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大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18 22: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人体解剖生理学题库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2、 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刺激、反应的概念
内环境: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刺激:内、外环境的所以变化
反应:机体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某种功能状态的变化
3、 简述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特点是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对于调节机体的一些快速反应,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4、 激素分泌的方式
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5、 负反馈、正反馈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负反馈: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是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对机体稳态的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反馈: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最终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在原有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不断加强,直到最后完成。
第二章 人体的基本组成
1、 单位膜的液态镶嵌模型假说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物膜是以有极性的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何谓细胞周期?
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时期
3、 何谓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两者的不同点是什么?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功能减退并发生细胞形态相应改变,最后趋向死亡的现象。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4、 说明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区别
(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
(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
(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 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
(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
5、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是什么?
细胞多而密,具有极性,朝向体表或腔面的一侧称游离面,通过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相连的一侧称基底面,上皮组织无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主要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6、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分类,各类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是什
么?
星形胶质细胞:主要起支持、绝缘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起保护、绝缘作用
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具有吞噬能力
室管膜细胞:参与脉络丛的构成
7、 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有哪几种?
施万细胞:形成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卫星细胞:对神经节细胞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8、 何谓神经元,神经纤维?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所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被动转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分为单纯扩散和膜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通过耗能的过程,使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根据物质转运过程中是否需要ATP直接或间接供给能量,可将其分为原发主动转运和继发主动转运。
2、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3、 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及类型
特点: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③选择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 ④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
⑤竟争性(∵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
⑥浓度和电压依从性(∵特殊膜蛋白质的变构是有条件的,如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类型: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4、 何谓动作电位?试述骨骼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产生机制: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达到阈电位。
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 K离子外流→复极相;
Na--K泵活动使细胞膜恢复到静息状态。
5、 何谓静息电位?试述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机制:1. 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前提
2. 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起决定作用
3. 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A-的不通透性,对Na+、Cl-等离子的通透性也很小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
6、 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
全:给予阈上刺激时,同一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是相同的,不随刺激的强度而增加,动作电位一旦发生,就能向整个细胞膜传播。
无:阈下刺激不产生动作电位。
7、 试比较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不同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特点:①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电紧张方式扩布。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③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
8、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及其特点
传递过程: 当神经末梢处传来神经冲动,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神经末梢的
Ca2+通道开放,引起Ca2+内流(1分)。在Ca2+作用下,大量囊泡移向前膜并融合,发生出泡作用,向间隙释放足够的Ach(1分)。足量的Ach扩散到终板膜表面立即与该膜上的N型Ach受体结合(1分),结合后,离子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对K+,Na+,Cl-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通透性增加造成终板去极化,形成终极电位(1分)。终板电位是局部兴奋,并以电紧张方式引发肌膜动作电位。并随机向整个肌细胞进行“全或无“式传导,从而完成N-肌接头的兴奋传递(1分)。Ach在完成传递后,即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而失活(1分),以便下一个N冲动的到来。
特点:1、化学性兴奋传递
2、单向传递
3、时间延搁:0.5~1.0ms
4、易受药物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9、 何谓肌丝滑行理论?粗细肌丝的分子组成及功能
骨骼肌收缩时,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并不伴有肌细胞内部的肌丝缩短或卷曲,只是肌小节中细肌丝滑入到粗肌丝之间,使肌小节缩短,乃至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缩短,此即肌丝滑行理论。
粗肌丝:是肌球蛋白分子的多聚体,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10、 何谓原发主动运输、继发主动运输、兴奋性、刺激、兴奋、阈
强度、阈刺激
原发主动运输:是细胞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即离子泵直接水解ATP获得能量,帮助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继发主动运输:是一些物质借助于原发主动转运建立的某离子浓度梯度所具有的势能,在载体帮助下逆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 兴奋性: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兴奋:由相对静止到活动,弱活动到强活动的过程
阈强度:能使组织或细胞发生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
11、 何谓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
直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仅表现为肌肉长度缩短,而肌肉的张力不变。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由单一刺激所引起的骨骼肌一次快速的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之。
12、 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分 期 兴奋性 与AP对应关系 机制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锋电位 钠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负后电位前期 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 >正常 负后电位后期 钠通道大部恢复 低常期 <正常 正后电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绝对不应期:阈强度无限大,兴奋性为0
相对不应期:阈强度由大于正常逐渐下降到 正常,兴奋性低→正常 超 常 期: 阈强度略低于正常,兴奋性稍高于正常
低 常 期: 阈强度略高于正常,兴奋性由稍低于正常→到正常 恢复正常: 阈强度正常 兴奋性正常
13、 简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传导机制:①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是兴奋传导的前提;
②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荷移动从而形局部电流是兴奋传导的基础;
③未兴奋部位受到局部电流的刺激产生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引起钠通道开放,从而使未兴奋部位产生兴奋是传导的关键;
④如此反复地在已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进行,使动作电位不断向前传导。
影响因素:细胞直径的大小
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度
对于神经纤维而言,有髓神经纤维比无髓神经纤维传导快
14、 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在神经或电刺激作用下首先引起肌纤维去极化,Na+沿着肌膜和横管膜上Na+通道内
流,肌细胞的Na+使肌浆网中结合的Ca2+游离扩散到肌浆,使肌浆中Ca2+浓度升
高引起肌原纤维收缩。从膜兴奋到肌纤维开始收缩的这个过程叫肌兴奋收缩耦联。或兴奋(AP)触发收缩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各有
什么生理意义?
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电解质、尿素以及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 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简述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活性,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单核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消除衰老与损伤细胞,消除
细胞内病原体;巨噬细胞比中性粒细胞具有更强的吞噬和消化能力。
淋巴细胞:T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
血小板: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
3、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
径有何区别?
内源性激活系统 外源性激活系统 (胶原纤维) (组织因子)
↓ ↓
??? 因子X──────→凝血酶原激活物 ↓
? ? 凝血酶原─────→凝血酶 ? ↓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完全依赖血浆内的凝血因子
使因子X激活,启动因子是因子XII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血管外组织产生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启
动因子是组织因子
4、 简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何谓Rh血型、Rh血型抗体的特点
是什么?
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
Rh血型:红细胞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同样的抗原 Rh血型抗体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主要是IgG,分子较小能透过胎盘
5、 何谓生理性止血、凝血因子、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凝集原、
凝集素、红细胞叠连、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血沉?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红细胞凝集:当含有A抗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抗体的血清相遇、或含有B抗原的红细胞和含有抗B抗体的血清相遇时,红细胞会凝集成团。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凝集素:血清中的抗体
红细胞叠连:在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正常红细胞有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
6、 纤溶系统的组成是什么?简述生理性止血过程
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小血管损伤后立即收缩,限制血流。
2、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附着、释放、聚集 形成不牢固、松软血小板血栓(白血栓)达到初步止血。
3、血液凝固:启动凝血系统,血液凝固形成二期止血,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牢固止血栓(红血栓,牢固)达到永久性止血。
第六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心房肌细胞和窦房结的自律细胞0期动作电位的特征与机制
2、 分别简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的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
产生机制
3、 阈电位水平如何影响心肌的兴奋性和自律性?
兴奋性:上移→静息电位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下移→静息电位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自律性: 阈电位水平
下移 上移
↓ ↓
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 距离近 距离远
↓ ↓ 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时间短 时间长 ↓ ↓ 自律性高 自律性低
4、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形成机制:
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 决定因素:外周阻力
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影响因素:
5、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6、 何谓有效滤过压、心动周期、心指数、每搏输出量、中心静脉
压、异长自身调节、等长自身调节、第一心音、第二心音?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实现对心脏
的泵血功能的调节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音调低,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在心尖搏动处听得最清楚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脏舒张期,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主要与主动脉瓣的关闭有关,
故可作为心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
7、 简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对动脉血压的调节
8、 简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及生
理意义
要产热器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使机体进食后额外产生热量
机体运动时骨骼肌释放大量热量,其产热量比安静时显著增加,剧烈运动时可增加20~40倍。因此,骨骼肌是机体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
4、 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在?
外周温度感受器:是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温度感受器,广泛分布于人体皮肤、粘膜、内脏和肌肉中
中枢温度感受器:是指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等处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脑干和下丘脑等部位
5、 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①肌肉活动 ②环境温度 ③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④精神活动
6、 体温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① 行为性体温调节 ② 自主性体温调节
第十章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何谓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糖阈、球管平衡、管-球反馈、肾小
球滤过率、滤过分数、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清除率?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正常值:160~180mg%。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Na+和水)都是按
固定比例进行重吸收,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
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血流量自身调节: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条件下,动脉血压在
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不变,进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清除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
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2、 试述肾脏血管特点及生理意义。
特点:①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故血流量大、流速快
② 肾内血管走行较直,血液能很快到达血管球
③ 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大,血管球内的压力较高
④ 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即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再分
支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3、 Na+、Cl-、K+、Glucose在近曲小管如何重吸收?髓袢如何重
吸收NaCl?
4、 分析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1.滤过膜
⑴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⑵面积
正常时肾小球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面积↓→GFR↓→尿量↓
5、 试述抗利尿激素(ADH)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ADH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区合成→神经垂体贮存→需要时释放ADH→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上皮细胞对H20 通透性↑→促进H20重吸收.
6、 试述醛固酮、AngⅡ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醛固酮的作用: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K+排出(排K+保Na+作
用).
醛固酮分泌调节:
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醒固酮系统的调节 ②.血浆Na+, K+浓度对醛固酮分泌的影响.
血浆[K+]↑,[Na+]↓-→醛固酮分泌↑-→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Na+↑-→排K+,保Na+作用↑
③.心钠素(心房肽)---促进肾脏排Na+和排H20作用.因为心钠素可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素的释放.
7、 试述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和维持过程。
8、 试述肾交感神经对肾脏功能的调节作用。
① 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
而前者血管收缩比后者更明显,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下降,引起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Na+和水排出减少 ② 去甲肾上腺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增加近曲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
重吸收Na+,减少尿中Na+排出
③ 去甲肾上腺素与球旁复合体的球旁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刺激其释放肾素,导致
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含量增加,增加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抑制肾交感神经活动则有相反的作用,肾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重吸收Na+减少,尿Na+排出增多
9、 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量出汗造成高渗性脱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及其附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使其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引起尿量减少; 其次,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
10、 简述肾小管如何分泌H+、K+、NH3?分泌H+的生理意义?
K+的分泌
K+分泌机制:是Na+-K+交换。
①[K+]管内<[K+]管外
②基侧膜Na+-K+泵的主动重吸收Na+ →管外为正,管内为负的电位差,K+顺电-化学梯度分泌(易化扩散)入小管液.
H+的分泌
H+分泌机制:是主动分泌。
∵①Na+-H+交换
②H+泵
生理意义:①排酸保碱:肾小管分泌一个H+可重吸收一个HCO3-和一个Na+,对保持酸碱平
衡、保持碱储备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②酸化尿液,在远曲小管,分泌的H+主要与HPO42-结合生成H2PO4-(酸性),
增加尿液中可滴定酸的浓度
③促进NH3/NH4+的分泌
③ 为何静脉注射速尿时,尿量增多?
速尿能抑制Na+-K+-2Cl-同向转运体功能,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吸收,导致外髓渗透浓度梯度形成障碍,内髓的渗透浓度梯度也无法形成,对水的重吸收量减少,排出增多,产生利尿作用。
④ 清除率测定的意义是什么?
测定清除率不仅可以了解肾的功能,还可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转运功能。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1、 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① ② ③ ④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 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哪些方面?
① 晶状体的调节
② 瞳孔的调节:双侧瞳孔缩小 ③ 双眼会聚
3、 何谓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视力、视角、近
点、瞳孔调节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双眼会聚、近视、远视、散光、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后像?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的
频率会逐渐下降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接受刺激时,能够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相应的传
入神经末梢或感受器细胞的电反应,并最终触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视力:眼睛的分辨能力
视角:从物体两端点发出的两条光线在节点交叉时所形成的夹角 近点: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瞳孔调节反射: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
双眼会聚:视近物时会发生双眼球内收及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 近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
在视网膜前,以致物象模糊
远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使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聚
焦在视网膜之后,以致物象模糊
散光:由于某些原因,折光面在某一方位上曲率半径变小,而在与之相垂直的方位上曲率半
径变大,这样通过角膜不同方位的光线在眼内聚焦程度不同,造成物象变形和视物不清
暗适应:人从光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
增高的现象
明适应:人从暗处来到光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
能恢复视觉
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后像: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然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其形状和
大小均与该光源或物体相似,这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
4、 简述视网膜的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异同点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目前确定的主要神经递质有哪些?
① 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② 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
2、 简述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的特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3、 简述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P292
①单线式 ②辐散式 ③聚合式 ④链锁式 ⑤环路式
4、 简述中枢抑制的类型及意义
类型: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
意义: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中,当一个感觉传入纤维兴奋时,冲动-脊髓后,一
方面沿特定通路到大脑皮质引起特定感觉。同时它的侧枝通过与多个中间N元的接替,对其旁的感觉纤维发生突触前抑制,抑制其他感觉的传入。使特异性感觉更为精细。
5、 何谓反射、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
触前抑制?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突触后抑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突触后膜发
生超极化,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当引起屈肌反射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支
配关节的屈肌运动神经元,同时经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再通过突触后抑制作用抑制支配该关节的伸肌运动神经元,以便在引起屈肌收缩的同时,使支配该关节的伸肌舒张。
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沿轴突发出传出冲动的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由它返回抑制原先发出冲动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的去极化抑制,其产生的结构基础是轴突-轴突
式突触。
6、 简述突触的分类,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机制
分类:①轴突-树突式突触 ②轴突-胞体式突触
③轴突-轴突式突触 ④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传递过程:
7、 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各自的产生
机制是什么?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该递质与后膜上的特
异性受体结合后,将提高后膜对Na+、K+的通透性,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由于Na+内流大于K+外流,从而导致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会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提高后膜对Cl-的通透性,由于Cl-内流,将导
致突触后膜超极化
8、 何谓皮质诱发电位、运动单位、牵涉痛、脊动物、脊休克、
牵张反射?
皮质诱发电位:人工刺激外周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质一定部位引导
出来的电位变化
单位运动: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一定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脊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
脊休克:当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
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
牵张反射:与脊髓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当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
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9、 简述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特异性投射系统: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径路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
关系。其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不同于感觉传导路的共同上传路径,其投射纤维广泛终止
于大脑皮质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10、 简述脊反射的类型
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 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11、 何谓去大脑僵直、脑电图?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
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
脑电图:机体在安静状态下,从头皮上记录到的大脑皮质未受到任何刺激时产
生的一种持续和节律性电活动
12、 简述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①维持身体平衡 ②调节肌紧张
③协调随意运动及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
13、 简述震颤麻痹和舞蹈病的主要病因
震颤麻痹:由于黑质内DA能神经元功能活动降低,DA递质合成释放大大减少,
无法抑制纹状体内胆碱能神经元的活动,而导致胆碱能神经元的活动亢进
舞蹈病:纹状体内的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衰退,导致黑质多巴
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
14、 简述脊髓、脑干、下丘脑对内脏反射活动的调节
脊髓: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因此脊髓是内脏反射活动的初
级中枢。如脊休克恢复后,脊髓本身可以完成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及勃起反射等,说明脊髓对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脑干:延髓是部分副交感神经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
以及与消化有关的重要中枢所在。如损伤延髓可致立即死亡,故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另外,延髓也是吞咽、咳嗽、喷嚏等反射活动的整合部位。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下丘脑: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调节体温 调节摄食活动 调节水平衡 调节情绪反应 控制生物节律
15、 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生理特征 脑电图 眼 肌反射及肌紧张 心率、呼吸频率 血压 做梦 唤醒阈值 生理意义 慢波睡眠 同步化慢波 无快速眼动 减弱,仍有较多的肌紧张 减慢,但不显著 降低,但较稳定 偶尔 低 生长素释放明显增多,有利于消除 疲劳,恢复体力和促进儿童生长 快波睡眠 去同步化快波 出现快速眼动 肌肉几乎完全松弛,部分肢体抽动 加快,变化不规则 升高或降低,变化不规则 经常 高 脑组织的蛋白质合成增加,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进成人建立新的突触联系,增强记忆功能
16、 简述脑电波的主要波形及各波形的生理意义
波形 α波 频率 8-13 波幅 主要特征 20-100 为慢波、呈梭形,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睁眼或进行紧张性思维或接受其他刺激时消失,枕叶显著 β14-30 波 θ波 δ波 4-7 1-3 5-20 100-150 20-200 为快波,觉醒睁眼、兴奋、激动、注意力集中时出现,额叶、顶叶较显著 为慢波,睡眠、困倦时出现,颞叶、顶叶较显著 为慢波,睡眠、深度麻醉及婴儿期出现,额叶较显著 17、 简述条件反射的分类?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条件?学
习的形式?记忆的形式和分类?
类型: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基本条件:
学习的形式:非联合型学习:对单一刺激做出行为反射的过程,是一种简单的
学习形式
联合型学习:对时间上非常接近且重复发生的两个事件建立联系
的过程。
记忆的形式: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记忆的分类:短时程记忆和长时程记忆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何谓激素、第二信使、应急反应、应激反应?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机体实现
体液调节的物质基础。
第二信使:能将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的细胞外信号转换为细胞内信号的物质 应急反应:在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由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所引
起的反应
应激反应:环境中一切对机体有害的刺激,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调动
各个系统,抵御种种有害刺激
2、试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含氮类激素:①激素是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专一受体结合;
②这一结合随即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
③在Mg2+存在的条件下,ATP转变为cAMP,cAMP为第二信使,信息由第一信使传递给第二信使;
④cAMP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转为有活性,从而激活磷酸化酶,引起靶细胞固有的、内在的反应:如腺细胞分泌、肌细胞收缩与
舒张等各种生理生化反应。
类固醇激素:
3、简述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结构及功能关系
4、甲状腺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是怎样调节?
生理作用:①产热效应
②对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的影响 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④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调节:①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 ②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③自主神经对甲状腺的影响
5、试述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对三大营养素代谢的影响:一方面促进蛋白质分解,使氨基酸在肝脏转变为
葡萄糖;另一方面又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导致血糖升高。使脂肪重新分布;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②对水盐代谢的影响:具有保钠、保水和排钾作用。又促进肾小球滤过功能,
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分泌
③对血细胞的影响:使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增加;使中性粒细胞增加;使嗜酸
性粒细胞数量减少;使淋巴组织萎缩,血中淋巴细胞减少
④对血管的影响:一方面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降解减慢;另一方面提高
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使血压升高。还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⑤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6、生长素、催乳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生长素:①促生长作用
②对代谢的影响:通过使DNA、RNA合成加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GH通过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糖利用减少,糖原分解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催乳素:①促进泌乳
②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③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7、比较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胰岛素:①糖代谢:降低血糖
②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③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胰高血糖素:1.糖代谢: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使血糖明
显升高。
2.脂肪代谢: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加强脂肪酸氧化,酮
体生成增多。
3.蛋白质代谢:促进氨基酸转运入肝细胞,为糖异生提供原料;
抑制蛋白质合成。
4.其他:促进胰岛素、胰生长抑素的分泌;增强心肌收缩力。
8、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甲状旁腺激素:①使破骨细胞数量增加,骨基质溶解,使骨基质中的Ca+迅
速转移入血,将离子态的钙和磷酸盐释放到血液中,升高
血Ca+
②促进肾小管Ca+的重吸收和磷酸盐的排除
③PTH通过活化维生素D间接促进钙的吸收,从而使血钙增加。低血钙时PTH的分泌增加
降钙素:①抑制破骨细胞溶解骨质,增强成骨细胞活动,促进骨中钙盐沉积,
从而使血钙向骨转移
②对抗PTH的作用,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正在阅读:
药大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 图文03-18
高中入团申请书格式示范02-24
吊挂人车乘座须知06-24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06-29
《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例题习题数据文件01-03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考试答案03-07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北师大版)06-1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题
- 生理学
- 解剖
- 人体
- 答案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