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节五步骤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3-17 05:1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环节五步骤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质是要教师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从“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2.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学生探究的参与者,学生讨论的组织者,意见分歧的调控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一切的学生,都是新课程理念中的精髓。 3.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1.朗读全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注明读音,理解词意。 2.概括各段大意,理出全文思路。

3.再读全文,就自己感觉写的好的语段进行评点。 4.整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第二环节:课堂探究 (一)导语: 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想象和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则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跟随作者的心灵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今天让我们品读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荷塘月色》,通过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做一次心灵的散步吧。 (二)预习反馈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煤屑 蓊蓊郁郁 踱步 袅娜 霎时 脉脉 参差斑驳 峭楞楞 梵阿玲 妖童媛女 2.从作者行踪变化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引导明确: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

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三)品读赏析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我将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赏析“月色下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

首先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领会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4)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5)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6)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7)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的语言运用技巧,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和多角度写景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四)练习巩固

赏析“荷塘月色”。要求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

(五)课堂教学总结 就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受到哪些启发。 第三环节:课后提升 布置作业:

1.完成《名师伴你行》的相关练习。 2.阅读朱自清的散文《绿》 教学后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考虑它的有效性。第一教师本身要有效解读文本,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进行分析,而是为了理清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才能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审视教材,既有全盘考虑又有具体目标,使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才能既有整体设计又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遵循课程所反映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二、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1.“主问题”往往是牵一发可动全身的覆盖面大问域宽阔问题,需要对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

题的分析后提出。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及时沟通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 三、要设计有效性训练

“训练”是落实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有效的方法。

1.训练目标要明确。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要设置语言载体。 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麻秋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mh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