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提要

更新时间:2024-05-04 2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语音、词汇、语法,这三大部分构成了语言的主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 一、语法的基本特征

(一)抽象性 (二)生成性 (三)递归性 (四)系统性 (五)民族性 二、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最根本的总特点就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例如:

(1)我们理解(主谓关系)——理解我们(述宾关系)(2)快走(偏正关系)——走快(述补关系) (二)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语法结构,有或者没有这个虚词,结构关系以及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修改书稿——修改的书稿 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

2.某些语法结构,添加了某个虚词以后,虽然语法结构关系没有改变,但是对语义的影响却十分大。例如: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 上海宾馆——上海的宾馆

3.某些语法结构,加虚词或者不加虚词,结构关系以及语义关系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但是,如果仔细体会,也会发现其在语用意义上的差异。例如:漂亮衣服——漂亮的衣服 典型事例——典型的事例 (三)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比如: 动词——谓语 形容词——定语 副词——状语 名词——主语或宾语

但是,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一种词类可以作多种句法成分。例如:

(1)农民住宅(名作定语) (2)今天阴天(名作谓语) (3)历史地看问题(名作状语) (4)申请报告(动作定语) (5)他同意修理(动作主语或宾语) (6)同情地说(动作状语) (四)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1.跟英语比较。英语的句子结构跟短语的结构有明显区别,英语句子的谓语部分都必须有一个限定动词,而短语里是不允许有限定动词的,如果要出现动词,就必须采用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的形式。例如:

(1)he fies a plane.(他开飞机) (2)to fly a plane is easy.(开飞机容易) (3)F1ying a p1ane is easy.(开飞机容易。) 汉语的动词在任何场合,例如:(1)他走了。 (2)我知道他走了。

例(1)和例(2)的“他走了”形式完全一样,但是前者是一个句子;后者只是一个充当宾语的主谓短语。 2.跟构词法比较。词的结构跟短语的结构也大体一致。例如: 短语 单词

联合 哥哥弟弟 兄弟 偏正 牛皮鞋子 皮鞋 述宾 管理家务 管家 述补 说得明白 说明 主谓 国家经营 国营

构词法实际上还有一些短语结构中没有的结构类型,比如:重叠(爸爸、宝宝),添加词头(阿姨、阿Q)、词尾(桌子、石头、花儿),以及偏正(肉松、菜干)、量补(房间、花朵)等。由于复合词的结构和短语的结构基本一致,有时候,词跟短语的界限就不大分得清楚。例如: 洗澡——洗个热水澡 理发——理个短发 革命——革你的老命 鞠躬——鞠个九十度的躬 提高——提得高提不高 打倒——打得倒打不倒 放大——放得大放不大 改正——改得正改不正 这类介于单词和短语之间的词,叫做“离合词”。合起来的时候是单词,分离的时候是短语。

汉语语法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特点之外,还有一些特点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量词”的大量使用、形形色色重叠的语法手段等等。 三、语法学的种类

1

对某种语言的语法进行研究的学问,就构成了语法学。根据不同的理论、用途,语法学可以分成若干类。 (—)根据不同的语法理论,形成不同的语法学流派

1.传统语法,它又称为“规范语法”或“学校语法”。其特点主要是:

(1)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并以词法为主。 (2)划分词类主要依据形态变化,或者依赖于意义。 (3)注重书面语分析,比较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口语中的变化

(4)总结出来的语法规则被看做一种规范和标准,要求学习者予以遵守。

2.描写语法,又叫“结构主义语法”。其理论的初始人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经典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提出了一整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后来发展为三个分支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其中以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影响最大,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经典著作是《语言论》(1933),制订了描写语言结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方法。其特点主要是:

(1)区分语言和言语。 (2)语言是一个严密的结构系统,提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两大结构关系。 (3〉注意语言的特征,强调形式的描写与分析,提出根据“分布”来划分词类的标准。 (4)强调语言结构内部的层次,提出“直接成分分析法”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

3.生成语法,又叫“转换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是美国的乔姆斯基(Chorsky),代表作是《句法结构》(1957)和《句法理论要略》(1965)。这一理论的提出被称为“语言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其特点主要是:

(1)认为人脑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当输入一定的语言材料,它就会自动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统,然后用这套规则系统产生出无数新的合法的句子来。

(2)语言学家要研究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语法就是对这种语言生成的能力进行描写。这种描写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 (3)把语言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部分,并且找出从深层结构如何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及制约转换的条件。 (4)建立起“语法规则系统”。

(二)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不同的语法学类型

l.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2.理论语法,又称专家语法。指语法学家的专门研究。3.习惯语法,又称参考语法。主要研究习惯性用法。

第二节 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学习要点:了解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掌握实词十个词类和虚词四个词类的特点,能够运用功能分析法来确定每个词的词性。 词类专指词的语法类别,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的构造规则。 一、词类及其划分标准

划分词类的标准一般认为有三个: 第一,形态标准。包括:

1.形态标志。通过词的词尾标示出来七词性,这是形态标志。

2.形态变化。不同词类的词有不同的成系统的词尾变化,这叫形态变化。如英语,大多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在单数形式后面加上s或es,例如:book-books class-classes 形容词如:great-greater beautiful-more beautiful 汉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词有形态标志,如以后缀“~子、~儿、~头、~者、~家、~机、~们、~性”等结尾的词是名词,以后缀“~化”结尾的词是动词,以前缀“可~”开头的词多为形容词,但极大多数的词没有这类标志。

汉语的形态变化也很少,比如名词可以后加“们”表示不定量的复数,但不是所有名词都能加;动词加“了、着、过”等表示时态,但也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时态助词。双音节形容词可以按照AABB方式重叠,但是还有许多形容词不能重叠。 这些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只能够作为参考标准。

第二,意义标准。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快捷地确定一个词的词性。但是,意义往往是模糊的,很难作为一种可以执行、操作的标准,如“忽然”、“突然”,这两个词的意义几乎一样,但“忽然”只能够作状语,而“突然”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定语,也可以受副词“很”的修饰。因此,“忽然”是副词,“突然”是形容词。可见,意义只能是一种辅助标准。 第三,功能标准。是指词的作句法成分的能力和组合能力。

作句法成分的能力是指在句法结构中出现的位置,即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能——实词;不能——虚词。 组合能力是指一个词能否与其他的词组合成短语,如果可以组合,以什么顺序组合,组合以后表示什么关系。 总之,汉语的词类划分,主要依靠功能标准,形态标准只能作为辅助标准,意义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2

二、汉语的词类体系 (—)实词与虚词

词类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汉语词类的第一层次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十类;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

实词和虚词除了能否充当句法成分外,还有如下一些差别: 1.能否成句。绝大部分实词都能单独成句,而虚词则一般不能。

2.是否定位。除了副词,绝大部分实词在跟其他词组合时所处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但虚词在跟其他词组合时的位置则是确定的。 3.能否相互组合。实词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但虚词只能跟实词组合,不能跟其他虚词组合。

4.类别是否开放。实词的每一类中包含的成员数量都很大,难以穷尽地列举,这种类叫开放类;而虚词每一类成员的个数都比较少,可以一一列举出来,这种类叫做封闭类。 5.使用频率高低。虚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二)十四个词类

现代汉语的实词,在第二层次又可以分成四类:

1.主体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它们的意义比较具体,往往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 2.数代词:包括数词、量词和代词,他们本身独立性较差。

3.修饰词:包括副词和区别词,他们分别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4.声音词:包括叹词和拟声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模拟声音。 现代汉语的虚词,在第二层次也可以分成两类:

1.关系词:包括介词和连词,主要起介绍和连接作用。 2.语助词:包括助词和语气词。 (三)体词与谓词

汉语中动词词和形容词虽然有差别,但二者仍然有不少共同之处,可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可以充当谓语等等。二者跟名词形成明显对立,所以合称“谓词”;名词以及跟名词功能相类似的人称代词、名量词则合称“体词”。 三、主体词 (-)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是:

(1)大多可以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2)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决不能作补语,除了少数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 (3)不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4)不能重叠。 名词的特殊小类:

1.方位词。方位词一般附着在其他名词之后,表示处所;有的也可以独立使用。方位词分为单纯方位词、合成方位词和特殊方位词三类。单纯方位词有14个:上、下、前、后、左、右、里、外、东、西、南、北、内、中。合成方位词有两类:一是在单纯方位词后边加上“边”、“面”、“头”构成;二是在单纯方位词前面加上“以”、“之”构成。 ~边 ~面 ~头 以~ 之~ 上 上边 上面 上头 以上 之上 下 下边 下面 下头 以下 之下 前 前边 前面 前头 以前 之前 后 后边 后面 后头 以后 之后 左 左边 左面 右 右边 右面

里 里边 里面 里头

外 外边 外面 外头 以外 之外

单纯方位词单用,要对举时才行,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内有贤妻,外有好友”。

特殊方位词,一是由单纯方位词相互组合而成,例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二是单纯方位词跟别的语素组合而成,例如: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当中、中间、其中、背后、跟前、面前、内部、外部;三是“边、面、头”跟别的语素组合而成,

3

例如:这边、那边、旁边、这面、那面、对面、这头、那头。 2.处所词。处所词有三小类: (1)能够独立使用的方位词。

(2)表示处所的名词,例如:附近、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周围等。 (3)表示地名、机构的名词,例如:亚洲、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商店、邮局等。

处所词的语法特点是:(1)能用在动词(介词)“在”或“往”的后面作宾语。(2)能用“哪儿”提问。(3)能用“这儿、那儿”指代。

表示地名、机构的名词具有二重性:既是一般名词,又是处所名词。

3.时间词:现在、过去、将来、未来、现代、古代、从前、以前、以往、以后、今后、后来、最近、今年、去年、前年、明年、往年、今天、昨天、明天、后天、刚才、平时、平日、往常。

时间词的语法特点是:(1)能用在动词(介词)“在”、“到”、“等到”的后面作宾语。(2)能用“什么时候”提问。(3)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代。 (二)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主要作谓语。(2)多数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3)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除了心理动词,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4)多数动词能够重叠。(5)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了、着、过”。 动词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能不能带宾语进符分类:

(1)及物动词:只要能带宾语,不管带的是受事宾语、施事宾语还是处所宾语,都是及物动词。例如:吃、喝、拿、来、去、走、坐、跑、取得、推广、修改、搜集、尊敬、服从、禁止、开展、受到、防止、觉得、感到、打算、停止、继续、能够、可以、值得等。

(2)不及物动词:不能带任何宾语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例如:游行、呕吐、接吻、鼓掌、散步、迟到、躲藏、发抖、休息、休养、生长、死亡、接头、恋爱、工作、考试、毕业、赛跑、生气、觉悟、咳嗽、点名、充电、放假、睡觉、理发等。 有的动词不同的义项应该归入不同的小类,例如“她笑了”的“笑”是“露出愉快的表情”的意思,为不及物动词“她笑你”的“笑”是“讥讽”的意思,属于及物动词。

2.传统上,按照意义并且参考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1)动作动词,例如:打、吃、走、说、保卫、打扫、调查、整理 (2)使令动词,例如:请、派、叫、逼、要求 (3)心理动词,例如:想、爱、恨、嫉妒、羡慕、了解、相信 (4)存现动词,例如:有、在、增加、减少 (5)趋向动词,例如:来、去、上来、下去、回来、过去 (6)能愿动词,例如:肯、敢、能、会、能够、可以 (7)判断动词,例如:是、如、叫、姓、等于 (8)形式动词,例如:加以、给以、予以、致以 3.动词的特殊小类: (1)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有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单纯趋向动词主要是以下l0个:“来、去”以及“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复合趋向动词由“来、去”分别与其他8个单纯趋向动词组合而成。例如: 来 去

趋向动词的语法特点是常用在另一个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的趋向,例如:跑上、飞进、走回、越过、滑下来、撤出来、拿回去、散开去。但有的语义已经虚化,例如:唱起来、说下去。复合趋向动词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例如:他回来了、我们马上上去。

(2)能愿动词。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语法特点是只能带动词性宾语,可以构成“不V不”格式。 A表示可能:能、可、会、能够、可能、可以B表示必要:得(dei)、应、该、应该、应当C表示意愿:愿、想、要、肯、敢 (三)形容词

上 上来 上去 下 下来 下去 进 进来 进去 出 出来 出去 回 回来 回去 过 过来 过去 起 起来 开 开来 4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多数能够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修饰 (2)常作谓语、定语和补语。 (3)不能带宾语。 (4)一部分形容词能够重叠。 形容词包括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1.性质形容词 指能够前加“很”的形容词,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要儿化,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AB一→AABB,如“干净一→干干净净”。例如:大、小、多、少、高、低、远、近、轻、冷、热、新、旧、强壮、细致、干净、热闹、正确、美好、重要、辛苦。

2.状态形容词 在性质形容词加上表附加意义的语素构成,表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因而前面不能再加“很”,使用时后面一般要加“的”。

状态形容词包括以下几小类:

(l)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前面加一个表示程度(比喻)的语素,例如:雪白、血红、金黄、冰冷、冰凉、蜡黄、碧绿、漆黑、笔直、飞快、火热、通红、鲜红、煞白、湛蓝、死沉、稀烂、稀软、铁青、滚热、滚烫、崭新、溜圆、喷香。

(2)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后加两个重叠的后缀。例如:清灵灵、慢腾腾、湿淋淋、黏糊糊、乱糟糟、红通通、绿油油、黑压压、香喷喷、甜滋滋、酸溜溜、冷冰冰、亮晶晶、赤裸裸、恶狠狠、懒洋洋、静悄悄、响当当、乱哄哄。

有的单音节名词加上重叠后缀也可以构成状态形容词。例如:血淋淋、汗津津、水灵灵、毛茸茸、泪汪汪、雾蒙蒙、病歪歪。 (3)性质形容词(也有个别名词)后面加上三个非重叠音节,例如:黑不溜秋、灰不溜丢、白不毗喇、花不棱登、滑不唧溜、酸不溜丢、苦不叽溜、美不滋儿、脏不拉叽、傻里呱叽、稀里糊涂、软里咕基、黑咕隆冬。 (4)双音节形容词的一种贬义变式。例如:马里马虎、邋里邋遢、流里流气、糊里糊涂。 四、数代词

(-)数词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表示数目的是基数词,表示次序的是序数词。 1.基数词。包括:

(1)系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 (2)位数词:十、百、千、万、亿。 2.序数词。现代汉语典型的序数词由系数词或复合基数词前加助词“第”构成,例如:第一、第二??第十;第十一、第三十、第一百零一??

此外还有以下两种表示次序的方式:

(1)直接由基数词表示,例如:三层、五组、七行、八列、一百页、两千年,这时就可能有歧义,其中的数词既可以表示数目,也可以表示次序。

(2)也可用“甲、乙、丙、丁”等天干名称或“A、B、C、D”、 (二)量词

量词的语法特点是不单独使用,而是先跟数词组合成为数量短语,或者跟指示代词组成指量短语。量词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1.名量词 名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一般充当定语。包括以下几类:

(1)个体量词。主要指称单个事物,例如:个、位、只、头、口、匹、件、条、枝、根、颗、块、枚、张、面、本、台、架、座、辆、页、篇。其中“个”最常用。

有的量词指称集体事物,例如:双、对、打、副、套、帮、伙、群、队、一组、排、窝、串、堆、批、捆。还有个别量词指称不定量事物,例如:些、点。

(2)度量词。表示度量衡单位的量词,例如:厘、分、寸、尺、丈、里、石(dan)、斗(dou)、升、斤、两、钱、米、亩、克、吨、元、角、分、秒、分(分钟)、公里、公斤。

借用的名量词,主要由名词充当,直接出现在数词或指示代词之后。例如:一架子书、两口袋面、这床被子、那箱子衣服。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次数,常用在动词后充当补语,有时用于动词前充当状语。例如:次、回、下、番、谭、气、阵、遍、趟、顿、场1(chang)、场2(chang)。 借用的动量词:

(1)时间量词,例如:年、月、日、小时、钟点、分钟、秒钟 (2)器官量词,例如:看一眼、踢一脚、打两拳 (3)工具量词,例如:砍一刀、放一枪、洗一水、敲一杠子 (4)伴随量词,例如:唱一曲、走一步、喊一声、转一圈

5

大主语是疑问代词的任指活用,或者是表示周遍性意义的词语。大主语跟小主语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例如: (1)什么他都不吃。一→他什么都不吃。 (2)哪儿我们也不去。一→我们哪儿也不去。

(3)任何困难我们都能克服。一→我们任何困难都能克服。(4)所有利润他们都上缴国家了。一→他们所有利润都上缴国家了 二、双宾语句

双宾语句是一个述宾短语再带一个宾语的句子。紧靠动词的宾语叫做近宾语(又称间接宾语),不紧靠动词的宾语叫做远宾语(又称直接宾语)。例如:

(1)朋友送我一本书。 (2)我问你两个问题。 (-)宾语性质

近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远宾语一般指物,回答“什么”的问题。例如:

(1)A:老师教他普通话。 Bl∶老师教谁普通话? ? B2:老师教他什么? 有的情况下,远宾语也用来指人,但提问方式还是跟近宾语不同。例如:

(2)A:市政府分给我们十名大学生。 B1:*市政府分给我们谁? B2∶市政府分给我们什么? (二)动词类别

构成双宾语句的动词大体上可以分三类:

1.具有“给予”义的动作动词,如:给、卖、送、赠、奖、发、递、输、交、还、赔、付、喂。这些动词的后面大多可以添加“给”字。例如:

(1)卖他两幅画。一→卖给他两幅画。 (2)奖他三千元。一→奖给他三千元。

2.具有“取得”义的动作动词,如:取、买、娶、偷、抢、骗、赢、赚、要、扣、收。这些动词后面一般不能添加“给”字。例如:

(3)买他一辆车。一→*买给他一辆车。 (4)收他一支笔。一→*收给他一支笔。 3.具有“认定”义的言语活动动词,如:骂、夸、教、教导、问、询问、告诉、责怪、嘱咐、当、叫等。例如: (5)告诉妻子要去打仗。 (6)我叫他叔叔。 三、存现句

存现句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它的基本格式是“处所词+存现动词+事物”。例如:

(l)大路上来了一队人马。(出现) (2)墙上挂着一幅画。(存在) (3)班里转走了一位同学。(消失) (-)存在句

存在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又可以分为动态存在句和静态存在句两个小类。

1.静态存在句。动词不表示实在的动作,或者不表示动作进行,只表示存在的方式,后面所跟的“着”表示状态的持续。例如: (1)村子东面是一片麦田。 (2)床上躺着一个病号。 2.动态存在句。动词表示正在进行的的动作,后面所跟的“着”表示动作的进行时态。例如: (3)天空中盘旋着一架直升飞机。 (4)船头上飘扬看一面红旗。 (二)隐现句

隐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如:

(5)外面走进来一个大汉。一→从外面走进来一个大汉。 (6)窗户里飞走了一只鸟。一→从窗户里飞走了一只鸟。 四、把字句

(-)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和结构特点

介词“把”的作用是引进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把”字和它的宾语构成把字结构,充当谓语动词的状语。 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由于某种动作或原因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或状态。 (二)“把”字宾语的特点

1.把字句中介词“把”引进受事,主语是施事。 他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2.把字句的谓语结构部分就要求是复杂的,不能只是单个动词(光杆动词)。

1)带补语的: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2)带宾语的:把老虎打断了一条腿。 3)带状语的:把毛衣往包里塞。 4)带“了”“着”的:把苹果吃了/把盘子端着。5)动词重叠:把情况说说。6)双音动词:把战线扩大/把荒地绿化。

21

3.“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也可以是工具、处所、与事、使事乃至施事。例如:

(1)服务员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受事)(2)涂来抹去,把笔都弄坏了。(工具)(3)他把地面铺上了地砖。(处所) (4)我还没有把衣服钉上扣子呢。(与事)(5)小伙子一番话,把大娘乐得合不上嘴。(使事)(6)怎么把个小偷跑了?(施事) 4. “把”的宾语一般是定指的、已知的,例如:

(7)把那支笔给我。 (8)*把一支笔给我。 5.构成把字句的动词

构成把字句的动词一般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的及物动词,以下三类动词不能带结果补语或宾语,缺乏动作性,因此它们不能构成把字句:

1)联系动词:布、在、存在、是、像、姓、属于??·

2)感受动词:赞成、知道、同意、觉得、相信、希望、主张、要求、看见?? 3)趋向动词:上、下、进、出、上来、下去、离开、到达、接近??

6.否定词、助动词的位置 否定词以及助动词只背出现在把字结构之前,而不能在它之后。例如:

(1)你别把雨伞拿进来——*你把雨伞别拿进来。 (2)我想把事情弄清楚。——*我把事情想弄清楚。 在一些习惯用法中,“不”字可以放到把字结构后面:

(3)太不把人当人了——太把人不当人了。 (4)不把这当回事儿——把这不当回事儿。 五、被字句

(—)被字句的语法意义和结构特点

介词“被”的作用是引进动词的施事。被字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被字句表示被动的意义,所以说的往往是不如意的事情。例如:

(l)他被自行车撞了一下。 (2)衣服被雨淋湿了。 不过,现在这类句式可以只表示被动,却不一定表示不如意的事情。例如: (3)他被选为人民代表。 (4)妹妹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被”的宾语有时由于动作的施事不可知或不必说出来,可以在句中不出现,“被”就直接用在动词前,这可以看做一种“省略”。例如:

(5)衣服被淋湿了。 (6)敌人被打败了。 (二)“被”的变体

1.在书面语中,保留着“被??所”、“为??所”的文言格式。例如: (1)我们不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 (2)他从不为金钱所动。

这种格式里的“所”是助词,在单音节动词前必不可少,在双音节动词前出不出现两可。例如: (3)我们不能被花言巧语迷惑。 (4)*他从不为金钱动。 2.在口语中,“被”字常常用“叫、让、给”来替代。例如:

(5)小鸡叫黄鼠狼咬死了。 (6)那些东西全让弟弟扔了。 (7)洪水终于给我们制服了。 跟书面语相平行,口语中也有“被??给”、“叫??给”、“让??给”的固定格式表示被动,这里的“给”是个结构助词。例如:

(8)他让流氓给打了一顿。 (9)老爷爷被孙子给逗笑了。 (10)蓝队叫我们给打败了。 (三)被字句的主语

“被”字句的主语,有时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事。例如:

(1)教室里被搞得乌烟瘴气。 (2)他被人家剪了辫子。 (四)被字句的特点

1.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介词“被”引进施事。

2.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必须是动作性比较强的及物动词。非动作动词,比如“有、是、成为”等等是不能构成被字句的。 3.被字句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一般要在后面带上别的成分,但不如把字句那么严格。 1)带补语:苹果被大风吹掉了。 2)带宾语:西瓜被切成四块。

22

3)带“了、着、过”:敌人被我们消灭了。/嫌疑犯始终被公安人员监视着。 4)双音节动词:这样免不了被领导批评。/这句话可能被人误解。 5)被字句的主语表示的事物必须是定指的。例如:

(3)他买下了这套房子。一→这套房子被他买下了。 (4)他买下了一套房子。一→*一套房子被他买下了。 4.加否定副词或助动词要加在介词“被”前。如

(5)这套房子没被他买下。 (6)他不愿意被人同情。 (五)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变换关系

把字句和被字句有许多特点是相似的,而且由于语义上的对应关系,句式之间经常可以互相变换。例如:

(1)他把碗打破了。←→碗被他打破了。 (2)美国队把巴西队打败了。←→巴西队被美国队打败了。 祈使语气的把字句就不能这样变换:

(3)你把这些东西扔掉!——*这些东西被你扔掉!

那些由光杆双音节动词和感知动词构成的被字句就不能变换为把字句:

(4)你的要求已经被公司批准——*公司已经把你的要求批准。 (5)上级的意图被我们理解了——*我们把上级的意图理解了。 有时候,“被”字和“把”字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即把字句和被字句融合了:

(6)老梁被钉子把手扎破了。 (7)他被小偷把钱包偷走了。 这种句子,主语和“把”字的宾语都是受事,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或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一、歧义类型

按照歧义现象存在的方式,可以先把它们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例如: (1)你qizhong考试考得怎么样?(期中/期终) (2)岸边停着一艘youchuan。(游船/油船/邮船) 书面歧义首先可以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词汇歧义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而引起的。例如: (3)他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行走/离开) (4)午饭他没有吃菜。(蔬菜/菜肴)

(5)我去上课。(讲课/听课) (6)这些人多半儿是南京大学的学生。(超过半数/大概) 组合歧义是在句法组合中产生的歧义,它又可以分: (-)语法组合歧义 1.词类不同。例如:

(1)饭不热了。(形容词/动词) (2)自行车没有锁。(名词/动词) (3)这篇文章你给我看看。(动词/介词) 2.词和短语同形。例如:

(1)刘英要煎饼。(名词,一种食品/述宾短语,指“把饼煎一煎”)

(2)存粮多一点好。(名词,指“储存的粮食”/述宾短语,指“储存粮食”) 3.结构关系不同(同形异构)。又可分为: ˉ A.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

进口彩电 学习文件 表演节目 复印材料 B.偏正关系或联合关系

学校医院 祖国人民 奶油面包 文学语言 生物化学 C.同位关系或偏正关系 他们部队 你们学校 我们工厂 D.述宾关系或述补关系 想起来 说下去 E.偏正关系或主谓关系

生活困难 文字规范 语音标准 食堂卫生

E类也涉及词性的不同。如“生活困难”是偏正关系时,“困难”是名词;是主谓关系时,“困难”是形容词。 4.结构层次不同。例如:

23

现 代 战 争 小 说 一 个 学 生 的 建 议 a. | 偏 | | 正 | a.| 偏 | | 正 | | 偏 | | 正 | | 偏 | | 正 | b. | 偏 | | 正 | b.| 偏 | | 正 | | 偏 | | 正 | | 偏 | | 正 | 结构层次的不同往往也伴随着结构关系的不同:

安 徽 和 江 苏 的 部 分 地 区 布 置 好 房 间 a. | 偏 | | 正 | a.| 述 | | 宾 | | 联 | | 合 | | 述 | |补 | b. | 联 | | 合 | b.| 述 | | 宾 | | 偏 | | 正 | |偏| | 正 | 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有时也涉及到词性不同的问题: 没 有 买 票 的 没 有 买 票 的 a. | 述 | | 宾 | b.| 的字结 | |构| 在a种切分中,“没有”是动词;在b种切分中,“没有”是副词。 (二)语义组合歧义 1.语义关系不同。例如:

(1)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既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2)汽车运走了。(“汽车”既可能走受事,也可能是工具) 2.语义指向不同。如: (1)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状语“在车厢上”语义可以指向“他”,原句可以分析为“他在车厢上,他贴标语”;也可以指向“贴标语”,原句意思是“他贴标语,标语在车厢上”。

二、歧义的消除 消除歧义的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 (-)利用语音

1.轻声。轻声可以帮助区别词性和词义,有时还能区别不同的语法关系。例如: (1)他爬过山没有? (2)我想起来了。

2.重音。重音可以显示强调的重点,利用重音可以明确语法成分的语义指向。例如: (1)他最喜欢游泳。(“最”语义指向“他”,句意为“那些人中,他最喜欢游泳”) (2)他最喜欢游泳。(“最”语义指向“游泳”,句意为“那些运动申,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例如:

a.没 有 穿 破 的|衣 服 b.没 有 穿|破 的 衣 服 c.没 有|穿 破 的 衣 服 | 偏 | | 正 | | 述 | | 宾 | | 述 | | 宾 | | 偏 | | 正 | | 偏 | |正| | 偏| | 正 | | 偏 | | 正 | |述| |补| |述| |补|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往往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1)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有歧义)

B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无歧义) C加会议的有三位医院的领导。(无歧义) 2.改变句法成分的次序,也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2)A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遭受了水灾。(有歧义) B江苏的部分地区和安徽遭受了水灾。(无歧义) 3.变换句式,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24

(4)S1台上摆着酒席。一→酒席摆在台上。 S2台上摆着酒席。一→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三)利用语境

1.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这样有歧义的短语一旦进入句子,绝大多数就消除了歧义:

(1) A发现敌人的哨兵。(有歧义)B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无歧义)C我们在前方不远处发现敌人的哨兵。(无歧义) 2.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这样也能够消除有歧义的句子:

(2) A鸡不吃了。(有歧义) B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无歧义) C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无歧义) 3.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如,一个小学生背着书包出门时对奶奶说:“我去上课。”这话也不会产生误解,他奶奶绝对不会想到他这是去讲课。 第十节 句子的动态变化

句子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往往发生某些变化,比如:移位、省略、插说和追补等。 一、移位

在通常情况下,汉语的语序是固定的,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或由于其他原因,也可以改变句子的语序。这种改变句子常规语序,但句法结构不变,语义关系也基本不变的现象称为移位。 (-)口语移位的特点

第一,移位句中被移位的两个部分可以还原,还原以后句子的意思不变。例如:

(1)喜欢吗,你?一→你喜欢吗? (2)他来了吧,大概。一→他大概来了吧。 第二,移位句的语义重心在前量部分上,后置部分只是带有注释或补充的性质。 第三,句末语气词一定要附加在前置部分的后面,而不能在后移部分之后出现。例如: (3)*喜欢,你吗? (4)*他来了,大概吧。 (二)口语移位的类型

1.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移位。这类移位现象多见于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如:

(l)甜不甜,这瓜? (2)别哭了,你! (3)东北人,他? (4)什么事都不懂,这孩子! 例⑴是形容词性谓语移位,例(2)是动词性谓语移位,例(3)是名词性谓语移位,例(4)是主谓谓语移位。 在答话时,陈述语中的主语和谓语也可以移位。 (5)“你们干什么去?”“去看电影,我们。” 2.述语和宾语之间的移位。有三种情形: 第一,在主语省略句中,述语和宾语移位。如:

(6)“你想喝点什么?”“咖啡,喝点儿。”(一→喝点儿咖啡)(7)“你打算怎么办?”“再试一次,打算。”(一→打算再试一次。) 第二,在主谓句中,述语后移。例如:

(8)我一个人去旅游,准备。(一→我准备一个人去旅游。) (9)我们去一趟桂林,打算。(一→我们打算去一趟桂林。) 第三,在主谓句中,宾语前置。例如:

(10)一切都是天意,我以为。(一→我以为一切都是天意。)

(11)“我应该找谁?”“我们的班主任,你应该找。”(一→你应该找我们的班主任。) 3.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移位。

第一,状语后置,能后置的仅限于某些副词和某些介词短语充当的状语。例如:

(12)你有什么意见,对这个计划? (13)我见过他一回,在春节。 第二,中心语前置。例如:

(14)回家了,他们已经。 (15)正在打电话,她跟家里。 4.述语和补语之间的移位。带“得”的述补短语里的述语和补语也能发生移位。例如: (16)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美得。 (17)腰都弯了,她累得。 5.连谓短语内部谓词性成分之间的移位。例如:

(18)他赶集去了,骑自行车。(一→他骑自行车赶集丢了。 (19)你通知他一声,打电话。(一→你打电话通知他一声。) 6.兼语短语内部的移位。由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构成的兼语短语常可出现兼语后的动词性语词前置的情况。例如: (20)等一下,请他。(一→请他等一下。) (21)快把材料送来,他要你。(一→他要你快把材料送来。)

25

(三)书面语里的移位

书面语里移位现象,往往是作者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突出某些词语而故意安排的。例如: (1)他走了过来,悄悄地,慢慢地。(一→他悄悄地,慢慢地走了过来。)

(2)无数革命青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从上海,从武汉,从广州,从全国其他地方。 (一→无数革命青年从上海,从武汉,从广州,从全国其他地方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注意:如果两个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变化以后,句法结构关系也变了,语义也变了,这就不属于移位了。例如: (3)高山(偏正短语)一→山高(主谓短语)

(4)他沏了一壶热热的茶(“热热的”是定语)一→他热热地沏了一壶茶(“热热地”是状语) (5)他买了一本破的书亻破的”是定语)一→他买了一本书,破的。(“破的”是补充分句) | 二、省略

人们在运用语言对为了达到简洁的目的,在一定的语境中常常省去下些成分!这就叫省略。省略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是言语交际中由上下文或语境条件制约而造成的;第二,所省略的成分是确定无疑的,可以补回来的;第三,补出省略成分以后,句子的语义基本不变。 (一)省略的类型

根据省略的语言环境,可以把省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和自述省。

1.承前省。被省略的词语已在上文出现过,省略后不会产生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例如: (1)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 )留着花白胡子。 (2)他看看天,( )已经暗了。

2.蒙后省。被省略的词语可以在下文中找到。例如: (3)( )写完信,他就上床休息了。

(4)( )扛起铺盖,( )灭了灯,他奔了后院。

3.对话省。在对话中,一些指称性的代词经常会省略。例如: (5)“(你)到哪儿去?”“(我)到教室去。”

有时,应答方也会承问话方省去一些对话内容。例如: (⑶“你自己的意思呢?”“我不知道( )。”

4.自述省。说话人在写书信、日记、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或在发言时,常将“我”省去。例如: (7)得知你考上大学,十分高兴。(写信) (8)看了这部影片,很受教育。(发言) (三)省略的成分

按照省略的成分,又可以把省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是汉语里最常见的省略。常见的是承前面分句的主语省,例如: (1)妹妹到了美国,( )就给我来了封信。(承前一分句主语省) 其他的还有:

(2)昨天我在街上遇见一个小伙子,( )戴了一顶花帽子。(承前一分句的宾语省) (3)华的鞋不跟脚,( )跑不快。(在前一分句的定语省)

(4)凭他的人品,( )不会做出这种事的。(承前面介词结构中的定语省)

(5)主任让你在大会上发言,( )快准备一下吧!(承前一分句中的兼语省) ˉ 2.省略谓语。省略谓语一般是在答句或祈使句中。例如:

(1)“谁愿意去?”“我( )。” (2)“哪个学校派队参加比赛?”“师大附中( )。” 3.省略宾语。例如:

(1)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 )。 (2)陈涛昨天买了一本新教材,我也想买( )。 由“比”构成的介词宾语也可以部分省略。如: (3)你先走,你的路比我( )远。

4.省略修饰语。其中定语的省略比状语的省略更常见。例如:

26

(1)他的头顶秃了,( )头发也白了。 (2)“你对这件事有意见吗?”“我( )没意见。” (四)省略句与非主谓句

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句子,省略是在言语交际中出现的动态语言现象,非主谓句则属于句子的一种静态结构类型。例如:

(1)(一位同学在球场上打球,发现开始下雨,喊了声:)下雨了!(非主谓句) (2)小陈问小李:你去上自修吗?小李回答:去。(省略句) 三、插说和追补 (一)插说

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会在句子中间临时插入一些成分,从句法结构上看,这些成分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从语言表达上看,却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

(1)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做操。 (2)公立学校——或者应当说,中国人办的学校——的前途怎么样,谁也不敢说。 (3)他切盼有个人——或者哪怕是条狗呢——来和他谈一谈。 (4)他是在老婆——这么一个老婆!——手里讨饭吃!

(5)在小学时候,小学四年级时候,老师给了我们一点语法知识。 (二)追补

当话说出来以后,才发现不够完整、准确,甚至有错误,说话人马上在话语之后追加补充,这就叫追补。例如:

(l)他跟老王说话呢,忙着。(2)我不相信他是这样的人,一百个不相信! (3)她妈妈真叫做骨瘦如柴,不,瘦得像芦柴棒! 第十二节 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所构成的语言单位,就叫复句。 一、复句和单句的区别 1.句法结构上互不包含

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或复句形式如果处于被别的句法结构包含的地位,就不是句子了。例如: (1)我清楚地懂得,即使我不去,他们也是会去的。(让步复句形式做宾语) (2)(内容好而且旋律美)的歌曲是大家欢迎的。(并列复句形式做主语) 2.关联词语是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指起关联作用的词和短语,它是识别复句类型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类:第一,连词。第二,副词,既作句法成分,又起关联作用。第三,某些固定短语充当,比如“反之”“总而言之”“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一些复句不用任何关联词语,完全依靠语序以及前后分句的语义制约构成,这就叫“意合法”。例如:

(3)警察迅速掏出手枪,那女人尖叫了一声。 (4)那女人尖叫了一声,警察迅速掏出手枪。 3.停顿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重要的形式标志

特别是用来鉴别联合短语与并列复句、连谓短语与连贯复句。例如:

(5)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联合短语作谓语) (6)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并列复句) (7)他走过去关上门。(连谓短语作谓语) (8)他走过去,关上门。(连贯复句) 二、复句的性质 (-)分句的结构形式

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例如:

(1)因为他是世界闻名的政治家,所以我们要下半旗纪念他。 (2)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位跋涉在群山之间的旅人。 (3)一个破庙,几尊灰头灰脸的菩萨。 (二)主语的异同

一个复句的几个分句的主语可能都相同,这时,其他主语往往承前或蒙后省略。例如: (1)她找不到我们,先是惊奇,后是大哭,最后想起了找警察叔叔。 (2)我们俩的意见常常相左,但从未因此红过脸。

27

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也可能一个也不省略。说话人用这种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的意味。例如:

(3)我是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我回清华。 (4)我需要的不是蜻蜓,我需要的是捉睛蜓的乐趣。 三、复句的类型 联合复句

(—)并列复句 几个分句往往同时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1)联合国从大的方面说,是个国际大讲坛;从小的方面说,就是供一帮看上去挺体面的人练口才的地方。 (2)一班从桥的这头过去,二班从桥的那头过来。 (3)新员工希望老员工“指导”,而不是“指指点点”。

并列关系复句中使用的关联词语,单用的有:“也”、“又”、“还”、“同样”、“同时”等,这些词语多用在后续分句中;双用的有:“也??,也??”“又??,又??”“既??,又??”“一来??,二来??”“一边??,—边??”,这些词语成双作对地使用。“是??,不是??”“不是??,而是??”这些词语则主要用在相反或相对的两个分句中;“而”“相反”“反之”这些词语用在具有相反相对关系的后一个分句中。

(二)连贯复句 前行分句首先陈述一种情况,后续分句随后陈述接着发生的另一种情况。

(1)李医生掏出听诊器,把冰凉的听筒贴在我的胸脯上。 (2)汽车鸣了两声喇叭,门就自动打开了。 连贯复句注重时间上的连续性,常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标明事件行为的先后次序。双用的词语有“—??就(便)??”“刚??,就(便)·??”“首先??然后??”“开始??接着??”;单用的有“就”“于是”“接着”“跟着”等词语,常用在后续分句中。

并列复句是齐头并进,雁行式,有时候次序可以互换而意义不变;连贯复句是相继进行,鱼贯式,由于时间上前后分明,一般不能换位。一个是横的展开,一个是纵的推进。

(三)递进复句 前行分句提出一种情况,后续分句以此为基准,在数量、程度、范围、时间、功能或者其他更推进一层。递进复句的典型格式是“不但??,而且??”。例如:

(1)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2)黄金不只是一种名贵的金属,也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万能语言。 注意:

第一,“不但”等前一关联词语可以不用,但是“甚至”“并且”“而且”等后一关联词语却必须在递事分句中使用,以明确表示递进关系。例如:

(3)乐队指挥总是装些自制的调料在身上,甚至去参加女工举办的宴会也不例外。 (4)从2002年起,欧元开始正式上市流通,并在半年之后,完全取代加八国的货币。 第二,多层递进,常用“不但??,而且??,甚至??”的格式表示。例如:

(5)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第三,“逆向递进”。常用“不但不(没)??,而且不(没)??”的格式表示。例如: (6)不但康托尔的学术论文不能发表,而且在柏林一所大学任教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第四,“反向递进’,常用“不但不??,反而(反倒)??”的格式表示。例如:

(7)在这种火烧眉毛的关头,田福海不但没像往常那样大呼小叫,反而捧着杯龙井细细品尝。 第五,“让步递进”,这种关系用“尚且??,何况??”的格式表示。例如: (8)平时尚且有这么高的上座率,何况节假日呢? (四)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个待选项,并表示从中有所取舍,这是选择关系复句。选择复句有几种类型:

1.取舍已定式。代表格式是“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都以舍弃项来烘托选取项。例如: (1)宁可不用人,也不要用错人。 (2)与其束手就擒,不如背水一战。

有些“宁可??,也要??”连接的选择复句,看起来两项都是选取项,实际上“也要”分句是真正的选项,“宁可”分句是衬垫的选项。例如:

(3)宁可自己忍饥受冻,也要让孩子们过得舒舒服服的。 (4)宁愿不戴这顶乌纱帽,也得把账目查个一清二楚。 2.取舍任选式。几个分句说出若干待选项,常用“或者??,或者??”“要么??,要么??”的格式表示;“是??,还是??”用在取舍任选的疑问句中。例如:

28

(5)那些年轻的女人,或早早当上了新娘,或新娘的婚纱频频披挂更新不断。 (6)霍老先生当时到底是无力辨别真伪,还是无意辨别真伪呢?

3.取舍限选式。是两项必选其一,使用的关联词语为“不是??就是??”,成对使用,缺一不可。例如: (7)桂花姐在家里不是帮助父母洗衣做饭,就是帮助哥嫂照看孩子。 (五)解说复句

前行分句说出一个主要意思,后续分句对这个意思作一些追补、解说。 1.称代补充式。例如:

(1)有的人常拿口吃患者开玩笑,这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2)让孩子们回归自然,那也许是制止人类“退化”的唯一途径。 2.总分提示补充式。例如:

(3)惯于把梦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描写的,有两位大作家,一位叫冰心,一位叫巴金。 (4)“原谅”是儒家精神,“忘掉”是道家境界,两者都不容易。 3.追补解说,例如:

(5)桌上放着好几部不同版本的中国海军史,都挺厚的。 (6)分手的时候,她送给他一双手套,是她亲手织的。

(六)因果复句 前行分句说出原因,后续分句说出由此而产生的结果。

1.说明性因果。前句用已知的事实指出这是导致后句事实的原因,后句则引出某种必然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是“因为??,所以??”。例如:

(1)这一阵子因为老是停电,所以蜡烛、煤油灯竟然畅销起来。

一般情况下原因分句在前,结果分句在后。有时候句序也会发生变化,这时,“所以”可以省略,“因为”必须使用。例如: (2)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土就有他的《师说》和《进学解》。

“由于”跟“因为”都用于表示原因,不同的是“由于”常跟“因此”“因而”搭配使用,“因为”常跟“所以”搭配使用。 “因而”“因此”“从而”“以至(于)”等都可以单用在后续分句中表示结果。“以至于”所引出的是不好的结果。 2.推论性因果。前行分句说出一个已经发生的情况,后续分句以此为前提,推断出一个应该发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是“既然??,就??”。例如:

(3)既然主场客场都输了,就得承认我们确实技不如人。 (4)每天连喝带用只有一小盆淡水,可见岛上淡水是很金贵的。 (七)条件复句 前行分句说出某种条件,后续分句说出该条件得到的结果。

1.假设条件句,代表格式是“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就(“那”“就”“便”)??”。例如:

(1)如果我们走沪宁高速公路,那么可以提前一个小时赶到机场。 (2)我们要是没有金刚钻,也就不会揽这个瓷器活了。 假设复句有的是事前假设,有的是事后假设。两种不同的假设句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比较下面的句子:

(3)如果昨天让柴林打主攻,这场球准能赢。 (4)如果明天让柴林打主攻,这场球准能赢。 有些假设复句用“如果说??,那么??”连接,两个分句提出两种说法,全句含有认同前行分句说法就得认同后续分句说法的意思。例如:

(5)如果说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那么,我们在两个世纪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2.特定条件句

第一,充足条件句,代表格式是“只要??就??”,前行分句说出的是充足条件,满足了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续分句说出的结果,但也不排斥其他条件。例如:

(6)只要有新药物出现,就会产生新的细菌变种。

第二,必要条件句,代表格式是“只有??才??”,前行分句说出的是必要条件,不满足这个条件,就不会产生后续分句说出的结果。例如:

(7)只有把北门片的十多家小工厂全部迁走,才能彻底解决噪音污染问题。 (8)除非苏秋水当连长,才能带好这批以“小皇帝”为主体的新兵。

“只有”分句和“除非”分句提出的都是唯一条件,对其他条件有排斥性,不同的是“只有”分句从正面指定条件,“除非”分句从反面推断条件。这种条件关系的格式是“除非??,否则??不??”。

29

3.周遍条件句(无条件),代表格式是“无论/不管??,也/都??”。前行分句中使用具有周遍意义的形式提出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条件,后续分句说出这个范围内的所有情况都只有一个相同的结果。例如: (10)无论是与基辛格对话,还是接受阿拉法特的反采访,她从来没有怯场。

(八)转折复句 前行分句先承认某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前提,在语义上有轻微的姑且让步的意思,后续分句不是根据前行分句的语义按照常态趋势发展,而是转到跟前行分句常态语义趋势相反或相对的方面去了。例如: (l)尚春兰先生虽然不再登台演出了,但是早起练功吊嗓子的习惯没有改。 (2)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然而,你们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根据转折程度的深浅,转折复句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重转句。(3)虽然明知去了要吃苦,可她却偏要迎着苦头去。

第二,轻转句。(5)红旗轿车已渐渐被国人淡忘了,可是,它在国际上的声威不减。

(九)让步复句 前行分句先提出一种假设的事实,并姑且退让一步承认这个假设的真实性,后续分句不是沿着这个假设情况的常态语义趋势说下去;而是转到跟它相反相对的方面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是“即使??,也??”。例如: (1)即使你住在深山老林,也能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让步复句和转折复句的相同点在于,后句跟前句相比,语义上都转到它的相反相对方面去了,都有转折的意思;两者的不同点在于,让步复句的前句是假设的事实,转折复句的前句是真实的事实。跟“即使”作用相同的还有“就是”“就算”“纵然”“哪怕”等。例如:

(2)虽然你住在深山老林,也能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3)前面纵然是刀山火海,我们也绝不后退半步。 有的前行分句说的是真实情况,但说话人意念上把它当做有待发生的情况予以承认,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让步。例如: (4)就算你是一村之长,也不能随便推翻村民委员会的决议啊!

(十)目的复句 一个分句说出目的,另一个分句说出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发生的行为事件。 第一,前行分句表示目的,常用关联词语是“为了”。例如:

(1)后来为了减轻母亲的经济负担,田汉考入了不收费的长沙师范学校。

第二,后续分句表示目的,常用关联词语是“以便”“借以”“旨在”“好”等。例如: (2)我开始用电脑代替手书给朋友们写信,借以节省时间。

“以免”“省得”也用在后续分句中,但这个目的是不希望达到的。例如: (3)他从不与同事一起吃饭看电影,以免无谓地请客花钱。 第十三节 多重复句与紧缩复句 (一)基本复句(单重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在一个层次上组合而成的复句,就叫做基本复句。

(1)这排厂房是我们的装配车间,左边那栋三层白楼是质检中心,旁边那栋正在盖的是新增的调试所。 (2)女人抱出一堆脏衣服,分成内衣外衣两摊,洗好了内衣,又接着洗外衣。 这些复句都只有一个层次,不是多重复句。 (二)多重复句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上组合起来的复句叫做多重复句。例如:

(1)因为李洼乡资源贫乏(A),‖(并列)交通也很闭塞(B),|(因果)所以这么多年总是摘不掉贫困乡镇的帽子(C)。 (2)不管父母说的多好听(A),‖(条件)只要自己做的不是那么回事(B),|||(条件)孩子一定是照父母做的学(C),||||(递进)而且还多学了一手两面派(D),|(因果)所以父母本身的德行很重要(E)。 二、划线分析法

复句分析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确定分句之间的关系,二是划分复句内部的层次。 分析多重复句,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确定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确定是基本复句,还是多重复句;如果是多重复句,再分析它的层次和关系。 第二,确定这个多重复句由几个分句构成,在分句之间用竖线划开,其关键是搞清楚单句与复句的界限,不要把单句内部的停顿误判断为分句之间的停顿。

第三,根据关联词语、语序以及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分句两两之间的关系,并且标出它的基本复句类型。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jd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