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与建筑

更新时间:2023-10-06 18: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二年级2010-2011学年建筑设计及原理(1)——设计任务书十五

10-11 DESIGN 3-3

基地与场所【综合训练】——阶段三

休闲综合体设计之 设计展开

2011.05.09~2011.06.16(6周)

发现问题

通过深入阅读(close reading)基地,寻找设计概念(concept) (让主要问题浮现)

推敲、分析问题

通过理性研究(by research)与逻辑推理,推敲、丰富、完善设计概念 (让主要问题逐渐清晰)

通过专业手段,表达设计概念

运用建筑本体逻辑(ontological) ①,表达设计概念,实现建造形态(Form②) (解决问题)

图表1 : 二年级课程贯穿线索——“研究型”思维与设计方法

图表2 : 二年级课程基本结构

建筑本体逻辑(the ontological logic of architecture):是指从建筑本体的内部因素理解建筑的生成和发展。空间、建造、材料、结构、形态(form)、与基地的关系、人的使用方式、体验方式等,均为建筑本体逻辑。

——参见:张永和.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时代建筑,60期,2001(增刊)

特别注意:是建筑的FORM(形态),不是美术的SHAPE(形状、形式)。 ③

通过某种方法提取设计概念,并在设计中实现,可采取的方法及领域很多。二年级课程中每个基础理论均暗含了一个可能的范围。“基地与场所”是大部分建筑师,寻找设计概念的最常见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二年级2010-2011学年建筑设计及原理(1)——设计任务书十五

基础的(物理的) 与基地物理特性 生态的 与地面

历史的 与天空 建构 基 地 设计概念 场所 现象学的 与地形学 空间 社会学的 与事件发生

…… 与路径 与材料表达

图表3:本主题的训练进程

图表4:二年级课程基础结构

该图改编自:吉国华.“苏黎世模型”——瑞士ETH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建筑师,94期,2000/6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二年级2010-2011学年建筑设计及原理(1)——设计任务书十五

概念与设计

依我看来,最终的设计结果往往取决于设计者在设计前预先采取的立场及观点。

[美]Peter G. Rowe,建筑学教师(Harvard University),1999

设计者对整个设计主题的观点会形成一个基本的设计概念(concept)。整个概

念不一定会说明该设计将采用何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它表达出整个设计背后的理念,让设计有方向、有组织,并且排除可能的变量。概念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呈现,包括图表、图形及文字。⑥

[荷]伯纳德〃卢本等(Bernard Leupen),教师:《设计与分析》(Design and Analysis),1997

The aim is not in principle to manipulate form or matter, but how to work with concepts, to establish the preliminary idea that will be the guiding thread and the constructive base of the work: its matrix.⑦

[西]S-M.A.O桑丘- 玛德丽德霍斯,建筑师,2004

建筑是一种姿态表达。并不是所有有意识的人的活动都是一种姿态,同理,并非每一幢能设计为建筑的房屋也都是一种姿态。

[奥地利、英国]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 – 1951) ,哲学家

基地与设计 在我对基地角色的理解中,关键的一点是我坚信,建筑属于基地,建筑应该与基地相适应,应该通过某些方式承认基地的那些属性。建筑师在开始思考一个建筑物时,第一步,就是要解读基地的这些属性,听听这些属性是怎样讲述它们自己的。要描述这一过程并不简单。我认为,学着去试图倾听一个基地的私语是建筑教育中一种最必要的体验。辨别该保留什么、原来存在的基地上的什么东西能够渗透到新的存在之中去,并且在此后建造出来的物质的不可移动的物体身上浮现出来,这样一种能力对任何一个建筑师来说都事关重要。而能够理解基地的现有条件上有什么东西可以被忽略掉、可以被减出、被抹掉、被添加、被改变,等等,是建筑实践中根本性的东西。

但原来基地要素的“占有性”并不会阻止我们对基地不做任何破坏。人们对生命出现的一处地景进行改造和创造的自由需要这样的可能性。在这些时刻,“占有性”需要一种否定或者反向的姿态。换言之,建筑——这里指一栋建筑物的建造——并不是对一处基地被动和机械的反射。

⑤⑥

[美]Peter G. Rowe著,王昭仁译.设计思考.台北: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1999,p3

[荷]伯纳德·卢本·等著,林尹星等译. 设计与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P13 郑时龄等编译.桑丘- 玛德丽德霍斯事物所设计作品:1991-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7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二年级2010-2011学年建筑设计及原理(1)——设计任务书十五

在一处基地和基地之上建造行为之间不可避免的对话,最终,带来的是通过改造基地、并在基地上通过一个建筑物的出现带来一种新的现实感的“建筑的浮现“。当我们说,一处具体的基地需要那种占有性时,我们也在说,建筑要归属于基地

[西班牙]莫尼奥(Rafael Moneo,1937-),建筑师,教师:《基地的私语》(The Murmur of the Site),1992

所有的设计,都应该是“残局”设计,不管基地上有没有建筑物,不管基地

周围有没有建筑物,即使像拉图雷特修道院那样的基地,其实也是“残局”,因为大自然和农业,在你建筑师没有“接到这个项目”之前,就已经下了千万年的棋局。希望,这个回答能够让你看到我的立场。在上海的城市中也是这样。每一块地的下面,都叠加着地质史、农业史、工业史、城市史、社区史。。。上海没有“一张白纸”的基地。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觉得,这些之前的看得见,看不见,曾经存在如今消失,曾经在地上如今已经地下的线索,是不是你要从基地的环围中“ 内化”成为设计的要素。

刘东洋,建筑学者,http://www.douban.com/note/44573329/

如果仅仅依据经济和技术的要求思考空间,就会对建筑的地点视而不见,这是现代建筑的大敌。

??与之相反,通过地点和居所的概念和原则,环境应该成为建筑创作的本质。由此可以产生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也就是优先考虑地点特殊性的原则和方法。这是一种根据周围环境对建筑进行调整的认知行为。建筑的起源既不是茅屋,也不是洞穴或者什么神秘的“乐园中的亚当之屋”。

在人类还没有将支撑转化为柱子、或者将屋顶转化为山花以及用石块进行砌筑之前,人类已经将石块置于大地,在混沌一片的宇宙中认知大地,对它进行思考和修改。就如每一种判断的行为一样,认知地点的行为也需要激进的措施和清晰的简洁性。就此而言,对待环境(context)只存在两种重要的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模仿(mimesis),即对环境的复杂性进行有机模仿和再现,而第二种态度的手段则是对物质环境、形式意义及其内在复杂性进行诠释(assessment)。

[意大利]维托里奥〃戈里高蒂(Vittorio Gregotti),建筑师:在纽约建筑

Rafael Moneo. ―The Murmur of the Site. Anywhere Conference Japan, 1992‖ in Anywhere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1992).

http://dyl703.spaces.live.com/Blog/cns!59DC3C9A3340FB92!2182.entry 刘东洋译 ⑨

转引自:[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P8.

借助土方工程(earthwork)、巨石、巨石纪念碑等方法,用巨石进行基地认知(marking of ground),似乎都有不同的天体学动机,象在Carnac用沟渠标识地球?能量?的巨钟,以及英国 Salisbury 平原上的史前巨石柱(Stonehenge)。那个巨石柱,跟中国的占卜术有些类似,它可以辟邪,叫做?风水?,至今仍在使用中。

——参见[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范文兵译,p29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二年级2010-2011学年建筑设计及原理(1)——设计任务书十五

学会的演讲(address to the New York Architectural League),1982

如果你坚持要抽象地设计,埃克伯(Eckobo)观察到,对于高差的改变往往就会改变覆土、下层土壤和基石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就会加快或是阻挡雨水渗透地表的能力,导致一处花园中的失败,或是一处地景中的灾难。而在竖向设计中,所涉及到的要素还不止是风、水、沙子;还有关于现存的以及基地上将要保留的树木和植被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物种和太阳轨迹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关的话题还有诸如覆土的深度、广度、丰饶程度(或是贫瘠程度),地下水位的高度,植物的年代,等等;这里面的每一个话题,都可以给予设计师以发明创造的素材——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一个可以填到这个单子上去的颇为当代的话题,就是一个基地的相对污染程度,正是针对污染度,设计师可以优美地突出某些改善或是治理基地污染状况的痕迹。当我们在脑子里记住这些话题时,园林艺术以及地景设计就需要关注更加广阔的视野,就是一种生态学的视野了。对于基地的阐释学研究因此具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除去面具”,另一个是“显示内在”。我们必须看到来自我们对于基地表面几何的初级考察的很多假设都是错误的(起码是有缺陷的),这样,我们才能把之前我们无法看到的潜能发掘出来。

[美]David Leatherbarrow,建筑学教师(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地

貌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The Topographical Stories: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2004;

我所感兴趣的不是图纸、设计或者理论观点的完美;我所关注的是建筑的实体形式和空间。我希望看到在某个地方的一座建筑怎样改变了这个地方,并且使现有的建筑呈现一派新气象。

[瑞士] 卒姆托(Peter Zumthor),建筑师

作业目的: 1、学习场地、场所有关概念,培养文脉11意识,尊重12环境,尊重历史;

http://dyl703.spaces.live.com/Blog/cns!59DC3C9A3340FB92!2182.entry,刘东洋译。 建筑学领域内,基地与场所主题内,有几个相关联概念常被提起:

11

场地(site);场所(place)、场所精神;地区(region);文脉(context)。

场地(site):着重关注基地的物理特性(如标高状态、已有建筑物、交通状态等……),以及地质的、生态的状态;

场所(place):从物理特性开始进入到精神特性,开始关注某一特定基地上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文化特质等),及其与场地物理特性的互动关系;

场所精神(Genius Loci,spirit of place):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Z)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i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