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图形_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3-05-23 04:4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第23卷第3期

(2008)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NEIJIANGNORMALUNIVERSITYNo.1Vol.23(2008)

浅论图形 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潘 平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4)

摘 要: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是环境,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 背景理论为基础,从汉英语对比、对外汉语、现代汉语三个方面探讨了图形 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形;背景;认知中图分类号:H03

一、图形 背景理论的基本内容

图形 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它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 图形 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图形 背景理论的研究大约是从一世纪的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开始的,他提出了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区分。之后,完形心理学家借鉴过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则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例如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也就是突显原则。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有其心理学基础。大量的实验证明:图形应遵循 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gleofpranganz),即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物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例如:

(1)Theballoonisoverthehouse.(气球在房子上空)[1]在表示方位关系(静止或移动)的两个参与者中,相对来说,移动的物体(或者容易被移动的物体)更容易被看作图形。一个气球在房子上空,我们一般将气球看作图形,将房子看作背景。

(2)Abikeisnearbythechurch.(一辆自行车在教堂旁边)

这时两个物体中,小的那个(自行车)更容易被看作图形,大的(教堂)更容易看作是背景,我们一般不会反过来说。

(3)Achurchisnearbythebike.(一座教堂在自行车旁)在认知语言分析中,图形 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重要的和基本的特点。图形是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环境。对图形的选择取决于注意的焦点、移动方向、观察的方 收稿日期:2007-0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2008)03-0061-04

位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师和我谈了两次话,这句话的句义决定了 老师!是句子的 图形!, 我!是句子的背景,不可颠倒,否则意思就全变了。再如:

(4)心脏病的发病率和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是不能对这一现象施加什么影响的,所以在这个句子中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宜看作句子的 背景!, 心脏病的发病率!应看成是句子的 图形!。我们不可能说成:

(5)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跟心脏病的发病率有关。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有些好笑了,我们不能把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看作句子的 图形!, 心脏病的发病率!看作句子的 背景!,可见认知语言学所关心的是 图形!和 背景!的选择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学中的体现。

二、图形 背景理论在汉英对比中的应用1 汉语中的 东南!与英语中的 southeast!

在汉英语中表示东西南北方向时,汉语说 东南!和 东北!、 西南!和 西北!;而英语分别说成southeast、northeast、southwest、northwest,相当于汉语中的 南东!、 北东!、 南西!、 北西!。为什么汉英语在指称方位时不一样呢?我们试用图形 背景理论有关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我们知道,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在表达图形和背景上的顺序是不一样的。汉语是先说背景,后说图形;而英语

[2]

刚好是相反的,即先说图形,后说背景。如:

(6)Thereisabookonthetable.(桌子上有一本书)在英语中,book是图形,table是背景,顺序是 图形 背景!;在汉语中, 桌子!是背景, 书!是图形,顺序是 背景 图形!。

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62(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3期

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我们可以样大胆假设:在远古华夏民族中,东、西观念的产生要早于南、北。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很可能与我们祖先首先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有关。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太阳的东升西落是人们每天都观察到的,这也是他们最熟知的自然现象,所以自然而然会先有东、西方位的概念,而后才会有南、北的观念。那么在确定方位时,我们会用一个固定的、早已熟知的方位作为参照点。按照图形 背景理论,东、西方位是背景,相对来说,南、北方位是图形。

从认知心理上来讲,虽然汉英语都以 东!、 西!为参照点和背景,但前面已提到过,由于在表达图形和背景上的顺序不一样,汉语是背景在前,图形在后,而英语是图形在前,背景在后,所以人们在表达东南、东北等方位时与英语就刚好相反了,即我们说东南(从背景到图形),而英语说南东(从图形到背景)。

2 汉语中的 在##上!与英语中的 in!

在汉英语的对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

(7)吉姆在墙上凿洞。(Jimmadeholesinthewall.)(8)我们在沙滩上看见了脚印。(Wesawfootprintinthesand.)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表达 在##!的概念时,英语用 in!(译成汉语是 在##里!)。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试着用图形 背景理论有关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汉语是先说背景,后说图形;英语是先说图形,后说背景。在例(7)中,英语首先注意到目标事物 洞!,因而看中 洞!凿入墙体的过程,作为一个平面的墙面(背景)是被忽略的,所以用 in!;而汉语无论是打洞之初,还是打洞之后,首先都注意到这么一个面(背景),开始是 在墙面上打!,造成与墙面的破坏,完成之后是 墙面上出现了一个洞!,所以用 在##上!。

在例(8)中,尽管 踩出一个脚印!比例(7)中 凿出一个洞!要快得多,但说英语的人还是会注意到目标事物 脚印!(图形),也就自然而然地重视 脚印!经压印而成的 细节!,所以用in;汉语从大处着眼,认为沙滩是一个平面(背景),是 脚印!存在的处所条件,所以用 在##上!。

这里的分析涉及到一个 面!的问题,对处于某一 平面!之上的事物,汉语强调的是这一平面对于事物 存在!的作用,这可视为一种广义的 承载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 面!,目标事物似乎很难立足或根本不会存在,所以说汉语的人会先想到事物存在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背景,因此必然的选择是 在##上!。英语用on,当然也是用来表示 承载!的,但它首先注意到的是目标、事物、图形,所以对于目标事物出现、运动的过程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印象。如果按照出现的运动过程去理解事物所处的平面,就不一定把它视为承载物了,就有可能会用in。

三、图形 背景理论对副词 都!疑难问题的解释

!行了多, 都!的主要意义和用法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 都!主要表示范围,用来总括它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在句法结构上是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 都!所限定的事物没有例外地发生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或具有形容词所表示

[3]

的性状。 都!总括的对象在数量上不小于一,例如:

(9)老张和小王以前都是教师。(10)这几本书我都买了。

(11)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我都去过。

例(9)中,老张是教师,小王是教师,所以 都!总括前面的 老张!、 小王!

都具有后面的性质 都是教师!。 都!总括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这时我们可以用 都!。

但张谊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就 都!字提出了一个很有

[4]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他的问题是:为什么下面

的问题不成立。

(12)少数同学都不同意这个方案。(13)有一些人都不想把事情弄僵了。(14)少量的古籍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15)一部分步兵都遭到了重创。

都!在这几个句子里都是范围副词,分别总括前边的 少数同学!、 有一些人!、 少量的古籍!、 一部分步兵!,虽然这些名词在意义上是 少量!,但毕竟表示的是大于一的复数概念。按理说应该是成立的,为什么不能这么说呢?

张谊生先生在 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中对此类问题解释说: 上例的Np之所以不能被量化,显然不是因为Np的客观数值有问题;而是因为Np都是整体中的少数,表示的都是主观性小量,而主观性小量的语用义与&都 全称量义显然是不协调的。如果将这些Np略加改动,变成表主观性大量,全称量化就可以进行了。![5]例如:

16)大多数同学都同意这个方案。17)大多数人都不想把事情弄僵了。18)许多古籍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19)大部分步兵都遭到了重创。

从词语的搭配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制约的角度出发,张谊生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们也从图形 背景理论中得到启发,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

陈忠先生在 认知语言学研究%一书中说道:充当图形的

[6]条件之一是 取决于观察者的关注中心!。丹麦心理学家鲁

宾也举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也可以佐证我们的观点。如图:

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总第102期潘 平:浅论图形 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63(

对于这幅图,很多人第一感觉会认为它是一个花瓶,因为它被涂成了黑色,在白色的背景上具有封闭的状态,很容易被看成是突显的图形。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将白色部分看作图形,而将暗色部分看作背景。

我们认为:句子不成立的原因很可能与说话人关注的焦点有关。拿第一个例子来说,既然少数同学不同意这个方案,就隐含着大多数人同意这个方案,说话人关注的是大多数人。而 少数!和 多数!构成了这样一个整体, 少数人!

和 多数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根据图形 背景理论,要表达这一整体中的人是否同意这个方案,人们最自然的表达方法是把大多数人的意见当作焦点表现出来。(就像是图中的花瓶一样,它被涂成了深色,非常突出和显眼,相比白色更容易被认为是图形。)如果要突出少部分人的意见,我们会说:(只有)少数人不同意这个方案。 只有!在这里是隐含的,它和 都!的意义相冲突,所以 都!是不能要的。

四、图形 背景理论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1 吃了苹果!此类语言现象引发的思考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了!的用法对留学生来说始终是一个难点。他们在明白了 了!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后,有时还是不能造出正确的句子,如:

(20)他吃了苹果(21)他喝了茶(22)他买了书

孔令达先生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把动词后的宾语称为简单宾语,并明确指出: 如果&动+宾 表示经常发生并且比较具体的动作,一般不能自足##这类非自足的格式可以添加这样的语言成分变成自足的句子:在宾语前添加表示物量的词语。![7]在留学生的课本 汉语教程%一年级教材第二册中也很明确地说: &V+了 要带宾语时,宾语前要有数量词或其他词语做定语。例如:买了一本书;喝了点酒;吃了一些鱼。![8]由此看来 V+了+简单宾语!格式是不成立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对一些语法现象或词的用法作硬性规定,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好。作为老师,如果把为什么这样的道理给学生讲清楚,把中国人讲汉语的语感传达给学生,我们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接受得快一些。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也试着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 背景理论来做一番解释。

像这样的一些句子不成立的根本原因是:句子只说出了背景,而没有说出图形。这类句子人们关注的是整个事件,包括吃的数量或者东西的好坏等等,而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要么在宾语前加上一些表示物量的定语,比如说我吃了一个苹果。在这里,数量词相当于一个句子的焦点(图形),相当于暗示着一种对比,我吃了一个苹果,而不是两个、三个等等。虽然这种对比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在我们脑海里是存在着这样一个参照(背景)的。

还是以(20)句为例,我们还可以说:(,考

同样也可以成立。这里很显然, 他吃了苹果!表示的是一个时间背景,图形(焦点)是后一句话 他上学去了!,后半句话是以前半句话为时间参考点的。如果没有后半句话,总会让人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后面还差点什么似的,原因正在于此。

2 她去了小卖部买酸奶!和 她坐着在海边!引发的思在李大忠先生主编的 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中,可以看到留学生在 了!上犯的一些错误9:

(24)她去了小卖部买酸奶。(25)昨天晚上我朋友来了看望我。(26)上个星期,我们到了郭沫若故居参观。

实际上所有的错误句子去掉 了!就正确了,这几个错误例子的类型不同于我们刚才举的例(23) 我吃了苹果,就上学去了!这样的例子。尽管都是两个动作联结在一起,但例(23)中用 了!是为了给后面动作一个参照。而现在所举的(24)、(25)、(26)不同,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以(24)为例,我们知道动态助词 了!是表示动作的完成,如果在第一个动词后加上 了!,那么就强调了 去!的动作已经完成、实现。这样一来, 她去了!和 小卖部买酸奶!都成了叙述的重点,都是图形(焦点),没有主次之分。正如李大忠先生所说 意义的重点不在于第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完成,或者说是目的的意义压倒、超过、淹没了动态一样,因此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完结已没有表达的必要了。!所以像这类错误,要使此句成立的话,把 了!去掉就可以了。

那么下列句子错误的原因也是如此:(27)王先生摇了扇子走过来。

(28)老汉笑了讲,这小茅屋不是他盖的。(29)老王指了前方告诉他们: 哪儿有人!!

同理, 摇了扇子!和 走过来!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先 摇了扇子!,再 走过来!,所以这里不存在前半句用 了!来为后半句作时间上的参考点。所以在这里 了!强调动作的完成, 摇了扇子!和 走过来!都成了焦点,都成了图形,而整个句子却缺少了背景。

像类似的例子还有动态助词 着!, 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外国留学生因为受 时!范畴的影响和介词短语后置的干扰,在说汉语时,往往会造出这样的句子来。例如:

(30)他坐着在海边。

(31)他们三个人站着在一起。

(32)我们常常坐着在草地上讨论问题。

李大忠先生在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中回答道: 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行为到达某个处所,或者该动作是在某个处所发生,要表达这样的语义内容,动词后不应该用动态助词&着 。!

李大忠先生的解释很清楚。但我们也可以从图形 背景理论出发来解释此类问题。杨寄州先生在 汉语教程:&

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6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3期

的持续,还可以用来说明另一动作的进行的方式。!如:她正在前边发着言呢!/我们走着去吧。在 我们走着去吧!这个例子中, 走!是表达后一动作 去!的方式的。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是 动词+着!后跟介词短语,而并不是动词。所以在30)、31)、32)例中,动词加上 着!是强调动作的持续,这样一来句子中又有了两个焦点,句子就没有了主次,所以不能说,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证明。以30)句为例,如果我们把 在!看作是动词, 坐着!当作一种方式,把重音放在 坐着!上,使它成为图形(焦点)突出来,那么表达的意思就是表达了 他!在海边的状态是坐着,不是站着、躺着。

像这样的错误句子改正的方法还有两种,还是以30)句为例,要么把 着!去掉,突出结果补语 在海边!,要么改成 他在海边坐着!,把 在海边!当作一个地点背景,突出图形 坐着!。

综合以上三类例子,本文发现,在一个句子中,没有图形不行,图形多了或者不明确也不行。

四、结论

前面我们尝试从图形 背景理论这一新的、认知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图形是焦点,背景是环境,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上的参照与被参照的关系,我们不仅立足于这一理论在空间上的应用,而且还把空间域延引到了数量域和时间域,数量有多少的区分,当突出了少的一部分,多的部分就成了背景;时间有早晚的分别,当想突出当前的时间,那么过去某个时间只能是一个参照点,反之亦然。在一个句子中,到底把哪部分

作为图形,哪部分作为背景与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有关。从这个角度出发,时间和数量也有图形和背景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时间和数量的图形和背景考察了其在汉语中的应用。对某些疑难问题,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心理、认知上可能会解释得更好、更有说服力。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出版社,2001.

[2]赵世开.汉英语语法对比论文集[M].

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刘月华.实用汉语语法(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1.

[4]张谊生.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J].

2003,(5).

[5]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6]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7]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的语言形式[J].中国语文,

2003,(5).

[8]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二册)[M].

学出版社,2005.

[9]李大忠.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

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北京:北京

北京:北京语言大

中国语文,上海:上海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ApplicationofFigure backgroundTheoryinChinese

PANPing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

Abstract:Figureandbackgroundareveryimportantconceptsincognitivelinguistics.Figureisthedescribedobjectand

thefocusforattention.Background,thesurrounding,servesasafoiltothefigure.Onthebasisofthefigure backgroundtheory,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applicationsofthistheoryinChineselanguagefromthreeaspects comparisonandcon trastbetweenChineseandEnglish,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andthemodernChineselanguage.

Keywords:figure;background;cognition

(责任编辑:刘寒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ph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