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物质的鉴别检验与推断问题》专题练习卷

更新时间:2024-05-28 07: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质的鉴别、检验与推断问题》

1.鉴别下列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A.铁粉和木炭粉——用磁铁吸引

B.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取样品灼烧

D.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加水溶解

C.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 ——观察颜色 【答案】C

2.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A B C D 需区分的物质 碳酸钠和碳酸钙 硬水和蒸馏水 二氧化碳和空气 盐酸和双氧水 观察颜色 方案一 方案二 分别加入稀盐酸看是否冒泡 分别取样,蒸干,看是否出现白色固体 带火星的木条 分别观察颜色 分别取样,加入肥皂水搅拌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分别取样加入硫酸铜溶液 【答案】B

3.工业上以大理石和赤铁矿为主要原料制取建筑材料B和金属G,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D、G为单质,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此反应流程可降低碳的排放 C.③是置换反应 【答案】C

4.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OH、NaCl、稀HNO3、FeCl3 B.BaCl2、MgSO4、KNO3、NaOH C.CuCl2、稀HCl、NaNO3、AgNO3

D.稀HCl、稀H2SO4、Na2CO3、Ba(NO3)2 【答案】B

5.A~J均为初中常见化学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省略。已知A是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B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盐类,C是一切生命生存所必须的物质,E是厨房重要的调味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

B.G是单质铁

D.本过程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

(1)物质F____________,H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①~⑤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4)A和J反应可生成两种不同盐类,两者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但其比例不同,则A和J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 H2 (2)HCl+NaHCO3(3)④ (4)Fe3O4+8HCl

NaCl+H2O+CO2↑

FeCl2+2FeCl3+4H2O

6.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一种酸,C为无色液体,X常用作食品干燥剂,Y为单质。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及______生成浅绿色溶液; (2)反应②__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CO与黑色固体H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D属于___________类。(选填“酸”“碱”“盐”“氧化物”)。 【答案】(1)置换 铁逐渐减少 气泡冒出 (2)放热 (3)2H2O(4)盐

7.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石灰水试剂瓶瓶壁和瓶塞周围有一些白色粉末。为了弄清楚白色粉末的成分及形成原因,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和成因分析。

【作出猜想】猜想A可能是CaCO3:原因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

2

2H2↑+ O2↑ Fe3O4+4CO3Fe+4CO2

猜想B可能是_________(填化学式):原因是溶剂蒸发,石灰水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猜想C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甲同学取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少量的水、振荡,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于是他得出白色粉末是CaCO3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得出较严密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步骤1:取上述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溶液呈_____色 滴加1~2滴无色酚酞试液 步骤2:往上述试管残留的白色固体有气泡产生 中加入__________(填名称) 由上述实验可知,白色粉末成分的猜想_____(选填字母“A”“B”“C”)是正确的。

【拓展反思】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同学们向实验员提出了保存、使用易变质溶液的下列建议,合理的有______。 a.密封保存 b.使用前临时配制 c.禁止使用该试剂 【答案】【作出猜想】Ca(OH)2 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Ca(OH)2微溶于水 红 稀盐酸 CaCO3 C 【拓展反思】ab

白色粉末中含有(填化学式)_______ 白色粉末中含有Ca(OH)2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f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