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24 01: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3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

你是第1394位浏览者 发布日期:2008-4-22

中学生物学学科

1986年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开始制订义务教学计划和草拟各科教学大纲。1988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年5月通过,1993年秋在全国普遍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材,为全国广大地区所采用。所设的生物学课程分别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习。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分为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动物,人体卫生,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五部分。分别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学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主要内容为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物与环境等生物学基础知识。选修课在高三年级开设,分生理卫生和生物学两部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既有分工,又互相衔接,高中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

“一纲多本”是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各省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环境、生态、资源、能源、教育、文化、生源等情况,在一个基本的生物学大纲或类似于这一大纲的要求下,编制不同的生物学教材。主要有上海市初、高中教材,浙江省、广东省等的初中教材。这些教材在知识结构和内容选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上海市编写的教材叫“发达地区版”,其中生物学科设有人体与卫生、初中生物学和高中生物学,三门课程分别在六、七、十二年级开设。《人体与卫生》是介绍人体生命活动和卫生保健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卫生习惯;《初中生物学》是按生命活动现象组织的教材;《高中生物学》是以生命活动的本质为线索,把初中阶段的知识加以概括和提高。“发达地区版”强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编写教材。力求由“升学——应试”的轨道转到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贯彻的基本观点

在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应注意贯彻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生物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观点整个生物界现存物种估计在200~450万之间,已灭绝者可能在1500万~1600000万之间。在中学生物学中只能选择主要类群的典型常见代表,了解生物的结构、生活和一般规律。因为任何生物类型,既是进化过程中适应于不同环境不断分化的结果,有它的多样性,但由于物种或类群的亲缘关系不同,又都来自或近或远的共同祖先,有它的统一性。人类本身也是进化的产物,在解剖生理上跟动物界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生物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观点,就是进化的观点,是教学中贯彻于始终的重要观点。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部分和整体相协调的观点生物的任何个体,在生命活动中一切生理功能

都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而一切形态结构也必然适应于特定的生理功能,这在个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都是一致的。此外,随着生物进化程度的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愈专一,在整体上相互协调一致的机制也愈灵敏和精细。因此,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部分和整体相协调的观点,也是教学中贯彻于始终的重要观点。

3.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任何生物的个体或种群都是在一定环境中生活的。生物体跟它的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一切结构机能都跟外界环境相适应。环境条件作用于生物的个体和种群,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繁殖,影响种群的盛衰和演替;生物的个体和种群也反作用于环境,影响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因此,生物体跟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即生态学的观点,也是教学中贯彻于始终的重要观点。

用以上三个基本观点来统帅教材,有利于结合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生物学课程和课程标准

课程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使学生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

课程包括教学计划,各门学科的安排、进程、时限,其他各科活动,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是按学制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和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1986年4月,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育改革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了新规定。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是按义务教育法制定的。

课程标准分该学科的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如1990年上海市编制的适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总纲包括如下内容:1.培养目标:包括小学、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内容,时间安排。3.教材编选:包括教材编写原则,编写要求。4.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5.教学评价:包括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形式。6.教学环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教学设施等。7.教师职责:包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具体要求。8.教学管理:包括一整套可操作、可检查的制度和措施,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等。又如,各分科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材编选、训练形式和要求、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以及配套措施等。

中学生物学教育目标

生物学教育目标是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它有利于教师分析、钻研教材,明确教材中各知识点的深广度;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正确地测量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物学教育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

1.知识目标又叫认知目标它包括(1)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

工业、医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使学生获得人体解剖、生理卫生的基础知识,做好个人卫生,维护环境卫生,自觉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知识目标的分类可分为:

(1)识记即对知识的记忆和识别。

(2)理解即对知识的领会、解释和说明。

(3)应用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生物学现象。

2.技能目标技能目标包括:

(1)会使用或熟练使用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等生物学基本实验器具的技能。

(2)学会制作装片、徒手切片、解剖小动物等技能。

(3)采集并制作动植物标本的技能。

(4)独立完成简易的生理、生化实验。

(5)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技能。

(6)实验后进行记录、绘图、分析统计,完成实验报告的技能。

技能目标的分类可分为:(1)模仿;(2)学会并独立操作;(3)熟练操作;(4)创造性设计或改进实验步骤等。

3.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包括:

(1)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书刊等途径,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4.德育目标(思想情感目标)德育目标应包括: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探索精神以及热爱自然、热爱公物、团结友爱的品德。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豪的民族精神。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整个生物学教学中德育教育要做到自觉渗透、自然结合以收到潜移

默化的功效。

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高效率的、特殊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生物学教学过程是指教师遵照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进行有关生物学科的认知领域、操作领域和情意领域的教育过程。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系统的生物学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他们是教学中的主体活动者;又是接受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者;也是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实践者。

生物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实施过程。具体如表23-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有下列特点:第一,划性。教学过程是有目的的,且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第二,统一性。师生双方在统一的过程中发挥其主导和主体作用。第三,间接性。学生以获取间接经验为主。第四,全面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道德品质、性格行为和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

此外,生物学教学过程还有特殊性,表现在1.直观性。丰富多采的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为学习生物学知识提供生动而又直观的材料。教学中的直观手段、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趣味性。自然界美妙好奇的现象对学生具有特殊的魅力,实验、野外采集和参观考察等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知识性。从丰富的生物学感性知识中探索规律、分析原理,初步上升为生物学理论。4.应用性。教学中广泛联系自然界和工农业、医学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培养解释或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5.教育性。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自然地进行科学态度、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等教育。

中学生物学教学原则

中学生物学教学原则是根据生物学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导生物学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也是衡量和评定生物学教学效果的客观标准。教学原则在长期的生物学教学实践中产生,由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而成。

中学生物学教学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方法的正确性。思想性是指教学内容的方向性和教育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如不能把鲸说成鲸鱼,把银杏说成果实,也不能把长颈鹿的颈长得很长说成是为了要吃树上的嫩叶等等。其次,教师的演示、实验操作的动作要规范,注意言传身教。

2.直观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尽量使理论知识具体化,间接知识直接化,抽象知

识实际化,给学生识记、理解创造条件。各种直观手段都有它的特点,因此,合理选择直观手段必须明确目的和正确使用,以期收到最佳效果。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编排和选取应体现中学生物学科的体系。例如生物教学内容的编选,可遵循进化的体系,即系统发育的体系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的顺序。也可根据代谢的体系,即运动、营养、调节、生殖等顺序。前者为纵向体系,后者为横向体系,也可纵横兼顾。

4.实践性原则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习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完全的生物学知识、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当前存在的资源、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外,教学中除认真完成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学生实验和课外实习作业外,教师还应重视生物学实验和实习的改革,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讲授法和谈话法

讲授法是指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准确、生动和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的方法,它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现,也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讲授形式主要有讲述和讲解两种。讲述是指教师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的过程;描述生物的行为;叙述实验方法、步骤的一种讲授方法。一般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讲解是指教师对生物学概念和规律、原理进行科学论证的讲授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讲授法有以下的特点:

1.教师以口授知识为主,叙述应准确、扼要、生动形象、逻辑性强。

2.教师对教材的安排自由度较大,容易做到由浅入深、系统全面、突出重点、简化难点。

3.简便易行,教学时间容易掌握。

4.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讲授时间长学生易疲劳。

教学中使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课前准备充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兴趣。第二,讲授内容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正确运用生物学术语,处理好通俗生物学跟科学性的关系,比喻应恰当。第三,讲授应富有启发性和系统性。因此,编好“导言”即“引言”十分重要。导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如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2.联系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3.观察实物。4.提出问题,形成悬念,点明主题。5.讲故事。6.观察直观教具。7.报导式。8.谜语式9.逻辑推理。第四,讲授要深入浅出,语言准确、生动、通俗,富有趣味性。第五,语言形象生动,吐字清楚,富有节奏感,努力做到声调抑扬顿挫。第六,重视巩固、提高学生知识的贮存率。第七,讲授应跟运用板书和手势相结合。

谈话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师生共同用对话、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运用谈话法教学时,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向学生提问,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考。谈话时应自然、亲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谈话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师生对话,教师获取反馈信息,能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但教师在使用谈话法时,往往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和教学时间上不容易掌握,有时课堂纪律也不容易控制。

使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课前应精心设计谈话提纲。第二,题意应确切明了。第三,谈话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材重点,克服难点。第四,提出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思索性和推理性。第五,教师要善于组织和诱导,肯定表扬或指出错误。第六,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注意培养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第七,谈话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小结,把分散的知识归纳为系统化的知识,并作出明确扼要的结论。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指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的教学意义:

1.直观教学法是传授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从认识论角度看,直观教学是学生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本质过程的起码因素,是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前提;从技能教育的角度看,教师传授生物学技能,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须经过演示、模仿、练习,所以,直观教学又是技能教学的主要步骤;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一般都是从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到抽象思维的,这样有助于认识效率的提高。

2.节省教学时间,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个感官对知识吸收的比率分别为:视觉占40%、听觉占25%、触觉占17%、味觉、嗅觉占3%、其他占15%,这说明人体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能将知识信息迅速又大量地输入到大脑皮层形成“印迹”。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直观教学手段具有鲜明性、生动性、真实性,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直观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实习等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直观教学的手段有实物直观(直接直观)、模像直观(间接直观)和语言文字直观。详见下表:

选择直观教学手段的原则,首先是形式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其次是少而精,有系统性;第三,应根据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去选择教学手段即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运用直观手段要注意直观教具的演示应跟教师的语言、动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每样教具的作用。演示实验的操作必须规范;教具用毕即收起来;有些教具可在课外进行预展或陈列。

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直观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应用也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是指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其他演示物(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电视电影等),传授生物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语言跟各种形象生动的演示物相结合,使学生正确地感知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述“腔肠动物——水螅”时,让学生先观察玻缸中水螅的形态、大小及其捕捉水蚤等情况,再用挂图讲解水螅的内部结构、生理特性。最后,演示水螅的模型。从而加快学生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运用演示法教学时,首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选择,合理组合。同时,配合讲课,灵活使用,适时显示演示物,展现演示物时应跟教学语言紧密结合,准确指示“点”、“线”、“面”。

演示教学的类型、特点详见下表:

实验教学法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通过科学方法,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一般情况下不易观察到的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呈显出来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的方式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三种类型。

1.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操作,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生物学演示实验可以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如种子成分的测定、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等;由于时间限制,可仅演示实验的开始部分,如种子的萌发、发芽率的测定;也可演示实验的结果,如植物的向性、茎的输导作用、人体血液成分。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取得演示实验的最佳效果。因此(1)必须明确实验目的;(2)讲清演示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演示实验的方法要科学,操作要规范;(4)可组织学生参加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5)演示实验的装置应放到一定的高度,面向全体学生;(6)教师可将实验中的现象、结果在教室内巡回演示,也可配合板书、简图、绘制的表格等方式,以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实验室或教室里进行独立操作的实验。学生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学习新知识的实验。验证性实验如“叶的光合作用”、“眼球的结构”、“植物细胞的有

丝分裂”。学习新知识的实验是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又叫探索型实验。这种实验类型能将获得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独立索取知识的能力三者统一起来。

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有三种:(1)并进式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解边指导学生实验,有时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进行实验。例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花的结构”。(2)分段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独立操作的实验,如“鲫鱼的解剖”实验,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观察鲫鱼外部形态的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观察并思考它跟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外形结构;再练习解剖技能;然后教师再讲解观察内部结构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内部器官按各系统取出,放在蜡盘里,分别贴上标签。最后,教师归纳小结、巡视学生操作的结果。(3)独立式是指学生根据实验指导进行预习后,在实验室里独立进行操作,并完成实验的一种形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3.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指由于课时和实验条件限制,在课内无法完成,可在课外进行的生物学实验。

课外实验事先要拟订好计划,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提出严格要求,如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具体记录、实事求是,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实验的成果可应用于教学之中,也可组织交流展览。

复习教学法

复习是巩固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它是强化和巩固记忆痕迹,防止产生遗忘的主要途径。复习的目的可提高知识的贮存率,扩大知识的迁移面;也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定律等,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复习的类型一般可分为课堂复习、平时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

复习教学的常用方法有:

1.教师的概括和小结通过教师的精练小结或提问(口头或书面),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2.复习提问和小测验在讲授新课前,可采用承前启后的复习提问或进行5~10分钟的小测验。

3.课堂练习可安排在新教材学完后,通过练习,巩固学过的内容。

4.课外作业(1)读写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整理可学内容,将知识归类。尤其在总复习时可列表比较,如将脊椎动物各纲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NA和RNA的结构等列表比较,加深记忆。(2)读绘法指导学生边阅读边识图,同时用笔勾划简图,便于大脑形成具体形象,加深记忆。(3)观察实验复习法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技能训练如显微镜操作技能和观察。(4)观察陈列的各种直观教具在生物角、生物橱窗或实验室里,按教学内容陈列各种直观教具并设计有针对性的需要观察思索的思考题。(5)总复习一般指学期和学年结束前或会考前进行的复习,其目的除加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外,主要应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

发现法教学

发现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结构发展理论而倡导的。一般

是指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进行再发现活动的教材,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寻求答案,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四方面的教学效果:1.开发智慧的潜力。2.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3.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4.有助于保持记忆。

发现法教学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教师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研究的问题,问题应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准备材料教师可提供有关实验材料、器具或参考资料。3.探索发现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已有知识,提出合理的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讨论、验证假设。4.作出结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最后作出正确的结论。

发现法教学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的接触自然界探索生物学的心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另外,发现法教学能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学会进行一般科研的方法。

发现法教学的实施要有一定的条件,学生人数一般以15人为宜,学生应有一定的基础,要有一定的教学设备条件,课时安排要有灵活性,教学内容不宜太难太深。教学中,发现法还可和观察、演示实验、参观、调查考察等方法结合进行。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本杰明·S·布卢姆教授倡导的。

“掌握学习”理论的实质是在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采用传统的群体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经常的、及时的、频繁的反馈及个别矫正性帮助,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确定的全部教育目标。

“掌握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六步:

1.编制学科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

2.编制实施的教学计划一般来说,教师将应达到“掌握”的课程分解为一系列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为每一单元设计编制形成性测验;准备矫正用的不同教材、练习册、视听材料等。

3.集体讲授——采用系统的反馈——矫正程序所谓系统的反馈即在每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一次简短的、诊断性的形成性测验(形成性测验A),通过学生小组互相检查帮助,接着在2~3天后,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形成性测验(形成性测验B),其内容是形成性测验A中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做错的试题,为师生提供反馈,矫正程序。

4.单元测验单元测验一般在完成8~10学时单元课程后进行的20~30分钟的测量,主要是测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测验试题应按教学内容精心编制,测验后应进行评分和评讲。

5.辅导根据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教师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使学生从不同途径理解和应用有关概念。

6.总结性测验和评价,给学生分等一般在学期或学年结束前夕进行总结性测验,试题应按“掌握”标准进行编制,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分等。

运用“掌握学习”理论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和分类

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是指中学生物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原理、运用教学经验,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是中学生物学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流和传播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知识传授、信息传播者——教师来说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注意,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把他们引导到特定的教学方法上来。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有下列10项。

1.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明确并活跃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

2.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是指人类交际工具(语言)在教育和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因此,教学语言应具有下列特性:(1)教育性。(2)科学性。(3)学科性(专业术语)。(4)简明性。(5)启发性。(6)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流畅,声音高低和语句快慢适中,语言、词汇准确生动、幽默有趣,语调抑扬顿挫,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性。

3.提问技能 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中提问的问题应根据教学内容事先精心设计,题意明确,表述清晰,突出重点,引导思考,活跃思维,其间教师也可提示或探询。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后,教师可复述、追问、更正、延伸、扩展和评论。

4.教学演示技能 教学演示程序如下:(1)心理准备 让学生做好观察的心理准备。(2)出示媒体 按操作规范将演示媒体呈现出来。(3)介绍媒体 观察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演示物的特点、结构、大小比例。如演示实验应讲清实验目的要求,使用仪器、药品及规范操作要领。(4)指导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5)提示要点 提示的内容应抓住本质。(6)检查理解 通过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从而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

5.讲解概念技能 讲解概念的步骤:(1)提供感性材料(实物、模拟、语言)使学生充分感知。(2)启发思维,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认识本质。(3)综合概括,准确地下定义。(4)通过练习巩

固概念。(5)对概念进行分化。

6.板书技能 板书技能是教师运用黑板书写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产生美感、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7.教态变化技能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情感、态度、站立姿势、表情眼神、手势,甚至服饰、发式等对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8.反馈技能 反馈在教学上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一般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表情、情绪、语言等及时察觉,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态度和要求。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节语言速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知识的深浅。

9.组织教学的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教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因势利导。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指导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遇事不焦不躁、沉着冷静,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重视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10.结束技能 课堂教学中,全课结束归纳总结,引伸拓宽,跟后续课承上启下。常用的方法有:(1)简单的回顾 整理认识思路。(2)提示要点 指出重点关键,进行巩固强化。(3)巩固应用即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解决新问题,拓展延伸,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扩展课题内容。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指对中学生物学教育目标、教学效果和作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通常以定性分析跟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定量分析目前较多地是采用目标导向式的评价模式,科学、公正的质量评价既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提供评价依据;同时,对教师、学生来说,从教学评价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比较重要的有(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它们是一群紧密联系的指标,即一级指标。对每个一级指标还必须制定具体细则,叫二级指标。它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准则,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便于评价者作出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教师也可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向评价指标靠拢。

评价指标能具体地体现教育的理想目标和达到目标。根据指标作用的不同,可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再进行计量,权重的引入是教育评价从经验走向科学标志之一。一般设指标权重的总和为1,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可用小数表示。例如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一级指标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两个指标较为重要,分别给以0.30和0.35的权重,而教学目标这项指标的权重为0.15,教学效果这项指标的权重为0.20。根据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和技术,综合许多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中学生物学教学和非智力因素

通常人们对人的心理作如下分析:

现代教学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综合发展。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教学功能起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激发作用 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爱好,常常会对学习行为产生巨大的激发作用。如植物分类学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耐(C.Linnaeus 1707—1778)原来是学医学的,学得很差,后来改学植物学,如鱼得水。1755年发表了名著《自然界系统》创立了“双名法”,建立了植物分类系统。林耐家里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父亲喜欢种树栽花,爱好采集植物。林耐曾说道:“这花园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这说明非智力因素在林耐的立业中起着决定性的激发作用。

2.维持作用 人们把智力因素比作操作系统,把非智力因素比作维持系统。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及今后事业的成功,除智力因素的作用外,还必须有非智力因素(意志、信念、理想等)的支持和维系。“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这个道理。如我国著名的明代药学家李时珍,自幼喜爱医学,立下振兴医学的宏伟志愿。他从54岁起,历时27个春秋,完成了巨著《本草纲目》。近代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3.调节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具有强化、调节作用。通常表现为使人扬长避短,发挥潜能。

4.补偿作用 补偿作用是指智力上的甚至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和缺陷可由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或改善。所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这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综合产生作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方法有情知教学法、故事启发法、空白效应法、认知泛化法、陶冶教育法、参与活动法、差生转化法、观察学习法等。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素质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素质包括动力系统、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

1.动力系统是指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结构。它又可分为三个层次:(1)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2)包括理想、信念、修养、心理素质等。(3)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谨治学、不断进取、献身教育的崇高境界。

2.生物教师的知识系统即知识素质结构。它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较系统的政治理论素养。生物学教师在本学科教育中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贯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化论学观点和实践第一的观点。(2)扎实的生物学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学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应包括: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有关分支学科的主要进展。(3)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艺术创造。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生物学教师,他必须熟悉教育学理论、教材教法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管理知识。(4)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生物学教师在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应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趋完善。教学中要博古通今,还需有一定的文、史、地知识和相应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教师具备了既博又深、既宽又专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当今和未来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生物学教师的能力系统即能力素质结构。一般来说,能力素质结构包括教育技能和专业技能两大方面。

生物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是指(1)组织教学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开拓创造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5)自学能力。

生物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有:(1)生物材料的采集,培养和标本制作能力。(2)动植物解剖和观察能力。(3)显微标本的制作和观察能力。(4)实验操作和指导技能。(5)实验仪器操作调试技能。(6)生物养殖、栽培技能。(7)生物学简图的绘制技能。(8)教具制作和电教手段运用的技能。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用于培训师范生和提高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源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后来在东南亚、北欧、非洲等国普遍使用,80年代初传入我国。

美国学者盖奇(Gage 1963)在微格教学的研究中曾指出:“教学研究的全盘宏观方法已遭失败,因而教育家应采用科学家剖析微分子的方法来作为理解复杂现象的手段”。

教学技能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它可分为:(1)导入技能(引言技能)。(2)提问技能。(3)讲解技能。(4)教学演示技能。(5)组织教学技能。(6)板书技能。(7)教态变化技能。(8)反馈强化技能(复习巩固技能)。(9)结束技能。(10)教学语言技能。

微格教学通常在一个配备有摄、录、放像设备较完整的实验室内进行。师范生或培训教师分组按序根据教学技能分段进行短暂(一般安排5~7分钟)的教学示范,其他师范生模仿中学生听课并录像,然后重放录像,观看并进行自我分析,学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评价。最后由执教的师范生根据自我分析和针对师生评价中所指出的问题修改教案。

微格教学的程序如下:

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用行为目标来表达。因此,要求明确,内容具体,并集中在短时间内训练、探讨

某一种教学技能。通过微细的观察,信息能及时反馈,示范执教者可以经过反复练习、修改,使某种教学技能的应用渐趋完善。另外,又听取了师生的评价讨论,集思广益。因此,微格教学有助于师范生和培训师资的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水平的提高。

中学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中学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总结中学生物学教学的规律,推动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

中学生物学教育科研的内容目前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关于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研究 包括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进行能力培养的目的要求,生物学教材的选材原则、乡土教材的编写,国内外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中学生物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应包含的主要内容等。

2.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包括中学生物学的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方法指导,直观教具的设计和使用研究,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微机辅助生物学教学等。

3.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类型和结构的研究 包括新的课型与结构的探讨,中学生物课教学程序的实验研究,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和研究等。

4.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研究 包括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生物学教学跟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研究。

5.综合内容方面的研究 包括生物教学中某一方面的调查研究,先进生物学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我国生物学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国内外生物学教学比较研究等。

6.改革复习考核方法的研究 包括对生物学科的标准化考试的探索,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生物学实验教育目标的研究等。

7.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包括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规律,学生学习生物学方法的指导等。

教育科研的一般步骤为:(1)选题。(2)搜集资料。(3)计划和设计(包括题目,确定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材料经费来源和安排、研究的具体步骤、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研究组成员、课题论证鉴定方法)。(4)研究活动的实施。(5)结果分析验证。(6)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具体内容见下表。

一、生物学第一课堂教学

你是第13842位浏览者 发布日期:2008-4-22

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包

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着的。对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固然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因此,这里所提到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着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例如: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听课;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命题,学生的作业;以及学生的提问,教师的答疑等。也涵盖着师生对各种教学资料和手段的使用和理解,如教科书、挂图、标本、模型等。

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一定生物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虽然有了合适的教材,若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样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就应当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方法的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时,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同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考虑到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中学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尽可能考虑直观教学,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抽象。

(3)教师的教学特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4)学校的条件。这是指学校所在地的外部条件及学校的内部条件,也就是教学环境。包含学校所在地的有关条件如自然植被、动物资源、植物园、动物园、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以及学校自身的教学设施等。

(一)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一般包括导入、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板书、结束、组织等教学活动。这与上篇提到的导入、组织、提问、强化、结束等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上篇是说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即课堂教学能力,属能力范畴。这里是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运用这些能力,是指能力的运作形式,属方法范畴。所以单列专题讨论。

1.导入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所以又称为定向导入。它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导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一般常用的导入类型有以下几种:

(1)直接导入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有关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例如,对高中生物第六章,教师可做如下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以及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从原始的生物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些人们历来所关心的问题,尚存有某些不同的观点,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今天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做指导,进行学习和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课题“生命的起源”。

(2)经验导入

它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地导入新课,鼓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旧知识导入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层次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很注意引导学生从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导入的:“通过前一章‘新陈代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新陈代谢,知道了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存的基本条件。让我们回忆一下,代谢有哪些终产物?它们是以什么物质形式存在的呢?”(学生回答)“我们再考虑,代谢终产物是由哪些途径排到体外的呢?”(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代谢终产物有气态和液态两种。气态的产物通过呼吸系统排出,而液态的产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泌尿系统。”(板书: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为什么能把人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又是怎样从体内排出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有什么作用。”(板书: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实验导入

每一章节教学的开始,学生往往是:急于想了解本章、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特别想知道本章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新奇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这种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可由教师演示一系列实验。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实验入手,向本章内涉及

的未知实验过渡,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索问题。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5)直观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标本、模型、图片、幻灯、电视、电影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

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种子的结构”的时候,先让同学们辨认几种植物的种子,然后说:世界上有绿色开花植物20多万种,多数都是种子发育而来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几种。非洲东部塞舌尔有一种复椰子树,一个种子的直径有50厘米,重达15公斤,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还有一种叫斑叶兰的植物,它的种子一亿粒才重50克,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种子。尽管这些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但把它们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常见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来学习种子的结构。(板书:种子的结构)

(6)设疑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在章节教学之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问题中渗透新课的学习目标及研究主题。

(7)事例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例如,1996年9月济南市一些消费者联名上书济南市消费者协会,说山东省临沂市某肉类食品加工厂生产的火腿肠中有虫子,于是,消费者协会便着手调查此案,将火腿肠样品送到山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请专家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火腿肠中的“虫子”并非是虫,而是粉碎不彻底的肌肉纤维。那么何谓肌肉纤维?在生物学上它属于何种结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的知识——肌肉的结构。

(8)悬念导入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例如,美国BSCS教材中,在讲授“生命的进化”时有这样一段导言:“假如你能按动魔钮,使这个世界的时钟倒转6亿年,那么,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你将看不到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没有树,没有花草,没有昆虫,没有人类,没有飞鸟,没有生命的声音,也没有任何生命的踪迹。你能够想象得出那里只有你一个人活着的情景吗?一切都是死的,甚至这死亡很快降临到你的头上——那里没有食物来维持你的生命?即使食物问题能够解决,你想,你又怎么能够在这荒凉死寂的所在中保持自己的心智健全呢?”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使他们明白了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

那么后来怎么会有了生命呢?课文接下去讲“地球日记”,揭示地球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9)故事导入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中,科学家们创造了很多故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在学习昆虫的性外激素时,有的教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1904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一个有风雨的夜晚,把一只雌天蚕蛾装在纱笼里,放在林中的一所黑房子里,尽管有风有雨,当天晚上还是有几十只雄天蚕蛾飞来。第二天晚上,法布尔在雌蛾周围撒了一些樟脑丸和汽油,结果也没能影响雄蛾飞来。是什么东西使得雄性天蚕蛾有这样的反应呢?原来是雌天蚕蛾释放了一种能起通讯作用的性外激素。什么是性外激素?它为什么在昆虫交尾中起这么大的作用?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展开了积极思考,引起了对学习昆虫性外激素的强烈愿望。

2.提问

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课堂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有事实、现象、过程、原理、概念、法则等。对这些知识有的要求了解,有的要求理解,有的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包括多种类型。

(1)回忆提问

回忆提问又分两种。一种是要求回答“是”与“否”的提问,或称为二择一提问。这类问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迅速的反应。例如“植物的生长是由于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个数增加,以及细胞的长大两方面原因,是吗?”学生回答:“是。”也可以把问题改成:“植物的生长是由于细胞的长大,是吗?”学生回答:“不是。”

一种是要求用单词、词组或系列句子作回答的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是和教材上的表述相一致的。例如:“遗传物质有哪两种?”学生答:“DNA和RNA。”“DNA和RNA有何区别?”学生答:“DNA含脱氧核糖,RNA含核糖。”“DNA和RNA有何关系?又是怎样控制生物性状的?”这种由一个单词到包括系列句子的回忆提问,是向较高级提问的过渡。

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有些课堂看上去好像很活跃,师生之间好像交流很多。但仔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其他较高级思维的回答,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提问不能使用,而是应当节制。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使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

(2)理解提问

一般来说,理解提问多用于对新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常用于某一概

念或原理讲解之后,或课程的结束。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因而是较高级的提问。

理解提问一般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一般理解。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例如,你能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吗?你能说说根毛吸水的过程吗?第二级,深入理解。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例如,你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如何理解的?你对生物的适应性是如何理解的?第三级,对比理解。是指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例如,三大遗传规律有那些区别和联系?存在于三者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3)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例如,用根毛吸水的原理来说明盐碱地为什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4)分析提问

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的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学生仅靠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难以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或鉴别。例如,家鸽的结构是如何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的?

(5)综合提问

这些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综合提问一般又分为分析综合与推理想象。分析综合是要求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得出结论。例如,森林对人类有什么意义?破坏森林会造成什么后果?这就要求分析树木的光合作用能给人类提供氧气,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根对于土壤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从而预见到破坏森林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恶果。

推理想象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想象可能的结论,也就是由已知推未知。比如知道亲本的基因型来推断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

综合提问的表达形式一般如下:

根据??你能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为了??我们应该???

如果??会出现什么结果?

(6)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主要是说在讨论时,要求学生对有争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例如,“有人说现代的蕨菜是由水绵进化来的,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这就需要学生用进化的原理对此种说法进行分析,作出评价,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评价提问的表达形式如下:

你同意???为什么?

你认为???为什么?

你相信???为什么?

你喜欢???为什么?在以上六类提问中,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和运用提问主要用于检查学生的知识,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回答即可,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判断学生的回答也较容易,只简单地分为正确与错误。这类提问被称为低级认知提问。而分析提问、综合提问与评价提问,是在学生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通常不是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等组织加工,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判断时,主要根据提问的意图,判断答案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或者在几个答案中比较哪一个更好些。这类问题称为高级认知提问。

3.讲解

讲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揭示,弄清其组成要素和过程程序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实质和规律。

讲解一般分为解释式、描述式、问题中心式及原理中心式四种。解释式是说通过讲解将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描述式也就是叙述、记述。问题中心式是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问题”即未知,它从实际中来,以事实材料为背景。“解答”即由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关键是方法。选择方法和具体解决问题都离不开知识,也离不开思维能力。因为,其问题可能是一个思考题、练习题、智力测验题、资料分析题,以及遗传推导题,也可能是一个带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总之,问题中心讲解,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处理得当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大有好处。当然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多种方法的科学配合。原理中心式是指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讲解。例如,“鱼”概念的讲解:

引入:大家见过鱼,吃过鱼,也可能养过鱼,那么什么是鱼呢?

论证:要认识什么是鱼,需要分析一下鱼的特点。鱼有什么特点呢?鱼是动物,在水中生活,有鳞尾和鳍,用鳃呼吸??例如,海中的黄花鱼,河、湖、水溏中的草鱼,供人玩赏的金鱼等都有上述特点。

鲸是鱼吗?鲸在水中生活,有鳍、尾,但用肺呼吸,不是鱼。

鳄鱼是鱼吗?鳄鱼水陆两栖,有鳞无鳍,用肺呼吸,也不是鱼。

泥鳅是鱼吗?泥鳅在水中生活,有鳍、尾、无鳞,用腮呼吸,它是鱼。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用腮呼吸是鱼的特有属性,在水中生活、有鳞、鳍、尾是鱼的一般属性。

所以可得出如下结论:

鱼是有尾、鳞、鳍,并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说明:本例题应用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典型例证的思维方法。是以概念为中心的讲解。

4.变化

变化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习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它能使教学充满生气,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种形式:教态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变化和师生相互作用变化。

(1)教态变化

教态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使用的手势和身体的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使用起来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因此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变化。

(2)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五种感官来完成的。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这五种感官传递到大脑。为了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这五种感官必须协同活动才能完成。任何单一感官不可能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从信息传输理论上看,每一种信息传输通道(与人类感官相对应)传递信息的效率不同,容易疲劳的程度不同(见表5)。所以,在教学中只有适当地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尽可能地使用学生的不同感官,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3)师生相互作用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习中的问题,以便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这些交流方式有: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看起来这似乎很简单,但从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师生交流主要还是以教师与学生的方式进行的,这方面的许多理论与经验需要研究、推广。

5.强化

强化是一个生理心理学概念,是说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

强化是教师在教学中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为促进学习进展,而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一般把它分为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及变换方式强化。

(1)语言强化

是教师运用语言,即通过表扬、鼓励、批评等方式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2)标志强化

是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彩色对比等多种标志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

(3)动作强化

是教师运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动作,来强化教学行为。如用非语言方式(身态语)肯定或否定学生学习的表现。

(4)活动强化

是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相互影响,自我参与,自我活动达到强化,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比如,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或通过设置问题“陷阱”,让同学解答,先错后纠,达到强化学习的作用;请学生帮助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给个别学生布置新的、高一级的观察练习等,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活动。

(5)变化方式强化

这是教师运用变换信息的传递方式或变换活动等,使学生增强对某个问题反应的一种强化。对同一教学内容、概念、规律等,教师采用不同的强化刺激(信息),反复多次,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例如,讲述大脑的结构,先让学生观察大脑标本,然后再拆卸大脑模型,最后再演示大脑解剖挂图。

6.板书

板书,是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的表达而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硬纸上)的文字或其他符号。

板书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反映教学内容的书面语言,往往写在黑板的正中,称之为正板书。正板书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听不懂或听不清,或者作为正板书的补充或注脚而随时写在黑板上的文字,往往写在黑板的两侧,称之为副板书。这里主要讨论正板书。

怎样理解板书对课堂口语的辅助作用呢?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板书,而使学生听得更清楚、更准确,理解得更迅速、更正确,记忆得更牢固、更持久。简言之,板书强化了课堂口语的表达效果。

在板书上,应坚持两忌。一忌板书过于繁琐,甚至写满一黑板,横的、竖的、行与行的间隙也填满;写完一板,擦掉,又是一板??。这样一节课下来,常使学生感到很累,也不知老师到底讲了些什么。因为这种板书的弊端——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看板书、抄板书上,以至于影响了听课,影响了理解和记忆。二忌不是以板书辅助讲解,而是相反。讲解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以最后写出一幅完美的板书为目的,这实际上是用板书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限制求异思维,而不是借助板书促进思维。这样运用板书,就是本末倒置了。

板书的样式很多,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提纲式

提纲式的板书,是对一节课的内容,经过分析和综合,按顺序归纳出几个要点,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

(2)表格式

表格式的板书,适用于对有关概念、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从而认识其异同和联系。

(3)图示式

图示式的板书是用文字、数字、线条、关系框图等来表达。这种板书适用于将分散的相关知识系统化,将某一专题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或提示某一专门知识中的若干要素及其联系。

(4)综合式

综合式的板书,是将教学中所涉及的几方面的知识内容,综合地反映在板书里,或将零散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种板书比较适用于复习课。例如,新陈代谢三大遗传规律的复习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板书,由于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不仅便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便于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7.结束

它是指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运用结束,能及时地反馈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尝到掌握新知识的愉悦感。亦可设置悬念,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展开,诱发学习的积极性。结束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一章一节课讲完,也经常应用于讲授新概念、新知识的结尾。

结束一般分为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巩固练习五种类型。系统归纳是说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脑动手,总结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具体做法可采用图示、列表等形式。比较异同是说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集中小结是说把在不同章节中,循序渐进地学习的同一事物的属性和变化,集中归纳小结。例如,细胞分裂的知识,其中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袭,便是三大遗传规律最本质的问题之一,也是细胞的分裂问题(另一个本质问题就是细胞融合),把这些先后学习的问题进行集中小结,以使学生真正把握细胞分裂知识的全貌。领悟主题是说通过精要论述或揭示本质的提问,使学生领悟到所学内容的最主要的知识线索或知识链条、知识主线。比如讲过减数分裂便可以做如下的论述: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实质上是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分裂,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了两个子细胞之中。因为分裂开的不是由着丝点联结着的两个染色单体,而是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所以说染色体减数就此发生。第二次分裂才是由着丝点联结的两个染色单体的分开,也正是由于这时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所以分开之后而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变,也就是说,这次分裂实际上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一次特殊的有丝分裂,加上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才导致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结果。当然,它还决定于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要分裂两次这一根本原因。如果细胞中染色体不

是复制一次,而是复制二次、三次,那么,最终所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该另当别论了。

巩固练习是说在课堂结束时,恰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应用,使之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强化,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获得调整下节教学方案的信息。

8.组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课堂组织。这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课堂组织一般分为管理性组织、指导性组织及诱导性组织。管理性组织是指一般性课堂纪律的管理。指导性组织是指对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的指导组织。例如,观察“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不同时,细胞会产生吸水或放水的现象。观察的重点是:实验中所加入溶质多少的变化及被试物(萝卜、土豆等)软硬的变化。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指导组织,才能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观察。

诱导性组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而亲切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结论,是以小麦种子加热后在试管壁上出现水珠而证明的。如何使学生从个别(小麦种子)的实验结果,推导出一般的结论——种子中含有水分,如有的教师当实验结果出现时,以一连串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教师: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

教师:水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是小麦种子受热后散发出来的。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小麦种子里含有水分。

教师:我们是以小麦种子进行实验的,实验证明小麦种子里含有水分。那么,其他种子是否也含有水分?大量的实验表明,种子里都含有水分。因此,才得出了“水分是组成种子的一种成分”的结论。

在这样的课堂组织中,教师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不代替学生思考,把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科学、正确地得出结论。

由上述可知,组织教学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它除了有我们所熟知的组织管理的含义,还有着一个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作的问题。

(二)常用的授课方法

1.讲授方法

讲授方法是生物学教师口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叙述和讲解两种形式。比如:向学生说明、解释新陈代谢的含义、遗传变异的规律;描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及实验的方法、步骤原理及注意事项等。

这种方法运用的好坏,不但取决于教师掌握教材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其他教法配合的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因素(语言水平)。这里我们强调语言因素,不等于说讲授方法只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而是说在上述四方面因素之中,语言因素更为重要一些。

有的人教学语言平铺直叙,没有生气,对学生形成的是单调刺激;有的虽然语言流利,但言之无物,缺乏内容,听起来让人乏味,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因此说,并不是能说会道就能教好课。

这里我们所说的语言是指有声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有声语言的典范。生物学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语法上、逻辑上的要求,也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语言要具科学性。在教学这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有“生物学语言”。比方说:有些语言如“人是猴变的”、“猴爸爸”、“猴妈妈”等,平时说说倒也无妨,而不能充作教学用语。运用科学的语言,是一个优秀生物教师在业务上最宝贵的素质之一。那么,对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l)生物学教师应当利用语言创造讲授的良好前提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都应当设法创造讲授的良好条件,如安静的环境、明确讲述的重点,并努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听课的心理。后者是由教师的组织语言达到的,习惯上叫做“导言”。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根的生长”一节内容时,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说:“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讲根的生长”。这样的导言平淡无味,往往不能引起同学们的联想、思考,而置学生于被动状态,从而失去了导言的本来功能。有的教师则拟定了如下的导言:“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根系,知道根系能向土壤深处伸长,并向宽处扩展,从而扩大根的分布范围。那么,根是如何生长的呢?它生长的方式有几种可能呢?现在我们设想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靠根与茎的连接部位生长,由此不断向外推进,而形成根系;第二种可能是根的所有细胞都在进行分裂增生,就像拉橡皮条那样,使根伸长,而形成根系;第三种可能是仅靠根尖部位的细胞分裂增生伸长,使根向纵横伸展,而形成根系。这三种可能哪一个正确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像这样的导言,可以给学生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思考,造成一种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迫切地希望将它弄清楚。这样就把学生拉上了主动的或曰主体的位置,为授课的顺利进行开辟了良好的前提。

一般来说,最典型的导言应该具备三种功能。第一,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了解学习的重要性;第二,使学生了解要学习的课题与已学教材的关系;第三,能够创造授课的良好开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

根据导言所起的作用,应该使其贯穿于教学的许多环节之中。例如每一章的开始、每一节的开始、每一堂课的开始,乃至在每一堂课中每个段落的开始,都应有导言,使其起画龙点睛之作用。

(2)语言必须确切、科学并富有思想性

对名词、术语、概念等的讲授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含混不清,更不能随心所欲的解释。例如:把“门齿”叫做“大牙”;把昆虫的“触角”叫做“须”,“复眼”叫做眼睛;“猴子基本上属于灵长类”;“小肠为了扩大消化及吸收的功能,便长出了皱襞与绒毛,并且加大了自己的长度。”如此等等,势必会造成概念的混乱,知识的错误,以致产生恶性循环,误人子弟。

(3)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要有可接受性

要达到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除了要熟练掌握生物学知识,对生物界有广泛而实际的感性认识外,还要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的可接受性,是指讲授的语言要联系学生实际,要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一致起来。讲课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如发现学生接受有困难,就要立即另换词句,调整授课形式,使学生听懂学会。

(4)语言要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启发思维

前已述及,好的导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注意力能否保持下去,就要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的语言能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启发思维。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是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富科学性、思想性,要联系实际,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内在联系。要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内容化繁为简,语言表达简炼。讲述中适当插入一些“矛盾情节”,使内容富有可比性、趣味性,让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味,启发思维。

(5)讲授要注意突出重点,要有系统性

每个章节必然有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授中,应花较多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详尽的讲解,有时还要补充一些与之有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生物学教学内容本身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讲授中也要注意系统和连贯,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语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真正做到讲清楚说明白。

2.谈话方法

谈话方法是围绕着教学内容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师生之间进行谈话,以获取新知识,或进行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历史悠久,行之有效。其最大优点是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谈话方法需要较多的时间,因而在使用上也就受到一些限制。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这一方法,对生物学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中学低年级生物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是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有人认为谈话方法比较简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实谈话方法是一种比较难以把握的教学方法。因为采取这种方法,教师既要有熟练的业务知识,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既要严格地按照思维程序在备课时做详细的谈话安排,同时又要善于在上课时“临场”掌握机动性和应变性,这并不是教师临时性的考虑就可以达到的,而是必须在课前进行严密地计划,仔细地推敲才有可能达到。

谈话方法有两种形式。其一,问答式谈话。这是教师借助提问来传授生物学新知识的一种形式。如“两栖纲”一节,采用此形式上课时,教师可提出下列一些问题:

(1)你看到过哪些两栖类动物?它们的生活条件和鱼类比较有什么不同?(2)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其形态、构造和鱼类比较有什么主要不同?

(3)青蛙有哪些形态构造是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4)青蛙主要以什么为食物?为什么要保护青蛙?(5)青蛙有哪些和捕食昆虫相适应的特点?(6)青蛙捕食的昆虫是通过哪些器官逐步消化的?(7)青蛙的呼吸系统和鱼类的呼吸系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8)青蛙的血循环系统和鱼的血循环系统有什么区别?(9)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鱼类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0)两栖类有哪些主要特征?

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是两栖纲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发育等等。其编排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即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而最终由事实验证得出科学结论。在提问方式上,注意与鱼纲进行对比,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可比性,并且重视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联系及其与生活环境的联系。这样的问题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其二,启发式谈话。当教师在讲课时,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联想、推敲、理解,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又可以把谈话方法分为: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谈话;复习检查性谈话;指导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等。

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谈话是教师逐个地、有顺序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利用从观察实物和实验中所得到的材料来获取知识的一种谈话方法,像前面“两栖纲”一节的谈话就属于这种类型。采用这种方法,一般要求学生具有参与谈话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新旧教材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学中许多内容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比如:为了讲清“神经、神经中枢、白质、灰质、感受器、效应器”这些概念,就可以联系前面学到的“神经元、细胞体、突起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等概念,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通过这种问答方式(即谈话方式)使同学们学会新概念。

正确地提出问题,是采用谈话方法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它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分析一系列问题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的,因此应注意下列五个问题:

第一,对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选择。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和服务于教学目的,应当尽量避免提出与教学目的无关的问题。比如:为了讲清“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形成过程,就应该紧紧围绕着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不同、气体交换的过程等内容提出问题,而不能提出与重点内容无关的问题。

第二,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问题的组织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有机联系的,使之一环扣一环,步步逼近结论。

第三,应该使学生具有参与谈话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进行某些实验和观察、参观和访问等,就是说要有谈话的基础。

第四,要因势利导,善于把全班学生都组织到谈话过程中。一般地说,教师是十分希望谈话的过程符合自己预计的计划要求,但在实际运作中,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紧扣主题。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耐心引导和启发。要通过耐心而灵活的启发,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再通过谈话圆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第五,谈话进行到一定阶段,应及时做出明确的结论,以便把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归纳起来,使之系统化并且上升到新的水平。同时也可以使得一些错误或模糊的概念得以纠正。也就是要及时地调整谈话,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这也正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复习检查性谈话一般是在新课开始时或是在专门的复习课和检查课中采用。

在参观、实习等教学活动之前进行的谈话,称为指导性谈话。这种谈话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内容和要求,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说明活动的组织情况(如怎样进行、分组等)。采用谈话方法比单纯地讲一讲要有效地多。因为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对活动目的、要求究竟了解得如何,这对于保证活动效果至关重要。总结性谈话是在活动结束时进行的,可以通过谈话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指出活动中的优缺点,总结活动情况,归纳活动内容。

前面讲过采用讲授方法教学,那是教师有声语言与学生无声语言之间的间接交流。而谈话方法是师生双方有声语言的直接交流。由于教学形式的不同,谈话方法有两点特殊作用。其一,谈话方法使师生双边活动密切结合,从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易疲劳,理解深刻,自然也就容易记住了。其二,谈话法在因材施教方面具有直接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还不能在较长时间里高度集中地听取讲授。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彼此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完全采用讲授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成绩越来越悬殊。由于谈话方法可照顾到注意力不同的学生和接受水平不同的学生,因此,可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采用谈话法教学应当突出重点和难点,应当注意问题的思考性、推理性、简短性和机动性。应当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含义、实质,同时还应灵活机动地从不同角度进行启发。

3.讨论方法

讨论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全班或小组内围绕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各自发表看法,从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

上海育才中学创造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其中的“议议”就是讨论方法。

讨论方法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深刻的生物学知识。通过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教师未曾考虑过的新问题、新见解,这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适于中学低年级,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

采用讨论方法教学主要有三点要求:

(1)要有明确的讨论中心。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讨论中心选择在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上;选题应有启发性,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论;讨论中心的繁简程度不应超出学生的知识基础。

(2)讨论时要给以引导、点拨。开始时启发学生踊跃发言,讨论中要疏通思路,出现分歧要注意引导,讨论不得要领时要及时点拨,使能抓住关键,有新的论点应热情鼓励。

(3)讨论结束应有小结,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知识,并得以逐步提高。小结应包括:归纳正确的结论,或进行必要的比较综合,使知识深化、扩展;回答讨论中的疑难问题,介绍有关方面的研究动态和新成就,开阔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4.实验方法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引起所要求出现的对象或现象,以便观察研究,获得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刻而巩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及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种类繁多,就实验内容而言,主要有形态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分类学实验、遗传学实验以及生态学实验等。就其实验目的,这些实验可分为如下两类:

(1)探索性实验

这类实验就是把学习新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这是当前改革生物学教学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要求有相当数量的实验设备。由于教学内容难易不同,学生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指导这种实验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其一,边讲边实验。教师一边讲新课(讲授、谈话、讨论等),一边指导学生做有关实验,通过师生双方活动来获得生物学知识。这种方法应注意四个问题。第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着重考虑两种情况:一是各种教学方法如何与学生的实验密切配合。由于低年级学生实验技能不熟练,实验的技能又要求较高,教师既要指挥学生实验,又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因而对教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应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周密考虑,精心安排。二是这种方法要求准备较多的实验设备,学生的独立活动也较多,要事先估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每个实验组要委派一个实验技能较熟练的学生当组长,作为教师的助手。第二,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要交待好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使之正确顺利地进行实验,防止不应有的事故发生。第三,重视从实验入手引导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把感性知识抽象概括为理性知识,这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通过讲授、谈话、讨论、阅读教材等方法来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演示挂图、模型、标本等教具。第四,及时地通过绘图、填表等形式小结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生物学知识。

其二,分段实验。这种方式是把整个实验过程分成几段进行,教师讲授和演示一段,学生跟着操作和观察一段。在每一段开始,都先由教师讲明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指出观察的目的要求,然后学生自己动手

实验。

例如解剖小白鼠,麻醉固定后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观察外形特征,剪开腹部皮肤和肌肉,打开腹腔,观察腹腔的内脏器官及自然位置。

第二段:打开胸腔观察心、肺等器官。

第三段:打开头颅,观察脑的各部分。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容易组织和领导,全班学生实验进度基本一致,对操作技能也比较容易掌握,能保证实验按时完成。缺点是不容易充分发挥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积极性。

采用这种方式实验,在每一段开始和结束时,教师的讲授、提问或谈话,应该十分精炼和明确,应尽可能把较多的时间用在学生自己操作和观察上。实验结束,师生共同总结,把分散的知识、技能、结论综合在一起,完成新授内容。

其三,先实验后讲解。这是指导学生先进行实验,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获得生物学新知识的方法。对已掌握一定实验技能和相当生物学知识的高年级学生,或实验技能较简易,内容也较简单的可采用此方法。如果教学内容前后需要设几个实验,要分段进行。如真菌一节,先观察酵母,讲完有关知识后,再观察霉菌,接着再讲霉菌的有关知识。先实验后讲的方法除应注意边讲边实验、分段实验的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此方法学生独立操作时间较长,而实验的效果直接影响能否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要更加重视指导。操作前除讲清要求、原理、方法步骤外,还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有关内容,必要时教师可演示实验操作,或指定学生先上讲台操作。

第二,必须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连续操作完成实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论。教师要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并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结论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生物学知识。

(2)验证、巩固知识的实验

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某些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验证这些理论的实验,可巩固已学生物学知识,并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与探索性实验相比,这种实验由于学生已知结论,因此较难启发思维,但只要抓住结论已知这个特点,便可以培养学生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能力。对这种实验依据其内容的繁简可做两种安排:一是较简单的可在讲授新课过程中的巩固环节内进行。如讲完人体的“血管和心脏”后,就可以把剖开的猪、羊等动物的心脏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外形、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以及与心房、心室连通的各条大血管(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及上、下腔静脉)。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则需要专门安排整堂实验课进行。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的知识与结论,所以,无论初、高中学生均可安排独立完成。实验开始前,由教师说明实验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指出关键的和容易发生的问题,以及所要完成的作业。一般应把这些要求写在黑板上,如果能够印发实验指导书就更好了。

5.演示方法

演示方法是教师展示活的生物或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来说明或验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配合讲授方法、谈话方法使用的。

(1)演示活的生物、标本和模型(或模具)

这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其作用主要有四。

第一,中学生物学教学提倡多利用活的生物。活的生物的特点是真实的、有生命的,其主要作用是能真实的反映生物的生活状态、生态、习性、运动状况及某些器官的可见功能。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活的生物,就能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如对于葫芦藓、蕨类的形态与习性;水螅的运动和捕食;青蛙两栖的生态情况及其心脏收缩、血液循环等知识,都应该演示活的生物。由于活的生物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应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生物角、生物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进行观察,或在课堂上演示。但活的生物不便演示内部构造及生理,而且受时间、空间、体型、活动等影响,运用仍有其局限性。

第二,生物标本(包括腊叶标本、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以及玻片标本、透明标本、化石等)是经加工制作的实物,其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便于观察。如昆虫的发育过程、人体寄生虫、植物的根系、空中的蝙蝠、海洋的文昌鱼以及远地的动植物等,都可以演示和观察。另外,由于标本是静止的,可以通过染色、注射彩色液体等加工方法,显示出需要观察的部分,因此,比活的生物容易观察。所以,可利用它讲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的基础知识。

讲授生态学知识时,演示标本可为观察活的生物打基础。

演示标本能为理解生理功能提供形态学上的依据。

演示标本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鉴定标本等。生物标本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广泛,教师应结合教学组织学生采集、制作,一则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掌握教材;二则可为教学补充标本。由于标本经加工活动能力和声音消失,有的颜色改变,不能完全反映生物的特性,运用上也受到局限。

第三,模型是立体的,可按教学需要把生物放大或缩小,有的能反映动态情况,并可以装卸。此外,同生物标本一样,它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模型的作用,能迅速地看清生物体的结构。有些生物的结构太小,如细胞结构;有的太大,如家畜;有的不能见到或不易见到,如古生物、鲸等,都可以利用模型或再配合显微镜的观察,及时获得有关的感性知识。有些生物体的组织器官空间结构层次复杂,如植物的筛管、内耳里的半规管、脑干等均可借助模型进行观察。有些可以装卸的模型,如脑的模型,还有利于深入了解其结构的部位。此外,目前还有电动模型,可在电子控制下展示生理过程及其机制。如消化吸收过程、物质代谢过程、呼吸作用、神经传导过程、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过程、蛋白质合成过程、生物的进化过程等等。有的能反映生物体或其局部的运动原理。如眼球构造及其运动模型,可以展示眼球运动、瞳孔放大和缩小等;人体血液循环的模型,可以反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形成原理。

第四,模具是教师用某些易得、易操作的材料(如电线、细塑料管等)自制的成套的小型教具,如染色体、DNA模具。教师可以边讲边做,有动态感,效果较好。

(2)演示挂图、黑板图

挂图的形式很多,它的作用是能迅速而正确地显示生物的形态、结构,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也可以使分散的内容整体化;能显示生物的生长、繁殖、运动及进化过程等。

黑板画的主要特点是可以灵活地运用,边讲、边画,给学生以动态感,集中其注意力,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黑板画适于较简单的内容。

演示挂图与黑板画,教师应配合好讲授法或谈话法。演示要适时,指示应准确无误,可与实验相配合,并注意与板书相联系。指导学生平面图立体地看,局部图整体地看。

(3)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一种传授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作用是对某些较为复杂的,或因设备受限,学生无法动手的实验,向学生示范、演示,使其能形象地感受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这种方法作用是较大的。

由于演示实验的内容、目的与作用不同,演示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可以边讲授、边演示,先演示后讲授;先讲授后演示。

教师在演示前,必须预演,只有得出明显的预演效果,方能用于课堂教学。

6.直观方法

直观教学方法涵盖着广泛的内容,前面讲的实验方法、演示方法都应该列在它的门下。只是为了编写方便才分列的。

作为基础教育内容的生物学科中的各门课所涉及的知识大多是具体的。很多抽象的概念,也都是从具体的内容概括出来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方法中,直观教学方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在全部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直观方法都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生物学教师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1)直观教学方法的种类

直观方法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直观。直接直观也称实物直观,它是学生研究与学习的对象与现象。例如活的生物、标本、生物学实验、自然界以及人为环境(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科研单位、农场、工厂)等。

一类是简接直观,它是学生研究与学习的“对象”与“现象”的代表,例如为了说明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等知识而制作的各种模型、模具,绘制的各种挂图、图表及黑板画等。

一类是语言直观,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形象化,要求在保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并在一定范围内带有诙谐、幽默感。在生物学教学中,达到语言直观的途径很多。常见的有四种:①从生物的生活状态出发,

描述生物体和生物界。如描述鸟的育雏行为、蟒蛇的孵卵行为、蜜蜂的社会性行为、花生叶的感夜运动、捕蝇草的捕虫行为等。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形容新的内容。如形容听觉与视觉的形成过程、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等。③列举数字。如一个体重55千克的男子,体内红细胞总数约为220000亿个。那么,220000亿个红细胞是个什么概念呢?若把它们排列起来可长达17万公里,约绕地球赤道4圈。若将其铺开,面积可达3000平方米,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再如:细菌在完全适宜的条件下,每20分钟分裂一代。若从一个细菌开始,按几何级数分裂,即1、2、4、8、16、32、64??照此分裂下去,36小时繁殖的细菌总量将覆盖地球0.33米厚,再过1小时,将超过每个人的头顶。以此手法来描绘人体红细胞数目之多,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形象而生动。④采用适当的比喻。如草履虫的纤毛如同船上的浆,快艇上的推进器等。但要防止过分、失真。

(2)直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

应当根据形式、内容相适应的原则,选择直观方法;应使直观方法系统化;要防止一节课中过多使用直观方法的现象,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直观教学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直观教学方法能加快学习速度。对此,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加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速度。例如,在讲水螅的内外胚层及网状神经结构、人脑的结构及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时,教师若只是口头讲授,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反之,教师若结合讲授,向同学们展示有关的图解、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面对这些生疏的知识,同学们感知和理解的速度就会快得多;二是能加快记忆的速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到的东西,印象深,理解也深,记忆也就越牢固;三是能加快再现的速度。学生在增加了记忆因素的基础上,在复习或应用中,稍经回顾教师曾采用过的直观手段,知识就会复现在脑海中。

其次,直观教学方法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化为随意注意(有意注意),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年龄越小,这种作用越大。

以上所述及的六种教学方法,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地运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这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然而,对于直观教学,是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课堂类型及其结构

课堂类型,即课的种类。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堂结构是由课堂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有的课主要是传授新知识,有的是复习或练习,有的是实验,有的是参观,有的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安排相应的过程系统地复习巩固旧知识,甚至还要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每种类型的课逐渐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什么生物学教学会有不同的课堂类型和结构呢?一是由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的;二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因此课的类型和结构应尽可能地多样化。

由此可见,课的类型和结构并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合理的安排。

1.综合课型

综合课型是说在一堂课上既讲解新教材、又巩固或复习学过的教材,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类型,适用于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知识的教学。

(1)综合课型的一般结构

第一步,组织教学。教师在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后,礼毕,巡视全班学生,注视学生是否已经作好听课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是一种无声的组织工作,是安定课堂秩序的开始。

实际上,组织教学应贯彻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作好组织教学的关键是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发挥教学水平,正确地进行表扬与批评。

第二步,复习检查。主要是评讲作业、考查学生知识,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如果新旧知识无密切的联系,此步当灵活掌握。

第三步,学习新知识。按照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讲授新知识,这是全课中最重要、最中心的环节,在全课中所占比重最大。

第四步,复习巩固。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复习与检查,了解学生对新教材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发现知识上的缺陷,特别是帮助、指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新教材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指导他们灵活运用。因此,复习巩固决不是把新教材再简单地重复一遍。具体方法可以是教师系统地提问、总结,以及进行某些巩固性的练习等。

第五步,布置作业。在有作业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下课前把作业的要求交待清楚。

以上仅是综合课的一般结构,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人们正在摸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其结构已经发展成多样化了。从近年来生物学的教学来看,综合课也与实验结合的更加紧密了,而且正在朝着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结合上不断变化,这正体现了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上的鲜明特点。

(2)综合课型的发展

第一类:引导发现类:

提出问题→探索→运用。

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

设疑→解疑→答疑→激疑→质疑→释疑→末疑。

第二类:引导自学类:

读→讲→做。

指“点”→预习→议论→讲解→练习。

引趣→阅读和填写摘要练习→反馈质疑→讲解小结。

启发引路→学生初读教材→基本练习→强化练习→重点阅读教材→小结。

印发教学计划→提示问题、揭示矛盾→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印发练习题→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启发自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精讲解疑、概括总结→复习巩固、强化记忆。

第三类:观察阅读类:

读→看→讲→议→做。

观→读→思→练→讲。

观察→讨论→阅读→画图→结论。

导言→观察→阅读→总结→布置作业。

课前预习教材→自学、讨论、完成训练→检查自学、提出并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

实验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感知材料、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讨论、报告观察实验结果→作出结论→知识的巩固。

(3)形态学内容的教学

第一步,引言。例如,在学习“鸟类的多样性”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言可以是这样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种各样的鸟儿生活在全世界的角角落落。它们有的生活在沙漠荒原,有的则栖息于庭堂屋檐;有的傍湖而居,有的则高树筑巢;有的田园捉鼠,有的则涉水捕鱼;有的翠柳鸣唱,有的却高天哀鸣。如此种种,数不胜数,单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活的鸟类就有1186种,约占全世界鸟类总数的13%以上。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鸟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几种鸟的名称吗?”这样就把学生引向了美丽壮观的大自然,引向了鸟类世界。

第二步,观察与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所观察生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从观察和分析的具体现象中得出结论,以免学生随意观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观察前,向学生说明观察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观察时不仅动眼,还要根据内容的要求去动手,同时提出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鲫鱼各种鳍的作用,教师可用三条鱼演示:第一条去掉胸鳍和腹鳍,第二条去掉尾鳍,第三条保持各种鳍完整无缺。要求学生对这三条鱼在水中的游泳情况进行观察,想一想,为什么失去胸鳍和腹鳍的鱼,腹面常常会翻起来?失去尾鳍的鱼为什么不能迅速前进?由此分析总结出各种鳍的作用。

在观察的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并对学生阅读做具体指导。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读书时参考。如讲“鱼的多样性”一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阅读、边思考。

问题一:乌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适于捕食小鱼?

问题二:比目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的形态构造有何特点适于底栖生活?

问题三:鲨鱼怎样生活?它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适于捕食其他鱼类?它有什么经济价值?

问题四:肺鱼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这类鱼为什么叫肺鱼?

问题五:根据以上各种鱼的情况,想一想鱼纲的特征是什么?

然后帮助学生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解释概念。

第三步,讨论和总结。可以采用问问讲讲的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去完成新课的学习和讲解。

第四步,布置作业。

(4)植物分类学知识的教学

一般采用下列教学程序:

解剖观察典型代表植物→阅读教科书掌握植物特征→解剖观察同科(属)的其他种植物→掌握科(属)的共同特征→对相似而并不相同的种类比较鉴别→巩固与活化知识。

(5)解剖学知识的教学

由于植物器官结构比动物简单,因此,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

植物解剖学知识的教学,一般是讲授结合解剖实验进行。

动物解剖学知识的教学,通常在讲授新课的基础上,专门安排实验进行。简单者也可边讲边实验。

(6)生理学知识的教学

教师应力求使学生看到各种生命现象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例如细胞吸水;根对无机盐的吸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营养物质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脊蛙反射??等等。应该演示及专门实验,要求作出明显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实验题目、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7)生态学知识的教学

生态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形成初步的生态学观点,因此,教师应借助讲课给予学生大量的生态学知识,尽可能实地观察、记录,联系实际,阅读课文,讨论概括,拓宽知识。

2.绪论课型

绪论课型是综合课型的一个特例。绪论是教材的开篇,是全书内容的导言。绪论课是学好各课程的动员课,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般地说,绪论只安排一个课时。其基本结构可以设计为:组织教学→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下面通过高中生物学绪论的教学略加说明。

组织教学后,老师这样说道:今天我们开始高中生物学的第一课,也就是绪论课(板书:绪论)。绪论的“绪”字当什么讲?谁能回答?

生:预备的意思。

师: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当线索讲。

师:好!“绪”字是“丝”字旁,“丝者”是丝的头,什么是丝的头呢?!春蚕吐丝结成茧,是一根丝,要把丝抽出来,一定要找到头,找到头才能慢慢地抽出来。丝是非常美丽的,光彩夺目的,要把这光彩夺目的丝抽出来,如果找不到头,不就乱套了吗?所以这节课是很重要的。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人体生理卫生等内容,今天我们不是单独地学习某类或某几类生物,而是要学习所有生物的共性,也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板书: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想一想,从微小的病毒到万物之灵——人,为什么都叫生物?或者说某一种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如石头和钢材,它们的特性是怎样区别的呢?

生: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还有生殖作用。

师:你能对新陈代谢做些解释吗?

生:生物从外界获取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把不需要的排出体外。

师:生物如何生长啊?

生:从小变大。

师:怎么由小变大啊?

生:细胞分裂。

师:好,讲得不错。谁能再对生殖、遗传、变异做些解释呢?

生:生殖就是繁殖下一代。

师:遗传呢?

生:上一代的性质传给下一代。

师:变异呢?

生:下一代虽然接受上一代的某些特性,但也有和上一代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有自己的特性。

师:生物的特性还有哪些呢?

生: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

师:严谨的结构指什么?所谓严谨的结构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但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是细胞(板书: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当然病毒要除外。但绝大多数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结构单位也是机能单位。

刚才同学讲了生物都具有代谢作用(板书:2.生物具有新陈代谢作用),还做了解释:不断吸收外界物质,把不需要的排出体外,除了物质变化还有能量变化。我们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自我更新,如果代谢中止了,我们就不再叫它生物了。如果我们中止了,就只能说我们曾经是生物,现在不再是生物了。

在代谢的基础上还产生什么变化呢(板书:3.在代谢基础上产生的现象)?细胞分裂,细胞数量增多,数量变化到一定阶段还有分化。一个生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产生质的变化(板书:(l)生长发育)。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要生殖(板书:(2)生殖)。如“桃三杏四梨五年,待吃核桃七八年”,不管时间长短,总要开花结果,这就是生殖。在生殖中上一代和下一代怎么样呢?还是桃结桃,李结李,不能桃结李,杏结桃,下一代和上一代基本相似,当然还会有很多变化,这个桃和那个桃不完全一样,这就是遗传变异(板书:

(3)遗传、变异)。

刚才提问,同学们站起来回答,听到提问,你站了起来,这说明什么?

生:受到刺激,产生反应。

师:受到刺激神经系统就要发生反应。低等动物也有反应,植物有没有?阳台上的花向阳生长是对光的反应,叫应激性(板书:(4)生物具有应激性)。此外,还有一些特征,不是单纯的个体的,更复杂一点(先后演示保护色、拟态标本)。这表明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存在着对环境的适应(板书:(5)生物能适应环境)。在生活过程中,生物能适应环境,同时还能影响环境

(板书:(6)生物还能影响环境)。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目录:第一章讲细胞,第二章讲新陈代谢??,这本书是研究生物的共性的,将要一个个地展开,每一个特征将展开仔细地研究,这是一学年中要完成的任务。

师:接下来再学习生物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板书:二、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

师:当前生物学很“热”,是热门科学。为什么呢?如果讲生物学发展史的话,19世纪曾是生物学辉煌灿烂的时代,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如细胞学、进化论等。本世纪初由于物理学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物理学成为“热门”科学。随着物理、化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生物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途径。今天生物学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世界上生物学的论文数量占第一位,诺贝尔奖金纷纷授予与生物学有关的课题。其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这样的(边板书边讲):1.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原子→亚原子。

我们研究遗传,要问在亲子两代之间,上代的特征怎样传给下一代呢?如果父亲是直头发的,母亲是卷头发的,其后代是直的还是卷的?还是按什么比例?这是研究个体性状的遗传。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上、下两代之间只有两个细胞联系,一个是母亲的卵细胞,一个是父亲的精子。但细胞中并没有头发,只是发现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有数量的规律性变性。可是染色体中也没有头发呀!研究它的化学组成发现了有机化合物脱氧核糖核酸,这就进入了分子水平。它的分子结构又如何呢?哪一部分控制头发是直头发还是卷头发?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是高鼻梁还是塌鼻梁等等,这反映了遗传学研究的微观方向(板书:微观方向)。微观研究需要很多物理的、化学的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物学的发展是从个体出发(边讲边板书:2.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举个例子,1874年,德国一位化学家合成了DDT,当时不知有什么用处。1939年瑞士一位化学家发现DDT是很好的杀虫剂,能杀死多种害虫,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是多年过去了,发现DDT喷到生物体上后,比如喷到牧草上,牛吃了牧草就存在于牛的组织及肝、肾、睾丸等器官中,存在于牛奶中,在奶油中最高,因为DDT是脂溶性的。人吃了牛奶就存在于人体中,对人体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还可以致癌。这体现了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所以研究也向宏观方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学(板书:宏观方向)。

师:现代生物学提供了一代青年人真正的用武之地,有大量的工作,有许多微妙的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你们说,生物学能不热吗?学习它的意义能不重要吗(板书:三、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师:我们所处的是开放社会,眼光要开扩一些。现在困挠我们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呢?①是人口;②是粮食;③是自然资源;④是飞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还有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疾病。哪一个问题不与生物学有关呢?第三次浪潮讲到海洋开发,新材料,新能源,还有生物工程,成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最重要的方面。要按照自然规律有控制地改造生物,我们要努力赶上。

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很丰富,别的国家都很羡慕。如美国的大豆出油率很高,但蛋白质含量不高。从遗传基因来说,我们有丰富的基因库,可以创造出农业生产的高产品种,像鲁棉一号、北京单倍体小麦、优良水稻品种等等。

医疗方面也要赶上去。现在困挠我们的疾病很多,像心血管疾病、癌症、恶性传染病等。如何攻克这

些医学难题,也是生物学的问题。大家都是跨世纪的人,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跨世纪的一代应当是最懂生物学的人,也应该最有志气,为我们国家、民族做出大的贡献!

师:同学们,课先讲到这里,只是先开个头,下面请同学们回过头去,看一下书,然后回答:①生命区别于非生命有哪些基本特征?②生物学正向何方向发展?

作业:预习第一章第一节。

3.实验课型

实验课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生物学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用具、药品等,通过观察、实验来学习和研究自然界的生物体、生命现象或生命过程的一种课型。其中关于实验方法前面已经述及,这里仅就其基本结构及注意事项讨论如下。

(1)实验课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组织教学。

这不仅仅是在实验课一开始要求学生静坐听讲,检查实验用品准备的情况,而且应把组织教学贯彻始终。

搞好组织教学对于上好实验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准备情况和教学组织能力。对实验课的纪律要求应有别于在教室里上课,既要严格要求学生自觉地、安静地、严肃而认真地进行实验,同时又要允许他们小声交换意见或下位相互学习,不要管得太死。如果实验的内容和材料选择恰当,实验分工合理,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工作可做,而且也都明确各项工作应该怎样去做。如果实验仪器材料事先都经过教师认真地检查,实验中认真地进行实验方法步骤的指导,对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并检查督促,实验课的纪律一般是可以保证的。

第二步,复习提问。

问题应是和本次实验密切相关的,而且也是本次实验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不应提问与实验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以便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时间。

第三步,讲解实验(或称指导性谈话)。

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

实验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在讲解、演示实验方法、步骤时,利用图片、板画、幻灯、电影等直观手段会得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茎的结构”实验课上,学生手中的永久切片常常不完全一样,也不会和书上的插图完全一样。为了使学生辨明各个部分,减少观察中的误视,可以用彩色粉笔事先照标准切片画好茎横切面图,或者利用示范镜展示并且附上简图,也可以向学生提供茎横切面切片的显微照片等。

第四步,学生操作。

教师深入实验组,进行巡回具体指导。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地指出。对学生的指导要重在启发,不要包办代替,要允许失败和鼓励学生重作。要重视成功的经验,也要重视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培养学生的意志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五步,巩固、检查与评定。

为了及时巩固与检查实验效果,应要求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绘画、填图、填空、填表等。

绘画应尽可能要求对照实物绘制,而不要对照课本绘制。实验报告可供教师检查与评定成绩之用。

经验表明,实验课中及时评价学生,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第六步,整理仪器用具,进行总结。

(2)上好实验课的关键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实验课的重要性。这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条件。对于条件差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力争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授课计划,使实验课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同时也要合理选择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并且进行合理的安排,尽量提高每次实验课的效率。例如,“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与“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实验材料相同(都是洋葱根),就可放在一起进行。这样安排,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在实验前,教师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实验中要指导好每一个环节,否则事多生乱,难以完成实验任务。

第三,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对每次实验都提出明确的目标,并且对实验效果都坚持考核、评定;利用墙报、橱窗展出优秀实验作业和成果;开展关于实验的竞赛活动。

第四,做好准备工作,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包括仪器、用具、材料的准备以及准备实验等。教师的准备实验必须有明显的实验结果,方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4、复习课型

复习课型是生物学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为了进行“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和“学年复习”而专门组织的课型,用来巩固、加深、扩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培养提高生物学能力的重要课型。

(1)复习课型的结构

复习课一般都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复习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结构可以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概括为:

组织教学→指出复习内容及目的要求→按计划复习(课内、外)→总结复习内容。

组织教学后,教师向学生交待复习的内容,同时布置复习题(或提纲),供学生复习思考,这是教师上复习课的主要内容。复习题要求系统、重点突出,有综合性、启发性、联系实际的特点,它既不是教材的缩小,也不是各章、节练习的简单汇集,应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可以采用问答、填图、填空等多种形式。

例如,学完了节肢动物门,进行阶段性复习,对各目的特征可以采用填表的方式,进行总结复习。现以昆虫纲为例,列表6如下:

由于复习课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复习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

①讨论法。可分为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

全班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谈话的方式进行,讨论题就是教师布置的复习题。

例如,植物学“绿色开花植物”这一单元,复习开始后,教师先叙述有关复习题的含义,及其所应考虑的有关知识,然后跟学生进行下列谈话。

教师:植物由什么器官吸收水分?它经过哪些地方?起什么变化?怎样排出体外?

学生:根尖吸收水分,经过茎的导管输送到叶片,然后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教师:根毛细胞与茎的导管相通联吗?根毛细胞吸水后,水是怎样进入导管的呢?

学生:不!根毛细胞吸水后,向根尖里面的细胞传递,逐步向上传到根里边的导管。根的导管跟茎的导管相通。

教师:对了。那么,根吸收的水分一点不留地都从气孔散到大气中了吗?

学生:不是,有些水分参与了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淀粉就不是干的,里边有水??。

教师就是这样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开展讨论,复习完毕后,做一总结。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不是照原样重复教材,也不是重复讲授,而是让学生用已学习过的知识回答问题,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但综合了教材中的知识,把旧知识提高到了新的知识水平,以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巩固了绿色开花植物这一单元的知识。

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旁听、答疑,最后教师总结讲授。

②练习质疑法。在复习课上,每一名学生都在做教师布置的复习题,有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提出,教师也可以向个别学生提出针对该生知识弱点的简短问题,让他小声回答,进行必要的辅导与检查。

③讲述法。这是对学生学习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而且是在学生自己基本完成复习的基础上,由教师综合讲述的一种复习方法。如果让学习独立进行综合还有难度,或因时间不够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提供一些综合性图表,也会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例如,复习“脊椎动物”这一单元时,首先向学生进行讲述,最后得出脊椎动物各纲的特征和结构功能的异同,并以此为主线,说明脊椎动物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的功能、结构和环境条件是统一的结论(见表7)。

复习方式最好结合电影、录相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效果好,而且节省时间。

5.现场教学课型

是教师组织学生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型。主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植物园、动物园、果园、养殖场等场所进行现场教学。实习课、参观课即归属这类课型。

(1)现场教学的特点

第一,内容从实际出发,突破了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范围。

第二,教学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分组进行。

第四,时间可以突破45分钟。

(2)现场教学的意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知识的应用。

第二,易产生兴趣,教学效果好。

第三,面对工农业生产实际,易结合思想教育。

(3)现场教学的结构

组织教学→指导性谈话→现场讲解及学生活动→总结及整理材料。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常用到上述5种课堂类型以外,还经常用到练习课、检查课、辅导课等课型。

练习课是培养技能、技巧的课,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于实验课。如练习显微镜的使用、徒手或机械切片、生物标本制作等。这种课的主要作用是推动知识向技能、技巧转化,并进一步发展智力。

检查课的主要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及教学工作情况。在单元后、学期初、学期末和学年末,都可以根据需要安排这种课型。这种课型通常采用书面或口头测验考试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谈话或实验、实习、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

检查课之后一般要进行评定学生知识的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师的活动,任务是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学业考试作为检查课的一种基本形式,以后将列专题讨论。

辅导课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形式。辅导内容一般包括:使学生明确作业的目的、要求与方法;对有关技能、技巧给以示范;帮助学生自学,解答有关疑难,使知识深化、系统化;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帮助他们纠正。辅导形式可分为:个别辅导、小组辅导、班级辅导。

辅导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辅导从学生的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其三,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可以在课内进行,但主要是通过课外的个别答疑,对其课外作业、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检查或批改等方式进行的。对于小组辅导或班级辅导,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视听媒体来指导学生学习,并且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时间。辅导课的这种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使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它的作用正日益加强。

(四)课例

1.OES课堂教学模式及其课例

(1)OES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OES课堂教学模式是观察、探索、整合教学模式的缩写,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教学思想的整体原理、自主活动原理、有序原理、发展原理等,并根据生物学教学特点,围绕着学会学习这一主题构建起来的,具有程序性教学活动特点的基本教学结构。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整理归纳,认识并形成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不断完善和构建认知结构,实现教育、教养与发展的统一。

(2)OES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OES课堂教学模式经辽宁省阜新市教育研究中心几年的实践研究,充分证明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等自主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二,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其三,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OES课堂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统一起来,在实践、讨论、总结过程中,促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3)OES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如表8)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中,要注意有效观察方法的训练,例如目的性观察、程序观察、对比观察、解剖观察、分析观察、跟踪观察等,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敏锐性。探索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摄取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导,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讨。具体的方法可依探索的内容不同而异。一般地说,对于形态结构的知识可用实验观察法;对于分类的知识可用分析比较法;对于生理的知识可用实验探索法;对于生态学的知识可用跟踪调查法;对于进化的知识可用图表比较法,对于零散的知识采取系统归纳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说,整合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原认知结构变为新的认知结构,即认知结构的重组构建。这里主要有3种形式:一种是教学进程中的即时归纳,由师生双方完成;另一种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综合归纳,一般常用纲要信号、图表的形式;再就是通过解决某个典型问题的专题归纳,以使知识在新的情境下得以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例:青蛙(一)

教学目标

①能说出青蛙的生活习性;

②能归纳出青蛙的外部形态与其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③说出青蛙的消化系统与其捕食害虫相适应的特点;

④在观察青蛙的活动中、学会有序观察和分析观察的方法,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⑤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与生活习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生态平衡等观点教育。

教学设计

目标1:说出青蛙的生活习性。

①目标分析: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是学习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有关青蛙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知识,都将以青蛙的生活习性为线索展开。对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其一,水陆两栖动物;

其二,春季繁殖,冬季在淤泥里冬眠(冬眠的概念);

其三,以害虫为食。

②实施方法

观察:教师提出观察提纲。

其一,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其二,你在什么季节见过青蛙?

其三,它以什么食物为食?

学生看录相、阅读教材、师生讨论。

整合:教师板书(略)。学生归纳(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强化目标。

目标2:归纳出青蛙的外部形态与其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①目标分析:青蛙的外部形态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习时应从以下四方面掌握。

其一,青蛙的体色、皮肤、分部及各部着生的主要器官和功能;

其二,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其三,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其四,与鱼相比在形态上的不同(分部、体表),这些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②实施方法

观察:教师提出观察提纲。

其一,青蛙有什么体色?这样的体色有何意义?

其二,你用手触摸青蛙的皮肤有什么感觉?

其三,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都有哪些器官?

其四,青蛙有哪些适于水中和陆上生活的特点?

学生观察活蛙(实施目标4教会学生顺序观察和分析观察的方法,即由整体到局部,由前到后,由上到下)。

探索:师生讨论,质疑问题,观察尝试(实施目标5渗透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整合:师生总结归纳,教师板书(略)。

③达标练习

④强化目标

目标3:说明青蛙消化系统与捕食害虫相适应的特点。

①目标分析:该目标应从5方面掌握。

其一,消化系统的组织;

其二,食性、食量;

其三,口腔的特点;

其四,消化道的特点;

其五,保护青蛙的意义、方法。

②实施方法

观察探索: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其一,蛙的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其二,青蛙是怎样捕食的?

其三,青蛙的口腔、舌、胃有哪些特点与捕食害虫有关?

学生观察“蛙的消化系统(幻灯片)”;解剖青蛙的口腔;教师演示青蛙的口腔模型,启发诱导,分析研讨(进行生态观点教育)。

整合:师生总结归纳,教师板书(略),强化目标。

课题整合——结构化、系统化。

①强化目标,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

②形成性测试(试题略);

③矫正深化——合作达标。

2.目标教学及其课例

(1)目标教学的含义

目标教学就是设计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反馈、矫正系统使学生达到目标。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之适合于目标教学的实施。

(2)课例

现以“种子结构”一节为例,对目标教学的课堂结构作如下介绍:

①展示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在课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先让学生明确种子结构一节的教学目标(见表9)。

②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第一步,阅读教材。展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识记和理解教学目标1、2、3、4。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进行巡回辅导,对同学们遇到的困难给以提示和指导,或让其先记下来,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实际操作、观察和比较。课前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好一只培养皿,内有浸软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各一粒,放大镜一只,探针一枚。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解剖、观察、比较来掌握菜豆、玉米两类种子的结构、并能总结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从而归纳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能达到教学目标5、6。

对于重点内容和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给以讲解。例如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在学生阅读和操作后,教师就应该给予重点讲解(结合挂图、幻灯等),让学生能把握重点。对于难点问题,如胚是种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就应给学生解释,指出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所以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

为了本节课的达标,除了采取上述教学手段,在整个生物学教学中,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制作模型和标本等许多方法达标。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得主动,气氛活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

③达标测试

在备课时,教师依据达标内容设计测试题。现示部分测试题:

I.填空题

A.凡是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都叫做();凡是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都叫做()。(识记2)

B.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和(),()是新植物的幼体。(识记1,理解3)

Ⅱ.判断题(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A.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理解3,识记1)

B.成熟玉米的果皮和种皮很容易被分开。()(理解4)

C.将大米和豆瓣种下去,能长出幼苗。()(理解3,运用5)

Ⅲ.选择题

A.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识记1)

a.种子、胚b.种皮、胚c.种皮、胚、胚乳

B.比较种子结构(运用5,分析6)

a.二片b.胚乳c.子叶d.一片e.种皮f.胚g.胚芽、胚轴、胚根、子叶h.营养物质

测试题可对学生达标程度进行全面测试,可以采取让学生当堂回答的方式进行。

④达标的反馈矫正

目标教学的目的是使95%以上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强化课堂反馈矫正机制是提高教学达标程度的重要环节。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是很多的。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用以下方法获得反馈信息较为适宜。

其一,观察法。

在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操作实物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笔记上是否有难题和操作问题等。此外,还应注意学生之间是否相互议论以及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等。从学生的种种反映中得到一系列的反馈信息,并了解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是个别的。对于共性的问题在精讲时及时加以矫正,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进行个别矫正。

其二,询问法。

在学生阅读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于学生中,询问学生对展示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白。这样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矫正。

其三,答题法。

采用口答或书面回答法,有时也可采用分组竞赛抢答法。让学生口头回答目标测试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提问,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补救、防止问题的积累。

3.分类细目表与分类学教学

分类学内容的教学是生物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采取的是依靠机械记忆的认识教学法。当然,机械记忆不能完全被取消,然而在讲授分类学时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推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有人采用分类细目表(见表10)配合分类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于所用教材上通常对每个门类的生物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这就可予以利用。分类细目表适用于各种水平的教学并能满足各个教师对课程安排的需要。

具体方法是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分类细目表。注意,表中“分类级别”不要事先标上,而用字母代替。例如,A级可以是界、门、纲、目等。如A级为界,则B级包括这个界的两个门。如A级1为动物界,B2和B3就是动物界的任意两个门,而C4和C5是2门的任意两个纲,6和7是3门的任意两个纲,依此类推。

我们也可以A级为纲,比如昆虫纲,甚至也可以是昆虫纲的一个目。变化的范围,可根据所涉及的教学单元决定。

现在让我们假定A级代表脊椎动物亚门,2和3定为该亚门的任意两个纲,C级就代表目,D级代表科,E级为属,F级为种,G为亚种。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出配合该教学单元的任意数量的问题。例如:

问:如果53是一条鲤鱼,125可能是一条金鱼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53和125并不属于同一个目,而鲤鱼和金鱼都是鲤形目的两个成员。

问:如果33是某种鸟,24可能是啄木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33和24属于不同的科,如果33是鸟,则2是鸟纲,24就不会是鸟了。

问:如果21具有了心腔,28能是蟒蛇吗?为什么?

答:可能。因为21属两栖类动物,可定2为两栖纲,

为爬行纲。

问:如果121是鲨鱼,3将如何命名?

答:软骨鱼系的板鳃亚纲。

问:如果21具有一条背神经管和三腔心脏,26能是蝾螈吗?为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lr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