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现状及解决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16 14: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现状及解决对策

摘要: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且发展趋势日益严重,事关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权益、政府公信、企业形象、经济发展等问题。对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预防与解决,从根源上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环境污染 群体性事件 政府 矛盾 前言:

7月2日,四川省什邡市市民因担心市内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陆续到什邡市委、市政府门口聚集,反对钼铜项目建设。

7月28日,江苏南通启东民众上街反对制纸企业污水排海工程。同日,江苏南通市政府发布消息称,永久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

10月中旬,因担心京沈高铁会带来电磁辐射和噪音污染,设计方案中高铁沿线的国美第一城、华纺易城等6个小区居民联名签字,发起抗议活动,抗议高铁经过家门口。

10月22日,宁波镇海湾塘等村数百名村民,以该市一化工企业(PX项目)距离村庄太近为由,到区政府集体上访,并围堵了城区一交通路口,造成群体性事件。。。。。。

短短的四个月中,就发生了4起影响较大的涉及环境问题的群体性事件。使得这一问题受到政府、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在12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月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中也指出:现阶段中国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时期,且社会矛盾多样而复杂。而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以征地拆迁冲突、环境污染冲突和劳动争议为主。对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的分析表明,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一半左右,环境污染和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30%左右,其他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20%左右。

正文:

一、概念:

群体性事件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由众多人员参与的,可能会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群体性事件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等。

其中,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递增迅速, 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上文提及的几个事件,均为典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

二、原因

从我国多起群体性环境事件来看,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般都有一个矛盾长期积累过程。事故发生地政府是片面追求GDP,忽视环境保护。致使当地环境污染情况不断恶化, 居民的生活环境、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侵害;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群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新的诱因。居民在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大都经历合理诉求、理性维权的过程,但这些诉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合法环境权益没有得到满足,加之受少数不法分子的煽动影响,很容易以环境保护这一“公共产品”作为诱因而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其发生又有着历史和社会矛盾内在变化的本质因素,有着深刻的基础性、社会性、结构性根源,例如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博弈,区域利益的分配等。

三、影响:

1.影响社会稳定。当前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事件的发生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政府的控制。事实上,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仍然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补偿和基本的生存环境。但是往往由于一些“非直接利益者” 的卷入,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可能导致相应问题政治化,由环境群体性事件演变成政治事件,这严重地破坏社会稳定。

2.引起政府信任危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民众能够对政府的不信任,而事件发生后则会更将影响到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尤其是在事件没有得到合理处理的时候,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可能采取激烈的措施。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后, 群众很容易被诱导进而相信政府在充当企业后台, 转而不相信政府,甚至发生冲击政府机关的恶劣事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政府的信任受到了严厉的考验,尤其是事件发生后,政府必须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使群众相信政府, 以免造成群众的心理恶性循环,避免导致下一轮矛盾的爆发。

2.破坏经济建设环境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其他企业可能认为当地政府管理不力或认为当地群众民风彪悍,影响企业到当地的投资信心。一旦某地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可能在这个区域的其他地方也会引起新一轮的环境污染恐慌,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环境投诉和冲突事件。这使得该区域在一些正常项

目的建设时,也可能受到当地群众的阻挠。

四、解决对策

十八大新闻中心11月12日举办记者招待会,十八大代表、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就如何防止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谈到:

“要从四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第一,加强依法环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第二,大力推进信息公开,把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信息全部公开。第三,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力度,在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上下功夫。第四,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价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

而具体到地方政府工作上来说,又可以具体到以下八点:

1.着眼制度建设,健全环保长效机制。防范环境事件的发生,要从全局上解决问题,需要创造出常规化的、更为系统的制度,如建立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立有效的环保后督察制度。同时对于干部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把“绿色GDP”、“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纳入考核体系。政府应该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各级部门与企业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在开发过程中,严格落实,丰态补偿机制。加强国家与地方的环保制度建设,从而建立一个良好、健康、有序的环保长效机制。

2.加强环境风险排查。加强对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有利于将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概率降低,也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能使管理部门加强对风险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也能使企业自身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各级政府要严格贯彻落实风险预防政策与要求。

3.加强环境监测。加强常规的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地发现环境风险并排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些特殊的企业,有目的性的环境监测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的产生。

4.强化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在环境事件发生时,各级政府及时、准确的应对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于环境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环境事件,各地政府应该有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在处理环境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应该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开正的原则,在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要努力维护好社会稳定与和谐。处理环境事件的难度在于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责权不明,很难使事件得到及时圆满地处

理。所以须对现行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职能职责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5.做好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治理工作。环境污染发生后,对于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将直接关系到群体性事件的平息。污染发生后,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修复被污染的环境。对于已经毒害到当地居民人体健康的, 应该组织环保部门、医疗机构等部门对居民进行对应的污染物排查,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污染企业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整改、关停或转移。很多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不是短时间的,其周期很长,这就要求政府与企业。。起成立相关的处理小组,长期跟踪服务,直到事件得到圆满处理。

6.指导企业购买环境风险责任险。企业购买环境风险责任险,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 也使受影响公民的权利更容易得到保障。

7.构建保障体系,增强农村环保后劲。环保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也是降低环境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家与地方政府应重点指导,加大投入,加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环保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管理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政府与企业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当前农村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容易忽视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当前的重污染企业越来越多地选址在农村。所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措施。

8.加强公众参与。公众有知情权,政府、企、 和环评单位有义务让群众了解项目和区域的环境问题,从而让公众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对于公众的意见,要严谨、实事求是地对待,不能规避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意见。建设方和当地政府也应该合理、准确地回答公众关于环境问题的提问,让公众明确将来的环境问题,享受到环境知情权。但是我国环境公众参与的力度还不够,这与环保制度、公众的环保意识、环评单位的公众参与调查方式、政府的信息官传等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d1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