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连词_争奈_及相关转折连词的形成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3-05-27 11: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连词

2008年6月第25卷 第3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Jun.2008

Vo.l25NO.3

转折连词 争奈 及相关转折连词的形成与发展

孙怀芳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 奈 类转折连词是近代汉语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的一类词。本文在详细考察语料的基础上,从词汇化角度对

其中最早出现的 争奈 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写,并探讨了相关转折连词的产生情况。 [关键词] 争奈 ;词汇化;相关转折连词[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8)06-0083-04

汉语转折类连词早在上古时期已见使

用,如 而 、 然 等,中古后, 但 、 但是 、 只 、 只是 、 不过 等连词相继出现。转折类连词除上述所说之外,近代汉语时期, 奈 类连词也很常见(这类连词数目较多,有 争奈 、 怎奈 、 无奈 、 奈 、 只奈 等,由于这类连词通常有词素 奈 参与构成,为便于表述,权且统称为 奈 类连词)。

从表达的语用效果上看,这类连词往往强调因某种原因的存在,导致一件事情不能实现,如下文例(1),强调由于 受了西门庆贿赂 这一原因,才导致 不能周旋武松 ;用法上,用于连接两具有转折关系的小句,前一小句往往有欲望动词 要 、 欲 等与之呼应。

(1)内中县丞、佐二官也有和武二好的,念他是个义烈汉子,有心要周旋他,争奈都受了西门庆贿赂,粘住了口,做不的主张。( 金瓶梅#10回)

转折类连词大多是由限制类副词转化而来,这一点前人已较多阐述。 奈 类转折连词虽然在近代汉语时期较多使用,甚至其中的 怎奈 、 无奈 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可见,但目前学界对其还较少探讨,我们尝试对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加以考察。

从产生时间上看,这类连词最早出现的是 争奈 ,我们打算在详细考察 争奈

!

在文献中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考察其转化为转折连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相关连词的使用情况加以调查。

一、转折连词 争奈 的形成

1. 争奈 在早期文献中的分布情况 奈 ,上古汉语中常用作动词,义为 对付 、 处置 ,一般与疑问代词 何 组成动宾词组 奈何 ,在句中用作谓语,询问方法,表示 怎么办 、 怎么对付 。如果 奈 后面除 何 外另有宾语,就要变成 奈 何 这样的格式,可译为 对 怎么办 等,在上古汉语中,较常见。根据 奈何 结构中间组合的宾语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奈何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奈+名词性成分+何(3)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史记%滑稽列传补#

奈+X+何(X表示除名词性成分以外的语法形式,可以是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或小句)

(4)其人曰: 奈地坏何? 列子%天瑞#(以上几例转引自 汉语大词典#)

争 近代汉语前期常用作疑问代词,从用法上看, 一律在谓语前作修饰语,主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孙怀芳(1979-),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2005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字

学研究。

连词

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要用于询问和反诘(否定),尤其侧重于反诘。 [1](P225)近代汉语前期, 争奈 连用出现时, 争 作为疑问代词用于 奈何 结构前,修饰动词 奈 及其后成分,用于询问方式,唐代文献中已常见。

A争+奈+何

(5)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寒山13)(转引自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B争+奈+名词性成分+何

(6)问: 真身还出世也无? 师曰: 真身不出世。 僧曰: 争奈真身何? 师云: 琉璃瓶子口。 ( 祖堂集%石霜和尚#)

C争+奈+X+何

(7)问: 知识出世,学人有依;迁化去后,如何得不被诸境惑? 师曰: 如空中轮。 僧曰: 争奈今日妄起何? 师曰: 正好烧却。 ( 祖堂集%洞山和尚#)

争 用于奈何结构前时,由于 奈何 结构的固定性,应分析为 争+(奈 何) ,这时 争奈 是一个跨层结构,即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表层形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是一个非语言单位。

那么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争奈 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认为转折连词 争奈 正是从这种跨层结构中发展而来的。

2.跨层结构 争奈 词汇化为连词的过程

在 祖堂集#、 五灯会元#等文献里,佛教僧人对话中,当 争奈 结构用来表示询问时承接上文,进一步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从 争奈 所在句句子本身说,是疑问,从上下文看,又是对上文问题答语所未解决问题的进一步质疑,上文答语和下文所问问题二者之间有时存在转折义。

袓堂集%镜清和尚#中,当被问及 学人拟被纳,师意如何? 时,师云: 一任高飞 ,同时僧又提出 任高飞 如何解决 毛羽未备 的问题, 毛羽未备 是 任高飞 所未考虑到的问题,是 任高飞 的限制条件,从这方面说, 任高飞 和 毛羽未备 这两个小句之间存在转折义。

用于反诘时,往往是在承认一件事情的基础上,提出对另一件所未考虑到的事情 处理 方式方法的否定,前后所述两事件间语义上也存在转折关系。

(8)夹山云: 缦缦阇梨,山溪各异。任你截断天下人之舌头,争奈无人解语何? ( 祖堂集%洛浦和尚#)

例(8)中, 任你截断天下人之舌头 与 无人解语 这两小句存在转折义,同样 蹄脚甚分明 与 骑牛者不识 也隐含转折的关系。

从前面例中可以看出, 争奈 处于有转折意义的上下文语境中,这为 争奈 虚化为转折连词奠定了基础。但是虽然此时已经有了转折义的语境, 争奈 仍然是跨层结构, 奈 仍然是动词,明显标志是句末疑问词 何 的存在,结构上仍然应该分析为 争+(奈 何) 。

在我们调查语料中发现,当 争 用于 奈何 结构前时, 何 往往可以省略。其中原因,显而易见: 争 是疑问代词,从功能上说与 何 重复,去掉 何 ,对表达的意义不会有影响。从文献资料情况看,除A式不能省略外,其他两式都可省略,B式可省为B1式,C式可省为C1式。

B1争+奈+名词性成分

(9)南庄胜处心常忆,借问轩车早晚游。美景难忘竹廊下,好风争奈柳桥头?( 白氏长庆集#卷34)

C1争+奈+X

(10)何处难忘酒,长安喜气新。初登高第后,乍作好官人。省壁明张%,朝衣稳称身。此时无一盏,争奈帝城春?( 白氏长庆集#卷27)

从语料调查情况看,B1式,即 奈何 结构中间为名词性成分时,省略 何 的情况较少见,所找的例子多出自诗歌中。我们对佛教文献 五灯会元#进行穷尽性检索,共得 争奈 连用例59例,统计结果如下: 争奈何 连用5例, 争奈+名+何 19例, 争奈+动(形)+何 2例, 争奈+小句+何 4例, 争奈+ (无何) 29例。其中省略 何 的29例,没有后跟名词性成分的情况。可见B1式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较少出现,诗歌中B1式的省略,推测应该跟诗歌的讲求韵律、节奏有关。

省略 何 对 争+奈 何 的意义没有影响,却对连词 争奈 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看下面例子:

(11)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唐

连词

孙怀芳 转折连词 争奈 及相关转折连词的形成与发展

顾况 从军行#之一)

在上例中, 何 不存在, 奈 后附小句,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句末问号( 汉语大词典#所用标点为问号),很容易产生歧义理解:可以理解为 风寒欲砭肌,裘袄轻怎么办? 也可以理解为 风寒欲砭肌,(但是)裘袄轻 。结构上既可分析为: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也可分析为: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用后一种方式理解时, 裘袄轻 作为一个完整句子具有独立性,与前一小句有转折关系, 争奈 用在两个具有转折关系的小句中间,线性结构上没变,但 争奈 的辖域由后一小句扩大为连接前后两小句,这样,经过重新分析, 争奈 转化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语法化的渐变性说明,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一个词由A义转变为B义,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中间阶段既有A义又有B义。这种理解上容易产生的歧义现象也为我们认为 争奈 是从跨层结构发展为转折连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 争奈 词汇化为连词的条件

近年来,伴随着 语法化 研究的深入, 词汇化 也逐渐成为语法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 词汇化 一般指从句法层面的自由组合到固定的词汇单位的演变过程。一个语言单位的形成不会是偶然的, 争奈 由相邻的两个非语法单位(跨层结构)逐步过渡成为连词具备词汇化的条件:

a 争 、 奈 线性顺序上相邻,且置于小句句首;语音形式上,为两个单音节词,这是其词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董秀芳(2002)在总结词汇化规律时指出: 位于句首的跨层结构比位于句中的跨层结构更容易发生词汇化,但位于句尾的跨层结构不太可能发生词汇化。这是因为句首是韵律管制最为严格的地方,而句尾位置上的韵律管制则是最松散的。 [2](P273)对此,董秀芳还进一步用组块原则加以解释: 由于两个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的紧密相连,在语句的理解过程中,两个邻近的单位如果被聚合为一个组块而加以感知,二者之间原有的分界就可能被取消,造成结构的重新分析。 [2](P291)

b处于前后有转折意义的两小句中

间,从句法环境上,为其演变为转折连词奠定了语义基础。解惠全指出: 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 [3](P135) 争奈 重新分析,词汇化为连词,与它处于具有转折义的两小句中间这一语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c较高的使用频率。一般而言,只有两个成分经常在一起出现,才有固化成词的可能性,在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中这一条件尤其重要。吕书湘先生在提到疑问词 争 早期使用情况时指出: 只用作状语,尤其是常用在争似、争如、争得、争敢、争知、争忍、争奈等熟语里,和一般动词连用的例子较少。 [4](P336)由此可见, 争 、 奈 连用共现的频率相当高,被认为是熟语,也正因如此,才使这一跨层结构发展为连词成为可能。

二、连词 争奈 的发展, 怎奈 无奈

奈 等相关转折连词的产生

从产生时代上看, 争奈 词汇化为转折连词,唐代已见用例:

(12)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白氏长庆集#卷17)

争奈 形成后,还出现了 曾奈 、 争耐 、 争乃 , 曾 与 争 语音接近, 耐 、 奈 、 乃 音同,是 争奈 在文献中不同的书写形式。

曾奈

(13)却说孙行者见妖精擒了八戒,心中惧道: 这厮恁般利害!我待回朝见师,恐那国王笑我。待要开言骂战,曾奈我又单身?况水面之事不惯。且等我变化了进去,看那怪把呆子怎生摆布,若得便,且偷他出来干事。 ( 西游记#63回)

争耐

(14)伯爵道: 哥,你这话就不是了。我这嫂子与你是那样夫妻,热突突死了,怎的不心疼?争耐你偌大家事,又居着前程,这一家大小,泰山也似靠着你。你若有好

连词

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歹,怎么了得! ( 金瓶梅#62回)

争乃

(15)眼睁睁看着有一股子钱,争乃手中无本钱,只得放过去。( 歧路灯#40回)

疑问词 争 在汉语史上存在时间不是很长, 从宋代以后,随着&怎 系疑问代词的通行,语法位置比较单一的&争 就被取代了 [1](P230)。随着 争 的衰落,连词 争奈 也逐渐被 怎奈 所替代。略举数例如下:

(16)国王惊道: 国师有何话说?他才来报了姓名,正欲拿送国师使用,怎奈当驾太师所奏有理,朕因看远来之意,不灭中华善缘,方才召入验牒。不期国师有此问,想是他冒犯尊颜,有得罪处也? ( 西游记#45回)

从语料情况看,这种替代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怎奈 代替 争奈 远远落后于疑问代词 怎 替代疑问代词 争 的速度。以下是对宋代以后几部小说的考查情况: 西游记#中既有 争奈 ,又有 怎奈 ; 金瓶梅#中只有 争奈 ; 红楼梦#中二者都有。直到较晚语料 儿女英雄传#中 怎奈 、 争奈 还同时并存。

除了 争奈 怎奈 外, 无奈 也可用作转折连词。如 红楼梦#中:

(17)那原告道: 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被我们知道了,去找拿卖主,夺取丫头。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 ( 红楼梦#4回)

那么连词 无奈 是怎么产生的呢?当 争 用于反诘时,表示否定, 争VP 从意义上说,相当于 不VP 或 无VP 。从这个意义上说,争+(奈 何)与无+(奈 何)意义相同,且否定副词 无 用于 奈何 结构前时, 奈何 结构基

参考文献

本丧失了其固有的疑问性质, 何 字在句中已不能发挥疑问代词的作用,中间宾语不为名词性成分时,更容易省略其后的 何 字。 何 可省略,且置于与 争奈 同样的句法环境,意义上二者又没有差别,这样跨层结构 无奈 几乎与 争奈 同时词汇化为转折连词。

转折连词 争奈 、 奈 、 无奈 产生、形式固定后, 争 、 奈 还可作为一个构词语素,与单音节转折连词 只 、 可 组合,构成双音词 只争 、 只奈 、 可奈 ,表示转折关系。从使用情况上看,用例极少,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中各见1例,反映出使用时的随意性、不稳固性。

利用已有词的一个词素构成新词的现象在近代汉语时期不罕见。条件连词 不问 、 随 形成后可以组合成新的无条件连词 随问 ;连词 不拘 、 任 形成后,在文献中还出现了 任拘 ,表示的意义与原词差别不大;转折连词 但 可与转折连词 只 组合,形成新的转折连词 但只 。近代汉语时期连词形式的丰富多彩由此可见一斑。

三、小结

以上我们尝试对近代汉语时期的

奈 类转折连词从语法化角度进行了考察。从使用情况上看,这类连词数量较多:基本词形有 争奈 、 怎奈 、 无奈 、 奈 、 可奈 、 只奈 、 只争 7个, 争奈 在运用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同的书写形式: 曾奈 、 争耐 争乃 。此外,在唐代文献中还有 争那 ,意义用法与早期 争奈 基本一致,一般作为跨层结构出现,也曾出现类似转折连词的用法,但由于用法还不固定,在文中没有加以讨论。

[1]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及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解惠全.汉语语法化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吕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jb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