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克服学习负迁移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6-21 0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克服学习负迁移的策略

学习迁移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迁移是指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一般表现为相类似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对后续学习的影响。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而负迁移则是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对后续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负迁移阻碍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负迁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从迁移的意义理解入手可以发现,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是影响后续学习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当两者学习材料之间共同因素越多时,就越容易产生迁移。而当学习活动与原有活动的刺激与反应相似时,容易产生正迁移;相反,当学习活动与原有活动的刺激相似而反应不相同时,容易产生负迁移。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克服学习负迁移的几点策略。

一、理解知识的真正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负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所以对于后续学习产生负迁移。如在数学应用题的学习中,由于有些学生不会或者不愿意分析数量关系,只是凭借表面的一些现象或者字面的理解盲目做题。表现在具体的学习中,如看到“多”字就想到用加法,看到“少”字就想到用减法;而在学习了有关倍数的应用题后,见倍“就用乘法”。产生这种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理解相关概念的实质。要使学生正确地利用已有

知识进行解答,就得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帮助学生揭示知识的内涵,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谁是1倍数,谁是几倍数等,通过分析,把问题回归到数量关系的理解上去,就可以避免死记类型,从而避免负迁移,实现知识的正确建构。 二、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1.纵向联系

(1)恰当铺垫,促进积极迁移

学习迁移,它需要有必要的知识、经验、技能作为铺垫。因此我们要把复习铺垫这个教学环节做好,促进迁移学习的积极进行。复习铺垫,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a.学习方法的铺垫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紧接着上一个单元《小数乘小数》的知识复习、梳理,顺利地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新知探究作了很好的孕伏铺垫。

课题引入:刚开始学习小数乘法计算时,我们是转化成什么进行计算的?

(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

小结:当我们遇到新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我们就会做了。那么今天,我们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又该怎样转化呢?

别出心裁的设计,巧妙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做好了铺垫。

b.必要知识的复习

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要注意在新授课前做好必要知识的复习铺垫,提供与新知学习具有密切关系的相似学习材料,使已经获得的知识成为后面新知学习探究的基础,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到新知的成功探究。但是必要的知识铺垫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空间,不能因为复习而盲目降低新知探究的要求,成了“教师包办代替”。如在进行小数乘法中“小数乘整数”学习时,我们就有必要进行整数乘法的复习,如可以简要设计为:

24×8= 123×35=

要求先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计算,并且引导学生回忆整数乘法计算的基本法则,为《小数乘整数》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2)学会类推,从规律中发现

类推是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原理、规律推理出与这一类知识共同的原理、规律,为后续学习提供思想、方法,从而揭示和掌握这一大类知识的规律。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类推出多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除两位数类推出一位数除多位数;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要把它的思想继续延伸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中去。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揭示了它们的本质属性、规律等。教学中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有效防止了负迁移的产生。

2.横向联系

(1)学会比较,区分异同

对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两者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注

内在联系,又可以促进知识精确分化,利于新知学习建构。

如在学习完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后,我会让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对比,准确把握这些习题的特点。现在设计一组练习说明之:

1

一条公路长12千米,已经修了它的 ,修了多少千米?

31

一条公路长12千米,已经修了它的 ,还剩下多少千米?

311

一条公路长12千米,第一天修了它的 ,第二天修了它的 ,

34两天修了多少千米?

11

一条公路长12千米,第一天修了它的 ,第二天修了它的 ,

34两天后还剩下多少千米?

这样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明确了问题与条件的对应性问题,突破了知识难点、易混点。

(2)开放训练,强化认知

由于封闭式的习题训练只能提供学生有限的思考,因此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等,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开放性习题,提供学生学习建构。如我们在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就是这类习题。我在教学一道简便计算时进行了开放性训练,具有代表性。

简便计算原题:2.5×1.25×3.2,当学生做完这一道题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假如题目改成这样:2.5×1.25×( ),括号里填写什么数可以使这道题简便?这样的开放性设计,

又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出现了很多有积极意义的习题,有效地开展了这类习题特点的体验、探究学习。举例:2.5×1.25×16;2.5×1.25×64;2.5×1.25×4×8等。

三、克服学习的心理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其实它也有两种表现,即当思维习惯与实际问题的解题途径相一致时,就可以产生思维的正迁移作用,使问题得到迅速地解决;而当思维习惯与实际问题的解决途径不相一致时,就会形成思维的负迁移,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结论错误。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定势,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快速应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而克服思维定势,是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有效途径。克服思维定势,在教学中,主要有这几种策略:

1.打破特定的教学情境

特定的教学情境,是产生思维定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打破特定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的思考空间。

4

如我在“分数乘法”单元教学中,学生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 551+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学生由于在一段相对固定时间内82

都在学习分数乘法,无法打破现有学习情境的限制,把加法误作乘法计算了。出现这种现象,我会注意及时引入分数加、减法计算,用对比的策略打破特有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增加思维的灵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n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