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24_4.3 中小学生道德情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8:43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24_4.3 中小学生

道德情感的发展

第四章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三节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我国心理学家对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义务和幸福五个道德情感范畴,并将道德情感的发展划分了五个水平:( 1 )自然的、直接的情感;( 2 )由对直接的个人得失的预测引起的情感;( 3 )不是个人意愿,而是按照社会反应行动的情感;( 4 )不管自愿与否,由必须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作用力引起的情感;( 5 )以已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不仅是自觉的,而且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研究结果指出:( 1 )每个年级都有道德情感的五级水平。随年级的递增,高级水平逐步增加。低年级从第三级向第四级转化;中年级以第四级为主;高年级约有半数左右被试达到第五级水平。( 2 )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即一、三年级之间道德情感水平的差异较显著,而三、五年级的差异没有如此明显。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3 )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表现是义务感最强烈,荣誉感次之,良心和爱国主义

再次之,幸福体验最差。( 4 ) 8 岁儿童对犯过行为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在道德判断中做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归因定向;( 5 ) 5 岁组与 7 岁组、 9 岁组之间在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方面差异显著。移情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情感形式,对我国 6-10 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发现:( 1 )面临特定道德情景, 6-10 岁儿童已能产生相应的道德移情反应,且这种反应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强的趋势;( 2 )面临个人和集体两类道德情境, 6-10 岁儿童对集体情境的道德移情反应强于对个人情境,这种差异在相同感和气愤感的移情反应上表现较为显著;( 3 )面临人身伤害、财物损坏和声誉损害三种道德情境, 6-10 岁儿童对声誉损害情境的道德移情反应最为强烈,其次是对人身伤害情境,最后是财务损坏情境。总之,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 8 ~ 9 岁之间。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是,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和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主;而抽象的道德情感和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则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这表明,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还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主观性和任意性。二、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发展1. 初中生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根据道德情感产生的原因,以及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把道德情感划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直觉的情感体验,它是由个体对某种

情境的感知引起的,此时个体对道德准则的意识很不明显。第二种是由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它主要受道德认知的支配,个体能清晰地认识到道德的要求和道德伦理。第三种是由道德伦理引起的情感体验,它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观念、道德伦理为中介,具有较大的自觉性和概括性。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 )冲动性。初三以前,学生的情绪容易受情境影响,容易因一点小事便引起冲动,出现激情和不理智的行为。他们难以意识到激情的后果,其激情也不容易控制。( 2 )理智性。初三下学期,学生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减少。如果学生的道德环境较好,那么,初中生的伦理道德的情绪体验就会占优势。( 3 )偏激性。初中阶段早期,由于少年生活阅历较少,经验发展不完善,因此在出现问题时容易产生偏激,严重者会发生情绪上的偏执。如果在学校或家庭中受到几次挫折,就可能引发这种偏激的情绪体验,产生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感受,在很长时间内斗不能摆脱。2. 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集体情感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如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和友谊感等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集体情感和社会性情感在发展程度和内容方面逐渐增多的。我国心理学家研究了中学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和幸福感这五个范畴,揭示了初中生道德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研究发

现,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一直在提高,初二达到发展的高峰。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有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初中生的道德情感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他们不仅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而且把这种准则作为激励自己的一种内在力量。三、高中生道德情感的发展1. 道德情感的形式( 1 )直觉的道德情感 。这是一种由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意识性较低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高中生遇到某种道德或非道德的情境时,常常会在情感上产生某种即时的情绪感受,使他对情境的道德性作出判断,因而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 2 )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当一个人想象到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就会激发起某种自觉的情感体验。对高中生而言,这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一定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过某种情感。( 3 )伦理的道德情感。 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性含义,已经能够自觉地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在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把握好高中生的这种特点,切实从他们的实践感受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角度来提升其道德境界。高中生的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2. 道德情感的社会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多,高中生道德情感的社会内容也表现得越来

越丰富,越来越具体,主要表现为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良心、幸福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等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