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题答案2011(个人版)

更新时间:2023-12-06 22: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政学复习题答案

1、亚当·斯密的财政思想? P7、P225~227

答:亚当·斯密提出了税收的四项原则: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 ⑴公平:公平原则指税收应遵循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受益原则: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能力原则: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多分摊,收入低的少分摊,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⑵确定: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实际上就是依法纳税、有法可依的原则,纳税人依法纳税,防止偷税漏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防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⑶简便:指税收的规章制度要简便易行。

⑷征收费用最小: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纳税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税收的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原则即是税收制度的原则,也是税收效率的原则,不仅使纳税人可以减少纳税费用,也使税务部门可以减少征税成本,也就是提高税收效率。

这里我个人采用了课本P7阐述:

亚当斯密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政府只要像“守夜人”那样防止外来侵略和维持国内治安就行了,他提出税收的“公平、确定、简便、征收费用最小”四项原则,支出方面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也一同产生,“廉价政府”则成为财政所应追求的目标。 或者见讲义P4亚当斯密财政思想的内容

2、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P19~23

答:⑴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某种私人商品和服务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成本。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许多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纯公共物品,但也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

1

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其中有些物品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有些物品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

⑵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相对应是指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它具有以下特征:①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个人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②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③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④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此外,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但又是历史的、特殊的。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诸如行政、国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或者公共需要的阐述见讲义P8简述:

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相对应,财政部门筹措经费,由公共部门生产或提供 公共需要的特征: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得共同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需要;社会成员付出代价、非等价交换满足需要、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公共需要是历史的。

注:这里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两个概念的区别,将书上P21页摘录出来,说明为什么有了公共物品的概念,还要提出公共需要的概念?第一,这里研究经济学的,要通过“物”的关系来透视人们的社会关系,而公共物品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形态,它们的社会性需要通过货币表现的价值形态来体现。第二,这里是研究财政学的,提供公共物品是所有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的职责,而财政部门并不直接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而是为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经费和资金,通过各机关和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最终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因此,公共需要与公共物品共同构成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3、财政的基本职能? P34~39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⑴资源配置职能: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

2

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制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手段有:①确定社会公众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⑵收入分配职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⑶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即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制度的安排,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等,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众需要(生态环境、文教卫、社会保障等)。

4、以自然垄断行业说明公共定价的一般方式? P52

答: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规模一般很大,而且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全部市场的需要。这些部门随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AC)呈递减趋势(如图2-2所示)。

如果价格Pmt=边际成本(MC),则产出为OA,该部门将蒙受PmtDEF的亏损;如任由市场定价,则在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此时价格为Pm,产量为OC,而利润为GHIPm;如以平均成本(AC)定价,平均收益等于价格,此时,价格为Pat,产量为OB,厂商的损益持平,无额外利润可获。比较三种情况可知:产量按边际成本定价时的OA>按平均成本定价时的OB>按利润最大化定价时的OC。价格按边际成本定价时的Pmt<按平均成本定价时的Pat<按利润最大化定价时的Pm。很显然,若公共事业部门也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定价,此时价格为Pm,而满足社会需要的产量只有OC,远比社会可能提供的公共事业部门的产量OA要低。这意味着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对公共事业部门产出的需要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若按边际成本定价,价格为Pmt,而满足社会需要时产量最大,此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却提供了较多的社会需要的基础性产品或服务。亏损的弥补,部分可以通过财政渠道以补贴形式来进行,部分则可通过自身的收费来弥补。由此可见,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

3

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按政府的政策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

5、财政支出配置效率的边际效应理论? P53~54

答: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标准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应当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要实现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就必然要求用于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用应等于该资源用于私人部门时取得的边际效用。政府是通过提供公共物品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也就是说,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有效率的政治制度就是“公共选择”制度。

6、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借鉴意义? P63~65

答:⑴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是一种政治过程。作为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有着不同的方面,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在立宪阶段,公共选择要决定公共物品的决定规则,即决定按何种原则把社会各成员的偏好汇总起来,以确定社会需求的公共物品量,按何种原则确定各阶层要负担的税收。立法阶段要在现行规则和法律范围内展开集体活动。在行政和司法阶段,公共选择的主要内容是由政府行政机构生产和提供社会所需要的、议会所决定的公共物品,即将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付诸实施,执行立法阶段所通过的各项决策。

⑵借鉴意义:首先,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基本思路是: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其次,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

4

义。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再次,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备注:(见课本P63)在公共选择文献中,公共选择通常是指公共选择理论,但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共选择”和“公共选择理论”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7、财政支出规模的三种理论:瓦格纳法则、替代——规模效应论、经济发展阶段论? P84~87

答:⑴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波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⑵替代——规模效应论: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财政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例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这就是“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⑶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乃至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数会是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会趋于下降。一旦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的支出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8、“内生增长理论”及其借鉴? P98~99

答:⑴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了将大于“0”。该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

⑵借鉴: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

5

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属于财政政策的变量的范围之内,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9、政府提供卫生支出的理论依据? P124~125

答: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由于这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公共卫生支出还包括提供卫生防疫一类的活动,而卫生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不可能充分提供卫生、免疫、营养、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方面的免费服务。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的,卫生条件以至于疾病却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一种极大的威胁。在市场规则下,疾病会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者又难以抵御疾病风险的侵袭,这样就会陷入“贫困的循环”。此外,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在私人医疗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以上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政府通过对这些领域的合理介入,可以产生在卫生医疗市场预期的四个结果:健康、低成本、满意度和公平。课本P125

10、以产出模型说明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P139~140

答: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产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如图:

6

图中纵、横坐标分别代表一般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从原点出发的射线是产出线,I1、I2、I3为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的等产量曲线。当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分别为KL1和KG1时,共同决定的产出量为Q1;如果一般产业投资增加到KG2,而基础设施投资不增加,那么组合点为C,即产出量不可能为Q2,反之,如果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到KL2,而一般产业投资不增加,那么组合点为A,即产出量也不可能为Q2。要使产出量增加到Q2,必须使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分别增加到KL2和KG2,以此类推。为达到一定的产出量,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配比关系,且按一定的比例递增。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欧美发达国家从增加一般产业投资开始,再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路径大体是:Q1→C→Q2→D→Q3;日本、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再增加一般产业投资,增长路径大体是:Q1→A→Q2→B→Q3。

11、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P140~142

答:⑴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种考虑: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只能由政府采取多种渠道集资来提供;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三是反垄断的需要。

⑵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⑶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采取投资参股、优惠贷款、提供借款担保、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部分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与民间共同投资,混合提供。

⑷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这种提供方式有几个优点:一是政府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又可以使政府从具体的经营活动中解脱出来;二是法人团体拥有

7

经营自主权,责任明确,可以提高成本效益的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 ⑸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它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12、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及特征? P142~146

答:⑴必要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的新农村。

⑵特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其中既含有经常性支出,也含有投资性支出,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我国的特殊性。①一般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农业的投入也是如此,而且任何国家都是如此。②特殊性:首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受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需求是相对稳定的。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这种不稳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进而又会强烈地冲击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置于政府的高度关注之下。其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从长远来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二元结构理论和两部门模型说明,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是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的关键阶段,只有实现了这个阶段的飞跃,整个经济才可能保持当前高速的增长势头,避免徘徊和波动,形成长期稳定快速增长的机制。我国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这个阶段的转变,与其他国家比较而言,将更为困难,更为艰巨。这是因为:我国在过去的工业化过程中虽然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农村人口增长过快,而且由于在城乡之间实行不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劳动力转移的樊篱,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在过去工业化过程中曾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吸取资金,而且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收益递减加重,农民收入增长过慢,形成城乡

8

收入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后,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农民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既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自然也就是财政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可参见讲义P30

要点简答:农业的特殊性:需求弹性小“谷贱伤农” 实践: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

2、历史上农业曾支持工业,现需工业反哺农业 3、农村市场潜力

4、保证农业的发展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特征:1、立法保证 2、投资范围明确 3、注重农业科研

13、财政投融资的意义与特征? P150~151

答:⑴意义:①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财政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了基础。我国尚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还不长,“市场失灵”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因而运用财政投融资手段调节资金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②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如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如若完全依靠企业本身筹资或银行融资,因准公共物品“外部性”,又会出现供给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财政投融资填补了财政无偿投资和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填补了准公共物品投资的空白。③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的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

⑵特征:①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②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由严格限制。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③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④财政投融资的管理是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⑤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见讲义P32

14、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意义? P157~158

答: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干预收入分配,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雨伞”。⑵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

9

期的波幅。⑶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②私人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 “免费搭车”的问题;③私人保险市场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④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4】收入分配手段。 讲义P34

15、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 P181~184

答:就刺激经济活动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等。

讲义P36

税收支出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形式有:

⑴税收豁免:指在一定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⑵纳税扣除: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⑶税收抵免: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⑷优惠税率: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比一般较低的税率;

⑸延期纳税:也称“税负延迟缴纳”,指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

⑹盈亏相抵: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或是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纳的部分税款;

⑺加速折旧: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采用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

⑻退税: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缴纳税款的退还。退税的情况有很多,诸如多征误征的税款、按规定提取的地方附加、按规定提取代征手续费等方面的退税。这些退税都属于“正规税制结构”范围。

16、税收中性的内涵? P227~228

答: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

10

I3,导致私人支出下降到足以完全抵消财政赤字增加的扩张性效应的程度。因此,从IS—LM模型来考察,虽然短期IS—LM模型中LM曲线并非垂直,不会发生完全的挤出效应,但在长期中这种效应的确会发生。

2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P413~414

答:财政与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种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不可互相替代。

⑴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体确定,即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就大体确定了。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与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和调剂。这就决定了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至于信贷收入(资金来源)对消费者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的影响一定要通过信贷支出才能产生。

⑵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只要在财政支出中对社会消费性支出做适当的压缩,减少公共部门的购买力,社会消费需求的紧缩就可以立见成效。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⑶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经济生活中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从宏观经济来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区别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此外,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起到扩张和收缩需求的作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和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所以

21

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29、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力? P416~417

答:如图所示,利用IS—LM曲线的形状及其移动来展示财政政策效力的强弱。财政政策的效力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有很大关系。当投资需求对利率很敏感时,IS曲线比较平缓,因为利率的较小变化和投资需求的较大变化有关。相反,当投资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IS曲线就比较陡峭。再看LM曲线的形状。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时,LM曲线就比较平缓,因为当货币需求随着收入变化而增加时,利率的很小变化就足以使它减少;反之,当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LM曲线就比较陡峭。当IS曲线比较陡峭,或者LM曲线比较平缓时,财政政策的效力比较强。相反,如果IS曲线比较平缓,或者LM曲线比较陡峭,财政政策的效力就比较弱。

3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比较? P420

答:一、内在时滞只涉及经济问题的发现与对策研究,这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大体一致,因此,就内在时滞而言,无法确定这两种政策孰优孰劣。 二、就外在时滞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优势就较为明显。

(1)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较长,因为财政政策措施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比较费时;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可由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影响货币数量,时滞比较短。

(2)就执行时滞而言:财政政策措施在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付给有关执行单

22

位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所以财政政策的执行时滞一般比货币政策要长。

(3)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活动迅速做出有力的反应;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滞比货币政策要短。

总之,从时滞方面来看,很难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研究这两种政策的时滞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客观经济环境和不同政策的各种时滞进行比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选择有效的政策措施。

31、保护关税的理论基础? P441

答:保护关税的理论基础,一般可分为三种:

⑴传统的“幼稚产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政府利用关税保护方法,可以促使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使之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训练人力、开拓市场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与进口商品征税前到岸成本相竞争的潜能。这种关税保护方法具有临时性质,一旦新兴产业达到正常的效率水平即可废除。

⑵与第一种理论相关的“萌芽经济理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不足,资本市场不健全,这些以及类似的障碍不与任何一种产业有关,而是存在于整个社会中,只有使许多制造业同时成长,障碍才能消除。因此,这一理论主张推动经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提高关税,使制造业的获利能力提高到许多新投资事业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地步。所以,该理论主张提高一般关税水平,而不是仅对少数特殊产业课征有利的关税。

⑶“未利用资源理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存在着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政府可以利用保护关税(实质上是使产品的购买者补贴其生产者),动员闲置资源,提高私人企业的利润,吸引资本从事新的产业投资。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q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