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最通俗的宏观经济学讲义

更新时间:2023-09-17 22:08: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最经典最通俗的宏观经济学讲义 打印版

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关键是在于企业,而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我们有这么多的成功的企业家,尤其是有这么多成功的年轻的企业家,我以为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经济大有希望,那么未来的李嘉诚式的企业家,比尔·盖茨式的企业家,我认为是不乏出现的。所以呢我感到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能够进入现代化充满必胜的信念。今天要讲的课叫宏观经济学。这和大家所从事的工作不是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大家的企业工作是一种微观经济的问题,那么我今天要讲的东西是宏观经济学,因此我讲的内容跟大家的工作,日常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企业工作展示在一定的宏观的经济形势下开展起来的,那么企业的生产也好,经营也好,销售也好,他都是和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做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不能仅仅知道企业,本企业范围内的事情,应该知道企业所存在的宏观环境。那么这个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看到在国外的许多大企业里面,都有很多经济学家给它做咨询, 那么这之所以是这样,就是企业的决策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离不开宏观经济形式。那么因为我们这个时间有限,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实际是很丰富的,那么我这里只讲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这个知识我认为对大家来说是有用的知识。有些宏观经济学知识可能大家不是很迫切的需要,因此我们就把它删掉,我们讲一些的内容都是跟大家很有关系的一些宏观经济学的的知识。那么刚才前面我们培训中心的主任也说了,这个讲课有一定的难处,因为大家的这个学术层次参差不齐,我们讲课只好是取中间偏上的内容来讲,既不能低也不能做得太高,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员的知识层面,当然如果大家能有什么要求还可以提出来,比如说讲课的内容是深了还是浅了,我们再做调整。

那么我们今天我要讲的宏观经济学的第一讲叫宏观经济学概述。这一讲的内容主要给大家提供的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因为我们不能系统的讲宏观经济学,所以现在我们应当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在这一章呢大体上做一个介绍,就是大家知道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包括哪些内容。那么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讲一些有关分析宏观经济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工具,以及宏观经济中间的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关系。最后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用来讨论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因此我们分为这样几讲,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那么大家对这个宏观经济

的概念我想都不陌生,因为

现在讲微观经济宏观经济都讲得很多。那么我们所说的宏观经济呢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独立地区的整体的经济,那么通常呢把它叫做国民经济。那么这个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这里所说的一个地区,大体说这个经济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说像香港、澳门它的地方很小,但是它那个经济是相对独立的。所以香港的经济也可以叫香港的宏观经济,澳门的经济也可以叫澳门的宏观经济。但我们一个省、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那种经济严格来说并不能叫做宏观经济,因为它和中国的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相对独立程度,和香港经济的独立程度要差得多。所以严格来说,一个省的经济的,一个地区的经济 ,一个市的经济不能叫做宏观经济。但是我们很多地方官员做报告的时候,都这样说。比如说河南省的宏观经济是怎么样?这个安徽省的宏观经济是怎么样?这严格来说不符合宏观经济学的规范说法。因为他说的是一个整体的经济,这个总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你一个省的经济怎么能够相对独立呢?不能够相对独立。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像香港、澳门这样的地区的一种整体的经济。那么研究这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变动的原因的学问,叫做宏观经济学。也就是说把这个经济做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看它有什么特征,它有哪些运行的规律。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向,这个就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因此简单的所谓宏观经济学,就是对宏观经济进行研究的一门经济学学问。那么这门学问主要研究一些什么问题呢?它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总产出、总就业量、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经济波动等等。也就是说这些问题都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那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就业量和相应的总产出水平,这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总就业量和相应的总产出水平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宏观经济学要分析的、使用的是一种总量分析方法,所谓总量分析方法就是分析一个国家,或说一个独立地区整体经济运行中间的总量以及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我们刚才所说到的总就业量,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价格总水平,这都是一些总量或者是一些平均量。那么它就是宏观经济学所要讨论的一些数量指标和数量关系。这和微观经济学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量,所谓个量就是一个经济单位所发生的经济变量。比如说一个企业的产量,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一个企业的利润,这都是个量。所以微观经济学使用的是个量分析,

而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总量分析。简单的说呢,宏观经济学研究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研究小的问题。那么宏观经济学这个概念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那么这个最初是瑞典挪威的一位经济学家,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叫做弗瑞希,最先使用,他在1933年提出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们现在就有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说法。那么现在我们简单的说说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刚才我们说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范围小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企业,一个消费者或者说一个家庭的消费的问题,或者一个产品市场的价格产量决定的问题,或者说一个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这是微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那么宏观学经济,刚才我们说了是要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问题,因此它们在范围上是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关系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

就是第一个方面呢,宏观经济学必须要有微观基础。为什么说宏观经济学要有微观基础呢?因为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微观经济有机的构成起来,比如说我们谈到生产,它总是离不开企业。谈到消费,总是离不开消费者。因此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离不开一个一个的微观基础,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就需要研究他的微观基础,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不能孤立的研究这些总量和总量关系,它还必须研究这些总量所存在的微观基础。比如说我们一个国家的总投资这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但这个投资肯定是由一个一个的企业投资加起来的,单个企业的投资这就是微观的问题。那么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宏观上的总投资是多少?就取决于一个一个企业进行了多少投资。那么一个一个企业进行了多少投资,就取决企业投资的动机和企业投资的行为。因此我们要研究在一个时期,国家的总投资的变化,就是宏观上总投资的变化,必须要研究企业的投资动机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如果我们抛开微观仅仅讨论总投资的变化多少,往往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说我们这几年一直谈的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也在谈的消费需求不足,那么仅仅是谈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还不够,还要谈为什么投资不足,为什么消费需求不足。那么要研究为什么投资需求不足,为什么消费需求不足,就必须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投资动机进行研究,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动机进行研究,我们才会明了为什么近几年我们宏观经济中出现投资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是不是,必须要作这样的分析。然后我

们才能找到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我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经济学家们叫做合成推论的谬误,就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有相对独立性,这个相对独立性就意味着在微观范围内成立的理论或者是定理,在宏观经济学范围里面不一定能够成立,因此不能简单把微观的知识不加区分的推论到宏观领域,也不能不加区分地把宏观的结论推论到微观领域。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勤俭持家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一种美德,也就是说过日子要节俭,这个是没有错的。这个没有错呢是在微观的范围内,就是说对一个家庭来说,应该要勤俭持家,应该要日常生活本着节俭的原则来开支,但是这个结论不能不加区分的推论到宏观范围内,因为如果要在整个的宏观范围内大家都节俭,那么很多产品就没有市场,那么整个的宏观范围内呢就会造成生产过剩。所以这种节俭的美德在微观范围内是成立的,但是在宏观层次上不一定有效,甚至会造成有害的结果。所以微观和宏观有相对的独立性。最后,

第三个方面我们了解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可以把微观和宏观看成是森林和树木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比作是一个森林的话,那么微观就是构成这个森林的一棵一棵树木。所以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可以比作是森林和树木的关系。

现在我简单的说一说宏观经济学是怎么来的。宏观经济学这个概念我前面说了,是一个挪威的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但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是在也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叫做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的标志。也就是说,自从商品经济发展以来,那么宏观经济就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个主题,那么那个时候就有了宏观经济理论。但是那个时候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和微观经济理论混在一起的,而且在凯恩斯以前,经济学家们的理论主要是微观理论,虽然也有不少宏观理论,但是宏观理论是不系统的,那个时候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只要研究好了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市场行为,经济学家就算完成了他的任务。所以那

个时候的经济学家虽然也讨论一些宏观问题,但是它的重点是在微观经济学上面,那么1936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发

生了改变,因为凯恩斯这本书主要主研究宏观经济学,也就是说他这本书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由微观转向宏观,因此这本书也就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那么自此以后,宏观经济学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门的学科,那么在这个之后呢,宏观经济学有了很多补充和发展。那么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在五、六十年代,成型的一个叫做ISM模型,这是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这个模型我们后面要简单的说到。那么这个模型对凯恩斯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那么在宏观领域里面呢,在第二次大战以后的一个发展,是新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层出不穷,这些宏观经济学流派在宏观经济学问题的分析,以及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上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分歧,他们常常展开激烈的争论,那么这个争论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那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的对象,是1969年以来大多都是宏观经济学领域里面的经济学家。那么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以及新学派,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那么他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些主张大多都为发达国家的政府所采用了。比如说撒切尔夫人在她执政的时候,采用的是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那么里根政府在他执政期间采用的是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而克林顿政府采用的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所以这些经济学家们的政策主张和理论都为二十世纪政府所采纳。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呢,也比较重视经济学家们的建议,不仅重视中国经济学家们的建议,同时重视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建议,比如说我们在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候,刚才提到的货币主义的领袖就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叫做福瑞特曼,多次被邀请到中国来访问,也就是说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出现了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前两次我们都请福瑞特曼到中国来,对中国的通货膨胀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三次通货膨胀,是96年的通货膨胀,因为福瑞特曼的年龄太大没有来,前两次他都来了。第二次的时候,我记得那时候赵紫阳做国务院总理,他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福瑞特曼,可见中国政府对经济学家们的意见十分重视,改正过去的经济决策靠单纯的政府官员的制定的这种局面,就是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参预的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这对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是很有好处的。所以这个宏观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很有用的知识,这个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学。大家对我们这一门学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第二个问题,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现在我们要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行,那么我们怎么去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行呢?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衡量宏观经济现状以及它运行的态势,这就像医生论断病人一样,需要通过一些指标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他现在这种毛病重在什么程度。通过这些指标来把握这种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和态势。那么有哪些宏观经济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宏观经济的现状和态势呢?这些宏观经济指标很多,我们现在说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第一个宏观经济指标叫国内生产总值,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电台上、电视上和中央文件上面看到的,叫做GDP。GDP是英文的缩写,那么GDP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是指一个经济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一个经济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这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它可以衡量一个经济的宏观即效,所以这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指标。那么国家统计局经常发布我们的GDP的总量以及GDP的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信息。那么这个GDP计算方法呢比较复杂,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是一种叫做支出法,那么按照支出法计算GDP它实际上是四项之和。也就是家庭的消费支出,加上企业的总投资,加上政府购买,加上净出口,这就我们后面要说的。第二种方法叫做收入法,或者叫做成本法。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活动需要投入各种资源或者说各种生产要素,那么对这些要素所有者支付的报酬就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成本,那么这些报酬同时又构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那么把这些收入加总起来的总和,就构成收入法计算的GDP。那么我们也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按收入法计算的GDP就等于纳税后的各种要素收入,加上政府收入。那么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计算GDP的,支出法是指收入一方,是从总需求一方来计算GDP,收入法是从总供给一方来计算GDP。我们后面要说到,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相等的,就是从总需求一方计算,或者从总供给一方计算,这两个GDP应该是相等的。那么当然如何根据收入法来计算,如何根据支出法来计算,实际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经常要作的就是这个工作,因为首先就是哪些产品要算在最终产品的范围内,哪些产品是重复计算的,不应算在最终产品这个项目内。哪些属于收入一方,哪些属于支出一方,这个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我们大学里面专门有一门课程叫国民收入核算,就是专门教

教学生掌握如何计量GDP的技术。这门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发出来的。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最初没有这种GDP的概念,根本不使用这种收入法和支出法。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呢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我们使用的宏观经济指标的主要是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对不对,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没有GDP这个概念。那么只是到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才通过颁布立法的形式采用这个GDP的核算方法,这个方法最初来源于西方,那么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用法,很少再说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了,因为这是国际通行的衡量宏观经济的一种最重要的指标,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比较各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实力都是通过GDP指标来测量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就是通过GDP的增长率来比较的。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叫做国民生产总值。和刚才所说的概念差一个字,叫做国民生产总值,这英文的缩写叫GNP。那么GNP是一个经济的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总产出量。那么GNP这几年我们的经济生活中用的比较少了一些,但是在五年前,八十年代中期到五年前,大量使用的是GNP而不是GDP。那么GNP和GDP有什么区别呢?它从定义上来说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但是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在统计口径上是有区别的。那么GDP呢?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宏观经济概念,是一个经济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总产出量。比如说中国的GDP只是在中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只要是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生产出来的,那就是中国的GDP。而GNP是什么呢?GNP是说,只要是这个经济或者说这个国家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这种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和,都应该算在这个国家的GNP中间,那么不论这个国民把他的生产要素是他的国家领土范围内进行生产,还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拿到国外进行生产,都算在这个国民所在国的GNP中间。那么简单的说GDP是一个地理和一个地域的概念,那么GNP是一个国民的概念。比如说德国人美国人,在咱们北京办的公司,由于这个公司是位于中国的领土范围内,因此它生产的这种最终产品的价值,就算在中国的GDP中间,因为是在中国这个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所以算在中国的GDP中间。但是由于这个公司的法人是德国人,或者是美国人,所以德国的公司在中国的公司,生产的最终产

品它的

价值就计算在德国的GNP中间,美国在中国的公司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就算在美国的GNP中间。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为什么近几年,不用或少用GNP而更多的采用GDP呢?因为现在的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外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的越来越多,那么相对来说呢,与外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数量和规模相比呢?中国的公司进入世界各国的数量和规模要小一些。所以如果说我们如果用GNP而不用GDP的话,可能缩小我们现在实际的宏观经济规模,所以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使用的是GDP而不是用GNP。但是GNP还用,不是不用了,但是用得少了一些,更多的用的是GDP。所以没有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肯定不懂,为什么前几年老是说GNP,现在又说GDP呢?主要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大,外国的企业进入中国越来越多。那么GDP或GNP的数量关系呢,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一个国家的GDP等于它的GNP减去国外经营要素收入,所谓国外经营要素收入呢是两项之差,就是外国投在本国的要素收入减去本国投在国外的要素收入。这是第二个宏观经济指标。那么第三个宏观经济指标叫做国内生产净值,这个大家可能听的不是太多叫做NDP,这个简单的说就是把GDP当中的资本折旧扣除了,剩下的余额叫NDP。第四个指标叫做国民收入,注意这里所说的国民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投入经济活动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总和。那么经济学家们把经济资源划分成四大类,我们知道经济资源有成千上万种,那么如果不加分类去进行研究,这很困难,所以经济学家们把成千上万的经济资源划分成四类,那就是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大类要素我们叫做生产要素。那么每一种生产要素它都有一种价格,这种价格就构成了这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它同时也构成使用这种要素的企业的生产成本,比如说劳动的价格是工资,工资就构成劳动者的收入,但是工资同时又构成使用劳动的企业的成本的一个项目。那么资本的价值就是利息率,那么利息就构成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同时也构成使用资本的企业的成本。那么土地的价格就是地租率。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什么呢?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我们叫做利润,这个利润在我们国家里面叫做年薪吧,就是讨论不是要给企业家实行年薪制吗?尤其是国有企业。这个利润相当于付给企业家的年薪。那当然这个大家企业中间所说的利润的概念不大一样,因为企业中间的利润是说得什么,销售收入扣除各项成本开支以后的余额,对不对,那叫做

利润。那么经济学家所说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这个利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付给企业家的年薪。这个是一个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因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企业家的才能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是一种生产要素,那么这种生产要素呢和其它三种生产要素一样,也有市场。那么劳动这种要素的市场就劳动力的市场,资本这种要素的市场就是资本市场或者叫做金融市场,那么土地这种要素的市场就叫做土地市场,企业家才能他也有市场,这种要素也有市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理市场。那么中国的经理市场还不太发达,因此中国的企业家的这种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定价。那么西方这个经理的市场或者叫企业家才能的市场是相当发达的,那个价格,那个价格机制早期已经形成了,而且在经理市场上有比较好的竞争的状态。那么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市场还处在发育过程中间,还没有成熟起来,也没有得到规范,因此无论是这个企业家的流动也好,企业家这种要素的定价也好,以及他的报酬也好,还有这个市场上的竞争程度也好,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市场经济不成熟不发达的一个标志。那么完整的市场经济它应该包括几大类的市场体系:一个就是产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服务市场,还有就是我们讲这个生产要素市场。那么我们现在的产品市场是比较发达的,服务市场也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但是我们的要素市场发展的程度比产品市场要落后得多。在要素市场中间,我们现在劳动力的市场比较发达,那么我们发展比较落后的呢?是土地市场和企业家才能这个市场,这个发展是比较落后的。那么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它的重要标志呢?就应该是除了产品市场以外,其他的要素市场也应该是相当发达的。我刚才说了我们的企业家才能市场现在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它的流动性也比较差。很多企业家可能终生只在一个企业或者两三个企业里面工作和服务,那么他的流动性就比较差。那么这个流动性比较差呢,也就导致这个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比较差。尤其是国有企业中间的这个企业家,他们之间很少有竞争,这个竞争的程度比较差。那么这里所说的,我们再回到这个国民收入这个概念上来,这里所说的国民收入在宏观经济学上呢就叫做狭义的国民收入,因为我们所说的宏观经济前面所说的总产出,总产出有时候也叫做国民收入,这个国民收入可用GDP来衡量,也可以用GNP来衡量,那么现在所说的这个国民收入,就是英文的缩写叫做NI,就是NATIONAL INCOME这个缩写,它是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各 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因此从数量上来说这个NI呢它的规模要小于GDP或GNP。第五个宏观指标叫做可支配收入。英文的缩写叫做DI。可支配收入我们可以从微观上进行理解,就是各人的收入减去各种税收以后的余额,叫做可支配收入。简单的说呢,如果像我们说的在财政上开工资的这些人,每个月的工资单上最后给的那个就叫做可支配收入。因为他已经把你的税已经扣了,最后给你的就是可支配收入,但是其实上我们的工资或者其它附加收入不止最后得到的收入,有一部分已经被税收拿走了,这个叫做可支配收入。那么把这个个人可支配收入加总起来,就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总的可支配收入。那么这个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当然下面我们还要说一些,不仅仅是这些,这些是一些总量,它衡量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的大小。那么除此以外呢,来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和态势呢还有其它下面一些指标,那么就是下面的第六个呢就是我们要经常讲到的呢叫做总供给或者总需求。这个大家可能会说到这个问题,总供给或总需求。总供给或总需求是指一个时期在一个经济中全体企业,也就是全体的生产单位愿意并且能够向经济中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总量。这个愿意或能够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来。这个我们叫总供给,因此总供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的生产量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因为向市场提供的这些产品可能是当前生产出来的,那么也可能是过去生产出来的库存下来的,那么它都构成总供给的内容,所以总供给和总生产不能完全划等号。那么总需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一个时期一个经济中间的公私部门,私部门或公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这里所说的私部门主要是指家庭,单个的企业,那么公部门主要是指政府。那么家庭企业政府的各项开支,加总起来就构成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简单的说就是在一定时期所有的支出加起来叫做总需求,那么我们经常要说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平衡,经济学上呢叫做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那么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各项总支出,要能够买进这个时期的总供给的数量。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所有的企业生产的向市场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如果能够被消费者、投资者或政府全部买光的话,我们就称做叫做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平衡,或简单的说叫总供给总需求均衡。如果所有的企业提供的产品数量多于消费者、投资者或政府所购买的数量,那么我们就称做总供给过剩。因为有一部分产品现在没有人买,找不到市场,这种宏观经济状况我们就称作总供给过剩,或者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呢?就是总需求不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那么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有的企业所提供的总产品的

数量小于这个时期各种总支出的数量,我们就称为总供给不足,或者是总需求过多,因为这个时候呢有一部分消费者,有一部分投资者拿钱买不到东西,那么这种情况会造成通货膨胀,也就是说供给不足,总供给不足,或者说总需求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那么在总供给过剩或者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呢,会造成经济衰退,失业增加。那么这两种情况都是宏观经济出了毛病,或者说宏观经济它的运行状况不健康。那么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克服总供给过剩或者是总需求过多,这两种不健康的情况,使得经济尽量能够健康的运行。这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我们后面经常讲到总供给和总需求,这是我们分析宏观经济的两个工具,总供给和总需求。

下面说名义的GDP和实际GDP,这个也是我们在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时候涉及到的两个指标。那么名义的GDP是指按当年价格也就是现价计算的GDP,那么实际的GDP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当然实际上价格并不是不变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不变价格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不变价格是指按某一年做为基期来计算的价格。比如说,假定说2000年我们的GDP按2000的价格来计算,假定说是100个亿的话,那么这个就叫做名义的GDP。如果把2000年的GDP按1995年的价格进行折算,比如说1995年同一台电视机和2000年同一台电视机它的价格是不一样的,1995年一斤大米的价格和2000年一斤大米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把2000年的GDP按1995年GDP的价格来折算的话,那么这就是实际的GDP。比如说折算的结果是80个亿,那么这个80个亿就是2000年的实际的GDP。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国家统计局说名义的GDP是多少,实际的GDP是多少,怎么叫名义的,怎么叫实际的呢?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实际的是指按某一年的价格来计算的GDP,名义的GDP是指按当年的价格来计算的GDP,因为物价水平是逐年逐年有变化的,所以我们有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一般的指标叫做通货膨胀和价格指数,那么我们现在经济生活中没有通货膨胀,但是宏观经济中间时常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仍然是需要的一个宏观的概念,这个通货膨胀指的是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的上涨,比如说96年,大家

家都感到物价上涨的很快,这个呢就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价格指数来测量,我们通常叫做通货膨胀率。它是指两个不同的时期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速度,因此我们经常说,听到国家统计局说通货膨胀率是多少,比如说96年的时候最高的通货膨胀率是百分之二十几,那个百分之二十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说96年的6月份,相对于95年的6月份,价格上涨比如说21%,这个它是以一个这个过去的某一个时期做为参照点,或做为基期来计算这一个时间内价格上涨了多少。当然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两种价格指标,一种叫做消费物价指数,一种叫做零售物价指数,那么这是我们经济生活中经常提到两个指标。那么消费物价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的区别就是消费物价指数中间加入了一些服务项目,除了商品以外加入了一些服务项目,比如说我们家庭中使用的这个自来水这个水费,这个电费,煤气费,这个不通过零售环节,但是它要计入居民的生活费的,也就是说其它的商品如果涨价了,那么这些电费水费煤气费如果没有涨价,那么零售物价指数会有明显的变化,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相对慢一些。如果商品的价格变化不大,水费煤气费或电费这样一些服务项目费用涨得比较快的话,我们就会明显的看到消费物价指数变化的比较快,这是这两指标的区别,我们在新闻媒体中间经常得到的信息就是这两种物价指数。那么这些物价指数如果按一个正数的百分数来上升,来提高,我们就叫通货膨胀,如果反过来,这些指数按一个负数的百分数来变化的话,我们就说通货紧缩。比如说98年下半年以来,97年下半年以来,应该说。就是明显就从98年以来,我们一直到去年吧我们的物价指数的变化基本是按负数来变化的,也就是说它不是按正数来变化,而是按负数来变化。因此我们把这种宏观观经济的情况叫做通货紧缩,也就是说物价不仅不上涨,反而降低了,也就是说它呈负数增长。这个呢我们叫做通货紧缩,它是通货膨胀的反面。那么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经济学家们认为都是宏观经济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都是要解决的问题。那么96年95年我们花了很大的气力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但是不幸的是,9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又遇到另一种经济病症的袭击,那就是通货紧缩,因此这几年我们要花大气力解决的是通货紧缩的问题。所以宏观经济不断出毛病,它折磨每一个国家的政府,使得每一个国家的政府要不断应付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当然我们现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已经开始好转,通

货紧缩的局面已经渐渐的消除,因为物价指数已经开始呈正数的增长,但是这种正数的增长还没有达到通货膨胀,我们后面将要说到什么叫做通货膨胀,就是什么样的正的指数的增长才叫做通货膨胀。

我们中间要休息了。休息吗?休息一会。

(原录象带开始)不工作,他要正在寻找工作,这才算做失业。为什么呢?也就是说没有工作也可能是他不想工作,他不想要工作这种人就不能叫做失业。如果他没有工作但是他又在积极的寻找工作,那就是说他有工作的愿望,那么这种人才叫做失业。那么怎么知道他有没有工作的愿望呢?在西方发达国家,就看他失业后两三个礼拜内是否到就业机构去登记失业并寻求工作,那么这个是他寻找工作的一个标志。如果说他失业了已经有几个月了,都没有到失业机关去登记也没有到有关的劳动市场上寻找就业,那么他就不能算在失业者的范围内了。所以这个失业在经济学上,在统计学上,有严格的界定,什么人叫做失业者,什么情况才叫做失业。那么失业率或者是充分就业的就业率,是宏观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所谓失业率就是我们刚才所定义的失业的劳动者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与此对应的就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这和通常的了解也不太一样,如果没有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可能认为充分就业就是所有的劳动者都有工作,实际上经济学所说的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劳动者都有工作,经济学所说的充分就业是指没有磨擦失业或自愿失业才叫做充分就业。简单的说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劳动者百分之百的有工作,那么有一部分失业由于客观原因由于劳动者的主观原因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比如说有些工作呢有些生产是有季节性的,比如说有些企业的生产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旺季就需要更多的劳动人手,淡季就需要较少劳动人手,因此由旺季转向淡季,它必然要解雇一部分工人,由此会造成一部分失业者。还有是自愿失业,刚才我说了他可能没有就业的愿望,不想工作,或者是他认为现在的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没有达到他的愿望,因此他放弃现在的就业机会,那么这种失业我们称为自愿失业。那么由于工作的季节性,或者其它的技术的设备上的原因,造成暂时的失业,我们称为磨擦失业。如果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磨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没有其它的失业,我们就叫做充分就业。简单的说就是由于存在,客观上存在磨擦失业或自愿失业,因此不可能使得劳动者百分之百的有工作,那么通常社会上总是存在的一定量的失业的人数,和一定比例的失业率。因此一定量的失业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的情

形,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可能做到让百分之百的人都有工作,这个问题原来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不是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经济学中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在计划经济中间不存在失业的问题,是不是呀,大家都拿的是铁饭碗,因此没有失业的担忧,而且我们的经济学仍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优越

的,失业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无关,失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弊端,或者说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是不是我们不少人都念过政治经济学。但是今天来看,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也就是说失业不仅仅是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它实际上是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市场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都必须存在一定量的失业。为什么呢?因为刚才说了,有生产的季节性、技术的原因、机器设备的原因所造成的暂时性的,季节性的失业,这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办法通过人为的办法消除。那么由于劳动者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条件和劳动条件,而放弃就业机会,这是劳动者主观原因造成的,这也是没有办法通过人为的措施来消除。比如说现在国有企业有一部分失业者,他的企业已经被兼并了或者倒闭了,或者重组了,他下岗了,那么现在说给安排到一个集体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或者是街道工厂去工作,他认为这个待遇不好,或者离家太远,那你这个有什么办法呢?你不能强迫他去工作吧,是不是呀。或者说我工作了好几年,我现在想充充电,比如说我现在想考个博士,那么我现在辞职了,我在家里复习,复习得花时间,比如说准备花一年时间,那么这一年我就没工作了。那么这种原因造成的失业也没有办法通过人为的办法来消除,是不是,你不能强迫说你不要考博士了,你为什么要放弃就业机会呢?是不是呀,你不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吗?这也没办法消除,因此市场经济中总是由于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造成一定量的失业,这是没办法避免的。同时一定量的失业的存在,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一个前提条件。为什么呢?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天都有一部分企业要倒闭要死亡,同时又有一批新的企业诞生。企业死亡了他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失业,但是新企业产生了它必须要雇佣劳动人手和管理者,那么如果这个市场现在没有一定量的待雇佣的劳动者和管理者,新企业就没有办法产生和正常运行,是不是呀?我要办一个企业,我现在找不到劳动人手,那我这个企业怎么办起来呢?那我的企业就没有办法去办。那么企业的死亡,企业的产生都是随机

的没有规律可循,我可能今天晚上跟几个朋友在一块吃饭,我想起明天开办一个公司,对不对,这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此社会上必须经常存在一定量的待雇佣的劳动人手也就是失业者,已应付新企业随时产生的需要。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市场经济就没有办法正常运行,所以失业从单个个人来说,是

一件坏事,因为他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虽然有失业救济金,但这个救济金是比较少的,比他工作收入要少得多,同时他会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这对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一定量的失业对市场经济这个宏观层面上事情来说,是必要的,不能说它是坏事,因为它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待雇佣的劳动人手,新企业就没法产生,那么产业的扩张就没法产生。比如说我们新的产业IT产业要发展,那么现在社会上找不到IT方面的技术人员,那么IT产业怎么发展呢?没有办法发展,所以他必须有一部分待雇佣的劳动人手,经常存在的社会中,存在在经济生活中。所以这个失业从微观的层面上来看,从单个的失业者上来看是坏事,但是从宏观层面上看,一定量的失业是好事,这就是微观和宏观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在这方面的观念要更新,应该要更新,不能把失业看成绝对的坏事,应该看是从微观层面上看,还是从宏观层面上看,也不能把失业仅仅归究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和社会主义制度无关,这种说法也是片面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多高的失业率才是恰当的呢?一般认为失业率只要不超过3%或4%,那么这个就业的状况就被认为是正常的,也就是说这个失业率,就是磨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这两类失业人口在整个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3%或4%,那么这被认为是正常的情形,政府就不需要对就业进行干预。那么如果失业率太高,如果是5%或者是6%,或者像欧洲大部分国家,现在失业率是10%左右,那么这就认为是宏观经济运行中不健康的一种征兆。那么我们国家现在从劳动或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失业率来看,我们登记的失业率在3%左右,也就是说没有超过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但是我们的失业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失业率实际上没有把全部的失业包括在内,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下岗待业的人员,分流的人员没有算在失业人员里面,实际上这部分人已经算做失业人员。那么如果把这部分人算在里面,我们现在的失业率大大高于3%。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么大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在总劳动力之间所占的比重在70%左右,那么农的失业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现在在我们的统计中间呢,农民的失业不算在我们的失业率之内。那么因此从两方面考虑,我们失业率的统计是大大的被缩小,而且我们劳动力的基数很大,我们现在有3亿多劳动力,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失业率定在3%的话,那么大家可以想见,我们就有多少?要是3亿劳动力的话,就是900万的失业人口,是吧。900万失业人口相当于世界上不少的小的国家的总人口,是不是。可能有好些几个国家的总人口加起来也不到900万。而且更重要的是,900万可

是一个不小的力量,他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的问题,所以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为什么政府还要降低失业率解决就业的问题呢?开辟就业渠道,就是这个因为我们国家因为人口基数太大,劳动率基数太大,虽然是3%,但是它的绝对量是非常大的,是不是呀。那么国民党政府才号称800万军队,那么我们的失业人口达到900万的话,那就相当可怕的一件事情,是不是。所以政府现在比较挠头的事件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个庞大的失业人口。这是失业和充分就业,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概念呢?就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失业,什么叫充分就业,那么它和经济制度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宏观经济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一些主要的概念。

现在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叫做宏观经济中的基本关系。那么宏观经济学我们说过,主要研究宏观总量,以及这些总量的基本关系,那么知道了这些总量以后,我们现在就来说宏观经济当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对我们了解宏观经济很有好处,这对我们分析一些宏观经济问题也很有好处。虽然这个关系比较简单,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和模型,但是它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那么研究宏观经济的基本关系呢,经济学家把分为三种情况来讨论,分别叫做两部门模型,三部门模型,四部门模型。我们先看两部门模型。

所谓两部门模型,就是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只有两个部门所组成,一个部门就是由所有的消费者所组成的消费部门。第二个就是由全体的生产者,就是所有的企业或者厂家组成的生产部门。也就是说消费部门是一方,生产部门是一方,这样构成的宏观经济我们就叫做两部门经济模型。那么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间,宏观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有一个流程图来表示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把居民户做为一方,那就是所有消费者做一方,我们放在这个图的右边。我们把全体的企业放在一方,做为另一个生产部门,放在这个图的左边。我们假定最初各种生

产资源都是由居民户所拥有,也就是说最初的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都是由居民户所拥有,因为我们每个首先是做为消费者存在这个社会的。那么我们假定企业只是一个生产单位,它把居民提供来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进行组合,生产产品,那么因此我们假定企业最初不拥有生产要素,这个假定是合理的,比如大家办企业,你这个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上都是由居民户提供的,比如说你的资本,你的劳动力,你的企业家才

能,那么都是由居民户提供。那么这样呢宏观经济就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或者说这样几个步骤,那就是第一步就是居民户向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那么第二步呢,是企业用居民户提供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然后生产出产品,再把这些产品出售给居民户,供居民户消费之用。这是第二个环节,

或者第二个步骤。

第三个步骤我们看到当居民户向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生产要素的时候,企业在同时要向居民户提供各种要素报酬,也就是说我把劳动力出卖给你这个企业,你要给我付工资,我把资本借贷给你了,你要给我这个资本付利息。那么我现在要受雇于你这个企业,给你当管理者,比如说给你当总经理,那么你要给我支付年薪,或经理工资,因此我把要素支付给你的同时,我从你这个企业就得到了要素的报酬,那么这个报酬就构成居民户的收入。居民户把这个收入用来向企业购买各种产品,来进行消费,那么这种支出就.构成消费支出,因此整个宏观经济就概括为四种行为。那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四个环节或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提供各种要素,第二步是企业向消费者出售各种产品和服务,第三个步骤是企业向居民支付各种要素报酬,第四个环节,是居民户把他的收入用来购买企业的产品。那么这就形成了消费支出。因此我们就看到,这四个步骤实际上是形成两个循环的过程。第一个循环的过程,就是我们这里面这个小的方框,两个箭头表示的,也就是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和出售各种产品服务,这构成一个循环,就是宏观经济的一个循环过程。那么这个循环我们叫做实物流量循环,因为它中间不包括货币量。那么假定要素,产品货物或服务都是按物理量测量的。比如说我提供一个劳动力给你,你卖一个电视机给我,这个是按物理量的测量,因此这里面是实物循环,那么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那么第三个和第四个步骤呢,就是支付要素报酬和消费者进行消费支出,这外面这个大的框子呢构成第二个循环,这个叫做金融流量循环。也就是它是要素报酬也好,消费支出也好,都

是用货币量来衡量的。你每个月给我付了两千块钱,那么我在消费支出上花了两千块钱,这个呢叫做金融流量循环。那么现在两部门的经济中呢,整个的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就是包括这两个循环。我们看到货币流量循环是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但是货币流量循环的基础是实物流量循环。简单的说呢就是第一个循环,就是实物流量循环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实物经济或者叫做实体经济。而第三和第四个步骤的循环,就是外面这个大的方框的循环,就是货币经济循环。那么这种货币经济由于现在越来越脱离实物经济,所以这个中间就产生了泡沫,也就是我们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虚拟的经济。比如说企业发了股票,最初按实物量来测量,它可能这个一股只值十块钱,但是现在由于股价这个股票市场上的不断炒作,这个股票现在涨到100块钱,每股涨到100块钱,但是它的实物量仍然是10块钱,那么这多出的这90块钱实际上就是一个泡沫或者说是一个虚拟的东西。它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真正创造的价值已经达到了100,因为整个社会真正所创造的价值,还是10块钱。所以现在这两个循环,有脱节的趋势。由于金融或者是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 那么,金融的衍身工具越来越多,所以这个经济中间的泡沫现在是越来越多,虚拟的成分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看到宏观经济虽然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抽象的办法把它简化成这样两个循环过程来进行讨论,那么这样一来呢,我们对很多问题就可以拟出一个思路。那么,我们看拟出一个什么样的思路?我们看到如果说居民户把他的所有生产要素提供给企业来进行生产,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1千个亿的话,那么这1千个亿就应该全部付给居民户,因为所有的要素都是由居民户提供出来的,是不是呀。这里面我们排除超额利润,也就是排除正常利润以外的利润,那么因为你这个正常利润我们假定要全部付给企业家做为年薪,所以这样一来,生产企业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居民户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因此这两方是相等的,1千个亿。那么如果居民户把这个1千个亿全部用来购买企业的产品用做消费,那么消费支出就是1千个亿,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有了销路,也就是说都被消费者买走了。所以下一轮生产过程仍然可以按照1千个亿的规模来进行。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宏观经济就会按照1千亿的规模周而复始的运行,那么这种经济呢就是正常的。但是我们看到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是把他的收入全部都用做消费,总是有一部分收入要储蓄起来,也就是说不用做当前的消费,

那么情况会如何呢?比如说居民户的收入加起来总体上是1千个亿,但是它储蓄了两百个亿,剩下的八百个亿呢,用做消费支出。那么由于生产的产品是1千个亿,现在消费者只买走了八百个亿,这就使得两百个亿的产品现在没有人购买,是不是呀,因为消费者把两百个亿的钱存到金融机构里面去了,现在这个钱躺到银行的金库里去了。那么因此这两百个亿就不能构成企业的

收入,企业就有两百个亿的产品卖不掉,那么这就出现的了问题。但是我们看到,当消费者把两个亿的钱的放到金融机构里面储蓄起来的时候,在通常的情况下,钱并不是躺在金融机构的钱柜里头,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被花掉了,那就是投资,因为消费者向银行提供储蓄的时候,银行又把钱贷放给企业来做投资。因此如果企业向金融机构索要的贷款的投资,也是两百个亿的话,那么这样一来,生产企业的1千个亿的总产品现在就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用做消费品,八百个亿,另一个部分用做投资品,是两百个亿,那么这样一来呢,消费加上投资,仍然是1千个亿。所以这样一来,虽然有储蓄发生,但是下一轮生产过程,还是可以按照1千个亿的生产规模进行。宏观经济还是正常的。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把上面所说的总结一下,就是如果是一个简单的两部门经济,那么我们现在对总供给总需求有一个更多的了解,那就是所谓的总供给它就等于各种要素的供给,每一种要素的供给就要有每一种要素的报酬和收入,因此总供给又等于各种要素的报酬或各种要素的收入。每一种要素的收入它都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作现在的消费,一部分用作未来的消费,未来的消费就是储蓄,因此总供给就等于消费加上储蓄。那么用英文的缩写符号来写就是总供给叫做IS,消费者叫C,储蓄叫做S,那么总供给就等于C+S,也就是总供给等于消费加储蓄。那么总需求呢就等于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那么既包括消费者的需求,也包括投资者的需求,因此他就等于消费加投资。用符号来表示呢,就是总需求现在叫ID,它等于C+I。那么宏观经济要能够正常运行的话,就是总供给要等于总需求,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全体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要全部被消费者或生产者买走,那么这种情况呢经济的运行才是正常的。所以呢根据这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平衡的概念,就是C+S=C+I。那么这个C在这个等式两端的总量上是相等的,那么从总供给一方来看呢,就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各种消费品这个叫做C,那么C同时从消费者一方来看呢,是消费者花钱购买企业的消费品,

这是总需求一方的C,那么这两方的C从总量上应该是相等的。是不是,应该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C约掉,这样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就等价于总储蓄和总投资相等,也就是S=I。也就是说在两部门宏观经济中间,把总储蓄等于总投资的时候,宏观经济呢就达到了均衡状态,也就是说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因此我们把这个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者是总投资等于总储蓄称作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两部门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那么这两个条

件是等价的,也就是当S=I的时候,一定有总供给等于总需求。那么这个在我们这个上面这个图看得比较清楚,也就是说当储蓄两百个亿和投资两百个亿相等的时候,总供给和总需求都是1千个亿,是不是呀?那么如果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相等,宏观经济就会有问题。比如说消费支出仍然是八百个亿,储蓄是两百个亿,但是现在如果我们的投资只有一百个亿的话,那么我们的经济就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呢?因为生产的最终产品是1千个亿,但是现在社会只买走了九百个亿,消费八百,投资一百,总共只买走的九百个亿,就意味着有一百个亿的产品现在过剩了没有人要,是不是,消费者也不要,生产者也不要,那么这就出现了宏观经济的生产过剩。由于宏观经济出现生产过剩,企业要求得利润最大化,他发现一部分产品卖不掉了,那么他下一轮的生产呢就是缩减产量规模,要缩减产量规模他就要减少劳动人手,因此就会使得一部分劳动者失业。因此生产过剩的结果必然是失业,必然是失业的发生,这是宏观经济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那么还一种情况就是假定说现在储蓄是200个亿,但是现在来自生产者所需要的投资假定是300个亿,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看到消费支出加上投资支出,就是1千1百个亿。可是我们现在社会所能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所有的产品和生产资料加起来也就是1千个亿,这样一来就有一部分消费需求,一部分投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消费者拿钱买不到消费品,有一部分投资者拿钱买不到生产机器设备。那么由于出现这种供给不足的情况,所以呢消费者为了得到消费品,投资者为了得到生产资料,就会抬高价格,来争购这些供给不足的消费品和投资品,由于要抬高价格来争购这些产品,所以就造成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这也是宏观经济不正常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看到不论是S大于I,还是S小于I,宏观经济都会出问题。这是我们分析两部门经济模型所要得出的认识或所要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看三部门经济。所谓三部门经济呢就是在刚才的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一个部门,那就是政府。也就是说现在经济中消费者全体作为一个部门,生产者全体做为一个部门,同时还有政府作为一个部门,这样就叫做三部门经济,宏观经济现在是由三部门构成。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宏观经济呢,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宏观经济关系呀,我们假定企业生产仍然是1千个亿,居民户的收入也仍然是1千个亿,但是这1千个亿中间的收入,政府通过税收,拿走了120个亿,也就是说居民户得到各种各样的要素报酬,要向政府纳税。那么这样一来居民户可以支配的收入现在只剩下

了880个亿。这880个亿我们假定居民户用700个亿来购买消费品,也就是消费支出,剩的180个亿他用来储蓄。那么同时我们看到企业向金融机构要这个贷款是140个忆,政府开支是160个亿,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从总供给一方来看,现在是消费700个亿,加储蓄180个亿,加税收120个亿,他等于1千个亿。那么从需求一方来看,是消费700个亿,投资140个亿,政府支出160个亿,也等于1千亿。那么这样宏观经济就是正常运行的,也就是总供给=总需求的。所以有了三部门经济以后呢,我们经济中间循环就多了一个环节,这个或者说多了一个循环的过程,那就是什么,有了政府的收入或政府的支出这个环节。那么我们看看我们这个图形所要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间,总供给现在等于各种要素的供给,加上政府供给,政府供给是什么意思呢?政府供给它不是提供生产要素,它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比如说它向居民提供国防保护,提供司法,提供公证,提供这个政府部门服务,这个我们都叫做政府供给,那么这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说,对于每个生产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不是呀,国防保护,司法,公证,治安,这个都是需要的。那么政府有供给就需求获得相应的收入,我要提供国防必须要有国防开支,是不是呀?那么国防开支来源于什么呢?必须来源于财政收入。所以这样总供给就等于各种要素的报酬加上政府的收入,这样总供给就进一步等于消费+储蓄+政府的税收。这样三部门经济中间的总供给就分解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我们分别叫做S、I和G。那么从总需求一方来看呢,现在总需求等于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加上政府的需求。那么政府的需求就构成政府的支柱,就构成各种各样的政府的开支,所以现在总需求也分为三个部分,我们分别叫做C、I和G。那么根据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的道理,

,那就是总供给一方的三项之和,要等于总需求一方的三项之和。那么同样的我们把等式两端的C,消掉,那么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就等价于总储蓄加上税收等于总投资加上政府支出。也就是说如果用符号来表示的时候呢,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就等价于S+T=I+G。也就是说当S+T=I+G的时候,肯定宏观宏观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那么这样一来呢,我们看到在我们刚才这个图上,我们的储蓄是180个亿,税收是120个亿,我们的投资是140个亿,政府支出是160个亿。我们看到储蓄加上税收,和投资加上政府是相等的,都为300个亿,因此总供给和总需求这两边是相平衡的。那么根据三部门的关系,我们现在发现在两部门中间,要求总储蓄和总投资相等才能保证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但在三部门经济中间呢,如果总储蓄和总投资不等,仍然可能有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比如说我们刚才这个图形中间,居民的储蓄是180个亿,但是投资只有140个亿,也就是说储蓄并不等于投资,但我们刚才说了,总供给和总需求仍然是相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现在政府支出大于政府税收的差额,正好弥补了投资和储蓄不相等的差额,是不是?因此对于两边的总量仍然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就有了下面的公式,就是我们把S+T=I+G把它变换一下,就等于S=I+G-T。那么我们看到,在下面这个变换的公式当中,如果S和I不相等的话,我们可以通过G和T的数量变化来进行调节,从而仍然保证等式的左端等于等式的右端,也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也就是说如果说现在的储蓄大于投资。按照我们刚才这图形中间我们这个图中间就是这个例子,我们的储蓄是180个亿,投资是140个亿,那就是储蓄多于投资,那么在两部门经济中间呢,这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均衡,也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但是现在在三部门经济中间呢,这种局面可以通过调节政府的收支来解决。比如说政府开支扩大到160个亿,政府税收是120个亿,它能抵消刚才储蓄和投资的不等,因此仍然可以做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也就是说如果储蓄大于投资,同时政府的开支大于政府的税收收入的话,那么总供给和总需求仍然是平衡的,那么这个政府的开支多于政府的收入这种情况就是财政赤字。比如说我们刚才图中间,政府的财政赤字是40个亿,因为他开支了160个亿,但税收的收入只有120个亿这个赤字就是40个亿,这个财政赤字就弥补了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那么反过来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什么

,储蓄有可能小于投资,那么这个时候呢,如果政府的开支小于税收的话,仍然可能使得宏观经济平衡。那么政府的开支小于政府的收入,我们叫做财政盈余。换句话说,如果消费者或投资者一方的储蓄和投资不平衡,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赤字或者是财政盈余来进行调节,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平衡。那么因此我们就看到政府在宏观经济中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支出数量相等,这是很偶然的。比如说储蓄是100个亿,投资正好是100个亿,这是很偶然的。因为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可能坐在一起协商,我储蓄多少个亿,投资多少,不可能是这样,因此储蓄和投资经常是不平衡的,这就需要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以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否则经济就会发生过剩或者短缺。所以政府在宏观经济当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宏观调

控的任务。这是叫做三个部门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看四部门经济模型。四部门经济模型是一个开放的经济模型,它在三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国际市场。也就是除了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国际市场,因此这个四部门的经济模型是一个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那么这个时候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我们假定说一个国家的所有的企业它生产的规模仍然是1千个亿,那么居民户的收入还是1千个亿,那么这1千个亿它有了四个方面的用途。哪四个方面的用途呢?一个方面它要用作消费开支,我们假定说是600个亿,第二个用途是储蓄,我们假定储蓄是180个亿,第三个方面用途他是向政府纳税,比如说是120个亿,第四个用途就是拿钱去购买外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就是国外的产品,那么这个产品,这个向国外购买产品就构成一个国家的进口。比如说购买美国的机器设备,购买美国的消费品,因此我们就形成了进口,我们假定这个进口是100个亿。那么于此同时我们假定投资是140个亿,就是来自企业的的像金融机构贷款的投资是140个亿,政府开支是120个亿,那么我们向国外购买产品的同时,外国人外国企业也会向我们国家来购买产品,那么向我们国家来购买产品就构成我们国家的出口。比如说我们向日本出口,向德国出口,我们假定向各个国家的出口是160个亿。这样我们看到这四个过程分别就由四项总的开支,也就是从总供给一方来看呢,现在是消费支出加上储蓄,加上税收,加上进口,从总需求一方来看,就是消费加投资加政府支出加出口。那么这样的宏观经济就变得更加复杂,他的循环的过程或者说他

的运行的过程,就包括了四个主要的过程。那就是消费储蓄、投资税收和政府支出、进口和出口,这样四个过程。那么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不论怎么发达,无论多么复杂,它都可以简化成这四个过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和政策主张。因此宏观经济是复杂的,是不是,但是再复杂的东西也可以进行分析,这样我们把整个宏观经济就概括成四个过程,这样四个过程来进行讨论。现在我们看看我们由此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现在我们看到在四部门经济中间,总供给现在等于各种要素的供给加上政府的供给,加上来自国外的供给。它进一步等于各种要素的收入,加上政府的收入,加上外国人和外国企业的收入,那就等于四项之和。那就是消费、储蓄、税收、和进口。这就构成总供给,用符号来表示就是C+S+T+M。那么总需求现在等于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加上政府的需求,加上来自国外的需求,那么它就等于四项之和,消费加投资加政府支出加出口。那么用字母表示就是C+I+G+X。那么这样我就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现在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包括哪些内容呢?那就是总供给包括消费、储蓄、税收和进口,总需求就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也就是在我们这个图中间,如果我们从中间划一条分界线的话,那么这个图的右边都表示总供给,这个图的左边都表示总需求,在中间划一分界线的话。所以我们现在对总供给和总需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什么情况下这个总供给增加,什么情况下这个总需求增加。那么如果说储蓄、税收和进口增加,我们就说总供给增加,如果说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增加,我们就说总需求增加。所以总供给增加和总需求增加,在经济学上有很明确的含义。那也可能说了,我们企业生产的产品增加了叫什么增加呢?那当然是总供给的增加,因为你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产品的,是不是?那可以反映在什么呢?反映在我们消费的一方,消费品多了。是不是?因此呀,说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等,也就意味着,前四项之和和后四项之和不等。那么现在我们来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什么意思呢?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四项之和,两个四项之和相等,进一步简化就是储蓄加上政府税收加上进口,等于投资加上政府支出加上出口,就是两上三项相等。那么这样我们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有一进一步的认识。在三部门经济模型中间,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要求储蓄加政府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但是在四部门经济模型中间,如果储蓄加税

收不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宏观经济仍然可以达到平衡。那么我们把这个公式的变形就可以看出来。那就是什么呢?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现在就等价于S+G=I+G+(M-X)个括号里面的两项,就叫做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因此,当总储蓄和总税收不等于总投资和政府的总支出,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进出口的差额来进行调节,保证宏观经济达到平衡。那么这个时候呢,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就是总储蓄加上总税收大于总投资加上政府支出,那么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国内的总供给大于国内的总需求。简单的说就是内供大于内需,就是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说,已经出现了生产剩,国内的购买力已经不能消化吸收它全部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说它的出口大于进口的话,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或者对外贸易逆差的时候,仍然会能够使得宏观经济达到平衡。就是国内的总供给和国内的总需

求如果出现这种不相等的情况,通过对外贸易逆差来保证宏观经济相平衡。那么另一种情况呢,是如果国内的总供给小于国内的总需求,也就是说国内的供给不足,那么这个时候呢,如果我们出现外贸顺差的话,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出口多于它的进口的话,可以解决国内的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国内生产的不够,我们可以进口一部分产品,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来解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需要,因此这就出现了对外贸易的逆差,或者国际收支的逆差。因此三部门,从二部门到三部门到四部门,宏观经济的平衡所要求的条件越来越放松,因为在三部门经济中间,储蓄和投资不等的话,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在四部门经济模型中间,如果国内的总供给和国内的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外贸易的手段来进行调节,就是外贸的顺差和逆差来进行调节。这样我们宏观经济仍然可以达到平衡状态。那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尤其像美国,经济高度发达,但是它的外贸逆差很大呢?也就是说这种情况。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很大的,美国原来有双赤字,一个是财政的赤字很大,一个是贸易的赤字很大。那么克林顿政府的功劳之一,就是在他的任内消灭了财政赤字。原来美国的财政赤字达到了天文数字,以万亿美元计算,那么里根执政两界8年,声称要消灭财政赤字,但是到里根下台的时候,财政赤字并没有消除,反而不断的扩大。克林顿政府上台的功劳之一,在1998年消灭了美国的巨额的财政赤字,这是克林顿一大经济政绩,所以那个莱文斯基案弹劾了半天,克林顿反而平安无事,这是原因之一。因为美国的国民认为,消灭了财政赤字,实际消灭了财政的一大隐患。那么而且克林顿的时候经济出现的新经济,也就是持续的经济增长,低膨胀低失业,这也是克林顿的功劳。所以美国的国民认为,莱文斯基虽然跟克林顿有不正当的问题,但是那毕竟是她们个人的问题,是不是。但是呢,他对美国经济的功劳还是很大的,所以美国的国民的反对斯塔尔,而护着克林顿。认为这个斯塔尔瞎花纳税人的钱,那个莱文斯基和克林顿怎么着,是他们个人的事,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黄盖,别人不要管得太多。所以克林顿最后还是平安无事。但是克林顿任期并没有消灭贸易逆差,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很大的,为什么美国会有贸易逆差呢,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就可以加以解释,那就是什么?美国的经济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由于他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能力很大,所以他提供的总产品的决定量很大。但是由于国内的消费量比较有限,也就是说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他所提供的所有产品或服务,所以从美国的国内的情况来看,他经常的情况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因此他的相当的一部分产品就要在海外

寻找市场…….(原录象带有断)

基本上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也就是总需求不足。这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经济中有很多产品卖不掉,找不到销路。根据原来的国际贸易部在97年98年的调查统计,我们有90%以上的产品都出现了过剩,也就是说国内供不应求的产品的数量,占整个商品品种的比例已经很小。那么甚至有些产品通过削价,也找不到销路,也不能完全销掉。因此企业的库存增加。这个商业部门,就是商场商品的周转速度减慢。那么根据我们的知识,总供给和总需求出现了问题,在我们这里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那就是我们这个等式中间的,这个等式中间的前面的四项,等式的左端的四项大于等式右端的四项,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或者说总需求不足的话,就是等式的左端的这四项,大于等式右端的这四项。那么要解决这上问题,我们知道要么就是减少总供给,也就是减少等式左端的四项的数值,要么就增加等式右端四项的数值,对不对。那么我们知道,我们这几年所强调的是扩大等式右端的四项数值,也就是说我们政策的着眼点,是扩大总需求,而不是减少总供给。当然减少总供给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压缩一些过剩产品的生产,比如说纺织行业,限产压锭,这就是一个缩小总供给的办法。还有一个我们对钢铁产业,规定了钢铁年产量的规模,尤其是对中小钢铁企业,进行限产,这也是减少

少等式右端数值的一种举措。但是政策的主要的立足点还是扩大总需求。但是我们所听到的政策主张一个叫扩大内需,它不是笼统的说扩大总需求,那么为什么政府提倡的是扩大内需呢,我们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分析。我们知道要扩大总需求,要解决我们的过剩的问题,就需要增加等式右端的这个四个变量的数值,也就是说分别提高消费需求,改变C的数值。提高投资需求,增加I的数值。扩大政府开支,增加G的数值。还有呢,扩大出口,那就是增加X的数值。那么为什么政府强调扩大内需呢,也就把X这个数值放在外面呢?因为内需就是C+I+G,这叫内需,X是来自国外的需求,来自国外的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那么我们政府没有强调扩大X的数值,把重点放在扩大总需求前三个的变量上面。为什么是这样?这主要是因为至少是两个原因,在我看来,政府没有明说: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东南亚,那么97年下半年以后,首先是泰国的金融危机,泰铢贬值,然后日本又暴发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东南亚经济陷入危机,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口市场

的很大一部分情况都比较糟糕。那么他的购买力下降,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使他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大幅度萎缩,因此我们要想扩大对东南亚市场的出口是十分困难的,这是一个原因。就是说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东南亚现在不景气。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交往和对外贸易的时候,我们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个不利的地位是多方面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发达国家,比如说北美市场或欧盟市场上我们出口的份额占北美和欧盟市场进口的份额的很小的比例。还一个原因我们的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竞争力是比较差的,不是说所有产品,至少是多数产品竞争力是比较差的。大家知道,我们在坐的很多同志可能出国考察过,我们在发达国家的商场不难看到,很多摆在旁边卖的低价的产品或削价的产品,大多是中国的产品。而且在同类产品中间,中国的产品是比较便宜的,像皮夹克,像旅游鞋,同样是旅游鞋,同样是皮夹克,或者是皮大衣,中国的产品显得比其他国家的要便宜,为什么要便宜呢?就是我们的质量包装和品牌上竞争力还是比较差。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加入WTO,也就是说没有加入原来的世贸组织,关贸总协定,所以我们不能享受到和其他国家同等的待遇和优惠条件,而且我们动不动就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制裁。所以这样一来,我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也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那么这样

一来我们对东南亚的出口不行,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回旋地也不大,所以政府觉得我们政策的立足点,不能放在增加X的数值上,简单的说就是增加X的数值不是我们政府所能控制的,你想提高X的数值不行,我们想把更多的产品出口去但是不行。98年99年的外贸形式是不太好的,那时候的国家对外贸易部的日子不太好过。所以政府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内的总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强调扩大内需,而不是笼统的强调的扩大总需求,这就是这个原因。那么扩大内需,我们知道主要的着眼点就是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开支,应该是这三项。那么扩大消费需求,我们这几年想了很多主意,扩大投资需求这几年我们也想了很多主意,但是我们看到,最后扩大内需的着重点,是扩大什么?扩大G,扩大政府开支。是不是呀。扩大政府开支,也就是叫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为什么由扩大总需求,转到扩大内需,又由扩大内需而转到积极的财政政策上面呢,这个问题我们到明天讲完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以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政府把扩大总需求,扩大内需的落脚点、着重点放在

这个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它为什么不同时强调提高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不同时强调扩大企业投资的政策。那么我们有了今天的知识,今天下午的知识,就知道为什么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为什么从这外角度来扩大总需求。这是我们这一讲所讲的主要内容,这一讲的内容总的来说它是帮我们认识什么是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当中存在哪些基本关系,使得我们对宏观经济有一个大的认识,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这对我们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是很有好处的。虽然这个理论比较简单,但是它是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的一个基础,那么今天上午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下午)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主要模型,这一讲的内容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我们上午说了主要是讨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那么我们这讲所讲的国民收入决定的主要模型,要介绍的内容就是经济学家们关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也就是GDP或GNP的高低,由哪些因素决定。那么这个问题呢,就叫做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个问题是对我们上午讲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上午分析了总供给总需求,以及基本的宏观经济关系。那么我们说总供给有可能大于总需求,有可能小于总需求,但是我们现在并不知道为什么总供给会小于总需求,为什么总供给也可能会大于总需求,

原因何在?那么通过我们这个下午的国民收入决定的主要模型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总供给和总需求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近几年我们国家出现总需求不足。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原因这方面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间,主要有三种理论,我们分别称做三种模型,那就是古典模型、凯恩斯模型ISN模型,这是目前为止,经济学家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三种主要理论模型。那么古典模型比较简单的,它主要是由理论来表述的,凯恩斯和ISN模型就比较复杂,那么我们这里不可能讲得那么深奥,因为这个时间只有一个下午,所以我把这三个模型的主要思想,以及它们的不同之点,介绍给大家,使大家了解经济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使用些哪些主要的观点,看法,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那么最后我们主要分析我们国家关于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问题,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关于国民收入的古典模型。这里所谓的古典模型,是指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凯恩斯以前,

也就是二十世三十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什么样的看法,那么这些理论我们叫做国民收入决定的古典模型。我上午说过,在凯恩斯以前并没有独立的宏观经济学,那时候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家是合二为一的。那么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们对国民收入决定的问题没有讨论,仍然有讨论,实际上很早的时候,差不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刚刚确定的时候,经济学家就讨论,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或着说国民财富究竟收什么原因来决定,哪些因素促进或着是制约着国民财富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那么这些问题都是古典模型。那么古典模型我们不可能讲得很多,我们大体讲这样几个要点。

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运行通常是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的运行的状态在多数时候都是正常的,他们认为这个失业生产过剩,可能会发生,但是这种失业和生产过剩只是一种局部的、暂时的现象。也就是说可能少数产品在某一个时候出现过剩,不可能是大多数产品或者说所有的产品都出现持续的过剩,这是古典模型的一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宏观经济的运行的它的正常的情形是充分就业。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经济学家们为什么会认为宏观经济的运行的正常状态是充分就业的水平呢?也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总是平衡的呢?他们主要有这样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率的充分弹性可以保证劳动市场上充分就业。工资率

就是单位小时的工资水平或者说是劳动市场上的价格,这个工资率的充分弹性可以保证劳动市场达到充分就业。什么叫做充分弹性呢?就是说这个工资率可以自发的上升,自发的下降,也就是当劳动市场上供求不平衡的时候,工资会自发的上升或下降。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在劳动市场上,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的需求的时候,会造成工资下降的压力。工资下降一方面会减少劳动力供给,因为工人的收入,劳动收入减少,同时会刺激对劳动的需求,因为使用劳动力的成本降低。所以当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大于供求的时候,工资率下降,工资率下降的结果呢,会减少劳动供给的同时又刺激了对劳动的需求,因此会使得劳动市场上出现供求平衡。那么反过来,如果劳动市场上供给小于劳动市场上的需求,也就是供不应求的时候,会造成工资上升的压力。那么工资上升它一方面会刺激劳动的供给,另一方面会抑制对劳动的需求。这也使得劳动市场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因此工资率的自动调节,他的充分弹性,就保证了劳动市场在正常的情况下,总

是处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这是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工资率的充分弹性,保证劳动市场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个,古典模型的第二个基本观点,那就是认为价格的充分弹性可以保证产品市场的完全出清。那么各种产品都有它的价格,那么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个价格随着供求的变化,会自发的上升或下降。那么当产品市场上它的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也就是说供给过多的时候,会造成产品价格下降的压力,那么价格下降一方面抑制了产品的供给,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少,企业会减少生产规模。那么另一方面,他会刺激需求,因为降价了。这样一来,使得产品由过剩走向市场平衡。那么如果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话,那么会造成产品价格上升的压力,那么这也会使得产品市场由不均衡走向均衡,因为价格上升会刺激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从而增加产品的供给,那么同时价格上升又抑制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而使得这个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产品市场由供不应求走向供求平衡。这是它的第二个基本观点。

第三个基本观点就是关于利息率的完全弹性。利息率的完全弹性可以保证资本市场的出清。利息率我们上午说了,是资本市场上的价格。那么资本的供给就是上午我们所说的储蓄。因为资本的借贷他的钱从哪来呢?还是来源于消费者的储蓄,因此储蓄表示的就是资本的供给。那么资本的需求是来自生产者,也就是要投资就需要借贷,因这个利息率一方面就构成储蓄的报酬,另一方面就构成投资的成本。那么当资本市场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利息率可以自发的上升和下降,因此它可以使得资本市场达到供求平衡。也就是说上午我们所说的,储蓄和投资可以通过利息率这个杠杆来进行调节。比如说当储蓄大于投资的时候,也就资本的供给大于资本的需求的时候,那么会造成利息率下降的压力,那么利息率会下调,这时候呢,愿意储蓄的人呢,他的储蓄数量就会减少,同时由于利息率的下降,贷款进行投资的成本降低了,因此投资的需求会增加,所以储蓄大于供给会通过利息率的下调而走向储蓄和投资相等。那么反过来,如果储蓄小于投资,也就是资本市场上现在资本供不应求,这个时候会造成利息率上升的压力,由于利息率的提高,他会刺激储蓄,因为现在储蓄更有利可图。那么利息率的提高同时又增加了投资的成本,因此企业会减少贷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使得资本市场实现平衡。那么我们知道商品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主要是产品市场、劳

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三个市场是最为主要的。那么现在每一类市场都有一个相应的价格机制来调节这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并且使得这个市场上的供求走向平衡。所以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正常运行会是一个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那么这个条件是自发的,是不是,每一个市场机制会随着它供求的变化而自动的调整,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我们刚才所说的三类市场,由不平衡走向平衡,都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那么因为这个市场机制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它能够运行的很好,它就像一个不需要动力,而自动运行的机器一样,它能够运转良好,它既调节供给一方,也调节需求一方。所以呢虽然短期的不均衡会存在,但是通过调节它的理想状态是均衡。那么这三个市场都能达到供求相平衡,所以整个宏观经济就是充分就业,不存在普遍的失业。不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所以那个时候的经济学家们,都对市场经济推崇倍至,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善的经济类型,或者说是一架运转良好的经济机器。那么由于古典经济学对宏观经济存在这样的信念,由此他得出的政策结论就是主张自由放任,他在政策上主张对经济生活实行自由放任,所谓自由放任包含两个方面的自由,一方面就是自由竞争,就是各个企业平等的自由的展开竞争。同样一种产品,由许许多多的企业来进行生产,那么我们在成本上要竞争,在质量上要竞争,在品牌上竞争,这个是自由竞争,但是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要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哪个企业生产什

什么产品,采取什么方式生产产品,这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不需要干预。他愿意生产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只要不违法,因此这个自由放任就包含自由竞争和自由经营,这样两个意思。当然如果把这个自由放任扩大到开放的经济模型呢,那它就包括一个自由贸易,也就说我生产的产品可以卖给本国人,也可以卖给外国,自由的进出口,我可以买国内的资源来生产,也可以买国外的资源来生产,因此自由放任就包括自由竞争自由经营,扩大一点就包含自由贸易。那个时候的经济学家普遍反对政府干预,他们认为政府干预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没有什么好处呢?他一方面和私人企业和消费者争夺资源,因为政府干预它必须要扩大政府开支,扩大政府开支就需要增加财政收入,那么政府的收入来源不外从消费者和生产者身上征集来,那么他的收入就代表占有了一部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资源,因此政府干预他会排挤私人的经济活动。比如说政府投资办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私人也可以来做,但是政府投资要办这个企业,现在私人企业就没有办法进入这个领域或进入这个行当。所以政府,他们认为政府的经济活动排挤了私人经济活动。还一

个他们认为,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扩大他们的生产规模会妨碍私人的资本积累。因为我们说了政府的税收要么是在消费者身上征的,要么是在生产者身上征的,那么拿走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收入,那会降低消费者的储蓄,同时会打击生产者的投资,因为生产者投资中间的利润有一部分为政府拿走了,所以这会妨碍整个经济的资本积累。所以那个时候经济学家们反对政府干预,他们提出的一个思想就是主张要政府成为一个守业人的作用,或者是私人企业和消费者的保护神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可以为企业的经营,为消费者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安全的保证。比如说提供国防,提供司法,但是政府不界入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应该要私人自发的自由的进行,政府不要界入这个,也就是说你保护私人的经济活动或消费活动,但是你不要界入私人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这就称为政府的守业人的作用。因此那个时候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主张要实行大政府小财政,也就是说政府权力可以很大,比如说你有国防上的权力,有外交上的权力,有政治方面的权力,你的权力可以很大,这叫大政府。你管的事情也可以很多,军事的、外交的、政治的也可以很多,但你这个财政的收支的规模应该越小越好。这个叫做大政府小财政,因为你的财政收支规模过大,会影响企业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所以要实行小财政,财政规模越

小越好。而且那个时候经济学家主张应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他们特别反对政府的财政开支有赤字,他们认为政府负债如同家庭或个人负债一样,那都是一种不安全的因素,是一种危险的因素,那是经济不健康的表示,他们反对政府负债,反对政府有财政赤字,这个是古典模型。我们看到古典模型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执一种乐观的想法,认为这个宏观经济本身可以运行的很好,不需要外来力量进行干预。这个模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在西方是很流的。那么这个模型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它建立到发展的时期,这样一个兴旺的时期,经济一种客观要求。那么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从封建主义脱胎发展而来的,那么封建主义对经济的控制是很严密的,那么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它就要求消除封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比如说对贸易政策的干预,对储蓄行为的干预,因此他们主张要自由放任,这代表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大体上说从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初,西方经济的发展,在没有过多的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体上来说是运行的比较好的。也就是说基本上符合古典模型所讨论的那种情况。没有大的经济波动,没有大的经济危机,虽然在历史上1825就开始在英国就发

生经济危机,那么以后每隔几年就有一次,但那些危机大多都能够通过经济运行的自发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说虽然有危机,就是像一个人生病一样,虽然发烧,但是他不吃药以后,他也痊愈,也就是他也能够恢复健康。所以古典模型所描述的情形,大体符合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这个模型存在或流行的时间比较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那个时候经济学家们把他们的研究的重点并不放在宏观领域。因为他们认为宏观上的问题不大,但是古典模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受到凯恩斯的挑战,因此我们就讲第二个模型,叫做凯恩斯模型。

古典模型为什么要受到凯恩斯的挑战呢?这实际上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引起经济学研究重点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那么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经济形势的变化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英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经济形势的变化,第二个是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那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英国的经济形势就开始逆转。也就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英国虽然做为战胜国,取得了很多好处,但是英国的经济形势从1920年开始,就开始明显的下滑。那么整个的二十年代,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只有1924年下半年,因为英镑汇率

的调整,使得英国经济有一个短暂的复苏,其他的年份,或月份,英国的经济都长期陷入萧条和生产过剩,大量失业的状态,那么这个在经济史上称做二十年代的英国长期的慢性萧条。那时候英国的很多传统工业比较说像煤矿业,纺织业,就是发展得比较早的这些产业,还有钢铁业,普遍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那么这此行业,由于出来的劳动者也就是失业者遍布街头。那么凯恩斯做为英国的经济学家首先就参预英国政府组织宏观经济问题研究,也就是英国政府成立好几个皇家委员会,来调查英国的产业状况和英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为什么不好?那么凯恩斯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参预了这些调查,他并且是好几个委员会的负责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凯恩斯逐渐改变了对古典模型的看法,凯恩斯本来是接受古典经济学熏陶的经济学家,因为这个古典模型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的老师和凯恩斯的学长,那就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叫做马歇尔。这个人是凯恩斯的老师,凯恩斯当时在剑桥大学学经济的时候,就是马歇尔教的这些理论。那么凯恩斯还有一位学长,叫做比古先生,他在凯恩斯之前,就在剑桥大学教书,那么他是马歇尔忠实的信徒。所以凯恩斯所学的经济学都是古典模型那一套。

但是二十年代英国长期的慢性萧条,使得凯恩斯慢慢的不再相信古典经济学那一套.因为这个萧条已经告诉经济学家们,生产过剩或失业不再是局部的现象,不再是暂时的现象,因为那个时候英国的失业率早已经超过10%。所以用局部或用暂时已经来解释已经解释不通。所以凯恩斯就讲这个原因到底何在呢?到底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的失业,这么多的生产过剩呢?而且持续的时间如此之久呢?所以凯恩斯觉得要抛弃古典的理论,重新建立一套理论。当然此后不久就是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那么1929年10月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的股票价格指数突然下跌,那么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那么这个危机很快波及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也就是说这个危机不再是个别国家的现象了,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美国的情况特别糟糕,从29年一直持续到罗斯福总统上台,也就是到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任,他的前任是胡佛总统,胡佛总统面对这个大危机束手无策。那个时候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差不多三分之一,那个下降是相当惊人的,而且有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大批的工厂倒闭关门,银行也是大批的倒闭和关门。那么罗斯福上台所下的第一个经济方面的法令就是宣布银行停业

一周,因为当时的银行挤兑的风潮已经无法平息,所以必须采取这种法律的手段来控制这种局面,否则这个局面不可收拾,因为罗斯福上台以后签署的第一个经济方面的法令,就是让银行停业一个礼拜,那可见当时的经济形势非常恶劣非常之严峻。那么这种局势也是没有办法用古典模型的理论加以解释的。所以凯恩斯在研究了英国的情况以后,又去研究了美国的情况。那么罗斯福上台以后,邀请凯恩斯到白宫去面谈,跟凯恩斯探讨这个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正是由于经济,英国的经济和美国的经济,以及当时三十年代大危机的经济现实,为凯恩斯提供了很多素材,使得凯恩斯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这个理论我们就叫凯恩斯模型。那么现在的凯恩斯模型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构成部分,还是凯恩斯模型,因此我们今天下午主要重点要讲的内容就是凯恩斯模型。

那么凯恩斯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不像古典学派那么乐观,他已经接受了宏观经济在正常的状态下,不能实现充分就业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在正常的情况下,并不是达到充分就业,而是充分就业以下就达到

平衡了,不能自动的走向充分就业。凯恩斯的分析有一套很复杂的理论,主要体现我们上午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中。那么,他的主要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认为,市场价格机制并不是像古典学派所说的,有完全的弹性,能够随着供求的变化,而自动的上升或下降,从而调节着每一类市场,达到平衡状态。他认为这三类市场上的价格机制不是弹性的,而是绵性的或者刚性的。所谓绵性或刚必是指这些价格上升容易下降难。比如说关于这个产品市场上的价格要提价的话每一个企业积极性都很高,但是要降价呢,每个企业都很不乐意,因此这就造成价格不容易下降。而且凯恩斯还看到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经济生活不再像古典学派所说的那样,是完全竞争的经济,而是垄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某种产品市场被大企业所垄断,那么这个价格就不容易下降。也就是说价格自发的上升或下降是和完全竞争的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情况。那么如果说某种市场上是垄断占了上风,那么这个价格不再就是完全弹性的,价格往往不容易下降。比如说我们现在经济生活中往往也有这种问题,比如说大家打手机的这个费用,这个价格就不容易下调,是不是。比如说手机双向收费的问题,消费者已经提了多年的意见,但是一直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没有办法解决呢?为这个电信行业还是一个垄断程度比较高的一个部门,不容易下降。还有像这个城市里的商品房,这个物业收费,住户也叫苦不迭,认为收费太高,但是这个费用也是不容易下降,为什么?这个垄断程度也比较高。他和电视机家电行业就不一样,家电行业这个竞争程度比较高,因此价格就不容易长期保持在某一个水平固定不变。所以经济生活中间的垄断程度的提高,会不利于价格的调整,也就是说使价格失去弹性,凯恩斯已经观察到这个现象。所以他认为这个价格机制不具有完全弹性,不能保证各类市场都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比如说劳动市场上,要是提工资大家都很满意,但是你要是削减工资大家都不赞成,这就造成工资在向下方向是绵性的或是刚性的。那么这样一来呢?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是一架自我运行良好的机器,它并不能使得每一类市场都能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出清,这是凯恩斯所指的第一个方面的理由。

第二个方面的理由呢,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生产过剩和失业,那是因为经济中间的总需求小总供给,凯恩斯把这种情况称为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说经济生活中间的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往往小于它的总供给,使得有一部分产品卖不掉,引起企业减少生产规模,裁减工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

求不足呢?凯恩斯的分析是从两部门模型开始的,也就是我们上午所说的只有消费者和生产者这个部门,开始分析,他假定如果经济只有两个部门构成的话,这个时候的总需求就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那么因此要分析总需求不足,就要分析为什么消费需求不足,为什么投资需求不足,那就要研究消费的行为和投资的行为。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凯恩斯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析,为什么消费需求不足?为什么投资需求不足?那么他们最后为什么造成总需求不足?凯恩斯是通过消费函数的概念来讨论消费需求不足的。所谓消费需求呢,就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在消费支出上的总的数量。这里所说的消费支出呢,是说所有的个人或说居民户的在消费上的开支。凯恩斯认为这个消费需求的大小有两个因素决定,一个因素是家庭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就是纳税后的收入水平有多高。第二个因素他就是消费倾向。那么我们知道消费支出是多少,是和收入相关的,大体上来说呢,一个人收入水平越高,他的消费支出就越多。但是一个人的消费不可能等于他的收入水平,总是小于他的收入水平,由此就引出了消费倾向的概念。所谓消费倾向就是指消费和收入所占的比例,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那么这种消费倾向凯恩斯

把它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平均消费倾向,一种叫做边际消费倾向。所谓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家庭,总消费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比如说你一个月的收入是3千块钱,你的消费开支是2千块钱,那么你的平均消费倾向就是三分之二。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这个月的收入增加了一百块钱,如果你同时增加了70块钱的消费开支,那么这样一来你的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7,这个叫做边际消费倾向。简单的说平均消费倾向是一个平均数的概念,边际平均消费倾向是一个增量的概念,那么如果在进一步说的准确一点呢,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实际上描述了一个消费函数的特征。那么我们以纵坐标表示消费支出的数量,以横坐标表示消费收入的数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一条曲线,那么平均消费倾向呢,它表示的就是消费函数在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纵坐标和横坐标之比,这叫平均消费倾向,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呢,就是这个消费函数的斜率。所以有这两个消费倾向,可以描述出消费函数的特征。那么凯恩斯分析的主要分析边际消费的倾向,也就是说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消费之间的关系。凯恩斯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它的根源就在于这个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就是说为什么说经济

生活中会出现消费不足呢?就是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面这些特征,什么特征呢?凯恩斯说,当一个人的收入增加的时候,它会增加消费,但是消费的增加,总是没有收入增中的那么多,等一个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会增加消费,但是呢消费增加没有收入增加的那么多。简单的说就是当你收入增加的时候你会增加消费开支,但是你消费开支不是与收入增加的幅度相同。你总是要低于收入增加。凯恩斯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消费规律,他这个规律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呢,是说边际消费倾向它的取值范围是在0和1之间。因为他说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那这意味着收入和消费是同方向变化的,在数学上讲这两个变量是同号的,是不是。所以它是大于0的,这个比例是个正数。但凯恩斯后半句话说,消费的增加又落后于收入的增加,落后收入增加那么多,这意味着消费增加量总是小于收入增加量,所以他总是,消费的增加量,比上收入的增加量是小于1的。那么这个消费倾向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这个称为消费倾向的规律,边际消费的规律,或者说人们消费的一种心理法则。凯恩斯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就是说人们的消费是

不是存在着这么一个问题呢?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关系是不是就在0和1之间呢?凯恩斯当时把它说成是一个心理规律,那么我们原来的经济学家对这个说法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凯恩斯把这个说成是一个心理的规律这是不恰当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说法。实际上我们稍加思考,凯恩斯这个说法是对的。你想如果说一个人的收入增加,而消费不增加,也就是说这个人边际消费等于0的话,那这种情况可能吗?很少,除非这个人是守财奴。他收入增加多少一分钱不花,那他的边际消费情况当然等于0了,但是这个人就是守财奴。那么边际消费情况会不会等于1呢?也就说消费增加和收入增加保持同步呢?这个也不太会。那这意味着这个人是什么?挣一个钱花一个钱,那这个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他挣多少花多少。那么我们看到,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个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他即不是守财奴也不会是今朝有酒今醉的人,对不对。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在0和1之间,也就是说他都符合这种消费的规律。那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凯恩斯的这个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现在已经接受了这个观点。那么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对我们国家边际消费倾向作了很多年的调查和测算,我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一直是处在这个范围内,也就是体上我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在0.7、0.8,少数地区达到0.9。当然说不是正好是等数,比如说0.77、0.83等等,也就是说经验证据证明凯恩斯的这个消费规律的说法是可以成立

的。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就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的心理规律,所以就造成一个家庭收入越高,收入和消费的差距就越大,也就是说不用于当前消费的部分,储蓄的部分就越来越多。那么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他可支配的收入数量越大,他不用于当前消费的部分,也就是用于储蓄的部分,会越来越多。那么根据我们上午所说的,储蓄越多,如果这些储蓄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的话,就会阻碍宏观经济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平衡。比如我们上午说到的如果整个社会 的储蓄是140个亿,但是整个投资只有100个亿,那经济就会出问题了,是不是。所以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那么可以想见,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的话,经济社会不会有问题。是不是,不会有问题。所以宏观经济出现总供给总需求的不平衡,最初的原因就是由这个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那么在今天来看,我们这样说大家就很容易接受这个思想,大家每天观察到的都是这种情况,每个人

增加的收入不可能马上都把它花掉,是不是。但是凯恩斯是第一次把人们的这种消费行为概括成一种规律。这是凯恩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那么他发现宏观经济出现总需求最初的原因找出来并且用比较精确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那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个特征,造成消费需求的不足。那么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要由投资来填补。如果投资把这个收入和消费的缺口填补起来了,也就是说储蓄是多少投资也能够达到多少,那么根据我们上面所说的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关系,宏观经济还是可以达到平衡的。那么为什么投资不能完全等于储蓄呢?换句话说,投资为什么会小于储蓄从而不能填补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呢?那就要分析投资需求由什么因素决定,接下来凯恩斯用投资需求的决定。那么投资需求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企业全体进行投资的数量,全体企业投资的数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企业的总投资,那么这个企业的总投资和单个的企业的投资,它的决定因素是一样的,这个我们大家做企业都很清楚。凯恩斯认为主要决定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投资预期利润率,第二个因素就是资本市场上利息率。就是说一个企业也好,整个的企业也好,决定投资规模要考虑两个因素,那就是预期的利润率有多高,现在我贷款投资利息率有多高,凯恩斯把这个预期的利润率叫做资本边际效率,他给了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资本边际效率。那么什么叫做资本边际效率,以及如何定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说。这个大家了解呢

它是一个投资的预期的利润率,也就是我是不是在这行当投资,我投资的规模有多大,就看我投资预期的回报率有多高。投资预期的回报率扣除利息率后得到的是一种净的利润率,那么这个净的利润率我再看看有多高,我再决定是否投资或投资多少。因此,单个企业也好整个企业的投资都是由这两因素来制约的。所以凯恩斯认为企业投资主要不是决定于现在的利润率是多高,而是决定于未来的没有到手的那个利润率是多高。那么我们在做一个新的项目的时候,我们在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我们肯定要对这种投资的未来的营利未来的回报做一个估算,这就是预期的利润率决定投资的理由。实际得到的利润率,比如每年企业核算中间,我是实际得到多少利润,那个投资已经做下来了,那是你投资真正得到的回报,实际的回报。那么你的投资决策肯定是在这之前已经做出来了,因此投资实际上是根据预期利润率做出来的一种决策。那么凯恩斯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个资本边际效率或者预期的投资回报率是下降的

,也就是说凯恩斯认为存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在同一种产品市场上,或者在同一个投资领域,新投资不断加入,那么新投资和原有的投资要展开竞争,分割固定的总的盈利的潜力,因此会导致单位预期资本回报率下降。比如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刚刚开始发展家电企业,我们那时候国内生产电视机的厂家不多,也不过两三家,那个时候电视机企业的日子很好过,他的实际利润率很高,而且对投资的前景预期也很乐观,因为这个潜力很大。中国有十亿人口,几千万个家庭,那么电视机这个市场的潜力很大。因此由于这种预期的回报率比较高,所以就不断有新投资加入到彩电这个行业,使得彩电生产行业越来越多,但是随着新投资不断进入电视机市场,进入电视机这个行业,那么新投资和原有的投资要展开竞争,整个这个家电行业尽管它的市场潜力很大,但是它的市场份额还是一定的,它的营利的空间也是一定的,因此不断的投资增加以后,每当投资得到的实际利润和预期利润都是会不断的降低,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看,我们现在的家电行业,现在的家电企业和改革之初的家电企业它们现在的投资预期不再是那么乐观。实际上每个行业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家电行业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那么所有的市场所有行业都存在着一个长期边际报酬递减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新的产业一个新的行业刚刚出现的时候,可能预期的利润率,预期的回报率很高,但是当更多的厂家发现这里面的盈利的空间很大的时候,纷纷进入这种市场,纷纷进入这种行业,那么这个投资的前景会有原来的很乐观慢慢的不乐观。我们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比如说建网站,大家知道最初建网站是发了很大一批人,是不是,发了很大一批人,而且这批人大多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胆子大。那些首先建网站的那一批人在社会上圈了不少钱。但是现在的网站,办网站的人太多,是不是,只要有一点学历的人,两个人三个人就可以凑起来办一个网站,现在的网站预期的回报率并不理想,是不是。那么这个凯恩斯所说的资本递增边际效率的递减趋势,相当于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长期的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马克思在凯恩斯之前就已经观察到这个现象,马克思认为资本的长期的平均利润率是下降,虽然存在阻碍着这种下降的趋势的因素,但是从长期来看,平均利润率是下降的。当然马克思和凯恩斯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马克思是根据劳动价值论来解释的。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的发展,资本积累的增,总资本中间可变资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那么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由于可变资本在总资本里面所占的比例下降,那么平均利润率就逐渐降低。那么凯恩斯和马克思的解释不同,凯恩斯是用新投资和旧投资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用这个来解释的。但是他们都观察到这样一个同样的现象。这个资本边际效率的长期变化趋势,资本边际效率也就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还有一个短期的变化的趋势,短期变化凯恩斯认为它有这样的特点,也就是在短期这个预期的回报率是高度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它是忽高忽低的。在某一些时候投资者可能认为,生产这种产品在这个行当去投资,预期的回报率比较高,因此他的预期比较乐观,但是在另一些时候,他可能就比较悲观,因此是忽高忽低的。还有一个原因,凯恩斯认为同样在一个市场的,不同的投资者由于他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不一样,他的心理素质不一样,他的情绪不一样,甚至他的血型是O型还是AB型这个都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同样是这个行业的投资,也就是同样是这种产品的生产,有些投资者是乐观的态度,认为预期回报率很高,另一些投资者可能持悲观的态度,认为这个行业不值得投资,投资不划算。这样一来平均下来,这个市场上投资的预期的回报率有可能比较高,有可能比较低,也就是说同样是这种生产,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那么这就使得预期的回报率在短期是相当不稳定的。那么凯恩斯认为呢预期回报率分长期和短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凯恩斯之所以做这样的分析是为下面的投资需求不足做一个辅垫,那么这是决定投资需求的一个因素,是投资的预期回报率。那么决定投资需求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利息。

市场疲软,是不是。经济下降了我们不叫经济下降,我们叫做经济滑坡,失业了我们原来不叫失业,我们叫待业。那个搞的这些名词都是古里古怪的,那么也就是一方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另一方面可以不接轨,这是一个相互矛盾的现象。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讨论,尽管他这个说法不太准确,那么他们为什么最后落脚点要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呢?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来说,这些年政府想了不少的招数。比如说其中的一个招数的就是什么呢,发展消费信贷,我们这几年也有了分期付款,比如

说买小汽车也好,买商品房也好,这几年都发展起来了,还有大件商业也可以采用信用消费的办法。还有一个比如说为了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这些年已经给工薪阶层增加了工资,而且在工资以外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但是消费需求的增加不是很明显,也就是说我们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虽然消费也增加了,但是储蓄增加的也比较多,现在我们的储蓄总额已经超过了6万个亿了。那么这样一来在消费上所花的这个气力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因此经济学家们对我们的消费需求不足做了很多研究,什么原因,说法不完全一致。比如说有人认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有问题,比如说提倡节俭,不愿意借贷消费,也就是说不愿意家庭负债。还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公,也是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有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现在高收入阶层他有支付能力,有消费的能力但是没有消费的愿望。他的消费基本上已经饱和了,比如说你像刘晓庆,她在全国,以致在全世界有七、八处别墅,她还要那么多的房子干什么呢。她的小汽车恐怕也不下十部,她还要那么多汽车干什么呢?她差不多已经饱和了,所以她再增加收入已经不能再增加多少消费了。但是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农民,如果要给他们增加收入,他们消费的增加是十分明显的,但是这些人的收入增加得比较慢,难以增加。因此经济学家们也提出来要开征遗产税,要提高,要开征累进所得税,提高累进所得税的税率,那么遗产税正在讨论,是不是?但这些问题还没有付诸实施,也就是说它还不能扩大当前的消费需求,那么投资需求我们看到,投资需求主要是企业投资需求,这几年增长比较缓慢,企业的投资需求比较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投资需求,增长比较缓慢。企业的投资需求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整个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好,那么企业找不到好的投资增长点,那么这就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因为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所以投资的预期的回报率不高,投资前景不好。那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呢,可能是国有企业的这个改制

没有到位有关系,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的行为还没有调整到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处在转型的时期,无论是经营方式也好,还是产品也好,都处在升级换代的时候。也就是说传统的产品我们还不能大幅度的丢掉,但是新产品我们也没有开发出来,消费者的需求结构肯定发生了变化,那么需求肯定是上了档次,但究竟上了什么样的档次,他需求什么样的真正的商

品,企业还现在还摸不准。当然还一个就是把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资者的投资结合起来的技术手段,这个中间的技术手段也没有相应的跟上。因此就造成投资和消费需求之间的脱节,也就是说消费者不需要的或者需要比较少的商品现在生产的比较多,但是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比较大的商品,现在要么企业现在还不知道,要么还没有相应的技术把消费者所需要的这些商品开发出来。所以98年99年企业界流行的一个说法是不投资是等死,投资是找死,那就是因为投资者、生产者无所适从,他不知道应该向什么方向上投资,在什么产品开发上进行投资,所以这使得企业投资停滞不前。那么由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不能够很快的增加,所以政府只好把他着重点放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上,也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上面,也就是说只好通过拉动、扩大政府开支来拉动总需求。也就我们上午所的他不能增加C也不能增加I,他现在只能增加G。那么这几年政府的开支我们看,基本上是延着凯恩斯所主张的思路所进行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不是通过提高税收的办法来扩大政府开支,而通过什么,增加越来越多的负债的办法,发行越来越多的国库券的办法来扩大政府开支。那么政府开支的资金投向呢,也是像凯恩斯所说的,是投在非有形产品的生产上,因此我们这几年修了越来越多的铁路,建了越来越多的发电厂和水坝,越来越多的运河和大河的治理,城市的自来水、市政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改造,这都是这几年扩大政府开支的结果。那么这个扩大政府的开支,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呢这几年确实有明显的效果,对于启动内需来说,是起了明显的作用,如果不是政府在支撑着这个总需求,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不可能达到7%或者8%。不可能达到这么高,所以政府的干预是功不可没的,否则我们的经济形势是比较糟糕的。那么我们看到政府采用了这些政策,实际上基本上是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或政策主张,因此经济学界有不少说呢,朱容基总理是凯恩斯主义者,那么这个政策主张不是我们中国经济学家的发明,凯恩斯在70年前就提出这个政策主张,六十几年前,就提出来这个主张,罗斯福总统在三十年代就大规模的采用了这个主张。所以这个

我们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又用了这个政策,这就是为什么扩大内需,最后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上的理论的原因。那么这一讲的我要讲的内容就讲这么多,那么按照主持人的意见我们有半个小时让大家提问或讨论。就是大家根据这一天所讲的内容,是内容本身的问题也可以提出,关于我们中国现实经济的问题也可以提出

来,那么我们在这里花半个小时在这里给大家解答或者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是一种很自由的形式,好吧?

(学员提问)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看法?这个问题后天我们的雎国余老师可能会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但是我没有跟他沟通,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讲到中国宏观经济现在的发展。那么在我看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应该说现在是朝好的方面去运行,也就是说现在的走势是比较好的,比较好的一个标志之一呢,就是我们的物价指数现在是呈正数的增长,因为原来好几年都是负数或是0增长,现在开始是正数的增长。正数的增长他为什么是个好事呢?因为这说明总需求在逐渐回升,这对于提高投资者的预期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说价格不断的下跌,我想作为企业来说不愿意长期看到这种局面的存在,是不是,所以这个价格呈正数的增长,是宏观经济向好的方面转变的一个征兆。第二个方面呢,就是东南亚的经济形势现在开始改观,也就是97下半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风暴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削弱,因此我们的出口市场逐渐得到了恢复,这个表现之一就是我们的对外贸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明显的增长,尤其是今年开始这个增长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原来的总需求不足,主要着眼于扩大内需,那么现在有一部分来自国外的需求,已经在增长,这对于缓解我们的需求的不足是有好处的。那么第三个方面我说宏观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就是我们即将加入WTO,那么这个对于我们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也是有积极帮助的。因为我们原来不能享受到的WTO框架内的待遇和条件我们加入WTO以后呢将会享受。所以这对中国的无论是吸引外资也好,还是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也好,还是进出口贸易也好,还服务贸易也好,都会起积极的作用。当然加入WTO呢,不能说一概说都是好事,他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在短期内,他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某些行业它会带来比较大的消极的影响。比如说农产品,那么,现在呢农业部门就觉得有压力。比如说我们去年和美国签订的农产品贸易,那么大的贸易额,实际是对中国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冲击。那么,还有一些行业,比如说象电信行业、金融保险服务业,外资大量的引入,对中国来说不仅冲击了这些市场,而且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它加入WTO从总体上来看,它的积极意义要大于它的消极意义,从长期来看,也是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但是要看到加入到WTO以后,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然,后面我看到你们的课

程表后面有有关WTO的专家来给大家讲课,我不是专门研究WTO的,但是我认为现在对外贸易部的一些官员,还有专门从事WTO谈判的一些专家,和专门研究WTO的一些学者,对加入WTO以后的积极意义估价过高,他没有充分认识到WTO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和美国人去竞争,如果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按道理来说这是公正的,是不是?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吗,原来我歧视你,是不是,我动不动就对你实行贸易制裁,我也不给你享受国民待遇,那我原来是歧视你,现在我们的条件是一样了,我们来平等竞争,这听起来是很好,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并不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的竞争力并不相等,是不是?举一个通俗的比喻,我是一个拳击手,假如说我在中国打拳击是第一名,但是我在世界上比是打不过泰森是不是?虽然我们是共同的规则,让我和泰森打一场比赛,规则是公平的,但是我的这个打拳的技巧和力量比不上泰森,因此打不了三个回合,我就会失败,是不是这样?所以现在这些专家们回避这些现实,起劲的鼓吹加入WTO有很多很多好处,而且越快越好。这个我以为太过于乐观,我们应该是把既把积极一面告诉国民,也把消极的一面告诉国民,至少我们要让国民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那么我们现在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发达国家也很积极的主张中国加入WTO,中国也想,也积极的要求加入WTO,这好象是双方都拥护的事情,那么这样我们就要想想,为什么发达国家很积极的要求中国加入WTO呢?如果说中国加入WTO不能给发达国家带来很多好处,他愿意让中国这样做吗?是不是。愿意让中国早日加入WTO吗?可见加入WTO给发达国家会带来很多好处。首先是中国有这么大的一个潜在的市场,那么我们的家庭的户数就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数还要多,那么无论哪一种产品它在中国的销售量都是很大很大,所以这个国门一旦打开,外国人就可以在中国的市场上赚到很多很多的钱,这是他在他们国内或者是其它国家很难赚到这么多钱。所以不要认为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都是慈善家,不

是的。他们首先是资本家,他来投资是要得到回报的,是要赚钱的,是不是?当然我们不能说他们赚钱都是坏事,不是的,他赚钱他给中国也会带来好处,为中国带来产品,提供了服务,那么也给中国传授了管理经验。但是得到最多好处的应该还是这些外国的投资者。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引为自豪的产品产业都不存在的话,都为外国的资金所吞没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人还能引以为自豪吗?以加入WTO我认为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应该分整体或局部,长期或短期来分析,不能把这个问题看得过分乐观。当然我这个看法可能和后面来讲WTO的专家可能不完全一致,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好,欢迎大家再提问题。

(学员提问)

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后面有一讲,就是关于政策的,那时候我们再说好不好,那时候我想对我们这几年的宏观政策有些问题做一分析好吧?

(学员提问)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从政府来说呢,比如说上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之所以中央这样主张呢?我想他的理由是想保持经济增长率在8%左右,它呢比较担心经济增长率会掉到8%之下,甚至更多。它现在主要是这个担心。那么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就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已经开始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总需求已经启动起来,那么从我个人看,应该是逐渐削弱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来发展。那么这个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一下子停止,那急刹车的办法肯定不行,是不是。要逐渐的削减赤字的规模,政府开支的规模,我觉得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渐进的办法。但是政府现在似乎还是不断地扩张财政开支的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开支的规模。那么我就有一个担忧,那就是什么呢?现在政府没有明确的说这个积极的财政政策到什么时候停止,那么就有可能这个积极的财政政策会用过了头,因为我们从98年开始就不断的扩大政府开支,也就是说不断的人为的向经济体制中间注入更多的货币或投资,是不是?也就是说不断地刺激总需求,那么这个刺激从政府来说很难控制,刺激到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者是最恰当的。那么他这样做结果呢,我很担忧他有可能做过了头。比如说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说一个人瞌睡来了,他想

提神,提神他也要刺激,比如说通过喝茶的办法或者通过喝咖啡的办法,那他可以提神。那么如果说不断的喝咖啡,咖啡的用量不断的加大,那么以后会适得其反,你想过几个小时以后再睡觉,那个时候你已经睡不着了,是不是,因为你已经刺激起来了,对不对,因为你刺激过头了。你自己并不知道你喝了一杯咖啡以后能保持多长时间不瞌睡,这个宏观经济这个扩张型财政政策他也有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最后的力度和时机把握不好,就有可能会造成经济过热,也就说会引发后一轮的,新的一轮的通货膨胀。那么现在为什么政府不愿意把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下来呢?在我们看来这里面有一个政府行为的政治

经济学的问题,什么叫政府行为的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呢?就是政府的很多政策并不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的,他有一部分政策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去考虑的。那么如果我说得比较直接了当一点,就是对我们这一届政府来说,我把经济增长率,把失业率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是我一届政府的功劳,或者是政绩,正如我这一届政府留多少财政赤字,那是下一届政府的问题了,不是我这一届政府的问题,是不是这样?所以尽管现在财政赤字比较大,但是只要经济增长率在这个地方,那么我这一届政府就有功好摆,正如财政赤字留过大了,那不是我这一届政府要把他还清了,那是后一届政府甚至是再后一届政府的事情了。这个从发达国家来看都是这样的,为什么在克林顿以前,美国的财政赤字越来越高,都是这个问题。就是政策中间,经济政策中间有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当然我们的政府的领导人可能不会赞成我的这个说法,但是事实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令您满意?

(学员提问)

这个条件我认为是这样。这个可能没有一个硬性的判断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因为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在我们国家来说呢,我认为他首先要根据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判定。第二个就是根据经济形势的走向来判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我认为现在政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朱容基总理就任总理时说的两个确保之一,是不是,确保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那么如果经济增长率能够在8%左右,就说政府的这个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开始渐渐的进行削减的话,经济增长率还在8%左右,不是下调的很多,我认为这个时机就是减缓积极财政

政策力度的时机已经到来。还一个就是刚才我所说的,我们宏观经济形势现在已经开始好转,比如外贸也好,物价也好,投资规模也好,都已经有了明显的上升,我认为这个时候可以减缓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我认为这两个方面是需要考虑的。

(学员提问)

有这个问题。就是一般来说呢,我们在经济学上来看待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他是好还是不好,他带来多少积极的效果和负面的效果,我们一般有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这种政府的开支他排挤了多少企业的投资或消费者开支?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排挤效应或者叫做挤出效应。那么这个挤出效应的大小可以判断政府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说你政府开支越大,排挤的私人投资也就是或者是企业的投资和消费者的支出越多,那这个扩张政府开支负面影响就比较大,是不是?这是我们一个

判断的根据。还一个就是政府开支的本身要做成本收益分析,也就是说扩大政府开支,根据你所说的,他会带来好处,比如说启动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率,解决更多的人就业,这会带来好处,我们可以叫做政府扩大财政开支的收益。但是它也有它的代价,也就是它的成本,比如说他增加了债务负担,增加了税收,而且根据经济学家们的多数人的看法,就是政府开支的项目他的投资的效果不如私人企业的投资效果好,他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因为这是什么?公共投资,他损失的不是某一个人的钱,不像私人投资,那他是自己口袋里的钱,所以他要精打细算,是不是?国家投资可能不是精打细算的,反正是国家的钱。因此经济学家们多数人的认为,这种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比较起来,它的效益要明显的低于私人投资。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同样是100万的投资,如果是私人投资的话,他会带来更多的净收益,如果是政府投资的话,他会带来较少的净收益。那么我们在分析政府积极投资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时候,也要比较这个方面的成本和收益。

(学员提问)

你说这个双赤字的问题,是不是?是这样。这个呢一般来说,财政赤字如果是在正常的年景多数经济学家不主张搞财政赤字。只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

候,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多数经济学家主张实行财政赤字。那么财政赤字如果是负担过重的话,因为财政赤字必然会造成政府负债。那么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负债他实际上是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这个宏观经济就是不安全的。根据这个国际上通行标准,也就是说多数的发达国家所说的标准,政府的负债应该不能高于GDP的60%。那么财政赤字不要高于GDP的3%--5%。如果突破了这个界线,就认为这个宏观经济有隐患,短期内可能不出问题,但是长期会出问题。诸如贸易赤字呢,我们知道他是国际收支率差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么一般认为这个泰国的金融危机,还有像这个墨西哥的金融危机,主要都是由于国际收支逆差引发的。至少国际收支逆差是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很重要的因素。因为现在各个国家的经济都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全球化,那么这样一个国家如果他的外贸逆差过大的话,那么金融市场上一旦发生波动,或者说这个游资的投机的冲击过大的话,就会导致这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这个呢在七十年代以来已经有好几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证明了这个观点。那么美国的财政赤字或贸易赤字,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他的财政赤字我们说到了万亿美元,那是

一个天文数字。那么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国民多数人都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应该要减少这个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上从七十年代开始,从六十年代开始,经济学家们就在呼吁削减这个财政赤字。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实现,一直到克林顿政府才实现。美国的贸易逆差这几年有扩大的趋势,但是美国的经济为什么还比较安全?而且还出现了新经济呢?我认为这个有方方面面的原因,这和美国处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有关系。那么简单的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强,经济规模比较大,因此他的贸易逆差,从他的绝对量来说,是相当惊人的,但是他的贸易逆差,占美国GDP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还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什么呢?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处在一种霸权的地位,也就是说虽然布林敦森林体系垮台以后,美元不再等同于黄金了,美元的地位有所削弱,但是在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间,美元仍然是坐第一把交椅的,也就是说美元仍然是等价于国际货币。那么这种独特的美元的地位对美国人有很多好处,带来很多好处。经济学家们把这些好处笼统的称作美元红利,就是说他凭借美元在国际经济中的垄断地位给美国人带来很多的收入。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中国人,我们中国要发生贸易逆差,我们要想办法增加出口,多换美

元外汇,来弥补这个贸易逆差,是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要出口许许多多的产品。但是美国发生贸易逆差,他不忙不慌,为什么?如果有一个国家向他说你要把我的贸易逆差补起来,他比较简单,他可以开动印钞机多印一些美元钞票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是不是?也就是说别的国家要通过挣美元来弥补贸易赤字,美国人只需要印美元,来弥补贸易赤字,这个反差是相当之大,所以美国人对这个巨额贸易赤字呢不是很着急,这和美国的一个特殊情况是有关系的别的国家呢恐怕都不会享受到这样种优越的待遇。

按照主持人的意见呢,今天晚上大家有一个讨论,那么让我出两个题目,晚上大家可以在一块讨论讨论,一个题目就是,请大家谈一谈我们近几年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第二个问题就是根据大家在企业的经验和实践认为我们近几年企业投资不旺的原因何在?

那么利息率有什么特点?它如何影响投资需求呢?那么利息我们知道是由货币的供给或货币的需求来决定的,也就利息率在凯恩斯看来,不能看作是储蓄或投资的报酬,而应该看作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决定的一种价格,也就是货币市场上的价格。那么这个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比如说我们人民银行决定今年的货币供应量,M1、M2分别增长多少。那么这个政策一定,我们2001年的货币供应量,大体上就决定了。因此货币供给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只要货币政策不改变,货币供应量就不会改变。因此凯恩斯说,货币供给是没有弹性,他不能随时变化,不能像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一样随时的变动,所以货币供给是没有弹性的。那么货币需求呢?简单的说呢就是消费者想在手头持有货币的一种需要或要求,凯恩

恩斯把这种需要称为流动偏好,也就是流动偏好表明的是货币需求。那么既然货币供给是没有弹性的,所以凯恩斯主要分析的是货币需求对利息率的影响。他认为对利息率的影响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货币需求,也就是流动偏好。那么货币需求有什么决定呢?凯恩斯认为消费者之所以要在手头持有一部分货币,或者说所以生产企业之所以要在手头经常保留一部分流动资金,主要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对于消费者来说,他持有货币的需要是出于三种动机。凯恩斯分别把它归纳为交易动机、谨慎或者是预防的动机以及是投机的动机。这三种动机决定了消费者对货币的需求。

那么什么叫做交易动机,所谓交易动机就是由于在日常生活当中,消费者的收入或支出在实点上是分离的。什么叫做在实点上是分离的呢?比如说做为我们拿工资的这一点最明确,假定说我月初发工资,那么我每个月月初发工资,我不是每天都发工资,是不是?因此我这个月月初拿了工资以后,我就要算一算我留下多少钱应付这三十天的开支,能够使得和下一个月月初发工资能够接上茬。也就是说收入是在月初的某一天得到,但支出要持续这三十天,因此这在实点上收支分离的。那么要为了应付这日常的开支,我就要经常在手头持有一部分货币,因为我每天都开销,因此我就要想一想在手头持有多少货币,应付每一天的开支的需要。这个叫做处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那么第二种动机 叫做谨慎动机或者叫预防动机。所谓谨慎动机或者预防动机是指在经济生活中会有未预料到的支出,或者会出现有利的购买机会。那么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我们就要在手头持有一部分货币。比如说根据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假定说我每天开支要花二十块钱,那么一个月下来我算了一下留600块钱,但是你仅仅有600块钱并不能应付全部的交易的需要,为什么呢?假定说有一个朋友从外面来了,我要请他吃饭,假定最便宜吃一个麦当劳我要花80块钱,那么如果说我仅仅满打满算每天留二十块钱的开支,那这意味着我请朋友吃饭以后,我剩下还有四天的开支没法打发了,因为我把这80块钱请朋友吃饭了。因此我们在这个之外还要有一个谨慎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因此在这个交易动机以后还要持有更多的货币数量来应付日常的开支需要,这个叫做谨慎或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那么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谨慎或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持有量越来越多。比如说医疗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要留一部分钱来应付生病的开销。那么这个就是一种谨慎或预防动机的开支,还有应付意外事故要留一部分钱

,意外事故比如说失业了,那么失业光靠政府的那些救济金不够应付生活,所以现在存一点,以防万一我这个企业倒闭,或者我以后不能工作了,那么也要留一部分钱。因此除了交易动机以外,还要有谨慎或预防动机须要持有一部分货币。那么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好,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好,都是一个人收入的增长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收入水平越高,他基于交易或谨慎动机持有的货币数量就越多。那么这可以观察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现象,那就是什么?一般的工薪阶层,他经常保留在钱包或者口袋里的现金是不多的,恐怕也只有几百块钱或几千块钱,但是收入很高的这些大款,他经常保留在手头的现金是很多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人会经常雇一个保镖给提一个密码箱,里面放大量的现金来应会日常的开支,是不是。这就是收入和他的交易或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成同方向变化的一个例子。所以一个人的收入水平越高,这两动机持有的货币需求就越多,一个人的收入越低,基于这两种动机持有的货币需求就会越少。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增函数的关系,就是这两个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和收入水平之间是一个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第三个动机是投机动机的变化需求。所谓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股票债券上进行投资来赚取股票或债券的差额,从中获得利润。那么这种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息率的减函数,也就是说进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跟利息率程反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利息率越高,那么这种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会越低,反过来说这种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动机就会越高。之

所以会这样呢?主要是由于利息率和股票市场的价格,或者说债券市场上的债券价格,有一个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也就是说利息率越低这个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就会越高,那么证券市场上价格的变化会引起投资者看涨或看利息率的变化,比如说现在这个利息率比较低那么证券市场的价格就比较高。由于证券市场价格比较高,投资者就有一种看跌的心理,就是预期不久证券市场的价格会下降,所以投资会把股票或者债券抛出去,换回货币,因此增加了货币的持有,这就是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了。那么利息率降了,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了。反过来如果利息率比较高,债券市场上价格就比较低,比较低投资者有一种看涨的心理,他认为这个价格迟早会上来。这种看涨的心理会促使投资者减少货币的持有,更多的投资债券,也就是更多的购买债券。因此利息率提高会使得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所以利息率或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成反方

向变化的关系。那么整体来说,货币需求也就流动偏好,有交易动机谨慎或者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共同决定。但是凯恩斯认为,对利息率影响最重要的是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是说证券市场上的行为对利息率的的影响最为重要。当然这个情况同我们国家不同,我们国家这个利率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也就是说我们的利率仍然是由中央银行的政策的规定的,包括国内存贷款的利率。那么我们的利率没有市场化,和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是市场化的,也就是说是由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上的供求变化来决定的。我们国家不是这样,不是按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上供求变化来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的,这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留下的产物,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向上我们这一块的改革还是比较慢的,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是非常之低,我们只有对大额的外币存款,已经开始放开,也就是大额外币存款的存户,可以去和商业银行去谈判利率的高低,也就是说这可以通过供求来决定。但是其它类的存款和贷款利息率,仍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连商业银行自身都不能决定。那么在发达国家,因为他的国内市场比较发达,包括他的金融市场,这个利息率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利息率影响最大的就是投机动机,也就是说这个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行为。那么,那也可能大家知道,大家说了,你说这个发达国家的利率由金融市场上供求行为来决定,但是我们经常听说美联储的格林斯潘说是把美国的利息率调了多少,比如说提高了多少,下降了多少。实际上他们那个报纸上所说的那个美联储所调的那个利率,跟我们所说的那个利率不是同一个概念。他所调的就是美国联储,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他调的主要是两种,利率有很多种。那么他主要调的主要是两种,一种就是美联储给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还一个就是美联储规定的商业银行之间的隔夜拆借的利息率,这是很短时间,短期的利息率,那么美联储实际上每次调的都是这两个指标,或者是其中一个指标,而并不是调整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存款贷款利息率。因此他所说的这个利息率调整跟我们所说的这个利息率不是一个概念。那么美国的中央银行他的利息率调整虽然不直接规定各个商业银行跟客户的存款贷款的利息率,但是他会影响或指导这些存贷款的利息率,实际上这个贴现率规定了各个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一个限度。比如说商业银行拿一批商业票据去中央银行贴现,中央银行扣除的贴现率是5%,那

么这样一来你从中央银行拿回来的现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话,你向企业索要的贷款的利息率必须高于5%,否则你如果是等于5%或低于5%,你商业银行就要赔钱。所以他实际上是规定了,他这个利息率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或者是指导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的高低,他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率贷款的变化,那么同时他也会影响存款利息率的变化。比如说如果我贴现,贴现率5%,那么存户跟我说存款的利率要高于5%,那么我肯定就不愿意吸收更多的存款,我去贴现,所以他也会影响存款利息率的变化。因此在发达国家并不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他的存款和贷款的利息率的多少,无论是一个月的、三个月的、六个月的、三年的还是五年的,但是它这个贴现率的变化,隔夜拆借率的变化会影响各类存款贷款利息率的变化。因此这个做法跟我们的情况大大的不一样,我们不仅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决定的,那么各类存款,各类贷款,各类利息率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因此我们这个利息率没有市场化。那么在利息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投机的动机会显著的影响利息率的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利息率会随着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的变化加以调节,也就是说如果货币需求不变,也就是消费者货币需求还是不变的话,货币供给增加,会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利息率。那么同样的,如果是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发生改变的话,那么会提高或者降低利息率,比如说货币供给不变,如果货币需求增加会抬高利息率,如果货币需求减弱,会降低利息率。但是货币供求的变化,他在降低利息率方面是有一个限度的,也就是说如果货币需求状况不变,也就是消费者的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或谨慎动机不变,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利息率,不可能把利

息率降低到很低的水平,这个情况凯恩斯称作流动偏好心理,也就是利息率到某一个低息水平以后,不再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而进一步下降。这和产品市场上情况不一样,产品市场上可能是对该种产品需求不变,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会使得价格不断下降,但是货币市场不一样,这个称作货币市场的流动偏好心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流动偏好心理呢?可以这样来解释,由于这个利息率很低,这个时候的债券价格很高,这个投机市场的债券价格或股票价格很高,因此消费者的看跌心理加强,所以现在他倾向于大量持有货币,而不再把钱花出去。或者可以这样来理解,比如利息率很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很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因为个钱我可以放在口袋里,也可以存在银行里面取利息,那么我把钱放到口袋里,就不能得到这种存款的利息,因此我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是我失去了银行存款的利息,那么由于现在这个利息率很低,因此我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很小,也就是说利息上没有多少损失,所以人们现在倾向于手中大量持有现金。那么这样一来中央银行发放再多票子,都会进入消费者的钱包,因此在利率市场上不会引起什么变化。那么现在我们活期存款的利息率很低,那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一两年来,活期存款的增长的比较缓慢,虽然总的存款还是不断攀升,但是活期存款增长比较慢。因为什么,存一年存个几万块钱也得不到几块利息,那你有时候还不够花功夫钱,很多所以就不存活期存款,现在存活期存款很大的原因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因为你把比较多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被小偷偷了,所以很多人不出于活期存款的利息率的考虑而去存款,而是出于安全的原因而去存款。那么这个活期存款的利息率很低,就是因为现在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很低。那么这个利息率不容易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他就带来了问题,这个我们休息一会,等一会我们再来讨论。

他不容易降低,尤其是到了某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以后,不再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进一步下降,这种情况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比如说日本,日本98年到99年,利息率基本上处于流动偏好心理的状况,就是说日本的中央银行虽然不断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但是金融市场上的利息率就是下不来,因此投资的情况就不好。那么现在我们把投资的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由于投资一方面取决于投机的利润率,一方面取决于利息率,那么我们就得到结论,当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相等的时候,投资规模就停止。也就是说投资规模就决定了,投资不会再增加。也就是说从一个企业来说,当你预期的利润率大于利息率的时候,你肯定愿意增加投资,那么随着投资的

不断增加,预期的利润率下降,利息又在某一点停止不动,那么或迟或早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相等,当这两者相等的时候,投资就不会再增加。凯恩斯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长期下降,利息率由于流动偏好不容易自动的降低,所以有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相等的这一点所决定的投资等量,不能完全填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所造成的收入和消费的缺口,这就导致经济生活中的总需求不足。简单的说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存在,使得消费支出落后于收入的增加,那么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心理的存在,使得投资不能足够大以至于完全填补收入或消费之间的缺口。所以凯

凯恩斯认为,经济社会的正常的情形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他把这种情况称作有效需求不足,他认为这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的经济情况,就是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总是会有效需求不足。那么这个结论和古典学派的结论恰好相反,所以凯恩斯这个结论是比较悲观的,那么他就解释了三十年代大危机和二十年代英国长期蔓延萧条的原因,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什么有效需求不足呢?因为存在边际消费倾向,因为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规律,所以总需求总是小于总供给,因此带来失业,带来生产过剩,他认为原因是在这里。那么通过这个凯恩斯这个系统的分析,现在就找到了经济中为什么会存在总需求不足,这个原因要从消费者的消费的行为,要从生产者的投资行为去寻找,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上去寻找。那么这就像看病一样,一个发烧,发烧是一个表现,就像宏观经济当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一样,那么发烧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发烧,那么凯恩斯就找出这个原因何在。他把它概括为三大规律,那就是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律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的心理规律。这三大规律他认为这是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那么既然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了,经济学家们的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也就是说你把病因找出来,还要根据这个病因开一个处方,怎么来治病。凯恩斯为此给英国的政府和美国的政府开了处方,怎么解决这个总需求不足。那么凯恩斯开出的处方呢就是宏观经济不能依靠自由放任,要有政府干预,也就是说凯恩斯的分析是从两部门出发的,但是他最后的落脚点是三部门经济,需要有政府介入宏观经济活动,否则宏观经济的环境就是失业和生产过剩,也就是总需求不足。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政府干预,这样凯恩斯就由两部门分析就走向三部门。那么政府如何干预呢?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三部门经济,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加政府开支构成的,因此我们就找到怎么干预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分别是要刺

激消费需求、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政府开支。那么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呢,主要是围绕增加这三个变量提出来的,那他具体来说提出了三大类政策,一类政策叫做刺激消费的政策,第二类政策叫做货币政策,第三类政策叫做财政政策。

我们简单的说说呢这个政策主张。刺激消费的政策,那么刺激消费我们知道消费需求的增加一方面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取决于消费倾向,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着手刺激消费需求增加,就有这样一些办法,一个办法就是要增加收

入。增加收入,凯恩斯认为主要是增加第一收入阶层的收入,凯恩斯说要增加穷人的收入为什么呢?因为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道理,富人他的收入水平高,他的平均消费倾向比较低,而穷人收入低,他的平均消费倾向就比较高。因此把一部分收入由富人转移给穷人,那会扩大穷人的开支,从而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所以凯恩斯主张要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通过向富人征税的办法 ,把富人的一部分钱拿来,然后再分配给穷人。那么怎么进行再分配呢?凯恩斯提出了一些主张,比如说开征遗产税,那么实行累进所得税,这实际上都针对高收入的富人阶层的,穷人没有多少遗产,那么累进所得税呢,受损失的主要是富人。那么穷人本来就没有多少大收入,所以累进所得税他也赚不了多少。所以凯恩斯主张开展遗产税和实行累定所得税,这是一个办法。还一个办法凯恩斯主张要鼓励消费,那么怎么鼓励消费呢?凯恩斯提出的主张一个是主张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就是你现在没有多少钱可花,但是你可以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消费信贷实际上就是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也就是说向未来的收入透支,这不是提高了眼前的消费倾向?这是一个办法,叫做发展消费信贷,也就是信用消费。还有一个办法凯恩斯主张怎么鼓励消费呢?他说鼓励要鼓励人们多花钱,他说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个富人有钱,那么富人有钱的时候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就可能给自己造一个很漂亮的坟墓,比如说像浙江温州那一带,老早的时候,人还健在的时候坟墓就造得很漂亮,甚至为小孩子造好了坟墓,因为他有钱对不对。可是凯恩斯说这种消费行为可以鼓励,鼓励富人每个人造一个坟墓,鼓励他要造两个或三个坟墓,多造坟墓,为什么要多造坟墓呢?因为修坟墓一方面要耗废资源,本来现在社会的产品就过剩了,比如说水泥过剩了,砖过剩了,钢筋过剩,那么他多造坟墓必须要多耗废这些资源,那么就

吸纳了这些过剩的产品。还有一个就是他造坟墓不可能自己造,他就要雇人,现在失业人比较多,把这些失业者雇来以后呢,他要给他发工资,这样就解决了这些失业人的工作手收入的问题,所以他说要鼓励富人多造坟墓,那么他说古代埃及的法老实际上修这个金字塔并不完全都是坏事,他说现在如果富人有钱,也不妨鼓励他们去修金字塔。他说这样可以解决消费需求不足,这是他在消费需求上的刺激消费的主张和建议。那么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认为,主要要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所谓廉价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

率,来达到刺激投资的目的。他认为货币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凯恩斯对这个问题,对这种政策报有谨慎的态度或者是不乐观的态度,他认为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有限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碰到流动偏好心理的话,货币政策对刺激投资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利息率降到某一点以后,他不再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进一步下降,因此中央银行增加再多的票子,也不管用,他不能刺激投资,所以凯恩斯并不看好货币政策。那么比如说在三十年代,三十年代那个大萧条,美国联储再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能解决投资的问题。那么98年99年,我刚才说了,日本的中央银行想了很多主意,也没有办法启动投资。所以利息率的作用在这种时候,这个货币政策他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凯恩斯不看好货币政策,那么他比较看重的是第三个政策主张,那就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简单的说呢就是扩大政府开支。那么扩大政府开支就有两个问题要涉及到。一个问题是政府开支的钱从哪来?第二个是政府开支的钱要花到哪去?那么政府开支的钱一般来说有两个途径,他的来源。财政开支钱的来源。一个是通过增加税收的办法,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借债的办法,借内债或借外债,这两个办法都是政府财政开支的奖金来源。凯恩斯不赞成通过增税的办法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政府的财政开支筹措资金,而主张通过借债,为什么呢?凯恩斯说增加征税,这个税收不是来自生产者就是来自消费者。来自生产者,会减少生产者的收入,因此会减少生产者的投资需求。向消费者增加税收,会减少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因此会减少消费者的需求。所以通过增加征税拿来的钱虽然扩大了政府的需求,但是同时却减少了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因此这只是把一部分需求由企业或消费者转移到政府部门,那么这对增加需求总量没有什么好处,只是使总需求结构发生转变,不能增加

总需求的规模。所以凯恩斯认为,这种通过征税的办法扩大政府的开支,不是一个好办法,因此他主张借债。所谓借债就是目前通行的办法,发行国库券,也就是发行国债,凯恩斯认为应该采取这个办法。那么这样一来就导致政府负债,凯恩斯认为政府负债不是像古典学派那样,像家庭负债一样那样都是坏事,他认为不是那样,要改变理财的观念。这是政府开支的钱从哪来。那么下面的问题是政府的钱花到哪去呢?凯恩斯说政府的钱不能再花在企业投资的那些领域,不能花在有形产品的生产上,为什么呢?因为你花在企业本来已经投资的那些领域,那么你必将和私人企业

争夺市场,那么你花在有形产品的生产上,本当现在已经是生产过剩了,那么会进一步加剧过剩,他说这没有什么好处。因此政府的钱花在哪呢?他认为要花在私人企业不能够或不愿意投资的那些领域,和非有形产品的生产上,他呢把他叫做公共工程上的。比如说像修水坝,修铁路,修城市的自来水设施,供电系统,这些是政府的投资的目标。这些项目要么私人不愿意投资,要么私人无力投资,这些项目需要耗废大量的资金,但是它不会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不会加剧生产过剩,所以他认为政府的投资应该是这样来选择。那么由于一方面是扩大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也不增加税收,这必然会导致政府的财政赤字,凯恩斯说财政赤字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生产过剩的时候,会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因此不是坏事。他说不要像古典学派那样一味的追求财政收支平衡,预算可以不平衡,尤其是生产过剩的时候,在总需求不足的时候,应该要通过财政赤字的办法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所以他反对古典学派的平衡预算的政策主张和理财思路。而且凯恩斯还说,如果一个国家他的公共工程修得很好了,比如说水坝也修得很好,发电厂也修得很好,铁路、公路、运河都修得很好,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他说政府还有办法解决总需求不足,什么办法呢?他说你不防让财政部把这些新钞票放到旧瓶子里去,把这些装满钞票的旧瓶子埋到废矿井里面去,然后雇人把这些装满钞票的旧瓶子挖出来,他说这样也可以解决需求不足。那为什么他这样说呢?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政府找了一帮人干活,给一帮人付工资,但是同时却不向社会提供有形产品,是不是。不会加剧过剩,也就是说他增加了需求不会增加供给,对不对。增加了需求不会增加供给,因此可以解决问题。他说如果政府真是没有办法可想的话,不妨可以采取这个办法,或者再让人拿了工具在地下挖洞,挖坑他说这也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凯恩斯特别看重的是这种财政政策的效果,他认为这个财政政策的作用是明显的,是直接的,他对于启动总需求来说,是

作用是很大的。因此他向英国政府,向罗斯福政府都大力主张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政府开支增加来扩张总需求。那么这是凯恩斯的模型以及他的政策主张。

下面我们要说的第三点叫做ISL模型,

(原录象带有断)总需求不足,那么….扩大内需,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的凯恩斯的主张那就是要扩大消费开支,扩大企业投资,扩大政府开支。那么为什么政府后来强调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呢?那是这样,就是最初的时候,就是97年下半年到98年,政实际上还没有明确的提出来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个时候,主要使用的,或者说使用力度比较大的还是货币政策。后来看到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明显。比如说扩大了信贷规模,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不断的下调利息率,但是对启动投资或消费并不明显。所以到98年下半年开始,明确的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个在我们研究经济学的人来看呢,这个说法实际并不好。这里所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指扩大政府开支的财政政策,是不是?也就是通常的说法,叫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是我们的政府不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他可能认为这个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不好的,因为他要刺激经济,可能是不好的。那么就像给一个人用兴奋剂一样,这可能不是太好一个办法,所以他用了积极的,那么积极的可能是被认为是中性的词,中性的词。那么这个说法为什么不好呢?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这个提法不准确。为什么呢?我扩大政府开支也好,我减少政府开支也好,我推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也好,我推行紧缩型的财政政策也好,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是。我只要操作财政政策,我只积极的使用财政政策,不论是扩大开支还是缩小开支,都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我政府如果不做,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什么都不做,那才是消极的财政政策,对不对?所以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取代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个说法是不准确,不好。那么如果按照这样理解,扩大政府开支规模叫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我要减少政府的开支规模就叫消极的财政政策啊?这个说法可能不准确。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用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扩张性财政政策'比较恰当。但是我们经济生活中,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相互的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强调要和国际关系接轨,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创造了很多不同于国际惯例的一些说法和作法,是不是。比如说人家都叫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们非叫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市场不景气了,我们不叫市场不景气,我们叫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lb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