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二语语音习得关键期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4-23 11: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总第76期)JOURNALOFZHANGZHOU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No.2.2010第No.2期General76

国外二语语音习得关键期研究综述

林韶蓉

(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自关键期假说提出以来,围绕关键期是否存在,学术界争论不断。由于母语背景,外部语言环境等差

异,一个统一的二语习得临界期难以得到证实.但众多实验似乎表明二语语音习得可能存在敏感期。本文介绍

了国外二语语音习得方面有关关键期研究的成果以及关键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以期对我国的语音研究和教

学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关键期;二语语音习得;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8X(2010)02-103-04

1959年Penfield和Roberts首次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指出语言习得的最佳阶段是在十岁前,当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时,最佳时期将会消失。Lenneberg(1967)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认为自然语言习得只能在关键期发生,即在2岁至青春期(12岁左右)发生。[1]在2岁前,大脑还没有发展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能力,而在青春期后,因为大脑优势过程的完成,或者语言功能的侧化,大脑丧失了灵活性。关键期理论一提出来就备受争议,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Matsuoka&Smith(2008)就年龄对第二语言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支持和反对的证据似乎平分秋色。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各部分比如语音、语法、语义等的习得难易程度不同,方法不一。加上各异的母语背景,不同的外部语言环境,一个统一的二语习得临界期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并不排除习得某些语言成分的敏感期(如语音)的可能性存在。

持续不断,争论也不断。[3][2]在二语语音习得方面,从1969年Asher&Garcia(1969)对美国的古巴移民的英语发音的研究证明越早学二语语音越好开始,到最近几年来,对二语语音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的研究

一、二语语音习得存在关键期的研究

为了证明二语语音习得关键期的存在,研究者用大量的数据和实验考查了二语的口音等级和到达二语国家的年龄之间的关系。

Seligeretal(1975)调查了300多名移居美国和以色列多年的移民,发现10岁前到达目的语国家的移民85%不带口音,16岁之后到达的移民92%带口音。

Fathman(1975)调查了200名移居华盛顿的移民儿童,发现6-10岁的儿童语音好于11-13岁的儿童。Oyama(1976)调查了60名移居美国5到18年的意大利人,他们于6到20岁之间到达美国。研究结果表明越早到达美国的移民口音越接近美国人。

Suter(1976)调查了61名母语为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及泰语的美国移民,发现年龄是口音的一个〔收稿日期〕2010—04—15

〔作者简介〕林韶蓉(1969~),女,福建省云霄县人,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系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JA05113S)及福建省高校访问学者资助项目

··103

2010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很重要的预测因素。

Patkowski(1980)研究了67名到达年龄为5到50岁的移民,发现口音和到达年龄之间的关系与Oya-ma(1976)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Patkowski(1990)对1980年的实验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对15岁前后被试的口音等级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15岁前到达的儿童其口音大多数接近母语甚至不带腔调,而成人学习者很少达到接近母语的水平。

Tahtaetal(1981)调查了109名母语背景各异在英国居住2至55年的移民,发现到达年龄和口音程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Piperetal(1988)调查了29名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高级学习班的学生(3名英语母语者作为对照组),发现只有到达年龄这个因素与腔调显著相关。

Thompson(1991)比较了36名移居美国的俄罗斯人的英语口音,发现10岁前到达美国与10岁后到达美国的人相比,前者的口音更接近英语母语者的标准语音。到达年龄是预测英语发音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他声称到达年龄对口音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其他因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Moyer(1999)调查了24名在德国学习的研究生的德语语音,发现接触二语的年龄是预测他们的口音腔调轻重的重要因素。

Yeni-Komshianetal(2000)考查了240名韩语-英语双语者的英语和韩语口音,发现两种语言的语音好坏皆与到达年龄密切相关。即早期双语移民跟晚期双语移民比英语比较不带腔调,韩语则腔调更重。

以上研究似乎清楚地表明二语习得年龄越早,越可能获得接近母语水平的语音,即到达二语环境的年龄越小,最后达到的语音水平就越高,支持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存在关键期。然而,却有不少研究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晚期学习者语音成绩更好。由此,他们对关键期理论提出质疑。

二、二语语音习得不存在关键期的研究

为了反驳第二语言语音习得关键期的存在,一些研究者专门对青春期后到达二语国家的移民的二语语音水平进行了调查。他们假设,如果在青春期后到达二语国家的移民的语音能接近或达到母语者水平,那么语音习得就不存在关键期。[4]

Olsonetal(1973)对年龄与语音的关系做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他选了20名小学生,20名初中生,20名大学生做实验。他预先录制了德语音素发音教学磁带,然后对这些被试进行了三周的训练。被试训练前后的语音测试成绩被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训练前三组被试的语音成绩无显著差异,但是经过三周的语音训练之后,初中组和大学组被试的德语单词发音好于小学组。但在长达一年的研究末期,年龄小的被试的语音成绩超过了年龄大的被试。

Snowetal(1977)的研究常被引用来说明年龄大的学习者比年龄小的学习者在学习语音方面有优势。Snow等研究了136名5-31岁的母语英语荷兰语双语者,结果发现年龄大的学习者学习发音有初始优势,但是一年后年龄小的儿童开始超过年龄大的学习者。这一结论与Olsonetal(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

另一个常被引用的是Neufeld(1978,1980)的研究。1978年,Neufeld给20名英语母语的成人进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让他们学习汉语和日语发音,结果发现分别有9个人的汉语发音和8个人的日语发音达到母语水平。1980年,他又选了7名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法语非母语成人及三名法语母语者作为对照组朗读了一段法语文章并录制下来,结果发现有5名非法语母语成人被误认为是法语母语者。

Bongaertsetal(1997)比较了10名英语母语者,11名母语荷兰语很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和20名母语荷兰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者的英语语音。所有母语非英语被试都是12岁或更迟才开始学习英语。结果发现英语母语的被试语音好于其他两组。然而,成功学习者的这组被试的语音分数与母语者非常接近,其中有5名被试的英语语音被认为达到母语者水平。Bongaerts(1999)研究了母语为荷兰语的大龄高级外语学习者的语音水平,发现有三例成年学习者发音不带任何口音。因此Bongaerts认为青春期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其语音水平不可能达到母语者水平的观点不成立。

··104

林韶蓉:国外二语语音习得关键期研究综述第2期

Birdsongetal(2001)调查了20个平均年龄为23岁母语英语的法语双语者习得法语连音辅音的情况。结果发现,4个非母语者的语素和语音正确率为100%,达到了母语水平。

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跟关键期假设不一致。不少研究者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成人在被比较一致认为存在关键期的语音习得方面也可以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语音,因此他们认为语音习得不存在关键期。可是,我们发现,在上述研究中,大多数被试都进行了语音强化训练,Neufeld(1978,1980)实验中的被试还被允许多次录音;而Bongaertsetal(1997)也承认,研究中成功的二语学习者都接受过英语语音感知和发音方面的强化训练。不可否认,这种短时间的集中模仿训练是完全有可能让被试的发音达到母语水平的;其次,在反对关键期假设的研究中,被试多为二语学习的成功者,其二语水平十分接近或已达到母语者水平,不具普遍性。所以,即使有些成年人可以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发音,他们似乎只是少数例外,不具有统计学分析的意义;而且他们往往要比儿童付出加倍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取得如此成就。Singleton(1989)在考查了大量与年龄有关的研究之后指出,从长远来看,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越早,他们所取得的最终成就越高这一假设证据充足,能真正有力反驳这一假设的证据并不充分。Long(1990)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方面,年龄较大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有初始优势,但这种速度优势是短暂的(比如Olsonetal,1973;Snowetal,1977)。这些研究大多是在非自然语境下进行的短期实验。由于年龄大的学习者认知能力强,在学习初期及短期内他们可能比年龄小的学习者有优势,但是年龄大的学习者的初始优势并不能构成反对关键期假设的证据。[5]

三、关键期理论的扩展

根据关键期理论,人类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在某处应该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学习能力急剧下降。但一些研究和实验(Oyama,1976;Flegeetal,1995a;Flegeetal,1999)却发现,,虽然发音水平与初次接触二语的年龄高度相关,但其关系是一种渐进的线性关系。因此,Oyama(1976)和Long(1990)提出了语言敏感期(sensitiveperiod)假说,认为语言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化的,随着初始学习年龄的增长,二语习得的成就逐步下降。但今天大多数研究者都把这两个术语混为一谈。1978年,Seliger(1978)在他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多个关键期假说,指出了研究的另一个新方向,这引起了二语习得研究界的极大兴趣。他的观点引发了研究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深入的探讨。其中最重要的是Long(1990)的研究。Long(1990)研究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得到了与Seliger(1978)类似的结论。他论述了Lenneberg(1967)的关键期假说与他所推崇的多个关键期假说的不同点。根据他的理论,许多语言技能在发展的某一阶段较别的阶段更容易,而有些语言技能不太容易,要到语言临界期后才能获得。此理论强调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是只有一个关键期,而是多个关键期。多个关键期假说比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说更深入更丰富。

1999年,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Birdsong(1999)基于1996年于芬兰召开的“二语习得关键期研究新视角”的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理论立场,对研究二语习得年龄差异和关键期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反映了关键期假设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在书中来自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实验手段,对关键期假说进行论证。

在二语语音习得方面,Flege和他的同事可能是做出最广泛研究的学者之一。Flege(1988)调查了移民美国的台湾人;1992年,Flegeetal(1992)对母语为西班牙语和汉语的被试进行了四个实验考察他们的英语口音;1995年,Flegeetal(1995a)调查了240名母语为意大利语的加拿大移民的英语语音;1999年,Flegeetal(1999)调查了240名母语为韩语的移民;2001年,Piske&Flegeetal(2001)调查了72名移居加拿大的意大利人;2002年,Flegeetal(2002)再次研究了Piskeetal(2001)实验中的72名意大利移民的双语优势;2006年,Flegeetal(2006)比较了母语韩语的北美移民的英语发音;在其所进行的这系列实验中,Flege发现发音水平与初次接触二语的年龄高度相关,但却呈现逐渐变化的线性关系。Flege的发现与关键期假设所认为的大脑可塑性在某处应该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学习能力急剧下降的观点不符。他认为

··105

2010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语水平的降低并非由发音能力的丧失引起,而是受二语学习者使用母语程度影响的结果。为了解释年龄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Flege(1995b,2005)提出了“言语学习模型”(SpeechLearningModel,SLM)理论。该理论认为,L2学习者是依靠建立在母语语音体系当中的语音范畴来感知L2语音的。由于成人母语语音范畴形成的时间长,感知L1和L2语音差异的可能性会逐渐降低。所以成人L2学习者往往比儿童的腔调重而且几乎不可能习得与母语接近的口音。在他看来,SLM比关键期假设更合理、更具说服力。

针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议,Birdsong(2006)评述了近年来有关年龄问题的一些重大实证研究,他认为起始年龄对于二语学习固然重要,但青春期并不是二语学习成功的临界点。他回顾了Birdsongetal(2001)的研究数据并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二语习得存在“机遇窗口”(WindowofOpportunity,WOP)。在此窗口期,语言潜能有可能达到最佳状态,二语习得者有可能取得母语者水平的成就。“机遇窗口”的临界点要比人的生理成熟期延长十几年的时间,可以从出生延续到27.5岁之前。Birdsong(2006)的研究反映了关键期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二语习得中年龄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由于研究方法、被试类型、评估手段、测试材料等的不同,我们发现关于二语语音习得关键期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不少研究者尝试用关键期以外的理论对这些结果加以解释。对二语语音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本人觉得应该客观分析。

首先,二语习得者语音是否达到母语者水平不应成为评判关键期是否存在的标准。不少反对关键期假设的研究认为一些青春期之前到达二语国家的移民其二语仍带腔调,由此认为关键期不存在,这种推论没有道理。在这些研究中,是有一些年龄小的移民语音仍带腔调,但他们的语音仍大大好于青春期后到达二语国家的移民。其结论仍然是年龄越小,语音越好。其次,反对关键期假设的研究中的被试大多是成功的二语习得者,而且人数不多,没有统计学分析的意义;而支持关键期假设研究中的被试背景各异,数量众多,颇具代表性。第三,反对关键期假设的研究中的被试大多接受过短期的语音强化训练,而且他们也不否认成人的这种初始优势是暂时的。正如Krashen(1979)和Long(1990)所指出,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儿童最终掌握的二语水平远远高于成年人。第四,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二语习得者的背景、所处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对语言习得具有极大的影响。但综合分析,儿童的生理条件、心理因素及外部语言环境无疑使他们具备比成人更有利的条件来更快更容易地习得第二语言,而且他们的二语习得更像母语者,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不像成人,可能需要花加倍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取得跟儿童一样的水平。特别是语音方面,由于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少,其语音的准确性和地道程度可能越高。第五,关键期假说的设定可能过于简单和概括。正如Seliger(1978)和Long(1990)所指出,语言习得可能存在多个关键期。笔者认为,语音习得存在关键期的证据充分,但并非关键期假设所认为的那样突然之间语言学习能力急剧下降。语音学习能力应该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虽然人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可语音学习能力正相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降低的。最后,本综述所介绍的国外研究主要是在二语国家进行的,对于无母语背景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而言,外语学习是否一样存在关键期,语音学习是否越早越好,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很少。希望今后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我国的外语语音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Asher,J.J.&Garcia,R.1969.Theoptimalagetolearnasecondlanguage[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53:334-341.

[2]Birdsong,D.(Ed.)1999.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theCriticalPeriodHypothesis[C]Mahwah,NJ: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

[3]Birdsong,D.,&M.Michelle.2001.Ontheevidenceformaturationalconstraint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Journalof

MemoryandLanguage44:235-249.

[4]Flege,J.E.1988.FactorsaffectingdegreeofperceivedforeignaccentinEnglishsentences[J]JournaloftheAcousticalSociety

ofAmerica84(1):70-79.

[5]Flege,J.E.&Fletcher,K.L.1992.Talkerandlistenereffectsondegreeofperceivedforeignaccent[J].JournaloftheAcoustical

SocietyofAmerica91:370-389.〔责任编辑金鸣〕··10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et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