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ymf)

更新时间:2024-06-01 16: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文化的定义

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又泛指一般知识。 二、广义文化具有的属性

1、文化必须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2、文化具有共有性,它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为社会所普遍具有相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

3、文化是后天学习取得的经验和和知识,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中。

文化概念的使用主要有描述性和解释性;广义的和狭义的。 三、本课所使用的文化的概念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思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文”即文化。 四、文化的结构

1、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文化的物质要素、行为要素、心理要素) 3、四层次说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表现为空间分布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时间存在上的时代性、继承性、变异性

功能:1、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功能 2、记录、储存、传播功能 3、认知、助知功能 4、教化、培育功能 5、文化的凝聚功能 6、调节、控制功能 文化性是旅游主体的本质属性;经济性是旅游介体的本质属性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的灵魂。 六、旅游文化定义、特点、功能

最早提出旅游文化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 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 格波特

定义:是旅游主体在其旅游动机的趋势下,受到旅游客体文化价值的吸引,以旅游介体的经营服务为依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有机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同时也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主体的活动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与结果。 特点:1、综合性 2、大众性 3、体验性 4、多元二重性(暂时性与延续性的统一,双向传播性与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 5、地域性 6、民族性 7、时代性 8、传承性 9 服务性

功能:1、提炼自然、陶铸自然 2、陶冶人类情操 3、调节、控制的功能 七、旅游文化的构成分析

三体文化结构说: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体

主体方面要研究旅游者所追求的是什么,如何增强我们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客体方面要研究我们的文化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且应该向旅游者展示的,要按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择和创新,如何通过旅游来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介体方面研究如何提高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八、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依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的竞争本质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决定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发展规模。

2、旅游经济是旅游文化得以实现的载体,旅游文化开发的程度和规模都要受到旅游经济因素的制约

3、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相互整合

九、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1、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2、旅欧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旅游文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关注的焦点不同 2、社会现象不同 十、旅游文化学的特点

1、综合性 2、理论抽象性与经验具体性的统一 3、是一门揭示旅游活动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学科。

十一、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比较法 十二、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展的规律

2、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规律,自觉的促进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旅游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促进旅游接待地全面持续的社会进步 4、将推动旅游科学的发展,丰富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十三、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旅游渊源:1、商旅(陶朱,吕不韦) 2、帝王巡游(秦始皇,汉武帝,乾隆)

3、游学(孔子,司马迁)4、外交旅游(张骞)5、流放(屈原)6、游乐(上层社会)7、僧道云游(法显,玄奘)8、市民近游 旅游主体的旅游观念的变化与发展

代表性的观点:1、宗炳的“澄怀味像”说 2、郭熙的“有序协调”说

3、苏轼的“寓意于物”和“外枯中膏”

明清时期的旅游活动形式有——文官宦游,帝王巡游,商人旅游,都市旅游 近代旅游形式——海外求学旅,外交旅游,出国考察、访问和游览 十四、民族旅游性格的概念

它是国民性或民族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民族性在旅游生活中的表现,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

华夏民族的旅游性格特征:民族旅游性格有原生特征和次生特征之分 中国华夏民族的旅游性格特征(原生特征)主要表现为稳健和内敛 十五、从文化生态看华夏民族原生旅游性格特征的成因

1、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地理环境塑造华夏民族稳健内敛的原生旅游性格 2、农本自足经济环境使中国游子步履难艰并形成稳健内敛的原生旅游性格 3、宗法专制制度使旅游性格产生稳健内敛的原生特征

4、伦理本位的意识形态塑造了求稳求静、观物修身的性格特征 民族旅游性格与社会旅游风尚是实质与表象的关系。 民族旅游性格与旅游主体文化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十六、中国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

1、重人 2、重文 3、重自然 4、重民 5、重古 6、重附会 7、重游览 8、重自怡 9、重变化 10、重真实 11、重调和 十七、旅游消费行为的定义

从广义上指的是旅游者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旅游消费的需要而选择、购买、使用产品和服务,其观念与体念所涉及的过程。

十八、消费行为模式介绍

1、马歇尔模式 2、巴甫洛夫模式 3、维布雷宁模式 4、塔尔德模式 5、莱文模式 6、EBK模式 十九、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过程

识别需要——收集信息——方案评价——购买决策——购后评价 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动机、感觉、学习、信念、态度等)

个人因素(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生活方式、个性及自我观念) 社会因素(社会流行、参考群体、家庭、角色和地位)

文化因素(传统观念、民风民俗、民族性格及思考方式、亚文化) 二十、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影响的具体表现

1、文化控制个体某些心理欲求,禁止和限制某些本社会,本民族不允许或不赞成的旅游动机得到满足

2、文化决定了个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行为标准 3、文化造就和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习性和具体消费行为

4、文化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等支配旅游消费需求满足的方向 二十一、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初创阶段 2、发展阶段 3、提升阶段

发展趋势:1、应用化 2、扩大化 3、科学化 4加强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5体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二十二、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

1、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中的人性思想以“性善”论为主;西方以“性恶”为主 2、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方协调;西方支配

3、人与人的关系:中方伦理本位;西方个人本位 4、时间取向:中方现世、尚古;西方未来

5、生活的基本目的:中方“合礼”乐生;西方自致取向 二十三、中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行为的比较 差异 1、旅游动机强弱差异:西方动机强,中方动机弱 2、旅游需求心理不同:中 单一性;西 冒险性

3、目的地选择差异:中 熟知的旅游地 西 新奇的、不寻常的旅游地

4、组织形式的差异:中 群体意识强,组团,不善冒险 西 个人主义,单独外出度假 5、旅游消费支出结构上的差异:中 节俭、经济实惠,重有形物品的消费、轻劳务性消费,重纯娱乐性消费、轻发展性消费

6、具体消费习俗的差异:中 喜带3、6、8、9数字,不喜4 西方人忌讳13 二十三、当代旅游消费行为演变的文化指向 1、旅游者年龄趋于年轻化

2、旅游需求多样化、细分化、参与意识增强 3、文化动机、回归自然的动机强化

4、旅游方式自助式、自选式、混合式发展 二十四、旅游者的类型及旅游消费行为的类型

旅游者类型:消遣型、文化知识型、事务型、个人和家庭型、健身康体型 消费行为类型:习惯型、理智型、经济型、冲动型、想象型、不定型

二十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

1、保持节俭传统,量入而出,重视积累、节制现时消费 2、重有形产品的消费,轻劳务性消费 3、重纯娱乐性消费、轻发展性消费

4、重视饮食,把饮食消费当做最重要的消费活动 二十六、当代社会文化的演变特征

1、科技日新月异 2、女性地位不断提高 3、老年人数量增加迅速

4、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5、个性化需求意见强烈 6、人本化需求日益明显 7、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

二十七、旅游审美行为文化的分析

1、旅游审美主体:是精神活动、情感活动、自由生命活动的主体

2、旅游审美客体:物象性、有审美价值、规模性、广泛性、协调性、时间的流逝性

3、旅游审美关系: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一种同构关系;心灵合拍,达到主客协调,物我统一,产生相应的知觉感受和审美愉悦 二十八、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

1、自然审美文化 2、社会审美文化 3、艺术审美文化 艺术作品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形象性

旅游活动中艺术审美文化的特征:1、主导性和强制性;2、艺术属于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内涵在于它的内在意蕴;3、艺术审美对旅游者的反馈影响独特而深刻 二十九、影响旅游审美行为的因素分析

1、时空特征因素 2、文化修养 3、审美意识 4、审美方法 三十、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

1、中西自然景观审美的出发点不同(中 关注山水景观所附带的人文美,西 关注自然景物本身的美)

2、审美途径不同(中 审美集中于抒情的印象的重现,西 则集中于风景侧面的对象描写;中审美以主观体验为主,把审美主体放在首位,西则以风景独立的对象来研究,把审美客体放在首位)

3、中西自然景观审美的目标不同

三十一、美、英、法、日等国审美特征

美:追新奇、新鲜感、刺激感,娱乐性的东西;厚今薄古,喜欢科幻题材,喜欢壮美,追求场面,视觉感受

英:欣赏庄严凝重之美,推崇华丽均衡之美,重行轻言,酷爱自然

法:追求独特不凡的风格,注重浪漫情调和印象之美,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传统融合现代趣味和科技,艺术品位高 日:喜欢清明洁白的美,追求形式上的小巧凝练,喜欢兼容并蓄的美,大众文化的影响较大,年轻人崇尚美国文化

三十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三个阶段 1、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分析把握 2、设计主体价值前提的确立

3、采用适当的方法,实现资源文化内涵向产品文化外显的转化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需要:经济方面;确立美学的目标和需要,社会性活动

资源文化内涵的外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即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资源所蕴含的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表现出来。 文化内涵的选择:核心内涵、辐射内涵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开发过程中不恰当的价值取向:代表设计者自己利益的个人唯美主义色彩;代表投资方利益的极端功利主义色彩

三十三、自然景观文化的特征

1、客观性 2、区域性 3、综合性 4、无限性 5、多层次性 美的特征:形象性、感染性、新颖性 旅游审美客体:(一)自然景观

山体景观:登山名体、历史文化名山、宗教名山、风景名山、疗养型山地、特殊景观名山、城郊名山

水域景观:海洋、河流、湖泊、瀑布、泉水 生物景观:森林、草原、动物

气象景观:云雾、烟雨、冰雪、霞光、佛光

(二)人文景观:古建筑、古典园林、古代雕塑、民俗旅游景观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原生性、地域性、丰富性、季节性 三十四、自然景观文化类型 1、山岳景观文化

五岳名山:泰山、衡山、恒山、华山、嵩山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

2、水景观文化:河流文化(长江、黄河、西湖、太湖、洞庭湖、鄱阳湖)

流泉飞瀑(安宁温泉、大理蝴蝶泉、贵州黄果树瀑布) 冰雪景观 海洋景观 3、生物景观文化:森林、草原、荒漠

4、特异景观文化:独特光象景观(极光、佛光、日出、云海、海市蜃楼) 独特的地质景观:丹霞景观、火山地貌景观 三十五、自然景观文化的审美价值

自然景观的审美基础是其内在自然美,自然美主要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一)形象美的风格:雄、奇、险、秀、幽、旷、野

1、雄伟美:审美感受崇高、壮美,雄伟美可是游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 2、奇特美:审美体验惊喜,给人以特殊的愉悦感如黄山的迎客松

3、险峻美:带有痛感的愉快,可以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前进

4、秀丽美:指山水形象的秀美、玲珑、柔和、淡雅;秀美给人一种自然柔和、恬情顺性的情趣

5、幽静美:幽深、幽静、宁静;幽静能使人超然世外,助人潜心静思,最怡养性怡情;外在特征视域较为狭窄,光亮较小,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如青城天下幽

6、旷达美:旷景给人奔腾豪放,心胸开阔,心旷神怡,豁达豪放,醒目壮志之美感 7、野趣美:天然野趣给人一种自在之情,苍凉之慨,悲壮之叹,能够使人坦率、真诚 (二)色彩美:五颜六色的色彩及变化,给人以激励,如九寨沟风景区,黄龙五彩池 (三)自然景观的动态美:水、水中的生物

(四)自然景观的声音美:林间鸟鸣、泉水清流、静夜虫语、瀑落深潭、惊涛拍岸 三十六、红色旅游

发展的历史:1、萌芽阶段 2、起步阶段 3、加快发展阶段 4、市场化阶段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含义: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呢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景观的特点:1、数量巨大 2、内容丰富 3、分布广泛,各具鲜明的主题 4、类型多样 政治性强、社会性强是红色旅游的最主要特点

发展红色旅游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发展红色旅游的方法:1、加强总体规划,分布组织实施 2、分级负责,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区、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 3、突出红色主线,充分体现红色特征 4、整合相关资源 红古结合——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

红绿结合——与生态文化 红黄结合——与黄土文化和民俗文化

云南红色旅游景观的开发:昆明——会理——攀枝花——冕宁——西昌线

景点:昆明市“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纪念馆,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凉山州会理县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会理会议遗址,冕宁县彝海结盟遗址,红军长征纪念馆 云南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曲靖市会泽县永城红军护军旧址,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昆明市禄劝县皎平渡,丽江市玉龙县万里长江第一湾——石鼓红军渡口,昭通市威信县扎西会议纪念馆

三十七、自然景观文化内涵的开发 1、景观审美文化

自然景观美的本质是自然美,即客观性,所以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根据自然美的要求来设计和建造人工建筑;同时,自然景观的美还体现在审美主体的参与过程 2、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

各具特色的山水景观不仅能给人以愉悦,还因为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3、科学文化内涵的挖掘 旅游景区的科学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能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特色文化,定能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同时满足旅游者对自然事物认知的需求。 4、文化审美内涵的挖掘

秀美无比的自然风光总与历代文人墨客无数之诗词题记、对联盈额和摩崖石刻交相辉映。许多文学作品也使景区旅游资源的形象在无形中深入人心,为景区的建设留下极其宝贵的资源。应该着力于渲染强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精心策划和运作,使游人慕名而来,陶醉其间而流连忘返。 5、附会文化的发掘整理

附会文化主要指人赋予自然的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是一种将多情的人生色彩描绘转移在无情的行似物上的传统手法,亦可称为“移情文化”

附会的表现形式:1、因形似而附会 2、因音近 3、因攀附 4、因误解 5、因乡土情深或利用名人效应

三十八、旅游企业文化 定义:旅游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文化,是旅游企业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结构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核心和灵魂)

企业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约束功能 4、凝聚功能 5、辐射功能 6、形象品牌功能(企业形象识别战略——CIS,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旅游企业文化具有企业文化的一般特征:

1、无形性和有形性的统一 2、概括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3、整体性和代表性的统一 4、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5、超前性和滞后性的统一 6、非强制性和强制性的统一

旅游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1、旅游企业文化是一种服务经营型文化,服务意识是旅游企业文化的基本点 2、旅游消费属于文化消费,文化意识是旅游企业文化的重要特色 3、旅游企业顾客群的国际性决定了旅游企业文化的世界性特点

4、旅游消费的感情化倾向和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固,决定了旅游企业文化必须突出个性化的特点

5、从内部管理的角度而言,旅游企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企业文化尤其突出人性化的特点 旅游企业构建的基本原则:

1、对应于旅游企业物质文化层面的构建:品质化原则、审美性原则 2、对应于旅游企业行为文化层面的构建:顾客愉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 3、对应于旅游企业精神文化层面的构建:以人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企业文化构建的一般程序:1、提案阶段 2、企划阶段 3、实施阶段 4、巩固阶段 三十九、旅游交通的作用

1、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完成旅游的主要条件 3、是旅游质量的主要评价项目 4、是旅游发展的主要保障 四十、旅游交通企业价值观

1、旅游交通企业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性

2、旅游交通企业价值观的内容: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安全、可靠、便捷、有特色。又可分为安全、便捷、准时、舒适、有特色五个基本价值。 四十一、旅游接待地经营文化

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使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认为破坏 2、致使接待地固有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

3、扭曲接待地的道德标准,促进或加剧了接待地的社会问题 4、引发媚外或排外情绪,影响接待地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化变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石文化变迁最主要的动因。

四十二、旅游接待地发展中的文化调适

1、旅游开发的文化均衡 2、当地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

接待地旅游文化开发的文化均衡:1、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均衡 2、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均衡 3、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 4、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均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nn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