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地理高考试题命制趋势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26 01: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新课程地理高考试题命制趋势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研究高考地理的命题发展趋势对于地理教学和引导学生正确复习应考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截止到 2010 年除广西外,全国其他地区均已进入新课程(见表 1 ), 2011 年到 2013 年全国有 30 各省区参加新课程高考。(见表 2 )

表 2地理新课程高考和大纲卷的省份变化

年份

2011 新课程高考地区 大纲卷地区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河北、湖北、云南、内

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蒙古、四川、重庆、贵

天津、北京、黑龙江、吉林、州、青海、西藏、甘肃、

陕西、湖南、山西、江西、河广西

南、新疆、上海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四川、重庆、贵州、青

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海、西藏、甘肃、广西

天津、北京、黑龙江、吉林、

陕西、湖南、山西、江西、河

南、新疆、上海、 河北、湖北、

云南、内蒙古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广西

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2012 2013

天津、北京、黑龙江、吉林、

陕西、湖南、山西、江西、河

南、新疆、上海、河北、湖北、

云南、内蒙古、 四川、重庆、

贵州、青海、西藏、甘肃

注:粗体字为当年新加入地区

一、高考命题发展趋势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从高考的性质看高考命题发展趋势的研究

地理高考作为高校入学的选拔性考试,试题的命制要体现地理学科特点,考查应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题目的命制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要符合高校对学生地理能力考查的需求,同时,在试题的命制中又要不断发展和变化,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有效区分学生水平。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而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前提下,重在考查学科和一定的跨科学习方法和能力。

由此可见对高考试题和试题命制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地理学科的性质和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2. 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看高考命题发展趋势的研究

高考的考查重点与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完全一致。在新课程中,中学地理新课程的性质已经从以记忆大量记忆地理资料和地理常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强调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变为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整体认识地理环境,运用地理学习和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生产与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最终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三教学很大程度上是高考前的复习和提升,同时更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收官阶段。一方面是新课程推进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在教学中继续保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为让学生达到课程目标完成基本的教学和复习任务;另一方面,担负着在学科基本内容学习后,进一步梳理、归纳所学的内容,整合必修与选修知识,落实学科要求,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重任。

因此在高三新课程教学中,研究高考命题发展趋势对于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保证正确的学科教学方向,保证有效提升学生学科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考命题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方面和研究内容

从近年新课程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来看,各地高考命题逐步向新课程要求靠拢,充分体现出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显著特点。

因此,研究高考地理的命题发展趋势就要从地理新课程的要求和高考命题的考查特点出发进行研究。

1. 研究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高考的考试内容

《 2011 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明确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内容。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地理高考命题的最终依据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因此在研究高考命题时首先明确,题目的命制如何体现课标要求是研究高考命题的出发点。

2. 研究《考试大纲(说明)》,把握高考的变化

(1)考核目标与要求

保持原有的要求,突出以能力立意,体现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体现考查身边的地理。

表 3 高考考查的目标和要求

目标 \ Ⅰ 要求

能够从题目的文

字表述中获取地

获取和理信息,包括读

解读地取题目的要求和

理信息 各种有关地理事

物定性、定量的

信息。

能够调动和运用

调动和基本的地理数

运用地据、地理概念、

理知识 地理事物的主要

特征及分布、地Ⅱ Ⅲ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能够准确和完整地形式的地理信息,包理解所获取的地理括判读和分析各种信息。 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学其他相关学科的主学习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解决地理的相关地理信息。 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

理原理与规律等

知识,对题目要

求作答。 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

的填绘,地理数据

和地理图表之间的

转换,基本的地理

观测、地理实验等。

能够用简洁的文

字语言、图形语

言或其他表达方

式描述地理概描述和念,地理事物的阐释地特征,地理事物理事物 的分布和发展变

化,地理基本原

理与规律的要

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辩证地、历史地考理知识和相关学科察事物,对事物进的知识,通过比较、行学科的和跨学科判断、分析,阐释地的描述与阐释,意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义完整。(文综)

能够用科学的语

言、正确的逻辑关

系,表达出论证和

能够发现或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过论证和能够提出必要的论科学的、具有创程与结果。 探讨地据,论证和解决地理新意识的地理问理问题 问题。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题。

理观念,探讨、评

价现实中的地理问

题。

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力层次的要求始终没有变化,但是要注意理解到位。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第一,信息的获取建立在学习基础上,在考试中信息蕴含在:题干、材料、图像、设问之中。阅读这些内容抓住关键词是重点。

第二,建立关键词和所学知识要点的联系,即将所学知识和方法与关键词对应,是考试中考查的重要方式。

第三,题目设置问题严谨、辩证、准确,特别是术

语表述的考查突出地理学科要求。比如描述特点

(时空分布)、分析成因(自然、人为)评价(优

劣)等。

例 1 :

37. ( 37 分)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09 福建)

图 9 中的 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 。 甲 国为拉丁美洲人均 GDP 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 2006 年 8 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 1 )分别说出 A 、 B 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4 分) ( 2 )描述 H 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10 分)

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题目通过地形图、降水柱状图和文字材料提供信息,分别对图示地区的地形、河流特征进行设问。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用知识、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在作答时需要读图并将图中信息与所学的地形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思路,区域的基本特点(即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对应,进而用相关术语进行准确表述,这一考查过程很好地体现了《高考大纲》中的考查目标和要求。

(2)考试内容上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在新课程高考大纲中考试内容的表述与原来大纲要求有了较大的调整,考试内容要求均已课标要求为基础。因此在高考题目命制中不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材,而着重于针对课标要求考查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 2010 年北京市高考说明为例:

① 宏观层面的变化及启示

变化:知识体系内容有两处调整,“地球、地图”调整为“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区域地理”调整为“区域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模块和义务教育阶段内容均列入知识体系中。在知识内容表述中,把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内容归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把北京市选修模块《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内容归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启示:这一宏观层面的变化一是突出了“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工具性在地理课程学习和高考考查地位;二是更加突出了分析地理问题时以区域为载体突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维主线。

② 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启示

变化:

对原考试大纲表述形式进行了调整。如:“大气环境保护: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与防治”改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 对课标表述进行了轻微的调整。如:如“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改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改为 “ 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表述更加简练,涵盖内容多。如“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改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细化部分要求。如“城市区位因素”改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等。 启示:

考试说明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特别明确考查课标要求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

将原有的二级考查内容的表述形式换为一级表述,一方面弱化了对具体 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考查时,学生运用不通过程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充分体现高考的严谨性与科学性。针对现行课标中表述不够严谨的地方 进行了调整。

在内容表述中更加突出考查时对地理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的重点要求。

(3)从题型示例看高考命题变化的趋势

在具体高考大纲的要求下,各地根据本地情况拟定的考试说明中往往有一些题型示例,这些题型示例多为近年来的高考真题,虽然与当年高考的内容无关,但这些典型例题中体现的高考命题的考查重点、基本思路却对高考复习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分析这些典型试题还能看到高考试题命制在思路上变化的脉络。

3. 进行近年来各地高考题目的对比分析

在对各地高考题的对比分析中我们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研究:第一,研究新高考命题指导思想 , 从宏观上了解高考命题动态、了解试题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了解文综试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二,研究高考题目的立意、题目的设计(情境、设问、题型、题量、内容等)明确所考查知识与能力的深度与广度,

了解试题是如何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如何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又是如何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的。第三,研究新高考试题答案,了解答案所蕴含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思路,以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与和解题思维。

(1)通过对比明确高考试题的共性,把握命题发展趋势

随着逐步进入新课程实验,各地地理高考在近几年的命题中稳中有变,均体现出向新课程要求平稳过渡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试题的命制从以大纲为依据转变为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命题理念和思路、题目立意、题目选择、题目设计特点等方面充分体现新课程思想和要求。

命题理念与思路:凸显“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地理图像、表格作为学习和表达工具性”的两个重要价值取向。 例 2 : 到 2010 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 7500 千米 ,图 3 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 6 — 8 题。 (2011 年全国卷

)

6. 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运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元素是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水文

【答案】 A

【解析】从高速铁路热点切入,考察交通运输和学生地理素养。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背景知识。高速铁路由于速度快,安全要求极高,地形就是影响其安全性的主导因素。

7. 在平原地区,建筑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噪音扰民 B .较少占用耕地

C .缩短运营里程 D .保护野生动物

【答案】 B

【解析】 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背景和生活体验知识。

8. 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A .武汉 ----- 广州 B .杭州 ---- 上海

C .成都 ---- 上海 D .兰州 ----- 北京

【答案】 A

【解析】高速铁路的优势主要是中长途运输,特别是中途运输。杭州——上海太短,高速公路就可以解决问题,也不是航空的强项;杭州——上海、成都——上海属于线路较长的航空线路,高速铁路会有影响,但没有对武汉——广州的影响大。

这一题目的考查凸显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题目取材于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高速。通过景观图情境的构建将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差异等考查内容整合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很好地突出了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

例 3 :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 3 ,完成第 8 题 。 (2007 年北京卷 )

8 .图中表示住宅区的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 ①和② B. ①和④ C. ②和③ D. ③和④

此题体现的是:课堂学习过程和学生获取、归纳、分析等学科能力的考查 对应的课标要求是: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城市功能分区含义,运用地图或材料归纳功能区特点,解释其成因。(很明显这是一个学习过程)

应用基本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步骤:读图提取地理信息;有功能区的作用,根据功能区不同归纳其的基本特征;将特征与图中信息对应;找出最佳答案。

可以看到:本题不是让学生背诵功能区的特征,而是根据功能区的作用联系归纳其特征,并有效运用读图技能获取有用信息解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思路被有效考查。

例 4 : 图 5 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 25 ~ 26 题。( 2009 年安徽卷)

25. 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A. 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 .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 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 .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6. 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A. 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 .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 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 .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例 5 : 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图 3 )。读图 3 ,完成 6 — 8 题。 ( 2009 年全国 1 )

6. 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A. 80m B. 110m

C. 170m D. 220m

7. 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A. 道路①为直线

B. 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 道路③最长 D. 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道路重合

8. 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A. 道路③ B. 道路①

C. 道路①和② D. 道路②和③

这几道题目涉及铁路提速、城市活动的时空变化和地图的使用多个实际问题,可以看出高考试题的情境的主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价值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系社会,从学生身边的或社会突出的问题入手,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探索中构建可变通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思路。

另一方面,高考试题中在考查时,多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凸显地理图表作为认识和表达工具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改进信息的呈现方式,通过情境呈现的“艺术设计”和持续指导,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利用地理图表揭示相关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意识。通过简化示意图、要素相关性图变式、数据计算和图文转换的训练,是帮助学生抓住信息本质特征的重要方法。

面对高考试题的新情境,传统以记忆强化和高频练习为主要手段教学必然是低效的。教学只在仿真的问题呈现方式(有思维深度的地理图表)下,从身边或社会

问题的提出入手,并经过学生探究过程,才

能帮助学生构建灵活度高的知识体系、总结

分析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敏

感度和准确性。

纵观各地几年来再实施新课程前后的高考题

目变化,可以看到:从旧课程到新课程的转

化,高考题目的命制也在实现着平稳过渡。

这其中,凸显“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

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地理图

像、表格作为学习和表达工具性”两个重要价值取向,已成为高考命题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在获取地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科基本能力十分重要。学习过程的考查已成为能力立意命题的主要考查方向。机械记忆不理解基本概念、原理的原因及结果已无法适应课程和考试的要求。 命题立意:在命题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题目命制上,近年高考特别突出了能力立意,一方面注重评价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开放的试题情景,有机地将学科基础知识、技能与具体问题结合,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四项学科能力。

首先,试题考查重点突出基础的整合,考查对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整合水平。

例 6 : 图 10 中 A 地年平均降水量 734.5 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61.4% ; 1 月平均气温 -12 ℃, 7 月平均气温 24.6 ℃。 ( 2009 年安徽卷) ( 1 )简述流经 A 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8 分)

( 2 )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10 分)

( 3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12 分) 这道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根据地图信息,对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并从环境整体性角度认识水文、地形的形成性特征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效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整合水平。

其次,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具体表现为:考查考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例如:如何使内蒙古从资源大省变为经济强省?某些省区如何应对资源枯竭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从地理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地理观点去认识问题,以地理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目的。

例 7 :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 4 — 5 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2010 年全国文综一卷)

( 1 )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 耐湿 B. 耐旱 C. 耐盐 D. 抗倒伏

( 2 )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 花费 B. 农家肥 C. 农药 D. 淡水

此题需要学生对滩涂地理环境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有效的考查了学生从地理角度获取、加工、调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 8 :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 M 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图 1 示意 M 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2010 年全国文综一卷)

( 1 )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在 M 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 设计 B 提供面料 C 加工 D. 送货上门

( 2 ) M 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 大型服装超市 B. 服装专卖店

C. 代理销售商 D. 信息交流平台

( 3 )在 M 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 配送仓库 B. 面料厂

C. 制衣厂 D. 仓储中心

本题同样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将生产活动及其地域联系进行整合,对于学生获取信息,调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进行了考查。

题目题量、内容选择和难度设置:在近年各地高考试题中,以往偏题、难题逐渐减少,更多的体现出题量适中,难度适中,特别是新课标高考试题呈现出内容选择上更加关注学科本质,关注生活、关注热点,考查涉及内容广泛,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注意构建新的联系线索。对考查内容的考查程度未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

以 2009 年各地新课程高考题目为例:

表 3 2009 年新课标文综地理试卷内容的比较

海南卷 宁夏卷 天津卷 浙江卷 安徽卷 福建卷

选择1 组 时区计算 某区域外流湖根据土安徽土地生态产业

题 土地利自然消壤剖面利用现状园区的生

用结构亡过程判断土调查 态联系图

变化图 图 壤类型

2 组 水库入库中山站北方某全球变城市中心东中西部

水量水位时区距区域等暖有关商务区昼能源自给

图 离特点 高线图 问题 夜人口密率变化

度变化

3 组 食用油厂两鲜切北极点世界四某地坡向云量日均

区位因素 花生产附近不地气温与太阳辐值图

国比较 同时刻降水年射

日照图 变化图

选择4 组 日处与正鄱阳湖某国家城市区某地部分苏州沿江

题 午旗杆影冬夏景四城市位工业港口分布地带产业

夹角计算 观变化人口金布局问示意图 群体

等问题 字塔图 题

5 组 两地年降 葡萄酒东京大大气环流极昼、晨

水量差异产业链都市圈与大洋环昏线等有

比较 结构图 空间结流向高纬关问题

构图 输送热量

6 组 沙漠中古 某日 8 关于土

城遗址图 时地面地荒漠

天气图 化的论

选择第 7 我国某地 正午太

题 组 形区地形阳高度

剖面图 变化曲

第 8 我国蔬菜

组 种植规模

与种植地

综合题 第 21 题第 36 第 12 世界某

某海湾围题:我题天津区域图

海造地前国沿海现代工(北欧

后对比图 港口兴业聚集波的尼

建钢铁引起的亚湾沿

工业基变化 岸)

地的有

关问题

综合题 第 22 题第 37 第 13 三城市

日照时数题:根题 工业年

等值线图 据某地产值计

降水量美国东算及区

第 23 题 图分析北部与位分析

进行生欧洲西(长株

G 市吸引态建设部气候潭)

珠三角产的措施 及开发

业转移图 治理的

比较

选考题第 九寨沟深

24 题 秋景观描

述及原因

分析

选考题第 风暴潮的

25 题 形成、类

型、分布

及对策

选考题第 根据剖面

26 题 图分析灌

区及聚落

附近的环

境问题 线 第 33 题第 37 题古罗布泊拉美某国湖岸线及自然条河流入湖件、灌溉口三角洲系统及吸分布 引中国投资条件 第 34 题 : 我国某地气温、降水分布图 某时某地海洋地理面天气问题 图、能源基地产业链 开放地区自然灾害及开放城与防治 市分布特点,出口 农产品的自然条件 环境保护问题

从各地高考题目内容比较上可以看到:在试题设计选取上注重选择被普遍关注的全球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注重体现地理学科前沿。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

例 9 : 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 OM 和正午的影子 ON 之间夹角∠ MON 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 7 ~ 9 题 ( 2009 海南卷) 。

7 .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 MON 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A .中亚 B .西亚

C .东南亚 D .南欧

8 .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 MON ,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A .滇 B .湘

C .皖 D .鄂

9 .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 MON 发生了小 — 大 — 小的变化。该月是

A . 3 月 B . 6 月

C . 9 月 D . 12 月

这一题目,考查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对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理解。一方面改变了原来考题中考查地球公转以偏、难、怪(图)呈现题目,让学生望题生畏的思路,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考查;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地球公转对于研究地理问题、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地球运动内容在学习地理中的作用;同时考查了学生图文转换和空间定位的基本能力,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凸显了地理学科基本内容和地理学习关注生活的特点。

具体题目设计特点:近年高考题在题目的设计上更加关注题目情境的开放性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各题目的衔接上突出认知特点,难度层层递进,题目考查的区分度明显提升。

各类题型试题特色鲜明

在选择题的命制上,很多题目以串题的形式出现。围绕一个具体情境,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整合不同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设问,考查学生对地理核心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逐步深化,突出地理问题的思维主线。

例 10 : 图 1 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10 年 5 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 l ~ 3 题。 ( 2010 全国新课程卷)

1 .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2 .自 2009 年冬至 2010 年 4 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 .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 .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 .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 .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3 . 2010 年 5 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 .气旋缓慢过境 B .冷锋缓慢过境

C .反气旋缓慢过境 D .暖锋缓慢过境

这道题目都考查了地图、 天气图与天气系统及其特点的基础知识,在呈现方式上,构建了一个具体的天气情境,从地图、天气图入手,考查学生对天气图的判读,对天气系统及特点的掌握,同时调用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设置层层深入从判读提取信息,到分析天气系统的特点,再到将天气系统特点与具体情境对应分析,很好的考查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和不同能力的运用水平。

在综合题的命制上,以区域为载体,充分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以课标要求为依据,从不同深度考查学生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应用水平。在具体题目设置中,各设问相互联系,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考查,同时,为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性分析奠定基础。具体表现为:对空间定位的方法、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区域比较的方法、案例分析及论证方法等方法的引导与考查。这其中特别体现了对学生以空间定位为基础,进行联系、想象、推理等方面的思维方法考查。同时,在综合题问题和答案的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准确运用地理语言和思维过程的正确性的考查。

例 11 ( 1 ): 读图 12 ,回答下列问题 ( 2008 年北京卷)

( 1 )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 2 )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 3 )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 4 )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 5 )近 10 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考查方式上看给定区域,以地图阅读为线索,从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再到其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而考查人类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题目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问层层递进,突出区域地理分析方法,突出了人地协调发展的思维主线。

例如在考查农业发展限制性因素时,就突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思路考查:降水 —— 灌溉 —— 不合理(加蒸发旺) —— 盐渍化、下游缺水。

整个大题分析过程中特别体现了对学生区域分析方法和相关能力的考查:准确定位;读图:由定位和图中信息描述特征:地形区概念、术语、读图分布;等值线阅读数值、变化(方向、数值);成因分析:气候成因在区域的表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本区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对人类农业的限制(不

利);在农业区位因素转变中社会经济因素是显著的:中国奶源基地的含义即商品基地:需求、交通、技术(有人要,能运到、不坏)等。

在题目的设问上,利用不同行为动词和地理术语的表述,明确地限定了作答的方式和答案的基本要求。有力的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时根据要求准确的运用地理语言表述地理事物,说明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因等。

例 11 ( 2 ):( 2011 北京卷)

36 ( 1 )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 2 )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征;

( 3 )指出将塔中油田的石油运往库车和轮台炼油厂的合理方式及其特点; ( 4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 5 )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 3 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

(各题目与课标要求的对应关系:( 1 )气候成因;( 2 )中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3 )生产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4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环境承载力;( 5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从这两道题来看,北京卷很好的保持了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问层层递进,突出区域地理分析方法,突出了人地协调发展的思维主线的考查。同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考查中更加突出了考试各题目与课标的对应关系,同时通过设问的层层递进,突出了对学生地理思维水平的考查,有效地增强了选拔性考试的区分度。

在具体试题的设计上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

在具体试题设计时,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切入,逐步展开。引导学生从关注生活开始,有意识的将生活实际与地理学习相联系,有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实际问题,很好的考查和区分了学生的不同学科素养侧面和素养水平。 图 1

例 12 ( 1 ): 2010 年 3 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 1 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 1 、 2 题。 ( 2010 江苏高考)

1. 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 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

D.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本题目 以火山爆发实例考查大气环流、圈层划分,将抽象内容具体放在现象中考查。

例 12 ( 2 ):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件生产厂。 2011 年 3 月 11 日 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难,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 1 ~ 2 题。( 2011 全国新课程卷)

1. 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 .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 .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 .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 .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工业基地

【解析】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市场,其次是降低生产成本。在中国建零部件厂发生在地震之前, A 不正确。中国的整车生产使用中国生产的配件,减少运费,成本降低, B 正确。汽车制造厂是资金与技术导向型工业,而不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C 不正确。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主要是供应中国的整车生产, D 不正确。

2. 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 .研发中心 B .一般零部件厂 C .核心零部件厂 D .整车厂

【解析】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与主要研发机构仍在日本,所以

地震造成这些零部件厂停产,中国的整车生产自然被迫

减产, C 正确。

该组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查工业分类与工业区

位。该题要结合题内题外知识解答。

题目材料的呈现方式上突出各类材料的特色,体现地理

学习工具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材料表述科学、严谨、简

洁。

在试题呈现方式上近年来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将题干、文

字材料,图像材料(地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组合

呈现。一方面使得各类资料发挥突出的作用,从不同侧

面表述考查内容;另一方面使得在有限的考查篇幅中能

够对学生信息获取和综合加工的能力进行有效考查;同

时,不同类型地理图表也突出了地理学科特色,强调了

在地理学习和地理问题分析中图表的工具作用,有效减

少学生的机械记忆。

例 13 : 2007 全国文综卷、 2010 北京卷、 2010

海卷

读图 2 ,回答 3 ~ 5 题。( 2007 全国文综卷)

3. 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A.T B.Q

C.R D.S

4. 气候特点为 “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 的地方是

A.T B.Q

C.R D.S

5. 在图 3 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 P 地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2010 北京卷) ( 1 )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8 分) ( 2 )指出乙、丙两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6 分)

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蔗糖生产和出口国,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多雨的平原和河谷地带,所产蔗糖的 75 %以上销往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3 )指出澳大利亚蔗糖加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简述其区位因素。( 7 分) 澳大利亚拥有艾尔斯巨石、大堡礁等 10 多处世界遗产。

( 4 )简述大堡礁相对于艾尔斯巨石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8 分)

( 5 )说出澳大利亚东岸污染扩散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7 分) 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 2010 上海卷)

34. 图中沿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 _______ 、 _______ 和热带沙漠气候。

35 .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o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