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三章 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12 13: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它必须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5.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是以生产资料存在形式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7.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8.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9.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0.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1.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剩余价值。

12.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3.是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14.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

15.是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16.是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二、单项选择题

1.④2.④3.④4.③5.④

6.②7.③8.④9.③10.③

11.④12.②13.②14.①15.②

16.④17.③18.④19.④20.②

21.①22.④23.④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③④⑤2.③⑤3.①②⑤4.①④⑤

5.①③④⑤6.①②③7.①③④⑤8.①②④⑤

9.①④⑤10.①③11.①②③④⑤12.①②③④⑤

13.①②③④⑤14.①③④15.①②③④⑤16.①②③④⑤

17.①②④⑤18.①③⑤19.①③20.①②③④⑤

21.①②⑤22.①⑤

四、填空题

1.商品—货币—商品(或W—G—W)货币—商品—货币(或G—W—G′)

2.不会也不可能

3.生活资料

4.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

5.可变资本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

1

6.工作日长短(或工作日)

7.剩余价值规律

8.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9.劳动价值形成

10.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

11.剩余劳动劳动力

12.个别价值社会价值

13.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必要劳动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劳动1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15.劳动劳动力

16.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17.经济强制

1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五、简答题

1.答:(1)资本总公式是:G—W—G′。它对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都是适用的。

(2)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相矛盾。如果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不等价交换不仅违背了价值规律,实际上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而在实际资本的运动中却产生了剩余价值。

(3)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在流通中是实行等价交换的。同时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离开流通,不买也不卖,把货币贮藏起来是根本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2.答:(1)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尤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最后再通过流通买卖商品,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3.答:(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4.答:(1)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可以还原为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2)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二,劳动者家庭成员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支出的费用。

(3)它的决定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5.答:(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耗费和利用,劳动力的耗费和利用就是劳动。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作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创造价值,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产生价值、产生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

2

6.答: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靠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答:(1)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能力。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各个资本家为了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必须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必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无数资本家狂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必然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8.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可以使社会商品价值普遍降低,消费资料的价值也必然降低。这样,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使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3)因此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9.答:(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所以叫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

10.答:(1)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这一规律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又使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条件。

11.答:(1)在劳动力构成中管理劳动、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不断增大。

(2)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范围扩大,数量增加。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作日缩短。

(4)工人实际生活水平提高。

(5)工人受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在加强,剩余价值率在提高。12.答:(1)价值的实体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先进的机器设备不过是人类劳动的手段,它属于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旧价值,不能发生增殖。

3

(2)自动化条件下的劳动是更复杂的劳动,可以创造价值。

(3)自动化条件下,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总体工人”创造的,不仅有直接的生产工人,还有那些科学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

(4)自动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使剩余价值增加。因此,所谓机器人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13.答:(1)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因为:第一,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不能出卖。第二,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劳动力是商品,所以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第一,它把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这两种不等的量表现为同一个东西。第二,它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工人的工作日也不存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分割。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产生这种假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14.答:(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实际工资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第一,只要剩余价值率不变或提高,无论工人实际工资变动与否,工人所受剥削程度都未减轻。第二,工人实际工资的提高,通常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所以实际工资可以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或缩短的情况下提高。

(2)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也不意味着劳动力价值的提高。第一,在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确定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范围、结构会发生变化,会使实际工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二,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增强,为补偿劳动力的过度消耗需要增加实际工资。而与此同时工人为生产自己工资所用的时间却在缩短,说明劳动力价值并未提高。

六、论述题

1.答:(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二者本质不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带来剩余价值时才转化为资本。

(2)G—W—G′是资本总公式。它所实现的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流通中,因为流通中无论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3)劳动力商品的重要特点在于:第一,其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加必要的学习费用决定,此外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影响。第二,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当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中使用时,劳动者就会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答:(1)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又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有目的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其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须生产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然而资本家的目的在于生产剩余价值。这样,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除了能够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以外,还必须有剩余,从而使价值形成过程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

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可见作为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七、计算题

1.解:设雇佣x个工人,每天从每个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12-8)元,资本家每榨取的剩余价值总量为[x(12-8)]元,即4x元,资本家每天用于个人消费的4x/2即2x元,那么,根据题意得出资本家和工人生活水平之比为:

2/1=2x/8

2x=16

x=8(人)

雇佣8个工人需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需的货币量是:

(8×8)+(12×8)

=64+96

=160

答:该商品生产者最少要有160元的货币和雇佣8个工人才能成为资本家。

2.解:①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生产20斤棉纱,资本家每天在一个工人身上垫支资本是:

[(20+4)×2]+6=48+6=54(元)

不变资本:

C=(20+4)×2=48(元)

可变资本:V=6元

③工人每天创造新价值是:

1×12=12(元)

④每人每天创造剩余价值:12-6=6(元)

答:资本家每天在一个工人身上垫支54元资本,其中不变资本48元,可变资本6元;每天创造的剩余价值6元。

3.解:①m=W-(C+V)=4×100-(120+80)=200(元)

m′=(200÷80)×100%=250%

②劳动力价值不变,工作日延长2小时,每天生产帽子:

[100×(10+2)] ÷10=120(顶)

每天消耗生产资料价值:

(120×120)÷100=144(元)

每天生产出来的帽子价值:

4×120=480(元)

延长时间后:

m=480-(144+80)=256(元)

m′=(256÷80)×100%=320%

③如果工作日仍为10小时,工资不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那么每天生产出来的帽子的总价值和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都增加一倍,则:

m=(4×200) -[(120×2)+80]=480(元)

m′=(480÷80)×100%=600%

答:资本家每天榨取剩余价值200元,剩余价值率是250%,工作日延长2小时,剩余价

5

值率提高到320%,这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方法;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剩余价值率提高到600%,这是个别资本家通过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取得的,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方法。

4.解:①每个工人每月创造的剩余价值为:

(30×60)-(900+300)=1800-1200=600(元)

每个工人每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

600×12=7200(元)

全部工人每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

7200×150=1,080,000(元)

②m′=(600÷300)×100%=200%

③生产率提高后,工人每月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为:

1800+300+600=2700(元)

工人每月生产商品的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差额为:

3600-2700=900(元)

全年可得超额剩余价值为:

(900×12)×150=1,620,000(元)

答:资本家每年从工人身上榨取1,080,000元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为200%;生产率提高后,资本家每年可得超额剩余价值1,620,000元。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g7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