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阅读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更新时间:2024-02-27 18: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第2期(总第4期)

主办: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2009年7月1日

目 录

◆教学动态

院领导带队赴三家大型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学院开展了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2009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江苏省公共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在我院顺利举行 学院制定、印发了《外聘兼职教师聘请及管理办法》 学院积极推进?文工交融?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召开了200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答辩论证会

◆目标管理

关于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的调查

——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

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实施策略

——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

◆名家论坛

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

——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

金融危机应引起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

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陆建洪院长

关于职业教育的12说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

◆教务动态

院领导带队赴三家大型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6月3日,一个忙碌而喜悦的日子,我院校外实习基地?三花同开?。学院党委吴兆方书记、陈光曙院长、程淮中副院长带领部分职能部门、系部负责人马不停蹄赶赴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中央百货新亚商城、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先后与三家大型企业签订协议并举行简短而隆重的挂牌仪式。双方就学生实习、员工培训、订单培养、建立奖教基金等校企合作项目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作为中国名优酒酿造骨干企业、江苏省内最大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大型商场中央百货新亚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学院校外实习基地落户三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无疑将进一步推进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步伐,有力拓展在校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和校企合作办学的平台,同时也让学院在反哺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学习,知行合一。近三年,已成功地与江苏淮阴苏益电器有限公司、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三其实业有限公司、江苏捷达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百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有力地增强了学院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训水平。中央百货新亚商城早在07年就与我院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合作开设?新亚班?、建立工学交替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亚管理人员走进学院给学生开设讲座、指导毕业生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半工半读进入新亚实习,同时学院还适时为新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

- 1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学院始持坚持?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服务地方做贡献?的总体要求,在全院不间断地开展?洗脑子活动?,围绕?打造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通过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基地共建,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在依托原有?2214?项目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更好地反哺社会,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省级示范水平、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党委宣传部 供稿)

学院开展了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本学期第15-16周,根据学院领导研究和教学工作安排,教务处、督导室两部门会同各系(部)开展了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本次院级教学质量检查主要通过抽查教师上课及学生出勤情况、随堂听课及查阅相关基础材料、召开教学信息员座谈会等方式展开。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能够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较强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他们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始终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认真备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兢兢业业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各系(部)对待本次教学质量检查工作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围绕教学质量检查,各系(部)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自查工作。

教学质量检查期间,教师教学纪律总体良好,基本上做到了提前或准时到教室,没有出现缺课和随意调课的现象,也没有发现在上课期间打手机或接发短信。但是,通过教学质量检查,我们发现在一些班级学生上课迟到、缺席或旷课情况严重,究其原因,除班级管理工作不力外,任课教师对学生出勤情况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 2 -

结合随堂听课,检查组还组织了现场测评工作。本次学生测评使用新的测评表,采用百分制。从随堂测评的成绩来看,整体成绩较好。如07法律事务班最高分95.79,最低分81.96,平均分88.22;08旅游管理班最高分92.9,最低分85.6,平均分88.9;08市场营销1班最高分92.7,最低分84,平均分88.54;08市场营销2班最高分97.7,最低分76.2,平均分91.16。

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对本次教学质量检查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应改进的措施:

(一)针对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各部门将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切实整改出现的问题。

(二)任课教师不仅要教学,也要重视育人,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勤,对迟到学生要如实记载,及时教育和引导。班主任和班级学习委员,应及时查阅本班级的教室日志登记情况,加强与系(部)的联系。

(三)广大教师应经常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认真组织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营造课程教学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

(四)应经常组织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优秀课堂教学观摩、外出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五)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仪表、姿态方面的规范要求,注重师德形象的提升。

(教务处 督导室 供稿)

2009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 江苏省公共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在我院顺利举行

2009年6月20日,我院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顺利开展。其中,上午为四级考试,共115个考场,3432名考生;下午为六级考试,

- 3 -

共10个考场,281名考生。6月21日下午为江苏省高校公共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共22考场,634名考生。

此次考试工作由教务处、应用外语系精心组织。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程淮中副院长参加了全程巡视、指导。纪委、办公室、学生处、实训中心、信息中心、科研处、督导室、继续教育处、保卫处、总务处等处室和各系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有的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了考务、巡视,有的系部负责人亲自参加了监考。尽管此次考试考生多、任务重、时间紧,且天气炎热,由于各方面准备工作充分,大家团结协作,特别是一线监考教师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使本次考试井然有序,取得了圆满成功。

(教务处 应用外语系 供稿)

学院制定、印发了《外聘兼职教师聘请及管理办法》

外聘兼职教师是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是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要求,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我院教师结构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客观要求。近日,本着?按需聘用、保证质量、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教务处起草《外聘兼职教师聘请及管理办法》(讨论稿),经过各系部多次讨论,报学院领导审核,正式印发《外聘兼职教师聘请及管理办法》。本办法共九条,主要包括聘用条件、聘用程序、外聘兼职教师职责、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外聘兼职教师的教学酬金等方面。本办法的施行,将进一步加强对我院外聘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

(教务处 供稿)

学院积极推进“文工交融”人才培养工作

?文工并举?是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在两校联合组

- 4 -

建高职院校时得到进一步强化的办学特点。而?文工交融?则是学院秉承办学传统,在新的发展时期,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地规划、经营、打造、彰显和发展出来的办学特色。?文工交融?不仅是学院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学院自身特色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好、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培养人、造就人,促进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文工交融?的内涵建设,使?文工交融?向纵深层面发展,本学期学院召开了四次?文工交融?研讨交流会,从09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文工交融系列教材的编写和文科、工科系部结对共建等几个方面逐步推进?文工交融?工作。

3月23日上午,学院召开以?文工交融,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主题的研讨会。4月6日上午,学院召开了以?加强系部合作,走‘文工交融’之路?为主题研讨会。6月1日和6月22日,学院在电子工程系会议室召开了两次?文工交融?推进工作交流会,程淮中副院长、教务处、实训中心的负责人、六个文工结对系部的主任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这两次推进会由工商管理系和电子工程系唱主角,主要介绍了两系文工交融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及其进展情况。与会人员充分交流,对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程淮中副院长对方案进行了简评,并要求两系进一步完善方案,丰富方案内容,积极组织实施,在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建设、实训场所布臵等细节方面凸显?文工交融?的特色。会后,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文工交融?实训基地,程淮中副院长现场作了具体的指导。

(教务处 供稿)

学院召开了200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答辩论证会

- 5 -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执行文件。为了使2009级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进一步体现学院办学特色,6月22日和23日下午,学院组织了200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答辩论证会。学院陈光曙院长、程淮中副院长,教务处沈艾林处长、王丹副处长,各系(部)主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参加了论证会。各系(部)专业带头人也列席了本次答辩论证会。论证会由程淮中副院长主持。

会上,陈光曙院长、程淮中副院长就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科学性、课程结构、?文工交融?办学特色的课程安排、?工学结合?的职业技能课程、主要实践环节的可行性、教师团队的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和系列要求。教务处沈艾林处长简要介绍了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依据、设计思路。各系相关负责人围绕专业特点,根据会议要求对本系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现场陈述。参加答辩的专业有包括会计系的《会计》、《财务信息管理》;经济贸易系的《市场营销》、《会计与统计核算》;工商管理系的《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政法系的《法律事务(法律文秘)》;应用外语系的《应用英语(财经)》;机电工程系的《机电一体化(印刷设备及工艺)》、《数控技术》;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粮食工程系《粮食工程(管理与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安全与管理)》;计算机工程系的《软件技术(嵌入式软件)》、《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会上,学院领导和评审专家对各系的陈述进行提问,各系专业教师团队一一回答专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会后,各系将围绕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200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教务处 供稿)

◆目标管理

- 6 -

关于75 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的调查

—— 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等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学奠基人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模式,使组织以目标为中心实施全员管理,将目标完成的程度作为评价和激励职员的杠杆,促使组织成员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达到自我管理。由于目标管理能有效促进组织管理效能的提高,它不仅在企业中被广泛应用,还被引入到医院、学校及政府机构中,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高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阶段总目标,并将其逐级分解到校内各二级单位和个人,二级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臵和授权的前提下,自我调控,自觉为承诺的目标而奋斗,使个人目标、二级单位目标和学校总目标形成有机的目标链,从而对学校所有二级单位和个人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当前,目标管理在我国许多高校实施,但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在实践上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基于此,我们特成立了?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具体情况与实际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而探讨改进高校目标管理运行措施和提高管理效能的对策。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2007年8月至10月间展开。调查方式是集体问卷和个别访谈相结合。调查组在前期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结合部分院校目标管理实施情况的实地考察,课题组针对高校目标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实中存在的困惑,编制了关于高校目标管理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经过小范围的预测,在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的发放问卷。问卷共18 题,内容包括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的基本情况,以及目标下达、目标实施、目标考核、激励反馈等各环节的具体做法。题型采用不定项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形式,

- 7 -

以全面反映调查对象对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的认识和看法。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解释问卷结果中反映的问题,课题组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个别访谈,以补充问卷调查之不足。

(二) 调查对象与分布

以问卷形式对中南地区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6 份,收回有效问卷83份,涉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75所。从调查院校的层次上看,部属院校9所(其中?985工程?院校2所,?211 工程?院校8 所) ,省属院校48 所,地方院校14 所,其它类型院校4 所(其中3 所为省部共建院校, 1所为省市共建院校)。从院校的层次和类型上看,覆盖面广,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查院校的所属地域上看,调查院校分布在湖北、广东、广西、河南等四省,所在城市也涵盖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基本反映了目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高校的总体水平。在具体调查对象上,本次问卷的发放对象为中南地区75 所高校的中层干部。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其一, 院校中层干部是高校目标管理实施中的中坚力量,既是学校层面对二级单位目标管理下达的对象,同时还担负着对本部门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 其二, 中层干部对学校目标管理的实施情况较为了解,包括学校目标管理实施的整体情况和各二级单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收回有效问卷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 高校实施目标管理呈上升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75 所高校中正在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为32所,计划实施院校17所,实施后中止院校2所,未实施院校24所。其中,计划实施目标管理和正在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比例高达65.4% ,其中正在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比例为42.7% ,计划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比例为22.7%。相对实施后中止的院校比例2.7% 而言,高校实施目标管理上升趋势明显。如表Ι所示。

表Ι 院校类型与实施目标管理的对比分析

- 8 -

正在实施 部属院校 省属院校 7 77.8% 0 0 0 0 2 22.2% 9 23 47.9% 10 20.8% 2 4.2 13 27.1% 48 地方院校 其它类型院校 1 7.1% 5 35.7% 0 0 8 57.1% 14 1(省部共建院校) 25.0% 2(一所省部共建,一所省市共建)50.0% 院校总数 32 42.7% 17 22.7% 2 2.7% 24 32.0% 75 计划实施 实施后中止 0 0 1(省部共建院校) 25.0% 4 未 实 行 院校总数 (二) 目标管理的实施与院校层次成正相关

从院校类型与实施目标管理情况来看,院校实施目标管理与院校层次成正相关。在部属院校中,正在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7所,占调查总数的77. 8%。省属院校中,正在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23所,占调查总数的47.9% , 未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13所,占调查总数的27.1%。计划实施和实施后中止院校为10所和2所,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0.8% 和4.2%。在地方院校中,未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共8所,占57.1% ,其次是计划实施和正在实施目标管理院校,分别为5所和1所,占35.7% 和7.1%。其它类型院校中计划实施目标管理院校2所,占调查院校总数的50.0% ,正在实施和未实施目标管理院校各1所,所占比例分别为25.0%。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对目标管理的实施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部属院校实施目标管理的比例最大,省属院校实施和计划实施目标管理的趋势明显,地方院校则逐步开始实施目标管理。

(三) 目标考核是管理实施中的最大难点

目标管理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多个环节,而目标考核是管理实施中的最大难点。调查结果显示,65.1% 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最大难点在于?考核难以科学、公平、公正?; 30. 1% 的调查

- 9 -

对象认为,最大难点是?目标难以确定?;15.7% 的调查对象认为,最大难点是容易?导致各个单位盲目追求结果?; 还有1.2%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程序过于繁杂?。

就考核的科学、公平与公正而言,直接反映在高校目标管理考核环节对考核体系科学性的质疑、对考核对象公平性的诉求、对考核主体公正性的怀疑。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涉及目标考核的各个环节。因为高校目标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环节工作的成效制约后一环节效能的发挥。如果组织成员不能对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个人目标、部门目标与组织目标形成有机的统一, 自然容易对考核体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 如果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缺乏规范管理、有效监督、及时反馈,自然容易出现对考核对象的公平性问题; 如果没有对目标体系的认同和认可,自然容易对考核主体的公正性产生怀疑。而上述种种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在组织内部形成上下一心,以目标管理促进组织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心理认同感。

(四) 上下协商是目标达成的最佳策略

目标作为目标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影响高校目标管理成效的关键,采取上下协商共同制定目标管理体系的方式是目标达成的最佳策略。调查结果显示,48.5% 的院校目标达成的方式是?校领导和二级单位领导协商决定后下达给教职工执行?; 33.3%的院校采取?校领导制定,然后分派到每个二级单位以及教职工?的方式; 18.2% 的院校采取?校领导、二级单位领导以及教职工反复沟通协商确定?的方式。

目标作为目标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影响高校目标管理成效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是一个为了达到同一目标而协调集体所作努力的过程,如果不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就无需管理。就目前具体实施情况看来,目标的达成主要采取?校领导和二级单位领导协商决定后下达给教职工执行?和?校领导制定,然后分派到每个二级单位以及教职工?两种方式,而缺乏与二级单位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从而影响教职工对目标管理的认同

- 10 -

感。同时,目标还是激励组织成员的力量源泉。从组织成员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调动其潜在能力,尽力而为,创造出最佳成绩,个人也只有在达到了目标后,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意感。因此,高校目标管理目标达成的最佳方式需经过上下协商、多次沟通,应使组织目标成为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意愿。

(五) 监控机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

目标管理通过授权的形式促进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但适当的监控机制仍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实施目标管理的院校中,69.7% 的院校建立了目标管理中的监控机制。

目标管理是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控制的过程,目标管理在执行行动计划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比如下级工作不得力、实践中发现目标不适当、组织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了下级工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领导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进行监控, 通过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目标管理活动的运行状态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随时进行控制与调节,使目标实施过程始终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从而保证目标如期优质地实现。

(六) 实地考察是目标考核的有效方式

目标考核是对实施目标的组织与个人所实现目标程度的衡量, 也是对目标管理成果的评价。不同的考核方式具有不同的测评功能。就高校目标管理的考核方式而言,94% 的调查对象认为?实地考察?是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其次是看材料,占77.1%。相反,高校目标管理考核方式中一贯实施的?听汇报?方式则只占57.8%。

高校实施目标考核的程序大致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自评。各院(系) 据实写出自评报告,确定自评等级。第二步是职能部门对院(系) 进行考核评议。职能部门分别按下达的任务指标和考核指标体系对各院(系) 进行考核评分。第三步是学校考核小组考评。学校考评组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

- 11 -

原则,深入到各院系,采取听、看、议、评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看取得的工作实绩和原始材料,然后按考核原则对各院(系) 学科建设、本科教学、科研、人事与师资等方面的工作进行集体评议,综合评定考核等级。第四步是学校审定。考核结论由学校考核小组交学校审批。从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出,目标考核的关键程序在于考核小组的实地考评。

(七) 专家组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体

由谁来评。考核主体的构成, 是影响目标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专家组、教师代表和校领导三方面在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中占主要地位,而单位互评的结果所占比例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目标管理的考核环节,调查对象认为学生代表应作为考核评价中的主体之一, 其比例高达72.3%。

规范的考核体系、严格的考核程序、公正的考核主体都是确保目标管理考核结果客观、公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考核主体作为人的因素特别受到关注。不同的考核主体是否会对目标管理的考核结果产生影响呢?访谈对象认为,单位互评容易受到人情与面子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是要?坚持同一个标准?; 单位自评则受限于不同单位自身工作特点的制约; 学生代表评议能让学生也作为学校的主人参与、关心学校发展; 校领导参与考核既能纵观全局同时也容易受到不同主管部门的影响; 教师代表参与目标考核有助于激发教师参与目标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专家组则应是学校管理方面的专家,同时吸纳部分院系负责人、教师教辅代表等多方面人员参与考核。由于成员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专家组评议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体。

四、问题与建议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文明传播之地,将目标管理思想引入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理念、方法、程序上的创新举措。高校目标管理的实施,使学校在管理工作上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责任更清楚、奖惩更分明、方法更科学,有利于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12 -

和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并非万全之策,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目标管理在认识上有很多误区,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目标制定缺乏广泛的动员。问卷调查显示: 77.1% 的调查对象认为对目标管理具有一定的?了解?,14.5% 的调查对象对目标管理?仅仅是听说过?,8.4% 的调查对象认为对目标管理?很了解?。上述数据显示, 高校中层管理干部对目标管理比较了解,但仍有部分管理人员仅仅是听说而已,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宣传工作。从目标管理在高校实施的作用的一般看法进行调查, 80.7%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实施目标管理?有用?,13. 3% 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用?,仅有6.0% 的调查对象认为在高校实施目标管理?作用不大?或?完全没用?。数据显示,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在高校实施有利于院校的发展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第二,目标体系不够科学。目标体系的制定是目标管理实施的关键,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和怎样确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基础性工程。首先,在目标体系中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处理存在问题。目前,高校内不同人员对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干部认为能够量化的应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只能定性,不过要尽可能具体; 而教师组则认为,高校很多指标是无法量化的, 过分量化会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霸权的产生。其次是目标体系与考评细则之间的关系。由于目标管理中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从而导致目标考核中可操作性的困境。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学校管理单位、教学单位、科研单位、服务单位等在性质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而如何根据不同单位的性质制定科学的目标体系是现阶段目标管理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第三, 责权利不够配套。就目标管理的特点而言,目标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引导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的方式。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不再只是做工作、执行指示、等待指导

- 13 -

和决策, 组织成员此时已成为有明确规定目标的单位或个人。不容忽视的是,目标管理的实施也必须与组织授权、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保障机制相配套。目前,高校在实施目标管理中,在保障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实施所需的权、利配套机制及资源配臵方面上表现得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营造上下欲同的组织氛围。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教职员工参与目标管理的?动力?问题, 只有形成了上下欲同的氛围才能保证目标管理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目标管理实质上是把重视工作与重视人结合起来, 注重激发人的动机, 调动人的积极性, 强调组织的方针目标同实现人的愿望、理想、利益的一致性。只有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整体目标和对自己工作的价值与责任有明确的认识时,才会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有效地实现学校整体目标和各部门目标以及成员个体目标的整合。实践证明,实施目标管理有利于促进高校各层次管理者确立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改变?朝令夕改?突击应付的状态; 有利于调动各级管理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有利于战略规划,强化高校管理的计划职能。资料显示,某校实施目标管理调动了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实施目标管理3 年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学校增设了2 个博士点,12 个硕士点,9 个专业硕士点,在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了6 个二级学科专业; 在招生规模方面,2004 年招收各类研究生1097 名,比2002 年增长147% ,年均增长57%; 在教学方面,重视教育观念更新,推进教学改革深化,激励教育创新,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全校上下形成了比较浓厚的重视教学、关注教学质量的氛围。同时,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完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优化, 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构建全面、合理的目标体系。制定目标体系应以办学思想为指导, 依据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社会、行业领域等外部实际, 制

- 14 -

定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目标。近年来,各高校都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长远发展规划, 是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因为目标是一种期望效果,需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科学严谨地分析有关情况,并充分考虑现有资源和社会发展速度, 达到目标定位准确、方向正确、指标明确、能够分解和便于操作。各部门以学校的总目标为前提,结合各学院学科设臵等具体实际,紧紧围绕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重点,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民主决策程序制定目标体系, 经过目标分解、细化和量化工作,逐级将目标分解到教职工身上。学校目标、部门目标及个人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构成学校目标管理的完整系统。目标的制定应实现五方面的协调发展:共同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一致; 刚性目标和弹性目标相互协调; 可及性目标和伸展性目标相互兼容; 持续性目标和时限性目标相互统一;功利性目标和非功利性目标相互促进。在定量目标与定性目标的处理方面, 目标管理必须运用定量分析技术,把具体目标量化,以增强目标的准确性, 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但是,定量分析不能简单化。对于工作作风、党性、学术能力等无法设臵定量目标值的项目,就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用优、良、中、差等模糊值来表示。在目标管理实践中,只有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统一起来,相互补充,才能使管理者的目标决策准确可行。同时, 由于高校内机构众多,对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应根据工作职责不同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高校内部机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职能部门; 二是教学院系。学校的重大工作(如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 都直接体现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层面上,而具体落实又都在各教学院系,所以,学校层面的工作目标都要分解到既相互关联又各不相同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中去。在实施目标管理和考评时,要引导教职工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目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不能简单地横向比较。

第三,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动力机制。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保证部门职责的履行和任

- 15 -

务的完成,还要给予相应的利益作为承担责任和任务的回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对各二级单位目标管理的实施合理引导。各二级单位围绕确立的目标、赋予的责任、授予的权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目标的实现寻找最有效的途径。目标实施阶段,学校的管理职能应集中于指导、协调和监督,同时为各学院的目标实现提供信息及好的环境。既需要给予教职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又需要保证正常的管理秩序。对管理权力的过分强调必然会影响从事学术活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过分松散的学术权力则将有损于办学效率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实施目标管理更加明确了责、权、利的关系,突出体现了高校管理的?条理性?,有利于管理服务效率的提高, 使高校管理工作建立在更加科学、规范的基础之上。

将目标管理引入高校管理,可以确保学校重点工作目标的实现,并能有效解决基层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等问题。但目标管理仍然只是一种管理方法,并不能解决高校面临的所有问题,必须与其它管理方法配套使用才能实现高校管理效能的全面优化。

(摘于《高校发展与评估》2009年3月第25卷2期)

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实施策略

—— 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等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已在许多高校受到重视。据我们最近对中南地区75 所院校的调查,正在实行目标管理的院校为32 所,占42. 67 %,准备实行目标管理的院校为17 所,占22. 67 % ,正在实行和准备实行的院校比例高达65. 34 %。调查显示,在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上存在不少误区,实践上也存在许多困惑。为了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高校目标管理,本文拟对高校目标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作初步探讨。

一、高校目标管理的内涵分析

高校目标管理就是高校管理者依据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管理目标及方针政策,结合高校实际(如高校类型、管理体制、培养任务、办学条件、学

- 16 -

生情况及社会发展需求等) ,制定高校的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分解为校内各部门和个人目标,形成有机的目标链,使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高校总目标融为一体,并通过目标对所有部门和个人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高校目标管理既具有目标管理的一般特征,又受高校组织的制约。与企业目标管理相比,高校目标管理在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出高校目标管理独特的价值取向。

从构成要素上分析,高校目标管理由主体、客体、目标、条件和手段构成。主体是指为实现高校目标管理的行为、目的、价值、功能而活动着的个人或组织。个人如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等,组织如职能部门、机关团体、教学院系等。客体是指高校目标管理活动中主体的实践活动所具体指向和作用的对象。由于高校目标管理主体的多样性,能够纳入高校目标管理客体的对象也是多样的。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划分不是绝对的,此一时的主体彼一时就是客体,在一种层次、一种关系上的主体,在另一种层次、另一种关系上就是客体。从高校目标管理的目的来看,高校教学、科研和学习的客体是知识,它以学科的形成而存在。对教师来说,它是加工、整理和传承的对象;对学生来说,它是接受、理解和掌握的对象。目标是指高校目标管理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高校目标管理中的目标进行不同的分类。从量化构成看,目标可以分为数量工作目标和质量工作目标;从责权关系看,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与分目标;从时间关系看,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从目标的性质看,目标可以分为战略目标、战术目标和操作目标等。条件是指制约和影响高校目标管理存在与发展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物质文化条件是制约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因素,不仅制约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制约着高校目标管理的规模、速度、形式和目的,制约着目标的实现程度。手段指高校目标管理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途径或措施,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制度手段、信息手段、调节手段、激励手段等。这五大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

- 17 -

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高校目标管理的整体发展。

从运行机制上分析,高校目标管理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四个阶段?、?十四个环节?运行的完整而连续的循环系统。一个中心,即所有工作都要以实现学校总目标为中心。四个阶段即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总结反馈。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环节。

目标制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总目标的制定,即学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深入调查学校自身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二是单位、部门及个人目标的制定,即单位、部门根据学校总目标确定自身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量化和细化工作,将目标分解到教职员工个人。目标制定中包含论证决策、协商分解和定责授权三个环节。

目标实施既指学校总目标及分解目标确立以后,各单位、部门、个人围绕目标做出种种努力,也指学校管理系统为了保证目标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宣传、监督、检查、调整等措施,主要包括咨询指导、监控督察和调整纠偏三个环节。

目标考核指考核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参照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评定单位、部门、个人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等。目标考核主要包括选择考核主体、下达考核指标、制定考核标准、设臵考核周期和选择考核方式五个环节。

总结反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以事实和数据为载体,向各单位、部门、个人反馈考核结果;二是学校针对考核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一些不平衡指数进行分析研究,将指导性意见反馈给各单位、部门、个人。总结反馈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反馈考核结果和指出改进方向。

高校目标管理的四个阶段与十四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循环系统,由目标制定开始,经目标实施、目标考核,再到总结反馈,每个阶段的各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链。

二、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特征

- 18 -

高校目标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目标管理的共性特征以外,即目标的明确性、员工的参与性、时限的规定性、自我控制性、权责的共担性和自我评价性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一) 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性

主体和客体作为高校目标管理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关系划分是相对的,此一时的主体可能是彼一时的客体,反之亦然,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中。

1.主客体相互依存。在目标制定中,作为主体的学校领导层与作为客体的单位、部门及教师个人之间是利益共同体,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作为主体的高校管理层虽然是高校总目标的提出者和最终决策者,但总目标的最终分解和实现,都需要客体———学校各单位、部门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协商和努力。另一方面,作为客体的各单位、部门、个人,其目标的实现也只有在学校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所以通过目标制定,把主体与客体?捆绑?在一起了。

2.主客体相互促进。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作为管理主体的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其他二级单位及个人处于?你帮我忙,我助你力?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作为客体的教学院系的工作目标一经确定,院系负责人自然要组织力量去实现目标。但如果教学院系本身的力量不足以完成目标,作为主体的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院系完成工作目标。而另一方面,只有教学院系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才能有效保证职能部门的目标顺利完成,从而使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3.主客体相互制约。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你控制我,我监督你?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为管理主体的学校领导,要对各二级单位的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同时,二级单位也对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所以主体与客体都是控制的受众。

4.主客体相互转化。在目标考核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是?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的相互转化关系。学校领导、职能部门、直属机关作为考核主

- 19 -

体,要对每一个教学单位进行评定,而同时他们又是被考核者,要接受下属单位或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二) 目标的一致性与多元性

学校总目标只有一个,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它来进行,这就是目标的一致性。目标的多元性是指总目标的不同侧面的反映,或者总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全面地反映。如一所大学的总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的大学,那么总目标的多样性也可以从总目标的不同侧面来反映:招收高质量的学生、聘请国际一流的教授、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成果、毕业生质量为世界所公认、教学研究条件一流、学术氛围与环境良好、服务系统高效、学校教授薪金福利一流、运作经费充分等。以目标的一致性为前提,实行多目标的共存,是高校目标管理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有利于充分发挥目标管理方式的优势。

1.共同基础上的一致性。高校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总目标与分目标、分目标与分目标之间协调一致,没有摩擦,没有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目标制定是高校目标管理工作的起点,要求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学校发展,使制定出的总目标能很好地统率分目标。

2.原则区别下的多元性。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高校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必然需要各种不同的目标服务于不同组织的发展,这些目标服务于高校组织的发展,就造就了高校目标管理中目标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高校组织结构中目标的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目标,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目标进行各层面的分解。从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从目标性质上可以分为刚性目标与柔性目标;从目标结构上可以分为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从目标高度可以分为维持目标和创新目标等。

3.促进发展中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和多元性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在一致的基础上产生多元,在多元的前提下讲求一致,即一致是多元的基础,多元是一致的前提。二者需要相互促进,通力合作,才能相得

- 20 -

益彰,共创佳绩。

(三) 条件的适应性与设计的整体性

高校要顺利、有效地从事目标管理的实践活动,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文化条件。物质文化条件制约着高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制约着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制约着目标管理活动的规模、形式、目的,进而制约着整个目标管理活动。进行高校目标管理,需要考虑制约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现有条件,分析高校可能创造的条件,在认识学校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学校个性的探索,揭示每所学校在自己特定条件下所创造的新鲜经验以及产生的新问题,使目标管理依据条件,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与此同时,条件也是学校发展程度与规模的体现,反映的是某一学校的历史变迁和现实情况,其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往往蕴含着许多具有普遍启发意义的内容。只要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从局部扩展到整体, 就可以揭示出目标管理在适应高校发展中的规律性。因而在高校目标管理中,设计的整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贝塔朗菲把?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作为一个重要的定律提出来。注意整体性是研究事物本质的重要途径,而事物的部分是通向研究事物本质的要素,各部分的确定性惟有参照整体才能表现出来,脱离了整体,任何部分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高校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根据现有条件,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综合,以求达到整体的最佳效益,这就是现代管理的整分合原理。

(四) 全员的参与性与分工的协调性

主客体辩证法决定了高校目标管理必须是全员参与,上至书记校长,下至普通教职员工与学生,一起参与目标的制定,一起参与目标的实施,一起参与目标的考核,一起参与目标的总结。由于这种做法纠正了古典管理学派偏重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又纠正了行为科学学派偏重以人为中心、忽视同工作结合的一面,把工作和人的需要统一起来,能使教职员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通过努力工作满

- 21 -

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组织的共同目标也因此实现。全员的参与性摒弃了?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秉承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人本精神,彰显了?无敌于天下?的管理谋略。但全员参与并非杂乱无章的参与,而是在此过程中,组织设计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相沟通、协作,以达成共同的目标。从分工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把组织的任务、目标分解成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乃至个人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从协作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与配合方法。

(五) 方式的多样性与手段的灵活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的实践充分说明,多样性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这是三种因素使然:一是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二是人才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三是为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而形成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这种多样化的特点,必然要求我们确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多样性的高校目标管理方式,并采取与之相辅相成的手段。有什么样的方式,就需要什么样的手段与之匹配。在注意高校目标管理方式多样性的同时,还应保持特殊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手段的灵活性,即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应在面对管理方式变化时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目标是未来一年、两年或更长时间所要达到的期望值,随着形势的变化,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及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来难以实现的目标,现在可能已失去努力实现的意义,原来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影响的因素,现已成为迫切要实现的任务,所以,目标的实现是伴随着目标作适当的调整的过程。手段的灵活性使目标在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速度等方面能与时俱进,确保目标成为促进整体和部门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使整体和部门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机和活力,体现出目标的动态特性。

三、高校目标管理的实施策略

- 22 -

高校目标管理是一种强调工作成果,鼓励过程创新的综合性管理办法。其基本要求是,目标制定要具有合理性,目标实施要具有实效性,目标考核要具有科学性,总结反馈要具有适时性。

(一) 合理制定目标

目标是一个组织或一个人努力的目的,更是一切行动的方向。合理制定目标是高校目标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充分论证,正确决策。论证决策是目标制定的基础与前提。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目标制定必须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具有专门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高校目标管理必须要围绕这一总目标来制定学校目标。我国有几千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各个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行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 提出适合自己发展、有自己特色的发展目标。基于这一认识,论证决策要考虑四方面的要求: 一是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统一,即目标既要实事求是、高低适度、准确可行,又要充分让教职员工参加目标的制定,集思广益。二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即目标制定既要有全局观念、整体观念,考虑到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又要明确工作的重心,抓住主要矛盾,选取关键目标,集中全力攻关。三是挑战性与可行性相统一,即目标制定既要与时俱进,能激发人们的拼搏精神,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又要切实可行,在现有人力、财力、技术、设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基础上,使目标责任者感到通过努力可以?跳一跳,够得着?。四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即目标制定要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条件变化,以及来自其他方面的随机性干扰,目标本身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制定的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其内在的连贯性。

2.上下协商,综合分解。目标分解就是将整体目标在纵向、横向或时

- 23 -

序上分解到各层次、部门以至具体个人,形成目标体系的过程。目标分解是明确目标责任的前提,是使总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目标分解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分派式,即先由高校最高管理层公布总目标草案,然后将指标依次分派给各单位、部门及个人。若各单位、部门、个人对分派指标无异议,则总目标即告定案,部门目标与个人目标也相继确定。这种分解方式带有独裁的特点,容易促进权威,用得过多会有损士气。二是自下而上汇总式,即先由各单位、部门及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将分派而来的目标草案酌情修改,并呈送学校核定后正式确定。自下而上的目标分解方式具有启发性,通常有利于创造民主的气氛,能满足下属?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使其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但不利于宏观控制。三是上下沟通协商式,即先由学校管理层颁布总体方案,经与各单位领导磋商并获得同意后确定草案,然后各单位领导依据总目标,设定各单位的目标草案,经商讨并获得支持达成承诺后定案。最后,各二级单位依据部门目标,拟定自己的个人目标草案,经与单位同仁协商后定案。合理分解目标一般要经过?三上三下?,也就是要综合运用三种方式,才能形成较为合理的目标体系。

3.明确职责,大胆授权。定责授权就是拥有权力的上级,不但给予下属一定的任务和责任,而且要授予他们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权力。列宁曾说?, 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责和权相一致,这是提高管理效率所绝对要求的?。分解目标,明确职责,也要授予相应的权力。责与权既对立又统一,有责无权,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责大权小,许多事情都要请示领导,由领导决策、批准,实际上等于宣告下级不必对工作完全负责;有权无责,其结果是权力泛滥,使管理缺乏监督。故只有贯彻权责对等原则,才能使目标管理得到有效实施。但授权不等于不管,放权不等于放任。作为管理者,掌握授权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放得开,收得拢;该放就放,该收就收。要合理授权,一是要适度授权,根据目标执行者的目标责任性质与范围来确定其权限的

- 24 -

范围与程度。对于能够使目标执行者自主管理完成目标成果所需要的相应权限,学校都应予以认真考虑和委任。二是明确授权,根据已经明确的目标进行授权。如果所设定的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楚,那么就难以确定为实现其目标需要的相应权限。因此,制定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责任实行授权,是授权的前提。三是监督授权。授权者并不能由于实行了授权,就完全解除其应负担的责任,还应该对被授权者的目标实施情况及行使的职务权限是否妥当担负监督的责任。

(二) 有效实施目标

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与目标实施的有效性休戚相关。有效实施目标是高校目标管理成功的保证。

1.咨询指导有方。高校目标管理是一种需要全校教职工参与和每个个体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而在实践中,不少教职员工对这种管理方式并不了解。因此在高校推行目标管理,首先要做好咨询指导工作。一是通过网络、会议、广播等途径加强宣传工作,营造?上下同欲?的氛围,使各级领导、广大教职工形成共识,从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二是重视目标管理过程中的咨询和答疑解惑,尤其是分批次深入各单位、部门进行指导;三是注意目标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等工作。

2.监控督察得力。监控督察即对目标管理过程实施监督与控制,目的在于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或促进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换。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和内外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目标的实现水平,若不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需要学校建立高度灵敏、及时、得力的信息控制系统来疏通各项工作的渠道,使上情及时下达,下情及时上报,以便学校领导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果断地解决问题。监督控制有两项基本要求:一是适时性监控,即目标一旦发生偏差时,能够迅速发现,及时纠正。甚至在未出现偏差之前,即能预测偏差的产生,从而防患于未然。二是关键点监控,即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系统过程中的突出因素,掌握系统状态,了解执行情况,可以选择重点目标

- 25 -

为关键点。同时对个人来说,可采用?自我控制?的方式来取代强制性管理,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3.调整纠偏及时。学校管理者应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关注整个管理过程,尤其是对各级目标实施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做出调整。首先是要调节目标中因事先考虑不周全而造成的不合理部分,其次是工作对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后需要调整的部分。应定时检查和分析各级目标的实际执行偏差和实现情况,有效控制目标。当发现目标不尽合理、目标计划本身有偏差时,必须修正目标计划。特别是当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目标本身有重大失误,使预定目标和计划不能继续执行时,必须重新调整目标,全面改变计划。

(三) 科学考核目标

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科学考核目标是高校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 1.多元选择考核主体。考核主体是指目标考核活动的承担者,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费尔巴哈说:?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主体不同,考核意识不同,考核结果就会不同。高校目标考核工作是多方面的,工作业绩是多维度的,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工作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根据此原理,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开发出一种全视角选择考核主体的方法——360 度考核法。此法又称全方位考核法或多源考核法,是指从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考核,以提高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依据此法选择的考核主体主要包括主管领导、师生群体、同级部门、单位自身、外部专家等。

2.客观下达考核指标。考核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指标的设定将使考核客体围绕指标转,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是目标考核系统高效运转的保证。要使考核指标客观,一是放眼学校发展,制定战略指标。战略指标是从宏观上对学校工作进行规划,战略指标的下达具有其战略导向性。依据不同高校工作的重点、基本点和亮点,可以将考核指标分为核心指标、基本指标和个性指标。二是立足考核需要,制定战术指标。战术指标是从实际操

- 26 -

作的角度出发,对考核工作加以描述。为了使考核具有科学性,战术指标的制定要在战略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分,考核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定量指标用于考核可量化的工作,侧重于考核工作的结果,而定性指标则用于考核不可量化的工作,侧重于考核工作的过程。

3.明确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是紧密相关的,标准模糊,就会造成考核困难。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一是以数量考核为参照,下达定量标准。定量标准就是根据考核指标,运用数学公式, 从数量方面测算目标的实际情况,将抽象描述转化为具体分数的方法。?数字是最公正的判官?。定量方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精确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把标准定义在了人们能理解的范围,抛弃了人们只对事物原因和结果进行主观臆测成分居多的分析,而代之以数学符号和公式,使人们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抽象变得具体。二是以质量考核为依托,下达定性标准。定性标准是从质的方面来考核目标的执行情况,对于不便采用定量方法进行考核的目标,可采用定性标准加以考核。采用定性指标考核,便于对整个工作进程进行评价,适用的范围较广。定性标准的制定常用简单分等法,就是按优、良、中、可、劣或者按A、B、C、D 的等级进行评定。

4.认真研究考核周期。考核周期也称考核频率,即多长时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周期短,则称高频率考核;考核周期长,则称低频率考核。短周期考核一般为一至三年,长周期考核一般在五年以上。短周期考核与长周期考核各有利弊。从原理上来说,考核频率越高,则考核效果越好,但在实际设计中,既要考虑考核成本、考核制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又要在客观上符合结果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自身周期的特点。对于结果性目标,要采用低频率的考核周期。对于行为性目标,则宜采用高频率考核周期。

5.恰当应用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有适用之别,没有适合一切高校的通用的考核方式。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要突出适应性。根据不同目标的性质和特征,考核方式可以分为绝对考核和相对考核。绝对考核是学校各单位或个人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与学校下达给该单位

- 27 -

或个人的工作目标的比较。绝对考核也称无条件考核,具有不受外界影响而能保持其性质、大小等的特征,反映了一种?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的价值判断,具有高绩效性,它适于用定量标准进行考核。相对考核是学校各单位之间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的比较。相对考核也可称为参照考核,反映了目标和考核标准之间的粗略比值,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但它可以满足对许多粗放性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的需要,不可抹杀,否则会堵死回旋的空间,导致管理的僵化。由于相对考核侧重于行为的描述,在实际操作中适于用定性标准进行考核。

(四) 适时反馈目标

总结反馈为学校管理层与单位、部门和个人之间提供了一个更为正式的沟通机会,有利于协助单位、部门和个人进一步了解自身工作情况,提升成绩。为提高管理的渗透力和工作效率,目标反馈要因情而适。

1.及时反馈考核结果。考核结果是一种期待,所以要及时反馈。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学校的事实和数据为载体,向各单位、部门持续反馈考核结果。二是学校针对部门考评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特别是一些不平衡指数作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将研究和分析得出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指引和督促其改进工作。

2.按时兑现考核奖惩。考核奖惩是一种长效机制,因而要按制度按时兑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加扣薪酬。薪酬激励与相应制度相结合,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创造一种氛围,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组织成员都能以最佳的效率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多做贡献。薪酬激励还必须公正,但不搞?平均主义?。为了做到公平激励,必须对所有职工一视同仁,按统一标准奖罚,不偏不倚,否则将会产生负面效应。二是升降职位。职位的升迁是单位领导者实现事业抱负的心理需要,反映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要,以之为动机进行激励,既能以金钱留人,更能以事业留人。

3.及时指出改进方向。总结反馈既针对成绩,更针对问题,时间长了,就会印象淡漠。对于成绩需要及时肯定,并要讨论如何采取措施进一步巩

- 28 -

固;对于不足,应当及时讨论目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了解其原因,采取措施或计划来改进提高。

(摘于《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1月第29卷11期)

◆名家论坛

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

——《管理观察》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的访研

编者按: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大体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99年开始扩招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以往的?千军万马独过木桥?发展到入学率达23%。2007年招生规模达到570万人,是1977年的21倍,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社会上对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过快的议论也越来越多。面对高教大众化出现的新问题,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是怎样看的?他们采取了哪些对策?其作用和效果怎样?为此,本刊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进行了访研。

1.本刊访研团:我国高教主管部门为什么把解决教育质量问题作为重点?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高等质量工程?与这两个工程有何区别,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张尧学: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个基础性的问题。人才培养,就好像人必须吃饭一样,是大学和教师的天职。大学要是不培养人才,那么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就不存在。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最基础的应该是人才培养,科研、为社会服务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如果没有人才培养,大学

- 29 -

就变成研究所了。所以,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学校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学的生命线。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高校质量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近几年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中央明确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简称?高职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1998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211工程?和?985工程?主要解决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建设,并不针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是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如何提高本科学生质量实施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出台质量工程的背景是:

第一,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且这个转变正越来越深入,影响面也越来越广泛。

第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影响越来越深入。 第三,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加。

- 30 -

上述变化带来了大学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变化,例如质量观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培养方法与模式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的变化以及管理的变化等,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发生变化。

怎么样回答这种变化和挑战?在新时期,我们面临哪些新问题?用什么样的新措施来解决这些新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能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广大高校教职员工和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和紧迫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回答得好,发展就好,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就高;回答得不好,就很危险,大学生质量就会不如人意。

面对新形势,当前我国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我认为,当前我国高校还存在着八个不适应人才培养发展新形势的地方。

第一,教师的不适应。首先是数量不够。合格教师的培养是长期的事,特别是大学教师。我们的学生数量增长太快,十年增长了五倍,而十年不可能培养出五倍的合格大学教师。其次是?质?。我们有许多好教师,热爱教学和科研、热爱学生。但是,我们也有部分教师,还存在学风浮躁、教风浮躁、急功近利等倾向,在学术水平上,针对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善于学习和研究,学术水平不高。同时,在教学上,也有部分教师不投入、不认真,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待提高。教师问题或者说师资队伍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第二,学生不适应。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大学是国家买单,而现在学生自己要交学费和生活费,还要自己找工作。我们有很多学生在经济上或就业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互联网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例如游戏等,如果学生不能把握自己,沉迷于网络,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学校管理队伍的不适应。在计划经济时代,班主任、辅导员经常到宿舍跟学生谈心,学生有什么问题找组织很快就可以沟通解决。现在

- 31 -

大不一样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面临着新问题,我们的管理队伍在管理模式、思想认识上都不太适应;同时还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倾向。

第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我们的体制机制,无论是分配机制还是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体制,都有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分配方面,剪刀差过大;考核工分制,用管普通农民的办法考核大学教授;在职称上,不按岗位,把职称变为一种待遇,每年由上至下分指标提职称。而学校的各部门、各教研室之间缺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和教学严重脱节。

第五,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有的学校课时设臵不科学,设臵课程太多,把大学和高中的概念模糊掉了。高中是知识的传授为主,大学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培养能力为主。有的课程内容陈旧,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有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重新培训找不到工作,在大学学的知识基本上就没用。专业设臵也是一样,有的过窄、有的又过宽。还有,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大部分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育学生如何思考不够。

第六,办学环境不适应。既包括学校的学术环境、生活环境,还有一个大学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比如学术环境,如何使大学生一进大学就想学习?我们的大学有许多工作要做。生活环境也是一样,我们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在大学接受文化的熏陶,接受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精神的东西主要靠环境得到的。大学要创造好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会平等、学会尊重、学会交流、学会关爱,这方面的建设太少。大学需要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人要有尊严和责任及权利,我们往往把责任强调得多,而权利强调得少。人生来就有权利,只要不犯法就应该享有各种基本权利,就应该受到保护,而我们从来很少讲权利。我们总是怕大学生会调皮捣蛋。其实,人只有受到尊重和保护,他才会觉得自己是主人,才会更加爱学校和更加爱国家。

- 32 -

第七,协调发展上的不适应。我们在综合协调发展上,专业与专业之间、校与校之间、省与省之间,东西部之间都存在。这种现象短期没有什么,但长期势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会带来教育的公平问题。

第八,办学条件和投入不适应。美国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是三万美元,香港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政府的拨款加上学费是20多万港币,而我们是1万多块人民币。实际投入差得太多,这也是这些年高校贷款急剧增加以及教学质量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就是质量问题,如何解决?

解决质量问题首先是一个质量观的问题。新时期大学生的质量不再是仅仅掌握专业知识的问题,其核心是要培养?两种精神和两种能力?,即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生存和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对大学生的共性要求。另外对不同的专业,还应该有专业方面的要求。

2.本刊访研团:如您所说,?211工程?和?985工程?以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为主,而质量工程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质量为主,那么,质量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张尧学:质量工程包括两大内容,一部分针对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中的各个共性环节,另一部分是解决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问题。解决本科人才培养各共性环节的内容有六个部分。

第一,专业设臵和专业结构调整。我们在全国各大学设臵了3000个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高校的专业和社会相关行业或产业的联系。比如,我们请大学相关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然后我们提供一部分经费支付这些外来的专家参与高校工作,我们也请相关行业的院士来参加。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专业的教师能够去企业研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大学和专业把自己的学生安排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的企业去进行实习,当然部分经费可以由项目进行支持,加强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紧密结合。

- 33 -

第二,精品工程和教材的建设。由于我们的师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来,满足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所以提出了用信息化的办法把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课程,包括他们的讲课内容、参考书、相关的作业等等都放到网上,让讲同一门课的其他老师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和研讨怎样讲好课,达到共享优质资源和信息交流的目的,我们设臵了4000门的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完成了近3000门。另外,我们还启动了?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启动不同类型的教材建设计划,比如,研究性大学和教学性大学都有不同类型的教材,推荐使用先进的、优秀的新教材。

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把英语教学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加以推进。从2002年开始,针对我国大学生人人学英语,却讲不好英语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我们提出在英语学习中大量使用信息化技术。在全世界,用信息技术学英语的问题是没有好的英语软件。我们组织了最强的队伍,在清华大学等几家出版社研制出了最好的英语学习软件,并在全国高校试点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提出在大学阶段基本解决大学生的英语听说问题的目标,让大学生能听懂英语,和用英语交流。我们希望60%左右的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改革了教学英语大纲,把原来由写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在教学内容上,把原来的课堂教授改成由计算机教授,我们全国不到7万的英语教师面对几千万学生,师资肯定是不够的。英语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大学英语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以听说为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听力和交流上下工夫。这就是改革我们的导向,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第三,改革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实践教学有几个环节,一是实验室,一是校外实训基地,我们当前抓的是实验室。我们建设了500个实验示范中心,把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成以学生自己想题目,或者与老师一起想题目,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臵设备和材料为主的创新性实验。实验的时间可以长一点,可以半年甚至一年,同时把以前水平式的实验室设计改成垂直式,为学生腾出空间,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需要借实验仪器设备

- 34 -

来进行自己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写出实验的创意执行过程以及结果。同时我们设立了500个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创新实验区不是以哪一个专业为主,而是多个专业相融合,它不是一个机构,不同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来参加,我们为每个实验区和每个示范区都提供相应的经费。学生来做什么呢?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做一件事情,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把相关的学生组织起来表演一个节目,他们请来美国导演,排了快一年,反映非常好。这是一种跳开课程和专业,让大家充分发挥思考和想象的实验方式。同时国家财政拿了1.5亿支持100所学校的尖子人才或者有兴趣的人才进行创新性实验,学生可以跳开本专业,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国家财政支持每个人1万元。这个实验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都是在实践教学和人才改革模式上的一些探索。

第四,教学团队和高水平老师队伍建设。第一,我们建设了教师培训网,这个网络是当年建设当年见成效的。全国30个省市都建立了培训的网络基地,通过联网,我们的主讲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地方和大家交流互动,一次培训可以培训几千人,以此改善教师的讲课方法。第二,我们设立了教学团队,由老中青相结合,由高水平的教授带领讲师和年轻的助教,大家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一起来培养学生。除了教学团队之外我们还设立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表彰既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又有很高的教学造诣和教学水平的、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系统,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各类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的社会监督。

- 35 -

第六,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为了解决发展的均衡问题,我们专门设立了由东部高校,就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学校支持西部地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在公共系统方面,我们还设臵了公共平台系统,在系统中汇聚社会需求的信息和在校学生的信息,然后根据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给出专业的预测。同时,我们还建设了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系统,把国家重点建设的一些精品课程通过网络技术汇聚起来,做成门户网站,供广大教师和学生共享。我们还建设了国家级的资源中心,包括精品课、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各种信息等,来支持信息的共享。我们还有网络考试系统、教学评估的系统、百万册图书共享系统,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是供所有高校共享的。这是我们这一期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尖子学生的培养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想法,英雄也创造历史,比如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帝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质量工程想对百分之一的尖子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条件,采取特殊的方法,聘请最好的老师来培养我们的尖子学生。此外,我们还加大对地方院校、西部院校和文艺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地方院校扩招特别多,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遇到的难题更大,艺术类院校有他们的特殊性,比如电影学院、中戏,已经很出色了,帮一把就会更加优秀。

3.本刊访研团:?高职计划?几乎与高教?质量工程?同时启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请您也介绍一下其实施的内容和效果。

张尧学:?高职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经国务院批准;为了探索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办中国特色高职,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而启动的一项重大工程。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就是培养会干活的人。这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之后尤为重要。

- 36 -

从1999年开始,我们国家的高职开始大发展,现在高职学校比本科学校的数量多,接近1200所,本科是800多所,再加独立学院300多所;但高职的学生比本科的在校学生少,因为高职是三年,每年的招生差不多,大学招50%,高职招50%。高职的学生除了前面讲到的一些问题之外,还受招生制度等的影响。前几年,高职的招生是排在最后的,按高考分数线,先是一类院校招,然后二类招、接着三类招,最后才轮到高职。学生的进校分数比较低,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社会也有顾虑,觉得你考不上好的学校才上高职。高职学校在发展前途上也不如大学。但高职的学费却比较高,为什么?因为大学有拨款,高职靠地方政府拨款,有些是市级政府拨款,他们拨款还不是按生均拨款,有些省是按块拨款,高职的拨款是非常少的,所以必须多收一点学费。

高职教育处在一个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前沿,但面临的难题比较大,支持却比较少。我们一直在推进高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希望高职培养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启动质量工程的同时,国家财政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每个学校能得到平均3000万左右国家财政经费支持,同时也在办学思路和方向上进一步明确,这对高职的发展帮助很大。在办学思想上,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个管理平台、两个办学系统、两个证书和一个回炉的?1—2—2—1?的思路,就是要把高职办成一个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管理平台。管理平台的模式是这样的:设备可能就是企业的、教师也是企业来的、教材也可能是企业帮助编写的,学校帮助招生和管理,学生在学校学习实用性技术,毕业后去企业就业。这样,高职不需要自己配备过多的老师和设备。

两个系统,一是基础课教育系统,就是学生在高职学什么。除了学技能,还要学基础,如数学、英语等,可能没有本科那么多,但是学校要系统地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另外,专业技能培训要成系统,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比如,钳工就需要一些认识钳工工具以及如何操作的基础实

- 37 -

验。有了基础之后,再到实训基地完成更复杂一些的基本操作。基地有机床、计算机等设备。完成实训之后再去企业实习至少半年,这就从基本的技能培训阶段进入了技能的深化学习阶段。在企业干一些事,同时又学习企业的管理。

两个证书,一个毕业证,一个职业资格证,一个回炉,就是当学生工作几年后想再学习时,可以再回学校培训。我们把高职办成一个管理平台,一个学习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系统。培训的系统。现在很多在高职培训的人数多于在学人数,可能在校生7000—8000个,但一年的培训人数多达10多万。

4.本刊访研团:质量工程在专业设臵、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推进,还考虑到了高教资源在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和协调发展。这些计划实施后的效果如何?

张尧学:?质量工程?实施一年来,有了比较好的进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

项目建设方面:批准建设了1818个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了专业规范的制订和专业认证及评估试点工作;累计建设了246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批准建设了4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批准建设了360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批准12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共开展6135个项目;批准建设了4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开展了四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与表彰,评选表彰了4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批准支持了9个大学生竞赛活动资助项目;批准建设了2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批准资助了560名受援高校教师和120名教学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完成对口支援高校的90个数字化教室建设。

公共系统建设方面: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臵预测系统项目?建设;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建设工作;启动了网络教育资源

- 38 -

共享平台项目建设;启动了立体化教材数字资源系统建设;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资源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质量工程?的全面启动实施,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了各地、各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导了办学定位的思考,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带动了各地的改革试点。

5.本刊访研团:我国推进?质量工程?需要模式创新,在几次访研过程中您都提到高校改革与管理模式问题,那么,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呢?

张尧学:我国高等教育有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需要好好总结。在管理上,我感觉我们有我们的特点,例如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大学的互动比较多,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互补等。但这是否叫模式,需要进一步讨论。我认为:我国高教管理方式的形成有深刻的背景。从国内背景来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家都想把高等教育搞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等于高等教育强国。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的环境都不一样。例如我们的经济改革,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在中国,尽管可能有批评,但国家如不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可能在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在优质资源共享、在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都将出现滞后的问题。西方的大学以学术自治为主,他们认为学校是独立的,不需要政府管。我们不太一样,我们的政府和高校有很好的互动关系,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人服务,这大概就是中国高教管理模式吧。

这个管理模式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公共政策与项目的引导,对学校产生影响和作用,而学校又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

- 39 -

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权,并向主管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双方结合起来产生一个互动,而且产生效果最大化。

6.本刊访研团:推动?质量工程?深入开展,怎样加强科学管理? 张尧学:加强科学管理是推进质量工程的关键,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调查研究,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和内在规律。在这方面,特别要加强和高校以及学生教师的互动,真正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科学发展。

第二,准确定位。要分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功能,准确定位。中央政府负责全局性的、高校和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授上讲台的问题、收费标准的问题、生均经费的问题、部门间协调的问题等。

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落实中央的有关政策,二是结合当地的特色。比如一个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地方高校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一些适合当地特色的政策。

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比如学生培养模式的制定、培养方案、授课时间、实验室的建设,开什么课不开什么课,都是学校说了算,学校拥有自主权,但政府对学校培养的过程和最终合格的检验负有责任。

第三,加强服务。管理是一种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我们面对的是中国最有知识和最有创新性的群体。我们不但需要在思路上创新,还要在组织和管理流程上创新。这对我们管理人员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政府要为学校提供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要通过国家的意志和项目的引导,解决发展的方向问题;我们要有较强的实践和协调能力,兼顾各方利益,然后选取突破点;再次,要敢负责任,我们现在的会议太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决策就是要负责任,不敢决策,可能要影响工作。至于决策的把握和比例,这是值得研究的。但我认为:在失败和逆境环境下,敢于应对,善于决策就是奇才、就是创造。我觉得管理的最核心是思路和各方面的协调,就是取胜概率增加的过程,这需要学习。

- 40 -

7.本刊访研团:?高教质量工程?从深层次来讲,它既是高教大众化一次转型,又是新文化的一种表现。当前推进和实施?质量工程?需要发展和弘扬哪些新文化?

张尧学:推进高教质量工程需要新的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精神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发展新文化就是要把高校人文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很好结合起来,大学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教授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大学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首先要强调人的权利和责任,一般我们把责任放前面,但是以人为本可能要换一个角度,就是把权利放前面,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权。权利放在前面不是胡来,而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权利,然后再去负责任。然后爱国、爱党、爱民族,但应该强调渗透,而不要太强调培养。

第二,提倡理性和逻辑的思考。理性思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科学思考。我觉得中国的文科科学性太少,社会性和世俗性太多,而在大学应该强调科学的文科、学术的文科,我们的大学把社会性等同于科学性,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大学应该是科学性和学术性的,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思考,即缺少科学的精神。我们应该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大学生,不人云亦云,这是核心价值观。

那么,人文精神靠什么培养呢?靠大学文化的传承。大学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像一个炼钢炉,放入生铁,练出纯钢。大学一定要守护自己的传统,科学技术可以创新,而文化要靠渗透和长期的积累,所以大学在文化方面要引领、要保持、要传承,要有自己独立的、独特的见解,要保证人类的公共道德和传统道德,好的要保持,糟粕要去掉。所以我们在推进大学的质量工程建设时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建设,鼓励多举行一些学生的比赛或竞赛,质量工程本身就支持10-20项学生专业竞赛。我们也鼓励大学多成立一些俱乐部,同时鼓励大学不要给学生开过多的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

- 41 -

谈恋爱,这也是加强学生的互动和交往,让学生觉得在学校辛苦着,也快乐着。每一届大学生都把这些优良文化传统留给大学,沉淀下来,哪怕只是沉淀一点点。新生都是靠师哥、师姐、老师带领的。我认为要帮助一个学生,就要让所有人来帮助他,大学需要融洽的氛围,人文环境好,大学生才会获得快乐而充实的大学生活。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管理队伍不为教师科研服务,学风造假等等问题势必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搞实验,给学生1万元,但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一些申请资金的手续,以相信学生为前提。因此,我觉得大学文化是一个急需建设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现在还没有考虑十分清楚或者没有认识透彻,这也是我们高校面临的大问题。除此之外,大学教师的创新、评估、各种考核,也缺少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比如,规定教师一天写5000字,这样他就没有空间创新,所以要给他们松绑,让他们宽松一下,解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第三,把弘扬文化与加速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办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文化的效益是长远的。但是方向一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你搞数学研究也好,哲学研究也好,可以不受大环境影响,但是研究的结果、培养的人才今后还是为社会服务。你可以不为今年、明年的社会服务,但这是大学办学的根本。所以我们总的思想是加强高等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大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对社会有用,可以干活,地质专业的学生可以翻山越岭地寻找矿藏,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治病救人。二是要有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现实意义,不能搞完就扔。三是为国家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原载于《管理观察》2009年第2期)

金融危机应引起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 42 -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

对整个高等教育来说,金融危机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借此机会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来说,反而是个机遇。必须以对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反思为契机,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金融危机必然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实际上,世界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已经和即将出现的影响是全面性的。这里包括三个层次:浅层次影响、次层次影响和深层次的影响,其中有的在我国还不太明显,有的已经凸现出来。

浅层次影响中,第一项是高校经费。这在西方国家已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美国,仅一个加州大学总校,今年的公共事业经费就少了几个亿。个别学校在银行的存款也受到很大损失,比方说冰岛银行关门后,牛津大学的存款损失了3000万英镑,剑桥大学损失1300万英镑,等等。另外,外国很多高等学校都是用基金来举办的,基金缩水使高校遭受损失。银行贷款也成了大问题,利息提高、贷款困难,导致有的学校现在一年要多付100万美元的利息。再加上捐资办学的人急剧减少,投资办学的企业也有所减少,这些都对世界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

第二项是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要更大一些。因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扩张较快,就业压力增大,现在又遇到金融危机,许多中小企业所受影响较为明显。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努力下,能够有所缓解。

次层次影响中,第一项是学校招生。现在对西方国家影响已经比较大,一位在美国大学访学的老师告诉我,他所在大学最近已感觉到有的系招不到学生,需要进行调整。前几天有媒体报道,香港有的大学也反映今年商科学院报名的人很少。但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暂时影响不大,因为中国的生源很充足,高中毕业生现在只有60%至70%可以上大学。当然,由于经济

- 43 -

困难,有可能招生数会减少,但另一个方面,市场经济不好的时候,有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下岗了,又会回到大学念书,大学生数量反而增加,这就是大学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错位发展。另外,金融危机还导致西方高等教育的师资产生了问题,有的学校要裁教师,有的学校要减工资,对中国来说,这却是一个调整和充实师资的机会。

除了上述这些影响外,更深层次的影响将发生在专业结构、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如专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某些专业可能要减少。现在许多学校不管有没有条件,都热衷于搞金融、外贸、外语、法律等热门专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热门可能会变冷门,专业结构可能要发生变化。另外,课程内容、教学方面可能也要发生各种变化。最后,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影响是素质教育,应引起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

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错误造成的:错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以及一连串不道德的经济行为。高等教育对待那些错误理论应该怎么办呢?就是要修改课程。比如说,我们认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与错误的经济金融政策,那我们的教科书里就不能继续鼓吹这些错误的东西。对于一连串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则要检讨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我们培养人才的时候,没有培养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所以我们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因此,对整个高等教育来说,金融危机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借此机会进行深刻的反思,也许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来说,反而是个机遇。有破坏才有创新,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翻开历史,可以看到几次类似的机遇: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促使某些西方大学设臵了通识教育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为了民主的高等教育》,促使通识教育在全世界广泛流行;20世纪70年代,针对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西方有识之士呼吁要使科学教育人文化或

- 44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由此可见,21世纪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刻反思,将是促使高等教育更加重视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契机。

现在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间,传统的道德体系解体,但是市场经济的道德信念尚未树立,而其负面影响则已泛滥,如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因此应该承认,这些年来,中国高等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重视不够。金融危机也将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一向对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反思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教育。

事实上,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全面性,同样存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但在应对金融危机上,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贴近社会实际,对人才市场的适应性较强。与此同时,国家采取向内地、农村和中小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政策,有利于职业技术人才的流动。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加快优化、升级,必将促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更新课程内容,重视实用性课程开发,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第一线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海归人才陡增,有利于高职院校调整、充实所紧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也将促使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视并加强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必须以对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反思为契机,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应根据培养目标,以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除一般人文素质要求外,着重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中自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摘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6日第2版)

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

- 45 -

——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陆建洪院长

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办出高职特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职教育要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就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臵,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素质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为此:

(一)开展人文教育首先要正确把握?人文?内涵。人文素质是指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基本内容是人文知

- 46 -

识,其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灵魂。

(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还要接受大量的实践教育,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设立更多通识教育的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创新技术的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类精神,关注人的本性的人文社会活动中,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使得自身的专业技术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三)要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教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专门人才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职业的社会特性反映出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高职学生要做到乐岗敬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教育,其内容要针对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特点,重点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的教育,培育突出职业特点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中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二者相捏合。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所决定的。重视在各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尤其是抓住学生顶岗实

- 47 -

习的契机,利用不同企业的文化给学生带来的强烈体验,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其他途径上:

一是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纳入人文教育的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体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理想诉求。在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比如,如何在网络文化中突出以人为本,渗透人与人彼此的关怀,等等。

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重要的是要在制定有效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三是以课程改革为努力方向。要重点开发整合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课程,通过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等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形成人文教育的基本课程模块。注重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既有利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同时,还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将订单培养企业的文化内容分解在专业教学之中。

(摘于《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

关于职业教育的12说

——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

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范式说

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从现代教育观的意义上说,就是学习过程的组织,可以看作是社会组织的子系统。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一面镜子,其教学组织是应对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和技术的变化,特别是劳动组

- 48 -

织的变化而从教学论角度确定的学习过程的结构形式。伴随着经济结构、技术手段、劳动组织的演变,职业教育学习过程的组织至少经历过四种基本的范式变化。

其一,是企业劳作主导的范式,是一种工作岗位的学习。这一组织范式,是基于传统的家族企业劳动组织形式的,即建筑在主要根据地区或区域市场的顾客合同所采取的个人或小组的劳动方式之上的。学习地点主要是早期的企业,如作坊、工场、家庭及农户,相应的学习采取本原的、模仿的、直接的、实践的方式。学习是在具有长期职业经验而兼职从事教学的人员,如父母、师傅、伙计、邻居、同事的指导甚至悉心照料下进行的。

企业劳作主导的范式, 即工作岗位的学习, 其所显现的社会形态,是与家族式的社会结构紧密相关的,涉及基于这一社会结构的传统主导的标准、风俗、消费和习惯。因此,学习目标主要是使学习者具备专业能力,以便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适应其基本的社会形态的生活, 而学习活动则是在作坊、工场、农村、矿山等现场进行的。学习内容是对职业工作的复制照搬,强调实践经验形成的岗位积累。

其二,是学校理论主导的范式,是一种线性系统的学习。这一范式,是基于泰勒分工的企业劳动组织形式,即建筑在采取大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并同时降低成本的劳动方式之上的。学习地点主要是从企业分离且与市场隔离的职业院校的教室、教学车间、实验室,相应的学习采取结果导向的、顺序的、封闭的、步进的且通过教学人员和教学媒体等他人指导的学习方式,在全职从事教学的教师、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学校理论主导的范式,即线性系统的学习,其所显现的社会形态,是与模拟的、封闭的、他人规范的社会结构紧密相关的,要求具有与工业相关的亦即从属于工业的伦理道德。因此,学习目标主要是使学习者具备很高的专业能力,以便在工业生产中遵循劳动纪律,提升晋升愿景,学习活动是以教学科目、课程( 教程) 和学习班的形式在课堂里进行的。学习内容是对职业工作的理论抽象,强调系统理论形成的线性再现。

- 49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pq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