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学校

更新时间:2024-01-19 10: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金星学校

第一单元 马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马”为主题,编排了3篇主体课文和1篇拓展阅读课文,其中有说明文《天马》、古诗《古诗二首》、散文《巩乃斯的马》、现代诗歌《马背小学》。学习这些课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马的外形特点,领悟马性格的伟大、坚毅和它积极进取的精神,体会作者对马的热爱之情,明白我们的生活曾长时间与马息息相关,马是人类的好朋友,进而感受“马”蕴含的中国文化。学生还要在阅读中体会想象比喻的作用,理解课文中语言的严密性。

“金钥匙”辅导学生写简单的阅读提纲,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的习作。

“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要求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收集带“马”字的成语,积累语言。“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都围绕单元主题,开展收集资料、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领略关于马的文化内涵。“金钥匙”要求本学段孩子将错别字降低到1%。这也是本学期全体学生应达

到的目标。 单元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巩乃斯的马》第1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背诵《古诗二首》,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感受悠久的马文化。

2、继续坚持做摘抄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识19个,写字29个。

3、理解重点词语“标志、震惊、造型、悠久、轻盈、神形兼备、健美、昂首、自由奔放、凌空、神奇、迅疾、覆盖、恐吓、汇集、临危不惧、撒欢、奔腾、悲怆、惊心动魄、罕见”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学习写简单的提纲。

5、完成“笔下生化”:写一篇关于马的想象作文。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一、教学《天马》,结合“金钥匙”学习写简单的阅读提纲,布置“初显身手”。 2课时

二、教学《巩乃斯的马》,完成“日积月累”第3题。 2课时 三、教学《古诗二首》。 2课时

四、完成“语文天地”剩下的内容:教学拓展阅读《马背小学》,“初显身手”,“金钥匙”,“笔下生花”。 5课时

天 马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1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和高超的设计构思。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照应开头,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词,积累喜欢的词语,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1、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什么?(福娃) 2、中国的旅游图形标志是“天马” 出示“天马”图。 3、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4.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号。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2

b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c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造型 优美

天马 设计 科学 人民的智慧结晶 象征 进取

3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山区小学,灾后重建后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先进的教学设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学校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很感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提供的注释读懂诗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比较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生展示古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4

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马诗》。

1、引入:学完《马诗》,再来看看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二、整体参读,看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巩乃斯的马

教材分析

《巩乃斯的马》是一篇散文,写群马奔腾的动态场面如“山洪奔泻”惊心动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马的热爱之情,从中指出我们人类的生活与马息息相关,说明了马是人类的好朋友。作家周涛对于西部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的文章和他对西部的感情一样宽广而深厚,执著且激情澎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希望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言人。”“辽阔”是他表现文章的艺术张力,《巩乃斯的马》借助对马群奔跑场面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巩乃斯的马》所描绘的马群奔跑场景并不熟悉,体会课文难度较大。课前学生收集了许多资料,包括作家本人以及巩乃斯当地的情况。学生们通过第一课时对马群、巩乃斯当地的诸多介绍,基本了解感悟了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巩乃斯马群奔腾的场面。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画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初步感受到了散文语言的感染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质疑、讨论、朗读等使用各种方法学习体会课文,对场景的描写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群马奔腾的两个场面的细致描写。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准备 群马奔腾图片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6

一、引入新课 了解巩乃斯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生词:

畸(jī)形 龇(zī)牙 滑稽 驮(tuó)着 唿(hū)哨 鬃毛 牝(pìn)马 马驹(jū)穹(qióng)庐 毡(zhān)房 倏(shū)忽 悲怆(chuàng) 后裔(yì) 兵马俑(yǒng) 词解:

当之无愧:能承受各种荣誉或称号,名副其实,一点也不惭愧。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三、课文解读: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两个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1、课文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1)比较;(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两幅巩乃斯马奔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2、说说作者的思路:

比较引出——描写抒情——联想议论

3、按此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说出各部分的大意。 ①通过比较,指出“马”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②通过两个马奔的典型场面,表现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③展开联想,表达对马的品性和精神的赞美与喜爱。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巩固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2、积累词语。 二、品读课文

1、第一部分中,作者用了哪些动物与马对比,这些动物各自的和共同的缺点是什么?

在书上划出。

2、把第二部分划成三个层次,并写出大意。 ①写雪夜骑马狂奔的场景。

②对马的观察、思考及其带来的艺术享受。 ③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3、完成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第3题。

4、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用了哪些资料来表达对马的赞美与喜爱? 从文学、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具体材料在书上划出。

7

三、揭示主题:

本文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和艺术价值以及给作者的深刻启迪,赞扬了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练习:

抄写生字词、好词佳句。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动作

壮阔场面 感悟生命活力 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声音

语文天地(一)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拓展阅读《马背小学》、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日积月累

1、交流摘录笔记。

2、交流收集好的带“马”字的成语。 3、听写本单元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完成拓展阅读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尝试读诗歌。

2、同位或小组内互相读着听听。 3、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读全文。 (2) 正音。 三、指导学习方法。

1、想一想以前我们学习诗歌时一般会运用哪些方法?

2、引导归纳: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图、找出关键的词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才所提及的方法进行讨论,师巡视。 五、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归纳。

8

(一)要点:

1、前三小节是写哈萨克民族的孩子自小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孩子们在马背上了解了生活,了解了世界。

2、四至六小节是哈萨克的孩子们畅想高科技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并提出:“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

3、是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马背小学的教师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二)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一方面表达了哈萨克民族的人民渴望发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知识是改变生活的最好方法。(学生概括的只要意思能符合即可) 六、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并读给全班的同学听。 七、想一想,马背是牧区孩子童年的“学校”,你的“童年学校”是怎样的? 学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生活是一所大学校,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在生活中得到丰富的知识。 八、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与本诗有关的材料:关于词作家李幼容、哈萨克族等。也可以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行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第四课时 一、金钥匙

二、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匹马

1. 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 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4.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9

第五课时 一、学生写作、教师认真巡视指导 二、学生修改作文。

第二单元 奇 观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奇观”编排了3篇主体课文:《雅 鲁 藏 布 大 峡 谷》、《浙江潮》、《红树林》,都是说明性散文。“拓展阅读”中的《海市》,是一篇抒情散文。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断要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描绘的奇伟景象,还要练习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练习写提纲,学习浏览的方法。

“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要继续练习写摘抄笔记,积累词语,学习使用代词,背诵关于奇观的名句。“畅所欲言”启发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奇观,并与同学交流。在此基础上,完成“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小组编探险故事。

单元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浙江潮》。

2、理解“近在咫尺 突兀 不可思议 呼啸 鬼斧神工 无与伦比 秘境 飘逸 震撼 吞天沃日 猝不及防 领略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抵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认字17个,写字32个。 4、继续练习写阅读提纲。 5、练习多角度提问。 6、学习浏览课文。

7、合作写作,编探险故事。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一、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学习“金钥匙”,练习写提纲。2课时 二、教学《浙江之潮》,学习“金钥匙”。2课时 三、教学《红树林》,继续学习写提纲。2课时 四、教学“语文天地”。4课时

雅 鲁 藏 布 大 峡 谷

教材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有层次地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的形成,与它有关的世界之最,它是一个自然博物馆。它是最后一块秘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

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学校位于山区,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条件较差、对学生

10

的学习关心不够,因此,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学习习惯相对较差。但学生本质上都朴实善良,学习比较刻苦踏实。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相应的补充资料,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经验,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达,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认识理解本课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

2.学写课文提纲。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 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写课文提纲。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西藏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金钥匙”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今天,我们大家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的魅力吧!(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整体感知,初感其“奇”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圈画文中重点词语。 2.能谈谈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初步印象吗? (很特别、景观奇特、气势宏伟、使人惊叹??)

3.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总体感受吗? 三、精读细品,深感其“奇”

1.如此壮丽的伟景,真令人叹服。让我们再走近些,去真切地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处所在!

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读到我感到(“惊叹不已”、“不可思议”、“鬼斧神工”、“无与伦比”)

2.学生认真默读,勾画内容。 3.组织小组内交流。

4.班上交流。(随机板书)

示范:我读到“向下看,怪石突兀,绿树掩映,浩浩荡荡的雅鲁藏布江自西而来,然后转向,绕着南迦巴瓦峰作马蹄形大拐弯,向南奔腾而去。”感到“惊叹不已”,“不可思议”。

A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B你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找出感受深的句子来体会朗读。

5.带着“惊叹”、“折服”、“骄傲”、“自豪”的感情,来朗读课文,

11

展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壮丽的景观吧! 四、理清脉络,学写提纲

1.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怎样为我们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提示:“先??然后??再??最后??”) 2.出示“金钥匙”,认识课文提纲。

[随文学习提纲,能更直接更形象的理解提纲的写法和作用,同时也落实课文安排的“金钥匙”。] 五、作业练习

1.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抄写生字(对自己感到较难的字多写几遍) 3.试写课文提纲。(在学过的课文中任选一篇)

第二课时 一、回忆内容

作者是怎样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二、阅读对比,体会表达

1.出示部分段落,说一说与课文中的段落有什么不同?

(段落1摘选第二段,去掉了传说内容;段落2摘选第三段,去掉了段中的数字;段落3摘选第五段,用“非常”换掉了“最”。) 2.学生互读比较,交流意见。

3.学生在班上谈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段落1加入了传说故事赋予了神奇的色彩,而且更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段落2加入准确的数字使得说明的事物更准确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段落3用“最”表示达到了极点、极限,表达的程度要比“非常”高。) 三、欣赏奇观,激发情感

1、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无音乐、无解说)

2、同学们,风光秀丽,景观宏伟,只是好像缺点什么?(学生会提出没有音乐和解说)

3、组织学生从课文中选择内容做解说。

4、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有音乐),学生做解说。 四、拓展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你还知道哪些奇观?能不能介绍给大家。

(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了解到的奇观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2、搜集整理资料,写一处你知道的奇观。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西藏)

神奇的大拐弯 “惊叹不已” 奇观 世界峡谷之最 “不可思议” 自然博物馆 “鬼斧神工” “地球最后一块秘境” “无与伦比”

12

浙 江 潮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传神的夸张、精当的用词,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它后面附了现代散文《观潮》。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你对此感兴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谈感受

观看浙江潮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学生用词:雄伟、神气、很有气势、气势磅礴??(对学生的概括给以适当评价,不适合、不优美的给予建议,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 三、初读课文

让我们看一看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周密是怎样来描写他眼中的浙江潮吧。再看视频,自己放声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

13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断句抑扬。 四、浏览课文

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 五、再读课文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拿笔作批注。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自读,指读,谈体会,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引读??) 六、体会写法

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通过朗读反复体会古汉语的凝炼、精当,积累词语。在下面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上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繁简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体会作者以此作为结尾的用意。

1.体会诗句对浙江潮的高度概括。体会语言和韵律美。 2.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 七、浏览现代文

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八、再看视频

再看一次浙江潮视频。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边观看气势磅礴的浙江潮,通过朗读,抒发出你的感慨吧。 九、感情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4

红 树 林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作者在赞美红树林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 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在我国海南有个奇特的树林,那就是红树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 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 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15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6、 小组交流。

7、 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 练习写作

1、 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抒发作者对红树林的赞美以及对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的赞美) 3、 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 习作练习。誊写上节课布置的小习作。 三、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远看

红树林 近看 奉献精神 胎生

语 文 天 地(二)

教材简析:

16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拓展阅读《海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金钥匙。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使用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1、要求运用金钥匙提出的阅读方法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使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三、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17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第四课时 学生誊写教师认真巡视指导。

第三单元 变 化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拓展阅读收编了《楼兰之死》。这些课文,描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变化。探究变化的原因,是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今天的社会,对待自然,与人相处。 单元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促使社会、自然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认识改革开放给祖国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认字13个,写字22个。

理解“困扰、渺茫、边陲、奇迹、欢声笑语、翩翩起舞、探寻、焕然一新、昔日、传递、描画、白痴、懊恼、诅咒、不介意、羞愧、难以置信、珍藏、声望、慈祥、割舍”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继续练习写提纲。

继续练习浏览,学习浏览图书和互联网的方法。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步 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第二步 教学《唯一的听众》。

第三步 完成“日积月累”,拓展阅读《楼兰之死》,“金钥匙”。 第四步 完成综合活动的“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 第五步 完成“笔下生花”。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教材分析 :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祖国翻天覆地

18

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欣赏。

2.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是谁吗?这首歌唱的是哪里的巨大变化?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3.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 二、引导自学,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为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把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读诗歌。 抽读生子词。 理解新词。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学习第3——7小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理解。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吧不懂得地方画出来。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看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城市建筑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变化等。

3.指导朗读:深圳的今天如此美好,让我们带着对美的憧景朗读这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

深圳从一个小村庄变成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9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说一说今天的深圳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指名回答) 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1——2小节。 读了这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学习第三部分:

1、 默读最后一小节,谈谈你的理解。

2、展望祖国和自己家乡的明天,谈感想。 四、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如今提到中国,世界人民的眼里只有佩服和惊奇,毕竟,中国变了。请你用心去感受吧! 五、布置作业:

1.把诗歌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观察自己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把它记下来。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落后 今天 焕然一新 明天 更加美好

唯一的听众

教材分析: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把握课文内同,感受文章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20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来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 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位音乐家,小时候曾经是一位音乐白痴,但后来却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为什么一个人会有这么的变化呢?究竟是谁改变了他的人生。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认识认识这位音乐家,看看有谁有这么打的力量,可以改变别人的一生。

2、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全班齐读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为“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说她时“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检查预习,出示词语 2、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3)“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3、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第1自然段、第12自然段

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音乐白痴---著名的小提琴音乐家,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有老教授,这唯一的听众孜孜不悔的教导、默默无闻的关切,我的学琴经历了一个难忘的过程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上会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浏览2到9自然段,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A、联系上下文,老妇人是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

21

了什么影响?

影响: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B、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不断)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C、再次读一读“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A、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B、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第8自然段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A、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B、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老人对我无声的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老人为“我”琴技的进步而高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 三、真相大白,总结全文

1、难道这位老人真的是一位聋子吗,请默读9到10自然段,我是怎么得知真相的?我得知真相后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引起“我”心灵的震撼,激起我对这位老教授无限的感激与敬仰之情 2、 当我成了著名小提琴家时,为什么总会不由自住的想起那“唯一的听众”? 学生交流并回答 3、教师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学习老教授的什么品质呢? 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四、拓展练习

1.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2. 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 (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讨论并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抄下来

22

语文天地(三) 教学要求:

1、巩固学过的字词,培养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2、读句子,并仿写句子。

3、学习、背诵古诗《乌衣巷》和《浪淘沙》。

4、拓展阅读《楼兰之死》,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5、收集资料时,注意使用目录,会在目录中勾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6、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感受生活的变化,了解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文章内容,学会灵活运用资料丰富表达内容。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日积月累

我的摘录笔记

出示我的“摘录笔记”中的词句,学生自读。 指名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词好在哪里? 小组交流。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赌一赌这些词句。 读一读,仿照句子写一写。 出示句子,指名读。

观察句子,看看划线的词语与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根据要求仿照写一个句子。 全班交流。

读一读、背一背。

出示两首诗,有感情的朗读。 说一说每首诗的大意。 学生尝试背诵诗句。 拓展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就课题《楼兰之死》进行质疑:为什么说楼兰死了?楼兰是怎么死的?

自由度文章,步认识的字采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

思考:“楼兰死了”的原因是什么?“楼兰死了”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全班交流。 金钥匙

学生自读“金钥匙”的内容,思考:收集资料时应注意什么呢? 交流。

教师小结收集资料的方法。

23

布置作业

抄写“我的摘录笔记”中的词句。 抄写和背诵《乌衣巷》和《浪淘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谈话: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你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变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些变化吗?

2、师板书“变”,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变”组词。 3、师简单归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周围生活的变化。 二、组织活动: (一)看一看:

1、我们知道时间是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永远向前飞转;时间又是一匹永不停蹄的骏马,永远向前飞奔。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随着时间也都在发生变化。 2、小组内交流:注意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无忽略的现象?看一看谁的发现最新奇?(确定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我们的学习用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 (二)找一找:

1、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

2、根据反映的问题收集材料,选择好方式。 用数字显示变化

用图片或摄影作品的显示变化 用实物显示变化?? (三)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xx(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搜集的诗歌 3、我放了访谈录音??

4、评价: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点评最得当?

第三课时

一、写一写:

1、习作要求:内容真实、科学,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有一定条理,语言通顺。题材、体裁、题目都不受限制,主题紧扣“变”。 2、指导习作:

(1)出示反映变化的图片、资料,然后进行描述。

(2)明确写作要点:要求写出今昔的变化;“昔”的内容少写,“今”的内容要多写。

(3)学生各抒己见,讲讲身边的变化。 3、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写一篇新闻等。 4、写完后小组交流,学生自评,小组评价。

第四课时

导入,简介情况

教师简单介绍本次习作的情况。 评议,欣赏佳作

24

教师选取一篇较好的习作读,让学生评议:好在哪些地方? 出示一篇较差的习作读一读,再评议。 自读,修改习作

学生自由读自己的习作。 学生按要求修改习作。 四、誊写习作

第四单元 韵 味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韵味”为主题,使学生 通过阅读课文及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感受文学作品、诗词曲目、书法作品中所包含的独特“韵味”,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能力。

两篇主体课文中,一篇是歌曲《唱脸谱》的歌词,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巧妙地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低融化在旋律中,充满了京腔京韵。另一篇散文《我喜欢》,作者融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于细腻的描写之中,语言优美 、激情洋溢、蕴含着雅致含蓄的意味,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拓展阅读 ”中的两篇拓展阅读课文《推敲》和《千锤百炼为一“绿”》均为古代典故、佳话,分别从锤炼语言、遣词造句的角度,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味”。

“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要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进行仿写练笔,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在古诗读背中感受古诗的意境,领会其中的意蕴。“畅所欲言”挑选了一组较常用的词语、成语,让学生反复练读并结合生活体验及情感深入体会。“初显身手”有三项活动:欣赏书法作品;练习写连笔偏旁;练习对对子,使学生 体会汉字的神韵和汉语的韵律美。“笔下生花”是仿写的练习,懂得习作要以“有情有意”为中心,并用这个标准修改习作。“金钥匙”指导学生练习写单元小结,明确写单元小结的内容,逐步养成进行单元小结的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背诵《唱脸谱》、古诗《乐游园》《鹿柴》。感受文学作品、书法作品中独特的“韵味”,获得审美感受。

2、认字9个,写字22个。练习独立识字,相互交流。继续写摘录笔记,丰富语言积累。

3、理解“宁静淡远、精致、摇曳、凄凉、享受、炫耀、尊荣、绽开、蕴涵”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练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 4、欣赏书法;学习些连笔的偏旁部首,提高书写速度;练习对对子,通过这些获得感受汉字、汉语的韵味。

5、仿写《我喜欢》写一段话,知道表达应“有情有意”。 6、学写单元小结,逐步养成每单元进行小结的习惯。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步 教学《唱脸谱》。 第二步 教学《我喜欢》。

第三步 完成“日积月累 ”、“拓展阅读”、“金钥匙”。

25

第四步 完成“畅所欲言”、“初显身手”。 第五步 完成“笔下生花”。

唱脸谱

教材分析

《唱脸谱》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它是通俗歌曲和曲艺、戏曲音乐的融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赏析、学唱歌曲,感受中国京剧的韵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京剧陌生,不喜欢。对川剧“变脸”有一定的认识。可以由此来引入对京剧的认识了解。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规范书写。 2、读课文,听歌曲,品味《唱脸谱》的韵味。

3、品一品川剧的韵味。了解文中出现的人物和脸谱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课文,听歌曲,品味《唱脸谱》的韵味,感受京剧的风格,激发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京剧片段,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2、介绍京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欣赏歌曲《唱脸谱》。

2、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 鸳鸯瓦 京剧脸谱的画法

3、根据已有的资料了解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脸谱特点及京剧的乐队——锣鼓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意思? 2、交流汇报。(1---3小节为一部分。第4小节为一部分) 3、学唱《唱脸谱》。 四、课堂小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唱脸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26

1、说说京剧中有关脸谱人物、脸谱特点以及锣鼓经的知识。 2、学唱《唱脸谱》。

3、学了这课你有什么体会? 二、品味家乡戏曲的韵味。 欣赏川剧

三、动手创作,绘制脸谱。 1、选择你喜欢的脸谱来绘制。

2、生佩戴自制脸谱并演唱歌曲《唱脸谱》表演唱,其余学生品味。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唱脸谱》。 2、讲歌曲唱给家人听听。

我 喜 欢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有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平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的:

1、运用各种方法,掌握本课生字词。

2、学会质疑。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具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带(或适合的音乐)、挂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揭题

同学们,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多么美好。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一年四季变化无常的花草树木,形形色色的人间万象,多神奇。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让你们喜欢的事物。谈谈你们喜欢什么?(生各抒己见)

你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今天,就要让我们先一起去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和热爱。 2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张晓风,女,作家。江苏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作品富有人文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 二、检查预习,自主质疑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7

2、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交流质疑。

师引导生针对题目、词、句和内容进行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想,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后思考:

(1)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书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不同的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四、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感悟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试着读出喜欢的心情。

2、老师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 (1)老师领读。

(2)男女生对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作者按顺序写自己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喜欢哪些事物? 2、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喜欢之情。朗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体悟感情

1 通过读课文你们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2、你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体会到什么?

3、师出示句子:“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1)引导生读这几句话。

(2)交流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看书的感悟。

28

4、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的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这表达了什么? 四、全文总结,拓展升华 同学们,如果对生活充满着一份欣赏与期待,对共存与一方天地里的万物,时时报以微笑和真诚,不经意间,你就会受到生活的丰富馈赠。热爱生活吧!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文中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我喜欢

四季不同的景物

我喜欢 自然景物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社会生活

语文天地(四)

教学要求:

1.巩固学过的字词,培养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2、读句子并仿写句子。

3.背诵《鹿柴》和《乐游园》。

4、拓展阅读《推敲》与《千锤百炼为一“绿”》,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无穷韵味。

5、培养每单元进行小结的习惯。 6、培养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

7、完成习作,仿照《我喜欢》写写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古人在遗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 2、在想象吟泳中体会文字的无穷韵味。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 我的摘录笔记。

(1)出示“我的摘录笔记”中的词句,学生自读。 指名赌一赌,说一说这些词句好在哪里。 除了这些词,你们还从中摘录了哪些?为什么要摘录这些词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2)小组交流。

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词。 2、 读一读,仿照句子写一写。

29

(1)读一读,背一背。

出示两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 (2)说一说每首诗的大意。 (3)学生尝试背诵诗句。 二、拓展阅读

1、学习短文《推敲》 (1)快速度短文。

(2)指名说一说“推敲”一词的由来。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贾岛的评价。 (4)品味“推敲”精髓。

2、学习短文《千锤百炼为一“绿”》。

(1)学生自读短文,思考:王安石用了那些字?

(2)交流汇报,完成板书,揭示王安石炼字的过程:(到)——(过)——(入)——(满)??(绿)

(3)交流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看法。

(4)替换朗读,品味王安石炼字的独具匠心与孜孜以求。 3、拓展:说一说自己在写作中反复思考自居的经历。 三、金钥匙

1、学生读“金钥匙”的内容,思考:如何进行小结呢? 2、小组交流:

每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小结。小结时,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既有收获,又看到不足。

3、教师小结: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们要养成进行小结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收集古今中外名家炼字的故事,同学间交流。

2、用自己的话吧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体验锤炼语言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生读读想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1)生读一读,简单交流词语的意思。

(2)想一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3)引导生交流自己当时的感受: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积累,在生活中多观察感悟。 二、初显身手

1.学生欣赏书上的书法作品,作一些简单的评议。

2.教师归纳介绍欣赏钢笔书法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字的形态、意境和气势去观察、感悟和体味。

3.举行钢笔书法临写比赛。组织生评议作品,表扬优等生,鼓励进步生。 三、对对子

1.教师出示:

(1)杨柳岸:__村。(杏花)

(2)明月松间照,___石上__。(清泉流)

30

2.学生作答,并诵读对联,在感受文字的节奏韵律的同时,找寻对对子的方法。

3.学生练习,快速答题:

鸟归沙有迹,_____。(帆过水无痕) 山间明月,______。(海上日出)

白马秋风塞上,______。(杏花春雨江南)。 黄菊倚风村酒熟,_______。(紫门临水稻花香)

四、作业设计

1、总结自己在这次书法赛中的表现,认真选择字帖,完成一幅钢笔书法作品。

2、收集古诗词中的对子。 第三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我喜欢》一文中,女作家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的语言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和实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仿照这一课,也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物。 二、审题,弄清要求

1、指名读题,其他同学思考习作要求。 2、引导学生归纳习作要求。 三、讨论,确定内容

1、回顾《我喜欢》一课的写作方法。 2、学生交流,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四、写作,巡视指导 1、学生写作。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第四课时

一、导入,简介情况

教师简单介绍本次习作情况。

二、评议,欣赏佳作

教师选用一篇习作读一读,让学生围绕以下几点进行评议: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是否写出真情实感。

三、自读,修改原文 四、布置作业

誊写作文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e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