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11 08: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本章重点: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选题与假设 数据、资料的收集 数据、资料的分析 做出判断 得出结论 2、客观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

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1.经验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之社会调查法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之实地观察法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之实验研究法

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 理论方法之数学方法

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 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

B.理论方法之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I).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 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本章重点:

1.研究假设的建立 2. 研究变量的确定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 研究的中心问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课题的选择,就是要考查和分析现有的事实和理论之间的矛盾、它们各自内在的矛盾、它们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已知的科学材料中找出尚未解决的矛盾,由已知向未知进发。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一般标准

1、课题应有价值

课题的价值是指课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理论价值

? 课题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其成果可开辟新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使教育科学理论有所发展、有所发明;

? 课题运用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其成果除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外,还可以

促进科学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

? 课题是对前人或别人的研究加以验证、补充和修订,其成果可以使教育理论得以完

善、修正、充实和发展;

课题的应用价值是指课题满足教育实践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

. 课题解决了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

积极作用 ;

? 课题直接为教育工作原则、内容、方法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人才

的健康发展

? 课题广泛的提高了社会效益。

2、课题应有创新(科学研究的根本) 3、课题要有科学性 4、课题能够获得结果

(三)研究课题的类型和来源

类型:理论研究课题 、应用研究课题 来源: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 、从社会实践中选题 、从教育信息资料中提炼 、从《课题指南》中选题

(四)研究课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根本方向)

所谓需要性原则,是指选择研究课题必须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部需要:教育技术学科外部的由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和其他方面产生的需要 内部需要:教育技术学科内部的知识发展状况的实际需要 2.创造性原则 (本质特征)

所谓创造性原则,包含双重意义。 课题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也就是该课题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独创性保证课题预期结果的独创性、突破性,也就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发现或充实前人没有发现的真理或已经发现但不完全的真理。

3.科学性原则 (内在根据)

研究课题必须具有科学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4.可行性原则(现实条件)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根据实际的、已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课题,对预期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尽可能加以周密的、准确的估计。

(五)研究变量的确定

所谓变量,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多因素。 (一)研究变量的种类

1.常量 常量是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都具有的特征。

2.变量 变量是研究中不同研究对象体现出的不同的特征 ,是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

3.自变量 在研究中,具有分类性质的,由研究者主观操纵的,能够导致其他变量产生的变量为自变量。(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它的变化受计划安排,是系统性变化的 )自变量必须设计和有效操纵。

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自变量类型:媒体的特性、对媒体的操作行为、研究对象个体的状态 、团体的状态、教学环境的状态

4.因变量 可以观测到的,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发的变量为因变量。 (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对因变量必须进行测量。

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因变量类型:即时行为反应、持续累积的行为反应、态度倾向、群体状态变化

5.无关变量 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

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无关变量类型:被试的主观态度、习惯、动机、准备状态、目标定势;对被试的诱发启示;研究者本身的倾向、指示语、与实验无关的某些动作、表情、语气等;实验环境因素等。

(二)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指将研究变量的特征具体化,使之更为精确,以便科学的控制和测量 。

(六)研究假设的建立

(一)什么是研究假设

假设是一种对研究结论的推测或对问题答案及情况状态的一种猜测,是正式开展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二)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假设是新知识的雏形。

2.假设为教育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 研究假设的特点(裴娣娜)

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

(四)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包括方向性和非方向性) 方向性假设具体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或差异的特点; 非方向性假设,往往是研究者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不甚清楚,只是凭已有的经验感觉研究对象诸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但不能肯定是什么样的相关。

(五) 研究假设的陈述

1.假设的基本成分

要表述一项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 研究课题的限制性条件 (2)研究的自变量 (3)研究的因变量 2.假设的表述方式

要表述一项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存在式表述 :在条件C下,A具有B的性质。

例如:对于网络教学软件,清晰的导航设计具有帮助学生掌握内容结构的作用。 条件因素:网络教学软件 ;自变量:导航设计 ;因变量:学生掌握内容结构 (2)条件式表述 :在条件C下,如果有A,则有B。

例如:对于小学某年级的学生,在英语课的教学中, 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能增强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使长期记忆效果(6个月以上)达到* *标准。 条件因素:学生年龄+学科科目 ;自变量:多媒体情境教学 ;因变量: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3)差异式表述 :在条件C下,A和B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多媒体教学软件“桂林山水”的学习,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对“能帮助理解知识”作用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条件因素:多媒体教学软件“桂林山水”的学习 ;自变量:学校类型 ;因变量:对“能帮助理解知识”作用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4)函数式表述 :在条件C下,随着A的改变,B将做* *方式的变化。

例如:小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学习时,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率将逐渐下降。

条件因素:小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学习;自变量:学习时间的变化 ;因变量:学生注意力保持率

(七)研究样本的抽取

研究目的明确以后,虽然研究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致界定了,但是,还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此外,还需要根据统计学的知识估算样本容量的大小。

(一) 抽样的基本概念 1. 总体、样本、取样

(1)总体 :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2)样本 :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3)取样 :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调查研究的价值取决于问题的选择以及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的定义分类 1.调查研究的定义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 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2.调查研究的特点

(1)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认识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与程序,从选择调查题目开始,到以调查报告形式结束。整个过程经历题目选定、计划制定、抽取样本、问卷设计及访谈程序编制,数据收集与整理,资料分析与总结,调查报告撰写等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2)教育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3)采取抽样调查方式,通过部分样本资料来了解总体 ;

(4)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研究方式,既要调查,又要研究;既要收集资料,又要分析资料。

3、教育调查研究的作用

(1)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既定研究课题的一手材料和数据 ; (2)为研究决策提供参考 ; (3)为教育实践服务 。 4.调查研究的分类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按调查的内容、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综合性的分类

1)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

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专家调查(也叫德尔菲法) (2) 按调查的内容,可分为:

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3)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分为

调查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主要是通过被调查者自我报告方式搜集资料。 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是由研究者经过自己的感官等方式搜集资料。 调查的测验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测试题来搜集有关资料。 总结经验法。

(3) 按综合性的分类,分为:

学校调查、社会调查及公意调查的一般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的溯因调查研究; 儿童发展研究、趋势研究的发展调查研究。 (二) 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调查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观察、访谈、测验等不同的具体方法,程序上虽各有所侧重,但都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

①?? 的性原则

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费事而且费力,因此,在调查研究之前,研究者对调查研究的目的,通过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规定,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②价值性原则

任何调查研究课题应以是否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是否能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原则。

③量力性原则

要求调查课题和调查范围的大小,要视参加调查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而定,注意解决需要和可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制定计划

(1) 调查课题和目的; (2) 调查对象和范围; (3) 调查地点及时间; (4) 调查的方式、方法; (5) 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

(6) 调查的组织实施及人员分工; (7) 调查报告完成的日期。 3、设计问卷

(1)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和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问卷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①问卷内容要简明扼要。答题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以30—40分钟为宜。 ②问卷中所有题目应和各调查课题及研究目的相符,问卷要提出主题,题目顺序安排应合理,由一般性问题到特殊性问题,以引导答题者准正确作答。

③问卷的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

④问卷最好不用署名。在卷首要编写指导语、说明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对回答者的具体要求,以消除被调查者顾虑,规范答案。从而获得可靠的资料和易整理、汇总的数据,切忌使用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

⑤问卷用纸要统一,纸张考究,不能太薄,字体不能太小。 4、编制访谈程序

访谈:又叫访问或谈话,是指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了解情况,搜集资料,从而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访谈是调查研究广泛使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向儿童或文化程度低的人进行调查。通过访谈可以搜集到通过问卷调查无法搜集到的有价值的材料。

(1)确定访谈题目和目的。 (2)制定训练访谈人员计划。 (3)安排访谈准备工作。(所需设备,问卷表格,访谈任务分配,访谈须知,访谈进度表的绘制等。)

实施调查

抽取样本,选择被调查对象; 分发问卷,开展访谈 ;收回问卷,汇总访谈资料 实施调查就是将调查计划付诸实施从而获得调查资料的过程。 调查资料一般有两大类:

一是回收的问卷、访谈记录。 二是有关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 搜集调查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资料要完整、系统而不零散、孤立, 资料从头到尾、从形式到内容应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资料要科学。资料来源应是真实的,不 虚假,无拼凑的材料,搜集的材料应符合调查要求和客观实际。

第三,资料要准确。及时去除无效问卷及错误信息,做到内容、地点、时间、人数及具体数据都准确无误。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审核整理资料、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资料展开理论研究 报告调查研究结果 任务有三个:

1、撰写调查报告是整个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2、总结调查研究工作

3、评估调查研究成果 (学术成果评估和社会效果评估)

(三)问卷调查

1、问题的种类———问题是构成问卷的基本单位 问题类型

内 容

性别、年龄、年级、爱好、家庭人口与排行、父母职业、家庭住址等

感情、信仰、意见、价值等心理深层内容 是否知道有关信息,知道程度、知道准确性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

有无某种行为,某种行为发生频率及完成某种行为的程度如何

事实问题 意见与态度问题 信息认识问题

行为问题

(1) 事实问题

一般出现在调查研究基本资料部分,主要用于以后的统计整理与资料分析。

其项目主要有:性别、年龄、年级、爱好、家庭人口与排行、父母职业、家庭住址等。 (2) 意见与态度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涉及人的感情、信仰、意见、价值等心理深层内容。 例如:

您如何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

( )1、 非常赞成( )2、 赞成( )3、 无意见( )4、 反对 ( )5、 非常反对 (3)信息认识问题

其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是否知道有关信息,知道程度、知道准确性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

(4) 行为问题

了解被调查者有无某种行为,某种行为发生频率及完成某种行为的程度如何。 2、 问卷题目形式:结构式、非结构式 (1) 结构型题目

有固定的答案,研究者事先把问题的答案加以限制,为被调查者提供若干个选项,只允许他们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

①是否式 ②选择式

③评价式:又称编序式或排列式,每个问题后列有多个答案。要求答者按重要性顺序进行排序,用数字表达答案的排列顺序。

④划记式(√或×)

结构式的题目答案有所限定,又称封闭式问题,特点是:答案集中、材料规范、易于进行统计处理,但不利于被调查者自由、深入地回答问题 。

(2)非结构型题目

由自由作答的问题组成,是非固定应答题。研究者只列出问题,并不提供选项,答题者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不受选项内容限制。这种题目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问答式的。

非结构式题目,又称开放式问题,其特点是:能细致如实反映被调查者认知、态度及行为倾向,可以获得具体翔实的材料,但答案多样,不易整理归类,不宜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定量分析。

(3)综合性题目

以结构型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3、 问卷编制的程序

(1)根据课题性质、研究目的和样本选取的实际情况,列出问卷调查所需研究问题的纲要,确立所要搜集的信息和问卷类型,明确问题、选择问卷题目形式。

(2)围绕主题草拟问题,列出标题和各部分具体项目;

(3)正式编制问卷前要经过小组讨论,以便优中选优,淘汰不合格题目,还要征求有关人员及专家的意见,对问题、题目进行修订;

(4)预试 ;

(5)根据预试结果,对问卷的指导语、问卷题目、项目内容、排列方式加以改进与修订,最后打印成表,按计划发放问卷,进行正式调查。

4、问卷的格式

(1)前言部分:即说明语或指导语,这部分内容涉及对调查目的、意义及填答问卷的有

关事项的说明,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致词”,一是“填答说明”。

(2)主体部分: 问卷的核心组成部分

(3)基本资料:指答卷人的基本情况和社会背景资料,它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职业等。

(4)结尾部分

5、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问卷发放

问卷类型 邮 寄 式

优 点

简单易行,节省时间和费用,有利于控制发卷的范围和对象,提高被调查者的代表性

发放迅速,回收率高,便于汇集与整理,有助于提高回答质量和回收率

利于选择调查对象,控制访问过程,回收率高,效率高

缺 点

难于控制被试回答的过程,难于判断影响回答的因素,问卷回收效率较低

送 发 式

必须有组织的分配,发送问卷 访 问 式

数量有限费时费力,对访问者素质要求较高

(2)问卷回收

回收率30%左右,仅作参考; 50%以上,可以采纳建议; 70%以上,作研究结论的依据 因此,问卷回收率应不少于70%。

(三) 访谈调查

1.访谈及其类型

按问题结构分: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

按正式程序分:非正式访谈和正式访谈(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 根据交谈者人数分: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2.访谈的功能

(1) 不仅可以观察到被访者的外显行为,而且可以深入到对方的心理世界,认识其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行为规范。

(2)解释被访者关于某一主题的认知倾向、态度指向及行为特征,为研究结论提供有意义的解释。

(3)为研究者提供多维的视角,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 3.访谈的艺术与技巧

了解访谈的目的与方法,把握访谈的标准程序;了解被调查者背景材料 ; 提问题要简单明白,容易回答; 提问方式、用词选择、问题范围要符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建立和谐友善的谈话气氛,掌握发问、追问的技巧。

4、 进行访谈时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暗示对方答同意或不同意 ; 不要改变对方回答的语句及次序; 不要催促对方快点回答;

不要在访谈过程中,对每次的回答报以微笑、点头及同意或不同意等暗示; 不要在访谈过程中,对每次的回答报以微笑、点头及同意或不同意等暗示; 不要随意变更访谈现场,访谈过程中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出; 若对方不理解你所提问题时,请再解释一遍 ; 5.对访谈调查的评价 1)优点

有弹性是访谈的最大优点 较高的回收率

研究者可以控制情境因素 研究者可以控制情境因素

可以观察到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提高对受访者正确反应的评估能力 可以控制问题的呈现顺序,可以提出比较复杂的深层问题 可以设法提高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动机与兴趣,鼓励对方诚实回答,并回答全部的题目。 2、 缺点

需要时间较长,不适合大样本研究

研究者的访谈技术及自身素质会影响访谈结果 较少保密性,被调查者对敏感性问题反应较为谨慎 缺乏标准化

第四章 观察法 本章重点:

1.观察法的概念

2.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3.观察法的类型 4.观察者的角色

5.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和准备工作 6.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 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法所指的是科学的观察方法。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说的观察含义不同。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二) 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

第二,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观察法有助于及时了解教

与学双方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地获得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了解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地验证假说,使教育技术研究水平不断地获得发展。

(三) 观察法的类型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四) 观察者的角色

观察者在观察活动中,根据他是否透露身份和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者扮演着四种不

同的类型的角色:即完全参与者,观察的参与者,参与的观察者和完全观察者。 不暴露身份 完全参与者 完全观察者 暴露身份 参与的观察者 观察的参与者 ⒈完全参与者

指观察者不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是研究者的身份,却积极参与观察对象活动并进行观察的观察者。由于观察对象不了解观察者的真实身份,观察者可能获得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完全观察者

指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无关,对于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与事件的发展不施加任何影响,也不参与任何活动。能获得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但被观察对象的行为或事件发展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可能会处于观察者的视线之外。

3.参与观察者

指观察者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的身份,以参与活动为重心,在参与活动以及在互相交往活动中进行观察。由于被观察者了解观察者的身份和目的,这样会影响到被观察者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可能掩藏起某些方面,而力图展现另一些方面。

4.观察的参与者

指观察者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是研究者的身份,并以观察者为重心通过参加活动过程进行观察。例如支持某项教育改革实验的专家。这时被观察者可能为了迎合研究者的需要,而把过程从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转移到你所作的研究上去,结果观察到的事物就可能不够典型了。

(五) 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和准备工作

一次完整的观察,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选定观察的对象

(2)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观察工具,设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 (3)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赖; (4)进行观察并作记录; (5)整理观察结果;

(6)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六)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1.观察法的优点: (1)直接性

由于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间不需要其他中间环节,观察到的结果,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

(2)情境性: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 (3)及时性:观察及时,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因此所获信息资料及时

(4)纵贯性:对被观察对象可以作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

(5)普适性:观察适用范围较为普遍,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

2.观察法的局限性: (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

观察法适宜于对外部现象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研究,而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及事物内部联系的研究。另外,对有些较为隐蔽的事物也不大好用观察法。如研究青少年的网上不良活动问题就不好用观察法。 (2)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

①人的感觉器官本身有不精确性 ②人的观察受主观意识的影响 (3)受观察范围的限制

观察涉及对象的有限性,特别是在同一时期内观察的对象是不多的,这种小样本,不适

用于大面积研究。

(4)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由于缺乏控制,因变量混杂在无关变量之中,没有纯化和凸现,从而使观察结果缺乏科学性。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教育实验概述

(一)、教育实验的历史发展

思辨性质的研究 、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二)、教育实验的内涵及其特征

教育实验是实验者在科学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控制无关变量,有计划操纵自变量,并观测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进而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的特点是:

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有目的的控制变量、主动性 (三)、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分类方法 按目的分 按场所分 按范围分 按组织形式分 按控制程度分 实验类型 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实验室实验 现场实验 单项实验、综合实验、整体实验 单组法、等组法和轮组法实验 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1、按教育实验的目的分

(1)确认性实验 :通过实验收集事实材料,来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从而在丰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经验性规律,以此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

(2)探索性实验:有科学的假设作为前提,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进而发展教育规律,试图建构理论,这类实验条件控制严格,程序比较规范,方法的科学性相对比较高。

(3)推广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是对已取得的实验成果进行检验、修订和完善,关注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对实验条件有明确分析,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2、教育实验进行的场所分

(1)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特设的实验室内或模拟生活环境,高度控制的实验场地进行的实验,对实验变量和各种条件的控制都相当严格,能够较为精确的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2)准实验: 对被试未能进行随机分配,是自然分配组织。

第二节 教育实验设计

(一)基本原则

全面性原则、控制性原则、操作性原则。 (二)确定实验变量

1、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

(1)制定实验目标,定位好研究的着眼点。 (2)分解实验目标。

(3)对目标要素做操作性定义。 2、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

1)确定实验自变量的数目(一个或多个) 2)确定每一个自变量的水平数目(至少2个) 3)自变量各水平的具体化

把实验中每一个自变量的每一种水平的操作规范、程序、实施步骤等具体明确的 规定出来,以便于操作。 (三)实验被试的选择与分配 1、实验被试的选择 2、被试的配组

单组法;等组法(随机分派、设置对手组、对偶被试分组);轮组法

(1)单组法:向一组实验对象施加一个或数个实验因子,然后测量其发生的变化,借以确定实验因子的效果。

(2)等组实验:是指在甲、乙两组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对之施行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实验方法。

(3)轮组法:是将各实验因子轮换施行于各组,然后根据每一因子所产生的变化之总和确定实验效果。 (四)实验设计模式

M----实验处理;N-----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

1 、单因素实验 :在教育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其它因素都控制不变,从而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1)单组法

单组前、后测实验 格式: N M N

前、后测的差数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 单组单因素两个层次的实验 M1 N M2 N

单组法的优点:

1、避免了被试的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简便易行,单组法只需要一组被试,省去了分组的麻烦。 单组法的缺点:

1、同一组被试先后接受实验处理,会带 来疲劳误差;

2、前一水平的效果会影响后第二水平的 效果,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3、难以保证各次测量的单位具有等值性, 影响实验效果的比较。

(2)等组法:把自变量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水平分别施于两个或多组情况相等同或基

本相等同的被试,然后测试和计算出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各组所产生的变化,比较这些变 化从而确定哪一个水平的实验效果较好。

①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仅后测实验和随机分派一组控制仅后测实验 实验组 M N 控制组 N

②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和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 实验组 N M N 控制组 N N 等组法有以下优点:

1、可避免单组比较中的学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2、外界情况等其他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相抵消; 3、测验量表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等组法的缺点:

1、很难找到几组完全相同的被试; 2、分组工作比较麻烦。

(3)轮组法:把自变量的两个或多个水平,轮换施于两组或多组被试,根据每个水平在各组产生的变化总和来决定实验的结果。所有组接受自变量各种水平的处理,但是有一个不同的顺序。

被试1 N M1 N N M2 N 被试2 N M2 N N M1 N

2、多因素实验: 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以揭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对因变量的综合影响。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1、影响效度的因素

(1)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有:

内在效度:表示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与自变量,也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

的因果联系即实验结果的真实程度。

①然事件、②成熟、③测试、④工具、⑤统计回归 (2)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有:

外在效度:实验结果可推广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论对所研究领域的事实的概括程

度。

①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被试没有代表性) ②实验安排的副效应 (霍桑效应 期望效应 ) ③多重处理干扰

被试知道他们要参与实验,受到关注,就会无意中提高活动积极性,有较之平时更佳的表现或发挥,叫霍桑效应。

实验主试因把实验目的、期望结果无意中暗示给了被试,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叫期望效应 。

2、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是指那些不是该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它不是与实验无关,

而只是不是实验的研究对象。

(1) 随机化(最佳最有力的方法):在实验的各个环节,如主试被试的选择、实验

处理的安排顺序等方面排除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根据机遇进行决定的控制方法。随机化是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地分配到被试的各个组去。

(2) 消除法:在实验之前,由于预料到某些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

中就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这些无关变量,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方法。

(3) 恒定法:是指有些无关变量不能或不适合用消除法,就在实验过程中使这些无

关变量保持不变,使之恒定地作用于实验的一种控制方法。

(4) 均衡法: 在教育实验中,有些无关变量既不能消除,又无法恒定,那么就使无

关变量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中产生相同的影响,从而使无关变量的影响抵消。

(5) 统计控制: 指对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事先没有意识到,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意外的

发生,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根本无法控制,而在实验结束后采取统计技术加以控制,把那些不是由自变量带来的差异予以排除的方法。

第六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

(一)研究先驱与轨迹

安·布朗(Ann Brown) ——加州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阿伦·柯林斯(Allan Collins) ——西北大学的知名认知科学家 1、 实验室情境中的学习研究

2、 真实情境中学习、互惠式教、促进学生的阅读 、能力的发展 3、 促进学习者共同体----FCL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定义

基于设计的研究可定义为: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分析具有普遍性的教学问题,设计具有教学理论特征的教学干预,并通过不断应用、评估、修正的渐近过程来探索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理论解释。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实施

(1)在调研基础上的探索

在研究的开始,结合理论的调研,研究者进行需求分析和用户特征调研,明确研究问题。研究者致力于探索获得一个理想性目标,这个目标能够作为愿景指导下一步工作,并且能够作为衡量研究进程的尺度。它可以激励研究者的工作,但是研究者又要防止被这个理想目标所束缚。 (2)实施阶段

依据上一阶段的成果,产品被开发出来。基于设计的研究将干预视为与情境共筑的产物,设计的产品需要通过多轮的循环来不断改善,并非是标准的既定处方。 该实施阶段与评估阶段交织在一起,产品在评估搜集的数据的指导下不断进行调整。 研究者需要记录开发的过程及遇到的困难。 (3)本地的评估阶段

结合质性和量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致力于探寻设计出的产品对本地情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包括研究者所预期的结果以及研究者所未能预期的结果。 (4)对更广影响的评估

通过在多样的情境下对产品使用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者记录下产品所发生

的“不利变异”以及“有价值的变异”,并致力于概括干预带来的效果,总结出更普遍的关于情境与干预交互作用的认识。

基于设计的研究寻求对创新和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更深入的认识,而非追求普遍性

的解决方案。

(四) 基于设计的研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意义

1.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发展基于情境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建构和积累设计知识、提高人们对创新的采纳和应用能力方面有着令人乐观的前景。

2.不仅促进了关于技术和课堂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有利于技术支持的学习系统的设计及与其应用相关联的实践和研究的整合。

3.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的系统设计来实现对学习的研究,将设计、整合的实践和理论的应用与学习过程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4.为教育技术领域当中的两大文化阵营: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的对话提供了桥梁。

(五) 案例---人工智能英语教学系统“希赛可”的应用及评估

1.在调研基础上的探索和实施阶段

◆对系统原型进行了试用,并对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了解了语言学习者的聊天话题、会话持续长度等,细致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对英语教学的情境学习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文献调研,依此来指导系统的设计和改进.

◆ 通过网上免费使用的方式来收集用户意见,继续加以改进。 2.本地评估的尝试

(1)第一轮的教学应用

◆建构起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认识

◆改进系统的设计以及调整教学应用的实践 (2)第二轮教学应用

◆依据上一轮应用获得的经验和采集到的意见,对系统和教学应用的策略进行了调整。 ◆在系统改进和教学应用方面收集了新的意见,同时在学生口语学习的理论认识方面。 ◆进一步验证了前面一轮工作的发现,包括学生口语学习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与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的显著差异。

◆依据上述获得的认识对系统进行较大规模的改进,包括新的功能的设计和添加及原有功能的完善。

◆系统改进结束之后,进行下一轮的教学应用。 3.更广影响的评估

第七章 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介绍

内容分析法是在传播各个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具体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描述媒体内容特征、检验传播研究假设的研究方法,备受大众媒体研究者的青睐。

教育传播活动是一种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也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视听媒介所传递的教育信息,对学生反应的反馈信息等进行内容分析,这是掌握教育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教育科学的研究中,内容分析已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料分析方法,而是一种从研究目的、理论到研究假设、并据此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资料、分析资料、验证或推翻假设的独立而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用它可对有关研究文献,实验记录、访谈记录、观察记录、教材、课堂讲授、学生作业等各种材料进行分析,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 在教育传播研究中,作为内容分析的资料来源常有如下几种: 1.教学电影或电视录像节目(电视教材), 2.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况录像资料,

3.各类学术、专题报告的录音、录像资料, 4.各类教育法令、会议文献资料,

5.各种教育期刊、报纸、论文、研究报告, 6.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

7.学生的练习、考试卷及其他有关学生响应反馈的信息资料。

(二)内容分析法的含义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教育文献直观的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进行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突出特点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和量化,即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系统的分析,并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

1.明显的传播内容

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任何形态,包括有文字记录形态(如报纸、杂志、书籍、文件),非文字记录形态(如广播、唱片、演讲录音、音乐等)、影像记录(电影、电视、幻灯,图片等) 。

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指其包含的潜在动机。 内容分析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别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2.客观

内容分析过程中,按预先制定的分析单位、分析维度(类目)抽样,判断并记录客观事实的内容,根据客观事实再作出统计分析描述,而不是凭主观印象对有关材料进行评判记录。

对不同评判者,则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判断,保证以客观事实和客观评价为基础。因而结论以客观事实和客观评价为基础,是客观可靠的。 3.系统

内容分析法对所有被分析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的程序和方法逐一进行评判记录,它包括从研究目标、研究总体、选择分析单元、设计分析维度,到抽取资料样本、按分析维度评判记录、计算评判结果和统计推论等系统过程和步骤。分析过程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系统过程。 4.量化

指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简洁、明了的数字来表达,而不是定性的描述、说明或主观印象。

(四) 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

内容分析法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是使文献或其它研究对象的直接内容量化。因

此,在确定样本时,还要根据研究目标确定分析类目与分析单位,再将抽出的样本从形式上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量集合,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这就是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 (二)确定研究范围 (三)选择分析单位 (四)抽取分析材料

(五)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六)建立量化系统 (七)进行评判纪录 (八)分析数据资料 (九)解释结论

(一)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 1 .确定研究目的

内容分析可用于以下多种研究目的:

(1) 趋势分析 、(2)现状分析 、(3)比较分析 、(4)意向分析

2、陈述研究目标

内容分析要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的毛病,不能因资料现成、便于列表显示等缘由就

进行所谓的研究。尽量减少收集那些对研究无助的资料。 3、研究以主题为指导

设计得较好的研究主题或假设,能提高内容分析类目的准确性和灵敏性,也有助

于产生更具价值的资料。 (二)确定研究范围

确定研究范围就是要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对研究对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必需包括两个方面:指定主题领域、确定时间段。

指定主题领域应与研究的问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并与研究的目的相连贯。 确定的时间段应该要够长,以保证研究现象有充分的发生机会。 (三)选择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是指实际计算的对象,为内容分析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小的元素。在文字内容中,分析单位可以是独立的字、词、符号、主题(对某个客观事物独立的观点)、整篇文章或新闻报道。

分析单位的操作性定义应该明确具体,其标准应该便于操作。

在内容分析研究中,通常的分析单位是个人(如作者,各年龄的儿童,父母、不同职业的人)、群体(如家庭、班级、各种学生团体)和各种产品(如书籍、杂志,文章、绘画、泥塑、电视节目)等。

分析单位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分析材料的取样。分析单位是学生,就应在学生中取样,分析单位是作文,就应在作文中取样。

在实际研究中,分析单位的选择有赖于具体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总体。 (四)抽取分析材料

在分析材料较多,研究结果需要推广到较大总体的情况下,就需要从分析材料总体中抽取内容分析的样本。 例如,要分析十年来我国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演变情况,分析十年来发表的所有儿童、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是有困难和不必要的,为此,可从中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析。

分析材料的抽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明确界定总体

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抽样通常涉及如下三种方式:

来源抽样,即对资料的来源进行取样,如选取哪些学术杂志、教材、学生作业、电视节目来进行分析

日期抽样,即选择哪一段时间的资料 分析单位取样,即如何从上述时间期间中的有关资料抽取所要分析的基本单位,如某篇文章、某页、某段。 (五)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分析的维度又称为分析的类别、分析的类目,就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而设计的、将材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标准、方面或角度。

内容分析法的基本做法是按照一定的维度(即类别)对各种形态的材料进行系统评判、分类和记录。

在许多研究中,分析维度通常是一个层层隶属的体系。如对于一篇研究报告,确定了从题目、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方法、结果呈现、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大的分析维度以后,还需要设计出对这一大维度进行分析的子维度。

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自行设计。 (六)建立量化系统

内容分析中的量化方法一般用于类目、等距和等比三种尺度。

等比尺度适应于一些空间和时间的问题。如,在印刷媒介研究中,通过计算栏数来分析涉及一些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社论、广告和新闻报道的特征;在广播电视研究中,等比尺度通常测量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如广告时间、播出的节目类型及一天中各类节目的总量等。

(七)进行评判记录

1、 训练编码员,改进编码计划。

2、 进行实验性研究,检查编码员间的信度。 3、 使用标准化表格,简化编码工作。

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为计数方便,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可排列成表格形式,编上序号。

(八)分析数据资料

通过上述一系列程序之后,得到了内容分析的各种结果,建立了有关分析材料的数据库。 (九)解释结论

如果研究者要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其解释将很明确。但是,如果研究是描述性的,就需要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及重要性进行解释。

例如,一项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分析显示,30%的广告是零食和糖果。那么,30%这个数字究竟是高还是低?这时,研究者面临着应该报告“足足30%的广告属于这一类”,还是报告“只有30%的广告属于这一类”?显然,研究者需要进一步的比较,如把它与广告中的其他产品或与成人节目中的广告相比,可能 30%是较高的数字。

三、内容分析法的设计模式和内容分析模式 几种主要的数据分析模式:

第一:趋势分析

分析某单位学者的学术思想变化,研究某一时期某研究领域课题、方法的变化等,可采用该模式。

第二:意向分析(或特征分析)

比较在同一时期同一来源的多种资源所具有的特点、异同。该模式适于意向分析(意向分析也可称为特征分析)。

通过分析同一被试的不同材料了解其主要学术思想、价值观取向,学习认真态度,比较同一教师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的不同效果等,可采用此模式。 第三:比较分析

比较同一时期的不同来源的材料的不同 特点。该模式适于比较分析。 分析不同学者学术观点的异同,比较不同学术刊物的发文质量,比较不同国家儿童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的异同、探讨不同学校校风的差异,比较不同教师的讲授风格等,均可采用

此模式。

四、 评价内容分析的标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ez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