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

更新时间:2023-07-24 00:4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

任世驰李继阳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10008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100872)

摘要 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真正根源是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持续冲击。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各个报告

时点上的现行市价调整账面记录,通过动态反映使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始终保持一致,目标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是 会计的重心是计量 的回归。它与按 目标导向 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本质(信息系统)、会计目标(决策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和可靠)等各个方面是冲突、矛盾的。构建于信息系统论和历史成本原则之上的当代会计理论,与公允价值会计着眼于真实反映的思想相悖。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颠覆,因此必须系统反思和重构当代会计理论。

关键词 公允价值当代会计理论反思重构

一、前言

1990年9月,时任SEC主席理查德 布雷登(RichardBreeden)在美国议会发布讲话时说: 历史成本形成于一个与现在大量市场参与者相互作用的经济环境大相径庭的背景下。 在这种环境下继续使用历史成本是不恰当的,它会减少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于永生,2007),并力荐在银行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代替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定自此正式展开,并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将市价计量(或以市价为基础进行账面价值调整)算作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持续30年的通货紧缩时期 。会计上正式提及公允价值概念是1953年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 。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时代于1960年代末 、以及197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以后 ,都曾多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衍生金融工具盛行以后,因其价值衍生、无(或极少)初始投资、未来交割等特征,给会计计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历史成本的无能为力暴露无遗。以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不仅无法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甚至会扭曲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收益,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因此,改革历史成本计量成为当务之急。布雷登的讲话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在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因为具有 顺周期效应 被指责为 放大了金融危机,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而饱受争议。但理论研究和经验事实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并非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最终得以保留。

1900年前持续30年左右的物价下跌时期,美国会计界普遍流行通过重估进行资产账面价值调整。1900年以后物价开始止跌回升,1953年,CAP在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ARB43) 会计研究报告的重述与修订 中,要求 当无形资产通过证券交换取得时,并持续上涨,这一做法也一直持续使用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发生,并被指责为导致大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其成本应当考虑其对价的公允价值或给予财产的公允价值 。从1969年开始,APB曾分别在第14、16、18、21号意见书和第4号公告中使用和定义公允价值。据统计,1973年FASB制定会计准则以后,至1980年代中期,发布了30个左右涉及公允价值运用的会计准则。

经过此次金融危机风波,公允价值使用有 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感觉,已成为大势所趋。在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之后,未来的公允价值使用必将更为迅速、普遍、广泛(以稳妥为前提)。而痛定思痛以后,为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健康发展,深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并以此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必要,也更加迫切。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

(一)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历程与启示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正式展开于1990年时任SEC主席理查德 布雷登的讲话发表以后。SEC认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计量属性,甚至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此竭力提倡以公允价值进行衍生金融工具计量。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其深刻根源则是会计计量中面临的价格变动。这一点从此前几十年物价波动中对历史成本计量的持续讨论以及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公允价值运用可以看出端倪;衍生金融工具只不过放大了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加速了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进程而已。 会计的重心是计量 (IrijiYuj,i1975),会计的最基本和核心职能就是通过货币计量(表现为计价)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会计的反映或核算职能)。虽然信息系统论出现以后,结合有效市场理论,会计 决策有用 目标下的信息观大行其道,理论界大肆展开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研究,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却使脱离计量基础研究信息含量的谬误一览无余。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转换,就是会计理论中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失败的直接表现,同时也再次证明了 会计的重心是计量 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自1991年FASB接手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来,在1991 2000年期间,FASB一直致力于从现值计价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00年2月发布了这一阶段集大成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 7)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在SFACNo 7中,FASB指出,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是在无可观察市价的情况下,通过 捕捉 各种因素去合成可能存在的市价,而现行市价就是公允价值;同时发现,现值计量的范围是极其狭窄的,它仅仅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初始计量、以及新起点计量和摊配技术(FASB,2000)。因此,单纯从现值计量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显然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所以,2003年6月FASB重新启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此后历时三年有余,三易其稿,最终于2006年9月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57) 公允价值计量 。虽然FASB开篇就声称该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并无创新,仅仅是对此前30多年来各个会计准则和概念公告(甚至包括APB意见书)中分散、零乱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系统梳理,但该准则实际上仍有不少新意,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该准则发布了新的公允价值定义,并以该定义为基础对此前在不同准则和第七号概念公告中发布的公允价值定义进行统一;

二是提出了脱手价计量目标,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中的脱手价;

三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参数的可靠性,将公允价值进行分级,并规定不同级次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不同,公允价值级次越高(即可靠性越差),披露要求越严格,要求披露的内容越多;

四是一改此前的观点,转而承认依据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进行账面价值调整(即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是可靠的,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纵观FASB30余年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和运用,可以发现,FASB从来就强调公允价值计量就是现行市价计量,而现行市价就是公允价值 甚至在更早的CAP和APB时代也是如此。而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困难,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FASB的现值计量研究肇始于1988年启动的一个现值研究项目。1991年接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以后,承接原来的现值计量研究,FASB最初打算借助经济学的资产计量方法,从现值计量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一直延续到2000年。

一是部分交易在初始计量时没有现行交易价格(即现行市价)可以取得,如非货币性交易、衍生金融工具和某些特定类别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发生时入账价格(即公允价值)如何确定成为一个难题;

二是随着初始交易完成后价格的后续变动,后续计量是否进行、后续计量中可靠性如何解决,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分析

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虽然直接诱因是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但归根结底是由物价变动引起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要及时反映会计主体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动,并以变动后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和参照,动态地调整账面价值,使会计账面价值与各个报告时点上的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真正的真实反映。因此,这种以市场为基准和参照的动态反映,又被称作 盯市价格 (mark-to-marketprice)计量。

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相比,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有着迥异的特征:

第一,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会计坚持价值计量。从FASB一直以来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就是现行市场价值,而现行市场价值的度量标准是现行市场价格(现行市价)。公允价值计量的这一特征,将会计计量属性从传统的 价格 转向了 价值 ,是科学的计量属性讨论的开始;

第二,公允价值计量的革命性变革,是在会计反映观上坚持动态反映,摒弃历史成本会计 刻舟求剑 式的静态反映方式。这一变革,要求在交易完成以后的各个后续报告时点上,不断地将各时点的现时价值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调整账面记录,从而保证账面记录与实际状况始终相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映真实;

第三,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会计反映的真实性。它强调计量是会计的重心,要求通过动态计量达到真实反映;通过真实反映实现真实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这一点既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也是衍生金融工具盛行以后,会计屡受指责、并要求变革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根源。

第四,公允价值会计是 会计的重心是计量 的回归。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都是一个计量过程,而不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所奉行的摊配过程。而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割裂、实账户和虚账户分离的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之间天然的勾稽关系重新得到确立。

三、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冲突分析

FASB在SFAS157的 总结 (Summary)中,就该准则与FASB概念框架的关系专门谈到了几点:

(1)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是在考虑了SFACNo 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的基础上制定的;(2)该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定义考虑了SFACNo 6 财务报表的要素 中资产和负债的概念以及市场参与者的情况;(3)该准则还进一步阐明和/或重新考虑了SFACNo 7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中某些方面的指南,并将在委员会的概念框架研究项目中考虑修订第七号概念公告的必要性;(4)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提供,与SFACNo 1 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所提出的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一致的。

FASB在SFAS157中的特别声明,其实是要说明两点:第一,SFAS157与FASB的概念框架在总体上是一致的;第二,SFAS157中的内容,与部分概念框架可能存在冲突,比如SFACNo 7(甚至可能包括SFACNo 6中的资产、负债概念等),所以未来存在修订SFACNo 7(等概念公告)的可能。

虽然FASB已经意识到了以SFAS157为代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现行会计理论体系(以概念公告为具体表现形式)存在的可能冲突,但对二者冲突程度的认识仍然远远不够。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会计中蕴含着的对当代会计理论的颠覆,或许是FASB根本未意识到的。 实际上自货币经济和货币作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单位以来,会计始终是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以前的计量属性讨论,基本上都庸俗化为各种价格的讨论,在会计计量属性的讨论中,关于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本 糊涂账 。

注重计量、强调通过动态计量达到真实反映的公允价值会计,无论在局部和整体上,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都是相互冲突、互不相容的。

(一)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局部冲突

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局部冲突,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与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代表的当代会计理论,在诸多细节方面是相互矛盾或不相一致的。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

(1)就公允价值计量与SFACNo 1 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而言,公允价值会计强调计量,坚持真实反映,因此真实反映事实上成为会计的根本目标;SFACNo 1曾将会计的首要目标界定为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即会计信息具有导致信息使用者作出差别决策的能力;公允价值会计虽然声明公允价值是更相关的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追求的并不是决策有用,而是真实反映,通过真实反映,做到不误导信息使用者,自然地达到与决策相关。因此,从深层次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和SFACNo 1所提倡的会计 决策有用 目标并不一致。

(2)就公允价值计量与SFACNo 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而言,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以此为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再是矛盾的,可靠是相关的基础,而相关则是信息具备可靠性后自然的结果。FASB曾认为,某些时候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可兼得,而FASB更偏重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对FASB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是一次颠覆。

(3)就公允价值计量与SFACNo 6 财务报表的要素 而言,公允价值会计从来就坚持现行市场价值计量,而现行市场价值的计量标准是现行市场价格,这种计量始终坚守 现在 时点,而不是面向未来计价;在SFACNo 7的现值计量中,FASB曾明确指出,现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并且专门说明,即使通过现值计量需要使用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信息,但其目的也是通过估计未来 捕捉 其现在价值;而SFACNo 6中的两个基础性要素 资产、负债的定义,都强调 未来经济利益 ,两个要素的定义都是面向未来的。虽然FASB在SFAS157中特别说明公允价值定义与资产、负债定义不矛盾,但二者在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仍然一目了然。

(4)就公允价值计量与SFACNo 5 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而言,其冲突更为明显。SFACNo 5提出了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场价值、可实现(结清)净值和现值等五种计量属性,其核心是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传统;而公允价值计量则是对历史成本计量的彻底否定和颠覆,其核心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全面取代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整体冲突

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整体冲突,表现在公允价值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构成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是相互矛盾、格格不入的。

FASB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由1978年以来发布的SFACNo 1 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SFACNo 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SFACNo 6 财务报表的要素

点和导向进行演绎,其构建路径可以概括为:

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为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需要划分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反映 分类计量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 。

遵循这一理论体系,FASB将会计对象划分为十大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当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因遭受物价变动的挑战而备受指责时,则采用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作为权宜的选择,包括发布了SFACNo 7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作为SFACNo 5这一计量公告的补充。 (对SFACNo 3的修订)和SFACNo 5 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特征,FASB和研究者认为是以会计目标为起见SFACNo 6中的资产和负债定义。

而深入分析和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和目标,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所遵循或要求的会计理论,与FASB构建的上述当代会计理论是完全背离的。如果参照当代会计理论的构建思路,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体系及其构建路径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会计的重心是计量 )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反映(真实的计量结果) 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根本要求(特征) 划分会计要素分类反映 分类计量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现行市场价格) 。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真实反映成为会计信息的根本特征;具备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才能不误导信息使用者,自然地会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有用(相关)不是会计的目标,而是会计信息具备真实性以后自然达到的结果。

四、当代会计理论及其构建基础反思

(一)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脉络分析

1.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分析

FASB和研究者认为,FASB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包括五个层次。见图1

:

图1FASB的会计理论结构层次图

对于这一理论结构,FASB和研究者将其概括为 目标导向的会计理论体系 ,以与此前按 假设 原则 以及 会计本质导向 等构建路径建立的会计理论体系相区别。

按照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的观点,会计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系统论认为,任何人造的系统,都有系统特定的目标。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当代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实际上表现如图2的五个层次

:

图2FASB实际的会计理论结构层次图

在这一体系中,会计的本质(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决定了会计的目标(信息对决策有用);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特定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从技术层面看,是一种分类计量(即核算)行为,因此必须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合理分类、科学计量,分类的结果就是会计对象要素;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如何准确计量各会计对象要素,以满足决策有用目标?准确的会计计量依靠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当代会计理论主要坚持历史成本基础以及实现、配比原则)。

因此,当代会计理论的构建,虽然名为 目标导向 ,实际上仍是 本质导向 ,遵循的构建路径如下:

会计本质 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要素 会计确认与计量 。

2.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分析

以 目标导向 为特征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与FASB构建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历程是完全一致的 :

(1)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正式提出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的观点,对会计本质进行了全新界定;

(2)承接AAA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观点,以及特鲁布鲁德委员会(TruebloodGroup)的研究报告,FASB在其成立后发布的SFACNo 1 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1978)中,在承认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 决策有用 的会计目标;

(3)在两年后发布的SFACNo 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1980)中,提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将会计质量特征划分为四个层次;

(4)在同年发布的第SFACNo 3 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

财务报表的要素 所替代)中,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

确认、计量进行系统阐释。

(二)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反思

笔者认为,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信息论和系统论;二是历史成本原则。信息论和系统论决定了会计的本质和目标,以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历史成本原则决定了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因此,反思当代会计理论,要从反思当代会计理论构建的两个理论基础着手。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laudeElwoodShannon)将信息定义为 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

的描述 (陈前斌等,2007),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并将信息划分为技术信息、语义信息和价值信(1980,后被1985年发布的SFACNo 6(5)四年后发布的SFACNo 5 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1984),对五种计量属性和会计

息。按照这个分类,会计信息属于语义信息的范畴。这种信息强调信息是一种 标记 或 形式 ,即传递具体内容的 载体 。

信息论虽然是20世纪初才提出的新理论,但它并不是一个新事物。人类早期会计的 结绳记事 就是在储存和传递信息;古代用点燃烽火的方式报告敌情来袭,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论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 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有目的性的运动,从而达到对某个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研究法 (陈依元,1988)。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世界就是一个信息的集合体,各种物质都是一个信息源。而信息论则是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被广泛使用。按信息论的观点,不同领域的信息按内容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思维信息,按表现形式不同有文字信息、图形信息、数字信息、声音信息等等,一切事物或事件,都是特定的信息源,各门学科的研究,都是对各自学科领域内的信息源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科学理论(规律),而这种科学理论就是以文字或数字等形式提供出来的、关于所研究对象的编码信息。物理学研究的是物理信息,本质上是指负熵;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信息,本质上是遗传信息;思维信息(包括会计信息)研究的则是语义信息,即与外界沟通、交换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学科其实都是自己所研究对象的信息科学。

同理,系统论也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论而出现的。 系统论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辩证统一 (钱学森,2001),它在强调重视整体、从整体上观察、分析、认识和把握所研究对象的同时,还要 前已述及这一构建路径实质上是 本质导向 ,遵从习惯,此处仍称其为 目标导向 ,以免发生混淆。FASB按照信息系统论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在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发布以后事实上即已宣告基本完成,它由第一、二、三和五号概念公告构成(第四号概念公告是非盈利组织的会计目标,不在企业会计的范围之内)。此后发布的第六号概念公告是对第三号公告的修订,因此事实上可以看做第三号公告的替代;第七号公告是一个会计计量公告,因此可以看作第五号公告的补充和延续。第一、

二、三、五号公告正好构成上述会计理论的五个层次,其中第一号公告实际上包括了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两个内容。

近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Wiener)曾说,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物质、能量是并列的三大要素。见维纳1948年发表的论文 控制论 动物和机器中通信与控制问题 。

求深入系统(即所研究对象)内部,深入地了解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子系统,一步步把研究对象还原到越来越深的层次。科学的认识论不能仅仅注重对局部或细节的了解(还原论),也不能仅仅注重对整体的认识(整体论)、不深入整体这个 黑箱 去了解细部,而应该将两者结合,有分有合。这就是系统论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仅仅坚持 还原论 ,就会犯 盲人摸象 的错误;而仅仅坚持 整体论 ,则会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事物内部透彻认识和了解事物。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工程科学等各学科都在广泛使用系统论的思想,各自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正如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 冯 贝塔朗菲所说, 处处是系统,大到宇宙、小到一个人或一项特定事物,都可视为一个系统 (葛家澍、刘峰,1998)。而系统论的思想,其实在其被正式提出以前,人类就在无意识地广泛使用。中医诊病就遵循了典型的系统思想 它将人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强调治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孤立地看问题(还原论),而应采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从现象看本质,从病源上着手,表里结合,辩证施治(还原论与整体论结合);闻名中外的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古代人类社会在水利治理上运用系统思想的杰出典范 它将岷江水利治理看作一个 防、治、用 相互联系的整体,整个治水工程由分水工程( 鱼嘴 工程)、分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 工程)和引水工程( 宝瓶口 工程)三个子系统构成(还原论),三者成为一个总系统,集防洪治水、排沙、灌溉于一体(整体论),变岷江 水患 为 水利 ,整个工程体现了非凡的系统观。而在这些典型事例中,在运用系统思想的同时,人们常常直接将研究或改造对象称作系统或系统工程,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常被称作一个治水的系统工程。

将会计的本质界定为一个信息系统,只指出了会计与其他学科(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共性的一面,只看到会计数据的外在表现形式,丝毫未触及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的独特个性和内在本质特征,未触及会计信息的内在属性、产生根源、承载内容、产生方法等实质内容。

根据路径依赖原理,当会计的本质被界定为 信息系统 以后,作为一个向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

人造系统,其目标自然地被界定为 决策有用 ;而决策有用的信息,自然要求真实可靠并能有助于使

用者据以做出决策,因此 相关性 和 可靠性 顺理成章地成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 。以此为

基础,借助20世纪70年代前后正式形成的有效市场理论,会计学术界展开了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 即相关性 的实证检验。但是,会计信息有用与否的判断者是信息的使用者,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会计,如何在提供会计信息前知道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有用?如何了解千差万别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并据以提供满足他们决策需要的不同会计信息?因此, 决策有用 的会计目标从来就是一句空话,它甫一提出,就曾遭受到希尔顿、斯特宁等的猛烈攻击(加里 约翰 普雷维茨等,2006)。

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上坚持了历史成本基础。历史成本计量将账面价值 一劳永逸 地固定在最初的交易价格上,是一种 刻舟求剑 式的静态反映观。坚持历史成本计量,账面记录与不断变动的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不可能在各个后续报告时点上保持一致。因此,以历史成本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确定的经营成果,就不可能是真实的,它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扭曲、对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一目了然。衍生金融工具盛行以后,这种扭曲和误导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上达到了极致。

信息系统论与历史成本基础在会计中的结合,使当代会计理论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矛盾与尴尬: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在目标上要求对使用者 决策有用 ,这就要求会计信息 相关 并且 可靠 ;而坚持 会计信息系统论 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目标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比如 反映真实性 (或 可靠性 )。但 决策有用 作为目标具有 永不出错 的特点;而 可靠性(反映真实性) 能否实现,则依赖于由会计计量所决定的会计模式。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基础上,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反映真实,因此以可靠性作为目标马上就会陷入困境。所以,历史成本基础上的 会计信息系统 不可能以 可靠性 作为目标。这也正是FASB偏重将相关性作为第一位的质量特征的根源。

可靠性特征的入选,仅仅是在传统会计思想影响下妥协和权衡的结果。

历史成本计量,会计信息 具有可靠性 但却不相关,会计始终在报告 具有可靠性 却 无用的数

字 (RobertSterling,1984)。因此,FASB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不可兼得的,会计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FASB更倾向于相关性。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认为正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对会计的困扰,使历史成本会计始终 在报告无用的数字 ;结合 会计信息系统论 (即人造系统都必须有特定目标),从而导致了会计目标被直接界定为 决策有用 ;而且,正是在 决策有用 目标下,由于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会计信息总是与实际脱节,是 无用的数字 ,而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理论和实务总是偏重可靠性,所以FASB认为需要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而为满足 决策有用 的会计目标,FASB只能更偏重于选择相关性。

但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源于什么?难道相关性能够如空中楼阁凭空得到?如果不是历史成本计量所坚持的 刻舟求剑 式的、机械的静态反映观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收益的扭曲,可靠性会退居次要地位吗?进而会计的目标会是 决策有用 吗?甚至会计的本质会是 一个信息系统 这样一个可以通

用于各门学科的、永不错误的 、但却丝毫无助于揭示会计特殊本质(独特个性)的定义吗?

当代会计理论面临的冲突与困境,可以表示如图3

:

图3当代会计理论的矛盾

五、结论与启示

当代会计理论是以信息系统论和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实际上按照 本质导向 构建的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界定会计作为独立学科的特殊本质毫无裨益,误导了会计目标的确定;而历史成本原则所坚持的静态反映观,对纠正会计信息系统论的错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力不从心。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的当代会计理论实际上是一个混乱、自相矛盾的体系。公允价值会计从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着手,对当代会计理论提出了挑战。基于公允价值基础重构科学的会计理论,并以该理论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践,既是科学的会计理论构建的需要,也是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和实践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于永生.

陈依元.

钱学森.2007.IASB与F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8~192007.信息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4陈前斌,蒋青,于秀兰.1988.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382001.创建系统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65

1998.会计大典第一卷 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10

2006.美国会计史 会计的文化意义.杜兴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63~葛家澍,刘峰.

364加里 约翰 普雷维茨等.

IrijiYuj.i1975.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Edition

FASB.2000.SFACNo.7: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Highlights

paniesarereportinguselessnumbers.Fortune,1:105 由于坚持 刻舟求剑 式的静态反映观,这种可靠是一种机械的可靠,实际上强调的是机械的可验证性,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 可靠。

这种定义就是实证研究者一再指责规范理论犯了 无法证伪 的错误、并且因无法证伪而毫无意义的具体表现。

EnglishAbstractsofMainPapers

SeparationTrendofAccountingStandardsandRegulatoryRequirementsonFinanceand

InsuranceandtheRelevantResultsofReforminChina

LiuYuting

Theseparationofaccountingstandardsandregulatoryrequirementsonfinanceandinsurancereflectstheindependenceofdevelopingtheaccountingstandards.Itisveryimportanttoestablishasinglesetofhigh-qualityglobalaccountingstandards.Theseparationisduetothedifferencesbetweentheaccountingobjectivesandtheregulatorygoals.Accordingtotheexperienceof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developmentinmanyyearsandtheresultsoftheaccountingreforminChina,theseparationofaccountingstandardsandregulatoryrequirementsbecomesageneraltrend.Thusweshouldfollowthedomesticandinternationaltrends,andseparateaccountingrulesandfinancialregulatorypoliciesactively,andcoordinateandconvergentthemeffective-ly,soastoenhancethetransparencyofaccountinginformationoffinanceandinsurance,maintainfinancialsecurityandstability,andcomprehensivelymprovethecore-competenceofChina saccountingstandardsandthewholefinanceandeconomy.i

ProperUtilizationofEarningsInformationunderNewAccountingStandards

TheChoicebetweenConsolidatedandParentEarnings

LuZhengfei&ZhangHuili

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inChinahaspotentiallyenlargedthedifferencebetweenconsolidatedandparentearnings,whichwouldbringinfluenceonthedecisionofstockholdersandcreditors,dividenddistributionoflistedfirms,andperformanceevaluationofbusinessgroup.Focusingonpossibleproblemsintheabovearea,thispaperanalyseshowconsolidatedandparentearningsinformationshouldbeproperlyut-ilized.Inthispaper,weclaimthatconsolidatedearningsprovidebasicprofitinformationforbothstockholdersandcreditors,whileparentearningsplayanimportantcomplementaryrole.Fromtheperspectiveofdividenddistribution,onlyifparentfirmmakesdecisionsupontheloweroftheconsolidatedandparentearnings,financialsoundnesswillbeattained.Asfarasinternalperformanceevaluationisconcerned,forthepurposeofbothadequatemot-ivationandcentralizationoffinancialresources,aproperweightshouldbeassignedtotheconsolidatedandparentearningswhenevaluatingtheperform-anceofparentfirm smanagemen.t

RethinkingofContemporaryAccountingTheoryonFairValuePerspective

RenShichi&LiJiyang

Fairvaluemeasurementisrootstockraisedfrompricefluctuating.Thecoreoffairvalueaccountingistoadjustthebookkeepingrecordaccordingtocurrentmarketpriceondifferentmeasurementtime,soastosatisfytherealfaithfulreflectionbydynamicaccountingreflec,twhichisindicatedthattheinbeingofaccountingistomeasurevaluemovementofafirm.Fairvalueaccountingcollideswithcontemporaryaccountingtheoryinthehypostasisandtheobjectiveofaccountingandthequalitycharactersofaccountinginformation,andthelike.Thecontemporaryaccountingtheorybasedoninformationsys-temstheoryandhistoricalcostprincipleisself-contradiction.Anewaccountingtheoryisneededtoguidethefairvalueaccountingresearchandprac-tice.

Cross-sectionalDeterminantsofCorporateTransparency

EmpiricalEvidenceBasedonAgencyTheoryandSignalTheory

TanJinsongetal.

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thedeterminantsofcorporatetransparencyinChina.Accordingtoouranalysisframework,corporatetransparencyisco-determinedbyinteriordrivefactorsandexteriorpressurefactors.Basedonourtheoryanalysis,andusingthedataof2001-2008oflistedcompa-niesincludedininformationdisclosurequalityevaluationofShenzhenStockExchange,weempiricallytestthedeterminantsofcorporatetransparency.Theresultsshowthatinteriordrivefactorsandexteriorpressurefactorscanwellexplaincorporatetransparency,andtheseresultsconsistentwithourtheo-ryanalysis.Moreover,wefindthatinteriordrivefactorsexplainthechangeofcorporatetransparencytoagreatexten,tanditisalsothemaindeterm-inantsoflong-termcorporatetransparency.

ApproachtoPolicyEffectonCorporateCashFlowundertheBackgroundofFinancialCrisis

ChenZhibin&LiuJing

Recentlytherearefewscholarswhostudycorporatecashflowfromtheperspectiveofmacro-policy.Thispaperfocusesonthefiscalpolicyunder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kk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