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解说词
更新时间:2024-04-04 14: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曾侯乙墓解说词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曾侯乙墓讲解词
【开场白】
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我是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今天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湖北省博物馆是我省唯一的省级博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20多万件,一级文物6000多件,国宝16件,现在由我向各位介绍曾候乙墓文物展。 【壁 画】 展标:浮雕壁画
展标内容:二十八宿图、十二只凤凰、墓坑轮廓。
象征意义:敬畏天地、与自然和谐,化生命为宇宙。十二只凤凰,来自瑟、均钟,十二律。
象征:天籁,天籁,自然之声,宇宙的语言,上界的歌声
曾侯乙:曾指的是国名,侯是它的爵位为诸侯,乙是墓主人的名字。通过墓葬出土的文物,铭文,以及碳元素的测定使我们知道这座墓葬年代为战国早期,到今天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墓内出土15000余件文物许多都是罕见的珍品。这里展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这些珍贵的文物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出土后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他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的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更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在音乐,美术,铸造等方面所取得的的辉煌成就。下面就请跟随我一起进入展厅,欣赏曾侯乙墓的珍贵文物。 【地 图】
前面跟大家介绍了曾侯乙是曾国一位叫乙的君王,那么曾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大家眼前看到的是一张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北地图上面清晰的显示了曾国的地理位置,曾国大致位于长江以北汉水以东,曾侯乙墓则是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境内发现的,随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中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以东,距武汉市西北155公里。曾候乙墓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级别之高,铸造之精,种类只全实属罕见,那么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考古发现,包括今湖北随州、枣阳、京山、襄樊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带,出土有西周到战国时期的“曾”字铭文青铜器,表明这里是一个名叫曾的诸侯国的势力范围。但是我们翻阅史料却发现,没有一句关于曾国的记载,却在相同的时代和相同的地理位置上发现了随国。《左传》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由于曾国与
1
随国地望相同,年代一致,同为姬姓诸侯国,很可能曾国就是随国,它们属于一国两名。(这个结论现在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
﹛例如我们这里展出的曾伯文(líng,音玲),曾中游父壶,曾中游父鼎,曾侯昃(zé,音则)之用戈,曾姬无卹(xù,音叙)壶都是带有“曾”字铭文的青铜器),(1979年在随州市郊出土这件周王孙季怡戈,戈内两面均有 “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十二字铭文。此墓同出另一件铜戈铭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工尹季怡之用。”可知曾国的大工尹“季怡”是曾穆侯之子,西宫之孙,又为“周王孙”。此戈证明曾国为姬姓诸侯国,算的上是周天子的皇亲国戚了!﹜ 【发 掘】
了解了曾国之谜,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曾侯乙墓当年发掘的情况:
1977年9月,解放军空军某部扩建厂房,无意当中发现了这座古墓。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对这座大型的战国古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首先,大家眼前看到的是一副大型的照片,这是当年航拍的墓葬全景。此墓为竖穴木椁墓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残存墓口至墓底深11米(估计封土被推掉2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型古墓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旁边看到的是当时我们的专家在起吊椁木和主棺的棺盖。这是在清理水中的文物和起吊陪葬棺。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墓葬的形制,我们的专家制作了曾侯乙墓的椁室模型。大家请看,椁室分为东、中、西、北四个室,各室之间的底部都有一个不足半米见方的门洞相通。东室放置墓主人的主棺和8具陪葬棺,1具狗棺;中室放置青铜礼器、乐器,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里出土的;西室放置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棺 椁】
了解了墓葬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墓葬所出土的文物。
此墓共出土木棺23具,其中有墓主人的主棺1具、殉葬狗棺1具和21具陪葬棺。
这里展出的是墓主人的主棺,它分内外两层,出土时内棺放在外棺的里面。内棺用巨型木料做成,出土时重约(含水)两吨多。内棺上的花纹图案是在红色漆地上,用黄、金、黑色漆彩绘而成。描绘了众多传说中的神人、神兽,主要反映了古人祈求神灵庇护死者并使之灵魂升天的愿望。请看这些手持兵器的神兽,它们分上
2
下两排站立,神态威严。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古代王侯丧葬仪式中的方相士和百隶装扮的神兽。古人认为他们能够驱鬼辟邪,保护死者尸体免遭残害。
内棺还绘有人面鸟身、头生双角的神兽,其形象与《山海经》中水神禺疆的形象相符。古人认为他可以“镇水”,保护死者免遭水患。内棺上还有“土伯”和其他传说中的神人,古人认为他们有镇土避蛇的神力,可以保护死者入土为安。
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棺身用十根工字形的铜立架嵌十块木板构成,固定于底板四周的铜框上,棺盖四周侈出12个铜钮,棺底有10个圆形铜足。外棺出土时重七吨多。这种青铜骨架的木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发现。
外棺的图案是以黑漆为底,用红色、金黄色彩绘而成,纹饰主要为旋涡纹、变形云纹、陶纹等,棺内壁是素面红漆。
外棺右下方的有一个方形小门,它和内棺上的窗格纹一样,都是用以象征门户,供死者灵魂自由出入的。它反映了古人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是根据墓主人头盖骨复原的曾侯乙的铜像。墓主人的尸体已经腐烂,通过对骨架鉴定我们知道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42—46岁左右,身高1.62左右。
这里展出的是21具陪葬棺中的两具棺材。陪葬棺出土时棺内都有人骨架,经鉴定都为女性青少年,年龄最大的25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3岁。她们的身份可能是墓主人的嫔妃、侍者或者乐工。 【餺 钟】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的下葬年代的呢?
在中室发现的65件青铜编钟当中,有一件圆口的鎛钟,悬挂在下层正中的位置,十分引人注目,钟体正面的钲部有31字铭文,为我们推断此墓的墓主人及其下葬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请看鎛钟上的铭文:“ (唯)王五十六又祀,返自西 (阳),楚王 (熊)章 (作)曾侯乙宗彝, (奠)之于西 (阳),其永 (持)用享。”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件鎛钟是楚惠王为曾侯乙制作的宗庙祭器,放置在西阳,其铭文纪年为楚惠王56年,即公元前433年,这无疑是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上限。也就是说,此墓的下葬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433年。
﹛关于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下限,学术界由于对铭文中“返自西阳”的“返”字的解释不同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古书中“返”与“报”两字常相互
3
代用,“报”即报丧的意思。铭文中“返自西阳”应解释为从西阳得到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楚惠王为曾侯乙制作了鎛钟这件祭器。那么,曾侯乙下葬的年代应与鎛钟的制作年代基本一致,即公元前433年或稍晚。另一种观点是按“返”字的本意来解释,认为“返自西阳”是指楚惠王从西阳返回楚都,为曾侯乙制作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祭器。那么,鎛钟应是曾侯乙仍健在时,楚惠王送予他的。曾侯乙的下葬年代显然应晚于鎛钟的制作年代,但最迟不应晚于30年左右。这是因为,据对墓主人骨架鉴定,其死亡年龄在42——46 岁左右。关于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下限,上述两种观点差异仅30年左右,因此,通过鎛钟铭文我们不难推测,曾侯乙的下葬年代为距今2400年左右的战国早期。﹜
通过对曾侯乙墓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墓中遗物放射性碳素测定所得的年代数据,都与上述推断的年代一致。
此墓的墓主人是不是曾侯乙呢?除了鎛钟的铭文可以为证外,在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乐器、兵器上标有“曾侯乙”三字铭文的共有208处。同一人名作为物主如此之多地出现在一座墓的器物上,无疑说明此墓的主人就是曾侯乙。
在东室里,我们还发现了曾候乙的防身武器
曾侯乙之寝戈,出土于东室中部墓主棺之东,上刻 “曾侯乙之寝戈”六字铭文,意即曾侯乙侍卫亲兵所使用。短柲(bì,音必)矛,矛杆较短,或为酋矛,乃五兵之首。
【青铜器】
下面请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
所谓青铜器是指红铜与铅、锡的合金。商周时代的青铜,古人称作金或吉金。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的化学成分是铅锡青铜,含铜量在80%左右。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134件,其中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共117件,青铜用具17件,是历年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除两件铜尊缶出自北室外,其余全部出自中室。它们成组成套,排列有序,显然是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宴乐场景特意摆放的。如此保存完好的陈放场面,在古墓的发掘中也是罕见的。 【鹿角立鹤】 (国宝)
在墓主人的主棺旁边,人们发现了这件青铜鹿角立鹤。它的角、翅、身、足以及足下带环的方座都是分别铸造,然后组装成这一完整形象的。出土时,它在主棺的
4
旁边,头向南方,昂首伫立。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为鹿、鹤合体,出土时置于主棺之东,是一种沟通人、鬼、神的灵媒。
边柜:盥洗器
铜盘和铜匜,是一套盥洗用具。《礼记》上记载,古时贵族宴飨前要施盥洗礼。一个贵族洗手时,由三个人来伺候:一人承盘,一人倒水,洗完后还需一人递手巾擦手。
匜鼎,器身像匜,三足像鼎,因此称其为匜鼎,是烧水的用具。 边柜:提链青铜器
提链壶,酒器。提链可以活动转折,铸工精细。
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中发现有这种小口提链鼎。从鼎上的铭文得知,这种鼎是与沐浴有关的水器。可见曾侯乙墓的这件小口提链鼎应为浴鼎,是沐浴时用来煮水的。
圆鉴是水器。古代铜镜没有盛行时,它也可以装水,以水照人当镜子使用。 错镶红铜盥缶
铜盥缶,是储水器。这两件器物用途相同,纹饰相似,但铸造工艺和装饰手法各有特点。这件盥缶是采用铸镶法形成的红铜花纹,而这一件盥缶原来周身镶嵌有绿松石,花纹繁缛,反映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独立柜:青铜盖豆
这件青铜盖豆制作精美,周身嵌满绿松石。反映了当时镶嵌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豆是用来装肉酱之类的器皿。 【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是一套重要的礼器,体现着曾侯乙作为一名诸侯国君的身份和地位。(这里所见的鼎是升鼎,口沿、立耳外撇和束腰、平底是典型的楚式鼎的特征,可见它们是仿制的楚器)。
据《周礼》记载,在重要的礼仪活动中,九鼎内应分别放置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中,七件鼎内有牛、羊、猪、鱼、鸡、的骨骼,两件鼎内没有骨骼,可能装的是动物肠胃和肤,已腐烂。此套鼎内所盛之物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簋是盛粮食(黍、稷等)的器物。
《周礼》当中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老百姓是不能够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礼不下庶人。曾侯乙墓出现了九鼎
5
曾钟音名 宫 羽角 商 徵曾 角 羽商曾 角 无铎 徵 宫曾 黄钟 羽 商徵曾 角 大族 浊姑洗 曾国律名 姑洗 妥宾 韦音 现代钢琴上的十二个半音(即相邻两音的音高差距)是相等的,这种情况在律学里叫“十二平均律”。而曾侯乙编钟的十二个半音是不相等的。
完整的十二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早期的《国语·周语》中,曾侯乙编钟证实了十二律在当时已经被运用于音乐实践。其初创应始于西周或更早。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划分八度的方法并不相同,如泰国和缅甸把八度划分出7个音,泰国是平均划分,而缅甸是不平均划分。伊朗有二十二、二十四两种划分。阿拉伯则有十二律、十七律和二十四律等多种律制并存。
律制是音乐的根本属性,它决定音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性格。)}
彩漆敲钟木槌,演奏工具。用于击奏中、上层编钟。出土共6件,均木制髹漆彩绘。彩漆撞钟木棒,演奏工具。用于击奏下层大钟。出土共2件,均木制髹漆彩绘。
建鼓座
鼓共出土四件,都是木腔双面鼓,出土时鼓面已腐烂。
建鼓由一根长木柱直贯鼓腔插于青铜鼓座上。鼓腔为木质,经鉴定所用木料为枫杨。出土时,鼓皮已腐,鼓腔髹红漆,色彩十分鲜艳。打击乐器。建鼓因鼓之贯柱而得名。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此件是最早的实物。出土时鼓皮已朽,仅存鼓腔、贯柱及鼓座。
鼓座为青铜铸造,底座圆形,装饰以纠结缠绕的群龙形象,重192.1公斤。用来插建鼓的空心圆柱被群龙所簇拥。空心圆柱的口沿内圈刻有“曾侯乙作持”五个字,外圈镶嵌有绿松石,出土时大都脱落。簇拥着空心圆柱的圆雕群龙,由八对主龙及攀附其身、首、尾的数十条小龙组成。鼓座的铸造采用了分铸、铸接、焊接结合的方法。先分别铸出底座、主龙和小龙、空心圆柱,再通过铸接和焊接将其结合在一体。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 编 磬(国宝)
磬在中国夏代已出现,与仪式有着密切关系,因而编磬也是重要的礼器。编磬
11
常与编钟合奏,称为“金石之声”。这套编磬共有磬块32件,石料多为石灰岩(俗称“青石”),少数白色的磬料质地较硬,属由石灰岩经重结晶而成的大理石。
磬架是青铜铸造的,以两个长颈怪兽为座,上面放置两根饰有错金花纹、两端有透雕龙形的圆杆为横梁。磬架保存完好,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编磬的排列及悬挂方式。出土时,磬块多数已断裂侵蚀。复原研究显示,磬块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共32具, 分上下二组悬挂于横梁之上,音色清脆明亮。这套编磬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有关专家对保存较好的几件磬块进行了测音,并以此为依据,复制出了全套编磬,能够演奏乐曲。
这里陈列的磬块是复制品,磬架是原件。
与编磬一同出土的还有演奏编磬的两个木槌及装磬块的漆木匣三件。素漆木磬匣,出土共3件。用于储藏磬块。可装磬块41件。磬槽前刻有编号;匣盖上刻有按照音列放置磬块的说明。
彩漆击磬木槌。演奏工具。用于击奏编磬。出土共2件,均木制彩绘。
边柜:五弦琴和十弦琴和篪
这里陈列的是弹拨乐器五弦琴和十弦琴。琴身都是用一块整木雕成,内腔凿空形成共鸣箱。有专家认为五弦琴为“均钟”,是为编钟定音的工具,有学者认为,彩漆五弦器是古代为编钟校对音高的仪器“均(yūn)钟木”,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音叉和校音器。它既是实用的乐器,也是华美的工艺品。这两件乐器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出土。
这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只横吹竹管乐器,有七孔。吹孔、出音孔向上,五个指孔向外。《诗经》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这件类似笛子的乐器就是篪。它的持握方法是双手横握,手心向内,举于胸前。曾侯乙墓的发掘,才使这一古老的乐器重新与世人见面,其演奏方法也为世人所知。
边柜:4件瑟
瑟,所用木料多为榉木。古代瑟的弦数不尽相同,有19弦,21弦,25弦。此墓出土的瑟首尾均有25个弦眼,应为25弦瑟。瑟的尾端浮雕有龙蛇的形象,侧板有彩绘的凤鸟图案。
瑟柱,又称瑟码,置于瑟面和弦间用于承弦调音。共出土1358枚,形式各异。 扁鼓,打击乐器。鼓腔原由12块腔板组成。有柄鼓,打击乐器。
12
边柜:排箫和笙
这里陈列的是管乐器。笙共出土六件。笙斗是用葫芦做的,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细竹管,出土时大部分已散乱残断。这是经过脱水处理的原件,这些竹管原来是插在这个笙斗上的。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在笙管中发现了竹制的簧片,簧片依据笙管而有大小之分。这说明当时笙的制作和调音已十分精细。此笙是目前所见中国匏制笙中最早的实物。中国古笙在17世纪传入西方,衍生出簧风琴、手风琴、口琴等簧片乐器。
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吹奏乐器。排箫又称“参差”或“箫”。孔子所欣赏的韶乐,因主要由排箫演奏而被称为“箫韶”。曾侯乙墓出土排箫2件。均由13根长短参差的竹制箫管经三个竹夹缠缚而成。其中一件出土时有八个箫管仍能吹奏出超过五声的乐音。这两件排箫出土之前,古排箫的形制曾长期模糊不清。如清代音乐家曾根据古文献所记载的排箫形如蝶翅的说法复原出26管、左右对称的排箫。曾侯乙排箫形如蝶之单翅,这与世界各地的古排箫没有什么不同。
【漆 器】
下面请看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器。
我国使用漆器的年代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漆器。因其不易保存,战国以前的漆器仅有零星发现。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竹器共有230多件,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
器类有食具(杯、盘、勺、豆)、用器(盒、箱、梳、架、桶)、仪式用器(俎[zǔ,音组]、案、禁)以及葬具漆棺等。制作特点较为厚重,多是剜凿而成。以食具为例,没有楚、秦、汉墓中常用的卷制、镟制。纹样风格是既有简练的线条勾勒又有精工彩绘的神话故事,如在漆棺和鸳鸯盒上绘制的漆画,它们表现出了融合中原和南方文化的艺术特点。
彩漆木雕梅花鹿,出自东室。出土时与笙、瑟同处,鹿身为整木雕成,头上所插为真鹿角。其身上的方孔,可能用来插小木鼓。漆木鹿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在楚地先秦墓葬中,鹿形漆器发现较多。这座墓出土两件漆木鹿,鹿身为木雕,头插真鹿角,形象稍异。这件彩绘鹿的四肢蜷曲,昂首凝望,神态自若。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出自西室陪葬棺。彩绘木雕鸳鸯盒腹部被凿空,背部有盖,
13
头可以转动,全身绘有美丽的羽毛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两侧腹部有彩绘的撞钟击磬、击鼓跳舞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此墓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资料。
透雕漆禁,用器。禁面由整块厚木板雕凿而成。禁面阴刻云纹并加朱绘,四角各浮雕两龙,四腿圆雕成兽形。禁座绘云纹、草叶纹,兽形禁足绘鳞纹和涡纹。全身以黑漆为地,朱绘花纹。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食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盖和双耳浮雕的盘龙,有角有目,有鳞有爪,加上鲜艳的彩绘,犹如跃动在云彩间的游龙,十分生动。这座墓出土四件这样的漆豆。
衣箱形盒,用器。两件衣箱形盒出自西室,应为陪葬棺内物。龙纹衣箱形盒四周阴刻云纹,一侧合盖后有一条阴刻的细线条的龙。
素面衣箱形盒,用器。 龙纹衣箱形盒,用器。
木梳,用器。共出土17件,分别出自西室和东室。
素漆木雕盘鹿,出自中室。鹿身为整木雕成,头上所插为真鹿角。全身髹黑漆,曲身盘卧,回首反顾,作小憩状,非常安祥。
彩漆云纹木几,用器。由三块木板嵌榫组成。再髹漆彩绘。它是古人席地而坐时用以倚靠身体的。
酒具箱,箱内装耳杯16件,圆木盒1件,小木盒4件,木勺2件,竹架2件。这套食具箱内装铜鼎、铜盒、铜罐、铜勺等。铜鼎是装肉的,铜盒是装饭的,铜罐是装酒的。从箱内容积不大,器物放置有序以及箱上用于栓绳的铜扣来看,酒具箱和食具箱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外出时所使用的一套野餐用具。
木俎(zǔ,音组),用器。是古代祭祀、宴飨时切、放牲肉用的用具
彩漆木瓒(zàn,音赞),酒器。瓒是带圭形柄的杯子,用于古代的祼(guàn,音冠)祭礼(以酒祭地),有玉、青铜、木等质地。该器饰云纹,杯身两侧分别有圭形柄和耳。
浮雕兽面纹漆木案,用器。案面浮雕兽面纹,案腿为鸟形。
彩漆木架,用器. 这件彩绘木架与墓主主棺同处东室,它是以两根圆木饼为底座,座上的两根圆木柱上搁一根木梁,梁的两端雕有上翘的兽首。全器髹黑漆,再用红漆彩绘花纹。两根立柱的纹饰不同。出土时木架已垮,架上未发现其他物品,其用途不明。
14
彩漆杯形器,出自东室。用器。器底有两穿孔,用途未明。
玉首漆丈,用器。出自东室,保存完整。先秦时期仅尊者、老者可以持杖。
【衣 箱】
该墓出土衣箱共5件。衣箱共出土五件。有一件箱盖上刻有铭文“匫”。“匫”就是箱子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件刻有“紫锦之衣”四个字,由此可见它们是装衣服用的箱子。
在这些衣箱上,大都绘有与天文历法相关的图象,它们直观地反映了墓主人所处时代的天象,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在这些衣箱漆绘中,房宿是它们共同的主题。房宿是农祥星,一共四颗,它们一字排开,像四匹驾车的马,也称“天驷”。它们在立春日拂晓出现在正南,是黄河流域春耕生产开始的标志。 《二十八宿图》衣箱
这件箱盖上用红漆绘写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图象。请看:盖顶中部是一个象征北斗的“斗”字,四周是篆书28宿的名称(古代人们称太阳运行的轨道为黄道,把它和天赤道一起分为28个不等的段落,用28个星宿来代表,以便来观察日、月、星辰的情况)。两端是古代四象中的两象—苍龙和白虎,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
这件衣箱上阴刻有“止 ”两字,有研究者认为它是用来盛放曾侯乙晚间在寝宫居息时所穿的衣物。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图》木衣箱盖的中央写着一个篆书的“斗”字,即北斗七星,简称北斗。“斗”字通过笔画延长线与二十八宿相连来体现二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这种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这幅图的观测时间是:公元前433年农历大年初三傍晚。
《二十八宿图》木衣箱上表现的“斗转星移”的关系,只有在纬度偏北的黄河流域才能观察到。它证明中国先秦的二十八宿体系不是来自古印度。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28宿全部名称的最早记录。它表明至迟在战国初期,我国就确已形成28宿星象体系。
大家抬头看看吊顶,墙上所描绘的便是公元前433年立春日的夜空,28星宿分层叠出。
﹛在这幅图上的亢宿附近,写着“甲寅三日”四个字。通过核对古历,公元前
15
433年正月初三正好是“甲寅”日,这一天在月相上叫“初吉”,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
(二十八宿(xiù,音秀)是什么?
我们每天看到的日出日落的现象,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给我们造成的错觉,这种现象叫做“视运动”。
太阳在一年里的视运动所“走过”的轨迹叫“黄道”。
为了描述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视运动的位置,古人把黄道及其附近的恒星划分成了28个面积不等的区域作为观测坐标,这就是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就是人们观测日月五星运动的坐标。
斗转星移
我们常用“斗转星移”来形容季节变换、时光流逝。其实这个含义来自古人对北斗与二十八宿的互动关系的认识。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里讲了一种正月的特有天象,即傍晚时分参宿运行到天顶,北斗斗柄指向下方。讲的正是“星移”,和“斗转”。
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二十八宿图》木衣箱的盖面上,环绕“斗”字书写着二十八星宿星名,两边分别绘有龙与虎的图像,在亢宿附近刻写“甲寅三日”四字。这是一幅“北斗携连图”,内含着“斗转星移”、“斗柄授时”、“正月建寅”等历法认识。在另一面,房宿的形象独占一面,显得非同寻常。二十八宿的个别名称最早见于殷墟卜辞,全部名称的记载则见于成书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239 B.C.)。这幅二十八宿图说明在战国初期,我国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并有与北斗配合使用的鲜明特点。﹜
《后羿弋射图》衣箱
中国古代传说唐尧时代“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命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了人类。《后羿弋射图》木衣箱的盖面所绘两幅弋射图表现了后羿射日的情景。
﹛在弋射形象的边缘还绘有两条双首人面蛇(枝头蛇),反向互相缠绕,这可能是传说里的伏羲和女娲。箱面有蘑菇状云的一角,漆书20字: 民祀唯房 日辰于维 兴岁之驷
16
所尚若陈 琴瑟常和
意思说民间祭祀房宿,就是祭祀的兴岁之时(即是立春前后)的天驷星,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房星而心想事成,风调雨顺。﹜ 【金玉器】
在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过去很少发现金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金器数量较多。经过检测,这批金器的含金量在85%—93.6之间,总重量8430多克,是目前发现葬金数量最多的先秦古墓。 金 盏(国宝)
这件金盏是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容器,重2156克。其制作十分讲究,盖上饰几圈蟠蛇纹、陶纹和云雷纹,器口沿下饰一圈蟠螭纹,三足作倒置的凤首,纹饰和器形都很美观,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出土时金盏内放置镂空漏匕一件,重56.45克。
墓内出土金杯一件,无纹饰。重789.93克。金带钩四件,其造型为鹅首,曲颈扁啄,惟妙惟肖。
边柜:金弹簧器、金镇、金箔、金带钩
这些金弹簧出土时缠绕在纺锤形的器具上。古人将黄金抽成直径为0.2毫米的金丝,再卷曲成有一定韧性的弹簧,说明当时抽丝制簧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以往在先秦墓葬中未出土金弹簧,其用途有待研究。
金镇,用器。镇顶有环钮。器身饰变形龙纹、重环纹、变形龙凤纹、云纹等。 金箔,装饰品。曾侯乙墓共出土金箔900余片。原用于器物表面装饰,出土时已散落。多数有压印的花纹,花纹繁缛细腻。
金带钩,服饰用品。用于钩挂束腰的革带。
玉器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战国时期,生前佩玉,死后敛玉已成为传统。曾侯乙墓出土玉器300多件,主要置于棺内墓主人的身上,都保存完好,可分为佩饰、实用玉器、和葬玉三类。
葬玉是专门用于敛尸的玉器,其作用是保护尸体。古人相信“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此墓出土的葬玉有琮、口塞、握、玉片、半 、残器、璞料共64件。21件 置于墓主人口内,每件圆雕成牛、羊、狗、猪、鸭、鱼等形象,器小如豆,形
17
态逼真。每件作品不仅雕出其形,而且刻画入微,如牛角、猪鬃、鸭翅、鱼鳍等无不栩栩如生。似有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墓主人也可能是穿着缀玉片的衣服入葬的。在墓主人的尸体上还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璞料和残器,其中有一件半琮,是由一件作废的玉琮改制的。
经检测,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属软玉,可能产自新疆和田。玉质细腻却不同程度的带有瑕疵。
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代表了先秦时期琢玉工艺的水平。其玉器造型既有扁平体的璧、环、玦、璜,也有立体圆雕的人像、动物。在设计上依玉料形状而定。最突出之处表现在分雕连接的工艺上,即用较小的玉料分别雕出后串连为大的玉饰。 16节玉佩(国宝)
这件16节玉佩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的。这件玉器长48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制作时先将玉料按所需的节数,从不同的方向锯成切而不断的小块,然后在每两块未断处镂成一、两个可活动的环套,将相连各活动环以外未断的玉片剖断,做成此器。这件玉器有活环将多片玉块相连,既可展开,又可折合相叠。它的制作经历了切割、打孔、镂雕、琢刻纹饰等多种工艺。玉雕镂空法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用多块玉料用活环连接成一件多节玉器,却为仅见。
边柜:琮
素面玉琮,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外方内圆,上下贯通,方代表地,内圆代表天,是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
兽面纹玉琮,四面阴刻兽面纹。 边柜:璧
曾侯乙墓出土玉璧共67件。璧在周代是六瑞(即璧、琮、圭、璋、璜、琥)之首,用为礼器,以礼苍天。按周礼,天子、诸侯礼享天子均用一尺二寸的大璧。此外,璧也可用于作装饰物和佩带之用。曾侯乙墓中的出土的壁有:谷纹玉璧、云纹玉璧、双龙玉璧、素面玉璧、异形玉璧、石璧、双龙石璧。曾侯乙墓出土石璧共48件,素面石璧45件,双龙石璧3件,全部出自东室。
边柜:璜(huǎng,音黄)
璜,形如半璧。用于朝聘、祭祀、丧葬、征召和佩玉。璜与珩、琚、瑀、冲、牙等小玉器组合成所谓杂佩,璜为杂佩之首。战国时期的杂佩分挂于腰带左右侧。曾侯乙墓出土玉璜较多,共有49件(大多成对),其中由三道金缕穿联的金缕玉璜、
18
透雕出4龙6蛇的透雕龙纹玉璜均是罕见珍品。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璜有谷纹玉璜。素面玉璜。透雕龙纹玉璜全器共透雕出4龙6蛇。金缕玉璜由三道金缕穿联大小两件玉璜组成。云纹玉璜两面雕刻云纹。
边柜:玦(jué,音决)
玉环有缺为玦,且有特别的涵义,古人以为“君子能决断则佩玦”。新石器时代用作耳饰,商周则与环、璧等连成组佩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玦有:管形玉玦、八棱形玉玦、谷纹玉环、素面玉环。 边柜:佩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佩有:圆雕玉龙佩、素面蟠龙玉佩、谷纹卷龙玉佩、鱼形玉佩、鸟形玉佩、虎形玉佩、双龙玉佩,器身透雕对称的两条卷龙。云纹卷龙玉佩、素面卷龙玉佩。
边柜:玉用器
玉方镯(zhuó,音茁),出土共2件,均置于墓主人腰部。 云纹玉梳,梳有23齿,双面阴刻云纹和斜线纹。 玉带钩,带钩用于挂钩束腰的革带。
玉剑,通长33.6、宽5.1厘米。全器分为剑首、剑茎、剑格、剑鞘、剑珌等5节,用金属连接。其中剑首透雕成双龙形。战国时虽已出现装在铜剑上的玉质剑饰,而剑上(铜、铁剑)的玉首、格、王彘俱全而被称为玉具剑,此剑已通体用玉,是所见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玉剑。
玉首铜刀,出自东室墓主腰部。刀身青铜质,首为青玉,四角各有一透雕的龙形装饰。
玉韘(shè,音射),出自东室墓主左手掌处。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先秦两汉,为骑射之具,套于拇指上使用,张弓时,弓弦挂住旁出的小钩,以防伤拇指。后来成为装饰品 葬 玉
葬玉,是一种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曾侯乙墓共出土这类玉器64件。有琀、口塞、握、片、半琮、残器、璞料等。出自墓主的口腔和颅腔内。器形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器小如豆,圆雕而成。两周至汉的琀常作蝉形,取“再生”之意。曾侯乙墓的琀作六畜和鱼之形。
玉琀(hán,音含),玉握,葬玉。出自东室墓主的左、右手处。灰白色,通体
19
抛光。玉半琮(cóng,音从)
装饰品:水晶环、紫晶珠、料珠。
装饰品,中国古代俗称玻璃为料器,有本地产的也有来自阿拉伯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料器有水晶环、紫晶珠和料珠。料珠均较小,珠上有若干个“蜻蜓眼”,围绕“蜻蜓眼”有若干层“眼圈”,珠中穿一孔,孔壁直,属串珠饰。料珠其化学成份为SiO 、Ca、Na等,与阿拉伯的料器相同。 【兵器和竹简】
请看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和兼并十分频繁。当时各国都把战争看成是与祭祀一样重要的大事,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兵器的改良和创新。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太了解曾国的军事活动,但从墓中出土的兵器可以看出,当时盛行车战,多用长杆兵器和射远兵器作战。此墓出土的兵器有戈、矛、戟、 殳、弓、箭簇、盾、甲胄等4700多件。除皮革制作的甲胄、盾外,大部分保存较好。兵器主要出自北室,北室内各种兵器重叠堆放,宛如古代的兵器库。
独立柜:武士甲胄
请看这位武士披挂的甲胄。墓中的甲胄已散乱,能复原的只有13套。每套由201块各式皮革甲片经丝带编缀而成。皮胎外髹深褐色漆或黑漆。甲片中部凸起或呈弧形。每套甲胄分胄、身甲、袖甲、裙甲四个部分,保护武士的头、身躯、四肢。甲胄设计科学,武士穿戴方便,活动自如。甲胄的制作复杂而考究。据《考工记》记载:首先是选料,接着按要求裁剪,然后模压定型,最后打眼编缀、髹漆。甲片因编缀于不同的部位,形状各异,因此,每套甲胄至少需要模具46副。
边柜:战车战马复原阵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非常频繁,那时打仗人们都以车战为主,马在当时很受重视,在曾侯乙墓中我们也发现了战马甲胄,马胄由整块皮革模压而成,内外髹黑漆,外部还绘有彩绘,主要是用来保护马头的。这件马胄是复制品。马甲出土时皮革已朽,仅存漆皮。甲片是皮胎,经压模成型后髹漆,描绘花纹。这些残片是原件。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马衔、马镳、马配饰等。从人们对马的重视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军事活动中马的重要作用
车軎是套在车轴两头的外挡,用于防止车轮滑出车轴。假设每两个车軎代表一
20
辆战车,这座墓出土了76个车軎,象征有38辆战车陪葬。最有特点的是这两件矛状车軎,在战车的车轮外装上这种锐利的“矛”,作战时增加了冲锋陷阵的杀伤力。
墓中出土了49件盾。盾面为皮质,盾柄是木头做的。正面髹黑漆,背面有繁复细致的彩绘图案。
独立柜:箭阵
当时盛行车战,在车上作战必须用长杆
箭头上还铸有倒刺,这种箭头射中后不容易拔出来。这三件箭头为圆锥形,不锋利,它们不是用于实战的,可能是平时“打靶”时用的“练习弹”,也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志矢”或“投壶之矢”。出土时部分箭杆保存完整,箭头连同箭杆长70公分。这些箭杆是经过脱水处理后的原件。
边柜:周代五兵
周代五兵有戈、戟、殳、夷矛、酋矛。大家看到最上面的兵器就是五兵: 戟:由多件戈所组成,兼有勾、啄、刺、割四种功能。部分戟为戈矛合体。曾侯乙墓共出土各式戟30柄,其中带刺三戈戟3件。
戈:勾啄兵器
殳:刺兵。一种叫锐殳,殳头呈三棱刮刀形;另一种叫晋杸,以呈铜套状的鐏(首和晋)安装于柲两端,用于仪仗或在战车上作旗杆之用。曾侯乙墓分别出土殳7件,晋杸14件。
夷矛:是矛杆(柲)较长的兵器,用于车战。所谓“夷”,是夷灭敌人之意。曾侯乙墓共出土各式矛49件。
酋矛:是矛杆较短的兵器,为周代五兵之首。
大家请看这里陈列的 、矛、戈都属长兵器。长兵器的杆子通常有2至3米长,最长的可达四米多。这么长的杆子用的什么材料,怎样制作的呢?如果单纯用木头容易断:用竹子容易弯:用铜又太笨重。这座墓内出土长兵器的杆子是用长木杆为芯,外表包上长竹条,竹条外用藤条缠紧,然后刷上生漆。这样制作的长兵器,集木、竹、丝、藤、漆的特长为一体,既能伸直不断,又比较轻便,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的兵器杆平滑坚韧,刚柔相济,适合于在战车上使用。这是长杆兵器戟。古书上记载:“戟—枝兵也”。它可以起到刺杀和勾勒的双重作用。过去出土的戟往往是一个矛头和一个戈同在一根长杆上。这次出土了两个戈头和三个戈头同装在一根长
21
杆上的多戈戟,这是过去所未见到的新的兵器品种。这件戈头上有一个精美的图案:四条龙两两相背,上下排列,中间为“十”字,有研究者认为这个图形与“曾”字相似,可能是曾国的国徽。
殳是此墓中的重要发现之一。我国古代文献上常常提到殳是周代的五兵之一(戈、殳 、戟、酋矛、夷矛),但是, 是什么形制却说法不一。这件 上刻有“曾侯 之用 ”,由此我们得知 殳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无刃殳,称为“晋殳”,它主要用于仪仗,另一种是三棱状有刃的殳,称作“锐殳”。曾侯乙墓中殳的出土解决了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
该墓出土的短戈、短矛,其杆子在1.3米左右,主要是供步卒使用的。曾侯乙墓长短兵器并出,印证了古代兵家所说的:“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边柜:竹简
曾侯乙墓竹简出自北室,共240枚。简长多为70至75厘米。简文为墨书,字迹大都清晰可辨。字体与过去发现的战国楚简相同,每简字数不等,总计6676字。简文的内容主要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以及车上的配件、武器、甲胄和驾车的官吏。所记车马有墓主人自备的,有他人赠送的,不少为楚国王公贵族所赠送。简文中有些官名与楚国官名相同,反映出曾、楚的密切关系。
这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文字资料统计表。曾侯乙墓文字资料十分丰富,竹简和各种器物上的铭文、刻文等总计12696字,是一批十分宝贵的先秦资料。
【结束语】好了我的讲解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加粗字体:为必须掌握的文物 { }:为参考掌握的内容
22
正在阅读:
曾侯乙墓解说词04-0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答案09-04
spring+hibernate+struts2应用mysql数据库乱码问题03-16
学生《圆明园毁灭》读后感精选范文8篇08-04
C语言程序设计练习题12第一部分答案06-06
四年级古诗积累测试卷(参考答案)09-15
江苏省姜堰市蒋垛中学八年级英语上册《8A Unit 1 Friends》练习207-23
交通安全科普体验教室11-21
富士乘客电梯中英文2.0速度以上配置表09-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曾侯乙
- 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