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15 09: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社会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的“社会学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混淆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二、系统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中的“什么是社会学”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的组合。一个系统本身,具有组织的复杂性、整体性,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当代社会学愈来愈多地采用现代系统方法和观点来研究社会。

三、应用社会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的“应用社会学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搞清楚,社会学学科内容按其知识结构划分,分为三大类,包括: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二章第一节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们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第1页 共13页

五、社会交往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三章第一节中的“什么是社会交往”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六、群体交往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交往的类型”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简答题

一、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未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没有进行总结性的归纳。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第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二、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第一节的“社会交往的意义”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首先回答社会交往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社会交往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2页 共13页

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三、试对时尚进行评价。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第四节中的“时尚”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但不一定是新生事物,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就可能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

时尚具有以下功能:

(1)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2)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3)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4)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出现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论述题

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从总体上说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总体上,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其实,简单的说,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有区别。而它们之间又有联系,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3页 共1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2)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冲突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中的“冲突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二、人的社会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一节中的“人的社会化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三、环境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环境的组成。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四、家庭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五章第二节中的“家庭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公共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第4页 共13页

五、科层制(官僚制)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全。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六、手段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六章第二节中的“手段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认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观点。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目标链是将组织目标分层、并把目标的达成看成是分目标的积累过程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下一层级的次目标,按层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目标。达致下层级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上层级目标准备了手段,这样除最高层目标之外的所有目标同时又是手段,这样被分解的目标就成为一个手段—目标链。

简答题

一、试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解释“社会组织的环境”这个名词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1)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从结构的角度看,就是要有专门的部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

(3)环境变化将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也将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具体要素?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的“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社会组织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批能够为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做出贡

第5页 共13页

献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对内,固定的目标反映了该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职能;对内,它是团结、聚合其成员共同奋斗的旗帜。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试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节的“社会制度的特征”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一般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普遍性。即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

(2)变异性。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稳定性。即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 (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论述题

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的特点及功能分析”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这道题时,没有回答出科层制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

第6页 共13页

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注意: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要理解以下的内容: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而是纯粹理想型的,实际上,首先,组织成员既非经济人、也非机械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多种需求;其次,组织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变化,环境常常向组织提出新的需求;另外,任何规则都不可能精细到无所不包的程度,甚至例外情况总有发生。这就使得科层制在实际上往往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3)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农村社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二节中的“农村社区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二、家族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家族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是由两个以上有血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它是家庭关系向外推延所形成的亲属关系体系。家族包括父族同宗亲属、母族同宗亲属、妻族的亲属。它与家庭的不同在于不以同居共财为限。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三、城市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四节中的“城市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一般说来,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7页 共13页

四、逆城市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四节中的“逆城市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五、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二节中的“阶级的起源与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全。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阶级外部的游离化是指在社会的基本阶级集团之外,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不断活动,一些从社会基本阶级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次一级阶级集团,它们游离于社会基本阶级之外,但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基本阶级进行活动。

六、社会制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节中的“社会制度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大多数同学只回答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的中观尺度这个概念;或者只回答社会制度的三个层面的涵义,而不指出社会学中所研究的社会制度是哪一个层面的。这都是不完整的回答,造成了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1.宏观上,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

2.中观上,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 3.微观上,指具体的办事规则。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控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简答题

一、简述人口问题的实质。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人口问题的实质”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第8页 共13页

通俗说法是“人口”与“人手”的关系问题。“人手”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一面,“人口”反映了他作为消费者的一面。

在人口中劳动者少、消费者多,入不敷出即产生人口问题。这种入不敷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人口劳动人口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人口未能充分就业;三是资源匮乏,不能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口问题一般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相对过剩。实质上,这也与人口素质低有关。因此,人口问题也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失调造成的。

二、什么是社会保障?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三、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加以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的手段,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经济保障;(2)社会性;(3)合法性;(4)人道主义。 论述题

论述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三节中的“城市社区的结构”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由于城市的经济活动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严格的分工合作需要较为严密的产业组织。另外,城市的复杂性要求对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立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城市管理组织。

城市社区的组织主要包括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等城市居民人事职业活动的工作单位,也包括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庭。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组织不但复杂多样,而且正规得多。

各种社会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得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城市成为各级各类组织组成的综合组织体系,而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共同体。人们的活动在组织之中进行,甚至城市社会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各类组织的相互作用。

第9页 共1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4)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习俗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中的“习俗”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二、违规行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三节中的“违规行为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搞清楚,违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违规行为即越轨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它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三、环境问题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中的“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出环境问题的构成)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失调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致威胁,次生环境问题是被人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当今,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人类的活动带给自己生存的影响。

四、社会保险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保险”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

第10页 共13页

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五、社会救济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保障的内容”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六、抽样调查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一节中的“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在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一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3)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现代化的内容”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11页 共13页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三、简述科瑟尔的功能冲突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六章第四节中的“冲突理论”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瑟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冲突论所强调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主要是从结构功能观点的框架之内来讨论社会冲突。

他主张社会体系内每一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这种关联里,一定会出现有紧张、失衡和利益冲突等现象。不过冲突也有助于巩固一个松散的具有结构性的团体。在一个似乎出现失去整合的社会,如果同另一社会发生冲突,很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整合的核心。

论述题

论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三节中的“观察法”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审题,没有注意到本题共有两个问题:一是观察法的特征;二是观察法的类型。没有对要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特征:

观察法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 (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

(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 (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

(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第12页 共13页

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

(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

本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得分率比较高。

第13页 共1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e1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