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更新时间:2023-05-14 02: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侯东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如何对这些原则在正确理解基本涵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读解,是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深入领会《决定》精神的关键。这里,自己仅就其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项原则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就教于同仁。

一、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理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从理论上说主要有以下根据。

其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要通过社会机体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并将这种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融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之中。人要成为自由的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就是要驾驭自然规律,获得支配自然的主动权,人只有超脱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才能全面地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在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增强对自身主体价值的认识。因此,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能力尤其是人的精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神作用,这不啻是近现代民主进程中最具有导引力的思想火炬。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超脱和驾驭,而且还在于要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的权利和价值,这自然也成了我们追求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了自由的个人是现代民主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同时也包含了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在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绝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前提下的自由发展,惟其如此,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和谐进步。

当人获得了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改造的自由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然表现为自主的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自主的人,需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选择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独立地体验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价值。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以无数个这样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组成的,具有统一目标和共同方向的色彩斑斓的社会形态。 在增强人的自主性的基础上,不断创造自觉的人,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理想。一个人只有自觉,才能在社会意义上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主。如果一个人没有自觉的社会义务观,只要个人自由和自主而不管他人的自由和自主,甚至把对个人自由、自主的追求建立在对他人自由、自主的损害和对社会利益的危害上,那么这样的人终将失去自由和自主的权利,这正如孟德斯鸠所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事情的权利”。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自觉的人,这种自觉不仅表现为对法律的自觉遵从,也表现为有自律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规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你要享受人身自由,就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你要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就必须履行不诽谤他人、维护他人自由权利的义务。总之,一个自觉的人道德行为不是来自外在的强迫,完全来自于自觉的意识,这种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一致性,既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最终表现在以平等精神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个性和价值上。惟有如此,所有公民的价值才能实现,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要求人在自由的、自主的、自觉的这三个层面上的统一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其二,人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和谐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尽管人来自自然,依赖自然,但最终人对自然的依赖、认识、改造、保护目的都是为了人,人是根本、是核心。这是因为:(1)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生产实践使动物进化成人,成为了独立的类,人类的生命活动是通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过作为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生产劳动来实现的,生产劳动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人类产生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还必须不停地发展实践,实践的目的还是为了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不例外,也必须以人为本。(2)社会和谐是围绕人的和谐、是以人为主体的和谐、是靠人去创造的和谐,离开人这一主体也就没有了和谐可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社会主义社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不断创造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正常实现的条件,是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

二、坚持科学发展,使发展观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实现发展的根本方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蕴,有助于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的精神实质。

当今世界的人类发展观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观的主导形式,其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关于发展问题的新的理论模式和框架,提出了实现发展的新途径与方法,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理论指导,解决了以往发展观所不能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开辟了发展研究的新领域。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的发展观和江泽民的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在初步系统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主义这样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发展观;江泽民同志在系统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的发展观。从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等方面看,“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与科学发展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但“三个有利于”是从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三个方面来确立当代中国发展观的基本框架,“三个代表”思想是从生产力、经济和文化等三个方面来确立当代中国发展观的基本框架的,从方法论角度看,二者都坚持的是增长发展观,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还原主义倾向,即都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运动还原为(实质上也是简化为)三个不完全对等的对等物,作为复杂性问题中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来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大和谐、四项原则、五个统筹、六个必须。一个中心是说发展要以人为本,避免人被边缘化或物化;两个目标是说发展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大关系是说发展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和谐;四项原则是说发展要体现人本原则、全面原则、协调原则和可持续原则;五个统筹是说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六个必须是说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科学发展观的这一基本架构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更全面地体现了社会构成的系统性、复杂性和生成性,它所蕴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是一种整体主义方法论,同时扬弃和超越了增长发展观、人的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使发展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还在于,它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关键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知识论框架和方法论途径。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三种发展思维方法合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方式,即和谐发展思维方式,孕育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不能简单地把矛盾和冲突本身看作事物发展的直接动力,不能用绝对化的观点来看待矛盾的对立面,因为一切对立面双方必然有其一致和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不可能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既然对立面双方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那么它们之间的结合就有可能迸发出比对立面斗争更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和谐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促进对立面结合时,不是靠的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对立面的共存和双赢,这种共存和双赢,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成了新的发展力量。可见,和谐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对立面的双赢,这是一种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多样性、可持续性,追求发展的和谐目标的全新发展思维。

三、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辨证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绝好运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设棋盘上的三者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招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招下不好,其他两招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所以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必须将它们统一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

改革与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在于,发展是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手段。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今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赖于改革的进行,改革能为社会主义注入活力,社会主义则在改革中腾飞发展。只有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经济的腾飞,才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使改革持续下去、深入下去。可见,离开改革就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改革就不会有任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何成果。改革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相辅相成的,推进改革同经济发展应融会贯通,同步进行。

改革与稳定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于,改革总是要打破旧的稳定,实现质的飞跃后新的稳定。改革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邓小平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健康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国家处于动荡之中,不能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再好的改革计划、方案也无法得到贯彻实施。同时,还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有助于改革顺利进行,否则什么事都难以做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并进一步指出,“讲不变,应该考虑整个政策的总体、各个方面都不变,其中一个方面变了,都会影响其他方面。”改革不能过火过热,应与社会可承受能力结合起来;也不能因害怕影响稳定,放慢改革的步伐,否则人民的生活水平将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稳定也就失去了基础。可见,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我们应把改革和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深化改革。

发展与稳定也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我们应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中国只有发展才能克服实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际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只有发展,才能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也只有发展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社会也才能更加稳定。但发展不能盲目的发展,应走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加速发展的道路。不要发展的稳定,其实质是重复。发展促进稳定,稳定促进发展。在二者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中,就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因此,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但稳定又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保持社会的稳定。可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本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动摇的原则之一。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教授)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完善社会保障 促进社会和谐

□ 陈希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方位的阐述了什么是和谐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社会保障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社会保障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农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据测算,占总人口2/3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10%左右。从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来看,城市居民是农民的20倍以上,大部分农民没有养老、医疗保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象屡见报端。我国现存的一些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偏大、劳动关系失衡、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以及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一定利益矛盾等均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备直接相关。社会保障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的推进器和润滑剂。它是促进个人精神安定、减缓精神焦虑和紧张的制度保障,也是增进社会成员社会认同感、团结意识、互助意识的重要纽带,还是促进社会稳定、防范社会分裂的坚固防线。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其中,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帮助和保障,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社会救助是对无劳动能力或失去生活来源者,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者给予的物质帮助,从而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权和医疗权,是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福利对社会成员提供服务保险、设施保障,提高社会所有成员的福利水平,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优抚是对那些为保卫国家的安全而作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在物质上给予优待和抚恤,安置是对复员退伍军人在生活和就业上给予妥善的安排和照顾,优抚安置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存在着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一种正相关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

1、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宽覆盖、无漏洞的社会保障制度。“宽覆盖、无漏洞”要求最大限度地将不同群体的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网,任何社会成员都应当可以避免因生活困难而陷入绝望的境地,这是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职工,外资企业及其中的中方职工,机关(除国家公务员以外)、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都应纳入政府统一组织的社会保险。结合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主要矛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如城市下岗工人和广大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土地纠纷已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在大多数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拖欠工资、有病不医、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这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

2、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手段,事关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公平原则是社会保障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保障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制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济、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但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模式下,却进一步加大了分配不公。以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看,2001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民仅人均15元,相差30倍;从覆盖面看,城市已达90%以上,社保在农村的普及率只有13%,且多数集中在少数城市和沿海地区。二元社会保障模式导致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的不平等,将会严重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当然我们讲的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考虑中国的国情,不顾中国实际情况而盲目追求社会保障的公平也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譬如不顾中国国情过分追求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公平,可能导致“养懒汉”情况的出现,有些人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另一方面,因社会保障支付水平过高,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府只能通过高税收来弥补社会保障赤字,导致资本和技术外流,抑制经济发展。所以不能盲目地追求社会保障的高起点、高水平,而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应该低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者从整体上只能享受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3、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客观事实,导致我国公民对社会保障的多元化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简单的“吃大锅饭”,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应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这种模式除了政府主导的基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本保障外还包括其他保障模式的选择,通过建立包括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政府主导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商业保险以及由个人储蓄积累而形成的家庭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模式一是能满足不同个体和家庭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要,这有助于在首先注重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促进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丰富公平的内涵;二是有利于解决低保障、广覆盖所造成的公平有余而保障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效率损失问题。

4、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制度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将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部分行政事业性经费支出,杜绝各种形式的浪费,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在政策的制定上应当是公平的、合理的,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不应当随着群体呼声的不同而不同。我国已经将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但这只是为制度发展提供了一种契机和可能性,和谐导向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还要有赖于我国诸多相关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重新架构和整合,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利,以期实现社会和谐。

5、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重视事前预防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事后补偿向事前预防转变,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事后补偿是当风险事故发生后对受害者的一种补偿,风险灾难事故的发生本身就是社会不和谐的一种体现,倘若通过社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会保障的制度创新,把风险阻挡在发生之前,这就可以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如由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转变,由医疗保险向疾病预防转变,由工伤保险向安全保护转变,由济贫向开发扶贫转变等,这样,就有可能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减少引起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顺应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方法的创新,最大限度地为全体社会成员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创造平等机会。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王文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我国,这种和谐社会与统一战线是密切相关的。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通过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照顾利益来实现全社会的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作为由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所组成的广泛联盟,其内部构成是社会结构的反映,其内部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没有统一战线的和谐,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统一战线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大有作为。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智力密集、人才荟萃,海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也是统战工作的第一要务,更是社会和谐之根基。社会矛盾的存在,重要的原因是经济不发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采取发展的办法。发展的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内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而经济发展在整个发展中又是一个基础性、根本性的领域。统一战线在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聚集着一大批“社会上有影响,政治上有地位、学术上有造诣,经济上有实力”的党外代表人士。他们既是生产力的开拓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创造者。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就是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运用统一战线法宝,把各方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围绕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二是统一战线成员中的许多人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能够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人类一切先进成果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可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重视和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异军突起的现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一战线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并从政治上给他们以充分尊重和适当安排,为他们创造献言献策的条件和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自我推崇与社会需要结合,把个人富裕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统一起来,以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四是对作为统一战线重要方面之一的民族宗教领域,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正确导向,把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脱贫致富谋发展上来,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这既能更好地体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党对他们的关爱,又能有效地团结他们,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二、坚持发扬民主促进和谐,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贡献力量

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有效的政治资源之一。充分挖掘、发挥这一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对于加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统一战线具有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功能。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最重要的政治资源。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和各界党外代表人士,既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又与社会各阶层和各方面群众有着广泛的联系,推动他们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决策的协商讨论,可以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改革和开放少走弯路。民主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新阶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段搞好民主监督特别需要统一战线中的党外诤友,特别需要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作用发挥出来。这有利于防止官僚主义,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密切相关,能够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充分吸收、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按照这项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参政议政,既体现了人民政权基础的广泛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同时,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可以通过担任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通过担任特约监督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员等途径对党和政府工作实行监督。这种社会的监督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我们要继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丰富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参政议政的范围和渠道,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切实采取措施帮助民主党派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强机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团结在党的周围,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坚持增进团结促进和谐,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为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社会要和谐,要求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以团结为重、和谐相处。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社会功能,是维护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产生,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加之某些国际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原有一些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又不断出现,统一战线各界各方面成员的具体利益矛盾和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大量增加,这就要求统一战线既要贯彻落实好各项统战政策,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又要加强政治引导,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以统一战线的内部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我国有8个民主党派、近百万各党派成员,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如何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必须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辨证关系:一是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二是既要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三是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四是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在把握这四个辩证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

过程中,要注意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制。第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居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在2.2万公里的边界上,有1.8万公里是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国家,没有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安定团结,国家繁荣昌盛。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信仰问题。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长期以来我们能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采取了正确的宗教政策,比较好地处理了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保持了宗教关系总体上的稳定与和顺。在民族宗教工作中,首先要解决好对民族宗教问题群众性、复杂性、敏感性认识不足,甚至烦、怕、躲的现象。坚持要面对不要回避的原则,多做一些前瞻性的工作,其中对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代表人物开展思想工作尤为重要。地方党政领导要主动与民族宗教界的代表人士交朋友,加强沟通交流,促使他们主动配合,以形成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阶层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广大农民逐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h7e.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的理性读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