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之水,润泽数学课堂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4 0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引“生活”之水,润泽数学课堂

【摘要】新课标强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 让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

【关键词】“生活”之水 数学概念 计算教学 数量关系 一、创设生活情境,呈现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水平,而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一个与直接、感性的经验相联系的认知过程,绝不能靠简单的传递及直接灌输来实现。因此,教师应抓住概念的原型,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从而内化成概念,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书中的定义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他们虽然对于“空间”一词尤为抽象,但他们从《乌鸦喝水》故事中已经了解过类似的事件,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把这个情节作为教学《体积》的新载体。

片断:

师:请同学们看动画,乌鸦是怎样喝到瓶子里的水?

生:乌鸦向瓶子里面投入石头,水上升,因此乌鸦就能喝到水 师:那你知道瓶子里的水怎么会升高的?(小组讨论) 生:因为石头放进水里了,占了一定的地方,所以水面会上升。

师:棒极了,我们把石头所占的地方,叫做“空间”。如果老师继续向瓶里放石头,石头所占的空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的水杯和少量石头,让一个同学上台模拟表演乌鸦想办法喝水的过程。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随着石头的增加,它们所占的空间也从小变大,水面不断上升。

师:也就是说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之分,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通过创设让学生体验“乌鸦喝水”的生活情境,使他们对“体积”的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突破概念教学的沉闷,学生学得兴奋,学得轻松。

还有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验“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想把一块正方形农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 ,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 。老三分到了这块的 。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和老三就大吵起来。

师:(欣赏后)同学们,你知道这三人究竟谁分得最多? 生1:老三分的最多。 生2:他们一样多。 ??

师:唉,我们也争吵起来,那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扮演老爷爷,其他三人扮演儿子,并拿出三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他们所分得的分数。

(老大) (老二) (老三)

122448

师:比较一下它们阴影部分的大小,结果怎样? 生: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师:现在它们的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 生:三个分数相等。( = = )

(从而较好地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教学中,所创设“老爷爷分地”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

从以上二个课例可以看出,如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将会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学生在思想上也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同时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意识,使学生初步领悟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联系生活经验,突破计算教学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整个小学阶段都贯穿着计算的教学。但是,由于计算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无味等原因,使学生见而生“厌”,久而久之还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为此,教学时必须把计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计算题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趣、算得开心。

在一年级的计算中,对于10以内的加法,如3+5=?学生可使用“点数”和“接着数”等方法进行计算的,但对于计算20以内加减法,学生将要用到更快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它对于是小学生来说,

122448

是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探索,将会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内容,学生也会较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因此我在“8加几”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运动会即将开始啦,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搬来了一些饮料,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箱内有9盒,箱外有4盒

师: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盒?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那究竟9+4等于多少呢,老师这里也一些饮料,谁上来摆一摆,数一数? 可能出现:

生1:我是一盒一盒地数,1,2,3,。。。,12,13,一共有13盒。

生2:从图中发现,箱内有9盒,我从9起再往下数,数出结果:“9、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3:由于箱内有9盒,我把外面的1盒放入箱中,凑成10盒,所以10+3=13”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那么你们能用小棒代替它摆一摆吗?(想)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里有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外有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9根小棒再加上几根就凑成10根?(1根),这1根从哪里来?(4根),那么4根拿走1根,还剩下多少根(3根),10根与剩下3根合起来是多少根?(13根),所以9+4=13

教师巧妙地把计算教学与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摸拟“数饮料”的方法,学会运用“凑十法”进行简单的计算,不但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而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加法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还有,在教学《小括号的计算》时,我们也可以把有关计算顺序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设计成:“小丽与小军一起做红花,他们每天都要做2小时。小丽每小时做70朵,小军每小时比她多做20朵,问小军一天做了多少朵?

片断:

师:根据题意你们会列式吗? 生:70+20×2。

师:你们觉得对吗?(学生讨论)

生1:我发现这道算式是先算乘法,但根据情况必须要先算“小军每小时做的红花数量,即70+20。 师:我们一起看回刚刚所列的算式:70+20×2,我们怎样才能先算70+20。 (学生讨论)

生:我们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70+20。

可见,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带领下,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感受了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了小括号的作用,这样大大超过只能通过机械模仿例题来掌握计算的方法。

总之,计算教学不是凭借反复机械的练习,而是凭借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赋枯燥的数字以生

1 3 10

师根据口述并板书:

9 + 4 = 13

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领悟计算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并在教师的多种方法的引导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计算方法,使自己的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三、借助生活原型,理解数量关系

在小学阶段,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在学习应用题时不善于从上下文中全面分析数量关系,只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抽象的逻辑性,而应该根据题目中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生活原型,并借助它把抽象的应用题用生动、熟悉、具体的感性材料表现出来,便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于“单价×数量=总价”这种数量关系,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大多数小学生都与父母去过购物,在此过程中,却较少地了解过清单上的总价是怎么计算出来,于是我们它带到课堂上,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片断:

师:上一次让同学们回家收集了商店购物结算时的清单,你们带来了吗? (带来啦!) 师:谁上来展示一下

师:唉,这位同学买了许多东西,请同学们观察最后一种物品,并想一想道这里的“2”表示什么吗? 生:所购买的数量 师:0.50元表示什么呢?

生:每包蟹味酥的价格0.50元(单价) 师:那么1.00元,又表示的什么呢? 生:购买这种物品要付1.00元(总价)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在清单上找到了数量、单价、总价,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小组讨论)

生: “单价×数量=总价”

师: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知识,算一算手中清单的总价是否正确。

一张简单的结算清单,却让学生理解了 “单价×数量=总价”这种复杂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枯燥的数学公式,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也碰到类似的状况:他们对于“一共,还剩多少”,等生活问题,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可是上升到“知道总共的,求其中的某一部分”是用减法计算,这样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这时我们也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建立了用减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我们有13人在玩捉迷藏 图

师:请看,这些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生:他们在玩捉迷藏

师:从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13个同学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了几个?

师:你们在生活中都玩过这个游戏,现在能帮他们算一算藏了几个人吗? (同桌讨论)

可能出现:

生1:要想算出藏起来多少人,需要从13人中减去6人,剩下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是13-6=7。 生2:13-6-7,算式中13表示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表示找人的6个人,所以13-6=7,这里的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游戏的过程中,已经提升了对减法的认识,从“拿走了,剩下的”到“已知一共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学生既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可见,借助生活原型的应用题教学,大大转变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并将缺少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有助于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抽离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激发他们解答应用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具有现实生活背景的素材,引“生活”之水,润泽数学课堂,既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又能帮他们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 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3. 刘电芝:《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策略》, 西南师大出版社 , 2005年8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c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