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

更新时间:2023-09-28 00: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

幼儿美术活动具有明显的游戏性、模仿性、求全性、稚拙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所决定的。了解这些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对幼儿美术作品作出较客观的科学评价,并恰当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

从幼儿生理发育看其美术活动的特点

一般来说,幼儿控制工具的能力较差,虽能大胆绘制,但形象很不准确。在表现能力上开始总是带有简单、稚拙、粗糙的特点(这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逐渐完善)。这是由于幼儿脑功能虽然不断趋于成熟,但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大脑皮质抑制能力差,小肌肉活动的暂神经联系虽日趋协调,但还不够发达,手的动作还不灵活,因此,幼儿的运动不能服从他自己的意志。所以,幼儿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稚拙的特点,而且又带有游戏的性质。

从幼儿心理发展看其美术活动的特点

一般来说,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粗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日益走向较深入的认识),这是因为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差,次序较乱,而他们又常常用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来代替视觉,他们缺乏一定的空间知觉,对复杂的空间感知能力更弱,因此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对构图和空间的处理,往往把画面当成地面和立面,把近的事物画在纸的下边;而后再把其它东西一行一行地向上画,而且每个形象都互不遮掩。因此,幼儿的绘画又带有明显的“求全性”。幼儿还常常对动的、亮的、有声的东西,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优先反映,如太阳、花朵、人物、动物,以及衣服的纽扣、头饰、人的头、手、脚等,究其原因,在于幼儿的注意常常被新奇的事物(动的、有声的、亮的、色彩鲜艳的等)所转移,带有明显的“无意注意”的特点。一般情况,孩子又具有求知的欲望,什么都想知道,反映出他们盼望长大的心理,所以在生活中他们常常模仿大人,爱穿大人的衣服,对着镜子照照,看像不像爸爸、妈妈,抱着布娃娃学着妈妈的声调哄她睡觉。反映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总想像老师一样能把事物表现出来,但又十分缺乏表现技能,所以,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常常带有模仿性,在手工(尤其是折纸)作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对孩子的模仿不要责备,而是一方面帮助他们提高表现技能,另一方面应当启发孩子积极思维,表扬他们点滴的带有创造性的部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下面就具体到活动中,详细的剖析一下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欣赏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与美术创作相反的过程,美术欣赏是欣赏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经验,将美术作品中塑造的具体艺术形象,通过想象转化为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对于幼儿来说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有所认识和理解,领会美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他们如何运用艺术

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是不可能的。教师若以自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标准要求幼儿,只会拔苗助长,达不到真正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广,幼儿的美术作品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欣赏内容。幼儿之间的思想情感是相通的,他们的美术作品最容易被小伙伴感受和理解。对于3—5岁的幼儿,则可进一步要求他们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的美术作品。还可以选择一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富有创造力的儿童画和手工作品让幼儿欣赏。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能动的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会调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再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通过想象,补充和丰富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自己头脑中重新创造自己所理解的形象,这个过程会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成人感到不可思议或者难以想象的东西,在幼儿头脑中都可能出现,而且被用以再创造。教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除了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内容外,应引导幼儿去体会同样的内容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的,创造美的天地非常广阔,教师应围绕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如何造型用色和安排画面以及使用权工具方面,使幼儿体会这种艺术创造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更可以引导幼儿提问,来训练幼儿的感受,逐步养成敏锐的辨析力,去判别什么是美,美在哪里?要让幼儿不但对自己的美术作品看得同样重要,并让他们充满自信地相互交流和讨论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看法。

幼儿绘画

2—3岁左右的婴幼儿,已经能够拿着铅笔或蜡笔乱涂乱画出不规则的或略有规则的线条,所画的线条虽然看不出是什么,但他们总以获得肌肉的运动而感到满足和快乐,实际上这些线条只是幼儿手运动的痕迹,而没有明确的作画意图。他们只是把笔当作玩具,把乱涂乱画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这个时期的幼儿还不会正确的执笔(多半“五个指头一起抓”的执笔方法),他们还意识不到画出来的结果,只是对动作感兴趣,所以比较大胆。到了幼儿期3—4岁左右,已在乱涂乱画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乱线条有所减少,已有简单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形象。但由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小肌肉不发达,脑、眼、手的动作还不能协调一致,所以,所画的物象还不完整和准确,只是低层次的象征性的表现。象征期的幼儿无意注意仍占优势,缺乏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想象既贫乏又不稳定,在他们的意识中,游戏和作业这两种形式还没有截然分开。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指导。

略图期(4—6岁左右)又称形象期,其特点是所画的形象已具有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出现了明确的构思。所画的形象基本上使人看得懂,画面上能分出事物的上下关系和简单动态,而且还出现了一定的情节。但由于幼儿缺乏表现技

能,知识经验不足,所表现的事物仍不完整,比例、结构、解剖关系不完全正确,动态较呆板。

一副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稚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尽管画面上的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不正确,不一定符合客观情理中的真实情况,尽管绘画的可能不熟练,甚至很拙劣,然而,画面中却往往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那种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成人画的痕迹。

因此,评价儿童画的优劣,首先应尊重幼儿的特点,找出儿童画的精华所在,儿童画的精华首先就在于稚拙,这是幼儿在绘画上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任何成人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幼儿可以利用绘画来弥补自己不会写字的缺憾。我们可以适时得地引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图画,让教师理解孩子和意图,尽量找出好的地方,表示赞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更深地挖掘孩子的潜力,以增加孩子的潜力,以增加孩子形象信心和兴趣。

幼儿手工

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手的操作活动对提高智能,获得经验,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手指的活动能刺激大脑的神经中枢,将有利于智能的全面提高。

幼儿手工操作主要分为纸工、泥工、自制玩具三大类。

纸工可以锻炼幼儿折纸和粘贴的基本技能,通过折纸、撕纸、剪贴、厚纸工等的操作过程,掌握一些折纸方法,如对边折、边角折、集中一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组合折等,还可以利用故事中的各种动物、实物吸引幼儿,并调动起学习折叠的兴趣,边折边轻轻地跟作品对话。在此基础上,让幼儿伴随动作进行折纸故事讲述,这样折的形象,既能训练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又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泥工是运用橡皮泥、面团等材料,通过练习、掌握团圆、搓长、压、捏、挖、分泥、连接、伸拉等基本技能,来锻炼幼儿的手指,发展幼儿的立体概念和空间知觉。

在泥工活动中可根据掌握的基本技巧,根据想象捏出故事中和生活中的各种形象的造型,边说边做,达到手眼动作协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肌肉,而且还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自制玩具是运用纸,泥,石头,布,竹,木和各种自然材料,以及各种无毒的废旧物品(包括包装纸盒,饮料瓶,泡沫塑料等),创造性地制作立体产 品的活动,取材制作方便,不拘一格,并且作品直观,很受幼儿的喜爱。

在自制玩具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开发各种自然材料为我所用,而且也可运用

季节性的东西,做成千变万化形象逼真的作品。例如:用各种树叶来剪贴组合,

美术应用

每逢开学之际,班里总要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环境布置,把活动室打扮得漂漂亮亮,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然而,布置一次花费的人力物力比较大,因此,布置好以后就不常更换了,面对整日一副面孔、空无生机的墙壁,真让人提不起精神。这种时候,就可以让幼儿多多参与进来,利用废旧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幼儿一道儿进行设计布置,尽量吸收幼儿的意见,给幼儿提供思维和再创造的条件,培养幼儿初步装饰设计和创造美的意识,并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内容要充满童趣,取材于童话和幼儿自身的生活,形式生动活泼,色彩鲜明,形象夸张适度,让幼儿感到可爱亲切,并体会到了劳动成果地喜悦。当孩子看到自己用旧挂历纸做的树叶、鲜花、花衣、花裙;用易拉旧包装盒、蛋糕盒做灯笼装饰挂件等在墙壁上景象生辉时,那种美滋滋的神态溢于言表。不仅启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因材施教,而且也为幼儿树立了勤俭节约的榜样,并培养了幼儿的美感,使幼儿情操得到陶冶。

通过教师认真细致地依据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特征,组织好每一节美术教育活动,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造的欲望和兴趣,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品尝到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正确对待幼儿的美术活动过程和作品,激发起幼儿表现创造的热情。

变成狐狸、金鱼、猫等有趣的形象,用各种蔬菜,水果来造型,经济实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g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