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九自我评价保护与同行关系

更新时间:2023-06-04 01: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学知识讲座

打破“自我评价维护” 实现同行相互尊重

----淮阴区开明中学 林云会 摘编

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他人的成就呢? 或许有不少人曾有过一种很闷的感觉:明明自己做了一件不错的事,但是别人却硬是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搞得自己那种“做了很棒的事”的成就感莫可奈何地消失,也让自己灰心地不想再费力去做什么很棒的事。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这种观念只是冷漠,事实上,在冷漠的背后,可能还有其他“积极”的动机存在。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多数人在看着他人的成就时,心里想的却是:“这份成就会不会威胁到我的存在。”如果这个“他人”是个名人、陌生人、职位比较高的人、学历比较高的人,他的成就好像比较不具有威胁性,至少是好像比较合理,或是和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如果这个人只是身边的一个很普通的人,或是有点熟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下属,那么我们难免要自问:“他做得到,我做得到吗? 若是做不到,我岂不是比他还逊色? 我又怎么可以比他还逊色呢!”为了避免让自己有这样消极的想法,最简单的做法当然就是漠视他人的成就。也因为如此,理智上我们相信有一些人很伟大,情感上我们却会告诉自己:这些伟大的人不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人们有维护自尊的基本需求。泰舍( Tesser)在1988 年提出“自我评价维护理论” ,其中提到人们在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之中,个人的自尊是否受损,会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相对于别人,我们在同一项任务中的表现如何?

2、我们跟别人的亲密程度。

3、这项任务对自我形象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的好朋友,在我们重视的领域中胜过我们,那么我们的自尊就很可能会受到威胁,并且让自己感到焦虑。为了减少这分焦虑,我们可能采取以下的三种补救措施:

1、加倍努力,超越别人(这是典型的良性竞争,借着朋友间的切磋琢磨,让彼此进步。但是如果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超越朋友,就可能放弃这个方法) 。

2、降低与朋友的亲密关系(只要让这个厉害的人变成陌生人,那么当事人就不用再感受到压力,可以快乐地继续不杰出的表现。这好像是多数人会用的方法) 。

3、降低该任务的重要性,寻找其他可以突显自己能力的任务(若是能够在其他领域找到可以凸显自我的表现,这也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好朋友之间可以互相欣赏、敬重。若是找不到后者,那么就成了标准的酸葡萄心理,这种做法就不太健康了) 。

中国人一向有一种说法:“文人相轻”。意思是读书人很容易自以为是,除非对方的成就大到不得不承认,否则总是习惯漠视。不过这种行为只会出现在相同的领域,数学老师不会去嫉妒国文老师教得好;一个电机工程的教授也不

会避讳去夸奖学校同事在考古学上的贡献。但是只要对方的表现和自己的专业重叠,那可就难说了。在相同领域里,愿不愿意肯定对方,通常少数来自对方的表现(是否骄傲?) ,而多数来自个人修养的问题。

领域的认定,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刚刚说数学老师不会去嫉妒语文老师教得好,但是如果当事人把数学和语文共同当成是所谓的“主科”时,这种嫉妒心理又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当事人可能会想:“他班上的语文82 分又如何? 不过赢了别班4 分;我教的数学虽然只有76 分,却足足赢了别班7 分,所以还是我比较厉害。”这是以分数来说。但是分数这种东西,毕竟是一翻两瞪眼地明显,不值得我们花太多时间讨论。还是来分析一下一开始的故事吧!

相对于大学的教育而言,中学的教育比较没有那么强调知识的专业,因为大家都知道,对中学生而言,比起教导他们各种科目的知识,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他们的生活品格。虽然现在学校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比较少,但是其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不知道从何着手,只好暂时把它搁置一旁。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老师,就算口中在拼成绩,心里还是会想着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全的学生。正因为如此,在小、中、高的各级学校里,老师们其实都是不分科地在相同的领域里,也就是所谓的“教育工作者” ,这就符合了人们启动“维护自我评价”的第一个要件。

比如,在同年级里,甲老师在班级经营的能力上不容忽视,于是乙选择了第二个策略,让自己和甲老师保持一定距离,这样才不会让她感觉比加老师矮了一截,才方便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维持着同事的关系。这种做法好像不太积极,不过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吧! 而另外有一些老师可能会选择第三种策略,他想:“班级经营?好吧! 这部分算你厉害,不过那又如何? 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领死薪水的教书匠。我每天在“家教”市场里进出,随便两三天就是你一个月的薪水。这年头谁会尊师重道啊? 大家只会向钱看,所以还是像我这样的人生过得实际些… … ”这个例子或许夸张了些,不过有些人的确只把教育工作当成是一份领薪水的工作,那么这些人不懂得去欣赏另一些老师认真的表现,也就合理了。

我无意表扬或批评那些想单纯教书领薪水过日子的老师,这是个人选择,我们都应该学着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我主要想讨论的,是选择第二种策略的那些人。乙老师不知道她为什么不想和甲老师讨论班级经营的问题,我希望她看了我的文章后能够知道为什么,也希望她能够抛开这种消极的自我防卫。事实上,大家应该要有一个正确而重要的观念:“任何一个好像比我厉害的人,都不可能在每个方面赢过我。”甲或许在许多原则及技巧上掌握得很好,但是乙老师依然有可能在某些地方赢过甲老师。若是能够抛弃自我的本位主义,共同讨论,互补有无,一定能够让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自我评价维护理论所讨论的是平辈之间的人际互动因素。但是除了平辈之外,或许还应该来看看有阶级差异存在的情形,我发现人们在这个时候,很容易被这个差异所蒙蔽。先以学生来说好了,有一次班上有两位同学拿他们做

的海报给我看,要请我帮忙评看看哪一张比较好? 美术方面我是一个大外行,只好凭感觉随便说其中一个作品比较好。没想到那位同学立刻说:“你看,连老师都说我的比较好。”吓得我赶快说:“我说的不算数,要问你们美术老师比较专业。”另外,有一次同事问我:“未成年学生不能喝酒,那可不可以买酒呢?”我说应该也是违法吧!过了几节课,他忽然来告诉我:“真的耶! 刚刚我问过主任了,主任说买酒也是违法。”我说:“哦! 原来主任说的就算啊?”他说:“当然啊!因为他是主任嘛!”其实我还是不清楚买酒是否违法,但是我对于同事对“主任”说的话如此深信不疑,感到有点奇怪。

我要说的就是这种“官大学问大”的迷思。相同的表现,如果是职位高、学问好的人做到了,感觉就比较能够接受,但是如果职位低的人的表现强过职位高的,不要说上位者可能会有妒才的现象,就连身边的人也要百般挑剔,非得从中挑出一些毛病不可。这种现象似乎是在反映一个现象:我们比较可以接受上位者的表现,表现五分还要把它吹捧成十分;对于同事,大概会把十分的表现当成六分来看。若是对于职位比自己还低的人,可能非得把十分的表现挑剔成两分,否则无法维持自尊。

有些同事来向我抱怨,有一些建议,明明私底下他已经提出许多次,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过的话;一旦同样的东西换成主任提出来之后,马上就成了“主任英明” 、“洞察先机”之类的恶心字眼,原来现在的人都是这么地狗腿。我倒是劝他无需如此悲观,因为这些人未必是百分之百地为了狗腿而狗腿。平心而论,我们比较愿意肯定那些“已经被别人肯定过的人”的成就,例如职位高的人、学历高的人、得过奖的人、上过电视的人… … ,这些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具有公信力的检定,所以肯定他的成就比较安全。这个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一般人的通病:“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敢说“对” ,必须等到有别人说“对”之后,才敢在一旁附和。更有甚者,就算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一旦身旁的人都说对了,自己也就相信它是对的。这个理论看似没有什么,但是我倒觉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若是大家能够改变一些消极的态度来维护自尊,做起事来一定能够快乐许多。人际之间是“互动”的,懂得去肯定他人,才有机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欣赏身边的人的能力,一定可以让我们更加成熟,过得更加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j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