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更新时间:2024-06-22 11: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生物试卷(理科)
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 细胞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B. 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 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 血浆pH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细胞核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错误;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C错误;血浆PH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D错误。 考点:人体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 下列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 浮肿 B. 手足抽搐 C. 贫血 D. 尿毒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水流向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血浆缺钙离子导致手足抽搐,B正确。红细胞数量过低或者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过低,红细胞不是内环境成分,导致贫血,C错。肾脏发生病变,导致血浆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随尿液排出,血浆代谢废物含量过高,机体发生中毒,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 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②④⑤ B. ⑤⑥ C. ①③④ D. ①③⑥ 【答案】D
- 1 -
【解析】 略
4.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的某些细胞显著活跃 B. 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变化为外正内负 C.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人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 D. 直接刺激延髓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的咳嗽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粘膜上,当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的某些细胞显著活跃,A正确;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直接刺激延髓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的咳嗽,但是不是反射,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2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作用过程,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名称,明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的。 6. 下列不属于下丘脑功能的是( )
A. 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B. 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等多种激素 C. 能传导兴奋,并能控制生物节律
D. 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下丘脑既是机体的调节中枢,又是机体的内分泌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水盐调节中枢,还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其能传导兴奋,控制生物的节律,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但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
7.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 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 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
- 3 -
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考点定位】调节
【名师点睛】在充分理清题目给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反馈调节过程来解题。 8.(2017?海南卷)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不能向细胞外分泌化学物质 B. 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需要消耗ATP C. 受刺激后细胞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 D. 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C 【解析】
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能向细胞外分泌抗利尿激素,A 项错误;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状态下K+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ATP, B项错误;神经细胞受刺激后,膜电位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细胞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C项正确;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D项错误。
10.(2017?海南卷)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
- 4 -
+
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机体产热增加 B. 体重快速增加
C. 进食量明显增加 D. 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时,要联系甲状腺激素在生命调解过程中的作用。 11.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
12.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也是一种胺类激素。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 5 -
B.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D.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只能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可知: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C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种胺类激素,激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项错误。 1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 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 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C 【解析】
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考点定位】胰脏
【名师点睛】不知道胰腺除了内分泌部还有外分泌部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14.下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6 -
A. 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 B. 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 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内的受体接受后即被灭活 D.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刺激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由垂体后叶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
【详解】血量随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浆渗透压降低,血量增加,A正确;下丘脑受刺激分泌抗利尿激素,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B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并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C错误;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冲动沿下丘脑-垂体束传至神经垂体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及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5. 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7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a是T淋巴细胞,b是B淋巴细胞,c是浆细胞,d是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d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综上所述,D项正确,A、B、C项均错误。 16. 如图表示细胞免疫的一个环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B. 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C. 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溶酶体有关 D. 靶细胞裂解与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如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A、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靠细胞间是识别作用,故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A正确;
B、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B正确;
- 8 -
C、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C错误;
D、靶细胞裂解与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D正确. 故选: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 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 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答案】A 【解析】
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A正确;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关键能理清能识别抗原的物质或细胞,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效应T细胞和抗体。切记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18.给人体注射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的感染,流感疫苗的作用是 A. 增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C. 特异性识别并清除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D. 提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免疫力 【答案】B 【解析】
注射疫苗属于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从而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故选B。
【点睛】解答B选项,关键能识记对抗原具有特异的细胞或结构,包括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19.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
- 9 -
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
B. 据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同样来源于C C. 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
D.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免疫的免疫细胞是上图中的A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3、图中A表示吞噬细胞,B表示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甲表示抗原,乙表示淋巴因子,丙表示抗体,丁表示沉淀或细胞集团被消化成的小分子物质。 【详解】A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并且吞噬细胞将抗原吞噬、摄取、处理之后再呈递给T细胞,故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A正确;据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同样来源于C(B细胞)和E(记忆细胞),B错误;过敏反应中,物质甲为过敏原,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表面,并且在第二次过敏原刺激时引发机体的过敏反应,即过程⑧⑩,C正确;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免疫的免疫细胞是上图中的A吞噬细胞,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和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 10 -
20.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B. 扦插时,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易生根成活,主要因为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 C. 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低,生长受到抑制 D.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的浓度越低,促进生长作用越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取决于其运输方式,使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所以扦插时留有芽和幼叶和插条易生根成活;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处,导致顶芽处生长素浓度较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所以顶芽优先生长,侧芽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长越弱。 考点:考查生长素的知识。
点评:难度较小,理解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和生理作用特点。
21.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由于玻璃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a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所以b向光弯曲生长;琼脂块放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着接触面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
- 11 -
含量高于右侧,所以c背光弯曲生长。综上分析,A、B项错误;图中d,若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纸盒的开口朝向光源时,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植株向右弯曲生长,C项错误;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③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22.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
A. 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 B. 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 C. 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
D. 用生长素或其类似物除去稻田双子叶杂草时要使用较高的药剂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圆锥型树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茎背地性生长是由于生长素由于重力作用,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快;除去稻田双子叶杂草是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或其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
【详解】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高,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使树冠多呈圆锥形,A错误;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使刮倒的树木露出地面的根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浓度低;又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根总是向地生长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B错误;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由于单侧光的影响,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生长快,所以总是朝窗外生长,只体现了促进作用,C正确;由于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所以可用高浓度的生长素或其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D错误;故选C。
- 12 -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 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 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 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答案】D 【解析】
乙烯,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的是生长素,A错误;细胞分裂素,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在扦插时,可用生长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B错误;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脱落酸是促进落花落果的,C错误;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增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特别要记清楚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而生长素是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24.下图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GA与ABA的形成途径相似,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B. GA与ABA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含量不同,但是含量都极低 C. GA与ABA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D. 夏季植物体内ABA产生量增加,生长加快;冬季GA置产生增加,生长受抑制 【答案】D 【解析】
题图显示,甲瓦龙酸在长日照条件下转化为GA,在短日照条件下转化为ABA,因此GA与ABA的形成途径相似,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A正确;GA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ABA在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二者都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B正确;GA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二者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
- 13 -
起调节作用,C正确;综上分析,夏季植物体内GA产生量增加,生长加快,冬季ABA产生量增加,生长受抑制,D错误。
25.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可防止落花落果 B. 成熟的果实采摘后仍可能产生乙烯 C. 植物激素控制植物的所有生命活动 D. 不同激素分别调节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 【答案】B 【解析】
低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于防止落花落果,A错误;苹果、香蕉等成熟的果实采摘后仍然可以产生乙烯,B正确;植物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能控制植物的生命活动,C错误;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只是以其中一种或者几种为主,D错误。
26.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 B.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 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B 【解析】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适合该物种生长,则其数量增加,如果不适合其生长,其可能灭绝,所以B错。
27.如图是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t
A. 调查物种种群数量时只能用样方法
- 14 -
B. 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
C. 由A到B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由B到C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D. C点之后种群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1-10年,1<λ<2,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10-20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20年以后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详解】调查植物种群数量时一般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第20~30年间种群的λ=1即增长率为0,B正确; 10-20年间0<λ<1,种群数量减少,故由A到C种群数量越来越少,C错误;C点之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8.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 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 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 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D. 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由于单子叶植物蔓生或丛生,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因此不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偶然因素越少,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C正确;不是所有活
- 15 -
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对于个体数较少的活动能力强的生物,可以采用直接计数,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增长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资源、空间的关系,A错误;“S”型曲线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先增加后减少为0,B正确;“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关系,C错误;种内如果食物有限,空间有限,而种群数量很多,也就是种群密度过大,竞争会很激烈,会影响增长,所以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D错误;故选B。
【点睛】“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本题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中档题。
30.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6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据图可知,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项错误;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N为最大值,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N/2,B项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t2,此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且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C项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31.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 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 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 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答案】C
- 17 -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由于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所以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详解】据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甲、丙有相同的食物,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B正确;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甲、丙对乙的进化也起作用,C错误;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2.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若E种群中的总能量为5.8×10 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 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8
9
A. 2.0×108 kJ B. 2.32×108 kJ C. 4.2×10 kJ D. 2.26×10 kJ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按×10%计算。析图:E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E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
【详解】E是生产者,共含有5.8×10 KJ的能量,则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5.8×109 KJ×20%=1.16×109 KJ,又已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1.6×108 KJ,则C和D生物种群的总能量=1.16×109 KJ-1.6×108 KJ=1.0×109 KJ,所以,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1.0×109 KJ×20%=2×108KJ。故选A。
9
8
8
- 18 -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解题关键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B、C和D)”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相关计算,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3.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 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 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 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 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0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一个食物网,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鸟是初级和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据此答题。
【详解】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鸟和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A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鸟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B错误;已知能量传递效率为10%,如果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C正确;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0.5A÷10%÷10%+0.5A÷10%=55A,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某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它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 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答案】C
- 19 -
【解析】 略
35.如图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 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C. 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 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再根据a→c,确定a属于生产者,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则b应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二氧化碳。 【详解】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则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A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则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故B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细胞,而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故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36.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
- 20 -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知识点。 3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
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但生态瓶的容积有限,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齐全,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捕食,D错误。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38. 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答案】B
- 21 -
【解析】
试题分析:1、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解: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 B、森林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
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C正确;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呼吸作用利用,D正确. 故选:B.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
3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该种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会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错误;C.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的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需要争夺各种资源造成的,C正确;D.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D正确。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40.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22 -
A. 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 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 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
甲是个体,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乙是种群,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将会在该值上下波动一段时间,B错误;丙是群落,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C错误;丁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组成,所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无机环境影响,D正确。
【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名师点睛】梳理书本知识理清楚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定义,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本题易混乱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定义,列如群落的定义容易忽视分解者。
41. 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 ,结构②的名称是 。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 ,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 。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 (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 的变化。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 23 -
(3)外负内正 (4)兴奋 膜电位 【解析】
图1中A内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F(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正常状态时,膜外为正电,膜内为负电,受到刺激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膜内为正电。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
42.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 _________。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 _________ 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 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 _________ 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 _________ (填“细胞膜上” 或“细胞质中” 或“细胞核中” )。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 _________ 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 _________ 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_________ 免疫导致的。 【答案】(1)甲状腺和肾上腺 (2)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 (3)神经﹣体液 细胞膜
(4)遗传 自身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促进产热。
- 24 -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属于大分子,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4)Ⅱ型糖尿病从根本上是由基因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遗传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免疫导致的。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免疫。 【名师点睛】生命现象的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着,其功能直接决定生命现象。 2.根本原因:生命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43.下图表示某些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图中①-③表示不同的植物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②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③的合成。而③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②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以上实例说明植物激素调节也存在_________调节机制,图中①②③表示的植物激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②由______(物质)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它的主要合成部位除幼芽和幼叶外,还有_____________。
(2)以上说明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一种刺激的调节,而是________________。
(3)用图中植物激素②③之间的关系,解释水平放置时,根出现向地性的原因:___________。 【答案】 (1). 反馈 (2). 赤霉素 (3). 生长素 (4). 乙烯 (5). 色氨酸 (6). 发育中的种子 (7).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8). 由于重力作用,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升高诱导产
- 25 -
生较多的乙烯,从而抑制根近地侧的生长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如图表示某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激素①和激素②由幼根、幼苗等部位合成,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应该为赤霉素和生长素;由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①为赤霉素、②为生长素;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能促进乙烯的合成,因此③为乙烯。
(1)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②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③的合成。而③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②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体现了植物激素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机制;据试题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表示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和乙烯;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芽、幼叶、幼根和发育的种子,其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据图看出各种激素的合成与相互关系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一种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3)水平放置的植物由于重力的作用,在根部发生了横向运输,导致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生长,生长素浓度高导致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所以根近地侧生长较慢,因此表现为向地生长。 44. 下面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 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 。 (2)图1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 。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 kJ。
(3)过程④表示 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 。
(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 。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 。 【答案】(每空1分,共8分)
8
9
8
- 26 -
(1)CO2 有机物 (2)高 3.0×10 (3)分解者的分解 群落
(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全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①是光合作用,把大气圈中的CO2转变成绿色植物中的糖类等有机物。过程②越复杂,说明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2中A种群的能量是(5.8×109×10%-1.3×108-1.5×108)×10%=3.0×107kJ。过程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它与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循环特点是带有全球性的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考点:生态系统
点评:本题以碳循环示意图和食物网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45.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 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大豆到豆豉,大豆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脂肪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菌种 (2). 发酵时间 (3). 好氧菌 (4). 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酵时间 (5). 氨基酸和肽 (6). 脂肪酸和甘油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传统发酵技术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可知本实验
- 27 -
7
有两个自变量,不同的菌种和发酵时间;发酵容器内上层有氧气,发酵效果好,说明该发酵菌是好氧菌;32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无下降趋势说明发酵时间不够,需延长发酵时间才能有下降趋势,才能确定最高点。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和发酵时间。
(2)发酵容器内上层为有氧环境,底层为无氧环境,若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则说明该发酵菌是好氧(需氧)微生物。
(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可在原操作的基础上,继续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的发酵时间。
(4)从大豆到豆豉的过程中,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被脂肪酶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 28 -
- 29 -
正在阅读: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06-22
严打整治02-19
读书报告参考书目10-18
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教案03-11
工地临时用电触电应急预案09-23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3“文化生活”模块的复习教学及案例评析10-26
工程流体力学试题库06-20
员工行为安全管理课后测试01-10
中秋节的晚上作文500字06-21
- 1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
- 2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英语试题
- 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答案
- 42022-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
- 5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6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答案 精品
- 7高二数学期末试题汇聚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理)
- 8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
- 9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物理 含答案
- 10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吉林省
- 期期
- 长春
- 学年
- 外国语
- 高二
- 试题
- 上学
- 生物
- 学校
- 考试
- 2018
- 2019
- 丰田卡罗拉ABS故障诊断与分析
- 可视化编程技术实验报告 - 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器 - 图文
- 2011年中级经济师《中级金融》讲义12-22
-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
- “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规程
- 编译原理及编译程序构造 部分课后答案(张莉 杨海燕编著)
- 2014下半年深圳职员真题(社会类)
- 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
-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四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2讲平抛运动学
- 二手车鉴定评估与贸易试题及答案
- 常见矿物俗称及化学式
- 自考环资笔记
- 浅谈医生的职业幸福感
- 德育原理试题库
-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三套
-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数学真题试题(含答案)
- 顺丰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事故树分析法在核电厂事故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结构力学问题的计算机求解SAP2000基础
- 停车场及车辆段库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