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考论坛 古代文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4-05-07 05: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教考论坛 教案 课件 教学设计

分栏模式 登录 | 注册 | 在线情况 | 搜索 | 帮助 中国教考论坛 → 其它考试频道 → 考研资料库 → 中文考研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发起人:gqplb 回复数:16 浏览数:1957 最后更新:2009-2-13 22:22:35 by gqplb 简洁模式 完整模式

从旧到新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3:59 编辑 删除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参考教材:

袁行霈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韩兆琦 主编 北师大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郑韶玉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典文学300题》

一、 名词:《山海经》

《山海经》是最有神话学价值的古代文献,约成书于战国处年到汉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师、方士根据当时留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丰富,包含神话传说、宗教祭祀、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如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传播广远,所以说《山海经》是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及特征

(一)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后生爱民意识,其一是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如一些保护神的塑造,如女娲,后羿等,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吉祥和安慰;其二是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之药”的传说,说明了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其三是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仅调和风雨,还要“敬授人时”,以利人类生产和生活,这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第三,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精卫填海征服自然的顽强生命力和刑天舞干戚与天帝进行斗争的壮烈气概,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二)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以先民感受、理解世界的心智能力为土壤的,具体何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存

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如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就是以人体的各部分推论天地间的诸物形成的。 第二,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思维。例如时间的流逝在神话中就是一连串具体可感的情节,如有关太阳神话中的“日出炀谷,日落蒙谷”等。 第三,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这些具有意态、情感的自然万物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构成了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而切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情感体验。如《山海经》中每当出现龙凤神话形象吲,总是伴有歌舞音乐,显示了祥和安乐的情感体验。 综上,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即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物象来描述,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三、 神话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一,古代神话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个角落,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神话,用于文中的神话故事为全文抹上了浪漫奇诡的色彩;魏晋时期曹植利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所作的《洛神赋》脸炙人口;神话入诗现象从《诗经》《离骚》到唐宋名家的创作 从未间断.如《离骚》中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4:23 编辑 删除 各种神灵纷至沓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 采用神话作素材的很多,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更是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各种神奇本领成了中国文学中作有影响的故事之一。此外,《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种演义》《红楼梦》中也有很多令人发省的神话情节。 第二,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原型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如《离骚》中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悲苦无依的时候,正是神话的巨大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代作家笔下传递。 一、 名词:“风雅颂” 《诗经》按音乐特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原意“形容”,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五、《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颂中的祭祀诗,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牛民》等,它们赞颂了周朝历代帝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其二,反映农事的作品。

雅颂中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的祭祀乐歌,如《丰年》,就描写了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这类作品反映了周初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繁荣的景象;

国风中的《七月》等作品,则直接反映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全诗以时令为序,把风俗景物与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周人不幸痛苦的生活和他们的哀怨与不满。 其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小雅中的燕飨诗,如《鹿鸣》等,描述了上层社会的宴饮场面,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其四,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二雅”中的《正月》等反映了历王、幽王时赋税严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作品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如《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提出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揭露了剥削者的寄生本质: 其五,战争徭役寺。

在“二雅”中,有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的作品,也有充满忧伤情绪,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向往的战争诗,如《采薇》的末章就将昔日的别离和如今归来的悲凄描写得淋漓尽致;“国风”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而且还有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反映士卒厌战情绪的《东山》,和以思妇的口吻抒发对役政不满,对丈夫无尽相思的《君子于役》: 其六,反映婚姻爱情的情诗。

《国风》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关睢》写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子衿》描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桃天》展现了温情缱绻的爱情生活,《氓》则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遭遇,表现出她刚强自爱的性格。 二、 名词:“赋比兴”

《诗经》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赋比兴’’:三种,它们也是我国古代诗歌

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物托情,意在词外,从而使形象更加鲜明;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七、《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创作中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如《七月》,就是以素描的手法写了农人一年的劳动生活,像一幅风俗画一样真实生动地把他们被剥削被压迫的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在形象塑造上,“国风”的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倾诉,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的悲欢和性格,激起读者的同情,如《谷风》和《氓》都是描写妇女被遗弃的命运的,但在主人公的倾诉中却表现了柔顺与刚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另外,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作用,如《君子役》“鸡栖于桀,牛羊下括”,诗人以家畜、家禽傍晚归来的生动形象衬托了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悲伤心情。

二,赋、比、兴的表现形式,既是《诗经》艺术特色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占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相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物托情,意在词外,从而使形象更加鲜明: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引起了诗人的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赋法,《硕鼠》则是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桃天》中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起兴.茂盛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

三,在形式上,《诗经》也具有很多艺术特色。

《诗经》的句式各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富于变化; 《诗经》的语言准确形象,节奏舒缓,尤其是重章,如《苯莒》中正篇是同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双声:如“参差”,“玄黄”:替韵:如“崔嵬”“窃窕”.叠字:如“天天”,“依依”的运用,在摹写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物方面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诗经》中大多数篇目用口语写成,尤其是国风,采自民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

八、《诗经》的后世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诗经》中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意. (二)艺术特色

《离骚》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首先,《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①它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它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主人公人格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它始终贯穿着诗人爱国和忠君的精神,以及他改造现实的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②它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诗人运用大量夸张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了一个壮丽奇诡的幻想境界。

第二,《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境,是其对《诗经》中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它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离骚》中的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烘托出瑰丽奇诡的意境,最突出的是以香草象征诗人高洁的人格,以美女自比贤臣,而且这一长篇巨制中的比兴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地表现诗篇内容的,如诗人自比女子,又由此而发,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臣嫉贤等,环环相扣气势澎湃.

第三,在内容和结构上,《离骚》波澜起伏,百转千回,通过前一部分的抒情和后一部分的虚拟幻境,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形式上,《离骚》一方面吸收了民歌的特色,一方面汲取了散文笔法:它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一章,数字不等,亦多偶句,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有变化;《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练,大量吸收了楚国方言,灵活运用虚字,常以状语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色:《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主客问答,绘声绘色。

十八、屈原艺术成就的后世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不朽诗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在我国文学发展史有着崇高的地位。 首先,屈原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在句式上,楚辞以杂文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诗式,在语言上楚辞大量吸收民间楚声,重视外在形式的繁复美感,为汉赋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是诗歌样式的一次大解放。

第二,屈原的作品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大胆运用幻想和夸张.一方面表现为感情的热情奔放,对理想的追求,抒情主人公形象凸现,想象的奇幻:另一方面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这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李白、李贺的浪漫主义诗篇中有突出表现。

第三、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尤其是《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意象,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极大的影响。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南的《佳人》等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以及许多咏史、咏怀、感遇的诗篇,都直接间接受到了屈原的启发。

历来文论都以“风”“骚”并称,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道路,一直为我国历代优秀作家继承和发扬。 十九、名词:赋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_可以说j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了楚辞、我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方法,并将诗歌融入其中。采取的诗歌形式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汉赋的文体来源于多方面,从而形成了具有巨大的容量和颇强表现能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 二十、简述汉赋发展概况 在两汉四百余年中,赋一直是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期间曾涌现了大批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汉赋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自高祖至景帝,是汉赋的初创期。汉初作家多集纵横家、文学家的品格于一身,借赋抒发情志,并由封建统治阶级孝王武为核心,形成了“梁国文学群体”,大大推动了汉初文学的发展。贾谊和权乘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贾谊以其雄辩的、气势充溢的政论文卓立文坛,同时也以情理深致的赋作独步一时,他著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鹏鸟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并间有散句,可看作骚体和散文体的结合: 权乘是梁国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以《七发》著称,《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七发》中多散句,以反复问答演成叙事形式,形式上富于夸张工于状物.多用比喻和叠字。它所创立的长篇巨制的散文体式为大赋的成型和发展奠了基础.七段成篇,以“七”为名的赋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号称“七体”,后世时模拟. (二)从武帝到宣帝,是汉赋的全盛期,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批辞赋家,如东方朔,枚皋等。由于汉武帝对文学之士的亲幸,对文学事业的热心推动,出现了一个文坛俊杰涌现,作品数量倍增,作品题材广泛,艺术水乎较高的文坛盛世。 司马相如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他也是汉代一位辉耀当世,影响未来的伟大作家。他所作的《子虚》、《上林》二赋模山范水,逞辞驰才,结构宏大,多用夸张排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6:00 编辑 删除 比,大量采用短句,文采斑驳陆离,是千古绝调,赋类作品的楷模: 东方朔的《答客难》是以讽刺见长的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如杨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模仿《答客难》的。 (三)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汉赋发展的中兴期,辞赋创作在此期间掀起了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杨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 杨雄是西汉后期的辞赋大家,他的《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之先河。杨雄的赋驰骋想象,铺排夸饰,同时又有典丽深湛、词语蕴藉的特点,在汉赋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班固以《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是东汉初期影响较大的作品.

(四)从安帝到灵帝是汉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两汉之际社会动荡,汉代文人文学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视野同汉赋发展鼎盛时期有了明显的差异,他们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具体表现为京都、咏物赋的大量创作,抒情小赋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张衡的《二京赋》以规模宏大被称京都赋之极轨,紧随班固之后,推动厂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傅毅的《舞赋》代表了咏物赋的成就。

以赋抒情,将自身的愤懑、伤感、诉诸赋中的抒情赋存东汉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形势,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辟了抒情赋的先河,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归隐之乐。蔡邕的《述行赋》足纪行赋中名篇,在叙事记游中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赵壹创作的述志赋别具特色,代表作《刺世疾邪赋》,以激切的言词抨击了汉末吏治的腐败无能。

二十一、《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又称“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被汉书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是一部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说理文的理论著作。另外还具层层深入最见条理的结构,多用寓言譬喻的修辞和平实畅达的文风。

二十二、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史学杰作,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且是世界文库中的瑰宝。它的叙事艺术表现件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计上颇具匠心,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其中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候国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义、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人物传记。

第二,《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按照逻辑将不同阶层,不同特色的人物编

入不同体例;

②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各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如人物台传中的《酷吏列传》、《游侠列传》等. 第三,《史记》叙事中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以敏锐的眼光和正确的判断力,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滥用武力,居功自傲。 另外,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中反复强调,采用详写,而时于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第四,《史记》的叙事展示了司马迁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能力。 ①司马迁成功运用了顺序、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将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叙述地令人目不暇接又一目了然:

②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则采用的描、铺阵、渲染等笔法,传达出对不同场面不同气氛

的独特感受,如荆轲莉秦王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写鸿门宴则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二十三、简述《史记》的人物刻画特色

《史记》一书最有价值的是人物传记,本纪、世家、列传中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

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各具姿态,个性鲜明,人物刻画主要特色有:

第一,所收人物覆盖面极广,尤其是闾巷之人的入传,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阔的视野。司马迁认为一个人知名度的高低,不仅与他本身的业绩有关,同时也和是否有人宣扬有关,凭借着他进步的历史观以及对布衣平民的同情.他存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下层人物写入了书中。

第二,在人物形象的展现方面,突出了个性。一方面.《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比罕有雷同。如同为战国策士,苏秦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另一方面,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如《李将军列传》中就着意描写了李广的高超祖传射艺。另外,还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因素,对其个性以恰如其分的展现。

其次,表现共性。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如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箫何,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如伍子胥之于楚平王,其父兄均被楚!Pl}_无辜杀害,伍子胥奔之吴国,借吴之力攻入楚都;三是士为知己者死,是知恩图报的升华,也是它的极端形式。如《刺客列传》中的聂政、荆轲等人都是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生命的忠义之士。

总之,《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只性,是共性与个性

的完美结合

第三,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对复杂人格采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多维透视是在把握人物基本特征的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给与充分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对李斯的描写: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他想知难而退却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经劝之厉害马上退缩妥协:对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但终苟合求容,把李斯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双重分裂的悲剧形象表现得非常充分。

旁见侧出又称互见法,是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而他的弱点,如贪财好色,猜忌功臣等,则存其他篇章中予以反映.

二十四、简述《史记》的风格特征

第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形成丁雄深雅健的风格。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大多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题材多是重大的,一系列历史,大事穿插其间,形成了对形势的描摹,使七国争雄的风云,秦末鼎沸的时局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而在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中,则重视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性,从而挖掘出生活的哲学,如刘邦斩丁公,是封建臣僚叛主求荣的教训,张耳、陈余由刎颈之交变为不共戴天之仇,是为人处世的警戒等等。

第二,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中也成功塑造了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在《史记》中描写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悲剧人生,有历史先行者的悲剧,也有墨守陈规者的不幸,而弃子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等人的悲剧形象则深刻地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在探讨人物悲剧根源时,则表现了司马迁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

第三,《史记》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二十五、《史记》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 一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传记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而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记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畅淋漓的风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从《汉书》起,所谓正史”,在题材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二)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等,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三)《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还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楷模。

散文方面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倍至,其散文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而当历史上的古文家批判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古奥艰涩的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的语言,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小说方面,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深受《史记》的影响。

另外,《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如“窃

符救赵”等,被反复地用于各种作品中。 二十六、名词:乐府诗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6:41 编辑 删除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以其匠心独运的立意命题,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二十七、简述乐府诗叙事手法的艺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性是乐府诗的基本艺术特色:其戏剧性和故事性比《诗经》《楚辞》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叙事手法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如(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严妆一段,作者细致生动地揣写了兰 芝的容貌和行动,突出兰之。面对不光彩的遭遇坚韧刚毅,从容不迫的性格,还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第二,故事情节曲折完整。乐府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如《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便是由两条线索相互纠结而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在矛盾的发展中展开了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叙写。

第三,人物形象各具特色。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乐府诗塑造出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色,几无雷同。如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了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是以生命捍卫坚贞的人格.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

第四,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①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乐府诗的作者具有比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各篇中纯粹抒情的句子极

罕见,都以叙事为主;

②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如《陌上桑》一诗中众人围观罗敷和罗敷夸耀夫婿都不吝笔墨,写得非常细致:

③其三是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如秦罗敷、刘兰芝就是通过详细描写服饰仪仗来衬托出她们的美丽,在《孤儿行》中描写平民的苦难时也提到孤儿破烂甲薄的衣衫。

第五,乐府诗中有多首以寓言形式叙事的寓言诗,有着奇特的想象,深刻的寓意,是汉乐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八、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汉乐府民歌中还出现了如《陌上桑》等的由第二人称叙述故事的作品,在叙事手法和作品故事性戏剧性方面比《诗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它标志着叙事寺进入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汉乐府民歌中普遍采用对话、独自、人物的行动和细节的刻画等形式,使人物有声有色,形象生动,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陌上桑》中,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姿态,就很传神。

二,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口语化的,同时饱含着感情,即使在叙事诗中,也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做到“浅而能深”.

三,形式自由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正散不拘.阶少数作品沿用《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其余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可成为新体诗”。新体诗有两种,一是杂言体,即在一篇文章中.由一、二 字到八 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如《孤行》,另一是五言体,它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在此之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而汉乐府民歌创造了像《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

四,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是现实主义的叙事,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都是浪漫主义表现。名作《陌上桑》则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十九、汉乐府民歌的后世影响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从其独具匠心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到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第一,对后世文人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中,俨然形成一条以乐时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汉乐府民歌的“缘事而发”,到建安 曹操诸人的古题 乐府 ,借古题时事”,唐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即为名篇,无附依傍”,到唐末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歌诗合为事而佳”。由借用汉

乐府旧题,到摆脱旧题而自创新题,由不自觉到半自觉的学习到成为一种创作原则,由少数人的拟作到形成一个流派,一个运动,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活动。

第二,在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中的杂言体与五言体又有了新的发展。杂言体自建安之后影响日趋显著,曹丕的《陌上桑》,鲍照的《行路难》,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极杂言之奇观的名篇,莫不导源于汉乐府.五言体逐渐取代了,《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的传统形式。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如人物对话,独自的运用,人物行动和细节刻画,语言的朴素生动饱含感情等,都成为后代现实主义诗人的学习榜样。 三十、《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与《木兰诗》合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壁,其艺术特色如下: 首先,《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以及刘兄的势力,无不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主要是由于:其一是个性化的对话。如焦母斥仲卿之语“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生动地画出了她作为封建家长的专横面目;其二是对人物行动的刻画。如用“捶床便大怒,写焦母的泼辣,惟妙惟肖如见其人;其三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衬托和渲染,如用“其日牛马嘶”来渲染太守迎亲那天的热闹场面.反而衬托出兰芝的悲衷心境:其四时运用抒情性的穿插来深入刻画人物的处境和心情。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兰芝与仲卿诀别时,作者写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此时作者已与主人公融为一体,表白了他们无法在彼此对话中表白的爱恨情愁。 其次,《孔雀东南飞》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如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呜,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这是对叛逆的歌颂,对斗争的鼓舞,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精神质理到表现手法都是浪漫主义的。

再次,语言的生动活泼,剪裁的繁简得当,结构的完整紧凑,也都是这篇伟大的叙事长诗的艺术特色

十一:汉书在写作风格与叙事结构等方面与《史记》的区别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出现的又一部传文学经典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例,《史记》和《汉书》并举.在写作风格和叙事结构等方面.两部著作又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人物记叙上的不同。 其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史楚汉相争和两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此时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从中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平和谋士。《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的人物则不同,其中最多的是在四海以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是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其二,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在《汉书》中则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另外,《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虽不如《史记》中的那样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己也是酣畅淋漓的悲剧名篇。

第二,在叙事特色上的不同。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其一,《汉书》笔法精密,存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凶吉,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其二,《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切对那蚺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这有助于读者把握汉代各制度的演化,强化了叙事力度。

其三,《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

书中一以贯之。如轶文逸事和生活琐事,《史记》中或把它们放在传记的前面,或穿插存中

间,还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而在《汉书》中,凡属此类的故事全部置于篇末,少有例外者。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了与《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三十二、王充的文学批评的内容及《论衡》的艺术特色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的《论衡》)八十五篇,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中阐述的文学批评内容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自身也是优秀的散文集,具有艺术特色。 (一)文学批评内容

第一,王充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他要求文人能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教育任务,并要求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既有充实的内容,又有绚烂的文采.使读者“诚见其美,又见气发于内”,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第二,王充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的一致,主张用明白易晓的写文章.这些主张是对当时流行的“深复典雅,指意难睹”的颂赋的批判,也是对当时文坛“尊占卑今”,以古语代今语的崇古风气的批判。

第三,王充要求文章的创新,反对模仿和因袭,这是他反对盲目崇古精神的进一步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7:10 编辑 删除

表现。他认为文章不能千篇一律,每篇文章都应有自己特殊面貌。这种要求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创造性地革新精神,给予那些对所谓古圣先贤“信之入骨”的人以辛辣的嘲笑和有力的批判? (二)《论衡》的艺术特色

第一,《论衡》一书是辩论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文中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或同类论证,或巧用比喻,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反复洁难,多方发挥,文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论衡》一书的文字比较接近口语,既准确精炼.又通俗易懂,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

第三,《论衡》一书的行文不模拟古人,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

三十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其主要内容有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其艺术特色表现在: 第一,《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句,在泛泛写景描摹中,将织女的离愁轻轻点出。

第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楼”一首通过高楼听曲的描绘,存对歌者流露出的同情中表明了主人公相逢知己的快乐和生不逢时的失意等。 第三,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如“冉冉孤生竹”就是以孤竹结根于泰山起兴,又以兔丝附于女萝为比的。

第四,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并多用叠字、双关等修辞手法,叠字如“青青河畔革”,“迢迢牵牛星”,双关如“l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三十四、“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建安”是东汉献帝最后一个年号,建安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氏父子职掌天下大权,在“建安时代”中出现的文学统称“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起点,自建安始人们认识到文学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文学不再是政治、经学的附庸和教化的工具,鲁迅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诗歌、辞赋、散文都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反映社会动乱人民疾苦和表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壮志的悲凉慷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作风格——“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是“三曹”和“建安七子”,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具体表现在:

第一,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既是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三曹”、“七子”都是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文人。因此,他们的诗中常有“慷慨”、“悲风”等词,体现出极具时代特色的悲凉慷慨的精神。 第二,人生苦短的哀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面

对短促的人生,建安文人虽也有单纯的哀叹,但更多的是如在曹操《短歌行》、《龟虽寿》中体现出的,在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后,仍努力追求,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积极思想。

第三,走向自觉,高扬个性。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三十五、“三曹”的文学成就

建安时代,“三曹”与“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一)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搜罗文士,开创了建安文学新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作性的作品影响了一代诗风。他最主要的文学成就是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乐府歌辞,其风格慷慨悲凉,真气回荡,有的反映了汉末动乱中的军旅生活,抒发征夫怀乡之思,深切感人,如《苦寒行》等,有的则直接描写他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著名的《短歌行》、《龟虽寿》等,另外,他的名篇《观沧海》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山水诗,曹操存艺术形式上的成就,体现为他的四言诗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

(二)曹丕在文学创作上的特色主要如下:其一,风格清丽深婉,善于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如《燕歌行》之一。其二,诗歌形式多种多样,而尤以五言和七言成就最高,两首《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影响颇大。

(三)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其作品兼有父兄之长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曹植还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体现了《诗经》“衰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通过他的创作获得完成,曹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一个阶段的集大成者。曹植的诗作以其兄曹丕称帝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如《白马篇》:后期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激起的悲愤.内容包括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逊.如《美女篇》、《浮萍篇》,述志咏怀之作,如《杂诗》中的篇章,象征理想世界的游仙诗,如《远游篇》等。 三十六、阮籍与正始之音

曹魏后期司马氏当权,始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加之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歌内容中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增多了,诗风也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水,寄托遥深,形成了“正始之音”。

其中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诗人阮籍,其代表作《咏怀诗》82首,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陶渊明《饮酒》,腆信的《拟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

是继承阮籍的。在内容上,《咏怀诗》多表达阮籍面对黑暗政治苦闷、孤独的情绪,又转而崇尚老庄,选择了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在形式上,《咏怀诗》受楚辞的影响,多用比兴,并继承了《小雅》和《古诗十九首》;在风格上,《咏怀诗》虽隐约曲折,多为借古讽今,借香草美人喻政治前途,但在诗歌精神上,仍然是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三十七、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后世影响

(一)陶渊明的诗歌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幺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是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爽、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起,为后世的大夫筑了个“巢”,一个精种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

其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平淡自然的行文风格。陶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诗人用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流畅地将它们抒写出来,好似“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其次是醇厚有味的意蕴。

陶诗的风格不仅仅止于平淡朴素,更重要的是他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具体表现在其语言精粹内涵丰富,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日常感受,都有着淳厚有味的意蕴。如“蔼霭堂前林,中夏贮清荫”中的“贮”字,平淡中有精彩,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一瓮清泉,而《饮酒》《归园田居》等诗篇中蕴含的哲理则富有启示性,

第三,是静谧安宁的意境,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存在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化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提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

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篇中,前四句讲了,“心”与“地”,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影响。“采菊”:二句.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还有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丽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陶渊明以其诗歌精湛的艺术和自身高洁的人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陶渊明诗歌中所表现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唐代大奇人李白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北宋王安石,清龚自珍也都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对陶渊明人格的仰慕和追随。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

引退生活中,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谪居海南时期,都酷爱陶渊明,实际上是在他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寻求精神安慰。

其次,在艺术影响方面,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

“和陶”相沿成风。如李白诗云:“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陆游有诗云:“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代就己形成了田园山水派,宋以后田园诗人就更多了。

三十八、左思的《咏史》诗的艺术创新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但其只限于直书史实.左思的《咏史》八首,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并且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左思《咏史》诗最大的创新是“文典以怨”,即引用许多史事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借古讽今,而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左思才高志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7:44 编辑 删除

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另外,左思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三十九、《木兰诗》的艺术成就

《木兰涛》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其中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使《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臂”,其艺术成就有:

第一,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作者根据人物刻画的需要,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现了木兰的形象。从时间上长达十年,从地域上,从家乡,到战场,到朝廷,回故乡,空间十分广阔.而作者却处理得祥略十分精妙。如突出描写了出征前备置鞍马,征途中的种种心情,归来后的欢乐幸福.用夸张的铺排,细致的描写,气氛的详述,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年征戍则被简写为“万里赴戎机”六句,既推进了情节,又涵盖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风豪气。

第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首抒情成分很浓重的叙事诗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写木兰的相貌和武艺,也没有写她的性格、思想和情感,而这一切都十分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浓厚的民歌风格,朴质俚俗的语调。诗句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修辞,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共同形成了文章民歌风格浓厚的语言特色。

四十、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转变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则另劈蹊径,开创了南北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存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能手,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地捕捉山水景观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真实的再现出来。因此,谢诗往往是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引如一种境界中去。同时在结构上,谢灵云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谓,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也往往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谢灵运山水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新特征,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十一、鲍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鲍照是南北朝时代最杰出的诗人,后人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骈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以俊逸豪放的诗风创作了大量五言和七言诗歌,题材涉及边塞战争、征夫戍卒、游了思妇的生活以及山水描写,极大地影响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的诗歌写作。鲍照最大的贡献是,他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四十二、名词:永明体

由于我国声律学说受到印度梵音学的影响,同时魏晋南北朝文学从音乐中独立出来,文章盛行骈俪化,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时代,从而导致了“永明体”新体诗的产生,其代表诗人是沈约和谢眺。“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讲究格律对偶,其声律特点同样使用于骈文及其他各类文章。它是由汉魏古诗发展到唐代近体诗、格律诗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十三、简述中国古代诗歌的诗体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按照诗体的不同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凡不合格律皆可称为古体诗,它包括律诗形成以前的作品和后世诗人模拟的作品,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诸体,以五、七言为最多。 (一)古体诗的流变

四言是最早出现于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直到汉代,作四言诗的仍不乏其人,东汉末的曹操就写了很多首杰出的四言诗,但四言诗受字数的限制,只适于表现简单直率的物和感情,缺乏转圜的余地,于是,五言诗的雏形在民问逐步产生.

五言诗酝酿于西汉,产生于东汉初年,成熟汉乐时《陌上桑》于东汉末年。最初的五言诗多为一些歌谣,东汉建安时期是五言诗获得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了”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诗人,其中曹植的成就最大,此外,《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等优秀诗篇都极具艺术成就.

七言诗几乎与五言是同时在民间兴起,汉代的乐府民歌中经常出现完整的七言诗句,如“冬雷震震夏雨雪”(《上邪》)等。文人作七言诗,一般以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为最早。宣告文人七言是成立的是汉末曹丕的两首《燕歌行》,而其成熟及普遍为文人所用,是由南朝鲍照发扬光大的。 (二)近体诗的形成

声律学的兴起,对中国韵文起了积极作用,为诗歌的演变开辟了先路,其中永明体是由古体演变到近体的重要桥梁。自永明以后,诗人多从事于新体诗的创制,作者日多,作品日富,这种新形式逐渐成为一种主要诗体。除声律外,当时骈文对偶风盛行,对诗歌的对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时代的诗歌,上承汉魏,下启唐代,各种古典诗歌的形体,经过诸多作家的尝试努力,都在此时接近于完成。

律诗的最后完成是在唐初,唐初上官仪总结诗有“六对”、“八对”,稍后的“唐初四杰”、杜审言,写了很多律诗,在促进律诗的成长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律诗的完全成熟,成于沈辁期、宋之问之手,沈、宋的诗讲究音韵对仗,力求形式二致,格律相当完整。从那时起一千多年来,许多诗人用这种形式谱写了无数优秀篇章。

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七言均四句,一般双数句押平声韵。它本源于古代歌谣,得名于文人联句,发展到唐代而极盛,杜甫是第一个以律绝名题的诗人,.唐绝句体式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兼备,格律齐整,为历代之冠,自唐代李白、杜甫,宋王安石、苏轼,到清龚自珍,优秀的绝句作品不断涌现。另外,其形式还从四句单篇发展到了组诗.王昌龄为始作俑者,龚自珍的《乙亥杂诗》则达到三百余篇。 (三)律诗与古体诗的不同

其一,字数不同。如五律、七律,句数均有限定,都为八句,每句前都五字,后者七字。而古体诗字数可长可短,每首句数可偶可奇。

其二,押韵不同。①古体诗平,仄声韵皆可押,律诗押平声韵;②古体诗可换韵,律诗不能:③古体诗每句可用韵,并可重韵,律诗只能在偶句用韵,且不可重韵;④古体诗可押邻韵,而律诗不能。 其三,平仄不同。古体诗不拘平仄,不拘粘对;而律体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则,失粘,失对均为律诗大忌。

其四,与古体诗不同,律诗要求对仗,五、七律的中间两联和排律除首、尾联外,律要求对仗。 四十四、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庾信是南朝的宫廷文学侍臣,前期创作不过是一些宫廷应和之作,中年以后因出使被留而屈节于北朝敌国,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庾信从南到北,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产和新的成就带到北方,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同时又吸收了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腐化浮艳的内容,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而庾信作为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的诗人.其刚健的诗风,在五言新体诗、七言诗的句数、章法、对仗上的探索都是唐诗的先驱,对唐代诗人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深受唐人的重视,正如杜甫诗云:“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四十五、《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由南北朝刘义庆所著,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塑造出了魏晋士人的群像,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暴露和认识意义,鲁迅先生将其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第一,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中运用了对比、夸张和富于个性的口语等手法。 第二,善于将记言与记事相结合。如《贤媛篇》记李势妹在南康公主威胁下的神态和对话,反映了一个妇女不忘故国的悲痛心情。 第三,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抬人牙慧等。 第四,《世说新语》是记叙轶文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其中许多故事或成为诗文中的典故,或成为戏剧家、小说家创作的素材。 四十六、唐诗发展概况 在唐朝政治、经济繁荣兴盛,艺术文化气氛日益浓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古典诗歌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8:12 编辑 删除 进入了它的创作高潮,达到了繁荣高峰。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从《诗经》的写实传统,《楚辞》的浪漫气息到汉魏古诗的“风骨”,齐梁新体的“声律”,乐府民歌的清新格调,六朝文人诗的修辞技巧等,唐代诗人集之于大成,并又有择别和扬弃。唐诗兴盛局面的形式和发展一般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时期,诗的表现领域,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诗的情思格调上,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檑结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诗的形式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作窄间的新体诗——律诗.此期间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在转变诗风上起着重耍的作用,而沈铨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则完成了律体的建设.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开元、天宝盛世是唐诗的全面繁荣时期,诗坛上百花吐艳,名家如林,出现了田园山水诗孟浩然、王维,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伟大诗人李白更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中唐前期,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诗坛盛世中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韵味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色彩逐渐消退,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是诗圣杜甫,他直面乱战,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生民血泪,将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是唐代诗风的一种转变。此后的“大力诗人”因社会衰败而心绪仿徨,过于注重文辞修辞,而书写内容比较贫弱,

中唐后期,士人渴望中兴.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在盛唐诗歌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元和诗坛”。其中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着重发展了杜甫的创新技巧.如奇崛,散文化、炼字等,平易奇险,幽僻冷艳,形成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自觉发扬了杜甫的写实精神,并从乐府民歌中汲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日诗派。另外,柳宗元的峻洁和刘禹锡的真率也为世人称道。

晚唐的诗歌领域,随着中兴成梦,唐王朝日趋灭亡。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聚显光芒,尤其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了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以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的最后辉煌。另外,诗人感愤时事,关怀民生的优良传统并未断绝,在皮日体、杜荀鹤等人的诗作里,自然不时地进发出唐诗全盛时期的响。

四十七、初唐四杰的主要文学成就

初唐时期出现了“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地位虽低,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粱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王勃著有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他的创作风格悲凉浑壮,气势豪放.存诗歌形体上初步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作基础的,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补假的习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

杨炯和王勃都擅于五律,杨的成就在“四杰”中最低,他的《从军行》等边塞诗较著名。

卢照邻与骆宾王的创作个性,在七言歌行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卢的《长

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皆是名篇。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它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篇幅或长或短,句式参差错落,二丽整练中显出流宕和气势,这是一种更适合于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四十八、陈子昂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唐代诗坛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他结束了统治诗坛五百年的齐梁诗风,为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拉开了令人赞叹的可喜序幕。他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理论上,陈子昂自觉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寄兴”,反对“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余绪。“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并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和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陈子昂还提出了一种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的天结合起求,创造健康瑰丽的文学。他在名篇,《修竹篇》中提出了上述诗歌革新的主张,在唐诗发展史上此文标志着唐诗诗风的革新与转变。 其二,在创作中,陈子昂里程碑似的诗歌作品,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代表作有《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后者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成为百世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浪漫主义精神,成为诗人崇高感情的集中体现,也影响了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们。

陈予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思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此之后,李白的“复古主张”,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元稹、白居易开展的新乐府运动,都是与陈子昂的革新主张一脉相承并将它发扬光大。

四十九、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文学成就

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在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其艺术特色分别为:

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和空驯境界.主要特色有二: 其一,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创作出“诗里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中“明日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等句,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的纯美境界。

其二,因心境空明,王维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兴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两句日落昏暗,愈显江湖元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 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给人以洗削凡尽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出来:

首先,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己而自己,如“风明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遇景入咏,孟浩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徘,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又如“野旷天低树,江

清月近人”。

第二,孟浩然的田园诗则更体现出贴近生活的特点,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

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脍炙人口的名篇《春晓》,先写自己

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

寻,似比王维的诗更显纯朴,更接近陶潜诗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五十、王昌龄、崔颢的诗歌风格

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同时出现在盛唐诗坛的,有一群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王昌龄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玄虚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因而做诗很讲究立意构思,除豪爽俊丽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如《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王昌龄晚年诗风则偏于清丽。, 崔颢的《黄鹤楼》也是七律名篇。也具风骨而清拔隐秀。 五十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与岑参是边塞诗的杰出代表诗人,他们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 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代表作《燕歌行》是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诗篇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雄厚骨力取胜。

岑参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代,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和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名作如《走马川》《白雪歌》等,其中后篇里“梨花开,’的意象最令人称绝,“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也因而成为干古佳句。另外,在艺术形式上,岑参也有所造诣,其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

另外,与高、岑诗风相近的还有王之涣、陶翰等。 五十二、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及其后世影响

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①陈陶斜大败和青坂大败,杜甫

有《悲陈陶》、《悲青坂》2:②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⑧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又兵败,杜甫又有“三吏”、

“三别”。杜南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之事,《忆昔》中则描写了开元盛事的繁荣景象。杜甫是以广阔视野频繁写时事的第一人.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正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第二,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主要还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其只提供了事件,而杜甫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杜诗里有大战乱所造成大破坏、大灾难,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如《无家别》中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尚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

另外,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他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杜诗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言、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从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8:40 编辑 删除

首先,杜诗集前代诗歌集大成。杜诗的叙事和议论受《小雅》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来自乐府传统,他浓烈的抒怀和细腻的感情与建安的诗歌有关。最重要的是它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

其次,由于杜诗兼备众体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而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存晚唐更发展为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地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再次,杜甫更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十三、名词:元白诗派、元和体、韩孟诗派

元白诗派崛起于中唐诗坛,代表诗人白居易、元稹,其“重写实,尚通俗”的创作风格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远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从”和汉魏乐府民歌,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推崇杜甫的写实之作,在形式上自觉向民歌学习,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创作。另外,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他们也属于元白诗派。 元和体是指由自居易和元稹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干字律诗,即次酬相酬的长篇排律,要求唱和诗严守原诗之韵.又要自抒怀抱,一方面锻炼了人的智慧,技巧,丰富了诗歌的种类,另一方面也会因过于重视形成技巧,诗人的真实情感反被冲淡。二类是杯酒兴景间的子碎篇章,包括元稹的艳本诗在内,其代表作是白居易的《东南行一百韵》和元稹唱和的《酬乐天东南行一百韵》。

韩孟诗派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中唐诗派,他们有着明确的理论主张,其一是“不平则鸣说”,它揭示了创作活动产生创作动机(文学创造了发生阶段)的原因,也是对“不平”心态的特定创作心理的肯定,同时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其二是“笔补造化”,这是指诗歌创作中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韩孟诗派的作品因此多以苦吟炼字著称,继承发扬了杜甫诗歌创作中求变的风格。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论,韩盂诗派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用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五十四、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自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的突出

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中,价值最高并被他本人最为重视的首推讽喻诗,这些讽喻诗是和他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其代表作《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更是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杰作,可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主题专一明确,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秦吉了》“哀怨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等等,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第二,在形式上,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的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显得平易近人,通俗易读。另有极具讽喻意味的寓言运用诗中,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第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运用大量外貌和心理的细节,感情浓烈真挚,如《卖炭翁》中,一开始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画出一个年迈而忠良的炭工形象,接下来又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炭工的内心矛盾,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深挚的同情,从而深化了主题。 第四,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事到篇末,往往发为议论,

对所写的诗作出明确的评价,如《红线毯》中,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的议论仿佛

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提出了正义的诘责,给人比较强烈的印象。 五十五、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愈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的论说文,具有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第一,胆魄勇力,敢于冲击流俗。如《师说》中崭新的师道思想,强调能者为帅,既赋予“师”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职责,又打破了传统师法森严的壁垒,把师与弟子的关系社会化了。

第二,善辩且气盛。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

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学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原毁》、《讳辩》等都是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奇,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的特点。

第三,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

第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进学解》和《送穷文》用对话形式,以自嘲为自夸,以反语为讽刺,对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毛颖传》则是学习司马迁传记文,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传奇小说,

五十六、名词: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所谓“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其一是用新题,从建安时代起,文人乐府也有少数写时事的,但多借用古题,反映现实范围既受限制,题目内容也不协调,新乐府则自创新题,故又名“新题乐府”。其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也有一些自创新题,但内容往往不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是从杜甫开始的。新乐府则专门“刺美见事”,所以自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便全都列入“讽喻诗”。其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但从文学上来说是真正的乐府,体现了汉乐府精神.,由汉乐府“缘事而发”到杜甫“因事而变”,再到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 古文运动: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学”,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在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时“韩门弟子”甚众。到元和时期,古文在柳宗元的大力支持下,业绩更著影响更大。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古文运动”。

五十七、简述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概况

唐散体文的创作高峰是在中唐时期,但这个高峰是建立在此前散文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初唐文风虽仍延六朝骈体之文.但存一些总结历史,议沦时政的文章中已较少浮词赘典了。陈子昂的出现,在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上起了关键作用,他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他的一些章表奏疏,多用间有骈句的散体写成,不见雕饰,质朴近古。

盛唐时期写散体文的人数开始增多,散文体的表现领域也日趋扩大。这一时期最有生气的散体之作,是那些出自诗人之手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李白和王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将诗人的激情和意绪注入文中,使文既具有诗的特点,又不失文的本色,形成了盛唐时期特有的“诗人之文”。

中唐时期,文章由骈而散己成不可阻挡之势,元结的《菊圃记》诸篇已开后来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先河,同时文体改革的声势益发高涨。但这时的散体文似乎还不具备与骈体文一争高下的实力,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艺术上的独创性,大都是对先秦两汉文体文风的模仿,语言和表现方法显得陈旧,生气不足而因袭有馀。 中唐后期,唐代散文文体及文风改革的成功,是在韩愈、柳宗元手中完成的。

韩、柳的出现,使得散体文的创作生面别开,气象一变。他们在散体文创作上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其二.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总之,唐代散文到了韩、柳这里,可以说是竖起了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中以韩愈的论说文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著名,另有刘禹锡、自居易、元稹等致力古文创作,使之声势大振。 晚唐时期,由于前期一些韩门弟子片面地发展了韩愈提出的创新主张,追求奇异怪僻.使得散体文创作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晚唐小品异军突起,大放光彩,这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晚唐小品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情感炽热,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另外,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擅长骈体文,齐名“三十六体”,文风多简洁隽秀流畅典丽。 五十八、何为“郊寒岛瘦” 孟郊和贾岛同以“苦吟”著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将之并称,在文学成就上,贤岛逊于孟郊。“郊寒”主要缘于孟郊写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消冷、一涩意象的诗作,这些诗佳大都表现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滔,诗境仄狭,风格峭硬,其中《苦寒吟》、《秋怀》等篇更是以“寒”字为中心,极力突出诗人对生活的特殊感受。 “岛瘦”缘于贾岛炼句的苦吟故事,如他自己曾说《送无可上人》中的两句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五十九、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贺是与韩愈、孟郊等同时代的诗人,他出身皇族但家境迫落,诗才颇高却英年早衰,这导致了他的诗歌作品,在内容上多写鬼怪,写死亡,写梦幻来表现内,心的无限苦闷,在风格上形成了与韩、孟有差异的凄艳诡激的诗风,其艺术成就表现存: 第一,用奇特的语言和怪异的想象创造出幽奇冷艳的诗境。在李贺的诗中经常出现荒芜的山野,惨淡的黄昏,阴森的墓地等诗境,以传达他浓郁的伤感和怪诞的个性。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9:06 编辑 删除 第二,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它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剧色彩的意象群,如“冷红泣露娇啼色”。对于物象的色彩与情态,李贺也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如写红,有“冷红”“老红”“愁红”“笑红”,写绿,又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

第三,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通感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和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在他笔下,风有“酸风”,雨有“季雨”,通过不同感官相互沟通转换所构成的意象,将诗人的艺术直觉租细微感受倍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第四,迥异于常人的想象、幻想与夸张相并行,构成了李贺诗歌怪奇的特征,如他的《梦天》,前四句借助奇特的幻想,从人间飞跃到天上,进入扑朔离迷的月宫,在广袤的空间里邀游,后四句又陡作转折,从仙界折返尘世,注目千世的千载沧桑.其想象出入意表,而切.跳跃性很大。 六十、李商隐诗歌的艺术创新

晚唐时期,韩孟、元白两大诗派诗歌的情感内容与士人的心态以逐渐隔膜,韩诗的怪异而壮大,白诗的平易少含蓄的笔法,己不适用于表达纤细情感的需要。中唐后期,李贺的瑰丽诡谲开启了晚唐重心灵、重自我的趋向。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则给在盛唐和中唐已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李商隐的诗歌创新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对心灵世界做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在李商隐的诗中,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它变化的复杂奥妙,他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他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

其一,是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其二是脉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其三:是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也给读者留以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的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他所创写的无题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的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构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意境推进。他的咏物诗,托物寓怀.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

四,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两种诗体抒写情感.表

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综上,李商隐确实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劈土的大家, 六十一、简述词的发展概况

(一) 词的起源

词大约是在初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词即歌词,本指一切可以给乐

歌唱的诗体,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

词体进入晚五代以后,经文士改造和加工出现了文人词,从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李欹等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体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倾向,以柔软惋丽为美的审美规范,另外,墩惶曲子词是仅有的唐代民间词,内容广泛,风格朴素,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词,而且与两宋民间词、宋元散曲一脉相承。 (二)北宋词的发展

北宋前期,词坛的发展趋势是,既有因袭继承晚唐五代词风的一面,又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在继承五代词风的词人中,晏殊与欧阳修在继承的同时注重词义上的提高,范仲淹、张先、王安石等人则开拓了词境,此期最重要的词人柳永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期间宋词的抒情功能,从娱乐向抒发个人感受转变;宋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方向开拓;宋词的内容开始突破旧有局限,包罗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宋词的

形式,也进行了大胆革新,日常口语的运用和铺叙、白描的出现,都为宋词的进一步发展.既而达到高潮作了准备。

北宋中后期是两宋词史上各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各家辈出的创作期,此期

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

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秦观等为羽翼的苏门词人群。苏轼存柳永、王安石之后进一步大力拓展词境而开宗立派,他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黄庭坚、晁补之二人师法其词而自成面目;秦观学柳永而又自辟新境;晏几道承传五代“花间”的传统,继承用小令开创出独特的艺术世界;贺铸从唐诗中吸取养料,豪侠之气与绮丽柔情融为一体。

二是以周邦彦为主帅的大晟词人群,他们多数曾在大晟乐府供职。周邦彦注重词的协律可歌,在音律、句法和章法上建立起严整的艺术规范,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其后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二) 南宋词的发展

由于政治变更。两宋之交的南词人成为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词人群体,以靖康之变为界,他们的前半生,生活安定,词中为吟风弄月,后半生中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国之存而呐喊呼号,并且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和苦闷。总而言之,南渡词人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其中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代表作家。

南宋诗坛上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此期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主要有两派创作倾向相异的词人,一是辛弃疾及辛派词人,一是以姜夔为首的词人,他们被统称为“中兴”词人群。 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健深雅,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之并称为“苏辛”,他力倡词的诗化和散文化.从而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姜夔的词重在“雅”,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别出心裁,为词艺的拓展做出了贡献,并对宋末词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从总体看,宋末词坛没有实质上的进展,此期的江湖词人群和遗民词

人群分别传承了前代“苏辛”词人的风格和由周邦彦、姜夔发展、创立的词风。 六十二、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从词的体式上来说,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篇I幅体制和内容涵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使慢词开始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而切柳永还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开拓了道路,

第二,在内容上,柳永的词多方面地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尤其是将笔端深入下层社会百姓,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要,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事情。 第三,由于体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也相应要求在表现方法上的突破。柳永的词在用词方面大胆革新,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和俚语,不仅生动活泼,易于理解接受,而且还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为适应慢词体式和内容需要,柳永还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在叙事、布景、言情中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六十三、欧阳修的诗文革新主张及其散文的艺术特色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所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但又与复古主义文论重道轻文的主张有着很大的不同。欧阳修的诗文革新主张是和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是内容,如金玉,文是形式,如金玉发出的光辉:同时他又超越了韩愈,主张文道并重,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欧阳修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可贵的是他在创作中充分地实践了其理论主张,他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沦,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开拓了散文形式的新阶段:

第一,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史论文低回往复.其他散文则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第二,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名篇《醉翁亭记》中语言的晓畅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文赋,名作《秋声赋》等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之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一代文风。

六十四、苏轼的词在艺术上的创新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苏轼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惯用的题材,他都用词来表达,如在他的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作者幻想琼楼宇与的“高处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对人间生活寄与热爱,

第二,“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改变词风的主要武器。苏轼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从而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这一点突出表现为题序和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19:57 编辑 删除

用典两个方面。苏轼还各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第三,在词风上,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这主要决定于北宋文人政治地位的改变和诗文革新运动影响,得益于苏轼一生丰富的经历和他在当时文坛上的领袖地位。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州,曾问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回答通:“柳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典故生动地说明了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即后人所定义的词有两派,以柳永式的传统词为“婉约派”,苏轼之风的词为“豪放派”。 六十五、苏轼的诗的艺术特色

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欧阳修、梅尧臣等所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成果,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散文创作上与韩愈、柳宗元并称,由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成就是很高的。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他的政治理想或是借物抒情的山水诗和触景生情的小诗,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第一,达到纯熟境界的艺术技巧。苏诗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已臻化境,苏轼又能句多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对仗则精工又活泼,构思常破旧规,如“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柬今”。

第二,惊人的表现能力,广泛的入诗题材。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情景,还是凡人平日里的遐思迩想,怀古感旧,记游说理,都能够多被苏轼入诗,而且非常切题,显示出他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第三,兼收并蓄的诗歌风格。苏轼写诗非常重视将相互对立的风格相融合,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从而做到刚柔并济,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六十六、名词:江西诗派

在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流派,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诗派得名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一文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江西籍贯,诗派大多受到黄庭竖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黄庭坚的主要创作主张,如尊杜,和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的“点石成金”的方法,都被“江西诗派”的诗人们所实践.由于黄庭坚的深远影响,这个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由于历经南渡,“江西奇派”的风格有所改变,较重要的是吕本中的“活法”之说,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至宋末,方回把杜甫成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中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三“宗”,从而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六十七、李清照的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南渡词坛卓有成就的女词人,她的词音调清新,格力高秀,达到了很高得艺术境界。 第一,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所谓“别是一家”,是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它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意即它不仅要像诗那样分平仄,而且要讲究音律。

第二,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李清照的一生,前期是青春的憧憬,是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期是孀居的孤苦,是萧条流离的凄惶晚景,她个人生活的变迁在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故其词早年多清新妍媚,晚年多凄清淡静,前者如《如梦令》“常记溪亭”,后者如以一句“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闻名的《声声慢》。尤其是南渡之后,如《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痛彻心扉的表现出女词人对故乡的眷恋。 第三,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成就了李清照词的独特风格——李易安体 其一,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其二,她的语言独具特色,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便别开生面,如“绿

肥红瘦”,“人比黄花瘦”等:其三,她还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八字便传达出心理曲折变化的秋毫。李清照的语言清新素雅,加之她精通音律,使她的词声韵和谐,音韵流转.后人称之“大珠小珠落玉盘”。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杰出的创作成就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六十八、陆游诗的艺术成就及后世影响

以诗人陆游为首的“中兴诗人群”大多于靖康前后登上诗坛,他们成长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又因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其中陆游诗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并为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艺术成就:

首先,爱国,爱人民,爱生活,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其中尤以爱国诗篇最为突出,

①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陆游自觉地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长达五十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如《示心》中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是诗人爱国精神的绝唱。②陆游还创作了大量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给予人民深挚的同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如《农家叹》,便写出了农民的勤劳善良和剥削阶级对它们的残酷掠夺。⑧在陆游诗中,他还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他豪放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都是热爱生活的生动体现。 其次,陆游诗在平易晓畅中显示出他恢宏雄放兼及飘逸奔放的诗风。

陆游诗历来被公认为是平易晓畅,精炼自然。他的诗风又因内容所致多显出雄浑豪健

的风格。同时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

中,常常凭借梦境幻界一吐胸中英怀之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求”,又具神奇瑰丽之色,从而使陆游的诗风兼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长歌行》是表现其诗风的压卷之作i.

再次,在艺术形式方面,陆游最擅长七言诗,其中的七律尤二以列对仗工整而著称,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这就与他深为不满的晚唐诗风拉开了距离,而与苏、黄以来的宋词的倾向一脉相承。 (二)后世影响

首先,对于南宋末期的诗坛,陆游的出现扭转了当时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倾向,代之以高扬的爱国主题,振作雄放的诗风,使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其次,陆游的爱国诗歌对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陆诗往往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再次,陆游写的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也为明、清诗人所喜爱.由于他的诗歌平易晓畅,在后代也拥有了广大的读者。 六十九、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杂剧是在北方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新兴的韵文形式,受到时代和

作家的生活经历、表现方法、题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其发展的基本状况而言,元杂剧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元杂剧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自元初至大德时期。这一时划由于杂剧刚从民间进入文坛,又受到外来民族音乐和艺术的影响,所以在风格上寓于民间文学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包含着北方民歌中直率爽朗的精神和质朴自然的情致。“元曲四大家”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是最著名的杂剧作品,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表现了作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热爱,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关汉卿是元杂剧的最杰出的代表。 后期创作中心从大都南移到临安,自大德以后至元朝灭亡。这时期文化作品占据主导地位,逐渐脱离了民间文学的色彩。一些作家纵情诗酒,对现实表现出冷漠态度,而在修辞和表现手法上,越来越注重含蓄琢炼,强调格律,作品风格趋向雅正典丽.作品内容显露出元杂剧己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其中较有成就的代表作家是郑光祖,他的代表剧目是《倩女离魂》。 七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如椽大笔,是推动元杂剧脱离金杂剧的

“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标志。其元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主要表现在:

第一,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和观众的戏剧家,又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其杂剧作品的剧场性表现在:

其一,尽快“入戏”。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以洗练的笔触交代剧中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吸引观众。

其二,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擅于设置悬念。关汉卿很注重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据以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能力。同时设置悬念又使关剧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他解决悬念的方法,往往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观众充分享受戏剧艺术。

第二,关汉卿塑造典型人物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在我国古典戏剧作家中没有个人能像他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首先,关汉卿笔下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他不仅注意到各阶级、各阶

gqplb 发表于 2009-2-13 22:20:24 编辑 删除

层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还能写出由于具体生活环境和遭遇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性格特征。如关剧中几个妓女形象,赵盼儿的泼辣,谢天香的软弱,杜叠娘的久历风尘,宋引章的不谙世事,刻画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其次,关汉卿善于把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揭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o5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