。益都城北新庄。临淄西关小徐村。龙口市。青岛市沧口路。济宁市新庄村。周村区西塘船坞。河北省辛集都大。 桓台县:周家乡店子村、夏家庄。山西省西安市。本庄。 桓台县:马桥镇北岭庄,陈庄乡黄郭庄、陈家庄,荆家镇前高桥,新城镇聂桥村。淄川区西金马店。邹平县台子乡绳刘庄。 本庄。 本庄。 本庄。 邹平县小庄、韩南庄。张店区丰水,尚镇西寨。 桓台县新城镇城西村、乔家庄、新立村,起风镇夏三村,侯庄乡小龙庄。 桓台县新城镇赵苏村,侯庄乡小龙庄。本庄。 复公支 泽长支 泽次支 泽三支 泽四支 礼公派 泽五支 洧长支 洧次支 洧三支 濯公支 洛公支 圣公支 敦公派 厚公派 忠 公 派 信公

尚志公支 桓台县邢家乡郇家庄。高青县赵店乡索家。周村区。 凤翱公支 高青县高城大伊家,小伊家。惠民县大年陈乡王西池 尚明公支 淄川区龙泉镇尚庄。 张店区魏家庄。邹平县长山镇马庄。桓台县新城镇东花园。 6

派 学公支 行公派 连公支 桓台县新城镇东贾村,侯家庄。本庄。 桓台县:马桥镇,陈庄乡顺河庄、姚郭庄。张店区金岭,南石桥。邹平县焦家桥,下寨。 桓台县荆家镇孙家桥,周家乡薛家庙,陈庄乡小罗家庄,唐山镇后大王赞公支 禄公支 星长支 笃 公 派 星次支 星三支 庆公支 安公支 泰公支 庄。邹平县长山镇礼参店、南薛庄。陕西省三原县。山西省路安县安昌庄。 桓台县荆家镇伊家园(大元)。 桓台县荆家镇伊家园、里仁、陈家桥、傅家庙,起风镇夏庄。山西省安肃县于民庄。 桓台县荆家镇伊家庄,起风镇渔龙湾。 桓台县荆家镇伊家庄。 桓台县荆家镇伊家庄。 桓台县荆家镇小园。 桓台县索镇赵家庄,耿桥乡苏王庄,果里镇姜家坊、西边坊。山西省洪洞县杨曲西镇。陕西省三原县起驾村。

三、郡望堂号

7、邢家“达门里”

桓台县新城镇邢家村有条历史悠久的小巷,叫“达门里”。此巷历史上人才辈出、科甲蝉联,入仕为官者连绵不断。如在清朝年间就出过五个进士,且出现兄弟进士(伊辟与伊巘)、祖孙进士(伊巘与伊应鼎)的美谈鲜例。五进士更以他们的显赫宦绩和举世文章为伊氏赢得了名门望族的世誉。因此,“达门里”名响古今,誉满乡里。

五进士分别是伊辟、伊巘、伊应鼎、伊桂、伊允祯。

伊辟(1623—1681),字卢源,号翕庵,伊氏九世人。清康熙朝重臣,官至从一品。是最终平息吴三桂叛乱之帅,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康熙二十年,在平叛大获全胜之际,不幸以身殉职。康熙帝赐御祭御葬(御葬茔是“门里上马”,其级别高于门外上马,只有军功显赫的文武全才方受此殊荣)、御联,御联是“内晋廷尉,辇毂誉其廉平;外作屏藩,蛮荒资以绥靖。君兴旁午,手口即瘁于生前;国计忧劳,荐剡不忘乎身后”。时刑部尚书王渔洋为伊辟写了挽诗和墓志铭。

伊巘(1626——1697)字允陟,号听庵。伊氏九世人,系伊辟之弟。顺治十五年进士。历任贵州思安府、江南宁国府推官,直隶广宗县、江南望江县知县。伊巘为官谨慎,以公允廉明著称。常秉烛案牍,连夜不寝。辛劳公务,十一年如一日。清初诗人施闰章、梅绢、刘揩为伊巘专著《详刑遗爱录》。伊巘在望江县任上七年,除苛捐,清胥吏,缓征徭,严保甲,邑人无不爱戴如父母。后因丁忧离任时,邑民男泣于野,女哭于闺;井邑停市,官吏休衙,为其送行。其民心所向、官绩卓著可见一斑。后望江县百姓为他建生祠,祭祀不绝。伊巘七十二岁寿终正寝。大司寇王阮亭为其撰墓志铭,表其功德。

伊应鼎(1688—1775),字元吉,别字戒平,号侗叟,伊氏十一世人,系伊巘之孙。乾隆元年进士。历任河南障德府安阳县、广东湖州府普宁县、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在任,对

7

百姓弛刑宽征,百姓称似佛。因此,官民关系融洽,凡官税公役,不待催逼,百姓即踊跃完成。伊应鼎秉性耿直,为官清正廉洁,终日苦于案牍,对仕途不善周旋,至离任时,竟路资不足,官清可见一斑。伊应鼎既是仕途之人又是著名作家,一生酷爱文学,著文写诗甚多。所著《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是对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之诗词的权威注释,历来受到学者、专家的推崇。学者张永瑗曾奋笔扬誉:“今海内之言诗者,咸宗渔洋尚也。然诵法渔洋者多,而心契渔洋者滋寡!非探讨之不力也,非训诂之不明也。寻章摘句者,循条而失枝;掠影浮光者,鸟空而窜,即貌独角之鳞,实丛万牛之毛,其弊可胜道哉。欲识渔洋之真面貌、真精神,则《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一书,乌可不读欤是书也!剥肤见精,伐毛洗髓,截断众流,契别裁伪体之意;见月忘指,包圆中象外之全,绍书之功。呜呼,伟矣!”伊应鼎享年87岁,赐进士及第直隶总督何世璂为其撰墓志铭。

伊桂(1723—1785),字丹木,号凤翥,伊氏十三世人,系伊辟四世孙。1751年中进士。历任广东湖州府普宁县、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与刘墉是同年、世谊、挚友,两人亲密无间。二人曾因共同签名保举同寅而遭罢官挂职。当时,刘墉曾作《自嘲诗寄丹木》,向好友伊桂倾吐心声。诗云:“赫赫三公胄,堂堂八大家。休夸公子贵,竟被宰官拿。牛马呼乡曲,豺狼据县衙。血喷彼妇口,笑冷正人牙。徒有薪堪卧,而无鼓可挝。更凭何面目,依旧返京华?”刘墉为江南学台时,江南考生高傲自大,打着“解元”旗赶考。刘墉对此非常气愤,欲煞彼傲风,但自感以己之才,难以压卷。遂驰书千里,密请怀有奇才的年兄伊桂前来帮忙。伊桂到了刘府,立作《别蛮诗》一首,通过令众考生诵读的方法,即把其傲气煞掉。《别蛮诗》是:“官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散心萧寺寻僧宿,闲步花仙向晓行。情切辞亲催寸草,面抛朋辈譬飘萍。躬逢盛世诗书史,南蛮杳凌慕美名。”伊桂帮刘墉圆满完成考试,离开刘府时,忽见大门上写有“山在虎不在”的讽刺句,连忙吩咐停轿,遂提笔在另一扇门配上“山在虎还来”的句子,才悠然离去。伊桂63岁寿终正寝。刘墉得知,悲痛万分,含泪为其写了墓志铭,落款是“相国 年愚弟 刘墉 撰”。

伊允祯(1817—1888),字树人,号雨琴,晚号知退山人,伊氏十六世人,系伊巘七世孙。同治二年恩科进士。历任陕西省麟游县、临潼县、雒南县知县。1873年任陕甘同考试官。在任侯补同知加三级,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议大夫。伊允祯与当时“四大朝臣”之一的左宗棠是挚友,素受左宗棠器重。在临潼县任上时,曾上书伏祈请辞。其时,钦命太子太保陕甘总督部堂一等侯左宗棠,一闻告辞,即屈驾伊允祯府询问、开导,并反袂濡笔,挥毫书下“清而不矫心无滓,俭以为节家之肥”的对联,盖上印章,赠伊允祯留念,以示关怀。光绪七年,65岁的伊允祯告老还乡。从雒南县离任时, 民众给他送了“万名衣”、“万名伞”和“公正清廉”的金字匾额。人们遮道攀辕,挥泪流连,络绎不绝者数里。光绪十四年,伊允祯寿终正寝,享年72岁。时吏部尚书张应麟为其写了墓志铭,落款是“赐进士及第吏部尚书年愚弟张应麟撰”。

至当代,“达门里”后人以贤祖为榜样,亦投身革命,报效祖国和人民。例如:伊丕林,解放前参加革命。历任民兵队长、县部门科长、县委书记、地区专员等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离休,现居青岛。伊丕林之姐,解放前参加革命,建国初任复旦大学军管会政委。伊懋历,解放前参加革命,当过民兵。解放后在桓台县农林科工作。文革后期,落实政策离休。伊希武,解放前参加革命,任过区武工队队长,建国初是中共桓台县委委员,是名响全县的老革命。伊懋才,少年时期在周村当学徒工,出师后,毅然奔赴解放区参加火热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石印局技术员。建国前夕,属内定随军南下接收新区的干部,但

8

因家中老人有病而没去成。

因“达门里”历史上多仕人,爱好笔墨,所以传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如有:圣旨六道,左宗棠亲笔对联一幅,紫檀木家具若干,《齐乘》等珍贵书籍数卷,清朝画师郎世宁“老鹰图”一幅,国宝、岳飞真迹“满江红” ①。还有,伊桂出生、居住过的房屋,现已传至笔者,至今已280多年,但房梁、檩条仍完好无损。

几百年来,“达门里”人一直保持着一个优良传统:即在春节凌晨,老少丁男都不约而同地聚集于祖茔前,先给祖宗磕新年第一个头。礼前,大家先燃放自带的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足有半个小时。然后,大家按辈列队,由辈高年长者在前率领,行三跪九拜之礼。人员众多,场面隆重,引得来来往往的拜年之人都驻足观看,啧啧称赞。

三百年来,“达门里”人已有很多迁出,但他们始终不忘自己是“达门里”人。当今盛世,

“达门里”后人正鹰击长空,鱼遨大海,为国效力,为创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伊利善 2009.6.5.

注①:岳飞真迹“满江红”——解放前,伊茂荣在博山街上从一太监手中购得。当时,太监开价3000银元,伊茂荣二话没说,成交。文革时,“满江红”被红卫兵抄走。现流落在桓台县档案馆,成了镇馆之宝。

附件1:清朝皇帝给伊氏族人下的部分圣旨

9

附件2“达门里”五进士(图中黑体名字)世系图 世系 127 0 始11111112 3 4 5 6 7 8 9 至祖 0 1 2 3 4 5 6 19 各四次长三长长长长长次长次各子子子子子伊子子子子子子子世伊伊伊伊伊翔 伊伊伊伊伊伊伊族觉光作应清礼 鸾 衡 瑞 泽 辟 桂 人 民 启 楫 召 汧 略 略 次长次三长子子子子子子子子伊伊→伊伊伊伊伊伊景秉略 巘 作清镗 允薇 贤 钧 梅 源 祯 三次子子伊伊应矩 鼎 作者伊利善 略 8、“悦来客栈”

“悦来客栈”, 是桓台县马桥镇马桥村伊允鼎、伊允梅兄弟俩于清末时开办的客货栈店

名,其寓意是: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寓意出处是孔子《论语·子路》中的“近者悦,远者来”和《韩非子·难》之三中的“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来远”之句。

因马桥镇有“逢五排十”大集,又地处桓台、高青、邹平三县交界处,极佳的地理位置引来了繁荣的经济贸易。每逢大集,便有北至京津、沧州,南至徐州、杭州,西至太原、石家庄的客商蜂拥而至。南来北往的客商要做完大集生意,进、出一般得用三天时间。故“悦来客栈”车水马龙,生意兴隆。店主也因此结交了四方客商、八方朋友。

历史上,“悦来客栈”常驻戏班、武术、杂技、曲艺、评书等艺人,曾成为幽燕、秦晋、吴越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交汇点。 建国初,“悦来客栈”退出了历史舞台。

伊丕聪

四、人文知识(本姓氏文化)

9、历史上的济(南)东望族——伊氏

山东新城伊氏,明、清朝代均为济(南)东望族。伊之得姓系出伊祁氏,盖尧帝之后。因尧帝姓伊祁,夏未子姓中微,皆为伊姓;或因伊尹居于伊水,耕于莘之野,又有“莘野伊氏”之说。三国时,有伊籍,后数百年无闻。又唐仆射伊慎,以伟绩祚茅土封南充郡,号异姓王。因此,伊氏始大显为当世名族。

10

伊氏系唐仆射伊慎之后,自直隶枣强迁之山东新城。七百余年来,伊氏严以治家,名儒教子,父兄之教,弟子之率,功绩累仁,世代相继。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冯溥,曾评伊氏:“故美曰世济,德曰世载,劳曰世选,忠曰世笃。”

于明末清初,虽然新城王氏有“尚书”、“四世宫保”、“王半朝 ”之名,但当世又有“新城王不压伊”之说。伊氏继新城王氏之后,卓然而起。南宫之仕籍,东省之贤书,无岁不有。在清朝三百年间,伊氏人材辈出,名列七品以上为官者近百人,获进士及进士及第者几十人,分别任职于国家政、文、军界。他们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为世人之楷模。如才声显赫者有伊辟、伊巘、伊应鼎、伊桂、伊允祯\\等人。

历顺治、康熙朝,经雍正、乾隆代,伊氏族人,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跻巍科登朊仕者,代不乏人。身膺宠赐龙章凤彩,联锦炳焕于齐鲁数百年。由此可窥豹一斑

伊利善 伊丕聪 2008.8.7.

10、记祖庙、祖茔

山东桓台新城邢家伊氏,系出伊祁氏,盖帝尧之后,唐仆射伊慎苗裔。自直隶枣强迁来,已800余年,后裔繁衍,遍布全国。因迁祖失讳,至祖讳翔起,为《伊氏世谱》始祖,邢家庄即为伊氏“老庄”,祖庙、祖茔亦建在“老庄”。

祖庙坐落在庄东北角,坐北朝南,南北长35米,东西宽20米。庙门建在南墙正中。庙门前是200平方米的平台。平台南沿,等距离地矗立着八根旗杆,昭示着历代荣膺进士以上功名仕人的丰功伟绩。八旗迎风招展,威严壮观,光宗耀祖。平台南沿中间有台阶。台阶下面是新城至高苑的交通大道,大道傍庙前庙右而过。大道南边有一约2000平方米的池塘,常年有水,波光粼粼,鸭鹅成群,鱼儿欢跳。池塘以南,建有乾隆皇帝恩旨旌表伊桂(进士、知县)养母袁氏的牌坊,牌坊正对着祖庙。

祖庙内,院子中间是笔直的甬路。甬路两边各有厢房三间。甬路尽头是四樑八柱的大厅。夏日,人在厅下,凉风习习,神清意爽。穿过大厅是大殿,大殿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殿里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神龛。大殿两头各有耳房一间。瞰视祖庙,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前有清塘,后有密林,侧有人流如织的交通大道,真是正居风水宝地。

每年十月朔、清明节,族胞在祖庙两次祭祖。届时,不论“老庄”还是外乡族胞,均派代表赶来祭祀。祖庙奉祀大宗主祭,以下按昭穆次序与祭,场面壮观隆重。每次祭祀活动,都洋溢着族胞一家的浓浓亲情。祭毕,族中长者并借机向族胞进行诚信立世、正直做人和忠孝节义礼的教育。中午,凡外乡来的族胞均与主事人在祖庙厢房彻馔席地合餐;老庄族胞,各家领汤、饭一份回家自食。祭祀及用餐等费用,从祖茔田赋中开销。

祖茔在庄南边,占地20亩,四周有花墙,茔门朝南。茔内苍松翠柏,四季常青。

祖庙、祖茔以下,各支亦建有支庙支茔。此仅叙“礼公派·泽四支”的支庙支茔如下,权以管中窥豹。

该支庙建在祖庙东南100米处,仿祖庙而建,规模略小。祭祀按祖庙制,只是先在祖庙祭祀完毕,再到支庙祭祀。中午亦备餐。祭祀及用餐等费用,从“御葬茔”田赋中开销。

该支茔在庄东南方,茔门朝南,占地15亩,周围砌有砖花墙。茔内首坟是七世祖讳觉民。茔内墓葬按“怀中抱子”式排列,世系昭穆,井然有序。关于此茔的选定,还有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约明末清初年间的一天,讳觉民祖领着风水先生选茔地,看了几处都不中。后来,当转到此处正要进地时,主人忽然看见一群孩子正在地里桑树上采参子吃,急忙对风水先生

11

说:“停下!停下!别吓着孩子,等他们下来咱再进地。”风水先生即停住,捋了捋胡须,意味深长地说:“中!中!不用再看啦!这就是风水宝地——‘心底’→‘新地’吗!你心底这么善良,后世必定发迹!”就这样,选中了该茔地。后来,果如先生所言,后世发迹,出了功勋卓著的伊辟(觉民之孙,官至从一品)。康熙二十年,伊辟挂帅出征云南平息吴三桂叛乱,在大获全胜之际,不幸以身殉职。康熙帝龙颜震动,赐御祭、御葬,赐“门里上马”——其级别高于门外上马,只有军功显赫的文武全才的御葬茔才享此殊荣。茔内,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石狮子等,按制一应俱全,威武庄严。此后,该茔因此又称“御葬茔”。御葬茔右侧是交通要道,过往行人无不驻足瞻仰,交口称赞。

随着世系的延续,御葬茔坟墓渐满,按制,后人须立新茔。于是,十六世祖讳允祯(清末进士、知县)便在祖庙后面购置了10亩地,建御葬茔下的分茔。分茔首坟是十三世祖讳镗,茔内墓葬按“携孙上殿式”排列,世系昭穆,井然有序。分茔四周亦有花墙,茔内植有树林。至二十世纪中页,茔内大树参天,遮天蔽日,喜鹊成群。其中有一白杨,特别高大,风吹落叶能飘至五里之远的新城;树干之粗,三人连臂竟不能合抱。后来。此树被水乡一舵手购去,足足打造了两只大木船。

观茔葬规律,皆六世一茔。如:祖茔葬一至六世,御葬茔纳七至十二世,分茔容十三至十八世。十九世后,则另立新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茔墓被平,七十年祖庙遭扒。当时,潮流所至,势不可挡。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代沧桑,抑扬流转,祖庙如能保存至今,已成珍贵文物,思之甚惜。

就己所知,喻此族事,谕于族胞。

伊利善 2008.8.7

11、《山东通志》序

(清 赐进士第通政使司右参议 伊辟 撰)

我皇清开天辟国,肇域四海幅员,既长前代所未有也。然其间陵谷变迁,人物代谢,郡邑沿革异制,壤赋高下异宜,且民俗之贞淫、道里之险易、户口之消长、物产之盈虚与夫文献之存亡,吏治之得失,十五国蕃然不齐。虽龙门扶风,不有所征,信誉凿空,以成一代之史,何可得乎?矧吾东为神京佐辅,昔周公太公,分茅赐履在焉。厥后天开,圣人垂教万世,降而桓公定霸,雄长诸藩。泱泱海岱之间,匪直形胜甲天下。固天下声名文物之所从出也,自孔子作春秋,其时王室而下列国皆有史。至秦分天下为三十二郡,非天子不得操史之权。我齐鲁无专史矣!迨班孟坚輿地志,而秦以后之郡邑,较若列眉,于是郡邑各有所考镜而自为图籍。郡有志,邑亦有志。犹古列国有史之遗意也,志顾不重乎哉!顾今天下之郡邑繁矣。 本朝置直省分领之,棋置星罗之中,有纲举目张之势焉,故郡邑之志非合综为直省之志,则散而无纪。而一代之史必取材于列国之史,乃信而有征。

今上爰勅所司征各省通志于以扬扢休明昭示不朽,甚盛典也。我方伯泰瞻施公具良史才而以宣犹布化为职,初捧檄皇然如有所弗及者曰:是岂空文而徒以塞责为耶!爰辑六郡诸邑旧志,折衷而损益之。博採见闻,网罗故牒,自壬徂甲,谨懔周详,三易暑寒而成《山东通志》,凡若干卷。时大中丞则来之张公实董其始,至我松雪赵公而受成焉。余读之而益有感于志之为用大也。夫志所以佐史之阙,故去疑而从信或词微而旨严,则颂谏之道存焉?而史所以补诗之亡故,举山川名物之奇,即天道人事之变,而兴观之义出焉。以吾山东北联畿辅,南控江淮,西距大河,东环渤海,是千百年不变之形势也。然有时险为我用,此未尝易地而

12

理也。其足恃不足恃之故,可深长思也。往者轂击肩摩,鸡鸣犬吠称既庶矣。而辟土丝蚕其本富也,官山煑海,其末富也。自故明流寇为虐,土满人稀,嗟!此孑遗之民,几成榛莾之国矣。顷有司宣上德意雅意招来渐宁干止,而元气未复。转徙时闻且河患剧而妨耕凿之时,海禁严而失鱼监之利,重以荒华孔道漕运必经舟车驿騒疲于奔命,此未尝易民而治也。而抚今追昔,其聚散忧乐之故可深长思也。《禹贡》兖州之田中下厥赋贞,青州之田上下厥赋中上,盖兖赋最薄而青得中焉,准诸其地也。明万历山东田土六十一万有奇,侠秋税贰百八十五万有奇,国用既充,民力未殚。自兵燹之后,田额日减,赋额日增,民困极矣。我国家因田制赋,计一省田赋之数,视万历时仅什之七。乃既以除荒而蠲赋,復以劝垦而包荒,始于损上而不终于益下者何欤?夫土之黑白坟犹是也,后之石田皆前之沃壤也,即今赋为三等与禹之赋设九等无异也,后之病于绩重即前之无病于绩轻者也,此其前后赢绌之故可深长思也。以齐之敦庞而习为功利夸诈,以鲁之礼讓而流于樸野无文风斯下矣。今且喜斗健讼挺而走险,我先公尊贤亲亲之遗训,荡然无存焉。风气之淳浇可诿之运会之升降乎?古昔圣王之世,祯祥不以告,而炎异必书,自有深意,然考汉安帝元初三年,东平树连理,八瓜同蒂。魏武帝正始二年,齐州獻嘉禾。三年十月,齐州甘露降。宋太祖开宝七年,齐州野蚕成茧。神宗绍圣三年,齐州禾,异亩同颖,合秀九穗。金宣宗兴定五年,山东行省蒙古纲奏,庆云见《命绘图》以进,一时和气致祥,民间饶乐可知也。后世日生珥,风拔木,蝗害稼,隕霜杀麦。未几,而星变。未几,而地震。固天心示警,而民命係焉。休咎之异征,可诿之适然之气数乎。士生圣贤之邦,读孔孟之书,凡文章华国德业传世者,亦济济多士矣。而忠孝节烈之概,间得贩夫匹夫之中,盖山泽之锺灵然也。即先辈宦辙所及,其足以表东海而绍明周礼之,在鲁者代不乏人。天之生才,若于吾东,有私厚焉。然而典型易谢,步武难齐。生斯土者,虽有美质,不必如华歆之龙头、王衍之琼林玉树也;虽有绩学,不必如伏生之治《书》、高唐生之治《礼》、匡稚圭之《说诗解颐》也。虽有吏才,不必如于定国之任廷尉、汲长儒之为社稷臣也;虽有将略,不必如终军之弃繻,秦琼之图像凌烟阁也;虽有气节,不必如羊祖延之任达、薛方之杜门著书;虽有品行,不必如管幼安之掷遗金、王子明知善抑奔兢也。即官司土者,岂无勤敏?而吕公著之黎明,听讼秉烛视牍,不可几矣!岂无廉节而范莱芜之清贫,晏相国之节俭,不可几矣!岂无宽仁而以几龚遂之化盗贼,范纯仁之释狱囚者有间矣,岂无风力?而以几史弼之不奉钩党,曾巩之不尊变法者有间矣。岂无疆项而以几陈蕃之笞梁冀,使杜密之按宦官子弟者又有间矣。此师儒之兴替,可诿于莫之为而为,而政绩之隆污,可诿於莫之致而至乎?我方伯之成是《志》也,盖於我东有厚望焉,於治吾东者有切责焉,故能使读者见作者之苦心,而不禁流连往复於其际也。是《志》登之天府上徹睿览,将见圣天子抚然东顾,於志山海而思慎固封守之义,於志民人而思生聚教养之方,於志风土而思化民成俗之机,於志田赋而思酌盈剂虚之用,於志灾祥而思省岁格天之学,於志尼山阙里而切崇儒重道之诚,於志宦绩人文而申鼓舞激劝之权,懋养贤育才之典。继自今有事东土者,率我方伯之志,兢於学道爱人,以变齐变鲁为己任,而此邦之大,夫士亦莫不饬躬砥行,专一晶魄,以起地灵,庶几作者之苦心於焉少慰。而我方伯亦可以对扬天子之休命也,己余既免丧,将揽辔还朝,而有感於志之为用大也。爰应方伯之请,而为之序。

( 伊利善 标点 2008.8.7.)

12.刑部尚书王渔洋为伊辟所撰墓志铭

诰授资政大夫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暂理军务兼督川贵兵饷都察院右都御史翕庵伊公

13

墓志铭:、

世祖章皇帝,驭极之十有二年,予与翕庵伊公,举礼部,为同年生,阅二十六年。康熙庚申,予在翰林,而公以大理卿,拜都御史,出抚云南。明年六月,讣闻京师,予与其弟望江令山献,相向哭。又逾年,公子作霖走千里,匍匐乞志其墓。一夕大雪,被酒,回忆三十年间,与公遊好聚散,生死之际,有足感者,因反袂濡笔,而为志。按状,公姓伊氏,讳辟,字卢源,别字翕庵,系出唐仆射慎之后。元末始自枣强徙新城。数传至泽,是为公曾祖。效吾公觉民是为公祖,诰赠中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加一级。(效吾公觉民)有子二人:长太恒公光前诰赠中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加一级是为公伯父;开雍公光启诰赠中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加一级是为公生父。公生而歧疑,与母弟巘同学齐名。顺治甲申、乙酉间,邑人士倡为晓社,公兄弟为职志,人称“二伊”。 戊子领山东解额第一,文传四方。乙未成进士。

世祖章皇帝,留意人才,初破馆选分省故例。驾幸南苑,引见诸进士改庶吉士三十二人,至公名,上顾左右曰,此山东解元,有文名。公之受知自此始,即入翰林。每御试唱名及公,辄语左右如前。丙申四月,特授科道若干人,公授广西道监察御史。在翰林甫岁余,盖异数也!丁酉奉命巡按山西,六月遇覃恩加一级。公自念受上不次之恩,清白自矢,冀报称于万分一。适前政以毛鸷为能,公矫以宽大,而人皆肃然。尤矜慎庶狱,疏请减释者前后至七百余人,凡有荐达,必衷于公。如彭中丞有义、卞司马三元,后皆开府,为世名臣。差竣,遂掌京畿道事。己亥九月,与李御史淼先同日内擢京卿。公自授御史,出按山西,归掌京畿道事,以至内擢皆不次,计资仅三载,其受知之深如此!寻宅母贾太淑人忧,以生母耿淑人卒,请假治丧,皆尽诚敬,勿悔。康熙庚戌闰二月,补光禄寺少卿,转通政使司右参议。复宅祖母忧。甲寅六月,再补通政使司右参议。是年十月,擢右通政。戊午九月,转左。己未八月,进太仆寺卿;十月,进太常寺卿。屡遇躬祀郊庙诸大礼执事有恪,上目属之。是年十二月遂进大理寺卿。

会王师入滇,滇抚需才。上环顾廷臣,惟公谨慎可任。遂以庚申三月,拜公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云南,兼辖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辛酉五月初八日病革。遗疏以奉职无状不能报国恩,不及见灭贼为憾。又疏荐云南布政使王继文自代。是岁十月,而云南平,去公之卒,仅五月尔!

上闻震悼,赐祭葬如例。以继文代公巡抚。公素廉谨,及殁于军中,遗橐只十余金,行李萧然。云南提督桑格公与贝勒将军,督抚诸公共佽助之,始间关万里,归于故园。悲哉。公性恬退与物无兢 ,淹卿寺十余载,处之夷然。泪拜抚滇之命,虽慷慨赴军,义不返顾。然微察其颜色惨澹,与故人言若永诀者。予心讶之!盖是时公生父通政公,年八十矣,绝裾而行,陟岵而悲。公之怀抱有不敢以告人者,今之以身殉国,未竟厥施,讵不痛哉! 公在台二载,屡有章疏,率多削稿,所存按晋奏议若干卷,辑录本

朝四十年来名臣奏议若干卷,未成书,皆藏于家。喜模晋人贴,合处入能品。生以天启癸亥五月十七日,卒以康熙二十二年辛酉五月初八日,年五十有九。配何氏累封淑人。子三人:作楫、作霖、作德。女六人:王启泽、李嗣贞、王启大、王启演、李瑸鲍、秉谦其婿也。孙六人:应聘、应征、应召、应麒、应抡、应举。曾孙二人:清涛、清溥。以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葬于新城西北五里邢家庄之赐阡。系之铭曰,井鬼之墟,王良策骑,希踪爨玩,效尤吴濞,铁桥开道,金精呈瑞。帝咨上卿,持节往帅。维此遗黎,庶其有几。舟无弥棹,驷不顿辔。马革疆场,誓平僭伪。赉志未伸,殁而犹视。哀哉劳臣,以死勤事。北极恩纶,东园秘器。华表嶙峋,石阙贔屃。后有观者,视吾铭志。

14

清 刑部尚书 王士祯 撰

(见《渔洋全集》、《新城县志·.宦绩》)

(伊利善 标点 2008.8.7.)

13、宰相刘墉为伊桂之母袁氏所撰墓志铭

旌表节孝貤封太孺人袁氏行述:

诰授资政大夫、巡抚云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翕庵公曾孙生员艾山公妻袁氏,系长邑庠生袁崇居女,识诗书,明大义。十九岁夫亡,归母家,或劝之曰:“寡而无子,贫而无赖,将何以守?”太孺人厉声应之曰:“吾守吾志,吾守吾身,何谓无守?弃夫而适他人,禽兽之行,誓死不为!”遂愤恨而去,终身不复入其门。时有赠遗亦却,绝断不肯受。事翁殷勤笃挚。及姑亡,翁年老卧病,昼夜服侍。汤药必亲熬尝而后进,凡有便溺必审其色味,以察病之轻重。恐审之不下的,执以询于家众,或有难色,斥之曰:“是真无心人矣,亲之于子若在襁褓时,亦嫌其秽,早弃之不能生活。乃于亲之病而有所嫌,曾稍有人心者何忍出此?”闻者皆服其孝之笃论之正,至今邻里间犹传为训家典要。

侄桂生,未逾月,即保养为己子,恩勤周至。每夕必焚香拜祷以祈其寿。甫能语,及剪纸钱,书以字,手指口授,早多记认。五岁即使就傅,虑食糠秕不能饱,必别出纺绩所获,特为籴米一勺,蒸饭一盅。桂食半留半。责之曰:“尔将以此孝吾呼?”

及十二岁入邑庠,十九岁乾隆辛酉拔贡,是年即中式顺天举人。以往来路费维艰,留馆京都,间以所得济家,而终莫能给。(袁氏)过岁祲,惟朝夕煮食桃叶。见媳有饥色,以纺绩所凑百余钱,籴粟于富豪家,乃嫌零星不肯予。归而涕泣以语媳,媳乃再三劝慰。

及二十九岁辛未成进士。报人自京都来,宽以高粱面,报人不食。太孺人亲扶杖而谕之曰:“吾不得盐食者十四年矣,此非美食,犹吾借于邻者。尔犹不欲食耶。”报人亦为感泣而去。

后由咸安宫教习出授广东潮州府普宁县,求母随任,(袁氏)不肯,挽族亲再三跪肯。(袁氏)乃谓:“吾素安贫穷,势位荣华,原无所艳羡。况道路遥远,吾又年近衰老,万一不虞,反多遗累。尔惟廉明勤慎,上无负于君,下无亏于民,可无贻羞于祖先 ,是为孝矣。”及改调山西徐沟县,亦终不肯往。年七十余岁,卒于家。奉旨建坊旌表!

清 文化殿大学士 年愚侄刘墉 撰 (伊利善 标点 2008.8.7.)

14、续濮州志序

国有史,郡邑有志,所以昭劝惩而励人心也。濮自乾嘉以来,屡遭兵水,典籍沦亡,忠孝节义淹没弗彰者,曷可胜道。由是学风不振,习俗日偷,皆以文献无征之故。余丙午冬,司铎兹土,值地方不靖,欲兴文教而无由。适荆门蒋侯,提议续修州志,为治本至计,嘱余坚任此事,嗣以水旱不果。光绪戊申,辽阳高侯司牧是邦,政平讼理,不数月以课最闻,悯图籍散失,慨然以续修为己任(命余倡导诸生,以襄厥事,又虑编纂稍不得人),有玷志乘。俾绅董各举所知,有以敝邑名宿,荣公子凝对者,随嘱余走币延请。时值严寒,故辞不应。嗣因家君旧交,敦促再三,始驱车濮阳,与诸生讨论旧册。复自乾隆甲戌,以至宣统已酉,总一百五十四年事实编为续志,于凡分类依门高侯裁决于前,余与诸生扬榷于后,夫勤夫慎,惟秉大公而无所容心曲徇于其间。凡六阅月余而书成。噫濮志废坠百有余年矣。议修者累次,

15

覃恩移赠尔为淑人于戏子情罔极感顾复而敦孝国纶普被念劬劳以疏荣嘉乃恩勤褒其遗范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⑥、通政使司右通政加一级伊辟并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家推恩而锡類臣子懋德以立功懿典犹存忱恂宜勖尔通政使司右通政加一级伊辟慎以持躬勤以莅事服官有日洊历西曹内奉职以无忝在外率属而克勤庆典式逢恩纶宜霈兹以覃恩持授尔阶中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式宏车服之荣用励显扬之志尚钦荣命益矢嘉猷钦哉 制曰靖共尔位良臣既孝其勤黾勉同心淑女宜从其贵尔通政使司右通政加一级伊辟妻封恭人何氏克娴内则能贞顺以宜家载考国常应褒嘉以锡宠兹以覃恩加封尔为淑人于戏克著令仪宜恩纶之加宠式彰壸范尚翟茀之钦承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⑦、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伊桂嗣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资父事君臣子笃匪躬之义作忠以孝国家宏锡类之恩爰举貤封之典用慰开创之志尔伊清沂乃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伊桂之嗣父善积于身详开于后未食报于生前宜酬功于身后兹以覃恩貤赠尔为文林郎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锡之敕命于戏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励新猷有谷贻孙发幽光而丕彰潜德 制曰奉职在公嘉教劳之有自推恩将母宜锡典之攸隆尔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伊桂之嗣母袁氏壼范宜家夙协承筐之媺母义贻谷载昭画荻之芳兹以覃恩封尔为太孺人于戏彰敬德于不瑕式荣象服膺宠命之有赫永耀庭帏 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五日 ⑧、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曾祖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嘉谟垂奕叶允昭世德之求殊宠锡公朝益展曾孙之孝只承新渥用报曩徽尔伊镗迺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曾祖父敦修无斁垂教有方种德开先堂构益恹于来绪贻谋裕后箕裘克绍于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兹以尔曾孙克襄王事貤赠尔为朝议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四世其昌久聚德昌之庆九原可作允承褒命之荣国典洊膺家风亦振 制曰绥柔佐治宠既被于外僚贞顺垂休恩聿推于内德特敷惠泽用播徽音尔袁、胡氏迺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曾祖母肃雍可范令善堪模树慈训于后昆爰著锺详之德传素风于奕叶式彰贻谷之谋允作母仪频昭国典兹以尔曾孙克襄王事貤赠尔为恭人于戏九重锡庆洊邀丹诰之褒四世承恩益焕朱纶之色勤宣令间用阐幽光 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⑨、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祖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溯绩累之遗载扬祖泽尔伊景贤乃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祖父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绪祜笃一堂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貤赠尔为朝议大夫锡之诰命于戏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励新猷有谷贻孙发幽光而丕彰潜德 制曰册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绩德门辑庆式昭大母之芳徽尔孟氏乃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祖母箴诫扬芬珩璜表德职勤内助宜家久著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貤赠尔为恭人于戏播徽音于彤管壼范弥光膺异数于紫泥天庥允劭 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⑩、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敬之忱聿隆褒奖尔伊秉钧迺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父禔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朝议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谟 21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凛冰渊之操教本慈闱尔张氏迺同知衔加一级准补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庆泽于门閭式被自天之宠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恭人于戏仰酬顾复之恩勉思抚字载焕丝纶之色允贲幽潜 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⑾、同知衔加一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胞兄嫂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委质策名荣既膺夫簪绂克家鐕绪光必逮乎门闾尔伊允亮迺同知衔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胞兄道足持躬情殷训弟经传诗礼青缃扬雁序之辉庆笃芝兰丹綍焕龙章之丽芳徽允懋新典宜颁兹以覃恩貤封尔为奉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被象服以增荣聿显友恭之义承丝纶而无忝弥彰善庆之风 制曰教佐义方内则允彰夫懿范荣敷闺闼朝恩宜体乎私情尔李氏迺同知衔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嫂贞淑性成徽柔道协身娴姆训聿储卓犖之材志稟慈徽用衍炽昌之绪丕昭淑慎特贲丝纶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宜人于戏龙章式焕令仪著美于当时象服钦承名德益彰于奕叶 同治十一年十月初九日 ⑿、同知衔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敬之忱聿隆褒奖尔伊秉钧迺同知衔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父禔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赠尔为奉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谋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凛冰渊之操教本慈幃尔张氏乃同知衔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庆泽于门閭式服自天之宠兹以覃恩赠尔为宜人于戏仰酬顾复之恩勉思抚字载焕丝纶之色允贲幽潜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 ⒀、候补同知加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曾祖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嘉谟垂奕叶允昭世德之求殊宠锡公朝益展曾孙之孝只承新渥用报曩徽尔伊镗迺候补同知加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曾祖父敦修无斁垂教有方种德开先堂构益恹于来绪贻谋裕后箕裘克绍于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中议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四世其昌久聚德星之庆九原可作永承褒命之荣国典洊膺家风亦振 制曰绥柔佐治宠既被于外僚贞顺垂修恩聿推于内德特敷惠泽用播徽音尔袁、胡氏迺候补同知加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曾祖母肃雍可范令善堪模树慈训于后昆爰著锺详之德传素风于弈叶式彰贻谷之谋允作母仪庸昭国典兹以覃恩貤赠尔为淑人于戏九重锡庆洊邀丹诰之褒四世其昌益焕朱帻之色勤宣令间用阐幽光 光绪二年十月十六日 ⒁、候补同知加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祖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溯绩累之遗载扬祖泽尔伊景贤乃候补同知加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祖父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绪祜笃一堂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中议大夫锡之诰命于戏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励新猷有谷贻孙发幽光而丕彰潜德 制曰册府酬庸聿著人臣之懋绩德门辑庆式昭大母之芳徽尔孟氏乃候补同知加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祖母箴诫扬芬珩璜表德职勤内助宜家久著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兹以覃恩貤赠尔为淑人于戏播徽音于彤管壼范弥光膺异数于紫泥天庥允劭 光绪二年十月十六日 ⒂、候补同知加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敬之忱聿隆褒奖尔伊秉钧迺候补同知加 22 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父禔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封尔为中议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卑以殊荣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凛冰渊之操教本慈幃尔张氏迺候补同知加三级陕西雒南县知县伊允祯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庆泽于门閭式服自天之宠兹以覃恩封尔为淑人于戏仰酬顾复之恩勉思抚字载焕丝纶之色用慰劬劳 光绪二年十月十六日 ⒃、山东沂州府教授借补寿张县训导伊松之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岁贡生伊清汧乃山东沂州府教授借补寿张县训导伊松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光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佐郎锡之敕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冀之深情臣心益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李氏乃山东沂州府教授借补寿张县训导伊松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封尔为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巨典锡龙章之涣汗永播徽音 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八日 ⒄、山东曹州府观城县训导伊铎之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伊清渠乃山东曹州府观城县训导伊铎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祜夫家声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佐郎山东曹州府观诚县训导锡之敕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冀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劻勷奏绩膺宠命于朝廷涣汗敷恩阐幽光于母氏尔李氏乃山东曹州府观城县训导伊铎之前母懿仪不忒慈范弥昭谐早岁之昌随启后人之昌大兹以覃恩貤赠为八品孺人于戏播芳型于彤管有命自天贲嘉宠于黄垆永绥厥祚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石氏乃山东曹州府观城县训导伊铎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八品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钜典锡龙章之涣汗永播徽音 嘉庆元元年正月初一日 ⒅、山东曹州府城武县教谕伊训之父母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监生伊之炎乃山东曹州府城武县教谕伊训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郎锡之敕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冀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牛氏乃山东曹州府城武县教谕伊训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八品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钜典锡龙章之涣汗允播徽音 道光元年三月二十九日

伊利善 整理 2008.8.7.

20、《淄博晚报》刊登的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新城伊氏系列报道

23

新城伊氏之一

24

新城伊氏之二

25

28. 伊 桂

伊桂(1723~1785),字丹木,号凤翥,山东新城(今桓台县)北邢家庄人,伊氏十三世,清初重臣伊辟后裔。12岁入邑庠,19岁拔贡,是年中式顺天举人。乾隆十六年进士。

伊桂先任广东湖州府普宁县知县。其县接近苗人地区,百姓沾染聚众斗殴的恶习。斗则,双方必约自己党派的各村乡民,执长杆利刃厮打,不致伤命流血绝不收场,名曰“连寨”。伊桂决心根除此悍习,在全县张贴严禁悍斗的告示,广泛宣传,晓以利害。并令每村立乡长二人,负责好本村治安,如发现有欲斗者,先进行劝阻,如不听,则早报县衙,有县衙出面戒斥。如此坚持,不久,该县连寨悍斗之恶习得以根除。

普宁县民多患有大疯病,百姓缺医少药,死亡甚多,伊桂挂念在心。他搜集药方,对症下药,免费施民。无病防病,有病则组织病人入院救治。由于措施得力,此病慢慢杜绝。

普宁县出白金。由此栽赃诬陷诬告案件及受此连累含冤者甚多。伊桂潜心学习当地方言,了解风土人情,迅速公正地处理好积压案件和现行案件,达到了狱中无犯人,大堂无告状,百姓皆赞其神明!

该县学宫学政,以前久若虚设,既无教师又无教材。伊桂重整旗鼓,学校、教师、教材亲定,按时上课。学生有事请假,不得旷课,赏罚分明。自此,学风大振。秋闱,所入闱门者,后皆成当世名臣、名士。

伊桂后调补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此时,刘墉任太原府知府,与伊桂是同年、世谊。刘墉素服其德才,凡遇为民兴利除弊之问题均找伊桂酌议,罔弗听从。因此,伊桂之见不但惠于徐沟县,则通过刘墉又惠及别县。例如:清源县地狭事烦,官民具受其累。伊桂上折朝廷,阐明可撤销清源县编制,合并于邻县。皇上准奏,并把清源县合并于徐沟县。官民两便,无不拍手。既而,伊桂大兴水利,带领百姓开浚徐沟县南关旧河道,筑高埠,帮助百姓购买牲畜,发展农业。诸如此类,不可胜举。后因与刘墉共同签名保举同寅而共同受累挂职罢官。此时,刘墉曾作《自嘲诗寄丹木》,向好友伊桂倾吐心声。诗云:“赫赫三公胄,堂堂八大家。

36

休夸公子贵,竟被宰官拿。牛马呼乡曲,豺狼据县衙。血喷彼妇口,笑冷正人牙。徒有薪堪卧,而无鼓可挝。更凭何面目,依旧返京华?”

伊桂先后从两县离任时,两县百姓都遮道攀辕,络绎数里,流连感叹,男泣于野,女哭于闺。走后,两县皆为他立生祠纪念,世代不忘。其民心、宦绩可见一斑。

伊利善 2008.8.7.

29、伊桂与刘墉佚事

伊桂(1723~1785),字丹木,号凤翥,山东新城(今桓台县)北邢家庄人,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先任广东湖州府普宁县知县,后调补山西太原府徐沟县知县。

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与父刘统勋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父子尚书。刘墉同父辈一样,是定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名垂青史的清官贤吏。刘墉秉性耿直,直言不讳,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性如包拯。奸佞见其,胆战心惊,恨之入骨;忠良见其,视如亲人,有口皆碑。

伊桂与刘墉是同年、挚友。二人曾因共同签名保举同寅而遭罢官挂职。当时,刘墉曾作《自嘲诗寄丹木》,向好友伊桂倾吐心声。诗云:“赫赫三公胄,堂堂八大家。休夸公子贵,竟被宰官拿。牛马呼乡曲,豺狼据县衙。血喷彼妇口,笑冷正人牙。徒有薪堪卧,而无鼓可挝。更凭何面目,依旧返京华?”

有关二人的一些趣闻佚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少年有志

伊桂兄弟三人,行二。出生不足一月,便被婶母袁氏抱去抚养。袁氏,娘家山东省邹平县焦桥镇,父邑庠生袁崇居,兄是吏部尚书袁舒同。伊桂叔父与袁氏订亲后,未婚先亡。袁氏虽遇此不幸,却誓不改嫁。力斥非议,毅然踏进婆家门,侍奉公婆,守节尽孝,辛劳生活。世人皆刮目相看,交口称赞。袁氏视伊桂为亲子,待其刚懂事,就教他诗书礼仪,冀其成才。伊桂不负母望,刻苦读书,幼年便写了《立志诗》名篇为座右铭。诗曰:“不难久志难,亦从难处发起端。窗前莫谓三更苦,灯下忍耐五更寒。伐桂先磨伐桂斧,钓鱼早整钓鱼竿。但得一时功名就,免叫人间下眼看。

伊桂十岁那年,一日,随母袁氏去焦桥舅家赴喜宴。袁舒同因伊桂年幼,开宴时没让其入席,而是在伙房随便用餐。伊桂受此冷遇,铭刻在心,饭未吃完,便亟拽母归。至大门外,把母亲袁氏扶上车后,回头对送行的袁舒同作一揖,掷地有声地说:“伊家的小子不来‘竖旗杆’,不进你袁家门!”言毕,悻悻离去。自此,伊桂不再登舅家之门。此后,伊桂更加奋志苦吟,加之母训严切,学业日进。

伊桂12岁入邑庠时,考官见其年幼,劝其回家,说:“你等再一遭(再一年的意思)来考吧。” 伊桂马上围着桌子转了一圈,说:“老爷,这不又一遭!”他的机灵、聪慧引起了考官的好奇,考官看他身穿绿袄,灵机一动说:“我出一上联,你能对上,即可准尔入学。” 伊桂答曰:“老爷请出。” 考官说:“井中之蛙穿绿袄。”“落锅螃蟹披红袍!”伊桂不假思索,应声而对。考官看着自己身上的大红官袍,哭笑不得,没想到被一个孩子占了上风,既气其言语尖刻,又喜其才思敏捷,不得不话符前言,破例录取。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伊桂终于功成名遂。

二、助考江南

刘墉为江南学台时,江南考生高傲自大,打着“解元”旗赶考。刘墉对此非常气愤,欲

37

煞彼傲风,但自感以己之才,难以压卷。遂驰书千里,密请年兄伊桂前来帮忙。伊桂到刘府后,深居不出。众考生探得刘墉请来高人,议论纷纷,惴惴不安。

初试,刘墉升堂,把狂生传至堂前,指着挂在侧壁上的一首诗说:“这首小诗,你们逐个诵读,谁能读得通顺,令人听得清楚、明白,我就免谁初试。否则……”狂生们听到这里,异常高兴,不等刘墉说完,纷纷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等他们个个诵读时,都叽里呱啦地象蛙叫,根本听不清读的是什么。原来,这是伊桂特替刘墉作的《别蛮诗》,诗句是:“官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散心萧寺寻僧宿,闲步花仙向晓行。情切辞亲催寸草,面抛朋辈譬飘萍。躬逢盛世诗书史,南蛮杳凌慕美名。”

此诗句句拗口,看似容易读时难。南方人语言怪异,说话又快,因而,更是难以读通。刘墉等他们都读完后,一拍惊堂木,厉声斥曰:“尔等连这首小诗都读不下来,还敢打着‘解元’旗号来赶考?都给我滚出去吧!”说完,拂袖退堂。 复试场上,众考生见久不出题,心中疑惑。忽然有人指着院中一高杆说:“看!题早出来了。”原来,高杆上插有两把剪刀,暗含“尖尖入木”为题。大家茅塞顿开。收上卷来,刘墉阅后,不以为然。诸生祈刘墉构一佳作,以阔众士眼界。刘即请伊桂代作。伊桂文不加点,立成一篇,递与刘墉。通省士子看后,莫不佩服,遂定为《江南校士录》首篇,世代传诵。

伊桂帮刘墉考试完毕离开时,忽见刘府大门上写有“山在虎不在”的讽刺句,连忙吩咐停轿。下轿后,微微一笑,跟随从要来笔墨,提笔在另一扇门写上 “山在虎还来”的对句,才悠然离去。

三、“山东无梁(粮)…….”

一年,山东遭灾,庄稼歉收,民不聊生。伊桂与刘墉每当谈及此事,无不为家乡百姓生计担忧,如何帮助家乡父老度过灾年呢?他俩冥思苦索,终于想出一个有趣的办法,商定到时由刘墉见机行事。

一天,刘墉得知皇上几日后要出宫巡视,喜出望外,马上派人在皇上必经之路速盖北屋里外两间,在西间设两架大梁,而东间则一架也没有,以此屋作皇上路途小憩之处。皇上出巡,刘墉陪同。到达该屋时,已是正午,天气炎热。刘墉奏请皇上在此休息、用膳,皇上准奏。皇上进屋后自然抬头观看,忽见里外两间屋梁不一,感到好笑,脱口而出:“山东无梁,山西重梁。”话音刚落,刘墉赶紧趋前跪倒,借题发挥说:“皇上圣明,谢主龙恩。今年山东遭灾,确实无粮!”皇上先是一楞,继而恍然大悟,知又被刘墉钻了空子。但话一出口,即是圣旨,焉能更改?只得顺水推舟,下了今年税收“山东无粮,山西重粮”的圣旨。从此,山东、山西两省人士对刘墉便有了“忠”、“奸”之异议。

四、甥舅之间

伊桂考中进士时,成绩是山东第一,全国第七,按制应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吏部尚书袁舒同却从中作梗,令他匆匆坐了七品知县。袁舒同认为:进翰林俸禄低且出官晚,贫家子弟还是早任外官早受益现实些,抱什么奢望干啥!因此,伊桂对袁舒同更加气愤,甥舅之间裂痕愈深。

伊桂任徐沟县知县时,因与刘墉共同签名保举同寅而受累挂职罢官,后刘墉复官,并步步升迁,而伊桂却依旧原样。刘墉非常着急,究其缘故,原来是袁舒同从中作梗。因此,刘墉便有意在袁舒同面前提及伊桂复官之事,以探其口风。袁舒同对刘墉说:“伊家的小子只要叫我一声舅,天下的官任他挑!”此话传到伊桂耳朵里后,他越上了志气,不慕其引诱,反嗤

38

之以鼻,宁可官不复,也不买袁舒同的帐。

就这样,伊桂安心居家,孝敬母亲,无微不至。袁氏寿终后,地方官把她守节尽孝的事迹上报朝廷,皇上降旨,封袁氏为“太孺人”,敕令为她建节孝牌坊加以旌表(此牌坊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毁)。刘墉写了墓志铭,落款是“文化殿大学士年愚侄刘墉撰”。从此,伊桂闭门谢客,安度晚年。

五、“ 三生有幸 ”

刘墉看到好友伊桂寡居在家,生活清苦,挂在心上。刘墉之父刘统勋在京去世,灵柩要运回山东诸城老家落葬。此事轰动了直隶、山东两地。因刘统勋是朝廷重臣,三朝元老,又加刘墉身居要职,深受皇上青睐,所以,沿途大小官员都做好了接送刘统勋灵柩的准备,想借此接近、巴结刘墉趁机送礼的人很多。

刘统勋灵柩回籍,路途遥远,事多繁杂,需一办事干练、周全、可靠之人总理此事才行。刘墉想到了好友伊桂,请他来负责其事,全权安排、处理地方官员接送等的大小事宜。就此,刘墉还有一层用意:让伊桂顺便收受一点地方官员的赠礼,也好聊补其清贫之炊。

伊桂义不容辞地接受了重托,圆满地办理了此事。刘统勋丧事完毕 ,刘墉、伊桂小酌。酒间,刘墉不经意地笑说:“贤兄,家父灵柩回籍,多亏你鼎力辛劳,弟不胜感激。路上与官员交往,腰包可鼓否?”伊桂正色说:“贤弟此话怎讲?辛苦不足挂齿。路上确有给我送礼、求我‘搭桥’之人,但均被我拒之门外。我如收一份礼,人不值一分。再说,我如收礼,岂不坏了你我和老爷的名声,亵渎了我们的友谊?” 刘墉听了,肃然起敬,连连说:“好!好!好!我与你兄弟一场,真乃三生有幸。请恩兄莫怪愚弟出言不逊。”自此,刘墉对伊桂更加敬重了。

六、“卧龙”吓走“狼扒心” 几个朝代以来,新城县多出达官才子,但这也给历任新城知县造成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即该县官难做。乾隆年间的一年,朝廷向全国各地放官。一心术不正的山西籍狼姓仕人,按制应任知府,可此人听说山东新城知县难做,上了犟脾气,不做大官做小官,偏要求到山东新城当知县,以“整治”一下新城,施展一下自己的厉害。结果如愿。 狼知县来到新城,当然也要先了解情况,熟悉乡土。胥吏告诉他:“先往前说,新城王家(王渔洋族人)官多有‘王半朝’之说,耿家(耿晓琴)官大有‘一根毛’之称;再往现实说,邢家有停官在家候补的‘卧龙’伊桂先生,此人的社会关系是:亲母舅袁舒同(吏部尚书),拜交兄弟刘墉(宰相)。老爷,您可听明白了?”

狼知县听了大吃一惊!心想,故去之官不足虑,可现实有伊桂这样的“通天”人物,岂有自己在新城为所欲为的天地?思之再三,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还没有来得及摸摸惊堂木,便在当夜溜走了。走时,把县衙大堂中间的一块方砖挖出带走,以此来破新城的官脉,名曰“狼扒心”。

从此,在新城世人中,“卧龙”吓走“狼扒心” 的有趣故事便广为流传开来。

七、“铁脖子刘墉我的儿”

刘墉父亲刘统勋,精忠报国,忠君无二。其为宰相时,一日,与皇上闲聊,君臣无隙,畅所欲言。皇上兴致所至,忽问道:“刘爱卿,朕深知你保我大清忠心耿耿,大清江山也需要你这样的栋梁之才,但你敢保子孙后代如你否?”刘统勋毫不犹豫地回答:“皇上请放心,我刘家决不出叛逆之臣,誓保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皇上听后,满意地笑了。可是,就因皇上这句不经意的问话,却断送了忠臣刘统勋数子的性命。

39

刘统勋回到家中,左思右想,深感此事非同小可。是啊,自己的行为自己能做主,但真的能保子孙后代象自己一样精忠报国、忠君无二吗?特别是自己死后呢!怎样才能在世间留下自己及一家精忠报国、忠君无二的好名声呢?刘统勋绞尽脑汁,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想出一个不近人情的绝策——斩子尽忠!

刘统勋一不做二不休,马上吩咐家丁把刘墉众兄弟绑缚前庭,等候处斩。刘统勋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前庭,含泪向众子说明原委,众子亦无话可说。开斩,先从长子开始,依次而刑。当轮到小儿刘墉时,正要开斩,忽听一声高喊:“刀下留人!”声到人到——皇后突然出现在庭院。皇后急忙从铡刀下拉过刘墉揽在怀中,高声宣旨:“铁脖子刘墉我的儿,朝里没有铡他的刀,没有缚他的绳!”刘统勋一下愣在那里。

原来,刘统勋斩子表忠心的壮举,不胫而走,消息传到了后宫,皇后心急如焚——忠臣怎能无后呢!急忙出宫赶来救人。可能是皇后的贤德及刘统勋的忠心感动上天吧,这才不致刘统勋绝后,使刘墉在千钧一发之际从刀下获生。

自此,刘墉身上便罩上了一层神秘光环。

八、袁舒同之死

伊桂久未补官,刘墉念念不忘。刘墉虽为宰相,却经常走访民间,他了解到百姓对袁舒同评论不佳。一天,刘墉有意约袁舒同外出乔装私访,来到一家小店喝茶聊天。刘墉见店家近前,故意问他朝中的刘墉与袁舒同谁好谁坏。店家不识他俩真面目,直言不讳地说:“还是刘大老爷好啊!谁不知道刘大老爷执法如山,公正清廉;袁舒同就不行了……” 袁舒同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但因刘墉在场,又是私访,不便发作,只好忍气吞声。两人待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小店。

路上,刘墉断定, 袁舒同受此气绝不善罢甘休,必定马上报复。于是,走出不远对袁舒同说有物遗在小店,便独自返了回去。到了小店,他问店家:“你知道刚才和我在一起的是谁吗?”店家回答不知道。刘墉说:“他就是袁舒同,我就是刘墉。”店家一听,可吓坏了,急忙跪下,连连哀求“救命”。刘墉一笑说:“我就是为了救你才回来的。马上就会有人来抓你,赶快收拾一下,领着家人逃命去吧!”店家千恩万谢,赶忙收拾了一下重要东西,领着一家老小逃走。刘墉则待在店中,安闲地看起书来,等待“好戏”开场。

过了不久,就听到外面有人咋咋呼呼,包围了小店。刘墉知道是袁舒同派人来了 ,心中暗喜。片刻,兵卒闯进店里,见到刘墉二话不说,三脚两拳就把他绑了。刘墉束手就擒,并不挣扎、分辩,泰然处之。

兵卒把刘墉带进袁府。袁舒同早已升堂,高喊一声:“带上来!”五花大绑的刘墉便被押上了大堂。袁舒同一看抓来了刘墉,顿时傻了眼,连忙起身离座,欲亲自为刘墉松绑。刘墉冷冷一笑,说:“既然绑上了,哪能随便松开,咱们面君去!”

袁舒同一听此话,吓得面如土色。因为他知道,刘墉有皇太后“铁脖子御儿,朝里没有铡他的刀、没有缚他的绳”之封,现在自己居然违背了太后的旨意,那还了得,定死无疑。想到这里,他绝望了,立即咬下领上的金质纽扣,吞金自裁。

袁舒同死后,伊桂仕途上的障碍已除。刘墉上疏朝廷,举荐伊桂,请降大任。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月二十四日,伊桂家中办喜事,正当新人拜堂时,他接到了补官的喜报。儿婚、补官双喜临门,伊桂大喜过望,坐在椅子上一阵哈哈大笑后,不幸因心脏病复发而逝,终年63岁。刘墉得知,悲痛万分,含泪为其写了墓志铭,落款是“相国 年愚弟 刘墉 撰”。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r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