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串讲笔记
更新时间:2024-07-01 19: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外国文学史串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部分西方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的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奴隶制时期的产物。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的特点。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早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文学,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结果。 [典型例析]
1.简述古罗马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答:古代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诗歌、喜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罗马文学本身的成就不如希腊,但它作为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罗马征服希腊以后,广泛地接受了希腊文化,利用帝国的优势,把希腊文学迅速地推向了地中海周围广大的地域。罗马文学中的东方色彩、基督教色彩又为西方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的模仿,不仅使希腊文学得以保存并传扬四方,还由于罗马生活内容和罗马审美趣味的渗透而具有更为独特的价值。因此,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毫不过分的:“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2.古希腊文学分为哪几个时期?其成就各是什么? 答:古希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由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荷马史诗是希腊人从野蛮到文明时代带给人类的珍贵的文献,具有文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赫西俄德的教谕诗《工作与时日》是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的末尾,诗人还以自耕农的身份讲述了农民一年的操作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古希腊农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赫西俄德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叙事诗《神谱》。这是一部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叙述了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的时期。其中,从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是希腊文学的“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古代希腊文学繁荣的几大要素是: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对外战争的胜利(希波战争)对民族自信心的鼓舞,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政府的提倡等。主要文学成就是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等,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这是古希腊奴隶制衰亡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雅典与斯巴达争雄,北方的马其顿人趁希腊内战之机,一举击败希腊联军,希腊沦为马其顿帝国的殖民地。随着马其顿帝国对埃及、波斯、印度等地的扩张,古希腊文化很快在这些地区扩散,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但在希腊本土,古希腊文学已处于衰落局面。这时的文学创作基本在宫廷和贵族上层,作品大多追求形式,讲究辞藻,主要体裁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
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为起点,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结束,前后共经历了大约12个世纪。这段历史又可分为初期(公元5至11世纪)、中期(公元12至15世纪)和末期(公元15至17世纪中叶)三个阶段。初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末期是封建社会衰亡和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指的是初期和中期的文学,末期(确切地讲应从14世纪开始)则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宗教色彩,象征、梦幻、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以及开创性,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特征。 [典型例析]
1.中世纪文学的背景是什么?
答:(1)“民族大迁徙”与近代国家的雏形
西欧各国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帝国奴隶制解体、新的封建因素产生的基础上,同时又在日耳曼人原始公社制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两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结合,形成了西欧各国的封建制度。
侵入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日耳曼人。罗马人称他们为“蛮族”。
日耳曼人是“蛮族”世界中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集团,是最好动的民族。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日耳曼人分布在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莱茵河以东、维斯杜拉河以西之间的广大地区。据史书记载,到公元1世纪末,日耳曼人已经完全定居下来,处于氏族社会解体的阶段。到公元3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日耳曼人已经结成了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等许多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后半期,日耳曼人各部落联盟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居住地,于是便大规模地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史称“民族大迁徙”(公元76~568年)。当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境内时,不堪奴隶主剥削压迫的奴隶和隶农,同日耳曼人联合起来,最终于公元476年彻底摧毁了西罗马帝国。
日耳曼人在征服罗马各地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大量土地,成为大地主阶级。原来的奴隶从新主人手中领份地耕种,向主人缴纳赋税并服劳役,于是从这些先前的奴隶和隶农以及贫困破产的自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西欧逐渐完成了由氏族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自公元5世纪起,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一系列王国,其中以法兰克王国(公元481~814年)最为强大,存在的时间最长。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公元768~814年),法兰克王国被建成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查理曼帝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之间发生内战,843年,将帝国一分为三,初步形成欧洲大陆三个主要国家的疆域:东法兰克王国(后来的德意志)、西法兰克王国(后来的法兰西)和意大利。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制度在欧洲正式形成。
(2)基本矛盾、封建割据、城市兴起
欧洲中世纪的统治阶级是封建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与农奴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庄园的自然经济。
与东方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不同,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割据,国王势力薄弱。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和领地,各外族王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它们的疆域不断变化,中世纪最初的几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从1096年至1270年,西欧各国的封建主阶级又以收回“圣地”为借口,先后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把掠夺的手伸向地中海东岸各国。 由于封建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加上连年的战争,生产破坏,土地歉收,瘟疫流行等因素,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农民不断发起反抗斗争。到公元10至11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并迅速发展,产生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层(工商业者),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
2
日趋复杂。市民阶层在政治上没有权力,而且也受封建主的压迫,于是就和农民一起反抗封建主。在整个中世纪,反封建斗争始终显得很活跃。 (3)基督教神学统治
欧洲中世纪的又一大特点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基督教文化主宰着一切世俗文化。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犹太人是众多受苦受难民族中受苦最深的。在犹太教中有一种传统思想,相信上帝耶和华将派“救世主”(希腊语为“基督”)来拯救上帝的“选民”——犹太人脱离苦难。这种“救世主”的观念颇能适应绝望的人们的需要,成了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在犹太教的影响下,基督教消除了民族界限,成为一切受苦受难者祈求信仰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徒都是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早期的教徒不分种族,不歧视被压迫阶级,只要信奉耶稣,就可成为教徒。他们仇恨富人,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具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随着基督教的日益发展,信徒中的富有者不断增加,并逐渐取得领导地位,到公元2世纪后期,基督教就从最初“受苦受难人”的宗教蜕变为富有者、统治阶级的宗教。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定为罗马国教。至此,基督教就成罗马帝国的精神支柱,成为统治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 教会进行神权统治的主要武器是《圣经》。僧侣们随意解释《圣经》,制造出种种适合封建统治需要的“理论”,树立了许多宗教人生伦理准则,如“七德”(谨慎、节制、坚强、正直、信仰、希望和仁爱)、“七恶”(骄傲、妒忌、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和好色),以及“君权神授”等等。《圣经》成了信仰、生活和一切言行的依据,知识、真理的渊源,区分是非善恶的标准。
教会神权统治的另一恶果是它对古代文化的严重摧残。在中世纪初期,由于封建主热衷于征战,轻视文化,致使僧侣们取得了独占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民族大迁徙时期,欧洲的古代文化已经遭到破坏,而教会更把与基督教教义相抵触的信仰和学说视为“异端”加以排斥,甚至力图消灭。教会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十分敌视,想方设法销毁古代的文物典籍,只保留一部分有利于基督教的古代文化,导致文化发展的断裂。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教会把一切世俗文化纳入神学的范畴,为宗教服务;把哲学当做“神学的婢女”,把科学看作“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被用来为宗教服务,诗歌的作用是写圣歌和祈祷词,音乐的作用是唱赞美诗,散文是写忏悔录和圣徒、教父传,戏剧成为搬演圣经故事和圣徒事迹的宣传形式;而修辞学则成为说教布道的艺术。这种基督教文化唯我独尊的现实,严重地束缚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学术的生机,整个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化发展相当缓慢。 2.《神曲》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神曲》是典型的中世纪艺术的代表。 (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神曲》虽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但丁的灵魂在理性和爱的指引下幻游三界达到至善境界的经历,有很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之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如在32歌中就生动地刻画了两派斗争的丑态:“一个把牙齿插入另一个脑袋,好像饿鬼咬面包。”梦幻与现实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积极态度,体现了新文化的发展趋势。 (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神曲》分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各部篇章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长诗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尾”一词作结。作品在整体上工整而协调,如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所以它的色调阴暗,浓淡不匀,自然景象也仅作为刑场的陪衬;《炼狱》是苦修和希望的境界,色调则柔和爽目,自然景色也明朗可观;《天堂》为幸福的境界,色调绚烂明丽。 (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神曲》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寓意。森林、狮、豹、狼被称为
3
《神曲》的四大象征;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他们象征着人的生活要有知识和爱的指引;三界之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的必然过程,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炼狱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作品中许多人物也都有寓意,比如诗中的尤里西斯(即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在汹涌的大海上西行,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作者思想和行动上的追求。作品的结构也是象征的,“3”的含义(3部、33篇、3韵句)就意味着神学上的“三位一体”。
(4)《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并采用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这就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使《神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而民族特色也是它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 《神曲》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的出现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虽然,作品仍充斥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但是,作者对人和人类的正确理解,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在艺术上的把握和运用,使他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4世纪—16世纪)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重要樊篱,打击了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观念形态上开辟了道路。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创新,大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有三种文学,即人文主义文学、民间文学和封建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在思想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文学形式上丰富多彩,更具有民族风格。 [典型例析]
1.分析哈姆莱特形象。 答: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离开丹麦到代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幢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民主意识与人性光辉。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对人和社会充满理想、满怀信心的优秀青年,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莱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原先美好的人这时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泥塑物——人类对他又失去了意义;原先和谐健康的王国已变成了一个“不毛的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原先美好的世界也成了一个“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的荒原。在这个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莱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在这深刻的精神危机中,哈姆莱特不禁开始对生命的意义提出疑问:“活下去还是不活。”然而他随即又意识到死亡并不意味着痛苦的解脱,没完没了的思索丝毫无助于矛盾的解决。“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况且在经过了戏中戏后,他“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为父报仇,然而哈姆莱特并没有抓住克劳迪斯独自祈祷的机会进行复仇,而是贻误时机,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也因此引起了后人对此的各种推测。 除了担心在奸王祷告之际复仇会使奸王的灵魂进天堂,因而他犹豫不决外,哈姆莱特的延宕
4
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一旦杀死了国王,哈姆莱特自然就要接替王位,而一旦接过王位,他就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因此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哈姆莱特就必须超越复仇,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作出全盘考虑。黑格尔说哈姆莱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哈姆莱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莱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2.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答:(1)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在他的剧作中,往往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如《威尼斯商人》有安东尼奥与夏洛克借债还钱的冲突,还有由罗兰佐和杰西卡、鲍西娅和巴萨尼奥的爱情故事组成的两条情节线索。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但又并行不悖,给观众一种阴沉与欢快的混合审美效果。在悲剧《哈姆莱特》中,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后两人的复仇,一个是尽孝道,一个是为争得骑士荣誉。他们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复仇行动,更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的社会意义。莎士比亚非常善于在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安排剧情,冲突的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形成波澜起伏且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哈姆莱特粉碎了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回到丹麦后,却又落入另一个借刀杀人的阴谋:友谊比剑。全部剧情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跌宕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既有流血,又有温情;既有紧张,又有松弛。
(2)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如哈姆莱特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人文主义者。奥赛罗既是一个忠于爱情的情种,奋勇杀敌的勇士,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统帅,杀害无辜的凶手。夏洛克一方面是个凶残吝啬的高利贷者,一方面又是个虔诚的教徒。麦克白夫人既冷酷无情,又人性未泯。剧作还写出了同一人物前后不同时期的性格发展轨迹。如李尔王在位时的刚愎与失位后的痛悔,哈姆莱特从一个抱有崇高信念的快乐王子到对人与社会悲观失望的忧郁王子,这样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3)莎士比亚擅长用内心独白的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李尔王流落荒野,在暴风雨之夜对雷电风雨的呐喊,揭示了李尔的思想转变。《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6次之多,每次都推动剧情发展,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关键作用。
(4)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据统计,他剧中用到的全部词汇量达到29000个,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的剧本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贴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戏剧动作相衬相依。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他还善于使用恰当的比喻、双关语、成语和谐语,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而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5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市民世俗文学。
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是马里诺,西班牙的是贡哥拉和卡尔德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代表人物有屈莱顿、班扬、弥尔顿。法国古典主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典型例析]
1.古典主义文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是什么? 答: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它对于促进法兰西民族文学和民族语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影响很大。但古典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古典主义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迎合宫廷趣味,塑造人物时往往忽视描写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变化,人物类型化。到19世纪初叶,浪漫主义运动兴起后,古典主义便作为一种过时的文艺思潮在欧洲文坛上消失了。 2.分析答尔丢夫形象。
答:答尔丢夫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作品首先刻画了他表里不一的伪善性格。他将自己装扮成“把全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对任何东西也不要爱恋”的虔诚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一顿饭他就很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一离饭桌,他就回到卧室,猛不丁地一下子躺到暖暖和和床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当他看到道丽娜袒胸露背时,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说什么“看了灵魂就受伤”,俨然正人君子。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的女婿,一边又向奥尔贡的妻子艾耳密尔求爱,并且扬言这是“敬爱上帝”的表现;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一半已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他时,他没说半个“多”字,却大言不惭地声称,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应该遵从”。这哪里是个良心导师的模样? 接着,莫里哀进一步揭露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答尔丢夫一见到艾耳密尔就垂涎欲滴,色相毕露,说什么“如果你抬出上帝来反对我的愿望,那么索性拔去这样一个障碍吧,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当他的恶行面临败露时,他以退为攻,伪装深受委屈而不予计较,致使奥尔贡斥责儿子侮辱圣徒,盛怒之下将儿子赶出家门,并立下字据,把全部家产赠给答尔丢夫。至此,伪君子的罪恶用心已昭然若揭。
最后,莫里哀抽丝剥茧似的揭露了答尔丢夫伪善的危害。当答尔丢夫的恶行败露后,他立刻露出了狰狞的本相,利用法律,串通官府,要把奥尔贡一家赶出大门。他还到宫廷告发奥尔贡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企图置恩人于死地,并且冠冕堂皇地声称:“现在王爷的利益是我的头等重要责任。”答尔丢夫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不是孤立的个人,法律、宗教、官府、宫廷都与他有联系,都对他有利。伪善的社会孕育了这类伪善的人。
答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教士的典型。贪食贪睡贪财贪色是他的本性,上帝是他的工具,虚伪是他的手腕。这个形象一问世,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像生活中的某某宗教界人士,有人说他像身边某某冒险家,这说明答尔丢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普遍性。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他跨越国界,飞渡时空,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它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
6
说和德国民族文学。18世纪是个过渡世纪,自古以来的各种创作方法在这个时期都有长足的发展。其中的卢梭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等,直接成为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前奏;而狄德罗传统、菲尔丁传统,又直接影响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为长篇小说的成熟作了最后一次的努力。莱辛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席勒和歌德以其巨大的成就把德国民族文学推上高峰,迎来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代。
18世纪文学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启蒙文学成就最高,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与现实服务,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典型例析]
1.简述《浮士德》的结构与情节。 答:《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共分两部1万余行。第一部25场不分幕;第二部25场分为5幕。全剧没有首尾相联的故事情节,而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非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2.分析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
答: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上的一致性,就是都在进行启蒙运动。但具体任务各有不同。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到18世纪,英国已完成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所以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重要作家是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法国的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
18世纪的德国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状态,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启蒙运动和文学运动的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分裂,建立民族统一的国家,建立统一的德国民族文学。
第六章19世纪文学(一)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影响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自古有之;作为文学思潮,则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激动人心的特定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潮流的文学折射。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家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理想,他们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注重艺术效果。 [典型例析]
7
1.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答: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伽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尔达,一手造成了她的悲剧。雨果同时也把克洛德写成宗教势力的牺牲品。克洛德并非天生的恶人,宗教使他的人性畸形发展,最后走到了人性的反面——灭绝人性。对于爱斯梅拉尔达,他是只可恶的“蜘蛛”;对于宗教,他又是只被吞吃的“苍蝇”。作为“蜘蛛”,他以宗教杀人,罪孽深重;作为“苍蝇”,他下场悲惨。作者通过描写克洛德这样一个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副主教,在情欲的驱使下,竟背叛上帝,甘作情欲俘虏的结局,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2.分析法美俄三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答:法国大革命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哲学社会思潮应运而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面。在宗教的神秘主义、教权思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主义思潮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学领域里各阶级各阶层的作家日益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和风格流派,而浪漫主义则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作家要求想像力的解放和创作的自由,而在复辟王朝的扶植下,因袭陈规的古典主义限制则阻碍了文学的发展,因此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同古典主义、复辟王朝的斗争中崛起的。
到1783年,历时8年的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美国不但从政治上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而且也迫切需要在文化上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当时美国文坛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方面是美国没有真正上乘的本土文学;另一方面整个文坛盲目崇拜欧洲,欧洲人对美国文学不屑一顾。英国人嘲笑美国没有自己的文学深深地刺激了美国作家,要求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学的愿望成为当时文坛的中心课题。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具有美国自己民族个性的文学诞生了,这就是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文学,从而掀起了美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美国浪漫主义的产生,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独立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在全盛期。尤其是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国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19世纪初期,俄国还是一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残酷、野蛮的专制制度不仅大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窒息了文学的生机。法国大革命后欧洲蓬勃开展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震荡了这个封建堡垒,西方的民主思潮不可遏制地涌入俄国,深入到各个阶层。越来越多的贵族青年开始觉醒,尤其是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俄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个了解了西方文明并在卫国战争中看到了自己力量的民族再也不愿忍受沙皇的专制统治了,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自由和民主。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倡导下,一个个秘密社团相继成立,先进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一个社会思潮相对活跃的时期。同时,面对人民的日益觉醒,沙皇统治者在充当国际宪兵、镇压欧洲革命之际加强了国内的专制统治,企图以严酷的手段扼杀一切进步的思想。一方面是强烈的民主意识,一方面是野蛮的专制统治。民主意识使人们对现状极端不满,专制统治更激起人们反抗的激情。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正是在这种民族意识的大觉醒、进步与黑暗的大决战中,在这种强烈反差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
这一时期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到“巴黎公社革命”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对现实的描绘,把当代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继承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去观察研
8
究社会现实,以其“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以及人与人之间赤祼祼的利害关系。在创作中极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主张将人物性格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斗争情势中加以刻画,突出时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典型例析]
1.简述巴尔扎克的思想矛盾与创作的关系。
答: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说他“以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而著称”。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再现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巴尔扎克之所以能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往往决定于他世界观中进步的倾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克制作家思想中的消极部分。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时指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为“上流社会”的必然崩溃唱挽歌。但是,他又辛辣地讽刺那些“贵族男女”,描写他们在资产阶级暴发户逼攻下必然失败、毁灭,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并且毫不掩饰地赞赏他的政敌“共和党英雄们”,这就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
2.分析比较法英俄三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答: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影响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时代,二是传统,三是拿破仑崇拜。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动,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进行了反复的较量。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们,亲眼看到了这场尖锐残酷的斗争,切身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情与后来的冷酷现实。感受到了郁郁不得志的平民青年和没落贵族青年,更是神往拿破仑时代,也幻想凭个人才干爬进上流社会或重振衰败的家道。这样,法国文学增加了独特的个人反叛者与野心家的形象。所以,法国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是这一时期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40和5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它继承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揭露批判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了一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劳资矛盾的激化,各种改良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使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除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貌。第一,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第二,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成功地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第三,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明显。第四,女性文学的异军突起。拥有大量财富的中产阶级把妇女抛进了无所事事的闲适生活之中,并让她们接受贵族教育,从而成为“贤良的淑女”和“家里的天使”。但是,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已经开始觉醒,她们用文学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出现了诸如玛丽·雪莉、苏珊·弗里娅、乔治·艾略特和勃朗特姐妹等一大批富有“献身于艺术的严肃性和冲向理想彼岸的使徒精神”的女作家,在创作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尤其是勃朗特姐妹,被评论家称为“勃朗特峭壁”和“一个家庭中演出的一曲奇异的三重奏”。
俄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大国。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具有与英法两国截然不同的特点:第一,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联,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作为主要内容。第二,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知识分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第三,独特的形象系列,产生了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系列。孤苦无告而又愚昧麻木的小人物系列。第四,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对现实主义的阐释和捍卫,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9
第八章19世纪文学(三)
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是30年代“静悄悄地走上历史舞台”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期;二是随着人们对环境和遗传作用认识的深化,自然主义文学也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三是巴黎公社革命直接产生了巴黎公社文学,这是无产阶级文学继宪章派文学之后的继续和发展;四是各种非理性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形式主义文学也纷纷出现在欧洲的文坛上。一时间多元纷呈,但主潮仍然是批判现实主义。
此时期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学说三种基本思想并存。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开始出现“向内转”的趋势。它们既重视对外界事物的描绘,更重视对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直觉的捕捉。除无产阶级文学仍然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以外,其它派别的文学都注重文学技巧的使用和创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形式主义文学则注重象征和隐喻,讲究交感和对应。这样,文学主题由清晰走向了朦胧;含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典型例析]
1.娜拉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
答: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娜拉出身在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里,她的父亲并不富裕,“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头缝里漏出去了”,他“不信宗教,不讲道德”,是个比较讲究实际,忙于谋生的人。娜拉受过教育,能歌善舞,天真烂漫,容易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生活。她与大资产阶级太太、小姐不同,不希望过寄生虫的生活。为了补贴家庭费用,她做针织、绣花、抄写之类的工作;虽然有时“累得不得了”,但她“心里很痛快”。娜拉热爱生活,她说:“活在世上过快活日子多有意思!”娜拉的这种勤劳、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同她的家庭出身是有密切联系的。
娜拉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她能够同情社会上的受害者和不幸者。她同情童年学友林丹太太的不幸遭遇,当林丹太太为生活所迫急需找工作时,她极力相助。对阮克医生的不幸,娜拉伸出友谊之手,给予真切的同情。
娜拉最为可贵的品质是倔强和不屈服的精神。从外表看,人们以为她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她对林丹太太说:“你们都以为在这烦恼世界里,我没经过什么烦恼事”,这是误解。其实,她也有烦恼事,如家庭经济困难、丈夫得病等等,只不过是她从不垂头丧气,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罢了。债主柯洛克斯泰利用她的借据上的假签字,对她进行威胁、恐吓,但她没有丝毫软弱的表示,也不把事情告诉丈夫,准备自己承当一切责任。所有这些都是娜拉倔强的表现。娜拉的倔强和不屈服的精神使她最终同海尔茂决裂,脱离“玩偶之家”。
娜拉毅然决然同海尔茂决裂,还有更重要的原因。现实生活教育了她,使她不仅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而且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道德、宗教、法律等问题的看法,跟一般资产阶级庸人如海尔茂之流的见解是不相同的。“醒悟”后的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似乎持敌视态度。当海尔茂说她“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时,她激昂地回答说:“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是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儿里的话。”对于宗教娜拉更是不把它放在心里,她干脆说:“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娜拉身受其害,更是深恶痛绝。她愤慨地说“难道法律不许女儿想法子让病得快死的父亲少受烦恼吗?难道法律不许老婆搭救丈夫的性命吗?”法律不考虑动机“那一定是笨法律”。“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娜拉的独立宣言显示了她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她同海尔茂决裂的行动,是她的民主思想表现的必然结果。
10
2.《复活》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答: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复活》的一大成就。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例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与玛丝洛娃的相遇,他的感情复杂,怜悯中感到羞愧,厌恶中怕被揭发,逃避不能,承认不敢,又是烦躁,又是担心,自我矛盾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致具体。又如玛丝洛娃到火车站等待会晤聂赫留朵夫时的内心感受,想到他对自己的侮辱遗弃以及警官狱吏把她看成取乐的对象,想到这个社会人人都是为了自己。通过她内心的独白,展示了对整个社会的批判。小说还大量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对比手法。有场面与场面的对比,有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对比,有大自然与社会的对比,等等。例如,作者一方面描写了玛丝洛娃正被押送去法庭提审,同时又写到聂赫留朵夫躺在弹簧床上想着是否要娶贵族小姐为妻;一个是有罪当审判员,一个无罪受审下狱;一队犯人在烈日下成串地走过街头,迎面驶来的是官僚贵族柯尔查庚家的一辆华丽的马车;犯人家属“在探监日”的痛苦、哭泣,副省长太太“在家日”家庭集会的欢乐、谈笑;贵夫人玛丽叶待在戏院包厢中勾引情夫,妓妇沦落在街头寻找顾客;高官犯法任总督,平民无罪遭冤屈??通过不同阶级不同命运、不同生活、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阶级的对立和矛盾,增强了作品的揭露与批判力量。
(2)辛辣的讽刺手法是这部作品的另一成就,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作者直接进行讽刺和揭露,有时通过被讽刺对象的话语来表达,有时通过一个人物讽刺另一个人物(如副检查官演说的任意胡扯,使得庭长侧身小声地对身旁的法官说:“你瞧,他好像是胡说八道起来啦。”法官回答说:“十足的傻瓜。”),有时运用带有特征的肖像进行讽刺(如性格残暴的柯尔查庚“镶着一口假牙”,“布满血丝的眼睛”,“肥胖的脖子”,“贪吃的嘴唇”),有时通过生动的细节进行讽刺(如商人陪审员总是响声很大地打着气嗝,害病的法官用走路的步数来推算自己胃病新法治疗是否有效),有时用针砭的比喻(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好像是一只在房子里干了坏事的哈巴狗”)。这些笔法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批判态度。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代。20世纪文学是20世纪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折射。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性。但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学一脉相承,但又有所创新的现实主义文学和反传统的、具有强烈的内倾性、实验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本章节是基本按照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文学。
该时期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张扬人道主义的传统,反映复杂的阶级和经济关系,反映弱小者的苦难和建设新生活的历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呼吁人类和平,支持弱小民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时期文学更注重人的精神和个性探索,注意挖掘物质对精神的重压以及随着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丧失而来的悲观厌世、空虚无聊、失落无依之感,尤其注重写敏感的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艺术上,该时期作家仍坚持文学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原则,注重情节结构、形象和语言的完整连续,但也吸收了许多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多层次立体交叉结构等等,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凡是成就突出的作家,往往是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在一起的。 [典型例析]
1.简述德莱塞的创作成就。
答: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年)是20世纪美国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他非常注重形象本身存在的“生物学”原因,表现了自然主义作家普遍接受的“生物学决定论”思想;他更多地把他的笔锋伸向美国大都市的生活,大胆、直率、
11
无情地描绘残酷冷漠的社会生存环境,赋予作品以批判意义。德莱塞的创作,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特别是美国文坛的“斯文传统”,对战后美国许多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2.分析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 答: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 克利斯朵夫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他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闭塞的小城。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母亲则是位勤劳而温顺的厨娘。由于父亲酗酒成性,致使家境贫困不堪。克利斯朵夫很早就显露出了不同凡响的音乐天赋。但在他成才道路上有两个人的影响最直接。祖父米希尔·克拉夫脱最早发现并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为了在孙子身上实现自己与儿子未能实现的理想,他竭力向他灌输要出人头地的英雄意识,舅舅高脱弗烈特是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和民间歌手,嘲笑为当“大人物”而编曲的思想,教导他创作要发自心声,要真诚,还常常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给他唱质朴清新的民歌。这两个人以相对立的思想汁水同时洗灌着他那幼小的心田。在艺术观上,舅舅的影响明显占上风,而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则得之于祖父的教诲。
克利斯朵夫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极其丰富而敏感。由于家庭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他从小就饱尝了人间不公。在少年时期,他与一个贵族小姐弥娜纯洁的初恋因门第悬殊而告吹。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与独立,他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撞。面对一系列的厄运,他毫不服输,对责备他的亲王说:“我不是你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德国,他的叛逆性格已初露锋芒。到法国后,他对不健全的文明的反抗更是锋芒毕露了。由于在一次郊游时打死了一个侮辱村姑的普鲁士军官,他不得不亡命法国。曾以大革命震撼过世界的法兰西,一直是他向住的理想王国和自由艺术的圣地,但冷酷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尽管这位青年音乐家的名声早已传到了法国,但他的才华无人赏识,只得靠教授钢琴和改写乐谱来维持生计。尤其使他失望的是,他发现巴黎的文艺界简直像个杂耍市场。于是他对法国的艺术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无所顾忌的抨击。这样,他得罪了一大批艺术界的权贵和政客,遭到了比在祖国更惨的命运:出版商不肯出版他的作品,音乐会上不予演奏,文艺沙龙对他闭门不纳,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对他大肆讨伐,甚至断绝了他的生计。他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挣扎,要不是同公寓一位好心的女仆搭救了他,他几乎成了异国的亡魂。面对这一切挫折,他比以前更执拗、更顽强。他轻蔑地对一个艺术权威说:“好吧,你批判我吧,我也批判你。一百年之后,看你投降不投降!”
克利斯朵夫的个人英雄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法国生活的后期,在奥里维的带动下,他意识到“惟有跟别人息息相通的艺术才是有生命的艺术??连贝多芬也得顾到大众”,因此,“他不再希望音乐只是一种独白,只是自己的语言”,而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走出艺术的象牙之塔,到民间去,到工人区去,与工人交朋友,他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虽然他对工人的思想和斗争并不理解,也不赞同,但他与工人们相处得很融洽。在工人的“五一”示威游行时,尽管他是无意中卷入的,但他毫不退却,高唱着自己编的革命歌曲,同工人们一起同前来镇压的反动军警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知识分子“秀才”们对社会的反抗,理想青年的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反抗,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奋斗无望后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如此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惟一手段是艺术,惟一思想武器是“爱”。他追求的真诚的艺术是超阶级的“纯艺术”,不为党派之争服务的艺术,这种艺术是超乎一切社会斗争之上的精神力量。音乐艺术能减轻人间的苦难,净化人们的灵魂,实现世界归于“和谐”的理想。这种认识基于其博爱主义,他的博爱主义最终使他走向妥协。“五一”游行之后,他蛰居在瑞士一个僻静的小山村里,挚友奥里维之死使他心灰意懒,与世隔绝的环境更促使他消沉下去。他本是个无神论者,此时却皈依了上帝。当他结束10年隐退重返巴黎时,他已成了名震欧洲的大音乐家,但他那反抗的烈火已经熄
12
灭,跟多年的仇敌,包括那些迫害过他的无耻政客也握手言和了。尽管此时德、法两国的敌对情绪日益增长,战争的阴云正密布欧洲大陆的上空,他却以怜悯的眼光看待世界,只希望用爱来消除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他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下一代中传播爱的种子,把奥里维的儿子和葛拉齐娅的女儿结合成美满的一对。在创作上,他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他的艺术境界变得清明恬静,完全失去了往昔的战斗气息,“当年的作品像春天的雷雨”,“现在的作品却像夏日的白云,积雪的山峰”,就这样,克利斯朵夫在他所追求的心灵的和谐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克利斯朵夫是一位贝多芬式的英雄。这不仅指他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更主要是两人在思想气质上非常相像,贝多芬那唐突鬼神、蔑视天地的反抗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再现。肖伯纳称赞贝多芬具有“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用这句话来概括青年克利斯朵夫是十分恰切的。他在同旧的精神世界作斗争时那种嫉恶如仇、奋不顾身的搏击行为确实充满了英雄气概。不过,他和贝多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后者的一生贯串了法国大革命的资产阶级英雄时代,而前者生活在帝国主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间整整隔着一个世纪。但是,他们在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了深深的契合。 第十章20世纪文学(二)
本章主要介绍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是对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艺流派思潮的总称。它包括19世纪末的前期象征小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二战以后的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涵括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文学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现代主义以反传统和非理性为主要标志,是现代世界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也有人把“二战”后的现代主义称为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总体上还是有基本一致的特征,其思想上的特征表现为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现代派的艺术特征有: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
[典型例析]
1.《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美国的威廉·福克纳(1897~1962年)是“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他最杰出的小说是《喧哗与骚动》(1929年)。小说分四章,前三章分别以班吉、昆丁、杰生的意识流为主体,第四章则转而从“全知全能”的角度,以迪尔西为主线进行叙述,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采用“时空交错”及多角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2.论述卡夫卡的创作特色及其影响。
答: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发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与景物描写。作者平铺直叙地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碰到绘声绘色的描述。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遇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具体性。小说一般不交代具体的地点,没有确切的时间,也不说明具体的社会背景,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哲理性而来。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量巨大的
13
权威所覆盖。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的不可理喻,他习惯于采用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 (1)象征。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在云雾之中。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量。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一直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2)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这里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荒诞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为甲虫,《为科学院作的报告》中猿变成了人,《审判》中K被荒诞地逮捕,又被荒诞地处死,《城堡》 的主人公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城堡以及《判决》中父亲判决儿子自溺和儿子执行判决等等,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手法。所有这些诞妄不经的事,都来源于“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
(3)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他的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他越是挣扎,就越是陷得深,甚至最后送命了事。《审判》中的约瑟夫·K就是这种情况。卡夫卡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乡村医生》中的医生,本来是出诊治病的,却陷入了荒诞的境地。最后上了年纪的医生,赤裸着身子,冒着严寒,坐着从猪圈中钻出的魔马拉的车,在茫茫的大地上到处游荡。再如,《审判》中“在法的门前”的故事,乡下人想进入法的门而不可得,但在他筋疲力竭、行将就木之时却被告知:“这道门是专为你而开的。”
(4)叙述简洁、平淡。出于卡夫卡小说的寓言性质,迫使作者放弃细腻烦琐的描写,而采用简洁、精练的笔法。至于平淡,则是与小说故事的平淡无华以及作者的冷漠风格都有关系。这种平淡冷漠的叙述语调,对于表现主人公的痛苦和困惑感,体现作品抽象的主题,都是合适的。
卡夫卡富有独创性的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现代世界人们所体验的各种痛苦感受,如灾难感、陌生感,特别是恐惧感和无能为力感。卡夫卡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并且表现得十分深刻,故而被视为开一代文学的宗师和天才。 卡夫卡的创作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艺术经验已被许多作家所汲取。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征对许多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了影响,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都把他看成自己流派的开创人或重要代表。这一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卡夫卡创作的巨大价值。 第十一章20世纪文学(三)
本章主要介绍20世纪后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前半期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它们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主义文学继续沿袭20世纪前半期现代主义的反传统道路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伸和发展了现代主义文学。该时期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更加彻底地反传统性、荒诞性、意义的不确定性。 [典型例析]
14
1.荒诞派戏剧有何特征?
答:荒涎派戏剧有以下几个特征:
(1)荒诞、抽象的主题。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荒诞派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从广泛的意义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 (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既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挤压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不堪,毫无理智可言。 (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尤奈斯库宣称:“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在这样的戏剧观指导下,荒诞派戏剧的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产生振聋发聩的荒诞效果。 2.《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尤索林。他同以中队司令官卡斯卡特为首的凶险环境的矛盾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矛盾冲突。卡斯卡特是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家伙。他一再增加飞行次数,是个丝毫不怜惜部下生命的人。他的形象反映了官僚机构滥用权力的特点。谢司科普夫则是官僚机构的另一本质——僵固的代表。他惟一的军事天才是指挥机械性的列队操练。他甚至还摆弄玩具士兵来进行演习,赶着老婆满屋子兜圈子来演习步伐。布莱克上尉是一个传横狡诈的情报官,同时也是一个虚情假意、善于玩弄花招的家伙。卡斯卡特、谢司科普夫、布莱克等人共同结成了一张谁也逃不出的天罗地网,形成了一种难以动摇的军事官僚机构。 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尤索林是荒诞与疯狂社会中的清醒者。亲眼目睹的许多事实,促使他进行痛苦的思考。他看穿了隐藏在“第二十二条军规”背后的各种阴谋和无耻行为,明白了战士是为谁而死。尽管他本质上是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最终走上了不顾他人、保全自己性命的极端个人主义道路,但他还是有一定的善良的社会理想。他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正义感。对于疯狂的世界,他一直进行着道义的评判。对于下层人物的不幸,尤索林怀着深深的同情。然而,由于他在本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在保存自己的过程中变得胆小如鼠。在飞机上,他总是浑身发抖,痛苦不堪;每次执行任务时,他扔完炸弹后马上发疯似地逃命,命中目标与否毫不在乎。“他早已决定,要么永远生存,要么在求得永远生存的努力中死去。”——这就是尤索林的理想。尤索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英雄气概的消亡,都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衰亡。20世纪的西方社会决定了自己时代的英雄必然是尤索林这样意识丰富而贪生怕死的小人物。 第二部分东方文学 第十二章古代文学
东方文学是指亚洲和非洲的文学。亚非两大洲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世界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早在5000多年前,东方各民族的祖先已先后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跨进了历史的文明阶段。较之古希腊罗马的海洋文化,东方各国是典型的内陆大河文化。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尼罗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等,这些大河冲积的平原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因而产生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安土重迁、封闭保守的文化心理,但东方各民族勤劳智慧,也创造了许多驰名世界的古典文学名著。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诗歌总集,人类最早和最长的史诗等,相继在东方出现。这些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珍品,是东方人民留
15
给世界的不朽遗产。
古代文学具有民间文学色彩,宗教色彩,体裁丰富,多种源头。古代东方文学对古希腊罗马文学,并通过古希腊罗马文学对后来的西欧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型例析]
1.《吉尔迦美什》有何艺术特点?
答:史诗继承了苏美尔文学的艺术传统,多方面体现了口头文学创作的特点:情节发展自由灵活,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浪漫色彩与英雄本色融在一起,采取联想、排比、象征、夸张等手法展开情节,表现英雄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论述《旧约》文学的特征。
答:(1)文学与宗教、历史紧密结合。人类文化与宗教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人类社会初期,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圣经》文学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其宗教思想之系统,宗教色彩之浓郁,远非其他文学所能比拟。《旧约》反映了希伯莱民族由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演变过程,完整地展示了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从立国到亡国1500年的社会历史。如《历代志》描写了从亚当夏娃的神话传说直到“巴比伦之囚”及其被遣返家园的史实。《撤母耳记》和《列王记》前后衔接,完整地表现了从以色列人撤母耳统一定国、扫罗和大卫之间的争斗,直到公元前6世纪所罗门继大卫为王,耶路撒冷沦陷的历史和传说。这些作品都刻下了希伯莱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和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2)民族心声的倾诉。雨果说过:“正像整个大海都是盐一样,整部《圣经》都是诗。”《圣经》的主要体裁是诗歌和故事。其中大部分作品都以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清新纯朴的语言,吟唱着民族灾难的悲歌,倾诉着整个民族的心声。在《耶利米哀歌》中,作者沉痛地诉说着人民的悲惨境遇:
我们的产业,归于外邦人; 我们的房屋,归于外路人。 我们是无父的孤儿, 我们的母亲好像寡妇。
但是希伯莱民族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外来侵略的暴行面前,在深沉的思乡情绪中,维护着民族的尊严。 (3)民间文学的奇葩。《圣经》中的作品大多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流传久远的民间口头文学的书面总结。许多歌谣、抒情诗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 “井啊,涌上水来! 你们要向这井歌唱。” 这井是首领和尊贵人 用圭、用杖所搅所掘的。
《旧约》中的《雅歌》汇集了来自民间的一首首清新朴实、优美动人的爱情诗篇,诗歌采用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真挚纯朴和坚贞不渝的爱情: 我的佳偶在女子中, 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 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 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 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
《圣经》中的文学作品还塑造了一些希伯莱民间广为流传的英雄形象,如底波拉、基甸、大卫、参孙等。作品以丰富的想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表现了奋斗不屈的民族精神。
16
(4)简洁、生动的文体和风格。《圣经》文学体裁繁杂,但以诗歌和故事为主。这些作品简洁生动,短小精悍。许多故事写得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形象鲜明,为后世作家称道。《新约·路加福音》第15章写一个青年人将父亲分给他的钱财挥霍殆尽后,“往远方去了”。他在外面生活极为困苦,后来幡然悔悟,回家向父亲认错,父亲又热情地接纳了他。故事篇幅短小,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感人,被后人评论为“极合近代之短篇小说概念”的典范作品。
第十三章中古文学
东方中古文学是指亚非地区中古历史时期的文学,亦即亚非封建社会的文学。
当人类的历史进入中古时代,即封建社会后,东方一些先进国家仍然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就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而言,我国可能是最早的。大约在公元前700年至前400年之间(春秋时代),我国便已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逐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其他许多东方国家也在公元二三世纪至七八世纪之间先后确立封建制度。总之,东方先进国家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比欧洲先进国家早(一般认为,欧洲的封建社会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算起)。
东方的中古时期极为漫长,专制统治和自然经济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古代文化却发展到了各自的顶峰,科学艺术和哲学都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加之军事扩张和商贸往来,东方各族文化开始向周边扩散,形成一个个文化圈,并相互渗透,出现辉煌灿烂的局面。 中古东方文学涌现出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作家,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在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多民族文学共同兴旺;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互相影响;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民间文学成为中古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意识影响深重。 [典型例析]
1.简析《源氏物语》对贵族妇女群像的塑造。
答: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触和视角,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空蝉、夕颜、紫上、六条妃子、末摘花等一个个与光源氏的渔色生活发生关系的女子,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她们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但是在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下,没有一个能够得到爱情的欢乐与家庭的幸福,无一例外地被迫充当了贵族男子泄欲的工具。作品通过光源氏及其他贵族男子对广大妇女蹂躏的描写,愤慨地告诉人们:一夫多妻制在剥夺了妇女所有权力的同时却给予了贵族男子可以随意玩弄、侮辱女人的权力。他们可以毫无节制地另寻新欢,一娶再娶,而妇女要么被遗弃,要么只能靠拼命争宠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要么彻底丧失自我,完全迎合贵族男子的审美道德标准,甚至不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代价是惨重的,所以,就连出身皇族的藤壶也免不了出家为尼的下场;紫上这样一位备受宠爱、十全十美的理想贵夫人也因不堪妒恨而悲泪独弹,对光源氏所作所为只有忍气吞声,最后正值中年而在抑郁中死去;六条妃子纵有如花似玉、出类拔萃的美貌也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几乎所有女性的归宿都是要么出家,落发为尼;要么死亡,无声无迹。 2.《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1)《一千零一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富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是其重要特点。它以绚丽多姿的笔触,勾画出了中古阿拉伯的面貌。它描绘上自国王宫廷、下至奴隶乞丐各个阶级、阶层的不同生活状况。嫁娶、丧葬、宗教礼仪、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都充盈着浓郁的东方情调;蒙面纱的女郎、戴缠头的波斯商人、珍珠翡翠、麝香龙涎、对安拉敬畏崇拜??把人们引入中古时期阿拉伯特有的背景气氛中。而故事把我们引入的不仅是一个现实社会,而且还是一个与奇妙幻想交织在一起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世界。它丰富生动的想像,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神魔怪的矛盾纠葛,形成其特有的传奇色彩,创造了一个可以
17
实现一切奇迹的充满美丽幻想的神话世界。作品不仅创造了一个魔戒指、神灯、飞毯、乌木马的神怪世界,还把人情世态描绘的真实性同奇思异想的幻想性奇妙地融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渴求幸福的强烈愿望,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表现了人民群众巨大的创造才能。幻想与现实交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是《一千零一夜》的一个突出特点。
(2)《一千零一夜》以灵活简洁的框架式结构的方式,将众多的故事组织在一起,情节离奇曲折。整篇作品是一个总纲性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有时又包孕着故事,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有重叠,有平行,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联,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连绵不断的有机整体。如《国王太子和将相妃嫔的故事》连锁插入了7个大臣和太子、妃子所说的18个小故事,妃子勾引太子不成,反诬太子奸污她,国王听信诬告要处死太子,于是以大臣、太子为一方,以妃子为一方,反复讲故事劝谏国王,最后国王作出正确的决定。《驼背的故事》引出4个枝节横生的小故事,再由第4个小故事引出6个更小的故事,情节离奇多变。故事情节或奇峰突起,或诡异多变,或横生枝节,或绵绵繁衍。每当晨风吹动,天将破晓,故事情节就发生到最精彩处,令人爱不释手。
(3)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千零一夜》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故事中真、善、美的形象,总是与它的对立面假、恶、丑的形象形成极为强烈的对照,互为反衬。有的故事往往设置多重人物关系的对比,如《阿里巴巴与四十个强盗的故事》中勤劳、聪明而又朴实的阿里巴巴与狠毒、贪婪、嫉妒的哥哥的对比,阿里巴巴之妻与阿里巴巴之嫂的对比,女仆马尔基娜与强盗的对比等。有的对比较为特殊,如真假哈里发,统治者哈里发和渔夫哈里发,脚夫辛伯达和航海家辛伯达,睡着的人和醒着的人对比等,使人觉得光怪陆离,兴趣盎然。这些对比本身蕴含着民间说书艺人对故事人物的褒贬,因而对突出人物性格、加强故事感染力起了很大作用。
(4)《一千零一夜》在手法上充分运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在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故事集采用经过加工提炼的民众口头语言,有不少谚语俚语,优美流畅,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第十四章近代文学
东方近代文学是指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文学,即亚非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文学。这个时期,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古老帝国的大门,东西方文化交流也空前扩大了。
东方近代文学是过渡时期的文学,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不够成熟。它虽然不像欧洲近代文学那样成就卓著,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日本和印度这两个受西方影响较早的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东方近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很大,一些国家社团林立、流派众多,变幻不定。尤其是在日本,这种现象十分突出,作家数量骤增,作品数量多,影响大,成果大,东方近代文学在亚洲各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东方近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它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它在东方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典型例析]
1.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有何特点? 答:(1)在理论上主张“破理显实”,即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理想,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按照事物原样子去描写“真实”。自然主义理论家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实地表现自我,描写自然,排除对社会和自然现象作任何评价。
18
(2)在实践上主张遵循绝对客观主义的创作方法。自然主义者要求作家冷静地、客观地、不带任何倾向性地去描写事物。按照田山花袋的话说,这种描写要“露骨又露骨,大胆又大胆,几乎使读者禁不住战栗起来”。所谓“大胆”与“露骨”的描写就是要求作家以绝对客观主义的态度,对现实中的“美、丑、善、恶”不带任何偏见和倾向地去忠实地再现出来。 (3)在方式上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自然主义理论家岛村抱月(1871~1918年)在《被囚禁的文艺》(1906年)和《文艺上的自然主义》(1908年)等论著中提出,作家不仅要写自己,而且要写自己作为动物的“性本能”和“性冲动”,要对个人丑恶的私生活进行忏悔。这一理论对自然主义文学后期“私小说”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分析《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
答:诗集题目“吉檀迦利”是孟加拉的音译,原意是奉献。诗人的诗歌是献给神的。从表面上看,诗歌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思想:
首先,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结合,以达到合而为一的理想境界,且这种渴求的心情十分急迫。诗人在说“让我的一切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其次,表现诗人虽强烈追求但却难以达到合而为一境界的痛苦。正如诗中所述:“我在村路上沿门求乞的时候,你的金辇像一个华丽的梦从远处出现,我在猜想这位万王之王是谁!”第三,体现诗人经过不懈追求,达到合而为一理想境界的欢乐。“通过生和死,今生或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的惟一伴侣,永远用欢乐的系链,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 因此,可以说,《吉檀迦利》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渴望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达到这种境界后的快乐。
人对神的崇拜与歌颂,印度文学自古有之。但泰戈尔的这部诗集,却不同于一般的宗教颂神诗。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一旦神的意志实现,将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在这众多诗行中,作家通过对神的行踪、神的意志的描绘,通过对神的礼赞,表达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然而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本身也充满着矛盾,复杂地表达出超越自我的艰难。正如诗中所言:“罗网是坚硬的但是要撕破它的时候我又心痛。” 可以看出,《吉檀迦利》曲折地表达出作家对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
但是,泰戈尔不仅仅是一位单纯的诗人,他还是一位哲学家。他曾这样说过:“我觉得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这是显然的。诗人在我的中间变换了式样,同时取得了传道者的性格。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而在哲学中间,又是含有强烈的情绪素质,所以我的哲学能歌咏,也能说教。我的哲学像天际的云,能化作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五色彩霞,装点天上的筵宴。”在泰戈尔的诗歌中,时时会流露出一种宗教情绪。而常常被学者引据为宗教哲理诗的《吉檀迦利》则更为突出地反映出泰戈尔的哲学观与宗教观。诗人笔下的神十分神秘,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是“他”的的确确足踏在地上,在人类社会中,在一切一切的场所。他是主人,是“万王之王”,他又是朋友和兄弟。由此看来,他不是高高在上一神教者供奉的神,而是化作万物之中。诗人正是借“泛神”的思想,来表现生活的真理。但神毕竟是神,它既可求,又缥缈;既实际,又神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这种种特征糅合在一起,构成了《吉檀迦利》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作家进行理想探索的矛盾心理与一切必归和谐的哲学观念。第十五章现代文学
如果说近代东方的历史是被西方奴役的历史,那么,现代东方的历史则是东方人民用自己的抗争结束西方殖民主义者压迫的历史。东方现代文学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特别是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首先,反帝反封建倾向成为各国文学的共同主题;其次,无产阶级文
19
学是现代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一些主要国家产生了有组织的文学社团,开展有组织的文学运动;最后,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主。 [典型例析]
1.什么是新感觉派?
答:新感觉派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新感觉派刚刚诞生时,完全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横光利一认为:“未来派、立体派、达达派、象征派、构成派以及如实派一部分,都是属于新感觉派的东西。”川端康成更直接表明:“可以说表现主义是我们之父,达达主义是我们之母,也可以说俄国文艺的新倾向是我们之兄,莫朗是我们之姐。”可见新感觉派是西方现代派的结合体。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他们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但由于这一派别没有将文学扎根于本国的土壤,只是盲目模仿,虽然有些作品揭示了社会与人存在的畸形关系,但往往宣传一种神秘主义、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因此,这一派别没有太强的生命力,1924年兴起,1927年便烟消云散了。 2.《戈丹》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戈丹》是普列姆昌德最优秀的也是印地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戈丹”一词为印地语的中文音译,意译为“献牛”或“牺牲”。
《戈丹》主要描写何利的遭遇,可以看作是何利一家的苦难史。何利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一生有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拥有一头奶牛,因为这被认为是家门吉祥致富的象征。后来,何利从牧人薄拉那里赊来一头奶牛,全家兴高采烈。但已与何利分居的弟弟却怀着嫉妒之心,把奶牛毒死了,何利因此吃了一场官司。此后,灾难接踵而来:他的儿子戈巴尔与寡妇裘妮娅相爱,裘妮娅怀孕,何利与妻子丹妮娅出于怜悯和同情,收留了裘妮娅。何利因此被开除教籍,罚款罚粮。薄拉来讨还牛钱,将何利的一对耕牛拉走,何利无法耕种,沦为雇工。为了使女儿体面地出嫁,何利只好借高利贷;由于何利欠地租太多,村里的管账人要抽回他的田地。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何利只好变相出卖女儿,保住仅有的一点土地。尽管生活极端困苦,何利仍然梦想要买一头奶牛。最后,何利在做苦力时累倒了。按照印度教习俗,教徒临死时要行“戈丹”(献牛)仪式,即以一头母牛作祭礼,请婆罗门祭司来净化灵魂。这样,何利卖命挣来的几个工钱,又被祭司抢走了。
这部小说,通过何利的命运,使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当时农村的悲惨世界:在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下,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婆罗门、祭司联起手来结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罗网,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冷酷无情、贪得无厌地盘剥、掠夺、欺凌、侮辱着农民。而不合理的种姓制度,也始终折磨着低种姓的尤其是被认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在生动真实叙述的同时,作者深刻指出,殖民主义者与农村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 第十六章当代文学
东方当代文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文学。当代东方各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各具特色,文学现象、文学发展及文学成就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反映。在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东方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东方文学加强了现实性,并积极接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的民族文学,融合到世界文学的主潮中,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了解当代东方文学,有助于全面把握感觉当今的世界。
此时期的文学特征:由于东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东方各国文学也出现了一种多元化态势,所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东方各国的进步作家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当代东方文学既不排斥外来文化、外国文学的影响,又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特点,无论作品取材、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文学的审美情趣、
20
思想哲学观念,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性。 [典型例析]
1.简述马哈福兹在埃及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年~)是当代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家,也是迄今惟一获得诺贝尔奖金的阿拉伯文学家。瑞典科学院的颁奖词指出:“纳吉布·马哈福兹作为阿拉伯散文一代宗师的地位无可争议。由于他在所属的文化领域的耕耘,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已达到国际优秀标准,这是他融会贯通阿拉伯古典文学传统、欧洲文学的灵感和个人艺术才能的结果。”纳吉布·马哈福兹深深地植根于阿拉伯土壤之中,他从埃及社会中获取材料和灵感,继承和发扬阿拉伯古典文学的精华,并不断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新的文学流派的表现手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迄今为止,创作中长篇小说30部,短篇小说集、评论集等其他作品20部左右,创作、改编电影剧本30余部,为弘扬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2.分析川端康成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 答:川端康成的创作,从思想倾向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作品描写他的孤儿生活和孤独感情,描写他失恋的过程和痛苦的感受。《精通葬礼的人》(1923年)、《十六岁日记》(1925年)和《致父母的信》(1923年)等即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接近于日本人所喜欢的私小说。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情调,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第二类作品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境遇,表现他们对爱情和艺术的追求。《招魂节一景》(1921年)、《伊豆的舞女》(1926年)、《温泉旅馆》(1929年)、《花的圆舞曲》(1936年)和《雪国》(1935~1947年)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不但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他们的痛苦,而且还洋溢着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不过,作者的态度比较消极,很少见到他对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的尖锐批评。一般说来他的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高出于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 他战后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完成了《雪国》,同时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或反映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对侵略战争的不满情绪,其中包括像《舞姬》(1951年)、《名人》(1954年)和《古都》(1962年)等颇为成功的作品在内。但是,他另一方面却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要题材的作品,描写人们内心深处无聊、阴暗的活动,甚至颂扬形形色色违背人类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充满颓废的情调。如写儿子与亡父情妇发生关系的《千鹤》(1952年),写公公与儿媳谈情说爱的《山音》(1954年),写年迈力衰的老头子与赤身裸体的睡美人躺在一起胡作非为的《睡美人》(1962年),以及写思想空虚的独身男人玩弄从姑娘身上摘下的一只胳膊的《一只胳膊》(1964年)。尽管这些作品要表现的可能是他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如美的理想难以实现,对爱的追求不能得到满足,面对年老和死亡感到不安和恐惧等),但是选用这类题材毕竟会降低了作品的格调,也使他在艺术上陷入困境。
总之,从思想倾向来说,川端的创作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但是除了战后一部分具有明显颓废色彩的作品以外,其余大部分作品思想感情基本上是健康的。不过,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和重大转折的时代,可是由于他不大关心社会和政治,所以他的创作一般并不表现重大的社会主题,并不描写尖锐的社会题材,也不深入开掘题材的社会意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作品的思想意义,降低了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
他的创作,就艺术表现而言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川端在
21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运动时,曾经一度单纯模仿表现主义和达达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的形式。《感情装饰》(1926年)便是这种倾向的产物,因而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品。但与此同时,他又发表了《十六岁日记》和《伊豆的舞女》等很少具有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前者主要采用简洁、准确的写实手法,后者也几乎没有新感觉派式人工修饰的痕迹,语言朴素,笔法自然,风格清新。30年代初期,他又被乔伊斯等人的新心理主义和意识流所吸引,再度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作品——《针与玻璃与雾》(1930年)和《水晶幻想》(1931年),后者未完而辍笔,可见他已感到此路不通,决心另辟新径。那么,所谓新径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是将日本文学传统与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结合起来;或者再广而言之,是将日本文学传统与包括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派手法结合起来。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果然取得了进展。从《禽兽》(1933年)开始,中经《花的圆舞曲》,最后到《雪国》问世,标志着他在一步一步前进。战后,他基本上仍然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受过西方现代文学的洗礼,也曾试图加以模仿,但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从15年前起就不曾迷失过自己的方向”(《文学性自叙传》)。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人物描写细腻入微,结构安排自由灵活,文章情调既美且悲,在艺术上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22
正在阅读:
外国文学史串讲笔记07-01
2016-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05-31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05-10
恒大房屋租赁合同12-17
城投综合楼3#楼施工组织设计05-17
TC6013塔式起重机安装方案11-30
2010浙江导基试题库1-4章07-07
酒店新员工培训03-13
搞笑短信祝福02-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串讲
- 文学史
- 外国
- 笔记
- syb创业培训计划书
- 三基-临床检验科(题目及答案完整整理版)
- 华师大版 - 2014-201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
- 大学建筑物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 掘锚机培训资料2机器的操作
- WSH-WI-QC-001进料检验规范
- 集团公司统战工作总结
- 英语广播分类词汇
- 外贸单证实务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 商业决策与创新思维管理沙盘课程 - 图文
- 最新-绩效考核制度在工程技术管理的运用 精品
- 乐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
- 肖邦练习曲第五首演奏论文:肖邦练习曲第五首演奏与简析
- 高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20题
- 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高考冲刺查漏补缺 语文试卷 有答案
-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 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预测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十课第一框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案
- 现代花园房地产开发可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