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务员申论技巧:必背的开头结尾

更新时间:2024-02-21 22:0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头:

1.被旱魃重创的西南大地禾苗干枯,土焦石裂,滴水成金,既让百姓揪心,也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年存在的问题,凸显了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性。水资源保障能力,包括工程保障、生产生活保障和环境保障能力等,对稳定农业生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为此,我们必须以西南旱灾为警讯,高度重视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2.李斯在名篇《谏逐客书》中指出:“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离不开外来的新市民,但一些城市却通过设置种种政策限制,对外来人员下了逐客令。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社会要进步,决不能把外来人才拒之门外,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当今一些地区制定的政策却与之背道而驰。为了城市繁荣与国家富强,城市应建立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和制度。

3.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但现实中一些地区不顾环境影响和人民呼声,谋求片面发展和短期效益,搞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春秋时期管子就曾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莱,不可立为天下王。”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刻理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

4.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对于维稳大有好处。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5.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6.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7.小到看不见的原子,大到整个太阳系,围绕核心的圆周运动,让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又井然有序。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将无数个人联结为整体的,是相似的情感、价值,一致的原则、目标。这些“看不见的手”让思想行动有共通的基础、让社会生活有共同的规则,它们是一个社会产生强大凝聚力的“公约数”。

8.“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领导干部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岗位上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满意,要求我们对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勤勤恳恳为人民工作。群众心里有杆秤。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的分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的分量。只有我们做得让群众满意,群众才会对我们满意。

结尾:

1.为时代气质重新定义,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时段。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正是要为呼啸前行的中国列车,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2.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说:“一个国家必须首先有所记忆,才可以有所忘却。法国人只有实事求是地理解了维希政权,而不像曾经那样选择错误的记忆,才能放下这段历史,继续前进。”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对日本来说,尊重历史是获得自尊的前提;对我们来说,让史实彰显正义力量,这既是捍卫和平的神圣责任,也是走向复兴的精神密码。

4.“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站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节点,往回看,百余年沧桑变化的中国近代史,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构建起我们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向前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成为亿万人民前行的根本动力。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开放姿态拥抱历史,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触摸民族的灵魂、把握精神的脉络,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5.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如文艺复兴,如启蒙运动,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告别“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6.沿着时光之河溯流而上,不难体察,集体形态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势不可挡。人们直面市场大潮的冲刷与信息时代的洗礼,原子般游离的个体以及相互关系的嬗变,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多元面貌。今天,当“网络共同体”让曾经褪色的集体生活再次焕发光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抓住这一契机,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平等和谐,让社会生活的规则优化升级。

7.无论存在怎样的不确定、不完美,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互联网规则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一维,更汇聚起巨大的改变能量。只有更好地完善和丰富互联网规则,才能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将我们、将人类带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8.“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质,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考题。作家怎样书写“民族心灵史”,导演如何奉献“诚意之作”,企业怎么诠释“卖产品不如卖品牌,卖品牌不如卖文化”,各地能否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执政党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对这些问题能否不断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检验着一个民族“发展起来以后”的文化自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g7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