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06 2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沈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省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总体评价。 1.发展成就。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市委、市政府实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服务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增速加快,对经济贡献度增大。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242.2亿元,年均增长14%,高于“十五”期间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65.9亿元,年均增长18.1%,高于“十五”期间6.4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地方级税收收入248.4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全市地方级税收总收入的67.5%;2009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10万人,年平均增长3%,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49.4%增加到52.5%,“十一五”的前4年,服务业累计新增从业人员达23.7万人,占全社会累计新增从业人员的103.5%。

——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速均高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3%。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2006-2009年,下同),全市拥有分行(分公司)以上的金融机构89家,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初步显现。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拥有科研院所107个,其中国家级院所2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02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2%,东软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2010中国软件业收入百强企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沈阳国际展览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举办的各类展会年均增长9.7%,展览面积年均增长28.5%。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辽宁联合物流等30余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东北区域物流中心初步形成。

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拥有万米以上大型零售设施114个,连锁企业发展到435家,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东北商贸中心功能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3.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名,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8.1%。

——投入增加,发展基础得到增强。“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403.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倍,年均增速达29%以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9.3%。皇朝万鑫、华府天地、保税物流中心、国际展览中心等一批大型服务产业基础工程设施建设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世园会”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成功,接待中外游客人数创下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新纪录。龙之梦亚太城、国际软件园、国药物流中心、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之中,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进一步形成,为提升沈阳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65.4亿元,年均增长37.8%,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67.4%。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韩国韩亚银行等10家银行进驻我市设立分行和办事处。韩国东宝、毕马威、英国泰克尼康等一批国际知名服务业企业相继落户我市。2010年全市服务业非公有制实现增加值1255.6亿元,年均增长15.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6%。

——产业聚集,集聚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城市改造的力度加大和发展空间的拉开,太原街、中街等老牌商贸中心空间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能级得到提升。金廊银带中心商务区、北站金融商贸区、棋盘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铁西装备制造研发设计中心、浑南软件动漫产业带、沈海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已具备一定规模,金融保险、第三方物流、动漫制作、软件外包、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加速向新兴集聚区聚集,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互动发展,对一二产业支撑能力提高。“十一五”期间,为加工制造业和农业配套的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铁西装备制造业园区内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已发展到14个,大学科技园2个,专业研究院(所)5个,同时建设了产品检测检验基地、清华工研院北方中心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招商局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围绕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建设了陶瓷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和陶瓷批发交易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发展壮大了前当堡淡水鱼、公主屯鲜蛋、大民屯蔬菜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服务业对工业和农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2.主要作法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除了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水平提高形成的需求增长以及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产生的推动效应之外,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过程中,实施了服务业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全市上下形成了良好氛围,对服务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沈阳市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以及金融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行业(领域)一系列政策措施引领;得益于建立了服务业组织工作体系,形成了组织协调、规划、政策、统计、考核、项目等六大服务业工作推进体系;得益于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重大项目的牵动、市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本经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不论是与国内服务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是按照中心城市对服务功能的要求,都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建设有机衔接不够。服务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产业布局、土地等资源配置与项目建设间缺乏有效衔接,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仍高达25.1%,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亮点不多,新的增长点不突出。非营利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高。

三是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融合度不高。一方面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加工制造业发展,供给能力和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加工制造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辅助业务向社会释放不够,市场需求动力不足。 四是领军企业和服务品牌不突出。一方面重点行业和领域发展缺乏领军型企业带动,尤其是本地总部性服务业企业尚未形成一定数量和规模,传统服务品牌市场扩张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服务业中小企业还不够发达,数量、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

(二)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形势。

1.有利条件。

纵观未来五年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国内服务业发展大环境以及国家实施的大战略等,都将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发展。

——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和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将为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广泛的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加快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30个成员国中,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

数也达到了69%。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加速向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与此同时,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正在加快,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的50%以上流向了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调整,将为发展服务业提供难得的机遇。 我国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成为未来五年的主攻方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强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对此,国家发改委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紧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未来五年,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氛围将进一步形成。

——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将为发展服务业注入强大动力。

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迫切需要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迫切需要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这为沈阳加快发展以产业金融、结算服务、产权和股权交易为重点的金融保险业,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以产品研发和设计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以文化创意、软件开发服务和物联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以总部经济、会展和中介服务为重点的商务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沈阳真正发挥像上海对于长三角经济区,广州、深圳对于珠三角经济区,北京、天津对于环渤海经济区那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可能。

——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将为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创造良好条件。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催生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产业)不断涌现,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行业将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新技术不断向传统服务业产业渗透,将带动传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的提升。未来五年,我市将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这个时期产业间融合度明显增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集中体现在产业链中两端环节上,一方面制造企业更多地融入服务业成分,部分呈现出向服务业企业转型趋势;另一方面,对科技研发、产品设计、试验检测、物流服务、职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明显增加,新兴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将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空间的拉开以及全运会的举办,将为发展服务业提供强大支撑。

中央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市经济已连续保持7年高速增长,2010年人均实现GDP达到8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将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发展空间得到了优化,基本形成了“南高、西重、东汽、北农、中服”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范围逐步扩大,加工制造业加速向中心城区周边产业集聚区集中,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空间保障。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于2013年在沈召开,将有一大批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陆续竣工和投入运营,为服务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不利因素。

“十二五”期间,影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区域性危机还没有消除,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二是国内城市间新一轮竞争加剧,发达城市在抢占服务业发展制高点上具有明显优势,在推进新兴服务业领域发展过程中,我市与同等类型城市之间的竞争时不我待;三是东北地区四大副省级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在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方面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新的难度;四是沈阳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竞争优势显现,周边城市具有土地、人力等发展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新兴市场和部分传统领域,将会与我市形成竞争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

未来五年,我市发展服务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的重大机遇,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两个市场共同发展、产业之间互动发展、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两个手段共促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优势产业提升、服务创新突破、区域布局优化、集聚区发展壮大和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加速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产业结构和综合服务功能,适应沈阳经济区建设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要求。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物流、商贸、商务会展和文化旅游中心以及国家软件动漫、制造业研发基地城市,东北地区服务业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基本建立符合国家中心城市要求的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力争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规模和速度。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

——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48%左右。

——社会效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左右。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总收入60%以上。

三、产业发展

(一)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金融业。

进一步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加快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建设,发展装备制造金融、科技金融和农村金融,优化金融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开展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实验,加强区域金融一体化建设,增强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探索开展OTC场外市场,设立非上市非公众股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开展多种形式的债权融资。构建全国性钢材期货交易市场、东北黄金交易市场、东北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东北环境资源交易市场、东北仓单交易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北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和发展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沈阳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所。

——加强信贷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信贷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三农”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新途径,积极推动信贷保险贷款等信贷业务和金融IC卡等服务创新试点。加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实施力度,拓展保险服务领域和功能,完善保险服务新机制,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投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国科技保险试点工作。

——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以建设法人金融机构为重点,不断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通过设立沈阳金融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和引导地方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等融资机构和各类资本要素市场的设立组建和改组。进一步探索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加速建设东北区域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大力推进金融机构在沈设立票据中心、数据中心、信用卡中心等金融后援服务机构。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健全和完善金融业发展政策环境,为全面开展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提供政策支撑。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社会信用环境,大力推进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各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贷款,帮助银行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打造可持续发展环境。积极改善金融法制环境,在重点金融区域成立专门的金融法庭和金融仲裁委员会,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抵制和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集资活动。建立规范的制度环境和协调的市场环境。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依托航空、铁路、公路枢纽优势和城市路网布局,建设快速便捷的多式联运通道及系统,构建城市配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三个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努力把沈阳打造成为沈阳经济区物流网络的核心城市、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及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节点城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重点建设一批物流园区(中心)。加快建设沈阳近海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沈阳经济区物流港等8个物流集聚区和大东汽车物流中心、沈阳粮食物流中心等15个物流中心以及南湖IT产业、邮政物流、十三纬路炊具城、南二中国小食品城等100个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壮大我市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提升服务层次,提高第三方物流业务量比重。鼓励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拓展物流业务。重点培育辽宁联合物流、沈阳运输集团、沈阳储运集团、中深集团等30家物流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体系。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城市商品物流配送体系,规划建设商品配送基地。

——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综合体系的发展,建设我市物流信息体系,以信息化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提高工商企业物流综合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推动物流资源的整合、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加快以沈阳为基地的东北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中国物流联合网等专业化的物流信息网络建设。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成长性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试点。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企业资源系统等的应用,促进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壮大信息服务业。

紧紧抓住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两化融合等有利契机,以软件服务业为重点,建设国家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打造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实现信息服务业跃升式发展。“十二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着力推进软件服务业规模化、国际化和产业化。以东软软件园、沈阳国际软件园和万国数据生态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构建以东陵区(浑南新区)为主导区,加快推进沈北软件园、皇姑软件出口基地等楼宇软件和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本地骨干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优势,促进教育、医疗、电力、交通等行业软件产品产业化。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培育一批能承接国内外高端服务外包的龙头企业,并逐步将外包业务由以ITO为主向BPO和KPO过渡。在成为国家首批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城市基础上,全面建设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两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工业软件研发和软件人才实训基地,打造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名城。到2015年,软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25%。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市场建设。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行列,着力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沈阳一卡通”试点,形成以银行卡应用、服务业务办理、电子支付应用三大功能为主体,将交通、社保、医保、加油、生活缴费等集成为一体的信息应用体系。发挥新邮通、晨讯、德信、中兴通讯等企业的领军作用,建设现代通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一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强化在新型通信终端、核心网、手机电视、手机研发设计、通信软件开发、增值业务平台、光器件、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与模块等领域设计和研发。

——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依托东软集团、沈阳市传感技术研究所、沈阳聚德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物联网相关企业,重点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手机和智能建材六大领域示范工程。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传感器产业,完善通讯网络等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和典型示范应用基地,形成一个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一体化的国际化,生态化物联网产业集群。到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成为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和研发基地。

——加快动漫产业发展。以“建动漫之都、创文化名城”为目标,以浑南、沈北动漫产业基地为载体,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完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原创动画、动漫代工和动漫国际合作,大力发展动漫衍生产品,延伸动漫产业链。到2015年,原创动画片总长度突破4万分钟,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3名。

4.做强科技服务业。

以科技服务环境与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整合、有效配置各类科技服务资源,构建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行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以制造业研发为重点,建设中国制造业研发基地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十二五”期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壮大科技研发服务机构。做大做强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工大工业设计中心等一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工业设计机构,强化前沿技术、多学科融合、交叉技术、中间试验研究。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沈阳经济区发展需要,加快发展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到2015年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500家以上,85%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孵化业的发展,提高孵化器的档次,完善孵化服务功能、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实现硬件建设与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以专业、专门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检测基地建设为重点,强化计算机软件、绿谷生物等1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形成沈

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检验检测服务品牌;进一步完善沈阳现有高科技创业中心、海外学子创业园等6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提升10个国内知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15年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

——强化技术交流交易服务。充分发挥沈阳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国家级技术交易市场的重要作用,实施技术合同网上登记和认定,建立技术供需项目库,开办网上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网上交易平台。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建立装备制造业等一批专业技术市场,加快技术贸易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产业技术的流转与扩散。扩大科技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科技服务合作项目,支持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组织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与发达国家深层次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面向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 5.做大商务会展服务业。

依托沈阳的区位优势和沈阳经济区的产业基础优势,着力构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和广告业为支撑,其他商务服务业为补充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实现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商务会展中心。“十二五”期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推进龙之梦亚太中心、东北总部基地、世茂五里河广场、沈阳裕景广场、华府天地二期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超大体量的高端商务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商务楼宇物业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国际组织机构、商会组织、外商代表机构入驻我市,设立管理、投资、研发、营销、采购和结算等区域总部,大力培育一批本地总部企业。形成一批税收超亿元的商务楼宇。

——做大做强会展业。注重发挥会展业的市场信息平台牵引、招商引资引领、拉动内需载体、扩大民生、投资拉动和规范管理“六大效应”,大力推进我市会展经济的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高水准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培育“制博会”、“韩国周”等8个国际会展品牌,力争取得“国际展览联盟”(UFI)的认证资格。打造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沈阳)国际珠宝展等10个国家级会展品牌。开发东北国际工业博览会、东北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等15个东北地区会展品牌。形成冰雪节、美食节等15个地方文化旅游会展品牌。到2015年,各类展会达到300个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展会面积比2010年的150万平方米翻一番。

——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信息、项目、投资、策划等咨询服务组织。加快发展金融、法律、会计、税务、保险、广告等代理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协会、商会等行业自律组织。规范发展经济、审计、信用、资产、检测等评估鉴证服务组织和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组织。出台《沈阳市市场中介组织管理办法》,鼓励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展。

6.提升商贸流通业。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商贸流通业产业规模,提升整体业态水平,拓展城市商圈,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成为东北亚区域商贸中心。“十二五”期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

——完善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都市商贸中心、区域商贸中心、社区商服中心三级商贸服务体系。推进大中街、太原街、南塔、长江、铁西新华街等商贸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西塔韩国风情街、中山路欧陆风情街、沈阳路清代文化街等10条集聚效应明显、商品特征突出、服务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吸纳辐射能力的特色商业街;城区按照3.5-4.5万人/个、服务总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辐射范围0.8平方公里半径的标准建设社区商服中心。

——壮大市场主体和新兴业态规模。扶持中兴、商业城、五爱集团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商贸龙头企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业企业和有影响的总经销、总代理商落户我市,提高商贸流通业辐射能力。

——提升批发交易市场发展水平。重点培育东部果蔬、东南部日用消费品、东北部陶瓷建材、西部钢材和建筑装饰、西南部农产品、西北部机动车配件和生产资料6大市场集群;新建和改造农产品、花鸟鱼、手机通信、轻纺、服装、钢材、五金、建材、二手车交易、农机交易、果蔬批发等20个大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一批特色明显、规模突出、交易灵活、集聚力和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市场。

——加快县域商业发展。加强县域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业态向县城转移和延伸,建立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体系。发展县域商贸中心,建设中心乡镇商贸中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规范化连锁“农家(资)店”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和周边资源,建设集散型、产地型和销地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县域商贸流通网络体系。 7.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关东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文化旅游设施等优势,优化相关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使我市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城市。“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

——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建以金廊为中轴,以铁西和大东为工业文化区,以历史民俗文博、文化娱乐、科技传媒创意为中心,以棋盘山国际文化旅游、浑南动漫、北部文化、胡台包装印刷文化为产业集聚区,以书刊批发、电子产品、古玩艺术、文化用品、文化人才为交易市场,形成“一轴、两翼、三中心、四大集聚区和五大交易市场”空间格局,重点发展出版印刷、

娱乐演出、动漫制作、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一宫两陵”、张氏帅府、新乐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安全等设施建设。加强旅游精品景区建设,重点打造温泉养生度假、清文化史迹、工农业体验、冰雪运动、生态休闲等十大旅游品牌。建设棋盘山文化旅游、新民兴隆堡温泉城、铁西制造旅游等旅游集群。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强化区域旅游合作,以建设区域旅游目的地为重点,构建“一核、五带、十群”的沈阳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格局,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利用沈阳作为第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区城市这一契机,促进全市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设一批全运会场馆设施和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广场等民众健身场馆(场地)和设施。

8.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从节约土地资源和满足居民需要出发,完善住宅保障体系,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基本保持稳定,将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生态宜居城市。“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

——改善居住生态环境。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动房地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创建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对既有的建筑进行生态化的节能改造,新建住宅采用节能环保理念进行建设。积极建设绿色公共建筑、大型生态宜居社区、绿色办公场所等示范项目,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探索低碳、绿色、循环的房地产建设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确定社区绿化建设方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科技含量,提升房地产整体品位和形象。

——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充分发挥金融、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有效抑制不合理的住房消费,正确引导和继续鼓励扶持理性住房消费,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房地产交易以及房地产转让、商品房销售、商品住房交付使用、房地产抵押、房屋租赁、中介服务等具体管理规定,促进房地产交易活动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秩序。

——优化住宅供应结构。坚持总量控制与项目控制相结合,实行合理布局、总体把握,重点开发建设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宅,同时兼顾多层次的住宅需求,实现供求基本平衡。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投资规模。建立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收入和住房核查机制,完善家庭档案和廉租住房管理信息系统,将旧住宅区综合管理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房保障的动态管理。

——提高商品房的科技含量。制定和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住宅的激励机制和科技促进政策,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提高新建住宅的科技含量。以节能为中心,提高设计水平、研制采用新型建材,实现节能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65%的目标。提高住宅的综合质量和附加值,完善居住区的服务功能,引导住宅建设向健康化、舒适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拉长房地产产业链。发展金融信贷、咨询、设计、开发、市场交易和物业管理等各类房地产中介机构。坚持举办全市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及中低价住宅展销会、存量住房交易会等不同形式的房交会。完善二级交易市场,培育和规范房屋租赁市场,重点培育守法诚信专业化的房地产销售公司。强化社区物业管理,培育管理规范、诚实守信的物业管理公司(集团)。 (二)实施服务领域创新突破工程。 1.实施集聚带动工程。

建设一批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壮大金融业、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整体规模,带动沈阳经济区乃至全省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抢占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强化区域带动功能,增强产业辐射力和聚集力。按照沈阳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建设新城和新市镇的同时,大力推进其服务业发展,增强区域间产业融合。充分利用周边城市服务业资源,强化区域合作,形成特色鲜明、互动发展新格局,推进沈阳经济区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2.实施业态提升工程。

巩固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商贸流通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物联网、云计算、数字文化等新兴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建设铁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瓶颈和难题,探索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互动发展新路径,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实施品牌塑造工程。

深入挖掘历史悠久、世代传承的服务产品,扶植做大一批“中华老字号”和“沈阳老字号”服务品牌,推进品牌延伸,开发老字号新服务产品,壮大市场规模。建设改造西塔、北市、中山路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全力争取 “中国商业名区”、“中国著名商业街”、“中国特色商业街”等称号认定。围绕会展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文化产业等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打造一批新的服务品牌。立足于金融、物流、商贸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领军型品牌

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新、成长快、规模大、牵动强的品牌服务业集聚区,全方位提高服务品牌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力。 4.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按照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性改革试点城市要求,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市文化品味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巩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成果,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发展高端文化产业为着力点,积极探索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创意、创新和创造的城市精神,引领沈阳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新潮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走文化创新之路,用文化创意和产品设计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通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在出版印刷、娱乐演出、动漫制作、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和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中打造出一批文化精品。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

5.实施便民保障工程。

全力推进“便民商业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菜市场,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推进早餐工程,培育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配送网点。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汽车、家电下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完善政策法规和加强政策引导,开发家庭服务业的市场潜能,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加强行业标准制订和诚信建设,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发展以社区疾病预防、康复、医疗、养老为重点的基本服务和以家政、维修、购物、储蓄、邮政等为重点的综合服务。构建适应国家中心城市需要、供需基本平衡的多层次、多形式家庭服务体系,力争成为未来五年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

四、区域布局

(一)优化沈阳经济区连接带产业布局。

按照《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利用我市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有效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作用,构筑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和东、南、西、北向外辐射的产业发展布局,服务于沈阳经济区建设。

——二环内。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信息、现代商贸、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业,成为资源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适应沈阳经济建设要求的服务业核心功能区。

——东部。围绕沈抚城际连接带建设,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农业科技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南部。围绕沈本和沈辽鞍营(沈南方向)城际连接带的航空城、浑河等新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商务会展、软件研发和动漫制作、医药和新材料研发、文化体育、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服务业。

——西部。围绕沈辽鞍营(沈西方向)和沈阜城际连接带的近海、胡台、大民屯、兴隆堡等新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工业研发设计、制造业和农产品物流、工业品检验检测、旅游等服务业。

——北部。围绕沈铁城际连接带的蒲河新城、新城子新城等新城镇建设,着重发展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总部经济、旅游、教育培训、农产品和食品检验检测等服务业。

(二)优化四大发展功能区。

依据调整后的各区、县(市)行政区划、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遵循业态发展规律,规划确定服务业发展主导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导区、服务业发展提升区和拓展区四大发展功能区,形成分层次推进和错位发展格局。 1.服务业发展主导区。

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棋盘山开发区是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区。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全面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和水平,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和平区。利用太原街、和平大街、金廊五里河、西塔等产业基础优势,以建设沈阳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为目标,打造大太原街、金廊五里河、北市西塔、长白岛、满融五大经济板块,重点发展国际商务、现代金融、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科技信息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

——沈河区。利用中街、金廊、南塔、五爱、北站金融等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以建设沈阳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为目标,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着重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

——皇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托乐天世界、沈阳天地等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北站北部、原机车车辆厂、金山路北部、环北陵、怒江街东部等新区域,实施长江街、崇山路和柳条湖整体改造。重点发展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70%以上。

——棋盘山开发区。以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为重点,建设沈棋路绿色生态旅游景观走廊、滨水生态休闲景观带以及秀湖景区、国际创意谷、泗水科技城

等项目,着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物技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90%左右。 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导区。

铁西区、大东区、东陵区(浑南新区)、沈北新区是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导区,重点为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格局。 ——铁西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沈阳经济区发展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制造业物流、专业服务、职业培训、合同能源管理、制造业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15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到30%以上。

——大东区。利用华晨宝马、华晨中华、上通北盛、华晨金杯四大整车厂带动效应和东中街商贸集聚区优势,加快沈海综合物流园区、东中街商业区以及国瑞汽车城等项目建设,着重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工业旅游、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到2015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40%以上。

——东陵区(浑南新区)。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相关政策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着重发展软件服务业、动漫产业、医药和生物制药研发、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沈阳国际软件园、软件和动漫产业带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同时,借助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开发大浑南战略契机,全力做好全运村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30 %以上。

——沈北新区。以蒲河新城开发建设为重点,依托先锋、大宇、格微等软件企业,加快建设沈北软件园建设。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和“123”文化创意园建设,带动科技和文化创意发展。依托东北总部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到2015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60%左右。 3.服务业发展提升区。

于洪区、苏家屯区是连接城区和郊县的结合部,是我市服务业发展提升区,重点承接城区服务业外延发展,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于洪区。利用与中心城区相接壤优势,围绕新城和新市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休闲旅游、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建设沈阳经济区物流港、蒲河休闲旅游产业带和黄海路、丁香湖、于洪新城、北陵、永安新城等商业中心,到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左右。

——苏家屯区。以打造浑南商务城为重点,完善沈阳国际展览中心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国药物流中心等服务业项目建设,着重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大自

然和农业旅游、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形成与中心城区互补发展格局。到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左右。 4.服务业发展拓展区。

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康平县规划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拓展区,要通过强化县域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业态向县城转移和延伸,构建县城服务中心。重点围绕新城开发、“三农”发展和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消费性和公益性服务业,建立县城—中心乡镇—自然村三级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体系以及涉农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产业和周边资源,大力发展集散型、产地型和销地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和农产品物流、经纪人组织等。围绕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物流、研发、金融、就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山水、湖泊、温泉和特色农业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到2015年,拓展区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

五、集聚区建设

(一)金廊银带中心商务区。

金廊以道义大街-黄河北大街-北陵大街-北京街-青年大街-浑河大街为轴线,北至规划北三环,南至南三环,全长25公里,沿线向东西两侧各扩展1公里;银带东起长青桥,西至工农桥,全长10公里,沿浑河向两岸地区扩展。金廊银带交汇,形成“十字”架构发展空间。按照金廊银带沿线主要结点,规划建设特色集聚区。

1.沈阳金融商贸集聚区。东至小北关街、天后宫路、奉天街,南至中山路,西至北三经街、北京街,北至长大铁路(沈阳北站),面积2.97平方公里。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具有行业主导力、区域辐射力、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 2.五里河国际商务集聚区。东至五爱街,西至三好街,南至浑河北岸,北至文艺路,规划面积约6.88平方公里。依托世茂五里河广场、华润万象城、东北文化传媒中心、嘉里中心、茂业城、夏宫城市广场、佳兆业商业广场、新世界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大力引进总部、高端服务企业,发展中介咨询、商务、会展、传媒、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全力做好三好街科技方城建设。

3.浑南软件动漫产业带。以二十一世纪大厦为核心,沿世纪路和新隆街两侧1公里范围内延伸,东至浑河大道、西至沈营路、南至沈阳环城高速路、北至苏抚铁路,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技术服务、动画制作、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虚拟仿真、游戏运营以及技术培训等软件动漫相关业务。 4.皇姑软件产业集聚区。东至梅江北街延长线,西至道义大街,南至三环路(绕城高速),北至皇姑区界,规划面积0.9平方公里。包括:产业功能区、教育培训区和生活配套区。其中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30万平方米,建成后产业面

积5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东北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呼叫中心,中小软件企业孵化和软件出口基地。

5.北站北商务集聚区。东起松花江街、西至北陵大街、南起昆山东路、北至崇山东路,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借助毗邻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的地域优势,以乐天世界、沈阳天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新东方等品牌教育为培养人才、提升素质的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休闲娱乐、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打造商务集聚区。

6.环北陵商务旅游集聚区。东起陵东街,西至黄河大街,南起崇山东路,北至泰山路,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依托北陵城市绿肺天然氧吧的生态环境优势,融合区域内的行政文化、都市文化和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会议会展、涉外服务、休闲旅游等产业。

7.沈北软件产业园。位于沈北新区道义开发区,东至哈大客运专线、西至大学城边界线、南至蒲盛路、北至蒲南路,规划面积11.7平方公里。以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为重点,发展对日、韩、欧美等软件外包业务。

8.沈北文化科技商务区。北起沈阳新北站,南至蒲河生态走廊,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分为高铁站前商贸区、文体创意区、商办综合区、中新国际生态商务区、生活服务区等。重点依托东北总部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着力发展企业总部、文化娱乐、科技服务、高端商业等,成为沈阳北部文化科技商务中心。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1.和平金融街。西起和平北大街,东至三经街,北起市府大路,南至南八马路、宁波路,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以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为主,打造投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构建东北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人才基地、金融服务外包基地。 2.近海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位于辽中县近海经济区,东至太平村到西山村连线、西至东荒地村,南至沈盘公路,北至西山村到大莲花村连线,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综合保税和港口物流,为沈阳经济区提供物流服务。 3.沈西制造业物流园区。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十四号街,西至浑河十九街,南至沈辽公路,北至开发大路,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物流、生产资料物流与商贸物流。

4.沈海综合物流园区。位于皮台村、南山、东沟区域, 102国道两侧,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等物流,提升内陆口岸、产业集聚、区域服务等功能。

5.浑河商务城物流会展集聚区。沿机场路、雪莲街向两侧扩展,东至机场路与沈丹铁路交界点,西至沈大铁路,南至苏黑公路,北至沈丹铁路,所围成的“L”型区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国药物流、中邮物流、都乐农产品物

流、五洲城等大型现代物流项目及新建成的沈阳展览中心,重点发展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6.沈北综合物流园区(沈北专业市场集群)。位于沈阳四环、五环之间,以203国道为轴线,东至203国道以东1000米,南至四环控制线,西至长大铁路控制线,北至新城子常州路,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以小商品城、东北木材园等项目为核心,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小商品类等专业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 7.沈阳经济区物流港。位于永安新城之中,由沈山铁路、沈西铁路、大四环公路围合而成,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以中铁沈阳集装箱中心站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铁路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工业原材料及产成品专业市场。 8.北一路钢材物流产业带。沿铁西区北一路两侧扩展,东起卫工街,西至北一公铁桥,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属贸易总部经济、钢铁物流、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交易信息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平台、金属贸易物流软件研发管理中心等。

9.金山物流产业集聚区。西至金德管业,北至三环路,南至金山北路,东至长大铁路,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黑色金属材料物流、现代物流总部办公、物流信息服务、配送、流通加工服务等为主体的新兴物流服务业。 10.法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北至外环路,南至佛山路,东至203国道东侧望海寺,西至宝山街。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围绕陶瓷产业,发展物流、商务会展、研发设计、产品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

11.沈阳国际软件园。位于大浑南核心区,北起沈抚灌渠,南至雪松路,东至机场高速公路防护林带,西到沈本产业大道,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着重发展工业软件开发与设计、政府与行业解决方案、信息服务外包、网络运营、系统集成、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教育培训等,形成完整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生态系统,全力打造中国一流的大型开放式软件园区。

12.泗水科技城。地处沈抚交界的泗水河畔,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通过发展眼产业、先进医疗器械和健康医疗产业,形成集生物技术研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商务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13.铁西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中心。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中央大街,西至浑河十五街,南至开发二十一号路,北至沈辽公路,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按照装备制造业研发需求,规划建设研究院、研发设计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研发机构。

14.农业科技生态集聚区。东起三环,西至高官台,南起东陵路,北至沈河和大东交界处,规划面积9.5平方公里。以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利用生态环境、科研和土地资源,建设国际化的生物工程产业园和

生态科技园。重点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种子交易、园林景观设计、现代农业机械等涉农服务业。

(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

1.大中街商贸文化集聚区。东西横贯沈河区和大东区,在现有中街空间基础上,向东延伸至小东路、滂江街,向南连接至五爱市场,西至西顺城街,南至南关路,北至北顺城路,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借助业已形成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会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态,提升五爱“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服务功能和水平。

2.太原街都市商贸中心。东至和平大街,西至胜利大街,南至大堤路、文体路、砂阳路、西滨河路,北至市府大路,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依托体系完整、业态先进的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时尚精品购物、高端商务、艺术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

3.南塔商贸集聚区。以文化东路为轴心,东至江东街,西至南塔街,南至二环路,北至万柳塘路,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借助交通便捷和大型专业市场汇集的优势,积极导入为大型专业市场提供的贸易服务、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等项目,形成新兴都市商贸集聚区。

4.长江商贸集聚区。位于皇姑区长江街及周边地区,北至崇山路,南至昆山路,全长1.7公里。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专卖、直营等现代经营方式为先导,通过功能置换、改造升级、外部引进等途径,推进传统商贸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商贸业态能级,打造新型商业圈。

5.铁西兴华商贸集聚区。位于铁西区建设大路与兴华街交汇十字区域,东起建设东路,西至重工街,南起沈辽路,北至北一路,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重点推进贸业百货、万达商业、大洋百货、华润置地、星摩尔购物广场、迪卡侬运动商场、龙之梦铁西店等购物中心建设,打造西部“十字金廊”。

6.棋盘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东至沈抚市界,西至三环高速公路-农业高新区界,南至浑河,北至农业高新区-沈北新区区界,规划面积20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影视拍摄等产业。

7.北市西塔民俗民族商贸文化集聚区。东至北三经街,南至市府大路,西至铁路沿线,北至公铁桥。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挖掘北市西塔地区的关东风情和朝鲜族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民俗民族文化、旅游、商贸等产业,打造集满族、朝鲜族、汉族民族风情融合一体的民俗商贸文化区。

8.兴隆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位于新民市兴隆堡镇,东至昂帮牛村,南至温查牛村,西至马户屯村,北至安福屯村,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依托温泉资源,着力发展温泉旅游度假产业,建设星级宾馆、温泉度假村、温泉体验馆、溶洞温泉、康复中心、会议中心等设施,打造成为集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餐饮、康复疗养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9.康平新城服务业集聚区。位于康平县城西南,东至203国道,南至铁朝高速公路,西至卧龙湖规划滨湖路,北至中心路,规划总面积10.26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文化中心、旅游度假村、星级酒店、商业中心、中央公园等设施。

六、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服务业空间布局、集聚区建设和八大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全局性、牵动性和成长性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大项目协调工作力度,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规划、报批、投融资以及施工安全等关键问题。加快推进在建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使其尽快竣工,早日投入使用,发挥带动效应。明确项目目标责任,强化项目调度,完善项目统计工作体系,实施重大项目动态监控和管理。“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明细附后),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七、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1.强化组织协调。进一步提高在新形势、新体制、新环境下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认识,增强紧迫感,切实把服务业摆在重要位置,强化服务业发展组织领导工作,完善协调机制,明确各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建立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地区的沟通机制,切实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建立规划体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好服务业各区域、功能区、集聚区和主要行业以及主导产业等发展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特点突出、区域错位、产业集聚发展的服务业规划体系。加大规划执行力度,防止同质化竞争。

3.完善统计和考核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建立在地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强化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将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逐项落实到区、县(市)和相关责任部门,并纳入工作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定期通报完成情况。

4.强化行业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对能够进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要积极推行国际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补充制订地方标准。对不能进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5.加强知识产权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创新保护机制,为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诚信为表率、以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

6.加快行业协会的规范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协会(商会)承担应有的职责,发挥其服务、协调、自律功能。推进政会分开,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其市场化运作,面向同行业企业,积极吸收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入会,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

(二)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限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实行“非禁即入”原则, 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各类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时,除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外,各部门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经营的服务行业和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可按企业要求予以核定。

2.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吸引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总部、服务业企业和品牌,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间在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项目方面的合作,鼓励外资资本参与我市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市的服务总体水平。促进沈阳经济区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产业融合、市场开发和人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在金融、物流、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开展长期深入合作,推动沈阳经济区服务业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提升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整体竞争力。

3.创新服务业体制和机制。全力推进铁西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先行先试,解决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建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形成对全市服务业乃至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示范效应,增强我市服务业发展活力。

(三)加强政策引导。

1.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认真梳理和把握国家、省和我市已出台的有关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好用足现有政策。按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消费性服务业便利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围绕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进行政策创新,出台优惠鼓励政策。要把政策落到实处,明确各项政策的实施主体、操作办法及责任部门,并向社会公示,建立政策协调落实机制。

2.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十二五”期间,市财政继续安排支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主要支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定期开展服务业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评估,适时调整支持方向和方式。各区、县(市)、开发区也要做出相应安排,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3.提供融资和用地支持。积极发挥政府开发性融资优势,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服务企业开展业务。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上给予优先安排,研究制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用地优惠政策。 (四)强化载体和设施建设。

1.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纳入市级规划建设的服务业集聚区,其所属区、县(市)要编制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跨行政区的集聚区,按照市级规划确定目标定位,分别由所属行政区编制局部规划。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服务业集聚区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对集聚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和区、县(市)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和重点行业政策,要重点向服务业集聚区倾斜,引导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服务行业向重点功能区集聚。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支持服务业重点集聚区的发展。

2.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内、外资并举和国企、民营并重原则,加大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着重引进一批国际、国内领军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批新项目尽快落地和开工建设。重点围绕集聚区建设和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策划和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形成服务业项目滚动开发建设,层级和能级不断提升的新格局。

3.提升服务业载体开发利用效率。要强化商业地产项目运营主体的招商工作,提高商业地产项目的利用率。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市场主体对闲置楼宇开发利用和半截子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型综合体项目建设单位优先建设服务功能设施。积极探索实行捆绑式土地供应政策,鼓励开发商在面积有限、地价和开发成本较高的集聚区内,开发建设服务业项目。 (五)壮大市场主体和品牌

1.推进品牌建设。大力实施服务名牌战略,推动服务品牌建设,营造培育、发展、宣传和保护名牌的氛围。积极培育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开展优秀服务业企业家、优秀服务人才等创优评选活动。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推动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做优做强。

2.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服务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重组,鼓励资产质量优、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大型服务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国内外市场扩张,成为沈阳本土服务业总部。同时,利用市场手段外引内联,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投资的多元化,成为产权明晰、品牌优势明显、产业链较长和市场竞争力、区域辐射力、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创业辅导基地和创业服务、技术研发、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建设,加强对初创型中小企业和二次

创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加大对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支持中小服务企业承接大企业的服务外包。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构建中小企业社会化投融资体系,多方位引导和支持中小服务业企业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1.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服务人才。重点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要吸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形成以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机制。 2.加强服务业人才开发。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发展多类型、多层次专业教育。按市场需求,在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加现代服务业中跨学科复合型紧缺专业的布点,扩大高级专门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国内外知名院校,定向培养一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紧缺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加快发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基础,留住人才是关键。要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服务业人才创业的环境。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解决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设立服务业优秀人才奖,定期评选并给当选者以奖励。建立与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p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