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墓

更新时间:2024-06-06 16: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 淹 墓

pián

江淹(444~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骈文大家,文学

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江耽,江淹的祖父,丹阳县令。 江

quán

dān

康之,江淹的父亲,南沙县令,雅有才思。 江蒍,江淹的儿子,江淹死后承继其爵位。 江才君,江淹的女儿,萧诞的妻子。才君是她的字,名不详

dàn

江淹少时孤贫好学,

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二十岁左

luán

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萧道成代宋自立,江淹被任

为骠骑豫章王记萧嶷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江淹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明帝时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明帝称赞江淹:“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可谓近世独步矣!”;入梁为冠军将军长史、秘书监,又升相国长史、吏部尚书;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

陵侯。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震肃百僚。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卒,谥“宪伯”,武帝为之穿孝举哀,葬于民权县程庄镇江墓店(今李堂南岳庄村)。 江淹的作品,据《自序传》说有十卷,这是江淹在齐代时的记录。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新的作品,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记载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

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明人胡之骥著有《江文通集汇注》。据《梁书》本传,他还著有《齐史·十志》,今佚。

江淹墓冢墓地一亩见方,有墓门、碑楼和土冢三部分组成。

北方古典牌坊式墓门和碑楼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八角走兽。

zhì

土冢顶部杂草丛生,栉风沐雨,飘荡摇曳。牌楼正面牌额上

zhuàn

刻有“万古流芳”四字,左边牌楼上方篆书曰“传承文品”,右边牌楼是“遗香翰墨”,背面牌额上刻着“江淹墓”三个大字。墓碑残损,为明朝时所刻,碑额上刻有“圣旨”二字,碑正面刻着“齐醴泉侯丞相江公讳淹之墓”,碑楼上面雕有“笔花常新”四字.明朝崇祯年间,考城知县杨启元

赋诗《江墓秋风》:“彩笔传来自梦中,文章从此显春容。当年埋骨遗留冢,后代题名表旧封。灏气依然浮败草,高飚空自响枯松。仙游一去无消息,知在蓬莱第几重?”近代诗人常芳滨有诗曰:“梦笔生

hào

biāo

lia

花事已空,荒凉古墓寄秋风。蚁封历历千株树,马鬣茫茫一片丛。远控嵩山浮旺气,近环汴水映长虹。千年灵气依然在,无怪江家震豫东”。“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典均出于江淹。《南史》、《梁书》有传。

江淹墓

7月,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在修建仝集水闸时拆毁。1972年3月,龙塘关帝阁在开宽街道时拆毁。是年冬江淹墓在平整土地时被铲平江淹墓在文化大

革命中完全毁坏了,后来人们又在遗址上堆上土堆,墓前的石碑是老物件,其中一块是从江集来回来的。 牌坊北三米

处是一块明朝立的一块石碑,高约2米,最上面刻“梦笔生花”,碑额上刻“圣旨”。石碑后面即是江淹的土冢,土冢直径约5米,高约2米。

咏江淹墓 江传新

三朝荣禄事已空,

梦笔生花传笑柄。 可怜先祖醴陵侯, 空留土冢荡秋风。

在石牌坊的右侧是近年当地政府立的说明碑,高约1.7米,正面是江淹简介,背面是“市级保护单位 江淹墓”。 江淹这位历史名人之墓和我们想象得太远了,它也和江淹坎坷的一生一样,饱经沧桑。江淹墓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在此之前也没有豪华的陈设。196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陋如此。江淹在梁朝时位高权重,做过金紫光大夫,封醴陵侯,死后境地却如此简陋,难怪清末才子张良珂在其诗《江淹墓怀古》发出“衰柳摇风古渡头,残碑尚记醴泉侯。生花妙笔归何处?满眼蓬蒿一土丘。”的感慨。

为何江淹病逝后不葬到距出生地仅6公里的江集,而葬到岳庄?其实,据有关资料记载,岳庄自然村始建于清朝,在此之前应该是江集村的地盘。有的说因他死在岳庄;有的说当时人迷信风水,风水先生大概选中了这块宝地。历代皇室贵族对墓地的选址都特别讲究,以至于在中国古文化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还有一个原因,有句古话叫“落叶归根”。从这两层意义上解释,第二种说法更可信。巧的是江淹的十几里同乡庄子的墓地距出生地也是6公里左右。大方向上两地也一致都是东北——西南。

经江淹墓

轻骑远旅过民权,入目残坊碧野间。

几道铭文书甚事?九原方识葬江淹。

曾经诗赋扬天下,依旧姓名载故园。

此日经逢凭一问,生花妙笔可真传?

江氏家訓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君之所貴者義也,臣之所貴者忠也,兄之所貴者愛也,弟之所重者敬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重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長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仇將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人有小過含而容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責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處公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見非義之財則勿取,遇合義之事則從。詩書不可不學,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奴仆不可不恤。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知。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謹哉,可不慎哉!

“江郎才尽”及其相关传说和隐含的历史真相

“江郎才尽”这一成语源自南朝梁钟嵘的《诗品》,内容为:“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这是“江郎才尽”流传最初和最广的版本,简单概括为“索笔说”。除了“索笔说”之外,目前流传的版本还有“索锦说”和“吐墨说”。“索锦说”又名“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是“江郎才尽”的另一个版本,典出《南史·江淹传》: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偶宿于禅灵寺,夜晚梦见一人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就剩下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从此,江淹的文才大不如以前。“吐墨说”又名“江淹吐墨”,也是有关“江郎才尽”的一个版本,主要流传于开封、杞县及周边的兰考、民权等地。此说记载在《杞县故事卷》中。传说江淹在梁武帝时告老还乡,当走到杞县时,遇到当年赠他香墨的太白真人,太白真人对他说:“以前所赠香墨还我。”江淹立时两眼发直,头昏脑涨,胃疼不止,吐出大片墨水,把岗都染黑了。等他

清醒过来,太白真人不见了,回家之后他什么书也看不懂了,什么文章也写不成了,于是“江郎才尽”被四处传扬。

笔,本义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后引申为以笔书写的文章,如“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这里的笔指的就是文章(散文)。

墨,本义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的墨锭,后引申为诗文或书画作品。如民间常流行的“他是喝墨水的人”,指的就是有学问的人。

锦,本义为丝织品,其上多有美丽图案,后引申为华美的文章,如“锦绣文章”就是指有华彩的文章。

从笔、墨、锦的引申义来看,“索笔说”、“索锦说”、“吐墨说”等都是“江郎才尽”在不同地区流行的版本,从此也可以看出“江郎才尽”流传的广泛性。 “江郎才尽”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笔者通过对江淹一生的经历、文学作品及江淹所处的南朝时期文学发展情况及现象等分析和考察,结合清代以前的人对“江郎才尽”的研究成果,发现“江郎才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江淹中年以后官做大了,处于荣华富贵、权重位高的优越生活中,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脱离了其创作的源泉,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据史载,江淹幼年家境贫寒,曾靠砍柴养其母亲。少年的困顿砥砺了江淹的志向,从小江淹就潜心读书,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贫穷的命运,初步入仕后又遭遇贬谪,不被重用。失意的人生、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一位大文学家。江淹把自己失意的人生和落魄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纵观江淹的成名之作,如《别

biǎnzhé

赋》、《恨赋》、《赤亭渚》、《游黄檗山》等千古名篇都是永明以前他贬谪福建吴兴县令时所创作的。江淹的文章显名社会之后,开始受到当权者的重视,从此其仕途一帆风顺,虽然历经改朝换代也并未阻挡其官运亨通。到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仕途到达人生高峰。从永明年间到梁武帝天监年间,随着江淹职务的不断变迁,其生活环境逐步优越,就很少再有佳作传世。他在《自序传》中为他在养尊处优中何以再无生花妙笔作了解释:“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刻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清人姚鼐在《惜抱轩笔记》卷八中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官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后世词人受此病者,亦多有之。”由此可见,“江郎才尽”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问题,历史上如江淹一样“才尽”的文人又岂止少数?那些原本舞文涂鸦的文人,一旦时来运转,便辍笔弃文,另谋高就,贪图安逸享受,不再有文章传世,这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的通病。

(二)江淹的作品创作于南朝宋元嘉时期,属于“元嘉诗体”,至南朝齐永明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风“永明体”,江淹不适应新的文学风尚,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元嘉诗体”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永明诗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流行的一种诗风,又称“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讲究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文学史上,一个作家一生中跨越几个文学时期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新的文学风尚兴起以后,在前一阶段已经成名的作家面对新的文学风尚所处的境

nàizài

zhǔbò

遇大体上可以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原有风格,努力跟随时代潮流的变化;第二类是尽管不很情愿,但还是对自己原来的风格多少进行一些改变,以适应新的文学风尚;第三类是与新文学风尚保持疏离拒斥的关系。而江淹属于后者,当永明文学时代到来之后,江淹始终没有顺应接受新的文学风尚的潮流并改变自己原来的风格。他写出来的作品也不被时人接受和看好,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江淹梦断江陵岗

江淹梦断何处?也就是说江淹死后葬在何处?目前,江淹墓共有3处,其中民权有两处,一处在民权北关集西6公里岳庄村西,另一处在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杞县有一处,在杞县官庄乡江陵岗村。那么,这三个墓哪一个是真的呢?笔者通过对这三个墓的地理位置及江淹一生的活动情况分析考证,认为江淹墓应在杞县官庄乡江陵岗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一)杞县是江淹的第二故乡。

江淹从少年到晚年的许多重要活动都发生在杞县,江淹与杞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认识,江淹死后应该葬在杞县,江淹墓在杞县江陵岗应确凿无疑。据史书载,江淹,济阳考城人(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少时,家贫,丧父后随母亲迁移到杞县,曾采薪养母。从史书的记载可知,江淹童年至少年时期是在济阳考城生活的,从少年时便迁移到了杞县,其少年到青年及入仕前的活动都发生在杞县。按照“故里”一词的解释,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应是江淹故里,而杞县则是江淹的第二故乡。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虽说是江淹故里,但对江淹来说,那只是江淹童年时期的一个模糊记忆、一个概念、一个文化符号

而已,而杞县虽说只是江淹的第二故乡,但是江淹读书、生活及入仕前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如江淹采薪养母、江淹“梦笔生花”等故事都是江淹从少年时期到成年时期发生的。杞县的乡土风俗已深深融进江淹的记忆中。应该说杞县是江淹记忆最深、联系最多、人脉关系最广的地方。江淹功成名就后,向乡邻夸耀显赫的地方也应该在杞县。既然江淹的血脉里流淌着杞县浓浓的乡情,按照叶落归根的观念和南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江淹生前应会把他的墓地选在今杞县江陵岗村。

(二)江陵岗村建有江淹庙,江淹后裔至今仍在该村居住。

据《杞县志》载,江淹墓前建有江淹庙,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和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三次重修,庙前立有石碑。1958年、1962年扒庙砸碑、破土毁冢,现江淹墓仅存高1.5米、周长14米的墓冢,其他则荡然无存,现为杞县文物保护单位。江陵岗村及其周边的江庄、北江庄等至今仍有江姓人家在此居住,他们自称江淹的后裔。在南京居住的江姓自称从江陵岗迁移出去的,也为江淹后裔。江淹后裔是江淹死后,为其守陵的江姓人发展起来的。他们在江陵岗繁衍生息,并形成一个村庄。他们有江氏家谱,对江淹的情况记载得非常翔实。由此可见,江陵岗村的江淹墓应该是真墓。

(三)江陵岗、吐墨岗、算账口等三个村庄是“江郎才尽”在杞县流传的证明,也是江淹梦断江陵岗的有力证据。

地名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文化记忆,每一个地名的产生和由来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保留古时在此发生的故事和相关的历史信息。江陵岗、吐墨岗、算账口等

jìnɡ

三个村庄名称的由来与“江郎才尽”的传说有关,是“江郎才尽”传说在杞县境内流传的“活的历史”。

据传,梁武帝时,江淹告老还乡,当走到杞县圉镇西南4公里处十字路口时,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挡住其去路。那位老人问江淹:“还认识我吗?”江淹一看,原来是那位赠墨老公,一时羞得面红耳赤(因为江淹功成名就后早把老人给忘了)。老人说:“既然把我忘了,算算账吧!借给你的东西20年了,该还我啦!”江淹心神不定,喃喃地说:“在我肚子里咋个还法?”老人说:“借时容易,还也不难。”说罢,用手往江淹口中一指,江淹立时两眼发直,头昏脑涨,胃疼不止,吐出大片墨水,把岗都染黑了。等他清醒过来,老人早已不见,回家之后什么书也看不懂了,什么文章也写不成了。从此到处传扬:江郎才尽。江淹又气又急,不久便去世,葬于村南岗上。后来,人们把算账的地方叫算账口,把葬江淹的地方叫江陵岗,把江淹吐墨的地方叫吐墨岗。这三个村庄都在杞县官庄乡境内,相距不过2.5公里。

(四)江陵岗在南北朝时期地理位置优越,为时人信奉的“风水宝地”。古人信奉“风水”,以有山有水的地方为居住和葬身的理想之地。

中原地区无山,以丘陵为大,以水为贵。故中原地区如果有连绵的岗陵和有河流经过的地方便是理想的“风水宝地”。江陵岗一带在南北朝时期为连绵起伏的岗陵,且位于古老涡河的北岸,符合古人选择“风水宝地”的标准,被时人认定为“风水宝地”。自汉代以来,在古老的涡河北岸,从杞县官庄江陵岗至杞县板木陈子岗这一带连绵的岗陵上,埋葬了不知多少王侯将相,留存有不少王侯将相之墓。目前所知的有,杞县竹林乡庄林村的庄林汉墓,该墓有高大的封土堆,目前

墓主人身份不明,据初步探测考察确定为汉代王侯将相之墓;距庄林汉墓不足1.5公里的许村岗有汉温令许绩许香之墓;向东距许绩许香墓不足3公里的陈子岗有汉相陈平之墓……

南北朝时期堪舆之风甚盛,上自天子,下至百姓,皆求死后能葬于“风水宝地”,以利子孙的前程。身居高官的江淹对墓的选择更是马虎不得。江淹从少年时期便生活在江陵岗一带,了解这一带的地理优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知道自汉以来这里便是“风水宝地”。如果江淹选择墓地不选在江陵岗一带,而选择了其他地方,那才是脑子真有了问题,才真的是“江郎才尽”了。

浙江著名的景区,江郎山。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脆,窟引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三次游江山时都写到江郎山极力地赞叹江郎山的“奇”、“险”、“神”。此山亦被誉为“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mf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