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3-10-01 21: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湘生机职院发?2011?17号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学院实际,为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以来,在省农业厅、省教育厅及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基础条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队伍建设、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获“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十佳单位”、“农业部农民创业培训全国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08年成为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成功牵头组建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2009年通过了“湖南省党建工作合格高校”评估,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合格评估,“十一五”期间共获省级以上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22个。学院“十一五”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办学规模上万人台阶,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十一五”末,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0115人,成人专科学生2570人,办学规模跃上万人台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筑面积达到22.5万平米,学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435元。引进1200万元资金,与长沙百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长沙都市花乡花艺连锁机构、湖南农机科技服务中心等共建机械制造、花艺、农机生产性实训基地。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二、专业体系基本形成,专业建设取得突破

学院现有9系2部,共开设高职专科专业36个,涉及9个专业大类。初步形成了对接湖南现代农业产业的“种、养、加、机、贸”五大特色专业群;有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4个省级精品专业;有园艺技术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认证基地和机电一体化省级重点实训基地;与4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多个;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3个,年均鉴定各类中、高级工种6000余人次。

三、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学院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专业-产业(企业)-职业”三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获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师认证培训基地、重点实训基地、精

品专业、精品课程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22个。确定院级精品课程17门,院级专业带头人60人。积极选派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国家级金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省部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8个。

“十一五”期间,学院争取到院外科研经费202.7万元,主持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项,省级54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级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5项,参与横向研究课题21项。获中国职教学会教学成果奖、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成果奖18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获厅级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奖14项,专利3项。立项院级科研课题157项。公开发表论文99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5篇;教师主(参)编和主审公开出版的著作、教材331本,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39本。科研团队的壮大、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成果的积累为我院“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队伍结构不断完善、“双师素质”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投入400多万元用于优化教师学历、职称、双师结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学院现有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139人,博士8人,硕士71人;湖南省21世纪“121”人才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8名和农业部教学名师1名,建立了一支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培养建设了畜牧兽医、园艺、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4个省级优秀教师团队。从行业企业引进兼职教师207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

师比例达78.6%,形成了一支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五、就业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就业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全面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初步建立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院系共管,专兼结合,奖惩并举”的就业运行机制。形成了职业指导与教育、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新建就业基地400余个;重视职业指导,开发《全程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建立了一支专业性较强,能力较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和一支开拓性强的就业服务队伍;学院还新增了面向部队的就业渠道,是湖南省两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招士官定点院校之一。“十一五”期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六、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学院坚持为“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技能与岗位培训工作。建立了食品研究所、藤本研究所、兽医院、农机产品展示中心、艺园公司、广天公司等技术服务平台。拥有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省外派劳务培训、中职教师培训、芙蓉区创业培训基地等培训平台。

2008年7月,学院牵头组建了由40多家企业和职业院校组成的“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与集团成员湖南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联手打造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基地。

“十一五”期间,学院为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了急需人才2500多人,引进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和新技术25个,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项,培育优质果茶良种种苗2500万株。有十余项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年培训各类人员近万人次,年社会服务收入突破1000万元,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传承“修业”文化,突显文化特色,弘扬隆平精神 “十一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加强,顺利通过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合格评估,获文明高校称号,学院扩建校史馆、修订并出版了百年校史,修改校训、确立了办学宗旨和学院精神、开设修业讲坛等,传承“修业”文化。

2008年学院聘请袁隆平院士为名誉院长。将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精诚合作、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为内涵的“隆平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凸显“隆平精神”特色。

第二节 发展机遇

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湖南省委省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2010年5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明确了要“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有湖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温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二、国家的“三农”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十二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投入“三农”资金增幅达12.8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现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我省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其中许多具体任务与学院发展息息相关,为我院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三、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 《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设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20万人左右,2020年,达到141万人左右,每个行政村主要特

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农民培训与就业转移推进行动”的八大工程。其基本目标为:建设20个农业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实训基地,100个科教兴村示范村,培训新型农民50万人。《规划》还提出建设25个创新团队和100个区域试验站,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我省各级政府规划提出了农村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人才数量要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我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三节 主要挑战

一、基础设施尚未完全配套,建设资金缺口大 我院在高职院校规模扩张阶段,由于政府对高职基础建设的投入缺位和农业职业院校本身基础薄弱,办学经费不足,缺乏良好的经费投资渠道和政策支持,而学生与家长对学院基础建设、办学条件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使我院基础建设欠账较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我院建筑缺口面积达11万平米。“十二五”期间需要新增校舍建筑面积5-6万平米,体育中心、培训大楼、综合教学实训大楼等都需要建设,道路环境需要建设和美化。“十二五”期间,学院如何筹措建设资金,如何把握建设项目的投向、投序、投量,是重要挑战之一。

二、国家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对我院专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金融海啸以来,世界各国均认识到了实体经济的重要

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撑实体经济的计划。美国甚至把赶超中国实体经济作为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环境压力,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需求类型、数量和质量上产生了新的变化,新职业、新岗位由此产生。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如何适应这个由粗变精、由低变高、由松散型变集约型的转型变化,如何适应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建设需要,找好专业定位,形成专业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是我院“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学院是农业类的高职院校,目前农业类专业在校学生数量大约3000人,占湖南高职农业专业人数的70%左右,仍然是我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处于规模迅速扩张阶段,其它类专业人数迅猛增加,农业类专业难以做大,专业规模与专业特色的矛盾比较突出;教师科研经费不足,农业实用科研成果偏少;产学研结合不够,专业特色不太明显。目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面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而现实则呈现出第一产业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和断代性特征,同时亦处于农业经济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农业类专业如何抓住机遇,培育特色,确立竞争优势,是一重要挑战。

三、学校面临调整办学思路,转变发展模式的转型变化 面对学历教育招生生源逐步减少的趋势,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以及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越

来越激烈,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三大职能,从以前片面依赖人才培养的单一发展模式顺利转型,让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为学院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调整办学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为此,学院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拓展力度,2005年我院开始成立继续教育与培训的专门机构,2008年正式成立继续教育处,统筹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民技术培训和其它领域的相关培训教育工作。2010年实现培训总收入500万元。“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培训市场更广,培训质量要求更高,为我院的继续教育事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家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企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更需要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我院初步构建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国家与社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发展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第二章 目标与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实现高等教育三大

职能的协调发展。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为时养器,器为时用”的办学宗旨。积极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兴校和质量强校战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校企合作办学为主线,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湖南教育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节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学院将成为规划布局合理、设施设备较为完善,信息、交通便捷、环境优雅、管理科学的生态数字化校园;形成专业布局合理,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实训基地齐全,教学资源丰富的人才培养格局;建设一支数量恰当,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办学治校能力强,科学决策、战略规划、资源整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通过校企合作,力争成为省级中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技术研发、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心之一,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开发技术服务项目,制订职业培训与技术服务标准,改革培训与服务模式,加强培训与服务资源建设,实现技术服务和培训收入与全日制学费收入大体相当;传承修业文化,弘扬“隆平精神”,形成独特的生物机电校园文化。将学院建设成为能够很好地服务湖南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全国一流的农业类高职院校。

第三节 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以转变学院发展方式,促进三大职能协调发展为中心。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转型,高职院校三大职能的作用愈显突出,促进三大职能协调发展,是我院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和中心工作。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质量的办学思路;应用技术研究应当立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社会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应当立足于技术服务与职业培训;以达成促进文化传播,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的目标。

依靠两种力量:紧紧依靠政府(行业)力量和社会(企业)力量,优化办学环境,形成良好的外部发展合力。

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社会公益事业,其发展应当紧紧依靠政府和行业的力量。主动融入政府主导的农业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培训体系,融入职业教育改革潮流,在服务中争取支持,在支持中提升服务质量,是依靠政府(社会)的关键。

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高校实现三大职能的基本途径和根本要求。

形成三大思路:开放性办学,包容性发展,内生性创新。 开放性办学,应当通过广泛的交流,形成开放办学的理念,建立面向市场和国际的开放性办学体系。探索学分制改革,建立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走进企业,走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在一线找课程、找课题、找服务、找发展是开发办学的基本思路。树立国际视野,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理念,在国际舞台展示职业教育,是办一流高职学院应当确定的办学思路。开放性办学还应当建立开放的制度体系,营造开放的校园文化,形成开放的思想体系。

包容性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是使经济发展回归增长本意,即以人为本。包容性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保、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院应当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包容和积极的心态,紧紧围绕学院发展战略,协调各方力量,寻求发展机遇,掌握发展节奏,促进学院全面发展,使学院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实现学院科学可持续发展。

内生性创新,过去由于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高等教育成为稀缺资源,但随着高校扩招、生源下降,高等教育的外延优势不复存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基础比较薄弱、教育特色尚未完全形成的过程中,马上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抓住机遇,逐步形成学院的内生性创新优势,成为学院发展的关键。内生性创新应当逐步深化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手段创新和科技创新等,学院的关键是通过上述创新,激活学院自身的办学积极性,逐

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办学氛围,改革创新,引入市场机制,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领域开辟新的战场,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人翁作用,凝聚力量,挖掘潜力,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力。

第三章 项目及内容 第一节 专业建设

一、建设目标

专业总数稳定在40个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0人左右;完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对接的“种、养、加、机、贸”五大专业群布局,重点建设农林牧渔和制造两个大类专业,在园艺、种子、畜牧、食品、模具、机电、汽车专业中打造特色,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省内有优势的特色示范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二、建设思路

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深化内涵建设,“做精做强”现代农业类专业,“做大做活”非农类专业。以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强化课程与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进多元评价机制,积极推进特色示范专业建设。

三、主要工作

1.专业布局与特色专业建设

制定“系(部)”设置规则,动态调整“系(部)”设置。在现有专业大类的基础上,原则上不再新增专业大类。建立专业实时调整改造机制。重点进行专业优化与专业改造,专

业总数控制在40个左右,形成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特色专业布局。

在现有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4个省级精品专业的基础上,加强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按照分级分类建设的原则,确定畜牧兽医、园艺技术专业按照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标准进行建设,园林技术、食品检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按照省级特色专业标准进行建设,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旅游管理专业建成财经、计算机、人文类专业的领头专业。

建立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完善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项目管理、调控、评估制度,确保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湖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基础,积极探索成立以湖南省农业厅为主导,学院﹑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建立健全行业引领、多元投入、多维互动、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农业技术类专业重点深化与都市花乡、连维太农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共建花艺专业和蔬菜基地;制造类专业重点深化与长沙百通公司、省农机服务中心的合作,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畜牧兽医类专业突破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其它各类专业根据专业特

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从而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专业—产业(企业)—职业”三业联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深化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五环节、七学期,交替循环”,园艺技术专业“专业+公司+师生员工”,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双驱动、三三制,阶段循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朝修夕练,三训定点”,畜牧兽医专业“三边联动、工学交替”,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群+企业群+岗位群”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多样化。

大力推进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深入开展适合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借助职教新干线互动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模拟技术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中的作用,实现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探索并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机制。积极响应并扎实推进政府以技能抽查和技能竞赛为突破,企业以职业道德与基础能力为重点,社会以就业质量与水平为标准的监督评价体系,完善学院内部以过程控制为核心的监督评价体制。

3.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以广泛和深入的市场调研为基础,确定与调整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以主要岗位群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为导向,

综合生活服务设施 合计 生态数字化校园建设 2014-2015 1500 58698 100 800 2500 100 800 10000 2210 3000 2290 第三节 继续教育

一、建设目标

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继续教育队伍,“十二五”期末,职业培训年均达到10000人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人数保持3000人左右。到2015年,力争继续教育年度办学总收入与全日制学生学费收入大体相当。强化职业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资源建设、培训模式改革,拓宽继续教育渠道,在全省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二、建设思路

以“依托行业、面向区域,突出农业特色、实现多元发展”为继续教育的工作思路,以“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实现职前、职后教育有机衔接,走开放办学、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全力打造坚实的继续教育平台。

三、主要工作

1.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促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成立相对独立的继续教育学院。争取省农业厅的支持,组建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强化继续教育学院项目、资源、队伍的统筹力度,实行继续教育处、继续教育学院与培训中心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积极探索县院(校)合作、院校合作、校校合作等多渠道股份制的继续教育办学方式。

加强与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其它办学机构的合作。不断开拓培训市场,扩大影响力。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质量监控与绩效评价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激励教师积极承担继续教育工作任务。

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处的职能作用,建立科学化的培训管理体系,鼓励系(部)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探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形成由继续教育处、教务处、后勤处、计划财务处等相关部门以及各系(部)相互联动的协调运行机制,保障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2.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坚持全院教学资源统筹与共享,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整合学院各类资源,通过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各系部和相关管理部门发展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整体最大效益。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继续教育基础

培训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教室、教工宿舍、学生宿舍),以改、扩建为主,建设东湖校区培训基地,主要满足农业类职业技术人才培训的需要;建设培训大楼,满足开展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培训、企业在岗职工培训等需求,扩大继续教育影响,树立学院社会服务形象。

着力建设继续教育市场开拓、教育培训、教育管理三支队伍。培养一支有开拓精神、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开发人才

队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继续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培育一支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水平较高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

4.打造品牌,实施“一系一品”发展战略

根据专业特点,面向湖南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需要,开发具有市场适用性和竞争力的培训项目,重视从专业建设和科研创新成果中发掘可投入继续教育的资源,开展针对现代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农村技术骨干的继续教育培训,实施“一系一品”战略,逐步打造我院继续教育和高层次培训品牌。

5.加强职业培训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学院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省商务厅外派劳务基地和芙蓉区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依托专业建设成果,大力培养区域农业产业急需人才,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平台建设。围绕国家和湖南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完成年均培训规模10000人次以上。带领全省11个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发培训项目,制订培训标准,开展标准化培训,提高全省农民素质和产业工人水平。

第四节 队伍建设

一、建设目标

教职工总数控制在1000人左右,师生比控制在1:18以内。

调整教职工人员编制结构,压缩非教学人员岗位,增加教学科研岗位。“十二五”末期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60%;建立兼职教师库,聘用260名左右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

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率100%。45岁以下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比例达35%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达30%以上(不含高级讲师和高级政工师)。开拓教师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交流与培训的教师比例达30%以上;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00名,企业专家兼任的专业带头人50名;要求学院每个重点专业至少有两名以上教授。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

建立一支与学院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 二、建设思路

以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以建设“双师结构”队伍为核心,以“双师素质”培养为着力点,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教师参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开发、顶岗实践等途径,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学院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提升干部队伍领导能力和业务素质为目标,通过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选派管理干部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学历进修、业务培训、参观考察,逐步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工作 1.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政府引领、行业指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双师”教师合作培养体系,健全灵活有效的多方合作培养机制。

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建立干部选人用人机制。制定并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使用与培养、考核与评价三大制度,形成人事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完善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建立干部队伍锻炼提升机制,实行全员聘用(任)上岗制度;实行公示制、试用制、任期制,逐步建立起“能上能下”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行政督导和教学督导作用,加强督导考核工作,建立具有本院特色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2.师资建设

(1)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每年引进全日制硕士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丰富企业工作经历,且为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急需的骨干教师20名。

(2)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不断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每年至少培训12名青年骨干教师。争取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上的突破,建设3-4个省级教学团队,培养4-5名省(部)级教学名师。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3)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工程

“十二五”期间,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专业教师下企业、百名能工巧匠进校园,使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dt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