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高三政治考前讲话

更新时间:2023-12-24 17: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6届高三政治考前讲话

一. 时事热点与高考提示:

2006年的时政热点:“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八荣八辱(行为规范);神六飞天(科技);奥运(体育)等等。把握

2006年时政要抓住一个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一个时代精神: 和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公共安全:

祖国统一:

和谐世界:

(和平崛起)

今年命题人很可能会以“八荣八辱”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找原因谈建设为重点来命题,否则就不合时代潮流和思

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同学们在备考时抓住上述时政热点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去归纳,再联系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有关考点知识去理解分析即可保证万无一失。

二. 解题方法及例题

I解所有的题都应遵循的审题思路: 原则:细心、审慎。

过程:1.看设问,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主观题需要把几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注意限制性提问:“政治或经济常识”,“民主制度、政党知识、宏观调控”等。

2.抓材料中关键词:审好叙述语,概括主旨,即“主体做了些什么”。如:主语---人大、市委、政协、联合国、东盟;房价、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企业、人均GDP等叙述语的内容

3.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道理)

4.想二个政治术语即: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准确、完整地想) 5.扣题目的材料想 :引用材料后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一原理。 II.解具体题型应注意的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应对客观性试题(单选)强调6个环节:

审题干:⑴审好叙述语,概括主旨,即主体做了些什么;⑵审指导语,找出指导语中的限制词;

审题肢:⑶还原出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怎么表述,位置在哪里,这是解题的依据;⑷排除表述错误的题肢;⑸比较正确选项的区别;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⑹.带着区别对照题干主旨,挑出最佳选项。 2.五种排除法

①排谬法(排错法) ②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③排重法: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

④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做因果型选择题时,记住套用“因为?????.(选项内容),所以?????(题目材料内容)”方式后,看是否同时具有先行后续和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⑤排大于或小于项。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 ,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注意保持题干与题肢之间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例题】1.工业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不同点是在于 ( ) A.前者是通过全行业普遍体现的,后者是通过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体现的 B.前者是相对产业部门中的其他产业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所有制结构中其他经济形式而言的 C.前者是从来就有的,而后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D.它们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同

2.一般而言,投资者主张“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近来也有专家指出投资时“不要把鸡蛋放到过多的篮子里”——特别是精力和知识有限的普通投资者。后者主要考虑投资方式的 ( ) A.信用性 B.流通性 C.专业性 D.稳定性

3.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以继承和发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扰、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我们之所以要继承和发扬“郑和精神”,是因为( ) A.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D.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4.贾平凹在《丑石》中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表明 ( ) A.美与丑都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B.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 C.美与丑没有客观标准 D.美与丑是变化发展的

5.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从各国的现代经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小农社会的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都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问题。这段话说明 ( )

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 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③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普通性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中,延续了50多年的“计划”提法首次变成了“规划”,回答6、7题。 ( )

A.国家的宏观调控

C.对企业生产项目的计划和管理

( )

A.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B.执政能力的增强

C.发挥了依法参政的作用 D.在国家结构形式中处于中央地位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现了 ( ) A.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特殊性

2005年9月至10月,数次飓风袭击了关国和其他一些美洲国家,使得国际石油市场一波三折,甚至使一些汽车销售量大减。回答9-10题。

9.上述材料表明(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10.为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这体现了( )

A.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 B.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C.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

B.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 D.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6.上述变化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被破除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该是通过----------来实现。

7.“计划”改“规划”,虽一字之差,内涵却不尽相同,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这体现了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据此回答11-12题

11.“十一五”规划广泛采纳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是一个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五年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精心运筹、构思缜密、集思广益的五年规划,这体现了 ( )

①党坚持民主集中制 ②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③党和国务院共同执政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坚持发展的主线一脉相承,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从哲学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 ) ①发展观点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联系观点 ④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比原来小幅升值。这将有利于 ( ) A.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B.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

C.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D.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 2005年7月对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回答14-15题。 14.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表明( )

A.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B.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C.金融机构的国家管理机关是中央银行 D.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BCCBB ABAAA DCCA

(二)不定项选择题

十种情况题肢不选:表述有错者不选;肢干不符者不选 ;

肢干双重者不选;因果相悖者不选;正误相混者不选;题干矛盾者不选; 间接联系者不选;范围不符者不选;要求单一者不选;反向选择者不正选。 2006年政治高考模拟不定项选择题精选

【例题】2005年11月19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三次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在韩国釜山举行。其宗旨也在当初的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赋予了反腐、反恐合作等政治色彩较浓的新内容。据此回答1—2题。 1.从经济上看,APEC的上述变化 A.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C.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从政治上看,APEC的这一变化表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APEC拥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职能

D.APEC已从区域性国际组织发展为世界国际组织

C.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明多样性

A.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 B.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必然选择 C.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些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要以相互转化 C.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能动性

B.表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3.2006年4月22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有良好的开局。“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不包括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 A.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 C.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D.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在举措

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符合: A.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C.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全面、发展的观点 D.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7.2004年12月5日《江南时报》报道,公推公选、竞职直播、全委会首次票决、首次差额票决区县长??这些关键词,而今成为江苏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据统计,江苏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通过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任用了4名副厅级、49名处级、242名科级领导干部。这表明:

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C.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B.我国已全面铺开直接选举 D.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

8.2004年11月20日,为期两天的首届非洲大湖地区首脑会议下帷幕,与会领导人签署了《达累斯萨拉姆宣言》,共谋合作、和平与发展大计。大湖地区战乱频仍,战火连绵,素有“非洲火药桶”之称。签署宣言的主要目的是,让该地区从战乱中走出来。这表明:

A.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B.世界并不安定,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仍然存在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D.和平是人类追求不息的理想与目标

9.“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将是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的一年,更是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的一年。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应时刻对危机持有惧心,对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不能有一点轻忽。从哲学上看,这一要求强调的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0.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下面关于理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B.任何理想都是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C.任何理想都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D.任何理想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现实

11.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 计划算起,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是我国首次将编制“计划”改为编制“规划”。以“规划”取代“计划”的经济学依据是:

A.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B.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方式将发生改变 C.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D.政府不再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12.2005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联合公布了2005年中灿稻和粳稻三等品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分别为72元和75元。确定最低收购价有利于: A.切实保护粮农民利益

B.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D.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粮食安全

C.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样做

A使制定的法律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 B增强了法律贯彻实施的群众基础 C.贯彻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有利于公民充分行使立法权

14.封建迷信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敌,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因此,我们必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其哲学依据是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5.近年来,由于市场的炒作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洋节日在我国快速升温和发热。相反,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有了失落的感觉。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不同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16.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5年12月18日在香港闭幕。会议主要成果包括:发达成员和部分发展中成员同意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和免配额市场准入:发达成员2006年取消棉花出口补贴,2013年底前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这 A.有利于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 B.消除了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问题 C.保证了发展中国家实现贸易顺差 D.解决了最不发达国家经济问题 ACD AC ACD ABD ABCD ABCD AD BD C ABCD AB ABD AB AB ACD A (三)主观题答题要领(主要是简答和论述) 在政治答题中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13近几年,我国在立法上坚持群众路线,通过组织立法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这

1.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往往是乱写一气,体现不出高中学生应有的水平;2、知识学得过死,灵活性方面不足,有的学生仅仅是将书本知识整体搬到试卷上面,没有自己的看法的认识,理论和实际出现两张皮现象;

3、把握不准题目的关键词语,答非所问,不是根据材料和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或者根据书本现有的知识作答,这些都说明了考生答题不能符合考试标准。

政治主观题大凡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将材料中的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的术语的能力;另一个就是按一定逻辑顺序全面组织答案的能力。

高考政治主观题以情景材料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是对考生能力的最高要求。因此,解答高考政治主观题,必然要求考生根据情景材料和提问指向,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

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自如地选取相关知识,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和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

第一步:先审提问,搞清楚问题的指向和所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试题是先给情景材料,再提出问题。如果先阅读材料,再看提问,就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提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并且会根据提问再阅读材料,也浪费了时间。

先审提问,定位试题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答题方向。明确知识范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提问直接明确加以限制,如“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哪些知识”等,这些限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准确把握;二是提问没有直接明确限制,要根据材料或提问来进行判断,这就要看材料介绍的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根据材料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知识;三是提问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如如何鼓励支持发展非公经济属于经济常识中基本经济制度有关知识)。 审提问还必须明确总指向,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总指向一般包括这样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怎么办。 回答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只要根据材料,指出其现象和本质就可以了。

回答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应该先回答是什么,再回答为什么(可以回答地位、作用、意义、必要性、原因等。)

回答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应该先简要回答是什么,再分析为什么,才能够回答出怎么样或应该怎么办(有些题可以不回答为什么,直接回答怎么样或怎么办就可以了,应该根据需要而定)。

注意:问题是“如何认识”、“分析上述现象”等具体指向不明的通常需要回答

(l)“是什么”(内容);(2)“为什么”(原因、结果、意义、作用、影响);(3) “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第二步: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抽象出相应的经济或政治知识和观点。 1.材料中的一切有效信息点(主体-主语做了什么)

2.找出相应的基本理论点或当前政治热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知识。

第三步:按照材料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认识和思考问题,先要确定这个事物是什么,给它定性,明确其性质和状况;然后联系周围的事物,分析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再把握它的发展趋势,思考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或办法,限制它的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答题也要依照上述的思路,要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这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答题要规范

①答案段落化。答案不能一逗到底,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

②段落要点化。答案要简明概括,抓住要害。(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去一点点地寻找答案)

③要点条理化。运用知识点要有条理,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或内在逻辑顺序罗列。正式答题前,可利用草稿纸,先列出提纲,以增强答题的逻辑性和规范化。

④语言术语化。语言要严密,使用经济或政治术语。

⑤最后: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 塑造完美的答卷—— “外在美”和“内在美”

“外在美”?表述清晰整洁,段落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

“内在美”?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楚---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附:分析说明题:答题要领 1. 找出材料中的一切有效信息点 2.找出相应的基本理论点。 主要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

1.对于集中思维(收敛式)的考题,对给出的材料以分析为主,归纳为辅,挖掘材料中的一切有效信息点,找出相对应的基本理论点。

(3)立法机关要制定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体系,完善执法监督。 (4)煤矿生产企业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职业道德。

(5)矿工应提高安全、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命题趋势】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都有出现,今年高考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试题,可能会与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扩大对外开放等问题结合起来命题。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就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的意义。

第一、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人们要重视精神力量。开展两个“八字”教育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推动广东经济的发展。第二、不同的价值观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崇高的理想对社会人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开展两个“八字”教育活动,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第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开展的两个“八字”教育,是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发展。

附: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谈谈青年学生怎样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宁可毁人,不可毁誉”。树立正确荣辱观就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

① “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强调了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性。荣辱观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国家也应该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③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国家利益。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经济学角度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应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①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面向市场生产适合人民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经济效益。②经营者要提高道德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反对非法牟利等行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③国家应搞好宏观调控,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4、请谈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 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文化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② 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或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④ 有利于扩大就业。

5、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谈谈政府出台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①国家具有经济职能,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政府的职责。②国家具有文化职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③国家具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简化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清理文化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6、材料: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同时既要防止无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主张完全市场化的倾向,又要防止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完全排斥文化产业属性的倾向。从哲学角度谈谈怎样发展文化产业。

①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②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文化产业要防止两种不良倾向。

7、运用矛盾的观点,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各种文化都有其特殊价值。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十分必要。②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对外来文化要善于分析,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利用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

8、说明我国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决策的政治意义。

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科技为国家的战略重点。②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必须加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我们浏览到的一个门脸、一座院落都可能流传着一段故事。如果经过创意.这些老北京的“故事”就可能在想象力的作用下,转变成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及审美意趣。直接创造出经济财富来。分析“想象力创造经济财富”的认识论依据。

①合理想象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创意本身就是一种蕴含着合理想象、创造性思维的活动。②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想象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想象力的作用下,那些文化资源会转变为市场需要的产品,创造出经济财富来。

10、结合政治学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文化竞争力”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重视“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方面答亦可)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国家职能,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③ “文化竞争力”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1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

①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资文化产业。③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答出“加强文化产业的对外交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命题趋势】对于本热点,首先应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相关重大问题中理解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而高考也有可能把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命题。其次应该对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理解到位,比如我国民主的本质和现状、我国的民主制度、党和国家为发展民主法治所作的努力等问题都要牢固掌握。再次应该善于从一些具体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举行听证会这一事件,就是对实现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一次重要探索,标志着我国民主立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坚持把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①坚持把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

②依法执政不仅强调党要领导立法,还必须强调党要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实施依法治国。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还需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附: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形式表现在哪些方面。

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与正义。

2、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

(1)观点认为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作用是促进祖国统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它的作用仅归结为这一点是片面的(2)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国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3)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团结联合各党派各族群众,为党和政府广集民智,反映社情民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3、辨题:“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确保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①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实行“开门立法”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保证立法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②在我国,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认为“开门立法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立法权”的观点是错误的。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实行“开门立法”有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但“开门立法”并不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一律平等。

4、人大立法中举行听证会,这在我国尚属首次,请运用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大举行立听证会的认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土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体现,人民有权参与立法 ③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使立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④搞好立法工作,对于扩大公民的立泫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⑤有利于立法工作科学化,提高立法质量。

5、从政治常识角度运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说明公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正确态度。

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公民也应该自觉履行义务,提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公民要积极主动学习,在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6、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公民应自觉节能、节水、节电。同时政府要求水、电、气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部门和单位,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建立社会听证制度,在水价、电价的制定上,社会听证已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在作出决策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的上述举措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①可以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支持和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②能够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③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程度,促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7、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体现在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上。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重要体现。(2)在我国,人民不仅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它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3)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由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通过其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8、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必须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职能。②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③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9、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 有利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3) 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4)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10、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党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我们党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办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②民主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提高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党对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坚持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12. 材料一:2006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审议和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材料二:2006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会议认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

材料三:目前,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政治制度?分别谈谈你对坚持和完善这些政治制度的认识。

答:材料一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这一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必须坚持和完善。

材料三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田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所以必须坚持和完善。

四.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命题趋势】发展民主、关注民主、维护民权、体现社会公平,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抓紧解决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缩小贫富差距等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政府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根据高考政治命题特点,应注意三方面问题:(1)分析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措施着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因和意义。(2)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发展民主的科学理论依据。(3)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让考生就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或扩大就业,缩小贫富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

预测举例1.材料一:在我国新型劳动关系中,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同时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因素,劳动和资本应该共享发展成果。目前我国存在着资本强、劳动弱的不合理现象。集体合同签订率低,职工权利无保障;单位随意降低、克扣、拖欠职工工资,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悬殊导致心态失衡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材料二:据2005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对现行各项政策进行调整和充实,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就业。未来5年,我国城镇将有4500万人走上工作岗位,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5%以内。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应如何协调劳资关系。 (2)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答:(1)①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缩小贫富差距。④理顺分配关系,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 (2)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政府的职责所在。②就业是民生这本,只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我国政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需要遵循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预测举例2.背景材料:“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辨题:只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5.(1)荣辱观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属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利用规律和条件,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困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条件,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3)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民族精神,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4)题中观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不科学的。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命题趋势】根据高考政治命题的原则,试题主要体现两大主题:一是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和措施。主题素材及考试目的决定了试题的特点:(1)比较分析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切入:①比较分析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②比较分析我国资源、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③对我国资源储藏量与经济发展消耗资源的需求矛盾、环境承载压力分析。(2)典型范例分析。我国企业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分析。

1、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党和政府加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说明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②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引导和支持,要求政府发挥统筹规划、合理引导等职能,这是国家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③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而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都要求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加大依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力度,这正是依法治国的体现和要求。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由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贡献率所占比重过低,因而使许多产业和产品缺乏综合国力,也影响了综合力的提高。因此,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从政治学角度,谈一谈我国应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②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④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⑤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①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③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④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⑤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税收减免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⑥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附: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②自主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粗放型经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④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运用国际竞争的知识说明为何要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将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③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没有核心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产业发展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就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④只有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5、从哲学上说明应怎样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①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创新需要勇气,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走自主发展之路。 ②世界是物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推进企业刨新需要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创新需要行动,只有弘扬创新精神,立足群众实践,企业自主刨新爿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6、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必须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①要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要降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过高投入,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要避免在国外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必须做到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7、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和政府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①党应该加强政治领导,制定好大政方针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还应加强思想领导,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②国家要依法治国,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履行文化职能,重视人才培养,尊重知识和人才,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政府要履行对交流职能,发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8. 材料—: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中国人亲历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技进步创造的丰厚财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之上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材料二:“十五”期间,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有415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研成果。如电动汽车以高效率、低噪音、零排放等特点,申请35项专利,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已在0.1微米芯片生产设备、芯片设计、系统安全等方面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以“汉芯”为代表的高端DSP芯片,初步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解决了国家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的问题。

材料三: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的比较

项 目 科技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 国 家 创新型国家 中 国 70%以上 30%以下 30%以下 70%以上 金投入比例 1:8 1:0.07 对外技术依存度 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用于引进的资金和对引

注:我国在引进技术上存在着这样的怪圈:大量引进关键技术、设备,却未在引进基础上有效创新,从而不得不继续大量引进关键技术、设备。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的道理?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科技成就的现实意义。

(3)结合材料三,用内外因相结合的原理,说明如何才能在对外开放中走出引进技术上的怪圈。

答:(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②中国共产党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②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③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3)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主创新是内因,引进技术是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技术引进与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要把重点放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最终走出引进技术上的怪圈。

六.推进先进性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命题趋势】联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对党交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新模式、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热点,作为政治常识的重点内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2006年高考政治常识部分命制主观题的首选对象之一。围绕该主题,命题立意主要有三个角度:(1)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不断走向富强的原因。引导学生坚定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正确政治信念。(2)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深刻体会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3)面对新的历史课题,分析党应怎样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以考核考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测举例.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认真实践党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为的最终目的。 (1)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

答:(1)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决定因素。

(2)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③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搞好现代化建设。④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使各级党组织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命题趋势】科学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统筹作用,对发展的实践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它是贯穿国内热点问题的一根主线,也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主线。本专题主要从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内容去阐释,旨在让广大考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从而指导考生去认识其他热点问题。高考命题不会就科学发展观本身涉及太深,而可能会从一个小视角或很实际的切入点考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复习时要注意结合其他热点全面、辩证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七、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谈谈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a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必须正确行使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强市场监管,创设安全生产、生活的环境。b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c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要制定应对公共安全的法规、制度,建立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依法规范,以防为主。落实责任制,坚决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消极、违规行为。

2、用国家职能知识简要说明怎样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在经济职能方面:①调整优化产业结梅,促进区域及城乡经济协调较快增长。②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和再就业。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④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更好地促进效率,体现公平。在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3、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分析说明统筹区域发展,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方,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②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开拓

和培育,影响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③统筹发展,构建各区域分工协作内在联系的产业结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④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4、我们应怎样扩大就业?

①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足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要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喂第三产业 ④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⑧要切实解决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机会 ⑧实行劳务输出。

5、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视扩大就业有何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⑤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⑥努力扩大就业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 ⑦关系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6、材料:近年来,我国同样面临严峻的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全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它是全国应急预案的总纲,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预案》明确指出,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情况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政府要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所以国务院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③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之一,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情况者将依法追究责任④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运用分配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

第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更要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第二、运用财税和分配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8、(1)分析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哲学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面对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势在必行。②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有利于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预案的编制,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2)分析说明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的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机制和法制。②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的应急能力。③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理由。

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②是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③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

八、宏观调控 【命题趋势】2006年高考政治围绕国家宏观调控命题可能会集中在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上。(1)控制商品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命题角度一般是:①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原因和意义。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所采取措施的科学性(分析其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依据)。(2)治理整顿非法生产和不符合生产安全条件的煤矿等类似问题。虽然这是一个负面问题,但可以从正面立意命题。(3)抑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体现。③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

1、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居民存款储蓄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攒子女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据此你会得出哪些结论?

①居民计划消费的观念增强;②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③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④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

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民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的。”结合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①国家通过实施政治职能,运用国家法律和税收政策,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②国家有效调节行使经济职能,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有效供给,创造良好消费环境,以刺激消费增长。③国家通过实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

意义:①解决好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②解决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①个税的调整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缓解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实现共同富有重要意义;②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公开上市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有利于实现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银行资本的运作效率。③推行股份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④有利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说明税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大内需。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国家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个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5、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落实中央部署过程中,过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只盯着“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在认识上、思想上、行动上,未能有效地与中央部署协调一致。2004年宏观调控虽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才能保证宏观调控 进一步取得成效。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它要求人们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②要保证宏观调控进一步取得成效,就必须把中央统一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践相结合。过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忽视与中央部署协调一致,或忽视本地区、本部门具体情况,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都不利于经济运行中矛盾的解决。

6、.“十五”时期,全国财政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16.3%,占总支出的比重也提高到2005年的11%。其中,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从1998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5亿元,累计达到2826亿元。2003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在每年保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00亿元规模不变的基础上,3年共安排再就业资金239亿元。

运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知识,分析说明财政支出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①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是国家大政方针的直接体现。增加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同时,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②提高劳动力素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居民心理预期,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强化公共财政建设的经济基础。

7. 材料一:前几年,沿海地区圈地之风吞噬了大片良田。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家开展了以治理整顿开发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材料二:2004年以来,全国共核减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原有总数的70.1%。首批通过审核并恢复供地的52个开发区规划总面积711平方公里,相对全国1万平方公里的总规划面积来说是较小的一部分。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政府为什么要对土地市场进行治理整顿?

(2)在对土地市场进行治理整顿中政府主要采取了哪些手段?

(3)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国家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的正确性。

(1)①土地市场存在严重的混乱状况,圈地之风吞噬大片良田,对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会带来严重后果。②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市场监管,以克服混乱状态,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③政府必须履行经济职能,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①我国政府在清理整顿中主要采取了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②发出通知、核减开发区等措施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③通过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是国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④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是通过经济政策调整开发经济利益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措施,是国家采取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3)①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这要求人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各地区各自为政,滥办开发区,必定造成耕地流失、资源浪费,使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影响。③国家从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进行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对规范整个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④国家在治理整顿中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优势,使其相到补充,发挥了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使治理整顿收到良好效果。

九、神舟六号飞行圆满成功 【命题趋势】2003年、2004年高考对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事件、人物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三个方面,2006年高考对神舟六号的考查可能会更深入,可能会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教兴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国力等热点结合起来考查,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测举例. 材料一: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过115小时32分在轨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我国根据自身的经济、科技实力,量力而行,又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地制定了载人飞行、飞船与空间舱的对接、建立长久性空间试验室的“三步走”计划,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注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1)简述我国神舟六号飞行圆满成功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简析:本题以神舟六号飞行圆满成功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求发散性思维;第(2)问要求深入分析材料,抓住关键词,找准对应哲学原理。

答:(1)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②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具重要的科技价值和商业价值,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政治意义:①体现了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能够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③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族团结,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2)①我国从自身经济、科技状况出发,制定航天计划,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②发展航天事业既要量力而行,又坚持自主创新,发挥后发优势,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③航天事业分“三步走”计划,体现了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不断前进的进程。④坚持自主创新,又注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这是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体现。

十.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材料]绿色GDP就是从传统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和有害的部分,如资源的耗减、环保的损失代价,从而再现科学的指标,反映真实的发展和进步。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启示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建设不能以片面的高消耗、高排放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总量和高速度,要重视经济的质量和社会效益。要善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对待经济建设,不能只看现象中的规模和速度,更要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①我国的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供求矛盾。②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降低风险,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附:从经济角度分析如何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

①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从全球范围内引进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与资源,但要注意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推进能源、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 ②通过推进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制定规范性的合作框架或协议,以利于我国的能源、资源进口。 ③发展循环经济,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 ④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低耗能、高产出的产业和技术,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附: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能源大量进口的现象。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②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能源大量进口有其合理性;长期以来,资源的过度开发,已造成我国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我国矿产资源总体储量不足,且需求结构与资源结构脱节,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扩大利用国外资源势在必行。 ③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略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不能放弃独立自主的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双重目标。

3、在煤炭生产中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

a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遵循煤炭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又要充分预防煤矿开采的风险性。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安全开采。c利用规律还要努力改变和分行条件,变害为利,促进煤炭工业的良性发展。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走出一条新型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

4、有人认为:政府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就是要求消费者减少消费。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1)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是由我国的资源现状决定的,我国总体上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使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资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社会是具有客观必然性。(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我国发展生产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倡导资源节约型消费,是要求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和生活消费都要注意节约资源,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尽量避免浪费,而不是让消费者“减少消费”。

5、从依法治国角度,阐述如何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健全能源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律体制。行政机关依法 行政,加强对能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监管。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使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制止。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6、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利用价值

垃圾类型 生物垃圾 塑料垃圾 废纸垃圾 纺织品 废金属 玻璃制品利用价值

可制成优质肥料 1吨塑料可炼汽油700公斤 1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 布头可燃烧发电 100吨垃圾可回收有用金属3吨 玻璃瓶再生可节约成本90%以上

(1)结合上表说明,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带来了哪些经济意义?

第一,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第二,有利于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

(2)请你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分别向该市居民和政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对居民:城市居民要增强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垃圾袋装化和垃圾分装工作。对政府: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制定环保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加强法规监督,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

7、材料一:2005年8月底在美国南部登陆的飓风“卡特里娜”,以及随之引发的洪水,使美国南部受灾严重,新奥尔良成了一片泽国,人员失踪数万。据悉,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尽管早在两三年前,美国科学家就估算出防浪堤难以抵挡3级以上飓风,但政府并未重视。在飓风来临时,大部分市民抱着侥幸心理躲在家中,没有及时疏散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另一方面,新奥尔良市为了发展旅游业和商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把繁华商业区设在海边,并建设海边休闲观光区和住宅区,破坏了大量海边滩涂,使城市在海潮和洪水面前缺乏必要的缓冲。上述材料对我们发展经济有何哲学启示?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④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⑤要树立科学价值观,发挥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8、据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共需10万把临时塑料座椅,奥运会后,这10万把座椅就派不上用场了。如何处置这些座椅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现在中国科学家已经找到一种生物塑料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生物塑料是一种从特定的细菌中提取出的有用成分合成的。用这种生物塑料加工成的用品,使用完后,只要把它扔到细菌足够多的地方,如臭水沟或垃圾场,其他的细菌就会将其吃掉。它们还可以和别的垃圾一起回收堆放,在堆放中会慢慢消失。请回答:奥运会座椅难题的成功解决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1)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2)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要有创新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9、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说明怎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或者回答科学发展观)。②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完善市场机制,推进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

10、什么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①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我国资源短缺,浪费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有利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在传统的政府管制下,我国石油、电、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构成很不合理,因为没有包括生产活动所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价格普遍偏低。由于资源价格改革在客观上会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提价的同时国家可能启动对低收入居民的补贴机制,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回答:

(1)对于那些购买资源性产品进行消费的企业来说,资源价格改革会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

①资源价格整体水平提高,会促使这些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②这些企业还会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发生兼并和破产。③有的企业可能会把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转移到资源消耗较低的部门,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重新定位。④会提高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国家在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中应该怎样做?

①国家机构应该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同时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②国家要行使好经济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等,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兼顾居民生活

十一、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命题趋势】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06年高考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关注的热点题材有: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应运用教材知识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1)深刻认识我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负面影响。(2)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和成功经验。重点思考分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1、分析说明我国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④局部对整体有很大的影响,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⑤联系具有普遍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着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2、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国家修建青藏铁路的依据。

①铁路进藏有利于完善西藏交通网络,加强西藏与全国各地的相互联系,既体现了民族平等,又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②铁路进藏,将会促进西藏及沿线各项事业的发展,体现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国家具有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发展经济,搞好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3、青藏铁路沿线各地政府确保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的哲学依据。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铁路沿线的自然资源。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客观的,科学、合理开发青藏铁路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保护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铁路沿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开发铁路沿线的自然资源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铁路沿线的自然资源正确地处理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

4、中部崛起(1)中部崛起有什么经济意义?

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中部崛起有什么政治意义?

党和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是国家实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是为了更好地对人民负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3)怎样促进中部崛起?

(1)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2)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3)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资源,保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7)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8)国家进行政策扶持与领导,东部地区发挥人才、科技和资金优势帮助中部地区的发展。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命题趋势】根据高考政治命题的一般原则,以下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1)由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发展趋势是什么?①从国家和政党知识角度分析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原因和意义。②从哲学角度分析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变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2)分析2005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状况。①分析2005年粮食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原因。②分析影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③分析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性。④提出确保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3)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方针、措施和一般原则。(4)联系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分析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十三、加强国际交往 建设和谐世界 【命题趋势】构建“和谐世界”是体现我国“和平、合作、发展”思路的外交新主张,应引起足够的关注。根据高考政治

命题的规律,以“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为载体的政治试题命题角度无非两个:(1)考核考生的国际观察与思考能力。单纯考核考生运用所学国际关系变化规律知识观察分析、评价某特定国际政治现象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对国际社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2)考核考生对党和政府外交政策的科学理解能力。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形:①考核考生运用所学国际关系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对待和处理有关国际问题的基本立场、态度和对策。②分析我国处理与某国关系采取措施的原因和意义。③分析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的政治常识依据和意义。

预测举例.材料一: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谐世界,使21世纪成为人人都享有发展的世纪,并提出了“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思想。

材料二:2005年9月14日,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宣布了中国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而采取的五大措施。第一,中国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第二,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第三,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第四,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第五,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帮助有关国家加快人才培养。

(1)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意义。 (2)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思想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政府的承诺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答:(1)①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进多极化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②有利于向世界昭示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展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文明的个性和特征,由此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因此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包容、和谐相处。②矛盾具有普遍性。不同文明具有人类文明的共性,存在着普遍价值和共同目标,各国应该坚持包容精神,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借鉴,相互包容,这样人类才能和睦,世界才能和谐。

(3)①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决定给予所有同我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扩大援助规模,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的一部分。免除重债穷国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中国政府的承诺有利于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促进第三世界经济发展。④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的承诺是加强国际交往的具体体现。 答题技巧及注意点小结 答题技巧

1、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注意把握材料的整体意思,要借助该题组前面的引导材料、该题材料的标点、关键词句、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设问来筛选、排除。

2、辨析性质的问题----坚持“有是说是、有非说非、不全补充”的原则。缜密思考,挑剔说法,辨证论述,合理表述(分层、扣点、逻辑、有材料的还要结合材料)

注意:一切问题的答案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书上的知识点!

3、哲学观点运用类的问题---注意整体把握、突出最主要的观点。分层次,先观点、后分析。分析不可缺。

4、图表题—--审题:先看标题,弄清楚说什么?说了哪几点?(横向、纵向看全、小注不可丢),结合几个材料整体把握题意观点。看清所问角度范围。表述:尽可能地先打底稿,理清思路、语序,整理、合并相关意思。第一问概括注意分寸,切忌过于笼统和过于琐细;后面讲措施一定注意与材料所揭示问题的对应。

5、意义类---在讲重要性的同时不可忘了说其必要性。讲意义时要移点换位,由近及远、有序展开。 6、谈认识类---一般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7、讲措施的----给材料的紧扣材料,先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转化为学科语言 没有材料的记书,回忆背的观点。 8、分析类问题:指题目中没有任何材料提示,而且教材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让你仅围绕一句话展开分析。解答这种题时还是要回归、依托教材,哪怕仅仅是个概念或简单的几个点,要从阐述基本概念或原理入手,紧扣题目,去整合教材相关知识,形成思路,分层作答。

【高考答政治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时间分配的问题。当提前五分钟发下试卷后,监考不让动笔答题,可以抓紧时间浏览一下试卷,做到总体有数。一是检查试卷分发是否有误;二是看一下题型;并要特别注意后面大型题目,形成印象,预先思考一下。总体有数后,做好动笔安排。在总体有数的基础上,要合理分配做题时间,并留有一定余地,便于最后检查。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分配不合理,即影响做题的质量。其基本原则是:依次而来,会做的就做,不会的就暂时空过,不过多的占用时间去思考。先把会的做完,回头有空再研究那些留下的题目。留下的题一定要做好记录,防止漏题。

其次,在考试中一定要保持平稳心态。每年高考题都有几道难题,遇到这种题目不要慌,在同样水平的基础上,谁的策略方法好,谁就成绩好一些,这就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难题无非就是在关键点上绕了个弯,只要细心读题,仔细审题,再联想一下现实与之有关的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想一下课本中的有关理论,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自然会找到答题的“契入点”。有的“题眼”明显,有的是隐形的,关键是吃透题意。

第三,立足于材料。材料题的命题思想这两年有变化,过去,材料题要求回答时一要立足于材料,二要联系教材;而现在则要求更多地立足于材料,这就需要我们在做材料题时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所给材料,如果出现材料和教材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注意把关键性政治术语写在每个要点开头第一句。以明确显示该要点核心,后面再作解释。

第四,答题时要把握好范围,答要点。主观性试题的答案标准,是由命题者拟定的,命题者的标准就是尺度,所谓“谁出题,谁标准”。但答题者是按自己的理解来回答的,能否准确达到命题者要求,有很大难度。做论述题最好是在下笔之前先打腹稿,或列个提纲。有的同学的答题习惯不太好,看了题就在试卷上写。这样,一是容易涂改,使卷面不整洁;二是逻辑易混乱。做论述题必须先有一个思维过程和大致构思,不仅使卷面整洁,而且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比较好得分,也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尤其要注意分要点书写答案,切忌一大段从头写到底。

第五,回头看,再完善。这一步是大多数考生普遍忽略的。在作答完后,要就答案内容进行检查修补,回头看看,再作完善,以进一步提高作答的质量。回头看,究竟看什么?一要看答案有没有围绕设问,即答题方向是否正确;二要看材料中有效信息是否找全,用以分析材料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否想全,即答案内容是否全面;三是观点与材料是否做到有机结合,答案的逻辑性如何,使用的政治术语是否规范,答案是否体现出创新思维等等。经过思考,可对答案作些微调,从而进一步提高答题的质量。

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取得成功,愿你好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lu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