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更新时间:2024-01-10 01: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2、哲学基本问题是: ( ) A.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人的本质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

4、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C.思维依赖于存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或者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作不同回答,哲学上划分为: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6、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观点或学派的对立和斗争,其中最基本的斗争是: (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 ) A.客观实在性 B.多样性 C.运动属性 D.时空属性 9、“物体是不依赖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这种物质观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唯心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D.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意识 11、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12、鲁迅说过:“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

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一只眼,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 )

A.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C.人脑对鬼神的反映 D.归根到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5、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 ( ) A.形而上学 B.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6、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 ( ) A.形而上学 B.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统一的

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是统一的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统一的 D.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18、“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C.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D.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指的是: (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 A.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本能活动 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2、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 A.生产实践 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艺术创作活动 23、“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已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突出地说明了实践具有: (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2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5、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6、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指的是: (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2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的绝对运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新事物: ( ) A.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B.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C.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30、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失败之后一定会成功 B.成功之前必然会经历失败 C.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一定的条件 D.失败与成功是一致的 31、人们常说要注意发挥“后发优势”,这里的“后发”与“优势”的关系是: ( )

A.后发是绝对的优势 B.后发都能成为优势 C.在一定条件下后发才能成为优势 D.后发只能是劣势

3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 )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33、下列有关矛盾的观点中,错误的观点是: ( ) A.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 D.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之争是推动科学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34、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35、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

A.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质量互变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3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这体现了: (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7、黑格尔曾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 (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不畏困难勤奋努力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 (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D.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

39、条件对事物发展: (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任何作用

C.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D.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4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4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包含的哲理是: ( )

A.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和准备 B.事物都是联系的

C.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要说明的是: (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D.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44、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 )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45、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 )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4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方面指的是: ( ) A,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B.事物中促进其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代表旧的方面 D.事物中决定其性质的方面 4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 A.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B.完全抛弃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48、决定事物性质的是: ( ) A.主要矛盾 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非主要矛盾 D.主要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49、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5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是要说明 ( ) A.可能离不开现实 B.部分离不开整体 C.结果离不开原因 D.现实离不开本质 5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了: ( ) A.规律是客观的 B.规律是可知的

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D.人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作为的

52、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 A.自然规律的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自发地盲目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地活动来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是难以捉摸的 53、“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句话更好地说明了: ( )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D.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54、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意志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5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56、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说明: ( ) A.意识具有主观性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对象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5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5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 )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B.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

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 A.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地对立起来 B.把物质与运动对立起来 C.把运动与静止对立起来 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意识的本质是: (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 A.普遍联系 B.实践

C.物质第一性 D.永恒发展

5、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 ( ) A.世界是否联系和发展的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C.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7、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 ( ) A.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矛盾转化创造条件

B.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C.使对立的双方相互联结形成矛盾统一体

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8、下列观点中,哪些是唯物主义都具有的观点: ( ) A.物质决定意识 B.世界是可知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9、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于: ( ) A.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和愿望 B.任何个人的意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都等于零 C.社会发展规律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

D.个人的意志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0、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庭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里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些事实说明了 (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11.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 ) A.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B.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C.在一个具体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1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 )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4、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15、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 )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矛盾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17、“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所包含的哲理是: ( ) A.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B.切忌“一刀切”

C.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8、辩证否定观认为: ( ) A.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 ) A.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B.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20、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D.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2、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3、下列表述,能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 ) A.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因为: ( )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世界观就是哲学。

2、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7、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9、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10、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因而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1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2、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有的国家面临完全被淹没的危险。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应尽的责任。 中国古人说过:“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5、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常言道:“滴水石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6、大跃进时期,人们提出过许多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胆量等于产量。”“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结果大跃进成了大衰退。 永动机的设想很好,但却始终没有人将它做出来。 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7、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识论是研究: ( ) 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 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 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 ) A.费尔巴哈哲学 B.黑格尔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康德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 ) A.能动的反映论 B.直观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先验论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 )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 (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 )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

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 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 ( ) A.自然科学是人的主观智慧所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 B.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D.圣人是生而知之的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 )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4、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5、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 ( ) A.目的性 B.计划性 C.创造性 D.摹写性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17、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 ( ) 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19、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和深刻。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 ) A.理性认识包含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20、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21、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22、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3、霍尔巴赫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都起源于感觉,各种理智机能都是感觉机能派生出来的。他说:“只有物质才能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没有感官就不可能有任何东西被我们所认识”。“经验要求人们活动,理性要求人们思考”。“认真思考过的经验则把我们引向理性,而理性是不能欺骗我们的。??理性使我们认识事物的真正本性,推知我们期待它们发生的结果。”撇开他的机械主义的缺陷,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言,其观点是:

( )

A.唯物主义经验论 B.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物主义唯理论 D.唯心主义经验论

24、人们常常不是先掌握了全部的事实材料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而是凭借少量的事实的启发,通过创造性联想,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幻想”,实现对这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唯理论的观点 25、“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 )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7、“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29、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30、真理是: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1、关于真理,正确的说法是: ( A.真理即客观事物本身 B.有用就是真理 C.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3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 A.一元性 B.多元性 C.实用性 D.相对性

3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不需要检验

3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 ) ) ) ) ) ) ) )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3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片面性

3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C.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38、牛顿力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指导人们的实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牛顿力学不能解释的新的科学事实,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这样的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科学发展事实说明了: ( ) A.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 B.科学真理是绝对的

C.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科学真理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 39、“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4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 ) A.逻辑证明 B.客观事物 C.科学理论 D.社会实践

4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43、逻辑证明是: ( )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4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45、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 ) A.相对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绝对性

46、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4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认识

48、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 A.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B.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49、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 ( ) A.是绝对确定的 B.是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50、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 A.任何实践都是有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的活动

B.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C.任何实践都是客观物质活动

D.有些认识任何实践都无法检验的 5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句话表明: ( )

A.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52、关于价值,正确的说法有: ( )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 D.价值是指是否值钱

53、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突出地说明了价值具有的: (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54、马克思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说明: ( ) A.人的认识能力和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B.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 C.人的地位是由其出身决定的 D.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先天差异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 A.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3、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D.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具有如下特点: ( ) A.摹写性 B.创造性 C.直观性 D.被动性

9、反映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 ) A.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C.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D.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份,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段话的含义是:

(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具有不完满性

*13、为什么理性认识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因为: ( ) A.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D.理性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4.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 ) A.人们的认识受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15、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 )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16、解放后,我们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而在人口问题上,马寅初的理论而长期未予重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 (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人们的行动少走弯路

17、十六世纪,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下落时,重物先落地,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学说是错误的,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1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 A.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9、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 20、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 )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C.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D.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2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规律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2、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 )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23、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24、价值具有客观性,表现在: ( ) A.人的需要是客观的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以完全被认识的。 3、“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都坚持反映论原则。 3、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亲身实践。 5、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8、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关于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 9、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0、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11、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发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试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试说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4、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

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

(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5、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休漠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先进的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指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 (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得以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得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得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得以实现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 A.社会生产 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 C.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 ) A.它们具有阶级性 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D.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 ( )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有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1、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不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限制 B.先进的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是超阶级的 C.先进的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D.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1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4、劳动资料作为物的要素,是“死的劳动”。“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这些话是要说明: (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B.劳动资料是不重要的

C.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D.人工自然(如机车、铁路等)是人的意志的产物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6、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0、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 )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2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C.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制度状况的规律

23、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4、上层建筑是指: (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和设施 2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2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 A.道德、逻辑学、政治思想 B.法律思想、文学、逻辑学

C.哲学、艺术、宗教 D.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2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8、资本主义政体的现状说明: ( ) A.政体和国体是没有联系的 B.有何种国体就有何种政体

C.有何种政体就有何种国体 D.政体和国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9、社会形态是: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欧洲许多国家按顺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大部分地区由封建社会未经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西藏、云南等部分小数民族地区却直接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情况说明了: ( )

A.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B.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C.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D.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决定性

31、阶级在实质上是一个: (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32、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33、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社会改革 D.科学技术

3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35、社会革命根源于: (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3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科学技术是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学技术是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38、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3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40、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些观点是: ( ) A.群众史观 B.英雄史观 C.杰出人物有重大历史作用的观点 D.机械论观点

41、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具有思想意识 4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4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4、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4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4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的意志和作用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48、人的本质决定于它的: ( ) A.生物性 B.社会性 C.阶级性 D.历史性

4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理性的外化

50、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 ) A.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51、在个人及其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 A.任何人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含在这个总结果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意志 C.任何人都不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52、马克思曾写到:“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这句话是要着重说明: ( ) A.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 B.社会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C.社会交往是科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社会交往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

5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唯心史观的局限性表现在: ( )

A.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

B.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能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其意义

C.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看其消极的影响

D.看到了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意义,而没有看到创造精神财富的积极意义 2、社会存在包括: ( ) A.生产关系 B.地理环境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D.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会受到社会意识的作用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 A.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D.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 (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各形式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7、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8、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9、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10、下列事物或现象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 A.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基督教的本质》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邓小平法律思想 D.达芬奇艺术思想

11、关于国家,正确的说法有: ( )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D.国家会随着与社会的完全统一而消亡

12、关于政治统治与社会职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 A.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职能是完全独立的 B.政治统治是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C.当国家管理社会生活时并没有失去其阶级统治的性质

D.国家成为政治统治工具时实际已经在起着管理社会生活的作用

1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C.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15、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发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6、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 )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D.社会基本矛盾

1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 ) A.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阶级社会新旧社会制度更替的杠杆

D.被统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手段

18、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 ) A.理论斗争 B.自觉斗争 C.经济斗争 D.政治斗争

19、关于社会改革,正确的说法有: ( ) A.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

B.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采取的革新举措 C.改革只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

D.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手段

20、关于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前者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后者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B.前者的根源是阶段斗争,后者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 C.前者是革命阶级发动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组织和领导的 D.前者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1、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 A.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2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 )

A.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2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表现在: (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6、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7、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9、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2、人类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以下是有关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材料。

材料1: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1994年12月24日《文汇报》

材料2:科学技术特别是科技革命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但是,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试根据以上材料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5、资本主义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中国等而并非在欧美等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封建制度后的1660年却出现了旧王朝复辟。 试根据以上材料阐明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及其根源。 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

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 )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2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2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2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2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 )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2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在使用过程中: ( ) A.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B.能转移自身价值

C.能保持自身价值 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9、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0、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 A.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31、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 )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B、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C.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D.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

3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 )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平均利润规律 D.竞争规律 33、“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可见,资本从本质上讲是: ( ) A.厂房 B.机器

C.原材料 D.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4、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 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C.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 D.资本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35、马克思把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 ( ) A.预付资本 B.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

36、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称为: (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货币资本

37、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38、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 ( ) 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

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创造出剩余价值

3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一般剩余价值生产和特殊剩余价值生产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40、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 )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41、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 ( ) A.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C.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4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 ) A.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B.本企业工人的必要劳动 C.别的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D.先进的机器设备

4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4、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区别是: ( ) A.前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后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 B.前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

C.前者是靠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 D.前者是以技术进步为条件的,后者是以技术不变为条件的

46、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使劳动时间延长至10小时,则剩余价值率就会: ( ) A.从100%增加到150% B.不变

C.从100%增加到120% D.从100%增加到200%

47、某企业工作日为8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167% C.从100%增加到175% D.从100%增加到200%

48、资本积累就是: ( ) A.投资规模的扩大 B.生产规模的扩大

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49、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

A.剩余价值 B.剩余劳动 C.社会财富 D.不变资本

5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同步进行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交替进行

51、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 A.资本家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发家致富 B.资本家靠节衣缩食发家致富 C.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D.资本家靠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再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发家致富 5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53、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D.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54、资本价值构成是指: (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购买原料的价值与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比例

D.劳动力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的比例

5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5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 ( )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发展而来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发展而来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发展而来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而来

*5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5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个“相对”的对象是: ( )

A.劳动者的实际需要 B.资本家发财的需要

C.资本家生产的需要 D.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5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 )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交换产生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 A.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B.以商品生产为目的

C.自给自足的经济 D.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3、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特点在于: ( ) A.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自给自足 B.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 C.劳动联系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 D.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为基础

4、商品所具有的特征是: ( ) A.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B.人们劳动的产品 C.为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而生产的产品

D.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

5、商品的二因素是: (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 ) A.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表现形式

7、商品的价值是: (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商品的本质属性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 ) A.任何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B.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反之亦然 C.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0、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1、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本质联系是: ( )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 ) 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 ) A.不同的具体劳动有质的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4、商品的价值量: ( ) A.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 B.在同类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中实现的

C.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1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17、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B.自觉地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C.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 )

A.它是商品经济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B.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D.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1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 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

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出卖,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C.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关系 D.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20、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C.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 D.再生产出耗费的原材料价值

) ) ) ) ) ) 22、剩余价值: ( )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B.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3、下列对资本的理解正确的应当是: ( )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C.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D.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24、可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 ) A.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D.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25、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 ) A.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D.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2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比率公式是: ( ) A.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B.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2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下列办法实现的: ( )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商品价值 B.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C.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D.延长工人劳动时间

28、相对剩余价值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 ) 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都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超额剩余价值通常是暂时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比较持久的

D.超额剩余价值为少数资本家所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为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 2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 ) A.商品价值下降 B.劳动力价值下降 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30、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 )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2、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4、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一样都是把剩余价值资本化。 5、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7、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全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8、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9、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0、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

13、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者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2、下面是一个关于对价值规律认识的材料: 人们到市场上去买西瓜,纷纷议论,说今年吃了一夏天的贵西瓜。往年三角五角一斤的西瓜,今年为什么身价陡增?深一追问,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往年的低价正是今年高价的“祸端”。往年,当地大部分农民都以种西瓜为业。但近两年来,随着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本地西瓜市场出现了变化,西瓜价格不断下跌,瓜农的利润开始变薄。卖西瓜的一语道破了玄机:种西瓜都没有种玉米赚钱,谁还种西瓜?一句话说出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利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瓜农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继而转产。如果不能用好价值规律往往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丰收了,市场价格回落,农民亏本;第二年种植面积少了,价格又猛涨,大家又回过头来种,结果又亏本。

只要市场是开放的,价格波动就永远存在。西瓜市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正确应用价值规律,使农民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真正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价西瓜是一道需要破解的大题目。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怎样的?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阅读材料并计算: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请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e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