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更新时间:2024-03-27 11: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有 色 金 属 矿 山 井 巷 工 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

目 录

1 总则 .......................................................................................................................................... 1 2 术语、符号...............................................................................................................................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 ........................................................................................................................................ 5 3 施工准备................................................................................................................................... 7 4 竖井井筒施工 ............................................................................................................................ 8 4.1 一般规定 ................................................................................................................................ 8 4.2 井筒表土施工 ........................................................................................................................ 9 4.3 井筒基岩施工 ...................................................................................................................... 10 4.4 盲井筒施工 .......................................................................................................................... 13 4.5 井筒穿过局部不良岩层施工 .............................................................................................. 13 5 斜井与斜坡道施工................................................................................................................. 14 5.1 一般规定 .............................................................................................................................. 14 5.2 斜井、盲斜井施工 .............................................................................................................. 15 5.3 斜井反向施工 ...................................................................................................................... 16 5.4 斜坡道施工 .......................................................................................................................... 17 6巷道与硐室 ................................................................................................................................. 17 6.1 一般规定 .............................................................................................................................. 17 6.2 巷道施工 .............................................................................................................................. 18 6.3 硐室施工 .............................................................................................................................. 20 6.4 施工监测 .............................................................................................................................. 23 7 天井与溜井施工 ...................................................................................................................... 23 7.1 一般规定 .............................................................................................................................. 23 7.2 垂直天井、溜井施工 .......................................................................................................... 24 7.3 分支溜井及溜井底部结构施工........................................................................................... 28 7.4 倾斜天井、溜井施工 .......................................................................................................... 28 8 采切工程 .................................................................................................................................. 28 8.1 一般规定 .............................................................................................................................. 28 8.2 采切巷道、切割上山施工 .................................................................................................. 29 8.3 漏斗川、漏斗施工 .............................................................................................................. 29 8.4 采场天井、溜井施工 .......................................................................................................... 30 9 永久支护工程 .......................................................................................................................... 30 9.1 一般规定 .............................................................................................................................. 30 9.2 混凝土搅拌、运输 .............................................................................................................. 32 9.3 钢筋制作、安装 .................................................................................................................. 34 9.4 立模 ...................................................................................................................................... 35 9.5 支护 ...................................................................................................................................... 36 9.6 养护、拆模 .......................................................................................................................... 39 9.7 试件制作 .............................................................................................................................. 40 10 防水与治水工程 .................................................................................................................... 41 10.1 一般规定 ............................................................................................................................ 41 10.2 探、放水 ............................................................................................................................ 43 10.3 注浆材料 ............................................................................................................................ 45 10.4 地面预注浆施工 ................................................................................................................ 45 10.5 竖井井筒工作面预注浆施工............................................................................................. 46 10.6 斜井与巷道工作面预注浆施工......................................................................................... 47 10.7 后注浆施工 ........................................................................................................................ 48 11 辅助工作 .............................................................................................................................. 51

- 1 -

11.1 凿井井架及悬吊设施 ........................................................................................................ 51 11.2 竖井凿井提升 .................................................................................................................... 55 11.3 斜井凿井提升 .................................................................................................................... 56 11.4 通风 .................................................................................................................................... 57 11.5 排水 .................................................................................................................................... 58 11.6 压风 .................................................................................................................................... 58 11.7 供电 .................................................................................................................................... 60 11.8 信号、通讯及监视 ............................................................................................................ 61 11.9 井下照明 ............................................................................................................................ 62 12 工业卫生 ................................................................................................................................ 63 12.1 一 般 规 定 ...................................................................................................................... 63 12.2 井下热害防治 .................................................................................................................... 64 12.3 井下粉尘防治 .................................................................................................................... 64 12.4 井下噪声的防治 ................................................................................................................ 65 12.5 井下氡及其子体防治 ........................................................................................................ 66 13 环境保护 ................................................................................................................................ 66 13.1 一般规定 ............................................................................................................................ 66 13.2 井下废碴排放 .................................................................................................................... 66 13.3 井下废水排放 .................................................................................................................... 67 13.4 井下废气排放 .................................................................................................................... 67 13.5 地面污水排放 .................................................................................................................... 68 13.6 地面噪声防治 .................................................................................................................... 68 13.7 地面废物处理 .................................................................................................................... 68 14 工程验收 ................................................................................................................................ 68 14.1 一般规定 ............................................................................................................................ 68 14.2 竖井工程验收 .................................................................................................................... 69 14.3 斜井、斜坡道工程验收 .................................................................................................... 71 14.4 巷道、硐室工程验收 ........................................................................................................ 73 14.5 天井、溜井工程验收 ........................................................................................................ 75 14.6 采切工程验收 ...................................................................................................................... 75 14.7 防治水工程验收 ................................................................................................................ 75

- 2 -

1 总则

1.0.1 为统一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加快施工速度,促进有色金属矿山建设的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的施工。黑色金属、贵金属和其它非煤矿山井巷工程的施工,可参照执行。

1.0.3 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的施工,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

1.0.4 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的施工,应实行项目管理,重视信息交流与沟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方案优化,合理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建设周期。

1.0.5 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的施工,应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节约能源的工艺、设备和材料。

1.0.6 工程所用的主要材料、设备和构件,必须符合设计规定和产品标准,具有出厂合格证,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1.0.7 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工作条件,保护员工安全和职业健康,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1.0.8 施工中应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做好各种检验测试、隐蔽工程、质量检查、工程图纸、地质编录等文件资料的记录和签证。工程竣工时应做好竣工验收资料。

1.0.9 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的施工,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2 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 项目管理 proiect management

是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专业化活动。

2.1.2 表土 surface soil

系指覆盖于基岩之上的土层和强风化岩层。 2.1.3 不支护段 no support section

指井筒或巷道工作面距永久支护端面之间没有支护的高度或长度。

2.1.4 临时支护 preliminary suport

井巷掘进后,在易发生片帮、冒顶等现象的地段,为保证施工安全,而采取的非永久支护结构。

2.1.5 浅孔、中深孔、深孔 shallow hole medium deep hole deep hole

炮眼深度小于2m的称为浅孔,2.0~3.5m的称为中深孔,大于3.5m的为深孔。

2.1.6 斜井 slope

倾角大于5o的倾斜直线地下通道。 2.1.7 巷道 roadway

倾斜或水平的地下通道统称为巷道,包括平巷、上山、下山和斜巷。

2.1.8 天井 raise

凡自下一水平层至上一水平层用作提升、通风、人行、运送材料或敷设管线的垂直或倾斜的地下通道。

2.1.9 溜井 chute

专为溜放矿石或废石的垂直或倾斜的地下通道。

2.1.10 短段掘砌 alternant drifting and support in short distance

又称为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指井筒或巷道掘进与永久支护两大工序在不同时间内,在井筒或巷道工作面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混合进行,掘进与永久支护两大工序频繁交替,而一般不用临时支护的作业方式(这种作业方式同单行作业方式相似)。

2.1.11 平行作业 paralled operation

指井筒或巷道掘进与永久支护两大工序在不同的空间内同时进

2

行的作业方式。

2.1.12 单行作业 single operation

指井筒或巷道掘进与永久支护两大工序分别顺序进行的作业方式。

2.1.13 打干井 sinking of dry well

指掘进工作面涌水量等于或小于5m3/h的井筒施工方法。 2.1.14 反井法 sinking by raising

是指由下往上掘进竖井井筒的施工方法。 2.1.15 一次成巷 simultaneous drifting

是指巷道施工中的掘进、支护、水沟三个分部工程视为一个整体有机联系起来,在一定距离内前后连贯最大限度同时施工,一次做成巷道,不留收尾工程的施工方法。

2.1.16 导硐法 pilot heading method

是指先用小断面超前掘进,再刷大到设计断面的施工方法(导硐位置可布置在顶部、底板、两帮或中央)。

2.1.17 粘层 bonding layer

为加强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基层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2.1.18 初期支护 initial support

当设计要求永久支护分期完成时,井巷开挖后及时进行的支护。 2.1.19 后期支护 final support

井巷初期支护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当围岩基本稳定,井巷周边相对位移和位移速度达到规定要求时进行的支护。

2.1.20 采准工程 preparatory working

为获得采准矿量,在开拓矿量的基础上,按不同采矿方法和工艺的要求,所掘进的各类井巷工程。

2.1.21 切割工程 cut working 为获得备采矿量,在开拓及采准矿量的基础上,按采矿方法规定,在回采作业之前必需完成的井巷工程。

2.1.22 漏斗川 funnel drift

当采场底部结构采用电耙出矿时,漏斗颈与电耙道之间的通道。 2.1.23 普通水泥 ordinary cement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简称。

2.1.24 矿硅水泥 slag silica cement 矿碴硅酸盐水泥的简称。

2.1.25 火山灰水泥 puzzolana cement 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的简称。

2.1.26 细骨料 fine aggregate

3

指混凝土或砂浆中粒径在0.15~5.00mm之间的砂。 2.1.27 粗骨料 stone aggregate

指混凝土中骨料粒径大于5mm的碎石、卵石或碎卵石混合料。 2.1.28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 concrete mixing shortest time

指从原材料进入搅拌机开始搅拌起至卸料时之间的时间(不包括上料、卸料时间)。

2.1.29 大体积混凝土 massive concrete 指最小边尺寸在1~3m范围内的混凝土。

2.1.30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concre protective thickness 指从混凝土表面至钢筋外边缘之间的距离。 2.1.31 套箱支架 mould jacket support 架设于永久支护之外不拆除的临时支架。 2.1.32 寒冷地区 cold region

指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5℃~-15℃之间的地区。 2.1.33 严寒地区 severe cold region 指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5℃的地区。

2.1.34 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 concrete frozen critical intensity

指混凝土经预养达到一定强度后,遭受冻结,开冻后的后期强度损失在5%以内时,一般把这一强度值称之为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

2.1.35 探孔帮距 didtance from handhole bottom to roadway edge

指巷道边缘与外斜孔孔底之间的距离。 2.1.36 探孔超前距 handhole overhang

指巷道掘进方向上允许掘进的终点与最浅钻孔孔底之间的距离。 2.1.37 泵量 pump volume 指注浆泵的供浆能力。

2.1.38 注浆终压 grouting final pressure 指注浆结束时的压力。

2.1.39 注浆深度 grouting depth 指注浆孔终孔时的深度。

2.1.40 凝胶时间 gelatin time

指一定温度下参加反应的全部组分从混合时起,直至发生凝胶,浆液不再流动的时间。

2.1.41 渗透能力 seepage ability

又称为渗透性,指浆液对受注地层注入的难易程度,一般用浆液可注入砂层的最小粒径表示。

4

2.1.42 渗透系数 seepage coefficient

指浆液固化后结石体渗透性高低或抗渗性强弱。

2.1.43 CL-C型粘土水泥浆 CL-C clay cement grout

以粘土为主要材料,由粘土、水泥、水玻璃组成的悬浊浆液。 2.1.44 水泥-水玻璃浆液 (C-S浆液) cement-sodium silicate grout

是将水泥、水玻璃分别配成浆液,两种浆液按一定体积比通过双液注浆系统经混合器混合后,形成的浆液。

2.1.45 水玻璃浆 sodium silicate grout

指水玻璃、固化剂分别配成浆液,两种浆液按一定体积比,通过双液注浆系统,经混合器混合后,形成的浆液。

2.1.46 综合注浆法 comprehensive slip casting method 是以水力动水学法(包括流量测井和水位恢复法)对注浆地层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注浆设计并指导注浆施工,采用上行为主,上、下结合的混合注浆方式,高压力、大段高注浆,注浆过程中对注浆压力、浆液流量和浆液比重进行连续监测,注浆材料采用CL-C型粘土水泥浆的一种注浆方法。

2.2 符号

2.2.1 几何参数 D——间隙

E——周边孔间距 H——提升高度 Ht——天轮高度

L——井口至钢丝绳与天轮接触点之斜长 L′——井口至井架中心的水平距离 Lo——井口至道岔终点长度 Lk——矿车组长度 R——天轮半径 W——最小抵抗线

2.2.2 强度、抗力、爆力、速度 fc——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f′ck——施工阶段同批n组喷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

f′ckmin——施工阶段同批n组喷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代表值的最小值

Ma——2#硝铵炸药猛度

5

Mb——2#硝铵炸药爆力 Na——所用炸药猛度 Nb ——所用炸药爆力 Pa——注浆初始压力 Pb——注浆正常压力 Pc——注浆终压

Po——注浆点静水压力

Rb——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Sn——施工阶段同批n组喷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代表值的标准差

V1——提人最大速度 V2——提物最大速度 2.2.3 系数、计算参数 K——风动机械同时使用系数 K0——装药量按算系数

K1、K2——喷射混凝土强度合格判定系数 M———周边孔炮眼密集系数 m——浆液结石率

n——施工阶段每批喷射混凝土试块的抽样组数 nj——注浆岩层孔隙率

nf——同型号风动机具使用数量 a3——注浆损失系数 af——管路漏风系数

βf——风动机械磨损耗风量增加系数 γ——高原修正系数 2.2.4 其它 Qf——总耗风量 Q3j——注浆量

q——风动工具单位耗风量 V——需要固结或充填的体积 β0——栈桥倾角 β1——钢丝绳牵引角

6

3 施工准备

3.0.1 矿山井巷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立项目管理机构,健全项目管理机构的安全、质量及技术管理和保证体系;

2 熟悉矿井地质资料、检查钻孔资料,绘制井巷工程地质剖面预测图;

3 完成设计图纸会审、设计交底;

4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并经批准; 5 完成施工设施及设备的安装;

6 竖井、斜井、平硐开工前,尚应完成下列工作: 1)场地测量、基桩埋设、场地平整及障碍物拆迁;

2)施工期间的交通运输、给水、供电、通讯、防火、防洪、防涝工程和必要的生活、辅助设施;

3)竖井锁口及立好井架,斜井、平硐明槽开挖及锁口。

3.0.2 井口、硐口场地平整,除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规范》GBJ201的有关规定执行外,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有滑坡的地区,应先进行滑坡处理; 2 井口或硐口上侧边坡的截水沟和排水沟,应在井筒或平硐开工前完成;

3 不得采用有自燃性或有害性的矿石作场地填方,无自燃性或无害性的矿石也不宜作场地填方;

4 填方高度超过1m时,应先做好建筑物的基础和管、网、沟的施工;

5 当地面爆破作业和井筒、平硐施工同时进行时,应有保护设施,并制定安全措施;

6 场地平整后,应检查测量基准点有无变化。

3.0.3 竖井井筒开工前,应完成检查钻孔,并具有完整的检查钻孔资料。

3.0.4 当竖井井筒不通过含水冲积层和无有害气体突出危险,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打检查钻孔:

1.已有勘探资料表明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距井筒中心25m范围内已有钻孔,并有符合检查钻孔要求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3.井田内或相邻井田已有生产矿井,掌握了地质、水文地质、有害气体的情况及其变化规律。

3.0.5 斜井、巷道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

7

料,做好下列工作:

1 斜井、巷道工程的预测地质剖面图;

2 穿过老窿、不稳定岩层及地质构造有较大变化处的情况预分析;

3 可能出现突然涌水的地点、涌水量大小及对施工影响程度的预分析;

4 对膨胀性岩(土)层、流砂情况的预分析; 5 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3.0.6 施工用水量,应按工程用水、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量确定。

施工总用水量,应计入10%备用量。

3.0.7 施工期间,应有可靠的施工电源。

3.0.8 施工期间的压风量,应根据井下工作面及地面设备需用风量的总和计算,并计入10%的备用量。井下工作面的风压,不得低于0.5MPa。

供风方式可采取地表集中或分区供风,条件许可时,宜采用井下供风。

3.0.9 斜井、巷道施工时,宜采用电动或内燃式装岩设备。断面较大的斜井、巷道及硐室施工,宜采用液压凿岩设备。

3.0.10 采取特殊施工技术施工的矿山井巷工程,开工前应根据施工需要,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施工准备的具体要求,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规定。

3.0.11 在冬期、雨季施工的矿山井巷工程,应根据地区及工程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技术、安全措施。

3.0.12 矿山井巷工程在有沼气的矿井和煤及沼气突出的矿井施工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程、规范的规定执行。

3.0.13 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当有永久设备、设施可利用时,应予以利用。

4 竖井井筒施工

4.1 一般规定

4.1.1 井筒施工,应根据井筒直径及深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装备。

4.1.2 井筒宜采用普通法施工。当井筒穿过较厚的流砂、淤泥、

8

卵石、砂砾等含水的不稳定地层时,宜采用特殊法施工。竖井井筒特殊法施工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

本规范竖井井筒施工,均指井筒普通法施工。

4.1.3 选择施工作业方式时,应将凿岩、装岩、提升、支护、排水等进行综合配套考虑。

4.1.4 井筒施工,当通过单层涌水量大于10m3/h的含水层时,应采取注浆堵水等治水措施。

4.1.5 井筒施工,应以井筒中心线确定炮孔位置和检查掘进、支护断面。

4.1.6 井筒施工采用激光指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掘进时,应每隔20~30m用井筒中心线校核激光光束一次,其允许偏差为±15mm;

2 砌碹时,应每隔10~20m用井筒中心线校核激光光束一次,其允许偏差为±5mm。

4.1.7 井筒掘进过程中,当所揭露的岩层与地质资料发生重大变化时,施工单位应通知相关单位现场勘验。

4.1.8 凡与井筒直接相连的各巷道、硐室口,应在井筒施工的同时进行不小于5m的永久支护。

4.1.9 井筒施工,当井底或中部有通道可利用时,宜采用反井法施工井筒。

当井筒正掘与反井相向同时施工时,贯通距离在Ⅰ、Ⅱ类围岩中25m,Ⅲ类围岩中40m时,应停止反井施工。

反井法施工按本规范7 天井与溜井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 注:围岩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4.1.10 反井段由上往下刷砌时,应用吊盘盖住反井口。

4.1.11 井筒施工,当地形条件许可时,宜采用无井架施工法。 4.1.12 井筒施工期间,应按确定的方法和周期测定井筒涌水量。

4.1.13 井筒施工,应遵循快速、打干井的原则。

4.2 井筒表土施工

4.2.1 距井口平面较近的井筒表土,宜采用工程机械开挖。 4.2.2 井筒表土应尽量不在当地雨季破土动工。井口在破土前及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地形、气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采取有效的防水、排水措施。

4.2.3 井筒表土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表土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技术装备情况而定。当表土层深厚、地层不稳定、

9

含水量大时,宜采用特殊法施工。当表土层坚固稳定、结构均匀,且含水量小时,应采用普通法施工。

4.2.4 普通法施工表土段井筒时,应根据表土稳定情况、涌水量大小,采取如下施工方法:

1 井圈背板法:其最大圈距不宜大于1m,空帮距离不宜大于1.2m; 2 吊挂井壁法:其空帮距离不宜大于1m;

3 吊挂井壁斜板桩综合法:其最大圈距不宜大于1.5m,斜板桩超前掘进工作面不应小于0.5m;

4 井外疏干孔降水锚喷临支吊挂井壁法:其空帮距离不宜大于2m;

5 锚喷临支法;其空帮距离不宜大于2m;

4.2.5 井筒表土施工提升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土坚硬稳定、允许承载力大于0.25MPa,涌水量小于10m3/h时,宜先安装凿井井架再施工表土段井筒;

2 表土松软、不稳定,允许承载力小于0.25MPa时,应先用简易提升设备完成井颈掘砌后,再安装凿井井架;简易提升设备施工的井筒深度不宜超过15m。

4.2.6 表土施工应设置临时锁口,其结构应符合封闭严密、作业安全的要求。

4.2.7 当采用简易提升设施施工表土段井筒时,井内应设带护圈的梯子,不应用简易提升设施升降人员。

4.2.8 井筒施工深度超过40m,应安装吊盘,设置稳绳。

4.2.9 永久井颈宜一次砌筑,并应按设计预留管线口、梁窝和其它预埋洞口。

当条件受限时,永久井颈井口段应采用砖、石或砌块临时封砌。 4.2.10 井筒表土施工时,宜采取超前小井或井外疏干孔降低工作面水位。

4.2.11 表土施工过程中,应在锁口表面、井架基础和附近地面设置沉降观测点,定期观测。

4.3 井筒基岩施工

4.3.1 井筒基岩施工,宜采用短段掘砌作业,亦可采用掘砌平行作业或掘砌单行作业,其段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短段掘砌不宜大于4m; 2 平行作业不宜大于是40m;

3 单行作业应根据围岩类别和临时支护型式确定。

4.3.2 井筒掘进时,不支护段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1 Ⅰ类围岩,不宜大于30m;

2 Ⅱ、Ⅲ类围岩,不应大于20m,有危岩时应采取局部锚喷支护; 3 Ⅳ、Ⅴ类围岩,不得大于2m。

4.3.3 井筒掘进时的临时支护,可采用锚喷、井圈背板支护。 锚喷临时支护的段高、厚度及其结构,可按表4.3.3的规定采用。井圈背板临时支护的时间不应超过1个月,其段高在Ⅳ类围岩中不宜大于15m,在Ⅴ类围岩中不宜大于5m。

表4.3.3 锚喷临时支护段高、厚度及支护结构 支护厚度围岩分类 段高(m) 支护结构 (mm) 30 — 不支 Ⅰ 不限 20~30 喷浆 Ⅱ 80~100 30~50 喷浆或喷混凝土 Ⅲ 50~80 50~80 喷混凝土 Ⅳ 30~50 80~100 锚杆、钢筋网、喷混凝土 Ⅴ <30 100~150 锚杆、钢筋网、喷混凝土 注:当井壁有淋水时,应先采取堵、截、导、治等治水措施。 4.3.4 基岩掘进宜选用环形钻架或伞形钻架,配多台高效凿岩机凿岩。当井筒内径小于5m时,宜采用多台手持式凿岩机凿岩。

4.3.5 凿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凿岩前应清出实底、集水坑(或水窝);

2 按井筒中心确定炮孔圈径和孔距,孔底应在同一水平面上;按爆破设计炮眼圈径允许偏差为±50mm,各圈眼间距允许偏差为±100mm;

3 不得沿残孔或顺岩层裂隙凿岩;

4 炮眼周围应用粘土、胶泥等做成围堰;

5 凿岩后应用木楔堵塞炮孔口,装药前应吹洗炮孔。

4.3.6 井筒掘进宜采用中深孔、深孔光面爆破技术,并应根据设备性能、岩石性质、爆破器材等编制爆破设计,并严格执行。

4.3.7 爆破器材应选用防水炸药和导爆管,雷管脚线长度应与炮孔深度相适应并满足联线要求。宜选用火雷管电力点火一次起爆。

4.3.8 爆破参数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周边孔间距400~600mm; 2 最小抵抗线按下式计算:

W=E/M (3.3.8-1) 式中 E——周边孔间距,m;

M——周边孔密集系数,0.8~1.0; 3 周边孔单位长度装药量:

11

1)当采用硝铵炸药时,软岩Rb<30MPa,110~165g/m;中硬岩Rb=30~60 MPa,165~220g/m;硬岩Rb>60MPa,220~330g/m;

注:R为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 2)当采用其它炸药时,装药量应乘以换算系数K0,K0按下式计算: K0=1/2(Ma/Na+Mb/Nb) (3.3.8-2) 式中 Ma——2#硝铵炸药猛度,mm; Mb——2#销铵炸药爆力,ml; Na——所用炸药猛度,mm; Nb——所用炸药爆力,ml; 4 周边孔药卷直径为20~25mm。

4.3.9 井筒光面爆破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井筒掘进半径,不应小于设计规定50mm,不应大于设计规定150mm;

2 井帮岩面无明显炮震裂缝。

4.3.10 井筒掘进当采用电雷管时,应监测井筒内的杂散电流。当杂散电流超过30mA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检查电气设备的接地质量;

2 爆破导线不得有破损、祼露接头; 3 采用高压电雷管—抗杂散电流电雷管。

4.3.11 抓岩机及其配套吊桶的选择,可按表4.3.11的规定采用。

表4.3.11 抓岩机选型与吊桶选择 b

抓岩机型号 手持式NZQ2 长绳悬吊式HS 中心回转式HZ 环形轨道式HH 抓斗容积(m3) 适用井筒内径(m) 适用吊桶容积(m3) 0.11 0.40~0.60 0.40~0.60 0.6032 ≤5 5~7 5~8 6~8 1.0~1.5 2.0~3.0 2.0~4.0 2.0~4.0 4.3.12 抓岩机的悬吊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长绳悬吊抓岩机,每隔80~100m应设固定导向装置,绞车应设闭锁装置;

2 采用中心回转式或环形轨道式抓岩机,其吊盘的固定装置与井壁间应支撑牢固。

4.3.13 竖井井筒施工机械化配套,可按表4.3.13的规定采用。

12

6.1.4 硐室掘进应采用光面爆破,必要时可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6.1.5 巷道、硐室的临时支护可采用锚喷、金属支架、预注 浆等,宜优先采用锚喷支护。

6.1.6 巷道、硐室临时停工,应符合本规范5.1.9的规定。 6.1.7 巷道、硐室的临时支护,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破碎围岩,应采用超前支护,或工作面预注浆加固围岩; 2 较破碎围岩,应采用金属支架或锚喷支护;

3 易风化、膨胀岩层,应采用喷射混凝土及时封闭; 4 临时支护应紧跟掘进工作面; 5 采用金属支架时,支架间应相互连接牢固,背板应背实、背严,严禁架空心箱;

6 采用锚喷支护时,宜掺入速凝剂或早强剂。

6.1.8 巷道、硐室的施工,必须标设中线和腰线,并符合本规范5.1.11的规定。

6.1.9 钻爆法掘进对穿、斜交、立交巷道时,应有准确的测量图。当两个工作面相距15m时,必须停止一头作业。贯通相距5m爆破时,必须设警戒哨。

6.2 巷道施工

6.2.1 长距离巷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轨平巷无永久车场可利用时,若采用道岔型调车,宜120~ 150m设1个调车场;若采用翻框型滑车器调车,宜50m设1个调车硐室;

2 斜巷宜每隔100m设1个调头(装车)硐室。

6.2.2 巷道掘进穿过不良地层,应预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按国家现行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6.2.3 巷道水沟应定期清理,保持排水畅通。逆坡掘进时,应采取排水措施。

6.2.4 井底车场的施工,在主、副井到底后,必须采取措施尽快短路贯通。

6.2.5 井底车场的测量放线,应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复核。当误差超过允许范围时,应会同设计单位核实。

6.2.6 曲线巷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根据曲线长度、曲率半径进行分段,按分段布设中线和腰线;

2 按分段长度、曲率半径、内外侧加宽值或顶(底)板加高(深)值作施工大样图;

18

3 施工大样图的分段及起点,应与测量放线的分段及起点相一致;

4 应根据中线、腰线及工作面距分段起点的距离,按施工大样图确定中线左、右边尺寸和腰线上、下尺寸;

5 凿岩时,应控制好角度和方向;

6 平曲巷道当使用有轨设备装岩时,轨道安装应偏向操作阀对侧;

7 轨道应加工成平面弧形或立面弧形,不得采用折线形。

6.2.7 平巷掘进的机械化,应根据断面大小及运输条件确定,宜采用下列机械设备:

1 等于或小于12m2的平巷,采用多台凿岩机凿岩,铲斗或耙斗 装岩机装岩,矿车或梭车运输,电机车调车;

2 大于12m2的平巷,采用凿岩台车凿岩,侧卸式铲运机或耙斗 装岩机装岩,梭车、矿车运输,电机车调车;或装载机或铲运机装岩,矿用汽车运输。

6.2.8 斜巷掘进的机械化,应根据断面大小,运输条件及坡度确

定,宜采用下列机械设备:

1 等于或小于12m2的斜巷,采用多台式凿岩机凿岩,耙斗装 岩机装岩,小型矿用汽车运输;

2 大于12m2的斜巷,采用凿岩台车凿岩,铲运机或装载机装岩, 矿用汽车运输;

6.2.9 采用无轨设备施工巷道时,应加强通风和道路维护。 6.2.10 上山施工,宜采用斜井反向的方法施工,并应符合本规范5.3.1的规定。

6.2.11 下山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提升容器宜选用底卸式、侧卸式或固定式矿车;

2 矿车与提升钢绳之间的连接应固定牢靠,并经常进行检查; 3 下山与中段巷道之间,宜采用平车场连接方式;

4 应在中段巷道下山口的对侧,设置提升绞车硐室,其长度应根据提升容器调车方式确定,当采用道岔调换空、重车时,不宜小于15m;

5 下山口及下山内,应设地滚,间距不宜大于10m,下山口变坡处应适当加密;

6 宜采用耙斗装岩机装岩;

7 下山施工,应根据涌水量大小,确定排水方案。

19

6.3 硐室施工

6.3.1 马头门、箕斗装载硐室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井井筒掘至马头门,箕斗装载硐室上部3~4m处,应停止井筒掘进,并应在完成其永久支护后,方可往下施工井筒和马头门(或箕斗装载硐室);

2 马头门、箕斗装载硐室,宜采用与井筒同时施工法;

3 马头门、箕斗装载硐室位于Ⅰ、Ⅱ、Ⅲ类围岩中,宜采用分层法施工,位于Ⅳ、Ⅴ类围岩中,应采用导硐法施工;

4 马头门、箕斗装载硐室,当采用下行分层掘进,反向一次砌碹方法施工时,不论围岩稳定与否,均应采用锚喷作临时支护,喷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

5 马头门、箕斗装载硐室与井筒连接处,应砌筑成整体;

6 井壁有淋水时,应在马头门、箕斗装载硐室上部做截水槽或搭设防水棚。

6.3.2 提升机硐室、破碎机硐室及其他大型硐室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导硐法施工;

2 宜先拱后墙、再清除岩柱,最后施工设备基础; 3 刷大时宜采用锚喷作临时支护;

4 当采用边墙或由墙上伸出牛腿做行车梁时,梁面必须平整,并预留固定行车轨道的螺栓孔。行车梁以上的硐室部分,其高、宽不应小于设计规定。

6.3.3 交岔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斜面交岔点:

1) 位于Ⅰ、Ⅱ类围岩中宜采用全断面法施工,位于Ⅲ、Ⅳ类围岩中宜采用分部法施工,位于Ⅴ类围岩中应采用导硐法施工;

2) 采用分部和导硐法施工时,应先将变断面巷道支护至距牛鼻子2m左右停下,再将与交岔点相临的主巷及分巷各支护2~4m,最后刷大交岔口与前后巷道支护连成一体;

3) 采用支架支护时,应先将主巷掘过分巷3~5m后,在开口处架设好抬棚,再进行分巷掘进,主巷及分巷支护长度不应小于2m;

2 立面交岔点:

1) 当采用先墙后拱法施工时,应将下方井筒掘过牛鼻子4~6m,并将此段井筒及牛鼻子进行砌碹,接着支护交岔点墙部,然后挑顶,进行交岔点拱部支护,最后进行上方巷道部分的掘砌;

2) 当采用先拱后墙法施工时,应将上方巷道掘过牛鼻子4~6m,并将此段巷道及交岔点拱部进行支护,交岔点边墙应随掘随支,最后

20

进行鼻尖下部井筒掘砌;

3) 当采用全断面施工法时,应随掘随喷(或锚喷)混凝土作临时支护,牛鼻子下方井筒掘砌后,再进行上方巷道的掘砌;

4) 在永久支护的同时应将各梁窝准确留出或预先埋设好。 3 交岔点牛鼻子部位应采用密集炮孔布置,间距不宜超过300mm,并应隔孔装药,小药量爆破。

6.3.4 防水闸门、排泥仓密闭门硐室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硐室必须设置在节理、裂隙不发育的坚硬稳定的岩层中。当巷道掘至硐室设计位置时,应对围岩条件作出鉴定。若该地段不具备设置防水闸门的岩层条件时,应通知设计单位,另选适宜地点;

2 防水闸门硐室应布置在直线巷道内;

3 巷道掘进超过防水闸门硐室的距离,宜为10m;

4 硐室刷基槽应按先两帮,后挑顶,再起底的顺序进行。并应采用浅孔小药量,每次宜起爆2~3个炮孔。炮孔眼底不宜布置在硐室轮廓线上,欠挖部分应用风镐刷齐;

5 当施工中基槽围岩被破坏,应重新核算强度。当强度小于原设计时,应另刷基槽或采用大直径锚杆补强。锚杆埋入孔内深度不宜小于500mm,露出孔外长度宜为200~300mm;

6 硐室应全部掘完,方可砌碹;

7 防水闸门硐室及其前后不小于5m的内、外巷道必须用混凝土砌碹,且应与硐室连续浇筑,保证紧密结合;

8 门框应在砌碹前找平校正、固定牢靠;

9 砌碹后应加强养护,每班洒水应不少于3次; 10 砌碹时注浆管应按设计预埋; 11 壁后注浆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注浆最终压力为设计水压的1.5倍;

12 防水闸门、排泥密闭门建成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抗压试验。试验时应保持设计水压8h以上。

6.3.5 水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外水仓必须保持各自独立; 2 内、外水仓之间的临时通道,在水仓竣工前应封堵,不得漏水。 6.3.6 卸载硐室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于Ⅰ、Ⅱ类围岩中,宜采用全断面法施工;

2 位于Ⅲ、Ⅳ类围岩中,宜采用分层法施工。每个分层施工时,应采用锚喷做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宜从下向上连续施工。

3 位于Ⅴ类围岩中,应采用导硐法施工: 1) 导硐断面不宜大于8m2;

2) 导硐掘进和硐室刷大,宜采用锚喷或金属支架作临时支护;

21

4 地槽施工:

1) 宜先完成硐室的永久支护,再施工地槽; 2) 当矿仓或溜井采用反井法施工时,应在反井贯通卸载硐室后,再施工地槽;

3)在地槽永久支护前,应将预埋件埋设好或留出预留孔。 6.3.7 矿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倾斜矿仓:

1) 倾斜矿仓的施工,应在箕斗装载硐室及其上部井筒永久支护后进行;

2) 矿仓位于Ⅰ、Ⅱ、Ⅲ类围岩中,宜采用上向导硐法施工; 3) 矿仓位于Ⅳ、Ⅴ类围岩中,宜采用下向导硐法或短段掘砌法施工。涌水量较大时,应用钻孔泄水;

4) 上向导硐贯通卸载硐室后,应由上向下刷大,砌碹支护应由下向上进行;矿仓刷大时,宜采用锚喷作临时支护;

5) 铺设钢轨、铸铁块或铸石块作仓底、侧壁耐磨层时,其接头位置应错开,固定牢靠,层面应平整。

2 垂直矿仓:

1) 位于Ⅰ、Ⅱ、Ⅲ类围岩中,宜采用反井法施工,位于Ⅳ、Ⅴ类围岩中,宜采用由上往下短段掘砌法施工,亦可采用反井钻机法施工;

2) 反井法施工:反井与卸载硐室贯通后,应先刷仓顶及其以上部分,并完成其永久支护后,由上往下全段或分段刷大,再由下往上全段或分段进行仓壁砌碹;

3) 反井钻机法施工:宜在卸载硐室掘砌完成后进行。钻孔直径不宜小于500mm,由上往下钻孔贯通装载硐室,再由上往下全段或分段刷砌;

4) 矿仓刷大时,宜采用锚喷作临时支护;

5) 当采用由上往下短段掘砌施工时,应有可靠的提升设施; 6) 仓底耐磨层按本条倾斜矿仓的要求施工。 6.3.8 井筒转水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转水站的设置:

1) 宜利用设计上已有巷道、硐室;

2) 竖井井筒应靠近吊泵的悬吊位置;斜井井筒应设于排水管线侧;

3) 其标高应根据水泵扬程和围岩情况确定;

2 转水站水仓应分隔成2个,并应进行防渗漏处理;

3 转水站泵房和变电硐室的规格,应满足设备运行的要求。当两者相连通时,其间应设置隔墙;

22

4 转水站入口处的高度不宜小于2m,宽度不宜大于3m;

5 竖井转水站自井壁向里支护的长度,不得小于5m,并应设置固定盘;

6 转水站以上的井筒淋(涌)水应采取措施导入水仓; 7 当2个相邻施工井筒共用1个转水站时,其中1个井筒宜用钻孔与转水站水仓相通,钻孔朝转水站方向的倾角不得小于5o,其直径应大于该井筒排水管直径。

6.3.9 硐室设备基础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基础施工前,应根据到货设备核对设备基础图; 2 按设计的设备基础十字线及标高线进行施工;

3 预留螺栓孔的位置应准确,模板盒不得残留在孔内; 4 预埋螺栓的外露螺纹应采取保护措施;

5 采用锚杆基础时,锚杆埋设后应进行拉力试验。试验拉力不得小于设计规定的1.2倍,试验数不少于3根。

6.4 施工监测

6.4.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采用锚喷作初期支护时,应进行施工监测:

1 Ⅳ类围岩宽度大于5m的巷道、硐室或Ⅴ类围岩中的巷道、硐室;

2 地压较大,围岩变形严重的巷道、硐室。

6.4.2 施工监测应按设计规定的内容进行,并宜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

6.4.3 需多次支护的巷道、硐室,前次支护时,应将已埋测点留出,并做好保持。

6.4.4 施工监测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措施》GB50026的规定执行。

7 天井与溜井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天井、溜井应布置在坚硬、稳定的岩层中,避开破碎带、断层、褶皱、溶洞及节理裂隙发育地带。

7.1.2 天井、溜井的施工,应采用光面爆破。

7.1.3 在金属矿体内掘进天井、溜井时,严禁使用普通电雷管

23

起爆。当天井、溜井掘进高度大于5m时,严禁用导火索直接点火引爆。

7.1.4 天井、溜井掘进爆破后,必须通风,工作面必须经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作业。

7.1.5 用吊罐、爬罐法施工天井、溜井,应采用导爆管,火雷管电力一次点火起爆。当采用电雷管时,装药前必须切断吊罐、爬罐上的一切电源,联线后所有电雷管脚线必须远离吊罐、钢丝绳或爬罐、导轨。

7.1.6 天井、溜井施工,当工作台距坠落接触面高度超过2m时,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

7.2 垂直天井、溜井施工

7.2.1 垂直天井、溜井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设计高度、围岩稳固程度、工作条件及施工技术装备情况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优先采用反井钻机法施工;

2 当高度小于15m,且围岩为Ⅰ、Ⅱ、Ⅲ类时,可采用插钎悬吊工作平台法施工;

3 当高度大于15m,小于30m,且围岩为Ⅰ、Ⅱ、Ⅲ类,可采用普通法施工;

4 当井上、下均与巷道相通,高度为15~300m时,宜采用吊罐法施工;

5 当高度大于30m,小于150m,且围岩为Ⅰ、Ⅱ、Ⅲ类时,可采用爬罐法施工;

6 当高度大于15m,小于60m,且围岩为Ⅰ、Ⅱ、Ⅲ类时,可采用深孔分段爆破法施工;

7 当围岩为Ⅳ、Ⅴ类时,宜采用竖井施工方法由上往下施工。 7.2.2 天井、溜井采用反井钻机法施工,宜采用下行导孔上行扩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机硐室的规格,应满足钻机操作要求;

2 导孔应一次钻到位,更换钻头扩孔。导孔直径宜为75~100mm,扩孔直径宜大于800mm;

3 钻进导孔前,应根据岩层条件合理选用钻进参数;钻进时,应注意观察转速,进尺和泥浆排碴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4 导孔每钻10m,应加入1个合理间隙的稳定器;导孔宜20m测斜1次;

5 当导孔通过软硬互层时,应采用小钻压低转速钻进; 6 发生卡钻时,应立即反向推进,使刀刃脱离岩面;

7 钻导孔和扩孔,均应先开水、后开钻;先停钻、后停水;钻进

24

时必须连续供水,不得中断;

8 扩孔时,井底岩碴或岩浆应及时清除;

9 扩孔后剩余断面的施工,应由上往下逐段刷砌;

10 刷大时,应严格控制炮孔间距,炮眼深度不宜大于1.5m,并用吊盘盖住钻孔口。

7.2.3 天井、溜井采用插钎悬吊平台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台由凿岩平台和安全保护平台组成,其间距不得大于2m; 2 平台应由具有足够强度的金属框架组成,其上应铺设50mm厚的木板,安装应稳固可靠。

3 井壁上应悬挂铁梯,并用插钎固定牢靠,铁梯距井壁不得小于50mm;

8 1 2 7 3 4 7 5 6

图7.2.3 插钎悬吊平台法施工天(溜)井

1——锚杆,Φ28~35圆钢或螺纹钢; 2——工作平台板,木板厚50mm;

3——工作平台吊框,用10#槽钢制作; 4——保护平台板,木板厚50mm;

5——保护平台吊框,用10038角钢制作; 6——铁梯

7——吊绳,铁链或钢绳; 8——工作面;

4 施工高度不得大于15m;

5 插钎孔应下倾5°~10°,分上、下两层钻设。用铁链或钢丝绳将平台分别与相应的插钎相连,并应连接牢固(见图7.2.3);

6 插钎应采用直径28~35㎜普通圆钢或螺纹钢,其长度宜为0.8~1.2m,露头为100~150㎜。

≤2.0m 2.0~2.5m 25

7.2.4 天井、溜井采用普通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井、溜井的断面内必须分隔,梯子端头超过平台面的高度不得小于0.8m,梯子宽度不小于0.4m,梯蹬间距不大于0.3m;

2 凿岩平台、保护平台必须架设牢固,其间距不应大于2m;凿岩平台与工作面间的距离宜为2.0~2.5m;

3 梯子间、提升间上部的安全棚应架设牢固,与工作面的距离不宜大于5m,安全棚偏向矸石间的倾角应为400~450;

4 矸石间不得放空,每循环排矸石后,矸石面宜比最上1架梯子平台低1m左右。

5 每掘进5m应校核1次中心线;

6 炮孔的深度不宜超过2m,宜采用楔形掏槽,掏槽孔应对准矸石间;

7 采用木井框支护时,木井框与井帮之间,应用背板背严、背实。 7.2.5 天井、溜井采用吊罐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绳孔的偏科率:有提升装置的天井,不得大于0.5%;无提升装置的天井、溜井不得大于1.5%。当天井、溜井的段高超过60m时,应增加1个辅助孔。绳孔直径应比绳头连接器大30mm以上,辅助孔直径不宜小于100mm;

2 吊罐的升降,必须有可靠的通讯联系。绞车房和停罐水平之间,必须装设2套信号装置,其中1套必须放在吊罐内;信号线不得设在吊罐钢丝绳孔内;

3 吊罐净高不应小于2m,吊罐顶部应设有足够强度的保护盖板,作业人员头顶与保护盖板的间距不应小于100mm;

4 升罐或降罐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卡帮和浮石;

5 当天井、溜井掘至距上水平7m时,每次爆破后必须准确测量剩余岩柱的厚度,贯通厚度不应小于2m。当围岩条件较差时,贯通厚度不应小于5m。贯通应自上而下进行;

6 掏槽孔应平行于绳孔,可采用螺旋掏槽。严格控制炮孔的深度,全部炮孔底应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7 吊罐运行速度,宜为6~10m/min。

7.2.6 天井、溜井采用爬罐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爬罐硐室位置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宽度宜为2.5m,高度应符合图7.2.6的要求,硐室与天井(或溜井)连接处应开凿成孤形;

26

1 3 2 4.5~7.0m 2.5~3.0m 3.5~4.0m

图 7.2.6 爬罐硐室规格

1——天井、溜井 2——巷道 3——爬罐硐室

2 宜采用插钎悬吊平台工作法将天井、溜井上掘6~8m,进行导轨和爬罐的安装;

3 导轨安装前,应检查导轨是否变形,若有变形必须校正后方可安装;

4 宜采用0.8~1.6m长的涨圈式锚杆,将导轨固定牢靠。导轨顶端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得小于0.9m;

5 掏槽孔应布置在导轨的对侧,靠近导轨的辅助孔应向导轨对侧倾斜;爆破后应检查导轨的牢固程度及方向的准确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遇局部松软岩层时, 宜用长轨并全部锚固,不宜用米导轨延伸;

6 每掘进5m应校核1次天井、溜井中心线和导轨方向; 7 爬罐升降过程中,应注意处理浮石或卡罐;

8 爆破前必须安装气水混合器,爆破后应立即打开阀门,用高压风水排除炮烟;

9 拆除导轨前,必须将天井、溜井上部的出口封严,天井、溜井顶部及井壁浮石应清理干净。

7.2.7 天井、溜井采用深孔分段爆破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井深不宜超过60m,凿岩爆破参数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实施; 2 炮孔偏斜率不应大于0.5%;每钻进10m应测斜1次,超偏的钻孔应堵塞后再重新钻孔,每钻完1个孔应测斜和绘制实测图;

3 应作出爆破设计,确定合理的掏槽型式、炮孔间距、炮孔数目、炮孔孔径、装药结构和起爆顺序等。采用中心空孔掏槽时,中心空孔的直径宜为90~200mm,分段爆破的高度宜为3~4m,应采用双雷管起爆。当分段爆破的高度大于3m时,尚应沿药包全长敷设导爆索;

4 各炮孔的装药高度应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炮泥的间隔位置也应在同一水平,未装药段应用炮泥或砂子堵塞;

27

5 天井、溜井下口宜用浅孔爆破上掘4m后,再进行深孔分段爆破。

7.3 分支溜井及溜井底部结构施工

7.3.1 溜井掘进到分支溜井位置时,应先施工分支溜井,在主溜井与分支溜井交接处,应搭设安全保护平台。

7.3.2 施工分支溜井时,应校核溜井中心线和分支溜井方向、标高,并设中线和腰线。

7.3.3 施工分支溜井时,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并在分支溜井井壁上安设扶手。

7.3.4 溜井底部结构施工前,应将其上部井壁浮石认真清理干净,并搭设安全保护平台。

7.3.5 溜井底部结构的预埋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底部结构的支护应与下部硐室的永久支护连接为一体。

7.4 倾斜天井、溜井施工

7.4.1 倾斜天井、溜井,不宜采用吊罐法施工。宜采用爬罐法施工,亦可采用普通法、反井钻机法施工。

7.4.2 倾斜天井、溜井每掘进5m,应校核1次中线和腰线。

8 采切工程

8.1 一般规定

8.1.1 采切工程施工前,应熟悉采区地质资料、采矿方法、采场巷道布置及其功能要求等。

8.1.2 应根据整个采区阶段的采切巷道布置,编制采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施工顺序及进度要求。对围岩松软不稳固的采切工程,应制定相应的支护措施。

8.1.3 地质编录及采样工作应紧跟工作面,以指导探矿和优化采切工程设计。

8.1.4 采切工程中主要控制巷道,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地质情况的变化,布设中、腰线。

8.1.5 采场内的切割工程施工,应在采场上、下水平回风、运输和充填巷道等施工完毕后进行。

8.1.6 采切工程施工,应在矿井总负压通风系统形成后进行,

28

并应采取加强通风和防水的措施。采切工程通风应符合本规范11.4的规定,防尘应符合本规范12.3的规定。

8.2 采切巷道、切割上山施工

8.2.1 采切巷道施工并结合探矿成果进行。 8.2.2 切割上山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切割上山应按设计,并结合探矿、采矿要求进行。当矿体底板界线较明显、规整时,应按中线和腰线及矿体底板与上山底板的相对高差进行施工;当矿体底板不规整或受地质条件限制,应按探矿上山进行施工;

2 当电耙道距切割上山有一定的控制高度时,应先施工切割上山,后施工电耙道;

3 每次放炮后应及时清碴,严禁翻碴打孔;

4 切割上山掘进过程中,当发现矿体尖灭及地质构造变化较大时,应停止施工,进行分析,确定是否采取补充探矿措施。

8.3 漏斗川、漏斗施工

8.3.1 漏斗川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漏斗川施工前应编制施工方案,确定施工顺序;

2 漏斗川定位,宜待电耙道全部施工完毕,经检查合格后,按设计要求并结合探矿成果标定;

3 凿岩前,按设计断面在电耙道壁上标出漏斗川的轮廓线; 4 漏斗川应采用光面爆破,其壁、顶、底面应平整,炮孔应布在设计轮廓线内,距边线宜为100~200mm;

5 设计要求对漏斗川周围岩石、桃形柱等进行加固时,应先加固后施工;

6 当漏斗川需要支护时,应先备齐材料,及时支护。 8.3.2 漏斗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电耙道中、腰线确定漏斗颈位置,施工时应控制好漏斗颈的高度;

2 漏斗井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要求时,其高度应施工至拉底巷道底板;

3 扩漏斗应采用浅孔小药量爆破;

4拉底巷道应在扩漏斗前掘完,并扩至漏斗喇叭口的宽度; 5 喇叭口钻孔前,应在工作面上标出边孔的位置,并在漏斗井口铺设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板。

29

8.4 采场天井、溜井施工

8.4.1 采场的短天井、溜井,宜采用插钎悬吊工作平台法或深孔分段爆破法施工。采场的高天井与溜井施工应符合本规范7 天井与溜井施工的有关规定。

8.4.2 采场天井、溜井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天井、溜井同时施工时,必须设置联络信号和警戒; 2 相距20m内的天井、溜井,不得同时进行施工作业;相距20~30m并同时向上施工的天井、溜井,应错开爆破时间并设警戒,1个工作面的人员未撤出前,另1个工作面严禁爆破;

3 天井施工距上水平巷道小于15m时,应在贯通位置设明显标志。爆破时应设警戒哨。最后贯通应由上向下进行,贯通距离不小于2m,若围岩条件较差,则不应小于5m。

8.4.3 采场设计中兼有探矿性质的溜矿井、人行井、通风井,施工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宜超出矿体顶底板1m。

9 永久支护工程

9.1 一般规定

9.1.1 永久支护采用锚喷支护时,除执行国家现行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9.1.2 原材料进场前,应对所选原材料取样,进行分析试验,确定是否合格。合格后方能组织原材料进场。

9.1.3 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进场试验报告,其质量必须合格。

9.1.4 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日期、包装重量、散装仓号等进行检查验收,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包装水泥应按每批量的10%检查复秤,每包水泥重量应为50±2kg;

2 若水泥安定性检测不合格,则该批水泥为不合格品,不得使用; 3 若水泥出厂日期或有效期超过90d,快硬水泥超过30d,使用前应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使用。

9.1.5 粗骨料可采用碎石、卵石或碎卵石混合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支护厚度的1/4,且不应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3/4。细骨料宜采用Ⅱ区砂,亦可采用Ⅰ区或Ⅲ区砂。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

30

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9.1.6 拌制混凝土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9.1.7 混凝土中掺用的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2 外加剂的品种、掺量,使用前应根据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及气候条件、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等因素经试验确定;

3 当采用碱性外加剂时,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骨料。 9.1.8 混凝土用水泥,宜采用普通水泥,亦可采用矿碴水泥、火山灰水泥。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矿碴水泥或火山灰水泥: 1 大体积混凝土; 2 常受水压混凝土; 3 拌制锚杆砂浆的水泥,宜采用普通水泥。硫酸盐类侵蚀混凝土;根据井巷特性要求及其适用性,支护用水泥可按表9.1.8采用。

表9.1.8 支护用水泥

混凝土工程特性 适用工程 优先使用 硅酸盐水泥 快硬硅酸盐水泥 普通水泥 火山灰水泥 硅酸盐水泥 普通水泥 矾土水泥 可使用 普通水泥 —— 矿碴水泥 不得使用 矿碴水泥 火山灰水泥 矿碴水泥 火山灰水泥 有快硬要求的混支护需较快承受井巷凝土 顶侧压时 井下变电硐室、炸药有抗渗性要求的库、卷扬机硐室等要混凝土 求不渗水硐室 有耐磨性要求的自行式设备路面、人混凝土 行通道地坪 有抗腐蚀性要求井下水内含超量浸蚀的混凝土 性硫酸盐及碳酸 矿碴水泥 硅酸盐水泥 火山灰水泥 普通水泥 9.1.9 拌制混凝土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MPa。 9.1.10 位于软岩、膨胀岩层或受动压影响的井巷工程,宜采用锚喷支护或分期支护。

9.1.11 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对钢筋保护层无要求时,应不小于40mm。

9.1.12 浇筑混凝土前,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施工和易性的要求,用所选原材料进行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配料时应现场测定粗、细骨料含水率,并确定施工配合比。

9.1.13 混凝土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大水泥用量应按表9.1.14的规定执行。

31

表9.1.13 混凝土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大水泥用量 混凝土所处环境条件 不受雨雪影响的混凝土 受雨雪影响的混凝土 位于水中或水位升降范围内的混凝土 在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 寒冷地区水位升降范围内的混凝土 受水压作用的混凝土 严寒地区水位升降范围内的混凝土 用于泵送的混凝土 冬期施工的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 最大水灰比 不作规定 0.70 最小水泥用量(kg/m3) 普通混凝土 轻骨料混凝土 配筋 无筋 配筋 无筋 250 200 250 225 250 225 275 250 550 0.65 0.60 0.60 275 300 250 275 300 325 275 300 最大水泥用量(kg/m3) 300 300 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注:1 最小水泥用量,对普通混凝土包括外掺混合材料,对轻骨料混凝

土不包括外掺混合材料;

2 当采用人工捣固混凝土时,最小水泥用量应增加25 kg/m3;

3 当掺用外加剂且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时,水泥用量可减少25 kg/m3;

4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10时,最小水泥用量可不受本表限制。

混凝土、喷射混凝土强度的检验方法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执行。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试件制作方法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执行。

当试块资料不全或判定质量有异议时,宜采用超声检测法复测,若强度低于设计强度等级时,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

9.1.14 井巷工程采用混凝土砌碹、喷射混凝土作永久支护时,应进行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采用砂浆锚杆、砌体支护时,应进行砂浆强度、砌体抗压强度试验。

9.2 混凝土搅拌、运输

9.2.1 原材料应按施工配合比计量。

9.2.2 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 1 水泥、水、外加剂为±2%; 2 粗骨料、细骨料为±3%。

9.2.3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应符合表9.2.3的规定。

32

表9.2.3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S) 混凝土坍落度(mm) ≤30 >30 搅拌机出料量(L) 搅拌机型 <250 强制式 自落式 强制式 自落式 60 90 60 90 250~500 90 120 60 90 >500 120 150 90 120 注:1.当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2.冬期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应延长0.5倍。

9.2.4 冬期浇筑的井(硐)口混凝土宜使用无氯盐类防冻剂。对抗冻性要求高的混凝土,宜使用引气剂或引气碱水剂。

9.2.5 冬期搅拌混凝土时,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 水泥不得直接加热,并宜在使用前存入暖棚内。 水及骨料加热的最高温度应符合表9.2.5的规定。

表9.2.5 冬期拌合水及骨料加热最高温度(℃) 混凝土使用水泥 42.5MPa普通水泥、矿碴水泥 42.5MPa普通水泥、矿碴水泥 52.5MPa普通水泥 52.5MPa普通水泥 拌合水 100 80 100 60 骨料 不加热 60 不加热 40 备注 水泥不能与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触,投料顺序为先投入骨料和水,再投入水泥。 9.2.6 冬期混凝土拌合料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9.2.7 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搅拌。当现场混凝土量较小,且不具备条件时,可采用人工搅拌。人工搅拌时应采用“三2三搅拌法”将混凝土搅拌均匀。

9.2.8 采用输料管输送竖井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00~150mm,混凝土中宜加减水剂; 2 粗骨料不得大于40mm;

3 输料管径宜为150mm,管路悬吊应垂直,其末端应设缓冲器; 4 输送混凝土前,应先送少量砂浆,再送混凝土拌合料,途中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5min,结束时应冲洗管路;

5 井上、下通讯系统应畅通,发生堵管应及时处理。 9.2.9 混凝土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用汽车、矿车运输混凝土时,车内壁应光洁,不漏浆,粘附的残碴应清除干净。

2 当运输距离较远,多段倒运且时间较长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将搅拌机设置于浇筑地点附近;

2)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干料运至浇筑地点,再加水进行人工搅拌;

33

3)运输混凝土干料的汽车、矿车内壁应干燥无水份,并用防水布覆盖;

4)在混凝土内掺缓凝剂等外加剂。

9.2.10 混凝土拌合料运至浇筑地点,应符合规定的坍落度。当有离析现象时,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后,方能入模。

9.2.11 采用输送泵泵送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供给,应保证输送泵能连续工作; 2 输送管线宜直,转弯宜缓,接头应严密;

3 受料斗内应有足够的混凝土,以防止混入空气,产生阻塞; 4 泵送前,应先用适量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水泥浆润滑输送管内壁;

5 预计泵送间歇时间超过45min或当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应立即用压风或压力水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

9.2.12 搅拌站与浇筑地点之间,应保持通讯畅通,并合理确定混凝土拌合量。

9.3 钢筋制作、安装

9.3.1 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并抽样作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钢筋进场时,应对其炉罐(批)号、直径、标志及外观进行检查,钢筋表面或每捆(盘)钢筋均应有标志。

9.3.2 钢筋的种类、级别、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若需进行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同种类钢筋的代换,应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进行;

2 同种类钢筋的代换,可按等截面或等强度原则进行;

3 预制构件或起重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的Ⅰ级热轧钢筋制作,严禁用其他钢筋代换。

9.3.3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

9.3.4 混凝土钢筋接头宜采用绑扎。采用焊接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

9.3.5 钢筋绑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用20#、22#铁丝绑扎;

2 钢筋搭接处应在中间和两端绑扎;

3 单向受力钢筋的交叉点可相互交错绑扎,但应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钢筋应全部绑扎;

34

4 双层钢筋之间应设撑筋。 5 钢筋间距应符合规定;

6 钢筋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未作明确规定时,应符合表9.3.5的规定。

表9.3.5 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

钢筋类型 钢筋受力形式 受拉钢筋 受压钢筋 受拉钢筋 受压钢筋 受拉钢筋 受压钢筋 受拉钢筋 受压钢筋 受拉钢筋 受压钢筋 受拉钢丝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45d 31.5d 55d 38.5d — — 50d 35d — — C20 35d 24.5d 45d 31.5d 55d 38.5d 40d 28d 50d 35d C25 30d 21d 40d 28d 50d 35d 35d 24.5d 45d 31.5d 300mm C30 25d 17.5d 35d 24.5d 45d 31.5d 30d 21d 40d 28d ≥C35 20d 14d 30d 21d 40d 28d 25d 17.5d 35d 24.5d Ⅰ级钢筋 月Ⅱ级钢筋 牙纹 Ⅲ级钢筋 螺Ⅱ级钢筋 纹钢Ⅲ级钢筋 筋 冷拔低碳钢丝 注:1 当Ⅱ、Ⅲ级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其搭接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受拉

钢筋增加5d,受压钢筋增加3.5d采用;

2 在任何情况下,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

3 轻骨料混凝土钢筋搭接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受拉时增加5d,受压时增加3.5d,对冷拔钢丝增加50mm;

4 两根直径不同钢筋搭接长度,以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

9.4 立模

9.4.1 竖井、天井及溜井模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板厚度不应小于3mm,木模板厚度不应小于30mm;

2 木模板高度不宜超过1.2m,宽度不宜大于150mm,模板靠混凝土面应刨光,两侧边应刨成斜口;

3 装配式钢模板高度不宜超过1.2m,连接螺栓孔的位置应保证任意两块模板上下、左右均可相互连接;

4 整体活动式钢模板高度宜为2~4m ,悬吊整体活动式钢模板的悬吊点不得少于3个;

5 滑升模板高度宜为1.2~1.4m,锥度应为0.6~1.0%。 9.4.2 斜井、斜坡道、巷道及硐室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板厚度不应小于3mm;木模板厚度不应小于30mm;

2 木模板靠混凝土面及两侧边应刨光,拱模板两侧边应刨成斜口;金属拱模板两侧边应加工成斜口;

35

3 墙板长度宜为2m,宽度不宜小于400mm;,拱板长度宜为1m,宽度不宜大于150mm;

4 墙板、拱板长度应能匹配。

9.4.3 立模前,如有临时支架应先拆除。地压较大地段的临时支架应采用套箱支架,允许把套箱支架浇筑在混凝土内,但应保证混凝土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应采取加固措施。

9.4.4 立模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 检查掘进断面,若有不合格时应及时处理; 2 检查中、腰线(标高线),若有偏差应及时纠正; 3 竖井自掘进工作面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应将工作面留下的岩碴整平,留出水窝,并沿周边修整成斜口,铺上50mm厚的砂;

4 竖井从高空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应用吊盘、稳绳或井帮托钩架设托盘;

5 立柱的横撑、碹胎下弦不得用作工作台;

6 立柱、碹胎安装应固定牢靠,并预留压缩值,一般应比设计大20~30mm;

9.4.5 模板组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面到中线或腰线的距离应比设计尺寸大10~30mm; 2 墙板上、下端面应平整并符合设计坡度;

3 模板表面应光滑、平整,板缝应严密,不漏浆; 4 模板应涂隔离剂;

5 对重复使用的模板应进行检修和整形; 6 模板应固定牢固。

9.4.6 立柱、碹胎、模板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并装拆方便,便于绑扎钢筋、浇筑和养护混凝土。

9.4.7 平、斜巷道曲线段立模时,应按曲线大样图控制好折线处中线左、右边尺寸。宜先按里外弧长相等立2~4m模,再用1组里外弧长不等的模将曲线内外弧长偏差1次纠正,如此循环进行。

9.4.8 钢筋安装及立模完毕后,应对钢筋、模板及其支架、预埋件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记录。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砌碹。

9.5 支护

9.5.1 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记录和签证。

9.5.2 砂浆锚杆宜采用先注后锚式,钢丝绳砂浆锚杆应采用先锚后注式,砂浆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20。

9.5.3 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基槽进行检查,基槽内不得有浮碴、

36

积水或流水。

9.5.4 混凝土浇筑,应分层对称进行,必须采用机械振捣。 9.5.5 机械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

2 当采用插入振捣器时,普通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轻骨料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应不小于50mm,但不得插入已凝固的下层混凝土内;

3 当采用表面振捣器时,其移动间距应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4 当采用附着式振动器时,其设置间距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与模板紧密连接。

9.5.6 混凝土分层厚度应根据机械振捣的方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插入式振捣时,不得大于400mm; 2 表面振捣时,不得大于200mm;

3 采用滑升模板时,应结合滑升时限、次数的要求进行确定,宜为300mm,滑升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h。

9.5.7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终凝时间。当超过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9.5.8 竖井井壁接茬宜采用斜口接茬法,在含水裂隙部位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导水措施。接茬应保证密实,表面平整。

9.5.9 竖井、天井及溜井的壁后充填,应用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充填密实,必要时打锚杆加固。

9.5.10 斜井、斜坡道、巷道、硐室的壁后充填,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墙部空帮宜用片石或片石混凝土充填密实; 2 拱部空顶:

1) 当不超过0.5m时,宜采用片石充填密实;

2) 当大于 0.5m且不超过2m时,应采用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0.5m缓冲层,其余空间用片石、木垛或其它材料充填接顶;

3) 当大于2m时,应采用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0.8m缓冲层,其余空间用片石、木垛或其它材料充填,充填高度应符合经批准的专项方案中确定的高度。

9.5.11 后期支护,应根据施工监测的围岩地压及初期支护变形数据,合理确定后期支护时间。

37

9.5.12 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自由坠落高度不得大于2m,否则应采取措施。

9.5.13 架设永久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架应按中、腰线架设并符合设计要求; 2 支架两帮及顶部应用背板背紧牢固,不得使用风化岩石或矿石作充填物;

3 支架立柱应落在巷道底板以下50~150mm的实底上。有水沟的巷道,立柱底部应低于水沟底板50~150mm;

4 支架间应设拉杆或撑杆固定;

5 斜井、斜巷架设永久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倾角小于10°时,支架应有3°~5°迎山角,支架间应设撑杆;

2) 倾角大于10°小于20°时,支架应垂直于底板并设顶撑; 3) 倾角大于20°小于30°时,支架应垂直于底板并设顶撑和底撑;

4) 倾角大于30°时,支架应垂直于底板并设顶撑、底撑、底梁,并在每段下部设置基框或承木;

6 支架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当围岩压力较大时,宜适当缩小间距。

9.5.14 有底鼓的巷道,应采取浇筑底拱、底部锚喷或设置底梁等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墙或支架立柱,应落在底拱或底梁上;

2 浇筑底拱或底部锚喷前,应将浮矸清理干净至实底,坑内积水应排除;

3 底鼓地段宜先浇筑底拱。当施工条件不允许时,可先浇筑墙拱,浇筑墙时,应在墙基部留出不小于100mm的倒台阶和接茬钢筋;

4 底拱浇筑或喷射混凝土后,应经养护,方可通行车辆。

9.5.15 永久支架宜采用金属支架、钢筋混凝土预制支架,背板宜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

9.5.16 永久支架宜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护腿,护腿高度从轨面上起宜为1m。

9.5.17 施工缝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横向施工缝应与井筒、巷道中心线垂直;

2 纵向施工缝只能留在巷道墙部且不得位于墙拱交接处;竖井、垂直的天井及溜井不得留置纵向施工缝;

3 当有防水要求时,施工缝处应设止水带;

4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应留置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38

9.5.18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

2 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应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 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10~15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 混凝土应仔细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9.5.19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含立柱、横梁、卧撑、碹胎等)、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9.5.20 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井井筒及与井筒相连的马头门、箕斗装载硐室、转水站,宜采用溜灰管浇筑,或采用底卸式吊桶配混凝土分配器浇筑;

2 斜井、斜坡道、巷道及其它硐室,宜采用输送泵浇筑; 3 与上部通道相通的天井、溜井,宜采用溜灰管浇筑;

4 竖井反井段以及上部无通道的天、溜井,宜采用输送泵浇筑。 9.5.21 输送泵浇筑时,输送泵宜靠近浇筑地点布设,输料管不得架设在模板支架及碹胎上。泵送混凝土,应符合《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规定。

9.5.22 当不具备输送泵浇筑条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度较小的斜井、巷道、硐室,可采用人工浇筑;

2 断面较大的斜井、巷道、硐室及斜坡道,墙部宜采用皮带输送机运料直接注入模内,拱部采用皮带输送机分台阶送料,最后用人工浇筑;

3 天井、溜井当上部无通道时,宜采用轻便绞车提升,人工浇筑; 5 人工浇筑时,混凝土宜掺缓凝剂。

9.6 养护、拆模

9.6.1 混凝土浇筑后16h,应开始浇水养护,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不小于7d。当空气湿度达90%以上时,可自然养护。

9.6.2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除浇水养护外,应采取控温措施,并测定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其温差不应超过25℃。

9.6.3 当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并应采取保温措施。 9.6.4 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受冻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得低于下列规定:

1 普通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为设计强度等级的30%; 2 矿碴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为设计强度等级的40%;

39

否则,应采取防冻措施。

9.6.5 斜井、斜坡道、巷道和硐室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70%时,方可拆模。拆模期应根据水泥品种、外加剂类型、养护条件,按试块提供的数据确定,一般不小于5d。

9.6.6 竖井、天井、溜井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下列要求: 1 采用滑升模板时,应为0.05~0.25MPa; 2 采取短段掘砌时,应为0.7~1.0MPa; 3 采用其它模板时,不得小于1.0MPa。

9.6.7 竖井、天井及溜井拆模时,应由上往下拆除。拆除的模板、碹胎、支架等应捆绑牢固,及时提升到井口或运到平巷处,不得集中堆放于吊盘上。

斜井、斜坡道、巷道及硐室拆模时,应先拆除碹胎、拱模板,再拆除墙部立柱、模板。

9.6.8 拆除的支架、碹胎、模板、立柱、撑木等应清理修整,分类堆放整齐,并不得防碍其他作业。

9.7 试件制作

9.7.1 砌碹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件规格为边长150mm的正方体金属模,在浇筑混凝土时,现场随机从同1盘中或同1车中取样,每组3块;

2 试件用人工插捣时,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次入模,用棒长600mm、直径16mm的金属棒(棒头打磨成圆弧形)按螺旋方向从周边向中心均匀插捣,每层25次,用力应均匀;

3 插捣完后刮除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

9.7.2 砌碹混凝土试件在浇筑现场制作,养护1d脱模,移至温度为20±3℃和相对湿度90%的潮湿环境或水中的标准条件下养护。

9.7.3 试件养护28d进行试压,检测其抗压强度并出据试验报告。

9.7.4 为指导施工,可分别试压3d 、7d的混凝土强度。 9.7.5 砌碹混凝土试件组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井、天井、溜井每浇筑20~30m或20m以下独立工程,斜井、斜坡道、巷道每浇筑20~30m或30m以下独立工程,不得少于1组;

2 硐室浇筑30m3以下不少于1组,30~60 m3不少于2组,60~90 m3不少于3组,90m3以上每增加50 m3至少增加1组;

3 设备基础、地坪、道床、水沟每浇筑100 m3或不足100 m3不少于2组;

4 每个井颈、壁座不少于2组;

40

5 每个马头门、交岔点不少于2组; 6 材料或配合比变更时,另取1组;

7 试件代表的支护工程量应与实际相符,并连续不得间断; 8 拆模、检验配合比的试件组数应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执行。 9.7.6 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执行。

10 防水与治水工程

10.1 一般规定

10.1.1 井巷工程当掘进工作面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先探水后掘进:

1 接近溶洞、水量大的含水层;

2 接近可能与地表水或地下水相通的断层、裂隙; 3 接近被淹井巷、老窿; 4 接近水文地质复杂地段; 5 接近隔离矿柱;

6 工作面发现有明显出水征兆时。

10.1.2 井巷工程在接近含水层或可疑地段,应根据地质、水文地质和施工技术装备条件,选择钻探、物探或化探进行探水。

10.1.3 井巷工程应采取查、探、堵、排的综合治理方法进行防、治水。

10.1.4 地下水的防治方法,应根据地下水的充水性和富水性,以及对井巷工程施工的影响程度和矿井总体排水方案,采取下列方法:

1 对补给通道不大,容易构筑防水帷幕的强含水层,可采用帷幕注浆堵水;

2 对与地表水相通的地下水,可采用地面预注浆、改道引流堵水; 3 对直接向井巷充水的含水层,可采用疏放降压排水或注浆堵水;

4 井巷工程穿过有突水危险的地区,可采用设置防水闸门,钻探探水或预留防水隔离墙防水;

5 在水文地质条件不清的地区施工井巷工程时,可采取短段探、注、掘方式防治水;

6 对直通井巷的出水裂隙,可采用后注浆堵水;

7 对导水断层、裂隙等潜在突水点,应在揭露前采用钻探查清含

41

水层位置,并用预注浆堵水;

8 井巷掘进中遇到涌水冒砂时,应采取水砂分离的防治方法,先堵住冒砂,再注浆固砂、止水;

9 对含水破碎带、含水砂层,可采用预注浆固结、堵水; 10 对支护体壁后空间,可采用后注浆充填堵水; 11 对老窿、溶洞积水可采用钻孔疏放降压排水。

10.1.5 通过单层涌水量大于10m3/h的含水层,或有0.5m3/h以上的集中出水点,竖井井筒应采用注浆堵水,斜井、巷道的防治水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0.1.6 防治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井巷工程特征和要求,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编制探放水工程设计、注浆工程设计。

10.1.7 注浆钻孔应按设计施工。地面预注浆和工作面预注浆钻孔应每隔20~30m应测斜一次,钻孔偏斜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孔深小于200m时,不得大于0.5%; 2 孔深200~400m时,不得大于0.8%; 3 孔深大于400m时,不得大于1.0%。

10.1.8 注浆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备齐注浆材料,确定配比;

2 成孔后用清水冲洗钻孔,直至返清为止。当裂隙小,冲孔效果不好时,应采用抽水洗孔;

3 对注浆管路系统进行水压试验,压力应为注浆终压的1.2~1.5倍,持续时间不少于15min;

4 安设止浆装置及联接孔口管路;

5 对钻孔进行压水试验,检查止浆塞(或止浆垫、孔口管)的密封效果,测量钻孔吸水量;

6 确定浆液品种及浓度。

10.1.9 工程面预注浆,必须安装孔口管,并用不小于1.2倍注浆终压进行压力试验,孔口管应不松动、不顶出。

10.1.10 浆液起始浓度、注入量及单、双液的使用界线,应根据钻孔吸水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浆液起始浓度及注入量应符合表10.1.10的规定;

2 当钻孔吸水量等于或小于7L/min.m时,宜采用单液注浆; 当钻孔吸水量大于7L/min.m时,宜采用双液注浆; 3 每次注浆浆液浓度一般是先稀后浓。

42

表10.1.10 浆液起始浓度及注入量 钻孔吸水量/min.m 水灰比 1.5 3.0 5.0 7.0 8.0 9.0 11.0 13.0 >15.0 4.00:1.00 2.00:1.00 1.50:1.00 1.25:1.00 1.25:1.00 1.00:1.00 0.80:1.00 0.80:1.00 0.60:1.00 水泥浆液 浆液注入量(m3/m) 1.0 1.0 1.5 1.5~2.0 1.5~2.0 1.5~2.0 3.0 4.0 5.0 水泥—水玻璃浆液体积比 1.0:1.0~0.4:1.0 10.1.10 注浆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连续单液注浆30min(双液注浆20min)压力不升,吸浆量不减时,应提高浆液浓度;

2 当发现压力骤然上升或浆液耗量突增,应停止注浆,查明原因,处理后再恢复注浆;

3 若压力上升快、减量也快时,应依次降低浓度; 4 每更换一次浆液浓度,应持续20min;

5 当单液吸入量接近预计总量的40~50%,其压力不升、吸浆量不减时,可采用低压、间歇注浆方法达到注浆终压;

6 当注浆中断时间超过浆液凝胶时间时,应在浆液凝胶前把浆液从管路系统中排出,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7 结束注浆时,应用清水冲洗注浆设备及管路,清理现场; 8 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和签证工作。

10.2 探、放水

10.2.1 钻探探水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 收集必要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2 检查探水钻孔的附近巷道的稳定性; 3 核定排水能力,做好排水准备工作;

4 在有突然大量涌水的地区探水,应先做好防水闸门;

5 确定并熟悉避灾路线,沿途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照明条件; 6 制定探水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 10.2.2 钻孔探水时,钻孔的位置、方向、数目、每次钻进深度、超前距离、帮距等,应根据水压大小、岩层硬度、厚度和节理发育程度,在探放水工程设计中具体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水钻孔数目不得少于4个,采用深孔与浅孔混合探水时,深

43

孔数不宜少于2个;钻孔直径宜为42mm,最大不宜超过75mm;

2 中心钻孔的方向应与井巷中心线平行,其余钻孔应与井巷中心线成30°~40°夹角;

3 探水方式、超前距离、帮距,应根据水文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序和水压、涌水量、岩层稳固程度按表10.2.2的规定确定。

10.2.3 探放水钻孔的钻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探放水设计布孔;

2 应测定钻孔的方向、倾角,并标注在井巷平面图上;

3 钻进中应根据地质剖面图、钻孔位置、水质、气体化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预计透水时间,并加强防护工作。

表10.2.2 探水方式、超前距离、帮距、钻孔深度 静水压力(MPa) <4 <4 4~6 >6 >6 涌水量(m3/h) <40 >40 <80 <80 >80 岩层性质 坚硬 松软 坚硬 松软 坚硬 松软 坚硬 松软 坚硬 松软 探水方式 浅孔 混合 混合 深孔 深孔 深孔 深孔 深孔 深孔 深孔 超前距离(m) 帮距(m) 2~3 5~6 5~7 7~10 6~8 10~15 8~10 15~20 >10 >10 1~2 4~5 3~4 5~7 4~6 8~10 6~8 10~15 8~10 >15 注:混合是指用浅孔与深孔组合探水的方式,孔深大于3.5m,小于或等于10m为浅孔;孔深大于10m为深孔。

10.2.4 在预计静水压力大于6MPa的地区探水钻进前,必须先安装孔口管、三通、闸门、水压表等,采取防止孔口管和岩壁突然鼓出的措施,并用1.2倍静水压力进行压水试验,合格后方可钻孔探水。当钻孔内水压过大时,尚应采用反压和防喷装置钻进。

10.2.5 深孔探水,孔口管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先用大孔径(Φ150~180mm)钻进,达到安装孔口管要求的深度;

2 放入孔口管(Φ89~127mm),用早强混凝土封堵孔口; 3 向钻孔内注浆锚固孔口管;

4 扫孔,继续钻进5~10m,安装闸门、三通、水压表; 5 用1.2倍静水压力压水试验,孔口管不松动,不顶出。

10.2.6 在探放水钻孔施工前,必须考虑邻近井巷施工的安全,并应预先布置避灾路线,必要时设置防水闸门。

10.2.7 钻孔探放溶洞、老窿积水时,钻机、钻具应有防冲击措施,并采取检查和防护有害、易燃气体的措施。钻孔穿透积水区后,应根据实情确定放水孔数。放水过程中应经常测定水压并对放水情况

44

和放水量做出记录。

10.2.8 距含水层较近的巷道掘进应沿探孔中心线方向,保持设计超前距和帮距,采用浅孔爆破,应多打眼,少装药,永久支护应跟上工作面。

10.3 注浆材料

10.3.1 注浆材料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注浆目的、工艺、设备和经济因素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性能稳定,可注性好; 2 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3 浆液凝胶时间可调节,并能准确控制; 4 固化时无收缩,结石率高;

5 固化后与岩石、混凝土、砂子等有一定的粘结力,结石体有一定抗压、抗拉强度和抗渗性好、耐老化;

6 无毒无嗅,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无污染; 7 浆液配制方便,工艺简单。

10.3.2 常用注浆材料的渗透能力、渗透系数、浆液的组成、性能等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10.4 地面预注浆施工

10.4.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地面预注浆:

1 竖井井筒含水层、含水砂层距地表小于700m,其层数多,层间距又不大时;

2 斜井井筒、巷道含水层或含水砂层、破碎带距地表小于50m时。 10.4.2 以堵水为主的基层含水层,宜优先采用综合注浆法,注浆材料采用CL-C型粘土水泥浆。

当遇有溶硐、断层或破碎带时,可先灌注岩粉、中砂、粗砂、砾石等惰性材料,再进行注浆。

10.4.3 注浆孔的数目,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扩散半径计算确定。竖井注浆孔可布置在井筒内或距井筒外径1.5m的圆周上。斜井、巷道注浆孔应沿井筒、巷道中心或距斜井、巷道壁面1.5m处布置。

10.4.4 注浆孔的深度,应超过所注含水层底板以下:竖井井筒10m,斜井、巷道3~5m;当井筒(或巷道)底部位于含水层中,终孔深度应超过井筒(或巷道)底部10m。

10.4.5 注浆段高应根据注浆深度、岩层裂隙及含水条件划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5

1 裂隙性相同的岩层宜划分在同一段高内,不同裂隙岩层不宜划在同一段高;

2 段高应与注浆泵量相适应;

3 涌水量大,裂隙较宽时,段高宜小,反之宜大;

4 最先施工的孔,段高宜小,后施工的孔,段高宜逐渐增大; 5 注浆段高应符合表10.4.5的规定。

10.4.6 注浆孔施工顺序,应按间隔孔分组,按组数顺序施工。 10.4.7 采用止浆塞分段注浆时,宜用分段下行式,每个孔由上向下分段注浆,终孔后由下而上分段复注;

当岩层稳定且垂直节理不发育,并在含水层中间有隔水层时,宜用分段上行式,注浆孔一次钻至全深,每孔由下往上分段注浆。

当井筒较深、地质构造复杂,过断层、破碎带时,宜采用混合式注浆。

表10.4.5 注浆段高 裂隙等级 微细裂隙 细裂隙 中裂隙 大裂隙 破碎地层 裂隙宽度 (mm) <0.3 0.3~3.0 3.0~6.0 6.0~13.0 >13.0 水泥类注浆 初注段高 (m) 40~60 30~40 20~30 10~20 4~10 复注段高 (m) 80~120 50~100 40~50 30 20 综合法CL-C类注浆段高(m) >100 60~100 40~60 20~50 10~30 10.4.8 在粒径大于0.5mm的粗砂层中注浆,宜采用水泥类浆液;在粒径0.05~0.50mm的中、细砂层中注浆,宜采用化学类浆液;在含泥量大于30%的微细颗粒土层以及淤泥、粘土层中,不宜采用注浆法施工。

10.5 竖井井筒工作面预注浆施工

10.5.1 竖井井筒穿过的含水层厚度不大,埋藏较深,或含水层间距较大,中间有良好隔水层时,宜采用工作面预注浆。

10.5.2 井筒掘进至含水层10m时,应对被注含水层钻超前检查孔,核实含水层实际厚度、水量和水压。

10.5.3 工作面预注浆,应在距被注含水层一定距离,预留止浆岩帽。

当工作面岩层破碎,不具备预留条件时,应采用C25或C30混凝土砌筑人工止浆垫,止浆垫宜与井壁一同浇筑。工作面有涌水时,应铺设0.5~1.0m厚的碎石滤水层,并安设集水盒、排水管及注浆管。当止浆垫达到强度后,应经注浆管注浆封闭涌水。

46

预留岩帽或人工止浆垫厚度应根据注浆压力经计算确定。

10.5.4 井筒遇到断层、导水裂隙或突水,采取强排水无效时,应待涌水上升到静水位后,在水下浇筑止浆垫,切断水源。经排水后,采取工作面预注浆法施工。

水下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厚度均匀并符合要求。 10.5.5 注浆孔宜按同心圆圆锥台形布置,孔口距井筒内壁宜为0.3~0.5m。

10.5.6 含水砂层工作面预注浆段高宜为3~5m,其注浆方式可按下列选用:

1 粒度和渗透系数大致相同时,宜用下行式注浆; 2 渗透系数随深度明显增大时,宜用上行式注浆; 3 当含水砂层厚度大或上下层渗透系数相差较大时,宜用分层注浆,分层厚度一般为0.4~1.0m;先注渗透系数大的部分,后注小的部分;

4 在层界面和封底处应加强注浆,上、下层注浆重叠厚度不小于0.1m。

10.5.7 工作面预注浆,基岩裂隙含水层注浆段高划分,应符合本规范10.4.5的规定。

10.5.8 工作面预注浆,注浆方式宜采用分段下行式。

10.6 斜井与巷道工作面预注浆施工

10.6.1 斜井、巷道工作面穿过强含水层或水压较大的含水破碎带、裂隙岩层时,宜采用工作面预注浆。

10.6.2 注浆前,应在工作面设置止浆墙。当基岩稳固时,应预留止浆岩柱。止浆墙或止浆岩柱的厚度,应径计算确定。

止浆墙在使用前,应钻孔进行压水试验,达到注浆终压稳定10min不漏水,否则应注浆加固。

10.6.3 注浆分段长度及注浆方式,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注浆孔漏水量确定,并应符合表10.6.3的规定。

表10.6.3 注浆分段长度、注浆方式选择 岩层条件 裂 隙 岩 层 发育 较发育 不够发育 破碎岩层 注浆孔涌水量(m3/h) >10 5~10 2~5 分段长度(m) 5~10 10~15 15~20 <5 注浆方式 分段前进式 分段前进式 分段后退式 分段前进式 10.6.4 工作面预注浆施工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地下水流速、流向对注浆效果影响大时,应先注水流上方;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mz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