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珍稀植物
更新时间:2024-02-18 20:40: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我国珍稀植物
七年级生物导学案
备课人:苗秀荣 唐建娜 授课时间 课时 课型班级 姓名
第三章 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七节 我国的珍稀植物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我国的珍稀植物
2. 举例说明我国珍稀植物的生存状况和濒危的主要原因。
3. 尝试进行对课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搜集、整理
二、预习导学
1、银杉是高大常绿的________________植物,数量很少,只有几千株,所以被称为植物中的____________。它是国家___________级重点保护植物。
2、现在幸存的一种木本蕨类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参因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辱人形而得名,是多年生__________本植物,是重要的名贵药用植物,它属于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级重点保护植物。
4、我国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的故乡”,珍稀的裸子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珍稀植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属于“子遗植物”。
6、1996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
7、举例说出你知道的我国珍稀的植物。
三合作研讨
讨论分析我国珍稀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珍稀植物的具体措施。
四自主构建
这节学完后,请将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网络图画出来。
五、当堂检测
1、下列植物中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的是( )
A、水杉 B、银杉
C、人参 D、槐树
2、我国著名珍稀植物,被称为鸽子树的是()
A、银杉 B、水杉
C、珙桐 D、银杏
3、下列有关保护植物的做法或措施不科学的是( )
A、设立自然保护区
B\、用法律制裁破坏珍稀植物的行为
C、禁止乱砍树木
D、利用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快人工繁殖育苗
4、下列珍稀植物中,有药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是( )
A、水杉B、银杉
C、银杏D、鹅掌楸
六、自我反思
篇二:《第七节 我国的珍稀植物》教案
《第七节 我国的珍稀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说出我国珍稀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及多样性的原因; 分析我国珍稀植物濒危的原因; 阐明我国珍稀植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 2、技能性目标
尝试从图书、报刊、杂志、网络上收集资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文字、图片表达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性目标
关注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确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查好相关网站网址,如:
“中国稀有植物”http://kqz.xj.cninfo.net/creature/live-botany/zxplants/zq.htm “中国稀有植物名录”/iso14000/hjfagui/hifg131.htm “科技之光”.cn/hjbh/index_plants1.htm 提供各种有关珍稀植物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
最好安排在微机室上课,条件不具备的可到阅览室、图书馆查阅相关书刊、杂志。
教学过程
篇三:世界八大珍稀植物
世界八大珍稀植物
世界范围内种类个体和分布面积极为有限、本身又具有独到特征的植物珍品,各国均视为国宝,现列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
一、 神奇的莲中王——王莲
生长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莲,直径2m多,最大可达4m,圆形,叶缘向上卷曲,浮于水面,可载二,三十公斤重的小孩也不沉没。
二、古老的活化石——水杉
1946年在我国四川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发现一株亿万年前地球上早已绝灭的水杉,称为“古老的活化石”。我国现人工繁殖种植较多。
三、热带雨林巨树——望天树
1974年在我国西双版纳发现一种异常高大的树木,比周围其他乔木高出20多m,欲见其树冠须抬头仰望才能见,最高达80多m。又名擎天树。
四、蕨类植物之冠——桫椤
蕨类是古老的原始植物,现今的蕨类多为草本,桫椤(又名树蕨)是恐龙绝灭后留下的数量极为有限的木本蕨类,极为珍贵。
五、奇异的长命叶——百岁兰
非洲西南部沙漠地区生长的一种矮树桩似的植物,整株植物只一对叶子,百年不凋,称为百岁兰。
正在阅读:
我国珍稀植物02-18
2019-2020年小学信息技术英特尔求知计划《电脑绘画》的教学设计05-10
党支部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议程10-23
生产运营管理习题集及答案解析04-18
造纸设备12-15
一、开业前营运管理07-24
(实践报告)大学生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12-02
北京新增1084个违章摄像头具体位置及功能(2011年6月)07-05
2017年航空零部件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目录)05-06
中国传统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异同03-11