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语S版)上册教案1
更新时间:2024-07-06 18: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绿叶的梦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9个生字“梁、瓢、搜、汇、岗、旷、章、痰、忆”,会写“汇、岗、戒、章、栆、刺、陈、毒、忆”,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学习课文,说说童年的“我”为什么对绿叶那样着迷。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背诵本课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对树叶产生那么大的兴趣,以及作者在搜集树叶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童年的“我”为什么对绿叶那么着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请看这两幅画面,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童年的乐趣。
2.师述:是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对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
2.教师配上挂图,利用录音机播放课文。要求学生听清楚生字词的读音。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几遍。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4.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四人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3)利用字典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4)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如“汇”字:“汇”字的最后一个笔画“竖折”不能写成“竖、横”两画。 三、整体感知全文
1.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回忆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并对全文进行分段及概括段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练习,看谁读得好。(学生练习,教师适时指导。) 3.播放配乐,齐读课文。
四、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填《写字》第一课。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如:绿叶最使我着迷。) 2.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3.同学们请看,多快乐的场面!(挂图并讲述。) 4.同学们,通过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5.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搜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树叶串成项链??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
(让学生反复读,个别读,齐读,感受采集绿叶的快乐。)
6.秋天的收获更大,请你们采用老师刚才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先默读,再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作者在秋天的收获更大,课文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用词很贴切。如:“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堆、躺、打滚、翻跟头、挑选、串成、挂”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既忙碌又欢乐的场面。)
7.同学们,请把眼睛闭上,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生活。
(配上音乐,老师有感情地范读第三和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8.绿叶不仅带给“我们”快乐,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文章最后一句“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里”,表明了那一串串叶片,那采集树叶标本的活动,那绿叶带给“我”的生活知识,无不给“我”留下永久的记忆,正因如此,“我”对绿叶是那样的着迷。) 三、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感情。(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指导学生要读出深深的留恋之情、浓浓的喜爱之情。 2.读到这里,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内容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3..指名把最有趣的童年生活说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第五段、
2.背诵第五段。
板书设计:
高梁秆儿→马车、灯笼 泥→碾磨、碗盆 大自然里度过童年 柳叶条、苇叶儿→笛子 绿 叶 的 梦
(1) 对绿叶着迷 (2~6) 葫芦瓢→船 绿童荷叶→伞 叶年之生情活采集绿叶 快乐无比 美幸妙福寻找奇叶 争强探险 如愉梦快 金秋时节 制作标本 观察叶子 讲述知识趣闻
2.芦叶船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蜘、蛛、桅、窄、浩、荡”,会写10个生字“横、竖、蜘、蛛、窄、喇、叭、航、浩、荡”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学习课文,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形近字辨析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各种想一想,说一说的口头训练锻炼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放芦叶船时产生的联想,以及产生这些联想的原因。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有的还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 2.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点名学生给生字组词。
(3)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分段并总结段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试着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老师引导: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这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需要同学们善于提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要说的呢?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填《写字》第二课。
3.课后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一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让学生在读中,在交流中,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感受他们当年的乐趣。作者童年的生活乐趣,还在于这小小的芦叶船装载着他们儿时的丰富想象,开向长江,开向大海,开向未来。)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预设:
生A:我感到他们能用普普通通的芦苇叶做成大篷船、小舢板,还可以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真是多种多样,手艺高超。 生B: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在这简单的生活和游戏中,他们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想象中自得其乐。
生C:作者在如此简单的生活中,只是用普通的芦叶做小船玩儿,却感受到如此丰富的童年生活乐趣。但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儿童所缺少的正是这种乐趣,这不能不让我羡慕、向往。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课后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么有趣的画面,你能把课文连起来用情、用心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你的童年生活有过这样有趣的事情吗?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河道多 芦苇多
大篷船 小舢板 多种多样
家乡环境 (1、2) 芦叶芦叶如帆童年生活 做船放船 (3~8) 三桅帆 五桅帆
小河 长江
向往外面世界
做笑小开船颜
船
3.一只贝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5个生字“咸、涨、虹、泽、稀”,会写8个生字“咸、拢、虹、漂、案、荣、稀、罕”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意思。 (3)学习课文,说说珍珠是怎样形成的,珍珠的形成和贝壳有什么关系。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各种想一想,说一说的口头训练锻炼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珍珠是怎样形成的,珍珠的形成和贝壳有什么关系”。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体会那只贝壳所遭受的血和肉的折磨,去体会贝壳的伟大和可敬。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2.说说珍珠是怎样形成的,珍珠的形成和贝壳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一只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怎样识记这些生字,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4.教师带领学生组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与同学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记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5.给全文分段,理清段意。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读之后有什么感受?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填《写字》第三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漂亮的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从“有一次??还留着这些色彩和线条”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丰富的想象,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事实是否如此,但这些光洁的贝壳上留着的色彩和线条,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颗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后“学习链接”介绍了有关珍珠形成的小知识。)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对贝赋予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因为它没有留给人们漂亮的贝壳,却为人们奉献出一颗宝贵的珍珠。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人。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师:漂亮的贝壳令人喜爱,但用血和肉磨制成珍珠的贝更令人可敬,下面这两句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A.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
B.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第一句话重点描写的是美丽的贝壳,主要是强调贝壳,所以“贝壳”二字比“孩子”二字读音要重些:“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第二句朗读时,要把惊喜、赞叹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四、游戏:开火车
教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然学生一个接一个说。
五、总结全文
1.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吗?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2.老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五、作业
1. .预习第四课《快乐的暑假》。
(1)自读诗歌,画出不懂的生字词。
(2)结合课后思考题,自学诗歌。 2.熟读全文。
板书设计:
众多贝被捡起→贝至岸边→变成空壳
色彩 漂亮
一 只 贝
(1、2)
线条
不默沙子钻进壳内 惜默一只贝受冷落 无法挤碎 没有光泽、图案 牺做(3、4)
默默忍受折磨
破烂、不完整
牲出自贡己献 发现珍珠:稀罕、大→贝用血和肉磨制
可怜 (5~10)
可敬
4.快乐的暑假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4个生字“憧、憬、泼、率”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你在本诗中感受到什么样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认读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到暑假的快乐。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体会少年儿童们渴望在大自然的阳光下自由成长的心愿,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诗歌,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自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说说在本诗中感受到什么样的快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根据诗歌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图片展示“郊外采花”“海滩戏水”等画面。 2.导入(指着挂图):同学们,你们向往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吗?请跟老师一起走进《快乐的暑假》。(板书课题。) 二、范读诗歌,感受快乐 三、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画出生字,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义。)
2.小组合作,分节试读,交流体会。 四.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四人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3)利用字典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4)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 五、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诗歌,要求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与同学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说说诗歌讲了什么。
4.给全诗分段,理清段意。 四、小结
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你读之后有什么感受?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听课文朗读音带,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采取个人读、小组里读、全班指名朗读等形式。) 边读边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暑假生活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小组交流:你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你希望怎样度过自己的寒暑假? 三、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 2. 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 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
4.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1)全班齐读
(2)小组对诗 (3)同桌互读 (4)指名朗读
四、点拨重点字词意思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紧张、严肃”的教室、学校,“沉重”的书包的意思。
五、总结: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3.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2.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3.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
板书设计:
暑假开始——走出学校 走进暑假的活动 (1)
来到郊外 重拾童年
快乐的暑假暑假生活 (2~4)
融入自然 惊醒小鸟 跳进大海 快乐飞溅 喜欢蹦蹦跳跳
展现率真本色
暑假生活 丰富多彩 健康快乐 自由成长
美好心愿 (5)
喜欢唱唱笑笑
渴望自由成长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语海畅游——认识多音字、词语搭配,认识、学习、仿写比喻句。 (2)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古诗《田园乐》。 (3)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4)能说会道——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 (5)笔下生辉——童年趣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形近字、比喻句、古诗的学习与积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和底蕴。 (2)通过感受修辞手法在语句中的作用,体会情感,并学习写成比喻句。 (3)通过本次的课外阅读,教育学生应该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4)通过“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收集、展示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次“语文百花园”的各种训练,教育学生不断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修辞手法的认识与掌握。
2.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口头训练。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语海畅游——词语搭配”、“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出示多音字)汉字真有趣!我们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准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有些字意思不同,读音就不相同。)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为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学习自主填写。答案力求丰富多样。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语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作用即可,不要讲授有关修辞知识。)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同桌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积少成多——背诵古诗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一比谁读得最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搜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小结
本课学了哪些多音字、词语搭配及比喻句? 本课学习了王维的哪首诗歌? 六、作业
1.预习阅读平台。 2.背诵诗歌《田园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阅读平台”、“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诗歌《田园乐》背诵情况。 二、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受伤的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想对用弹子打鸟的 孩子说些什么? 三. 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四、总结
说一说本课学了什么内容? 六、作业
完成作文《童年趣事》。
第一次作文
作文题目:童年趣事 (题目自拟)
一、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在乐曲声中抽两个同学进行“斗牛”比赛。
教师谈话:刚才两位同学的斗牛比赛好玩吗?有趣吗?同学们在童年中一定也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情,能说说吗?现在同学们选取在你印象最深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本小组互相说说,行吗? 小组互相说说。然后抽同学汇报。 二、明确要求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静静地回忆一下,童年的歌声还在你们的耳边吟唱,童年的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你们的眼前浮现吗?那么快拿起笔来吧,把童年生活中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好吗? 三、习作指导
1.思路点拨:
童年,可真是一串快乐的珍珠:跳皮筋、踢键子、爬树、捉知了、捉迷藏??样样都是那么有趣,该写哪一件事呢?不妨闭上眼睛慢慢来想,哪一件事能让你在想着的时候露出微笑呢?不妨就把它记下来吧!
如何打开思路,写好本次作文?告诉你们吧,关键在一个“趣”字,“趣”有各种各样的。那么,如何体现“趣”呢?
(1)意趣:童年时期的探索、发现、追要究底,都是很有趣的哦,这就是一种“意趣”。 (2)乐趣:爱玩、寻开心是童年时期的特点,那么,就把和伙伴们一起开心的“乐趣”表现出来呀!
(3)傻趣:孩子会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这种“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童真、童心。
2.结构点拨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作。 (1)总写童年有什么趣事。 (2)具体写其中一件童年趣事。 (3)总结全文
3.方法点拨
(1)怎样写好一件事情:写事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把事情写完整具体。那么,一件完整的事情的六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怎样把一件事情写得有趣:要把事情写得有趣,不是光有“有趣”两个字就行了,而是要把有趣的地方详详细细的写下来,其中应该有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
(3)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四、小结
本次写作围绕“童年’和“趣事”来写,结构要完整,语句要通顺。 五、作业
继续完成习作。
5.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古诗中的3个生字“螺、霜、寺”,学会古诗中的10个生字“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
(2)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背诵古诗,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书写、组词等掌握古诗中的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进而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的学习,进而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工具书,理解并背诵诗句。 2.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及诗人的心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洞庭》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洞庭湖挂图。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
(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纠正易读错的拼音。 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洞庭湖》。
2.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湖光秋月 —— 交相辉映
望洞庭
潭面无风 —— 平静朦胧 洞庭山水 —— 浑然一体
景色迷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菊花》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元稹的资料。 3.出示菊花的挂图。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好“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是什么意思?“似”是什么意思?“更”是什么意思?) 3.分小组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句大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出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小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样?
②诗人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③菊花开过后大自然中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小结
总结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作业
1.抄写、背诵古诗。
2.根据诗句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菊花
秋菊满院 —— 似陶家 绕篱赏菊 —— 日西斜 不是花中 —— 偏爱菊 此花开后 ——更无花
爱菊情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枫桥夜泊》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教师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复习背诵前两首诗。 2. 播放歌曲《涛声依旧》,引入古诗《枫桥夜泊》。 二.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古诗
全班齐读古诗,感知全诗总体内容梗概。 四.学习《枫桥夜泊》
1. 解释重点字词“泊、乌、啼、江枫、渔火、对、愁、姑苏、夜半、到”的意思。 2. 让学生齐读重点字词的意思。
3. 教师提问学生根据字义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大意。 4. 教师利用小黑板提供全诗大意 5. 让学生朗读全诗大意。 五.听录音,朗读
1. 让学生带着理解听录音。 2. 把全班分为两组朗读。 3. 把全班分为男女生朗读。
4. 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进行“开火车式”朗读。 5. 从第一列到最后一列进行“波浪式”朗读。 6. 请两位同学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六.概括全诗中心思想 七.师点拨: 1. 借景抒情。 2. 意境。 八.总结
1.总结本诗主要内容和情感,以及重点字词的意思。 2.让学生再一次朗读全诗、重点字词、大意和中心思想。 九.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 填写《写字》第五课。
板书设计:
月落 乌啼 枫桥夜泊所见 所感 江枫 渔火 霜满天 对愁眠 凄凉愁闷 所闻:夜半钟声
6.观潮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6个生字“盐、据、昂、鼎、沸、崩”,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盐、据、卧、塔、沸、震、吼、涨”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背诵本课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本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分段并理出段意。 1.小组讨论段落的划分及总结段意。 2.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 五、小结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写字》第6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挂图)“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挂图)(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全文内容。
五、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写一篇钱塘江潮简介。
板书设计:
钱塘潮 —— 天下奇观 (1) 潮来前 (2)
江面宽阔
壮美宁静
薄雾笼罩 潮来时 万马齐奔
(3、4)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潮头过后 (5)
风号浪吼
盛赞钱塘潮
气势雄伟
余波汹涌
观潮
7.火烧云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4个生字“寿、秒、恍、惚”,学会写本课10个生字“霞、紫、寿、葡、萄、茄、跪、秒、恍、惚”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背诵本课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要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有哪些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三、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挂图。) (3)学习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写字》第6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
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九、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3、4节
板书设计:
上来时 霞光 —— 映红万物 天空 —— 像着了火 整体渲染(1、2) 变化 颜色 —— 丰富多彩 火烧云
(3~6)
形状 —— 变化万千
具体描写下去时 —— 模糊不清 很快消失 (7)
五千光姿十百色态真变绚化丽快
8.四季童话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7个生字“澡、烤、烘、蕉、橙、均、匀”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春姑娘、夏娃娃、秋姐姐、冬哥哥做了什么有趣的事儿。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喜欢。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认读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欣赏大自然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色,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色。 2.谈谈自己对大自然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色的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质题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预设:这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童话?)请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 2.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点名学生给生字组词。
(3)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
2.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儿?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3.汇报学习收获。 四、朗读课文 1.全班朗读。 2.分男女生朗读。 3.分组朗读。 4.请个别学生朗读。 五、小结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二、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已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每个季节的特点的?(喜欢相同季节的学生,可坐在一起作为一个学习小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本课的写作技巧。 四、全班交流,升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汇报你喜欢哪个季节,再读读你认为最能体现季节特点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好了。)
2.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挂图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教师要引导喜欢相同季节的学生汇报完毕后,再汇报其他季节。) 3.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每个季节的特点。 4.积累背诵。
师: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小结
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们。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板书设计:
爱笑 爱哭 爱跳舞 烤熟庄稼 烘干盐巴 春姑娘 生机勃勃
夏娃娃
晒化冰棍儿四季童话
下雷阵雨 采集果子 做月饼 秋姐姐
泡桂花茶 过团圆节 冬哥哥 撒雪花 画雪景
可爱调皮
鲜活的形象 多彩的季节
收获、亲切
不拘一格
正在阅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语S版)上册教案107-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02-26
“十三五”重点项目-碳纤维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节能专篇)03-31
135MW汽轮机培训教材05-18
阅读理解(一) - 细节理解题03-10
假若我会变作文450字07-07
打印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03-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册
- 教案
- 语文
- 年级
-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