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络学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04 08: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网络学习资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缺点及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是无需质疑的。但是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优点也一定有缺点,下面我就自己在“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丰富了学生感知数学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近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多样化,使老师对课堂驾驭相对容易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 但是老师备课时间增加,从信息的收集、教学模式的设计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特别是象我们农村中学,老师队伍缺泛,老师课业负担重,这个矛盾犹为突出。

2、 多媒体的应用一方面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内容或学生相对难理解的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的优点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资源共享的方法,以各学科组为单位成立研发小组,每个同学科老师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共同开发。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多媒体课件使老师免去了许多板书,使课堂结构也更紧凑。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扩大了教师与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优化教育软件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行的环境。 但是课堂内容一多,就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同学们抓不住课堂的重点,顾此失彼。网络上除了有大量有用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的对广大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不管怎样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有益的。只要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注意有关问题想出补救的办法,一定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而且,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大胆去实践,认真地探索,找到最它们之间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多维的感官刺激,改变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等,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很受师生的欢迎。

但是它同样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多媒体像电影一样,一闪即过,知识点没有特别突出,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没有学生思想的形成过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学画面;加之如果平时不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再加上教师制作课件和使用设备的水平有限等原因,也会使多媒体教学达不到预期的

1

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硬件设施和软件内容着手来解决。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培训,包括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教学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原则,课件的制作,正确处理人、机和软件的关系,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另一方面,需要广大的软件制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努力编制出更多的优秀CAI课件,让计算机承担起部分教师的工作,令教师集中精力处理更为重要的工作。2.采取弥补多媒体授课缺陷的有效措施。采用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每个界面所包含的内容一闪而过,学生不好记笔记。在上课前可以将电子教案以讲义的形势打印给每个学生,一是要求他们课前预习,二是让他们课后及时补充笔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根据教学规律,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手段,都不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消化所有的教学内容,需要课后复习、做练习。由于学生手中有讲义,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复习当天的授课内容,增强教学的互动性。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我们还可以将当天的授课内容及时发布在网上,供学生复习采用。3.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以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综合考虑好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组合功能,灵活地调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强化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对于惰性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来正确引导或“强迫学习”,比如可在课件中设计自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做题,并马上得知自己的分数。 总之,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要求新时代的老师跟上时代的步伐,紧紧围绕教学改革,创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但绝对不能忽视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更快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

2

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3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

4

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5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

6

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2.2.2 “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符号、事实性知识和语义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知识教学对信息资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⑴符号、事实性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多重信息刺激编码”的教学环境,或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如,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要获得“语感”能力,学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义的生活经验图式,需要在语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法。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同化新知识的语言图式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提供可控制的语言情感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反应的机会和进行反应的充分时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情境交际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7

⑵语义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现先行组织者等,有效促进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和选择性比较等精加工能力的发展。如,语文学习就是要“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在阅读理解的认识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文章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进行联想,提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经验,对这些文字符号赋予意义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学生未曾感知过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同化点;倘若学生虽有所感知却未仔细思考,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情境材料,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

⑶范型识别技能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语义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条件是,知识正例中的无关特征要有变化,这些变式性的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概括;在正例之后紧接着呈现反例有助于分化。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正例的多种变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质特性,呈现专家解题时的思维操作过程,以如果/然后的外显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范型识别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程序操作”的自动化水平,而在于“模式识别”。课堂教学无需题海战术,而重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概括,学会识别模式。以初三数学为例,《代数》部分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内容、《几何》部分关于圆的有关知识等,都是比较重点且难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⑷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能提供大量生动直观的认识活动情境,可控制地突出策略知识中的关键特征,为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概括出策略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上海市卢湾中学平智炜老师在教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研究中总结出描写的基本规律。如,①课件展示校园风景和学生《初春的校园》两篇习作,让学生辨析哪篇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二篇好,因为抓住了校园中富有特色的景物。②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散文《春》,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③课件显示两个瀑布的自然景物;一个流水窄小,落差大,可以听到淙淙的水声;另一个水流宽大,落差小,可以听到轰鸣的水声。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

8

描写。④师生共同回忆前面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归纳出景物描写的策略:调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2.3.1 回归“文本”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3.2 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教学的科学性在于预设性,即按照教学规律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艺术性在于生成性,即师生、生生之间由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产物。它是教师教育机制的表现,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体现。虽然技术型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

9

2.3.3 “思维导图”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课本文字、教参题解、备课的流程图以文字稿的方式直接搬到屏幕上,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功能优势。“思维导图”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式,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以显性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思考和交流。“思维导图”通常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①显化思维过程。②强化理解。③整合新知识。④识别错误。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4.1 信息技术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2.4.2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10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

11

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4.3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作用是开展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活动。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如用Word做的语文小报、用Excel做的统计报表、用窗口画板做的画图、用PowerPoint做的演示文稿、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VB设计的小游戏、用Frontpage制作的主页等。

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建构和交流知识,主要以协作工作、参与多样学习和反思性思考为主。电子作品创作有助于激励学生协作学习,学会合作的技巧,明白团队工作的价值。电子作品创作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

12

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3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老师在欣赏和崇拜信息技术的同时,忘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学习到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所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依据上面论述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科学的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认真地选择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的实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方法一:贯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方法。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本教案相比较不是简单化了,而是更加复杂化了。比如,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教师只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及文字布局;而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文字方面,还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因素的考虑,还要考虑背景、色调、布局及整体设计等。所以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要求教师除了熟悉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音乐、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能够综合运用它们,设计出来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但要有教育性、科学性的关键性特点,还要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陪衬和烘托。因此,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当及产生的一些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必须贯通教学设计的思想,以避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有肉不吃豆腐”、“血不溶于水”等错误认识。

方法二:科学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重点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

13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是涉及师生的活动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因素。首先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考察,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这个过程要是一个合理完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整个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确定需要用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以形成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再通过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加上宏观的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就不会以点代面,片面化进入误区,而是要把重心放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的整体优化上。比如,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要规范、大小要适中、色彩搭配要合理、布局要整齐等;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处理恰当;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画面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符合影视语言的规律;使用的动画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动画,而不是为动画而动画。

方法三:依据学科特点,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也不同。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这就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实现具体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挖掘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特点,探究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都是一种模式:演示、讲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更多的要注重操作和互动,依据具体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实验类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具体的应用形式来说都应该有自己的突出点和特色,而不是大一统的思想和方法覆盖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学。

方法四: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对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设计的评价,遵照客观事实,按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原则进行评价,有助于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使自己的设计更趋于完善。其次是对信息技术教学使用过程的评价,使用前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诊断性评

14

价;使用过程中,对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顺序的先后、使用的具体方式等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用后,要对使用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是作业和考试,即主要是在课堂之外的,课内也有,但一般用于鼓励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适时的,既有教师的通过观察了解课堂情况进行评价,也有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本身设计的各种测试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硬件控制系统对学生的参与和反映等方便进行适时评价和客观分析。这样有助于教师获取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从形式、内容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点和掌握学生的需要点,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修改和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使其更适合于教学,更符合教学,更能提高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是无需质疑的。但是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优点也一定有缺点,下面我就自己在“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丰富了学生感知数学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近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多样化,使老师对课堂驾驭相对容易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 但是老师备课时间增加,从信息的收集、教学模式的设计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特别是象我们农村中学,老师队伍缺泛,老师课业负担重,这个矛盾犹为突出。

2、 多媒体的应用一方面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内容或学生相对难理解的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的优点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资源共享的方法,以各学科组为单位成立研发小组,每个同学科老师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共同开发。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多媒体课件使老师免去了许多板书,使课堂结构也更紧凑。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扩大了教师与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优化教育软件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行的环境。 但是课堂内容一多,就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同学们抓不住课堂的重点,顾此失彼。网络上除了有大量有用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的对广大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不管怎样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有益的。只要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注意有关问题想出补救的办法,一定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而且,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大胆去实践,认真地探索,找到最它们之间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5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更何况处于时代浪潮潮头的教育领域。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级各类学校都已经组建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已经逐步走进了课堂,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是无需质疑的。但是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优点也一定有缺点,下面我就自己在“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作个对比:

一、优缺点及解决方法一

优点一: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丰富了学生感知数学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近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多样化,使老师对课堂驾驭相对容易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

缺点:各老师备课时间增加,从信息的收集、教学模式的设计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特别是象我们农村中学,老师队伍缺泛,老师课业负担重,这个矛盾犹为突出。

解决方法:一方面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内容或学生相对难理解的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的优点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资源共享的方法,以各学科组为单位成立研发小组,每个同学科老师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共同开发。

二、优缺点及解决方法二

16

优点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多媒体课件使老师免去了许多板书,使课堂结构也更紧凑。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扩大了教师与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优化教育软件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行的环境。

缺点:课堂内容一多,就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同学们抓不住课堂的重点,顾此失彼。网络上除了有大量有用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的对广大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老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从《课标》实际要求出发,不要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学生,必经有的放矢,有取有舍。同时老师们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同学们积极抵制有可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传播的有害信息。

三、优缺点及解决方法三

优点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过去常规手段教学中难以开发和表现的物理现象和较复杂的逻辑关系、较难建立起的时空关系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展示和交互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现象极其相似的二维、三维动画和声音,以及对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虚拟,使学习者很方便地走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缺点:多媒体动画演示课件,毕竟是通过人为制作的,有时同学们会怀疑其演示的真实性,有些规律或结论有强加给学生之嫌。

解决方法:在演示实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在判断演示内容的真实性进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判断。并且如果有条件,尽量使用实物演示,切不可因为实物演示麻烦甚至有时效果不明显而放弃实物演示,还要多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操作中来。

四、优缺点及解决方法四

17

优点四:因为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前已经制作好了,课堂教学组织是按课件中的流程一步步走下去,这样使一节课条理清楚,结构紧凑,有利于掌握教学和学习进度。

缺点:正因为教学流程课前已经确定,所以课堂上就缺泛一些灵活性。如某一例题,课件中是按一种方法给出了答案,而学生在课件上找到了另一种解题思路。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

解决方法:不要局现于课件。当课堂有有同学提出课件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必要时可使用板书来加以补充,不要怕破坏了一节课的完整性。同时老师们也要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参与性。

五、优缺点及解决方法五

优点五: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给同学们以视觉享受,渗透了美感教育。

缺点: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有时同学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到对多媒体画面的欣赏而忽略了画面中的主题。

解决方法:不要过于追求课件的美观,要注重其实用性。特别是在课件的切换、按钮事件等环节中不要插入声音效果,多余的声音更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管怎样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有益的。只要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注意有关问题想出补救的办法,一定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而且,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大胆去实践,认真地探索,找到最它们之间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时代

18

发展的需要。

一、信息化资源利用 与 传统教学手段

信息化资源利用 传统教学手段 整合 长期以来,随着学校对信息化资源的投入的加大,信息化的设备、工具以及数字化教育信息的使用在教师中已经相当普及,绝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的运用和掌握信息化设备,充分发挥了信息化资源的特点,为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看到积极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个别教师片面追求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为“技术”而“技术”,出现了泛用、滥用、无效使用信息化资源的现象,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例如:实验、教具、挂图、演示、教师教授技巧的作用以及师生情感交流的优势,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信息化资源的运用情况及现状

(一)教师中存在着滥用、泛用、不恰当使用信息化资源的现象。 一是个别教师对运用信息化资源认识还不到位,他们认为运用信息化资源无所不能,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已经泛滥成灾;二是个别教师在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运用信息化资源,课堂上声光电各显神通,学生却头晕眼花;三是个别教师不会恰当的选择使用的时机,使得使用信息化设备没有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课堂中存在着实验、操作虚拟化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一是个别教师用夸大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取代学生的动手操作,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二是个别教师用多媒体实验操作演示取代学生的实验过程,教师俨然成了课堂上的放映员,学生变成了记录员,学生的学习过程被信息化资源包办代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尝试对教师运用信息化资源情况重新定位,并寻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把课堂从信息化资源的手中还给学生,把积极有效的实践操作还给孩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化资源利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的优势

教师在课堂中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传统教学手段例如实验、教具、演示、教师讲授以及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都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信息化资源所难以替代的。因此,将信息化资

19

源的运用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二者的有效整合有以下优势。

(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个别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资源时会大量使用多媒体视频,过度充斥学生的感官,变新课改摒弃的教师灌输为多媒体灌输,大量占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多媒体视频取代了教师的作用,无效占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教学效率低下。有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就是解决信息化资源运用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教师该用实物展示的就坚决不用信息化设备;教师能在课堂中通过讲解解决的问题就坚决不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二者有效补充,从而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对课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电子白板、交互式触摸屏等设备的使用极大的丰富了课堂的资源,但很多教学环节的不当使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剥夺了学生思维的过程,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有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可以较好的把握彼此的优势,在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信息化教学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好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信息化资源使用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信息化资源使用时间(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使用信息化资源时,在“教”中的主体地位要突出,而不能以“机”取而代之。课件的演示不能代替老师的讲解,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组织、正确引导、相机点拨,而不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让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表达。如果老师被信息化资源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二)正确把握教师的作用,是实现二者整合的关键

20

在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中的首席”的关系,要正确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组织、讲解、示范、引领作用,决不能让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取代的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课堂中要发挥教师不可代替的作用,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的集中体现,教师板书的内容一般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用PPT代替教师板书,实际上就是过于放大了信息化资源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重要性的体现。 (三)正确把握不同学科特点是实现二者整合的切入点

小学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且每门课程都有其特点,不同学科有其相同点也有其不同点,相同学科在运用信息化资源时具有通用性,以便寻找二者整合的突破口。

(四)正确把握不同课型的特点是实现二者整合的好途径

根据不同教学课型,有侧重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新授课,教师可以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同优势,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既能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又能很生动且较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复习课,教师可以发挥信息化资源教学知识容量大,可以重复回放的优势,系统的展现章节结构,巩固章节知识,完成复习教学任务,满足拓展提高学习和补充学习的需要。 辅导课,教师可以发挥信息化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优势,打破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局限,通过教学设计,提供多套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充分实现分层教学, 探究课,教师可以发挥信息化资源的互动优势,促进探究式学习。相对传统教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 3、实现信息化资源利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

要围绕高效课堂展开 从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到教师泛用信息化资源,再到教师理性的运用信息化资源,我们对信息化资源的合理运用的认识逐步清晰明确,不管教师使用怎样的信息化资源,也不管教师运用怎样的信息化技术,掌握技术的始终是教师,教师才是课堂的控制者,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应该遵循教学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我们探索的信息化资源利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就是围绕提高课堂效率展开的,只有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最终才能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21

4、实现信息化资源利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

要把传统教学手段用的更扎实、更有效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高质量的讲解、有针对性的演示、恰当的教学挂图出示、巧妙的指导都是比不可少的,传统教学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而在我们的课堂中,个别教师课堂语言冗长不简洁;教学方法单一没变化;教师讲解啰嗦抓不住关键;师生互动只关注结果没有课堂生成等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中依然存在,因此,二者结合,首先要把传统教学手段用好、用扎实,用到位、用得更有效。 (二)对信息化资源利用与传统教学手段整合的思考

一是实现信息化资源有效利用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教师通过运用、实践、反思,并尝试到最终的效果,才能从教师内心激发起使用的动机,使教师最终变被动的学校要求运用为自发的使用信息化资源。

二是实现信息化资源利用和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对教师的挖掘处理教材和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对教材挖不透、吃不准,把握不好运用信息化资源的时机,“整合”就无从谈起了。

三是把教师运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和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结合起来,例如开展“新时期教师基本功比赛”即:电子白板使用竞赛、课件制作比赛、朗读比赛、三笔字比赛,以赛促用,切实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 四是实现信息化资源利用和传统教学手段整合对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相对较弱,我校尝试采用“青蓝结对”、“新老搭配”、“组内资源共享”等方式,发挥教研组年轻教师的作用,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共同推进的目的。 五是正确处理运用信息化资源和把握学科本位的关系。教师要准确把握各学科的特点,切不可用信息化资源充斥了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堂调控、灵活应变,全面凸显本学科的教学特点。

《孔子学琴》教学反思

22

《孔子学琴》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文章语言朴实简练、人物形象鲜明,课文通过具体描述孔子学琴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生动的表现了孔子顽强进取、追求卓越的艺术形象。文章还通过描写师襄听琴的动作、语言、神态,从侧面表现出孔子纯熟的琴艺。

课前可以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关于孔子的资料,解决文中不懂的词语,熟读课文。学生们认真完成了这三项作业。课一开始,我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孔子的资料,展示他们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出示我所查阅的资料并请同学大声朗读。

接着,可以出示了文中的词语,让学生开火车朗读。然后出示了朗读课文的要求: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你的朗读说一说孔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回答了这些问题,概括了文章的主题。语文的模式不外乎朗读感悟,用一个问题穿插文章的主线,最后升华主题。我在教学中出示的问题是:阅读课文,了解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感悟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真是一针见血,学生立刻按老师的问题感悟课文的内容,抓住了重点去理解,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我带领孩子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教会了孩子们理解词语的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在读中悟,感悟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所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1.教育信息的处理、传播及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媒体化、传输网络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2.教材形态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三者构成了相互交*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

23

用于教学之中。

3.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文本不仅印刷在书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盘上,学生不仅能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同时也能听到相应的声音、看到相应的画面,实现了以多媒体力核心的组合教学环境。 4.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1) 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考学习资料,采用“解决问题式”、“分组讨论法”等教法及学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 (2) 教学资料共享化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师生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 (3) 教学形式开发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力。 (4) 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在的教育观念要求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去发现知识,去领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

24

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5) 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师生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资料、交流心得、研讨问题。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的,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 我觉得张老师应该这样做。

1. 教学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5

2. 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脚和思维! 3. 有学生单方面的进步到多方面的进步。 4. 多媒体信息展示,交流。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其主动的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

要想做到上述几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设计。(1、.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4、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实施方案后进行课例分析,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评价!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拥有幸福感。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使我懂得了怎样备好、上好、评好一节课;对怎样成长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有了具体的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支撑,是传统教学焕发了青春,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课堂讲授性和网上学习型),实现了研究性学习,并凸显了协作学习和教师引领的重要性。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的,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 我觉得张老师应该这样做。

1. 教学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 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脚和思维! 3. 有学生单方面的进步到多方面的进步。 4. 多媒体信息展示,交流。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其主动的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

要想做到上述几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设计。(1、.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4、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实施方案后进行课例分析,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评价!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拥有幸福感。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使我懂得了怎样备好、上好、评好一节课;对怎样成长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有了具体的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支撑,是传统教学焕发了青春,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课堂讲授性和网上学习型),实现了研究性学习,并凸显了协作学习和教师引领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思品教师的青睐。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品课上始终演泽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思维。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谈谈自己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了生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八年级《人之根本-诚信》一课的开始,让学生欣赏《狼来了》的画面,看

26

后请学生讨论:天真的牧童在山坡上焦急地呼喊“狼来了”,为什么山坡下的人听到后不去求助?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继而提示课题。以“趣”引路,学生的学习欲望就空前高涨。在学生热烈交流中明白了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

再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生活的变迁》时,首先播放《越来越好》这首歌,歌词直观反映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扣主题。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课堂一开始学生就兴趣高涨,有话可说。

二、激发道德情感,提升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直观方式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教学《走近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再出示几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画面中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中用MTV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可谓情到深处,一触继发。

再比如学习七年级下册《国家的变化》时,运用多媒体展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思品课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讲授八年级《面对挫折》时,为了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我播放“中国达人秀”的无臂钢琴诗人刘伟,学生看到刘伟在遭遇不幸后的顽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并能弹奏优美的乐曲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全神贯注,被他的精神所折服、深深打动着。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让同学欣赏了一段flash。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生活污水、工业用水的肆意排放,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家园被毁、亲人离去??,通过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渗透时政热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思品是一门与时政紧密相连的学科,要求青少年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将最新时政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在上九年级《依法治国》时,我结合今年两会的精神用图片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结合两会中的重点内容“反腐倡廉”给学生展示一系列“打虎拍蝇”的漫画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明确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因素,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态下,在令人信服的实事中,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对提高思品教学实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灵活运用,切勿盲目滥用,以致弄巧成拙。因此,在思品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在各教学环节中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能激发学

27

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强化内容、提高觉悟,加深印象,使思品课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达到思品教学目的。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db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