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2015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4-05-27 03: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赤壁赋》复习学案

高三语文组 张杰 2015-9-5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一、古今异义词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二、实词虚词积累

1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4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5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5先生如其所指,内狼于囊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5托遗响于悲风(给) 6寡人之于国也 ( )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8故燕王欲结于君 ( )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壁于赵。10不拘于时,学于余。 ( )

1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2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3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 ⑤渭,渭水;河,黄河。 ⑥破家:破产。 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然后取而用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D.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

①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 复对制策,入三等 ④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⑥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1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试题答案:

1.B(A 因为,介词来,连词,表目的;B两个都是“才”的意思,副词;C 承接连词 修饰连词;D 他的,代词表诘问,同“岂”,副词。)

2.A(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表现的是苏轼同情衙吏,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文中没有表明苏轼是因为才学优异而任此职务的)

3.D(A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B欧阳修特录他中乙科错;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错,除是任命官职。)

4.(1)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入翰林。(2分,给分点是“自” “故事”)

(2)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3分,给分点是“见” “是” “得”)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长叹,苏轼向母亲请求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吗?”

等到他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

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

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五年后,调任福昌县主簿。欧阳修因为他才能学识优异,推荐他到秘阁任职。修订六论,先前写作的人不打草稿,因此文字多不工稳。苏轼开始打草稿,文章义理明白晓畅。又对制策,列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罢了。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以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徭役繁重,岐下每年向朝廷输送南山木筏,自渭水进入黄河,要经过险要的砥柱,衙吏(因遇险而)相继破产。苏轼寻访其害处,替他们修订衙规,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掌管登闻鼓院。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为翰林。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必成大器,将来自当被天子任用。要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尊敬爱慕拜伏于他,并都希望朝廷任用他,然后再采用他,那么人人不再有不赞成的言论了。现在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的职位如何?”韩琦说:“记注与制诰是相邻的职位,不可马上授给他。不如在馆阁中选择接近皇上的职位给他,且召他来策试。”英宗说:“策试他不知他能不能考上,如果苏轼不能考上呢?”韩琦还是认为不可,等到他策试二论,又入三等,才得以任职史馆。

【素材激活】

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1.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你,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你,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公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苦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樽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2

2.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选自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3、苏轼一生致仕,忠君用世,反遭贬谪,怎不生悲?可贵的是他起落随缘的旷达性格。《赤壁赋》中的“客”之感人生短暂渺小的消极,“主”之对人生理想追求的豁达,仿佛让读者聆听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触景伤怀,由“月明星稀”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可是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不也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了吗?更何况默默无闻的渔樵者、侣鱼虾者,友麋鹿者呢?想自己而今不在朝廷,政治上无所作为,只能飘零江湖,举杯相劝,望浩浩如烟海宇宙,感受渺渺人生,怎不忧伤愁苦?“客”的态度虽然消极,但很客观地道出了文人士大夫政治失意、生活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和迷惘。苏轼以“江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以“明月”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来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宇宙万物无穷,人生绵延不息。诚然,人生苦短,但生命传递永不枯息,更何况“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大丈夫一生的追求吗?又何羡何怨呢?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在受众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然而这样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著名画家、诗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他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赋

赋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讲究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g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