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11 05: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100题

第一课(第一册)

1.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极乐愿文大疏》?对此你有何感想?(P2-3)一册

答:因为学习《极乐愿文大疏》,一是考虑菩提学会道友的实际情况,即有很多道理需要了解,而本书的内容正好异常丰富。二是我们可依此善缘种下往生极乐的殊胜善根,生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强烈信念,以及对藏汉佛教为主的世间一切佛法互不相违生起不可夺的定解。三 ,净土法门与密宗法或空性法结合起来修持,其加持和功德不可思议。

附参考:《藏传净土法》,第1册,第23课,P388

《极乐愿文大疏》非常殊胜,它既宣讲了实修的窍诀,也阐述了最基本的佛教理论。可见,不管是刚学佛的人,还是学佛多年的老法师或大格西,皆应懂得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很可能在某些地方就会犯错误。所以我很希望大家皆能接受这个法,而且其中的道理还应铭刻于心,并尽心尽力付诸于实际行动。

附参考:《藏传净土法》,第2册,第26课,P34

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言简义丰,总摄了净土法门的一切关要,藏地的很多修行人都能背诵《极乐愿文》,希望道友们也尽量背诵。在这部《极乐愿文》中,宣说了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修持净土法门者一定要了解这些道理,这才会有稳固的信心,如果不懂这些道理,对阿弥陀佛只有一个模糊、笼统的认识,就不会产生真正稳固的信心。

附参考:《藏传净土法》,第2册,第32课,P126

如今在学佛的人群中存在两种情况:有些人对佛教的信心非常虔诚,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佛法的教育,虽然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些善事,但往往都流于形象上,没有得到很大的功德;而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也懂一些佛法的理论,但目光一直盯着高深的大法,从来没有踏踏实实地积资净障。前者因为不懂佛法而不知道如何行持,后者虽然懂一些佛法,但因为见解偏颇,也没能实地行持。我们现在学的这部《极乐愿文大疏》对如何积资净障讲得非常具体,也引用了大量的教证和公案来说明积资净障的重要性,可以兼治以上两种人的毛病。这部论典中有许多藏传佛教的窍诀,也宣说了显密圆融之理。我相信学了这部法之后,以前对藏传佛教不了解的人会有所了解,以前对密法有疑惑的人会遣除疑惑,有宿世善缘的人也会对密法产生信心。

4.打扫经堂有何功德?你怎么看待扫地这个问题?(P17)一册 答:打扫经堂有以下五种功德:

(一) 自除心垢:即能遣除自相续的垢染;

(二) 亦除他垢:意为能除与之结缘众生相续中所具有的垢染;

(三) 除去骄慢:骄慢的人高高在上,他不可能扫地,只有有恭敬心的人才会去扫地。 (四) 调伏其心:即通过扫地很容易调伏自己的心; (五) 增长功德:意为扫地能增长很多福慧功德。 怎样看待:(P18-19)

1

一定不要有其他想法,要想到为僧众做事情就是在遣除自己的垢障。其实,没有慢心真诚为人服务,才是最伟大的行为。可见,只要把观念转过来,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积累福报和功德的机会。所以,为了生生世世都成为无傲慢的聪明者,我们应尽量打扫公共卫生,这不但有许多功德,而且还是忏悔内心垢染的最佳助缘。《六祖坛经》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身体是菩提树,心则如明镜台,如不时时清扫,身心就会粘满尘埃。所以,我们对一切人都应生恭敬心,还应经常打扫佛堂和道场,以这样的因缘,生生世世都能感得智慧与悲心。

第二课

5.你怎样理解三殊胜包括往生净土四因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怎样行持?(P25)一册

答:最初发心重要、中间积资重要、最后发愿重要。欲往生极乐世界者,最初都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加行发心殊胜);中间还要广积福慧二种资粮(正行无缘殊胜);最后为使功德辗转增上,还应以《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等愿文来摄持发愿(结行回向殊胜)。往生净土四因包括明观福田、发菩提心、积资净障、发清净愿。其实,往生四因都可以包括在这三者当中,因为明观福田也可以这三者来无余含摄。

在实际生活中,行持任何善法,我们都应以三殊胜来摄持: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行持,最后作回向。

(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行持任何善根都应该以往生极乐四因而行持,以三殊胜来摄持,这样所行持的功德都会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

附参考(一)《藏传净土法》第1册,第10课,P178,堪布归纳?三殊胜?:

下面以窍诀的方式对以上所讲的三殊胜作一归纳。总之,在刚开始听法时就要想,今天不是为自己而闻法,而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闻法;中间也要以无有散乱之心专注谛听法义,不能东张西望,也不能心思散乱;最后还要思维,闻法所得的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他们获得佛陀的果位。

不但闻法要以三殊胜摄持,修加行也应如此,即:刚开始要发菩提心,不能为自己健康发财而修加行,应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加行;中间磕头、念皈依偈等时,心也要尽量专注;最后将善根回向大菩提。不仅如此,在行持一切善法时皆应以三殊胜摄持。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云何少施功德多耶?以方便力少分布施回向发愿,与一切众生同证无上正等菩提,以是功德无量无边,犹如少云渐遍世界。?这里的?方便?指发心,然后再以回向发愿印持,也即愿与一切众生共同成就佛果;若能如是而行,少分布施所得的功德也无量无边,就像少量的云会逐渐遍满整个虚空一样。可见,大家都应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法,这非常关键。

如果在做善法时,最初能发菩提心,中间一心专注,最后作殊胜回向,那么这个善根生生世世都不会毁坏。比如,我今天以三殊胜摄持做了一个小时善法,虽然一百劫后我有可能变成旁生,但往昔的善根却仍然存在。其实,这样的道理是佛陀以金刚语宣说的,故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相反,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那就不好说。表面上看,他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每天都在念阿弥陀佛,甚至连喉咙也念破了;但由于没有以三殊胜摄持,当后来产生嗔恨心时,阿赖耶上积累的善根也会被彻底摧毁。可见这样的修行方法,任何修行人都不能缺少。所以大家一定要将这样的窍诀运用在生活中,如果能运用,那就能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

2

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那无论行持任何善法也不可能趣入大乘道。大家都希望自己趣入大乘道,也希望自己所积的善根成为大乘善根,或成佛的资粮,但能否如愿以偿,这完全取决于是否具足三殊胜。如果没有三殊胜,即使表面上做再大的善法,也不可能真正趣入大乘道。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三殊胜呢?可以说非常稀少。所以希望大家,今后不管修任何法都必须具足三殊胜。

三殊胜中,正行无缘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严格来讲,真正的正行无缘殊胜是指平等安住于止观实义中,也即入定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或真如实相当中。但在这里,作者对正行无缘的定义比较容易行持,即:所谓正行无缘,就是在行持善法时一心专注善法,心不往外散乱。这样每个人都能做到三殊胜,否则凡夫人要真正安住现空双运的境界,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附参考(二):《三殊胜》(索达吉堪布著)摘要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依此可获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狮经》中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意思是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应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以此可摄持各种善法,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因此,在所有的发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标准。这种人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他也时时关心众生。假如做不到这一点,早上起来时发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前也想到众生,这就是修持菩提心。 有些人经常花时间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应该发一个菩提心。如果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那么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游观光时,先发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我能对众生有利。?这种发心只是几秒钟的事,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功德却不可估量。所以,第一个殊胜,就是以菩提心来摄持,对大乘佛教徒来讲,千万千万不能忘记。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做什么善事都会先想起菩提心。 行无缘,梵语叫?勒布嘎?,即无分别之意。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凡夫人现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无漏的善法,获得无漏的功德,这种定解也不能缺少。《阿难入胎经》中云:?若无入定者,则无清净慧,不能断有漏,应当精进行。?意思是说,假如没有入定,就不会获得清净智慧,无法断除有漏,故一定要精进行持。这里所讲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没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乱,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别大。但真正要做到三轮体空和正行无缘,对我

3

们来讲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上师认为:心能专注的话,也是一种正行无缘。 按照很多上师的解释,正行无缘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说,行持一个善法时,尽量不起各种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正行无缘。比如你在听课时,身体如如不动,口中不说话,心全神贯注于上师所讲的内容,再加以思维分析,然后进行修持,心就有了专注的力量。梵语中的正行无缘,意思是无分别,这里的无分别,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乱。 任何一个善法,我们要么不做,要做的话,心没有必要一直外散,产生各种杂乱分别念。大家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心能不能专注,不被其他分别念中断,把事情做得善始善终。如果心无法专注,身体再怎么不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1、嗔恨烦恼。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 2、在别人面前宣扬。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4、颠倒回向。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

那么,该如何回向呢?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普贤行愿品》等,但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我们平时行持善法时,也要作这样的回向。

上师如意宝曾慈悲开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务必要具足三殊胜,若连这个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做善事如果开头没有发心,中间心不在焉,最后也没有回向,即使有回向,也是颠倒回向或世间的回向,希望自己即生快乐,吃得好、穿得好,这是非常可笑的。

《华严经》中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只有时时想到众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无勤就会拥有,倘若没有这一颗心,外面的建筑再壮观,举办的法会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并不重要,心态才最重要。学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态摆正,如果你是小乘心态,它有它的一套调整方法;如果你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态,必须要以这种方便来摄持,只有这样,功德才会非常圆满。

因此,希望各位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三殊胜。若能具足这一点,纵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功德也是无法想象。试问,谁会不愿意这样呢?

第三课

8.要想成为闻受净土法门的法器,必须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你是否具足?若不具足应怎么办? (P41—43)一册

答:要想成为闻受净土法门的法器,必须具备以下四点: (一)对上师和净土法门要有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

佛经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没有信心的人不可能产生任何善法功德,就像被火焚烧过的种子不可能生出青色的苗芽一样。相反,如果我们具有信心,那一切善法功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莲花生大士也说:“具有坚信得加持。”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上师和佛法产生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否则不可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不可能生起一切善法功德。

4

(二)无有谄诳嫉妒心等,秉性正直。 (三)具有领悟法义之智慧。 (四)对净土法门要有希求心。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意思是,心术要正直,还要有通达法义的智慧和对正法的希求心,只有具足这三条,才堪为真正的法器。

9.无记心态听法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断除它?应怎样断除?(P43—44) 答:无记心态听法的状态是:如果仅仅知道前去听法,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后,心里既无善的分别也无恶的作意,只是直楞楞地坐在那里,就像一块石头安住在听法的行列中一样,这就是无记的发心。

为什么要断除它: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以无记的心态来听法不会成熟异熟果报,只是种下一点点善根,所以应励力杜绝以无记心态来听法。

怎样断除:应反观自心,如果发现自己处于无记心态坐在听法行列,就应马上提醒自己:“这样傻傻呆着毫无用处,一定要生善心。”此时要么转变为菩提心,要么转变成出离心,或者安住在信心、恭敬心和希求心等善心所当中。如果心里能想: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他们随时都以大慈大悲心来观照我,在末法时代听受这样的大乘法非常难得,所以我一定要专心听法,能这样忆念的话,这也说明闻法者具有信心和难得之想。只有这样,听法才有真实的意义。

第四课

11.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P59)一册

答:首先通过教证和理证生起: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都曾当过我的母亲的定解,(再思维忆念)他们当我母亲时对我有无比的恩德,可是现在他们正在感受无量无边的难忍痛苦,(最后生起报恩之心)所以我一定要将他们救出轮回苦海,至究竟安乐。

以下可结合自身情况摘要作答,具体而言: (P54)

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念恩、报恩等七重因果(七重因果: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菩提心。)的教授来次第修行。首先必须了知,一切有情都当过自己的母亲。 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首先要认识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在没有生起定解之前,一定要反复观修,到一定的时候,相信大家看到任何众生都会作母亲想,而没有认真修学过这样殊胜法门的人,就很难做到这样了。

确实,虚空遍布的地方都充满众生,每一众生相续当中都充满业、烦恼和痛苦。而所有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一众生做每个众生的父母的边际也无有尽头,更何况说一切众生呢?旁生界母亲关心孩子,孩子无误认识母亲等现象,也蕴含着许多极为甚深的道理;其实这完全可以说明,佛陀所讲的每一个众生都当过自己母亲的说法千真万确。

5

莫测的密法,可能很多人的分别念更难接受,但我们千万不能断然舍弃,而应慢慢对它产生信仰。所以不管是修净土法还是密法,大家皆应一边闻思一边修行,这也是无数前辈大德们的优良传统。

第十六课

41.为什么净土法很容易修持? (P272-273)一册

答:极乐世界是未经绘画的自成坛城,观修阿弥陀佛也是以信心忆念佛陀,因此无论观成如照片、唐卡、布画般扁平,还是如铜像、铁像、瓷像等铸像般凹凸不平??,任何形象都可以。再加上,阿弥陀佛现在以色身住世,所以我们在观想时,最初也不需要从极乐世界迎请阿弥陀佛,中间也不需要观想阿弥陀佛安住在前方的虚空中,或与誓言尊者融为一体,最后也不需要祈送回极乐世界。因为只需日日夜夜念念不忘: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他是一切诸佛的总体,他时时刻刻都以慈悲的目光注视着我,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信心一直忆念着他,那就完全足够了,可以说这就是修往生法的一大要诀。可见,净土法门一点都不复杂,它的确是简便易行之法。

第十七课

42.请以教证说明,以信心忆念佛陀的重要性。(P287—291)一册

答:世尊在《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意为一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而因缘又住在心上,所以,如果我们能以佛陀为对境,而至诚发愿,祈祷的话,那必将获得所期望的果;如果内心没有虔诚的信心,即使表面上念了再多的经、做了再大的善事,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功德。

《二观察续》云:“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即使一个人很愚笨,但他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也能获得成就。

“何者作意佛,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不管是谁,只要他以诚挚之心观想、祈祷佛陀,佛陀就会安住在他面前,经常赐予灌顶加持。

《三摩地王经》亦云:“能仁身相极庄严,何人行住坐卧时,忆念能王佛陀尊,本师恒时住彼前。”意谓:能仁的身相极为庄严,任何人在行住坐卧时,若能经常至诚忆念佛陀的身相,本师就会安住在他面前。

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我常伴随具信者。”在莲师离开藏地前往罗刹国时,很多信众都哭着劝他不要离开,此时莲花生大士承诺:“我经常伴随具有信心的人。”莲花生大士还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意思是,对于具有信心的善男信女来讲,莲师我从来不会远离他们,我的寿命没有灭尽之时,我会在每位信士前显现一位莲花生大士。

阿弥陀佛也是如此,在每一位具信心者前,他都会显现一尊阿弥陀佛。

因此,自己若能顶礼、祈祷阿弥陀佛,乃至对阿弥陀佛生起一刹那的信心,则佛陀一定会以慧眼照见、以天耳明听、以他心通明知、以神足通立即来到彼人面前赐予加持。其实所谓佛陀的神通,就像只要打开窗户,阳光就会马上照进室内一样,所以只要我们以信心祈祷,佛陀的加持当即就会融入相续。虽然在胜义中,众生和佛陀悉皆平等;但在世俗中,众生业力深重,而佛陀具有无量功德,所以大家皆应以信心忆念佛陀。

虽然我们自己看不到,但佛陀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我们,犹如盲人面前有一位具明目之人一样,大家一定要产生这样的信心,否则不可能得到利益。莲花生大士也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意思是,具有信心则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远离疑惑才能如愿以

16

偿。如果没有信心,内心一直怀疑,那形象上无论再怎么样做,也不可能得到加持。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的确,信心就像宝轮一样。在轮王七宝中,轮宝最重要,所以它排在第一;同样,在圣者七财中信心最重要,故它位居首位。所以,没有信心的人,修什么法、做什么功德都很困难,若想积功累德或证悟法性,首先必须产生信心。

第十八课

44.请谈谈福德的重要性。(P307、306)一册

答:《广大游舞经》中云:“具有福德者,亦成诸所愿。”

首先讲一下福德的重要性:有些人很想为弘法利生做一些事情,但因没有福报,所以经常出现各种违缘:有时四大不调,有时内心烦恼涌现,有时受到恶友诱惑,这样就很有可能中断自己的发心;而有些人,他们很想在寂静处好好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但往往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违缘,最后也不得不离开,这些都是福报不够的原因所致。不要说成办出世间的事,就是做世间小事,没有福报也不可能成办,所以福报非常重要。

有些人在干坏事时一帆风顺,什么违缘都没有:身体也没有病,心情也非常快乐,干好事时却违缘重重,这就是所谓的福报浅薄者。若人具有福报,那他就会像福力王一样,做任何善事都没问题:他不但可以长期依止善知识,还可以长期行持对自他有利的善法;虽然末法时代的众生在修行时会遇到种种违缘,但他却能善始善终。

而大家的所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将来广度一切众生,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有广大的福德。如果相续中业障重重,连毫毛许的善根都不具足,那这样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所以积累资粮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福德,不管是往生极乐世界还是弘法利生,都无法成办。

46.顶礼时要三门恭敬,其具体要求是什么? (P315)一册 答:由于身语意是产生一切善恶之门,所以称为三门。

身恭敬:身体不能过于前俯后仰,眼睛也不能东张西望(否则双手会合十到左右脸颊上去的),顶礼的速度也不能过快过慢,等等;总之,应以端正、寂静、调柔的方式而作顶礼,此为身恭敬。

语恭敬:断除言说绮语而念诵顶礼偈或佛号等,此为语恭敬。

意恭敬:断除贪心等一切不善分别念,而对佛陀的功德生起欢喜心、敬信心,此为意恭敬。

如果在顶礼时产生烦恼,意门就不清净,这样就不可能得到佛的加持。当然一点恶念也不起,这对凡夫来讲也很困难,但心要尽量缘上师三宝的功德而转,并尽力避免产生烦恼。

第二十课

50.什么是谤法罪?(P349) 它有什么危害?(P342) 怎样才能避免造谤法罪?(P350) 若已造下应怎么办?

答:什么是谤法罪:赞叹自宗、诋毁他宗,此乃谤法罪业。或者试探别人后妄加评价说这是智者、这是愚者,就算是极为愚痴之人,如若他仅了知一句法义,比如诸恶莫作,众善

17

奉行,那也是教法,所以,他直接诽谤某人而间接诋毁了正法,也成为舍法者。《大乘方广总持经》云:“若有诽谤其法师者,即为谤佛等无有异。” 谤法罪有什么危害:若没有忏悔清净,暂时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教证讲得很清楚,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者除外。

怎样避免:(P348)今后如果想讲经说法,自己首先要无误通达法义,否则不但自己会造下舍法罪,也会让其他众生造下舍法罪。

(P349-350)本来,只有智者才能了知智者和愚者的差别,而自己愚昧无知,又怎么能辨别他人是智者还是愚者呢?人贵有自知自明,所以少言为妙!在自己一无所知时,就不应随随便便评论他人、他宗,否则很容易造下谤法罪。

(P353)《贤愚经》云:“身口意行,不可不慎。”可见大家皆应经常观察自己的身口意,若未观察,造下罪业自己也不一定知道。

若已造下怎么办:(P343)这样的罪业极难忏悔,印光大师云:“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意即:这两种弥天大罪一定要通过强有力的对治或忏悔才能消除。所以我们只在口头上说“我要忏悔”,而在实际行动中什么都没有做的话,那也不行。《大乘方广总持经》中记载:“佛告文殊师利,我于往昔七年之中,昼夜六时忏悔身口及与意业所作重罪,从是已后乃得清净,经十劫已获得法忍。”所以造了这样罪业的人,一定要认真忏悔。为此上师如意宝要求: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先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

第二十一课

51.请具体说明,哪些是舍教法,哪些是舍证法?(P351—356)一册

答:什么是舍教法:给别人讲法、闻法等造违缘,是舍教法。若不注意,平时很容易造下舍法罪。比如,有人劝正在传法的法师说:“你整天这样讲经说法没什么用,还是停一段时间课,好好休息休息,大家也听累了。”“现在许多人感冒得那么厉害,要不要停几天课。”“这个法以后再讲吧!”“这个道理很简单,用不着给别人辅导。”其实,这样阻挠别人讲法就是舍教法。还有人很想听闻佛法,但其他人却说:“别去听法了,我们还是去朝拜某寺院的上师吧!”这样让别人断传承也是舍教法。现在很多人经常说:你不用闻法,闻法干什么?好好念佛就可以了。那请你好好想一想,这是不是给闻法制造违缘?虽然他自己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却没想到已经造了舍法罪,若没有忏悔清净,今世根本不可能往生,所以大家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

什么是舍证法:若对于他人受出家戒等制造障碍,这也是舍证法。对他人受出家戒等制造障碍;比如,本来有人想出家,但其他人劝他:“末法时代哪里有清净的出家人?很多出家人都还俗了,你还是以在家的身份度化众生吧!”这样说就是舍证法。若对他人受持少分戒律学处制造违缘,这也是舍证法。

对他人受持少分戒律学处制造违缘;人的根机千差万别,很多人很难圆满受持出家或居士戒律,但他们愿意受持少分戒律,比如不吃肉、不饮酒、不抽烟、过午不食、八关斋等,但有些人则以讥讽的语气说:你是假装的,胜过你的高僧大德们都不受持这些学处,你还是跟我吃肉喝酒吧!诸如此类唆使别人舍戒的言行,都是在造舍证法罪。

18

对修法者制造违缘;本来有人想修持佛法,但旁边的人劝他:“不用修空性和菩提心,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要修这些法,观明点就可以了!”??这些都属于舍证法。 对别人闻思修持一句一义之法制造违缘;让别人中断一部大法的传承才是舍法罪,而让别人中断一部小法的传承,或让别人断一两天课。你在上课时跟别人说话,影响他人听法;或者某人本来要听法,可是你却让他上街买东西,结果他没听成这堂课,这些都是舍法罪。不但是讲法闻法,持戒修行也是这样。因为,如果为一句一义之法制造违缘不是舍法,那么对众多正法造违缘也同样不是舍法了。

总之,舍证法就是毁坏法身,罪业非常严重。

《大乘方广总持经》云:“若彼愚人于佛大乘,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定堕地狱。”这里的“诽谤一四句偈”,并非仅指直接说某个偈颂的道理不正确,它可理解为:对别人闻思修持一个四句的偈颂制造违缘。《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有依行品第四》亦云:“若有于我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所说正法:谓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缘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诽谤、遮止、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当知是名谤正法者,亦名毁灭八圣道者,亦名破坏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可见对闻思修持一句一义之法也不能造违缘,否则便是舍法罪。

52.什么是五无间罪?它有什么危害?(P359、360)一册

答:五无间罪,即杀父亲;杀母亲;杀罗汉;破坏僧众和合,如挑拨佛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恶心出佛身血,如怀恶心以石击佛陀等使其身出血。五无间罪当中,不要说杀父杀母,即使对父母不孝顺不恭敬,这种恶业也会对往生构成障碍。而后三种罪业,虽然如今并不能直接犯,但也可造与其类似的罪业。以破和合僧而言,真正破和合僧是像提婆达多那样,挑拨佛陀及其眷属之间的关系,但这只有在佛住世时才能造下;而现在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上师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僧团与僧团之间经常制造矛盾,最后破坏了僧众和合,这就是相似的破和合僧。又比如,有人以恶心毁坏佛像、佛经,或者殴打上师和道友,或者用石头砸上师的门窗等,这些都是相似的恶心出佛身血。

五无间罪的危害:若未忏悔清净,暂时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造如此深重恶业之人,如果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总有一天能远离轮回,最终得以往生。虽然他们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因业障所致,数年之中不得面见佛颜。因此说,极乐世界也有此类凡夫众生。

第二十三课

56.业寿之间有哪四种关系?了知这些有何必要?(P386-387)一册

答: (一)业力已经尽了,但寿命并未尽:诸如上半生享受安乐,下半生感受痛苦;也即享受安乐的善业,在上半生已经尽了,但寿命并未终结,所以下半生要受苦;

(二)寿命已经尽了,但业力尚未尽:诸如此地狱中的众生死后,又转生到彼地狱当中,或人死后又转生为人,或旁生死后又转为旁生等;也即此期寿命已尽,但转生为地狱、人和旁生等的业力并未穷尽;

(三)业力和寿命全都尽了:诸如从人间死后而堕入地狱当中,也即转生为人的善业及寿命皆已穷尽;

19

(四)业力和寿命皆未尽:诸如终生享受安乐,也即在生命存活期间,享受安乐的业力一直没有终结。

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懂,若真正懂得,那就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也能坦然接受各种不同因缘。

57.为什么修持往生法的人应长寿?而行持恶业的人应尽早离开世间?(P394-395)一册终

答:如果是一个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因的人,那么寿命越长越好,哪怕住世一天也可积累广大的资粮。尤其是高僧大德,即使多住世一天,也能对无量无边的众生带来巨大利益。对一般的修行人来讲,只要受持清净的戒律、行持善法,多住世一天也有无穷利益。原来法王也讲:我有时候很想离开世间,有时候又舍不得。为什么呢?因为每天跟这么多僧众一起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而这在其他任何一类众生中都很难得到。大家现在正在修加行,最起码每天也能磕两三百个头;如果变成旁生,即使住世一万年,但连磕一个头的机会也没有。有些人每天念一万遍佛号,如果多住世一百天,就能多念一百万遍佛号,自然就会获得非常大的功德。所以我们祈愿一切行持善法者皆能长久住世。藏地很多人经常这样祈愿:这位老年人很慈善,愿他不要早早离开人间,因为他不但不造恶业,反而每天都在行持善法。《中观四百论》亦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意思是,虽然见到身体就像怨敌一样给我们带来痛苦,但也应保护它,因为具有清净戒律、行持善法的人长久存活,则能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

而作为行持恶趣之因的罪孽深重者,寿命越短越好,哪怕是一刹那留住于世,他也会积累严重的罪业。如寂天菩萨说:“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古人也云:“宁可清贫,不作浊富。”拿吃饭来说,清贫乐道的修行人,他们吃的饭非常清净,从来都不吃众生肉;而很多有钱有势的人,他们每吃一顿饭都要以无数众生的死亡为代价,确实这些人还不如早一点死了好,也许下一辈子会变成不吃肉的动物,像牦牛、野马等,那也比现在好。古人还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真是这样,宁可不开悟也不要走错路,所以我们宁愿作一个普通的修行人,也不要当凶狠的恶人。古人云:“恶人短命,世人无害。”意思是说,恶人短命很好,因为他不会再危害世间,这样就能国泰民安。确实坏人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不管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百姓,对人们有利的就应长久住世,而祸国殃民者最好能早一点离开世间。当然,这一方面是因果报应,另一方面确实能让自他众生减轻痛苦。

第二十四课(第二册)

58、一个人拿出一百万元作供养,而另一个人听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后,以信心对阿弥陀佛合掌。你认为哪一个人功德大?为什么?(P4)二册

答:后者功德大。

如颂词云:无数广大三千界,遍满珍宝作布施。不如听闻极乐刹,阿弥陀佛名号后,以信合掌福德大,是故敬礼无量光。

颂词意为:在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遍满珍宝,以此作上供下施的功德非常大,但这远远不如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和极乐世界的功德之后,以信心作一次恭敬合掌的功德。因此,恭恭敬敬顶礼无量光如来。

20

修行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平时没事时不要话太多,如果非要说话,应该说与佛法和解脱有关的语言,这样天人和护法神都会欢喜护持,如果说贪嗔痴等非法的语言,不仅人听了会讨厌,连非人也会讨厌。

邬金莲花生大士曾说:“杂有绮语诵一月,不如禁语诵一日。”在《宝积经》等经中也宣说了绮语的诸多过患。大家应该多看这方面的教言,要对绮语的过患产生深刻的认识。 以后在开法会的时候,大家最好从头至尾不杂其他语言,如果做不到完全止语,至少也要在一座修法期间止语。比如念上师瑜伽,前面的仪轨念完后,中间念诵莲师心咒,之后观想莲师融入自己心间,最后作回向,在这之间都不能说话。听课也应如此,从课前的加倍咒到最后的《普贤行愿品》之间都不能说话,直到回向完毕后才能说话。

168、绮语有何果报?(P228)三册

答:因为绮语是以贪嗔痴而产生的,所以其异熟果报是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如佛经云:“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其等流果是即便转生为人,也会令众人不喜,如疯子般言繁语杂,心烦意乱,谁也不相信他的话,生生世世爱说绮语。佛经中说:“(绮语者)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信,二者语不明了。”现在有些人说话别人不相信,语言也没有条理,这就是因为他们前世绮语说得太多,这些人如果继续说绮语,来世还会感受这些不悦意的果报。《正法念处经》中也说:“多集绮语句,能令心意乱,破坏于梵行,妨碍涅槃道。”意思是,多说绮语会令心情烦乱,破坏自己的梵行,障碍自己获得解脱。

第六十课

170、什么是贪心?(P234)三册

答:贪心是指贪图他人丰富的财物、强大的势力、勇士的魄力、智者的辩才、美丽的容貌等。并想:若有办法让我拥有这一切,那该多好啊!

虽然贪心有很多种,但一般来说,贪心主要是贪图他人的财富。如《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行欺诈,方便取他物,则是大贪心,常行不善行,彼人于昼夜,心常不清净。”(如果有人以欺诈的行为获取他人的财物,这就是大贪心,由于经常行持不善业,这种人的心昼夜恒时不清净,始终处于贪执、忐忑不安或者闷闷不乐的状态。)

173、贪心有何果报?(P241)

答:其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即便幸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贫穷可怜,虽有财富也易毁尽,而且由于贪欲作障而使心中所愿一无所成,生于恶劣的环境,常成为具贪心者。《华严经》中说:“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第六十一课

176、什么是害心?(P250)三册

答;害心是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敌人,或者虽不是敌人,但由于心怀恶意而对他人拥有的财产、受用、名誉、地位等生起难以堪忍的嫉妒心,并想:倘若能够加害此人该多好啊!

46

这个人遇到不幸该多好啊!诸如此类的不良居心就是害心。

177、现在有些人以密宗的名义行持降伏法,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P254、255)三册

答:如果个别人的发心是企图依靠密法摧毁自己的怨敌,那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了。 如果有慈悲心的基础,修降伏法完全是可以的。以前法王在光明梦境中面见托噶如意宝时,托噶如意宝说:“如果不夹杂自私、嗔恨之心,真正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那仅仅做个降伏法的形象也有无量的功德。”但是,如果最初的发心就完全是害心,那密宗根本不开许这样的降伏法。

178、害心有何果报?(P256—258)三册

答:害心是由三毒产生,主要是由嗔心引起,它的异熟果报是堕入三恶趣中,从恶趣出来以后还将感受不悦意的余报。如《华严经》云:“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有的人本来没有做坏事,可是人们总是说他的长短是非,他经常无故被冤枉、受到攻击迫害,这就是往昔生害心的果报。

具体而言,生害心有以下的等流果报:

1、来世即使侥幸获得人身,相貌也会非常丑陋。

2、害心还会导致愚昧无知。有些人愚笨得要命,学过的知识马上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就与前世产生害心有很大的关系。

3、以害心还会导致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有些人每天哀叹:“我身体不好”、“我心里好难受”,也许这就是前世生害心的果报。 4、生害心还会导致受到众人的憎恨。有些人本来很不错,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可是人人都特别讨厌他,他一出现大家都不高兴,他走了以后大家都很开心,好像取出了眼中的钉子一样。

5、生害心者来世将转生于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的环境中,比如以色列等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家。这种人经常惨遭礌石兵刃而横死。

6、由于往昔的串习力,生害心者生生世世唯有生起害心,无有生起慈心的机会。现在有些人就是如此,由于前世经常产生害心,即生中很容易产生恶念,可是要产生信心、悲心等善念却很困难。

第六十三课

186、什么是邪见?(P286)三册

答:邪见是指对真理的颠倒认识。有的人明明不知道所知法的真实体性,还认为自己的迷乱分别念是正确的,这种人就是具邪见者。

188、如果有些僧人和上师确实没有内证的功德,我们能否轻视他们?为什么?(P292)

47

三册

答:我们一定要对僧人、上师观清净心。即便他们确实没有内证的功德,也不应该轻视他们。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众生和佛都是平等无二的。即便在鹞鹰、豺狼等最凶残的旁生中,也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毫无慈悲心者,这样的慈悲心就是如来藏的明分。只要具足因缘,这种慈悲心就会逐渐发展、成熟,最终会与三世诸佛的大悲心无二无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把众生看得太低劣了,也不应该对暂时无有功德者生邪见。

191、邪见有何果报?(P297—298)三册

答:根据意乐强弱不同,其异熟果报是相应地堕入三恶道:以上品邪见会堕入地狱,尤其是堕入无间地狱感受其余所有地狱的痛苦;以中品邪见会堕入饿鬼;以下品邪见会堕入旁生。如《华严经》云:“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佛本行集经》亦云:“以邪见故,邪见因缘,命终舍身,堕于饿鬼,受饿鬼苦。” 邪见者即便从恶趣解脱出来,侥幸获得人身,也会因为往昔不善业的等流而转为邪见者,令人身空耗。如《华严经》云:“(邪见者)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邪见还会使人的心不堪能。 此外,邪见者的善根也将成为痛苦之因,龙树菩萨说:“若欲趋善趣,当修习正见,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以前法王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意思是如果想趋往善趣、获得解脱,一定要修习前后世、业因果、三宝、四谛等正见,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正见,才谈得上在此正见摄持下进一步修持善法,否则,如果相续中存有邪见,即便行持善法也将感受恶趣的难忍苦果。

194、有些人为了今生的幸福安乐,尽力作消灾延寿、顶礼转绕、净除罪障等佛事,然而,由于往昔的业力感召而屡遭病痛、失败等厄运。这能否说明三宝无有加持、因果不真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P303—304)三册

答:实际上,广行善法之人今生遭受痛苦,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因果不真实。恰恰是由于因果真实不虚,以行持善法之力使得往昔的恶业在现世提前成熟,感受完此果报后便可尽除此恶业,如今造的善法在后世必将成熟果报,绝不会虚耗;也正是因为三宝有加持力,才使往昔的恶业迅速现前,通过感受暂时的痛苦而清净宿世的恶业。这就是所谓的“大福者临趋善趣,痛苦犹如燃烈火。”

第六十五课

204、请解释教证:“闻一偈颂者,若不当作师,百世转为狗,成为具痣者。”(P334)三册

答:此教证意为:如果在某人那里听受过一个偈颂,如果不把他当作上师来恭敬,则以后会于一百世中转生为狗,以后即便得到人身,也会变成身体有恶痣者,或者肢体残缺者。

48

第六十六课

207、既然父母对我们有大恩德,我们应如何报答父母的恩德?(P356—357)三册终 答;如果让父母信仰佛法,受持戒律,生起智慧或者趋入佛门(出家),才可以报答父母的恩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经》中说:“若其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善巧劝喻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从世间的角度看,给父母买一套房子、办一份养老保险或者供养很多钱财,这样孝养父母当然是在回报父母的恩德,可是从佛教的角度看,仅此根本不足以回报父母的恩德。《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所以我们应以出世间的方式报答父母的恩德。

如果有的父母刚强难化,本来子女想引导他们学佛,可是他们反而砸佛像、烧经书,对这样的父母暂时就只能以世间的方式报恩了。但是,做子女的还是不要放弃这样的父母,应该想方设法逐渐度化他们。真正的孝子就应该让父母趋入正法。

4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hy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