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历史小高考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3-06-05 00: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学业水平测试新考纲全面解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前2070;商:前1600;周:前1046:

(西周和东周:春秋和战国)

二、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功臣及前朝旧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分封的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

3. 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口。4.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5.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拱卫王室。6.分封制的影响:(1)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 扩大了周的统治疆域(3)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1.特点: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稳定统治秩序;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是维系分封的重要手段

巩固西周的统治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2013年新增)

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了解秦的统一:(公元前221,秦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皇帝制度

: 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 郡县制

.始皇帝的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三公的职责: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影响: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的独尊.

三、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特点: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2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

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批文件)——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影响: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宰相

枢密使----军事 三司使----财政

1.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

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3. 行省制度的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终由中央予以任命的选

官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是察举制的一种形式),但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

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3.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出现于隋,在唐得到完善。

影响①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统治;②将“天下英雄”诱入统治者的控制范围之中,

广纳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④明清时期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发展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彻底解决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明太祖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1. 作用: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

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有双重性的。

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封建的生产方式之上的,适应了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该制度也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使人民的处境不断恶化,并且该制度容易滋长腐败现象。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 农业: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新增)直辕犁 二牛一人犁耕法-汉 曲辕犁-唐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都江堰 郑国渠 筒车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北魏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时间:春秋战国(如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各诸候国改革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5.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 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冶金业:(1)战国时期:炼铁炼钢技术不断进步(淬火工艺),铁制农具和武器不断推广。。

(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A汉武帝时推铁业官营制度 B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C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水力鼓风(最著名的是东汉南阳13页)

纺织业

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技术提高,远销海外,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说

明当时的丝织业已经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陶瓷业:

1.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 2.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唐三彩.

4.宋代名窑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以烧制青花瓷而著称。景德镇是明清“瓷都”,有官窑,更有大量民窑

5.明宣德年间生产的青花瓷质量最佳,后来又烧制多种彩瓷,至清代康熙年间更烧制出珐琅彩,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年间达到顶峰。

三、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2013新增)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官营手工业有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在冶金、制瓷等,

一直领先于世界。

3.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地位。

六朝:城镇之外形成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唐: 1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2夜市繁荣。宋:“市”突破原有的“空间”(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上限制。商业活动已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杭州) .明清:苏州等。

明清:出现了会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徽商)出现

四、主要经济政策

1.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采取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主张以农为本,抑制工商业的活动。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例:商鞅变法)

2.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 积极:①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消极:①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海禁政策:指明清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原因:A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B从根本上看,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3. 影响:(1)短期看,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长期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止了中国和外界的交流,使中国不能够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儒学的创始人孔子

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 儒学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礼”;中庸。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后称“亚圣”)

1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2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3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1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2天人关系: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4主张“性恶论”。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思想,2把“道”作为世界的根本,3并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庄子提出“齐物”。

“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013新增)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2.提出“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1.原因:汉武帝时期,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地位独尊地位的措施: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地方各郡设学校。

3.影响:(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2)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3)消极: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提高到天理的高度,维护封建统治.

1.程颢、程颐(号称二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气论:万物由理、气构成,理先于气;修养论: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来认识理,追求“仁”;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政治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道统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5. 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1.宣扬 “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等;2.致良知;3.知行合一

积极:1.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2.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统儒学权威;提出“童心说” ,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摹古文风,提倡个性。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

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

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古代中国的科技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②影响: 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世界上最早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战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

②影响:A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B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3世纪传入欧洲③影响:促进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①发明过程A.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B.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汉字与书画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最终演变成五种主要字体,

即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文人画:发展历程:北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特点:①追求抒情写意;②创作上强调个性,体现画家的文化素养;

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人物:苏轼、黄维 三、文学成就

305

首诗歌。内容:分三部分,即风、雅、颂,其中最具价值的是风。 特点:四言为主。地位:①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②是儒家的经典;③奠定了中国文学 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色彩。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代表作:

《离骚》等

特点:①专重描述、文采华丽 ②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名人名作:①西汉:司马相如----《 》、《 》

②东汉:张衡

“诗仙”李白(701-762):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他的诗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

“诗圣”杜甫(712-770):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笼罩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代表作: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同上。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在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里,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京剧产生和发展历程

1.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 戏班子进京;2.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 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 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京剧;

3.同治、光绪 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一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了解黄海海战(2013年新增)

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随后,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二)反割台斗争1.起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意义:台湾军民的抗日沉重打击了日军,此后,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体现了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

(三)抗日战争

1.侵略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日本侵华战争开始。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37年,八一三事变,攻占上海。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中国市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2屠杀式的惨案、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3(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建立的过程:A.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B.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C.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

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4

(1)凇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太原会战(共产党领导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3)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4)武汉会战、(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5)枣宜会战(44年,张自忠壮烈牺牲)。

5

(1)洛川会议: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2)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共的威望,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6

(1)原因: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2)意义: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见教材)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共同作用的产物。

年,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中心:解决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内容:1.土地分配: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是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产品分配:方法是余粮归圣库。评价:1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实现平均主义是空想。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1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2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

切的愿望和要求;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

施行。

二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1894年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目的: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2)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4)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机关报是《民报》。

(5)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中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6)三民主义:

①.含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

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②.意义:A.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B.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③.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3

1911年10月10日。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

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4南京;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政权掌握在革命派手中,颁布的法令措施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

5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②性质及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

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的发展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短暂春天)④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说明资产阶级不能担当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1919.6初开

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②主要内容:A.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B.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党内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基础:新三民主义(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3)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①内容:

民族主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还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②作用: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对象:吴、孙、张、三大军阀。意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5)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

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27-37)

1927年8月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年,毛泽东,失败后,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A.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各地共产党斗争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

D.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①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②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③长征意义:A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C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D长征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①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解放战争:(45-49)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2)战略决战: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义:

①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④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曲折历程:

甲午战后到一战爆发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或第一个高潮(1895-1912)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12--1919) 春

抗战前夕民族工业迅速发展(27-36) 夏

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沉重打击(37-45) 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46-49) 冬

新中国建立初期(1950—1952年),新的生机

三大改造时期(1953-956年),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近代的含义是采用机器化生产方式)

2.著名的企业:A、1866年,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B、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原因: 1帝国主义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2实业救国的热潮推动;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领导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1.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A.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B.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D.兴办实业热潮的推动E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2.影响①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②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始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1.原因:(1)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A.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 实施法币政策的,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

)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等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原因 1.战争破坏;2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3.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4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1.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3. 官僚资本的压迫 4.繁重的捐税负担 5.法币政策带来的影响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新增)

1.经济方面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治方面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推动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3.思想方面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一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1)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2)客观条件的限制,主张未能实现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结果: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战争的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1.背景: 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五、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1

2

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也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史实:五四前: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在中国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方式)

一. 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A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B 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作用:代行人大职权

(2)开国大典。1949.10.1.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1.建立:A.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起着代行人大职权的作用

B.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职能是政治协

商,民主监督。

2.发展: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1.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3.过程: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划

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5.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④确立:1984

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收回香港的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2月20日)

意义:①洗雪了百年耻辱。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

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的反华势力的干涉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013年新增)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 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成就:

A 1953年,周恩来就西藏问题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

B 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一致确认

C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精神)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重大成就

1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史实: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①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

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

③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史实: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倡议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

在国际事务发挥着独特地建设性作用

2.上海合作组织:(开创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53年起,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途径:农业、手工业: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

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方针)

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

是继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第三次历史巨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业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3.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

中心环节: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1.史实:

A.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

B.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D.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

特点: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内容: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了解)

C.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南方谈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框架.

3.97年,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

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

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2.评价:进步性: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1.基本内容:

民族主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还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2.作用: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dq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