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

更新时间:2023-10-06 02: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

【把脉高考】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此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命制试题进行考查,通常放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考查。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003年以前,翻译为选择题,此后变为了主观试题,增大了难度。2002年以后,文言文的翻译赋分逐年增加,现在一般为6—10分,翻译2—3个字句。材料可以是文言文语段中的句子,也可以单独翻译一小段材料中的划线句子。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备考策略】

在《2008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列出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五类。这部分知识我们仍需化些功夫,因为在具体阅读文言语段的时候肯定会遇上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必然会有难度;内容不能准确理解,后面的题目也就无从下手。另外,在做文言句子翻译题时,也会经常直接遭遇含有特殊句式和用法的句子。如2002年高考翻译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句中的“其??之谓”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另一个句子“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也涉及到省略句的知识,翻译时需补充必要的成分。2003年高考翻译题中的“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则涉及到词类活用知识,“廷”和“面”都是名词用作状语,翻译时应体现出来。2005年浙江卷翻译题中的“宁有顾惜心耶”,涉及反问句式“宁??耶”。

1、文言句式

下面就文言特殊句式逐一举例细说。 (一)判断句

共58页 第1页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例如:

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例如: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例如:

①晋鄙嚄唶宿将?? ②刘备天下枭雄?? 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被动句

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例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共58页 第2页

1、省略主语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例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例如: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例如:

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5、省略介词“于”,例如: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未有之也 《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共58页 第3页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3、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

共58页 第4页

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

——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3)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共58页 第5页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4、状语和补语后置。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 (五)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

①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

①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②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④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如:

①圣人无常师。 ②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七)固定文言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

共58页 第6页

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共58页 第7页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愚公移山》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共58页 第8页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4.词类活用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

共58页 第9页

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

①凡吏于土者 ——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②二月草已芽 ——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③非能水也 ——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 ④范增数目项王 ——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再如: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4、名词直接作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 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

共58页 第10页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 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即“事之如兄”。

②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 操军破,必北还。 ——“必北还”即“必还于北”。

③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

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按照秦法应当杀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惧有伏焉。 —— 伏:伏兵。 2、动词作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

①可烧而走也。 —— 走:使(之)逃跑。 ②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蹶:使??受挫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 活之:使之活。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

共58页 第11页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③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④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 ⑤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 ②山多石,少土。—— 多、少:都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 ②大王必欲急臣 ——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足以荣汝身。 ——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

②且庸人尚羞之。 ——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经·氓》)

5.文言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几乎年年考,在2002年以前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3分,2002年起改为主观笔答题,分值有5——8分。而从历年考试的情况看,这部分的得分并不理想,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应该加强训练。文言句子的翻译会涉及到诸多文言知识,有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句式,还有一些文言固定结构,综合体

共58页 第12页

现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以下四点:

(1)译文要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3)恰当补充与删减。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这些成分要及时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的一些语气词、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部分,翻译时要不吝删掉。

(4)正确调整语言顺序。在翻译中,凡是原文语序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句,其语序要遵循不变;凡是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倒装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共58页 第13页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

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共58页 第14页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 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共58页 第15页

【走进高考】

例1: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17分)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猫,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才者宜知,用才者宜知也。

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5分)

?投亲不值( ) ?而猫已跃伏窗隅( ) ..

?可厌乃尔( ) ?亡何,猫又来( ) ...?曳尾徐步( ) .

【答案】23、(1)相遇(遇上,碰上) (2)角落(角,墙角,边) 此:这样(真就这样) (4)通“无”,没有(亡何:没有我久,不久)

(本题考查全文的主旨,特别是最后一问,关键是“量才”。)

(3)如

(5)拖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 ?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 【答案】

24、(1)县官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重点:

(2)(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拳将它

“邑宰”“扑”被动句式。)

杀死,扛着老虎回家。(重点:“日”“辄”“负”)

25.写出与“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意思相同的一句成语或俗语。(不能用文中的句子)(2分)

共58页 第16页

【答案】 25、如:杀鸡用牛刀、高射炮打蚊子等。 (此题考查句子的理

解,是类比推理。)

26.为什么焦奇能缚虎却不能缚猫?为什么怀才者、用才者都要知道这个道理?(4分) 【写作】26、他用缚虎的方法抓猫,分量不相当(或:方法不恰当)。怀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发挥所长,用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量才录用。(意思对即可) 例2:阅读下文,完成24一28题。(13分)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日:“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日:“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2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以义行称( ) 遗布一端( ) 或至涂而反( )

【答案】24.(3分)被称道(著称)(1分) 赠送(1分)通“途”,道路(1分) 25.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锤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答案】25.(2分)A

26.文中画线部分共有三个分句,请依次写出前两个分句(2分)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答案】26.(2分)既怀耻恶 必能改善 2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答案】27.(4分)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2分) 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2分)

28.你认为王烈能使盗贼改过自新靠的是什么?(2分) 【答案】28.(2分)以德感人 例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1]罔,捆蒲草,织履,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

共58页 第17页

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 见晏子,曰:?夫子

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

其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曰:?此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1]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

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1]罘(fú),捕兽的网。

[2]笥(sì),一种容器。 [3]复者,负责通报的人。 [4]驲(rì),一种车。

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将焉适。 .C.盛吾头于笥中。 .

B.吾说晏子之义。 .

D.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 .

【答案】C

8.文中划线的下列句子,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是

A.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C.齐必侵矣。

B.造于君庭。 D.请而反之。

【答案】C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婴之亡,岂不宜哉。 .

B.方见国之必侵。 .

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晏子见疑于景公。 ..

C.吾将以身死白之。 .

D.因谓其友曰。 .

险以远,则至者少。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答案】A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舍生取义”的一组是

共58页 第18页

①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②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 ③养其亲者,身伉其难。 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 ⑤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 ⑥请以头托白晏子也。 A.①②⑥ C.②③⑤

B.①④⑤ D.③④⑥

【答案】D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胸怀。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 C.北郭骚因晏子是国之栋梁,且帮助过自己,决心以死为晏子辩白。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答案】D

例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

共58页 第19页

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答案】C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 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答案】A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 苛政猛于虎也。 .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 宋何罪之有? . D.知不以利为利矣。 .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答案】B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A

共58页 第20页

11.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 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2)吾国其几于亡

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12.所谓修身在正其者,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3、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亦。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亦。君子依孚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14、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1)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2)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15、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1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

[注](1)恶恶臭:前一个“恶”(wù)字,厌恶,讨厌。恶臭,即臭气。 (2)好好色:前一个“好”(hào)字,喜爱。好色:美色。 (3)谦,同“慊”(qia),满足。

17、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注](1)润,滋润,有“修饰”的意思。(2)胖(pán),舒坦。 1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注](1)蔽:概括。(2)无邪:纯正,不邪恶。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注]省(xǐng):反省,检查。

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1、子曰:“君子不器。”

[注]器:器皿。器皿只为某种需要而制作,其用途有限,这里比喻人的有限的才能。孔

共58页 第26页

子主张人的才能要广博。

22、子贡问曰:“孔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注]识(zhì):记住。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25、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27、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

28、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亡:同“无”。这里指未知的新知识。

2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30、子夏曰:“百工聚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共58页 第27页

【笑傲考场】

参考答案

【踩点热练】

1.(5分)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2分) 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1分)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16.(5分)①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第①句翻译中注意,“是”和“非”的意义和该句的判断语气,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译中注意“于”“忌”“轻”的含义,未译出各扣1分。) 2.人民不亲近依附君主,商汤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须善于团结人民。

3.(1)城里有一个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2)我是你的父亲,对你难道不慈爱吗?我醉了,你却在路上捉弄(折磨)我,这是什么道理?(3分)

4.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5、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6(5分)

(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译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可以)。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共58页 第28页

7.(1)先生逝世以后,国内的官吏直到今天谈起先生,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而流下眼泪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胆寒,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驰。(“其”1分,使动用法1分,“塞垣”1分)

8.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9.(1)皇帝逝世,已超过三个月了,晋王您是宗族盟长,还等什么而不说句话呢? (2)巴延握剑站在宫殿台阶上,讲述立皇太孙为皇帝的原因,语气表情都非常严厉,各位王爷吓得腿打颤,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10.(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或”,解对1分;“是非”,解对1分)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

11.(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

参考译文: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12.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虽然看见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思。

13. 真正的君主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14.(1)是归服齐国呢好,还是归服楚国呢好?

(2)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15.孟子说:“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本来很容易的事,却偏偏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亲近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共58页 第29页

1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6、所谓心要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那样厌恶邪恶,就像喜爱美色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心意诚实,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在独处无人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一丝不苟。 17、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人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坦,所以有道德的人一定要做到心意诚实。

18、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不邪恶’。”

19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

20.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21、孔子说:“君子就像器皿那样,只有一才一艺。”

22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为‘文’呢?”孔子说:“他思想敏捷而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是一种耻辱,所以给他一个‘文’的谥号。”

23.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有哪一点做到了呢?”

24.曾子说:“君子用文章来聚会朋友,借着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

25.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求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26、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养成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则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27、子说:“言辞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28.子夏说:“每天能够学的一些新知识,每月能够温习已学的知识,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29.子夏说:“广泛的学习而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多问自己关切的问题而且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就在其中了。”

30子夏说:“各种工匠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来掌握道理。” 【笑傲考场】 【知识卡片】

词类活用100例

序号 例 句 出 处 指明活用现象并翻译 共58页 第30页

1 2 3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形作名,老交情 作使动,使??受挫折 作使动,使??跟从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赤壁之战》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也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沛公欲王关中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范增数目项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舍相如广成传舍 《赤壁之战》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作使动,使??逃跑 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 名作动,称王 名作动,驻扎 形作动,与??交好 名作状,连夜 形作使动,使??活下来 名作状,象对待兄弟那样 名作动,登记户口 名作动,用眼色示意,递眼色 名作状,象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名作使动,让??称王 名作动,取道 名作状,抄小路,悄悄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作动,安顿??住下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使动,让??承担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使动,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廉颇蔺相如列传》 21 22 23 24 25 26 矣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作使动,使??发急,逼迫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作动,穿着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作状,在朝廷上 于是相如前进缶 左右欲刃相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作动,走上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作动,用刀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作意动,以??为羞 共58页 第31页

27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作意动,以??为先(后)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幼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孟子》 《劝学》 《师说》 《师说》 《石钟山记》 形作动,尊重;爱护 作动词,游泳;横渡 作意动,以??为耻 作意动,以??为师 作使动,让??发出声音来 名作状,亲眼 名作状,乘船 名作动,修墓 作使动,使??倒下 名作动,用匣子装 名作状,象使唤奴隶那样 作使动,使??屈身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人皆得以隶使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石钟山记》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五人墓碑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形作动,表明 名作动,筑庐居住 形作动,照明 作动词,说清楚 《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作意动,以??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使动,让??听到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作状,当面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六王毕,四海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动词,偏爱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作动词,统一 名作状,从北;往西 名作动,出现云;出现龙 名作动,出现雨后晴天;出现彩虹 名作状,乘着辇车 共58页 第32页

动作名,收藏的珍宝;搜刮来的珍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日将暮,取儿稿葬 成以其小,劣之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赤壁怀古》 《促织》 《促织》 《促织》 《促织》 《促织》 《促织》 宝 作动词,以??为铛 作使动,使??族灭 作意动,以??为鉴 名作状,象灰一样,象烟一样 名作状,每年 名作状,用笼子 名作状,用草席 名作意动,以??为劣 形作动,抬高 作动词,分条陈述 作意动,以??为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促织》 有卷席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意 外连衡而斗诸侯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名作状,用席子,用布袋 作使动,使??争斗 作使动,使??削弱 作使动,使??愚笨 作动词,把??当作窗户 名作状,象云一样,象回声一样 作动词,依次序排列 作动词,招致 作动词,以礼相待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过秦论》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季氏将伐颛臾》 作动词,使??归附 《季氏将伐颛臾》 作使动,使??安顿下来 《伶官传序》 名作状,在夜里,从四方,往东面 形作名,细微的过错 作使动,使??振兴,使??灭亡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 共58页 第33页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其无礼于晉,且贰于楚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阙秦以利晉,唯君图之 晉军函陵,秦军氾南。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烛之武退秦师》 作使动,使??成为边疆 《烛之武退秦师》 作使动,使??成为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作名词,缺乏的物品 《烛之武退秦师》 作使动,使??受损 《烛之武退秦师》 作动词,驻军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作使动,让??离开 作状语,在庙堂之上 形作使动,使??干净 作使动,让??蒙羞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勾践灭吴》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勾践灭吴》 89 90 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触龙说赵太后》 作使动,使??地位尊贵 《谏太宗十思疏》 形作名,贤能的人;好的意见 作意动,以??为胸襟,以??为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滕王阁序》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虎丘记》 《虎丘记》 《虎丘记》 《虎丘记》 腰带 名作状,象云雾一样;象明星一样 作使动,使??受屈;使??流放 名作状,象小山一样,象云霞一样 作动词,做官 作动词,宴请 作动词,祭祀 作动词,抚养 作使动,使??跳舞;使??哭泣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赤壁赋》 100 麋鹿 《赤壁赋》 互文句子的翻译

名作意动,以??为伴侣; 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

共58页 第34页

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 同义对应

(1)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 (5)处若忘,行若遗。(《答李翊书》) ——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天下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从上面的翻译看出: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译为“率领”。

2、异义对应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2)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5)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

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早晨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共58页 第3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gp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