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反排木鼓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向

更新时间:2023-04-25 01: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_ArtEdition

黔东南反排木鼓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向

苏晓红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木鼓是苗族文化的表征,是苗族民族文化认同和张扬的载体。木鼓舞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苗族人民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中的构成部分,木鼓舞具有血缘认同,凝聚氏族精神,记录历史,教育后代,以舞传情,传播民族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追溯木鼓舞的起源,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木鼓舞文化的发展路向,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木鼓舞文化。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保护承传。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鼓木鼓舞文化内涵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09)01—0011—03

收稿日期:2009一02—18

作者简介:苏晓红(1972一)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

活动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

奇葩。黔东南台江苗族木鼓舞,分布于

全县各苗族村寨。但由于受历史的局

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传,现存下来较

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地区

的木鼓舞。其中以反排木鼓舞最富盛

名。木鼓舞是反排规模隆重的祭祖舞

蹈,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

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

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

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

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被称作

“东方迪斯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东南台江反排木鼓舞于2006年被列

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

以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

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实际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

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

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

远无法恢复或再生。研究反排木鼓舞,

旨在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木鼓舞文化

传承的有效路径,更好地弘扬民族精

神,传承民族文化。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第1期

一、木鼓和木鼓舞

木鼓,是贵州各民族地区至今都在

使用的一种以木为腔体,两端蒙牛皮的

打击乐器。木鼓中最具特色和有着久远

历史的是苗族的木鼓(苗语称“略斗”,

“略”意为鼓,“斗”意为木)。传统木

鼓鼓身长大,横截面直径约50~76厘

米,重可达千余公斤。木鼓多以截取自

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反

排木鼓为长圆形,直径约33厘米,鼓

身长约170~200厘米,两端蒙以牛皮,

用竹篾箍紧而成,使用时将鼓横置鼓架

上击之。木鼓舞,苗语称“Zukniel”,

源于苗族牯脏节仪式,是苗族人民敲击

木鼓起舞祭祀祖先的舞蹈。在苗族鼓社

组织中,木鼓是神器,象征祖先灵魂安

息之所(女性始祖蝴蝶妈妈、男性始祖

姜央和本氏族历代祖先),是氏族的标

志,祖宗的象征。因此木鼓舞成为族群

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

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

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反排木鼓舞,苗语自称“方白牛

浆”或“著牛方白”,“方白”是反排

苗寨苗语的称谓,“牛”是木鼓,“浆”

1】

 

■_J0URNAL0FGUIZH0UUN工VERSITY

是鼓社,一个盟之意,“牛浆”即为鼓社祭鼓时所用的木鼓;“著”是跳,“著牛方白”,即为跳反排木鼓舞。在七年一次(其它地区十三年一次)的节日中一共要跳四次木鼓舞。开始在椎牛祭祖“醒鼓”时跳木鼓舞,通过它把久藏在洞中的鼓(祖先居住地)唤醒。然后在“招魂”仪式上跳踩鼓舞,召唤祖先魂魄回来过节。第三次在鼓主家举行的“敬鼓”仪式上,众子孙和祖先一起跳木鼓舞以获得祖先的认同和保护。最后在”藏鼓”仪式上跳木鼓舞,与祖先依依惜别,跳舞送行。传统的反排木鼓舞有严格的禁忌:不是过牯脏节不准敲响木鼓,不准跳木鼓舞。

二、反排木鼓舞的起源、特点

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传说反排木鼓舞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反排木鼓舞以鼓导舞,鼓点就是舞之音乐,鼓手就是舞蹈之核心,舞随鼓点变化而变化。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2新来者可随时加入。反排木鼓舞的动作

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

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中统一进

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

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

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乌、鱼、兽、

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犷豪迈、矫健

敏捷、灵巧活泼。

三、木鼓舞的文化内涵

l、血缘认同,凝聚氏族精神

从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和<祭鼓

词>中可知,木鼓对于苗族不是一般意

义上的乐器,而是“祖灵栖身之所”,

是~个血缘家庭的纽带与象征。因此,

苗族每个支系族群大事及个人生活大事

都要用鼓舞的方式来沟通天界。联系祖

先,祈求祖先的保护,祈求幸福。苗族

人民借祭祖来强化血缘、家族观念,维

护氏族内部团结、巩固氏族组织,凝聚

氏族精神,增强氏族的力量。

2、记录历史,教育后代

反排木鼓舞主要有高斗(斑鸠1

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

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

节。第一段“略歌陶”,表现木鼓的起

源,模仿啄木鸟的啄树声及祖先西迁远

征情景;第二段“歌陶大”,表现木鼓

的传承发展、祖先安家、相约每13年

同宗聚合“吃牯脏”的习俗,以及眺望

故园的复杂心绪;第三段“略渣厦”,

表现祖先开荒造田、创业播种所经历的

艰辛;第四段”渣厦漏”,表现取得第

一次小季丰收的情景;第五段”吓弟

福”,表现13年一次的家族欢聚“吃牯

脏”的盛况。这五个章节分别表现苗族

祖先从东方迁徙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

水,披荆斩棘,打猎御敌,开垦田土,

共祭祖先的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

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

木鼓舞在展现苗族历史生活的同时,教

育后人永远记住祖先苦难的经历,激发

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3、以舞传情,传播民族文化

解放以前,反排木鼓舞只在祭祖

节、招龙节等苗族重大节庆、祭祀活动

时跳。1986年反排木鼓舞参加全国第二

届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

一举成名,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受

到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邀请出访演出。

反排木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

无数中外观众,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喜

爱。据统计,台江县人口不到15万,

会跳反排木鼓舞的不下2万人。以舞传

情、以舞会友,舞蹈变成了人们进行社

交的基本“手段”,造就了全民皆舞的

社会文化环境。跳木鼓舞成为一种骄

傲,一种自豪,木鼓舞走出乡村,走进

社区,木鼓舞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四、木鼓舞的发展路向

对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有效保护,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应以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地研究、探索

木鼓舞有效的传承路向,建设和谐文

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在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责任人,应出台一系

列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给与保障。台江

反排木鼓舞能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政府起了主导作用。贵

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各级政府组织

相关部门通过民间采访、调研,制作电

视专题,组织比赛等活动,大大提高了

木鼓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986年,反

排木鼓舞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体育运

动会上名声大振;1990年参加北京亚运

会艺术节表演,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轰动全国,蜚声海

外;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加以保护。反排木鼓舞从

某种意义上成了苗族人民的一张文化

名片。

2、校园传承,培育文化认同台

江县极为重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几乎

在全县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反排木

鼓舞”课程。以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

解木鼓舞的渊源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

 

lArtEdition

的荣誉感和尊严感,认同本民族文化,从而自发传承本民族文化。

3、保护传承人。调动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保护就只能是句空话。为此,调动传承主体积极性的前提是保护传承人。提高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地位,给与就业、经济上的保障,使他们能够通过技艺养家糊口。传承人自觉地、主动地承担起传承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以延续。台江县民间艺人万政文是方召乡反排村人,自幼学习木鼓舞。20世纪80年代初组建了木鼓舞表演队,经常到省内外、国内外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他曾经到贵阳红枫湖苗寨传授反排木鼓舞,被人们称为苗族舞王。2008年被指定为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人,他表示要走进反排小学,传授木鼓舞,让木鼓舞薪火相传。

4、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培养文化自觉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反排木鼓舞作为苗族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参与者是族人的群体,不是职业化的专业队伍的表演活动。其所反映的那份厚重的精神文化积淀已内化为民族文化心理,形成文化自觉,得到全体的广泛认同。所以,木鼓舞能够走出乡村,走进都市,走进我们的生活,能够“一舞跳千年”。

本文对反排木鼓舞的研究只是初步的研究,在新传承人的培养,传承基地的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面还有待展开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工作,以创新的精神开展保护工作。保护工作要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转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保护,尽快建立起科学保护机制,以弘扬木鼓舞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杨正权.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2]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苗族舞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李黔滨,杨庭硕,唐文元,贵州民族民俗概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DirectionoftheDevelopmentWoodenDrumDanceinFanPai,

—■一贵州大学学报?E;帧2009?第1期

社。2006.

[4]张中笑,罗廷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5]李德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6]杨鸽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M].贵

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7]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

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8]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

所.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M].北京:新世

界出版社,1986.

[9]罗丽娜,刘凯华.中国民间舞蹈的现状

透视与传承保护[J].电影评价.2007,

(9).

【10]杨艺.贵州民闯鼓乐之铜鼓、木鼓析读

[J].中国音乐.2000,(4).

[11]杨昌树.苗族木鼓(略斗)的传说、

鼓点及其他[J].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7年增刊.

[12]黄泽.西南少数民族木鼓文化初探

[J].责州民族研究.1992,(4).

[13]丁玉辉.我的牵挂留在苗乡.http://

Hog.sina.conl.cn/s/blog

4e3bbaeeOl000cd2.htmL20()7一09—20.

[14]何光渝.<多彩贵州风》中的“风”.

http://biog.sina.COrn.cn/s/blog一49198610l

0002uy.html.2006一04—29.

andHeritageoftheCultureof

theSoutheasternGuizhouProvince

SUXiao——hong

(QiandongnanVocationalandTechnologyCollege,Kaili,Gu恐hou,556000,China)

Abstract:WoodendrumisasymbolandtheMiaoculturalapprovalcarrier.ItistheproductionofthedevelopmentofhumancultureandanimportantpartofChina’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sapartofMiao’Sculturaltraditionandlivingmode,theMiaowoodendrumdancehaslotsoffunctionsandrichculturalconnotation:ithasbloodidentifiea—tionandclanspiritualcondensation;itmakeshistoryrecordsandeducatesthenextgeneration;itexpressesfeelingsthroughitselfandcommunicatesnationalculture,etc.Thisarticletriestotracetheoriginofthewoodendrumdance,to

exploreitsculturalconnotation,andtosearchintothedirectionofcultural

development,SOastomakebetterheritage

andprotectionofthewoodendrumdanceculture,andtopassonChina’Sfineculturaltraditionstothenextgeneration.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woodendrum;woodendrumdance:culturalconnotation;protection;heritage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p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