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3-09-15 09:40: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辨析题

1.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错。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其根本来源是马恩在总结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各门科学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

他不是将德国古典哲学的简单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其次,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传统哲学: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以此作为世界的本质、本源,忽视实践与辩证法,是一种直观的反映论。

马哲: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类本质的一般物质,承认世界是包含多样性物质的统一,重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法,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错。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把意识看做是胆汁一样的物质,是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

5.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

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者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时限的条件和时间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必然性,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他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6.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因此,任何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7.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它不仅是

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8.“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演奏第一提琴。” 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水平发展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 9.我国人民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国人民的最高理想。

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即思维很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问题;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意识能否反映物质,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一个问题,哲学可以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第二个问题,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密不可分的: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取得发展;理性认识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在一定基础上也需要感性的形式来表达和说明。 12.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意识的形式可以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可以是正确反映,也可以是错误反映。 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③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④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⑤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

1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①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

②资本主义 的不断发展,其根本矛盾也不断暴露出来,阶级斗争日益激烈; ③马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材料分析题

1.试用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 ①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是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②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问题。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人都是这同一个地球的居民,没有一个问题像环境问题这样真正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人类必须坚持并切实执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2.规律的客观性内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如何处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③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认识运动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实践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即评价“有用即真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和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怎样理解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①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②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③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④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 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结果,就算完成了。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5.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有何区别 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是指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这里提到在几个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

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指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待革命胜利时间的估计。同时胜利论认为革命可以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完成。而一国胜利论则更是强调了一个地域的概念,认为革命将首先在一个国家完成,继而扩散至世界。一个更注重时期概念,一个更注重地域概念。 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理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困难性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合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6.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世界同一于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唯物主义的形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基础

物种起源学说、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理

论述题

1.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的一致性 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的一致性;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②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能力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得以日益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规律给人的生活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何种可能成为现实,决定于主体的选择。

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来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①绝对性: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不依赖人的意志的,是

绝对的;

b.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 c.无数相对的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的真理;

②相对性:a.从广度来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b.从深度来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

化;

c.从进度来说,它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

的普遍规律。但是马克思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④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其真理性和指导作用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例: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例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又要注意中国特色、注意中国的国情,注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f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